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
基本概念辨析
一、建筑学的一般概念:
1、名称的来源:
Architecture、Architektur、L’architetura、Apxutektypa。(均来自古希腊)
本身具有艺术的含义,故又称建筑艺术
2、建筑学的含义:
建筑学是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即通过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结构、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同时,建筑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3、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
艺术性和历史感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
基本概念辨析
3、广义建筑学和狭义建筑学
围绕建筑学的中心议题是“人”
杨·盖尔的话,“如果能通过对城市及住宅区进行明智的规划设计,为户外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就不必为了使建筑物更加迷人和丰富而去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戏剧性建筑效果。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
广义建筑学的本质是无所不包的环境,大到区域和城市规划,小到室内和家具设计,贯穿宏观和微观世界。广义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有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
4、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终极目的:
我们的建筑师应该以最优的设计服务于社会大众为目标,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结果,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要符合这个目的,那管它洋、中、传统抑或是现代
基本概念辨析
4、建筑学的特点:
(1)建筑学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性、艺术性)
(2)建筑学反映地域性的风土人文(全球化中的地域文化
概念)
(3)建筑学反映社会现象(大众参与设计,增加对建筑环
景社区或者公共空间的认同感)
5、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把想象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重合过程,涉及到技术
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综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
不同的建筑观念中,地位和所占比例是不同的。
基本概念辨析
6、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学和其他专业的结合问题、建筑设计类课
程的重要性)
建筑师主要和真正的职责,是把各种不同因素都表现出来,并且协调各种专业,共同建成现代化的建筑。为了能够进行这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能在各种专业人员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必要的调节,建筑师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业知识,但他对建筑工业的的每一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这正如同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一样,他必须懂得每一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意)P.L.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基本概念辨析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
1、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或称图形、背景分析;实空分析(mass-void approach)。
图底理论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比例)关系。
室外空间也应该是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而不应是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
室外空间也有动静之分,内外之分,也有空间私密性上的差别。
基本概念辨析
2、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或称关联-耦合理论(connecting-coupling theory)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交通图解。它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空间基线可以是场地线、运动的导向线、组织轴线或建筑边缘。
基本概念辨析
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代替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涵指一种具体空间,与人们的活动或认识有联系,它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因此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它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或几何空间,而具备确定的品格气氛,染有某种感情色彩。
场所的内涵特征就是创造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基本概念辨析
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a、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B、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c、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物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基本概念辨析
推荐阅读、讨论文章
1、教建筑、学建筑
作者:Peter Zumthor
文章来源:世界建筑2003\03
2、思考题:建筑与水
技术、历史沿革
一、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空间组合论24、25、26、35、43、44、45、46、47)
1、古希腊、古埃及。
建筑材料力学性质建筑外观(条形)
2、古罗马
推力屋盖(单拱、十字拱、球拱),水平力的平衡问题内部空间浴场万神庙很厚的墙和拱
技术、历史沿革
3、哥特建筑
理性和浪漫的交织、无情的技术与奔放的热情的融合
4、近代建筑
19世纪中叶以后,靠直观感觉(以经验和直观为决断基础)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性(数学、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的技术时代。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开始分工。
1889年巴黎机械馆是第一批严格按照力学和结构逻辑建造的大跨度建筑之一。结构形式是三铰桁架。
技术、历史沿革
5、近代以后的三次技术革命(覃力—深圳大学)
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工业革命、钢、玻璃、混凝土
建筑物在跨度和高度上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上得到了解放。
第二次是设备技术的革命。
电梯、自动扶梯、人工照明、空调等,使得建筑空间和使用功
能的构成模式发生变化。设备造价超过总造价的30%
第三次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计算机技术、节能技术,楼宇自动化。体现了智能化和生态化
的发展方向。
6、三次技术革命的后果
技术、历史沿革
三次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建筑造型的形象了和人们的建筑观,第一次,改变了建筑造型;第二次:建筑不再受交通、朝向、采光、通风等影响,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得来。第三次:改变的是建筑的管理中枢等,还在演变过程。
总之,技术手段的变革,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随之发生变化。
技术、历史沿革
7、后工业社会的技术
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迫使人文学者批评的反思这种发展的社会后果。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可以看成是人文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在建筑领域内的一种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两个基础—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受到挑战,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
技术、历史沿革
(1)、寻找传统技艺的再现和体现
(2)、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体现在Hi—tech建筑中.
技术、历史沿革
8、未来的趋势
现代建筑材料的继续使用,但材料性能、加工工艺、构造方法、施工技术会发展。
hi-tech和生态建筑的结合
cad技术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开创了新时代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工艺水平,必将对建筑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历史沿革
推荐阅读、讨论文章
1、真实建筑——Peter Zumthor 的作品和思想
作者:张彤建筑师99
2、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作者:Peter Zumthor 建筑师99
3、思考题:建筑色彩与建筑设计
建筑、技术、艺术
无论何时何地,一个建筑物的普遍规律、它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对复杂的问题持肤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分化为相互分离的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建筑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意)P.L.奈尔维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观念为建筑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既满足了人们对建筑提出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还赋予建筑以崭新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创了直接鉴赏技术的新境界,并最终上升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建筑师简介
(意)P.L.奈尔维
1891 生于意大利。1913年在波伦亚受工程学教育毕业,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从材料和技术的天然性质中得到建筑的艺术形式。他熟练的运用可塑性很强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把力与美有机的统一到建筑实体中,创造了近乎完美的建筑形象。代表作品,罗马小体育宫。著作:《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建筑师简介
2、(R.B.Fuller 1895-1983)
美国工程师、建筑师、数学家、发明家、散文家、作家、诗人、哲学家、未来学家和工业设计师等,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富勒的最主要成就在于几何穹顶或称网格球形穹顶(GEODESIC DOME),这是在彻底简洁的功利观点下发明的一种轻量、高效并富有象征性的高技空间结构。代表作品就是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
建筑、技术、艺术
1、建筑技术涵盖的内容
建筑设计媒介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和工艺、建筑物理环境,建筑设备系统,建筑节能,建筑安全和防护。
2、建筑设计媒介技术
?基本含义:建筑和绘画、雕塑的不同,需要假借他手完成。
?内容:文字、语言、图形、符号、模型等
?历史传承:古代、近代(投影几何、透视、制图、建筑师和工程
师分工合作、二维和三维的矛盾)、现代(cad、
3d、虚拟现实、网络传递、大众传媒)
建筑、技术、艺术
3、建筑材料:
性能:
物理力学性能:重量、强度、刚度、传热、透明、
隔热、隔声、吸水等
稳定性和耐久性:风化、老化、耐腐蚀、褪色、锈蚀等
外观特征:色彩、质感、肌理、光滑度、形状尺寸等
污染性:挥发、粉尘、放射性。
?特性:
与运输的关系
与地域的关系
工业革命造成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全球化
建筑、技术、艺术
?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建筑材料(木、石、砖、钢、混凝土),一般应该考虑的问题,何处和怎样获得;怎样做法、物理性能、结构性能、美学性质、材料构造的不同做法、建立在各种结构类型基础上的基本建筑形式创造。
密斯,IIT教学计划摘抄
建筑、技术、艺术
4、建筑结构:
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骼,其作用是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因此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而且强度和刚度的计算还会有安全储备和安全系数。
建筑物的屋盖形式千奇百怪,墙体在平面上可以自由弯曲,但在竖直方向一般是直立的,而楼层只能是水平的。
建筑结构体系的形状及其包络空间对建筑体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结构具有巨大的建筑表现力。
5、建筑师与建筑结构
建筑、技术、艺术
古代:合一、经验计算结构
近代:数学、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结构科学计算得到
发展,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分离。
建筑与结构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从以巢穴为居的原始祖先,到构筑屋宇的古代先人,都没有那种专司建筑的形式或功能,而把实现他的技术思考留给他人去做的职业,像维特鲁威、米开昂基罗,都是集艺术家与工匠,建筑师与工程师于一身的全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专业分工成为客观的需要,近代工业革命则是导致建筑和结构明确分工的直接原因。
建筑、技术、艺术
对建筑师的要求:建筑师需要学习力学和结构工程的基础知识,
把握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在进行方案构思时
进行结构构思,在建筑设计阶段与结构工程师
配合,建筑师在结构专业的理论深度和计算能
力上可以远不及结构工程师,但在思考结构问
题的广度和总体构思上应该领先于结构工程师。
当清晰的结构得到精确的表现时,它就升华为建筑艺术
-Mies van der Rohe
建筑、技术、艺术
推荐文章和思考题(两次)
1. 策划家居
作者:张永和建筑师
坠入空间
作者:张永和读书97/10
平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建筑师84
2、思考题:建筑与文学
建筑、技术、艺术
5、技艺与工艺:
在古代,建筑师与工匠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hi-skill),使经典建筑经久不衰,同样,许多乡土建筑也是由工匠以传统的技艺建造的,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表现出人性化的尺度。
positive beauty & arbitrary beauty(Claude Perrault)
材质、工艺属于前者,而风格、形式属于后者
工业革命后,大工业机器制造代替了手工,机器善于简单几何形体
的加工,讲究精确,光洁、平直等。现代主义艺术讲究形式和创意
忽略了技艺的长期和刻苦的训练。后工业时代,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
受到挑战。其中,一方面,寻找传统技艺的再现。另外一方面,以更高的
工艺水平设计和建造建筑,精致的节点、精细的加工(hi-tech)
hi-tech 和生态建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
作为现代建筑材料主体的钢、玻璃、砖、混凝土、木材等,对于他们的
性能改进、加工工艺、构造方法、施工技术等会发展,对建筑师的创作产生
影响。
建筑、技术、艺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创了新时代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工艺水平。
高技派(High-Tech)
简单的来讲,高技派就是在建筑创作中,追求“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它起源很早,1851年水晶宫、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都是这种流派的先驱,20世纪的上半叶销声匿迹,60年代以后又重新出现,宣扬新技术的美感(机器美学),并在建筑中表现新技术。代表作品:1967年加拿大国际博览会的美国馆(R.B.Fuller)、1977年巴黎蓬皮杜中心(Renzo Piano & Richard Rogers)、1986年香港汇丰银行大厦(Roman Foster)和伦敦劳埃德大厦。
建筑、技术、艺术
6、建筑物理环境的目标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保证人类的生存、健康、舒适、效率。
建筑应该适应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地域自然气候的严酷而建造的遮蔽所,使室内的微
气候式和人类的生存,但这种遮蔽,又不同程度上,组隔了自然气候
对人有益的作用,温暖的阳光、充足的光线、新鲜的空气、柔和的清风等等。如何在遮蔽和阻隔这对矛盾中找到平衡,是人类如何建筑遮蔽所得重要考虑,而发展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个矛盾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
人工环境技术客观上造成了建筑地域文化的丧失和全球文化的趋
同。
光环境、热环境、生环境的设计
建筑、技术、艺术
7、科学技术和建筑的关系
前工业时代,简单而完美结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合而为一。近代科学的进步造成建筑师远远落后于时代,工业文明造成新建
筑学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当代西方建筑造成巨大影响。
对技术的反思:人文学者对于科学技术强劲发展造成的社会后果予以批判。后现代理论
科学发展对于自然界造成的后果的反思,能源危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引起了全世界的严重关注,生态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建筑、技术、艺术
推荐阅读、讨论文章
1、优秀建筑的八大要素
作者:Walter Gropius
2、思考题:建筑、城市与广场
青年建筑师
一、从世界建筑师大会谈起
二、关于主流和非主流
三、青年建筑师创作的几个特点:
1、对建筑本体的关注。
2、面对市场的探索
3、独特的个人魅力
4、对建筑教育的关注
5、新的传统
青年建筑师
四、面临的问题和局限性
1、理论和实践
2、模仿与创新
3、客观上的阻挠
五、光辉的前景
5+1等,建筑师走廊,南大、北大。
青年建筑师
推荐的书或文章:
1、重在过程—考察美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作者:汪正章建筑学报99/1
2、思考题:
浅谈你眼中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创作
浅谈建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高技术、适宜技术
一、适宜技术(Adapted Tech)(appropriate tech)
1、为什么要采用适宜技术
2、建筑教育责无旁贷
二、我国建筑设计中技术表现的困境
标准图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脱离技术整体水平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