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零售业版图重构 中外企业优劣对比明显

零售业版图重构 中外企业优劣对比明显

零售业版图重构 中外企业优劣对比明显
零售业版图重构 中外企业优劣对比明显

2004年底,中国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巨头,中国零售企业尚显弱小,机遇和风险只在一线间。行业版图却注定改写,问题是谁来主宰当山姆.沃尔顿1962年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创建第一家百货商店时,他也许并未想到自己的公司会在40年后成为全世界销售额最大的公司。沃尔玛的业务已拓展至10个国家,拥有近5000家店铺,2003年营业额达到创纪录的2590亿美元,净利润90.5亿美元,在《财富》500强排名中连续第三年居于榜首。随之而来的是若干个超级富翁。在《福布斯》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富豪榜中,沃尔顿家族占据了前10名中的5个位置,财富总额达1000亿美元,富可敌国用在他们的身上丝毫不为过。零售业的财富效应超出高科技、石油、钢铁等行业,让人们重新认识其魅力。而1962年的中国,对经济建设的理解只偏重在工业生产上,消费者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流通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零售业的重要意义开始被各方认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3月份在北京公布的“万事达卡零售业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上半年整个亚太地区零售业发展仍然会保持上扬势头,而中国内地将以14%的年增长率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预计零售业销售总额将达到24570亿元。这一数字不过与沃尔玛全年的销售额相仿。2004年对于中国零售业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12月11日,我国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全面开放。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国外零售商进入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而早已有所斩获的沃尔玛、家乐福们将得寸进尺。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也暗流涌动,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2003年在上海市政府主导下诞生的百联集团今年将开始实质意义上的整合,而大商集团等区域巨头也开始展示出全国性视野。然而无法回避的是,中国零售业的规模仍然偏小,2003年前100位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总计为4129.8亿元,只约相当于沃尔玛的20%。在此格局下,零售业将不可避免面临残酷“洗牌”。政府要培育巨头本刊曾在2002年8月以《战略战争》为题,全面报道了中国流通业的竞争格局及中外巨头的扩展战略,而后又在2003年5月独家报道了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力反“流通业过度开放”,并最终影响有关管理部门决策的过程。在一次次的博弈中,各方对于零售业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3月16日,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全国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力争在5~8年内,培育出15~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国家将从关系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各主要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扶持。而在3月5日的人大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张志刚说,商业批发零售业中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和成品油、汽车、钢材、农资、建材、医药销售等行业以及外贸企业中实力强大的流通企业将成为培育对象。国家将从关系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各主要因素(如体制、发展战略、管理、资金、网点、技术、人才等)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扶持。之前的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主持召开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会后传出消息:中央计划重点扶持15~20家在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便是张志刚讲话内容的由来。在2月20日的会议上,包括上海百联、大连大商、北京物美、深圳华润万家等15家国内零售业的翘楚参加,并有5家企业代表发言,分别为: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生、大连大商集团公司董事长牛钢、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江潮、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群、北京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中。吴仪副总理明确表示,要构建中国的大流通体系,必须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发展我们国家自己的“商业航母”。零售业的巨大空间“商业航母”从何而来?2003年甫一面世便被冠上“航母”称号的上海百联集团店铺达4357家,这与沃尔玛相差倒不远,但全年销售额485.2亿元(约合60亿美元),只相当于沃尔玛的20%。虽摆脱小舢板之列,但与航母仍相去甚远。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3年我国

零售业前100家销售额总计为4129.8亿元,与2002年零售业前100家相比,增长42.7%。平均每个企业销售规模为41.3亿元,比2002年的这一数据增加12.3亿元。在2003年度的排名中,连锁经营的超市、专业店占据了明显优势,有69家企业为连锁经营。而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有加速之势,前10名企业的销售额总计为1672.1亿元,占前100家比重的40.5%;其中第一名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为485.2亿元,占前100家比重的11.7%,销售额比第二名企业高出300多亿元。与自身相比,这些成绩固然可喜,但是在面临全球竞争之际,国内零售企业已没有从容发展的机会。正如张志刚在全国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所言,近年来,尽管我国流通改革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流通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流通企业整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2004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会议上,博鳌论坛秘书长、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今后15年,全球经济的主战场在中国,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潜力的爆发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而按照我国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年均要达到9%的增长水平,以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842亿元为基础计算,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是2003年的4.3倍,零售业发展空间巨大。外资企业肆意扩张可以给中国企业参照的依然是沃尔玛,其创立之际的1962年美国GDP总量5000多亿美元,在28年后的1990年沃尔玛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而2003年中国GDP总量约为1.4万亿美元,人均首次超过1000美元,并且整体国民经济仍处在较高的发展速度之中。2002年我国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为7.8%,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达到15%以上。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8.6%,其中流通业比重仅为6.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市场的巨大空间吸引了国际巨头纷至沓来。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包括北京、哈尔滨、天津、南京、厦门、深圳等在内的17个城市开设了35家商场,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沃尔玛社区店等三种业态,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这一业绩在中国零售业已可排在前三。而家乐福前期的违规开店也一直在业内争议不断,但扩张步伐却没有停止过。有业内人士估计,其在中国的实际营业额早已超出100亿元。德国麦德龙集团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广东开设的第一家分店——东莞万江店3月中正式开业。这是1996年其进入中国后开设的第19家商场,今年麦德龙计划在广州、深圳、北京、大连等地新开大约10家商场,为其今后3~5年内在中国新开40家商场打下基础。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零售品牌“易初莲花”也在北京、山东等地开始营业,并将加快其扩张步伐。2月份,经过整改的家乐福在新疆开出其第42家分店,可以预期其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圈地运动。我国商业领域利用外资实际上是从1992年开始的,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张志刚认为,外资的进入,对于迅速提高我国流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内的流通企业也学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技术和业态,促进了国内流通企业的发展。有专家认为,我国商业利用外资还处于较低水平,商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目前介入的主要是高端市场,不能简单地以此比例作为判断依据,一旦年底全面开放,对本土企业的冲击会更猛烈。在一线冲杀的企业家对外资进入有着更为直接的感触,就在不久前于杭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商业发展论坛会上,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依然对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表示出忧虑:“这边,国内企业还没来得及在保护期内享受切实的保护措施;那边,外资企业已马不停蹄地在中国零售市场攻城略地。目前,外资已完成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中国零售业面临全军覆

没的危险。” 龙永图却持有较为乐观的看法:“中国零售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开放零售业利大于弊。中国零售业不可能节节败退,而是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中外优劣对比明显中国商业联合会在3月24日发布的白皮书中指出,中国零售企业不应该被外资零售企业所主导。据中国商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部长王耀介绍,在我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企业占拥有1万平方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已占据主导地位。在资本方面的限制取消以后,这些跨国零售企业集团完全可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我国进行大规模并购。有业内人士在研究了三家外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和三家中国零售企业——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北京华联的财务数据后发现,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国外企业,不少企业都在70%以上。而中国销售额前10名的超市和中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分别为12.8%及11.95%,而外资企业平均是20.56%;净利润率这一指标国内企业普遍在2%以下,而沃尔玛在2003年度为3.5%。这种高负债低利润率的经营方式对国内零售企业的扩张形成了巨大阻碍。由于利润率太低,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太慢,而进入资本市场仍在客观上面临诸多限制,资金成为扩张的最大制约。而在资金上具有明显优势的跨国零售集团则不会放过进一步抢夺地盘的机会。国外一家著名的咨询机构甚至预测,2005年后,中国60%的零售市场可能被沃尔玛、家乐福等少数几家跨国零售巨头占据。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商业的进入已经从原来的区域性发展、单一业态,转向全国性、全方位的较量。中国商业企业与国外商业巨头无论在经营规模、综合实力还是经营能力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国内商业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是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冰呼吁,应尽快出台扶持大型流通企业的相关政策,加快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以应对国外零售巨头的步步紧逼。而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万典武认为,政府从现在以后再出台任何措施来扶持国内企业,都只是“临时抱佛脚”,实际上应该是在刚入世时就立即采取措施;当然,“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他赞成商务部重点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措施,同时,他认为面临零售业开放,政府还应做的就是为零售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国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政府能够有何作为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本土零售企业要想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在竞争中取胜可能性并不大。在商务部起草的新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中,已不再使用“试点”概念,开放将会全面铺开;中国加入WTO的有关承诺也写入新的《办法》,对于外资违规的分级管理办法也已取消。在对外开放中走在前列的北京,市商务局3月22日印发了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北京市商业白皮书”的目录明确指出了今年鼓励和限制发展的商业项目,提出了8类79项鼓励发展的项目目录,以及8个限制发展的项目目录。该目录称,地区级以上商业中心和规划的特色商业街区以外限制新增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零售商业设施;城区二环路以内,限制新增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城区三环路以内限制新增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仓储式商场、大型专业超市、各类大型批发市场。而鼓励发展的项目包括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超市等。据北京市商务局新闻发言人阎立刚介绍,北京商业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速度较快,仅去年利用外资就达32.7亿美元,包括美国沃尔玛、英国百安居、西班牙迪亚、法国欧尚、日本洋华堂等近30多家外资企业已悉数在京开店。外资商业零售业公司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影响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来华外资企业中不乏排名全球500强的“高手”,这些外资高手带动了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给国内的商业零售企业带来了空前的竞争压力。但这也催生了一批如物美、京客隆等有实力的内资商业零售企业。北京市商务局流通规划处处长王卫平表示:对开设大店设定限制并不仅仅是出于防止外资企业过快进入北京市场的考虑,“最终是要全面开放的,设置限制也没有用。大店的选址需要与就业、交通、周边环境、地区的整体发展相匹配。如果新开设一家大店而冲垮了周边的零售企业,政府就需要对此进行调控”。同时,他

透露,2004年北京市将继续鼓励连锁经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股份合作、特许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向社区、郊区延伸,进一步提高连锁便民超市、便利店的社区覆盖率。而奥运会在京举办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资于流通业,尤其是国际资本投资。大量外资的进入,对国内流通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必将使国内流通企业在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带动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北京流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广州市政府在3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已于17日起正式批准颁布实施,该《规划》提出,对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需进行专项详细规划和设施,并通过听证会议和联席会议审核。重组并购会掀巨浪中国加入WTO,开放服务贸易领域是其中的重要承诺,而零售业一直为外资并购的热点。由于零售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址的选择,因此商业用地正在成为稀缺资源。而在同等条件下,外资进入后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对其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与本土企业合作。比如沃尔玛和中信在上海牵手,组建华东沃尔玛百货;家乐福在上海与联华超市合作,并且在其他地区还与辽宁成大(SH 600739)等企业进行合作与合资;而西单商场(SH 600723)也引入了台湾太平洋百货的概念。一方面外资并购在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国内零售商业企业也在纷纷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加速扩张,内资的并购重组将会诞生一批大型的零售企业。2003年4月,在上海市政府的主导下,上海一百集团、上海华联集团、上海友谊集团、上海物资集团组合而成上海百联集团,意在打造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与外资抗衡,目前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资本整合阶段。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和强势零售商都在谋划对本地区零售商业的全面整合。南京分别以南京新百(SH 600682)和南京中商(SH 600280)为核心的两大商业集团;总部处在北京的华联综超(SH 600361)拟收购处在大连、长春、江西、安徽、呼和浩特、苏州等地的6家综合超市;广州也欲以广百集团和广州友谊集团为龙头整合广州市零售业。但是在国内零售企业整合加剧之际,却隐隐传来这样一种声音:不少国内零售业的经营者有意于外资,“做大好嫁人”。比如津劝业和南京新百都曾经有过外资并购的传闻。(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班级:商学院工商管理1301班学号:1110312319 姓名:李凤 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的应用;我国的企业文化虽然在不断充实,但仍落后西方国家一大截,理论的研究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 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进行对比,有助于有选择的借鉴发展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缺陷、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发展: 1、企业文化的内涵: 《西方企业文化》一书中,该书的作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它的要素还包括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等。他们认为,人是一家公司的最大资源,而人是不能直接用计算机来控制而只能通过某种文化的微妙的提示来管理的。强有力的文化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有力的杠杆。 2、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3、企业文化模式: 马京生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讲述到:国外企业文化的参考模式有: a、Z型企业文化:是由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提出的,主张美国模式在每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日本模式的对立面,认为在美国也有一些公司具有与日本公司类似的优点,同时又结合了美国的特点,他把这种公司叫做Z公司,其企业文化就叫做Z型文化。Z型文化理论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长期雇佣、信任以及亲密个人关系等; b、7S模式是由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于1981出版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模式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以“最高目标”为核心的七个因素; c、11C模式是佩格尔斯于1984年出版的《日本与西方管理比较》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要以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这个核心的有10个要素,贯彻和执行这些要素,就会产生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然使公司获得成功。 d、7C模式是沃特曼于1987年出版的《创新经营——优秀公司如何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能力,其它因素包括文化、沟通、控制、危机点、机会与信息、事业和献身精神等围绕周围,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的文化状态,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及现状分析

市场营销作业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信管1401 韩斌 2015年11月10日

一、我国百货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从行业的生产要素来看,零售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随着零售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行业生产要素逐渐由典型的劳动密集向典型的资金密集转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1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从2001年的8.3%加快到2006年的11.1%。至2006年底,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门店数达123690个,增长17%。其中,超级市场23233个,增长22.8%;专业店77220个,增长15.2%。2006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零售额为10499亿元,增长22.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2007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共完成销售总额2020.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2.44%,其中完成零售额1729.8亿元,同比增长23.91%。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7年11月份全国百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43.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0.3%。2007年11月份百家企业食品类实现零售额27.1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粮食类、食用油类和肉类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5亿元、1.7亿元和2.8亿元,同

比分别增长39.61%、85.05%和48.06%。2007年11月份百家大型企业实现服装类销售额69.2亿元,同比增长25.31%。其中防寒服和皮革服装销售最为可观,增速均超过了服装总量的增速。2007年11月份家用电器类完成销售额11.5亿元,比上月减少5.8亿元,同比增长30.7%;化妆品销售看好,实现9.3亿元,同比增长24.81%。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docx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正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

组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一)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有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跃进,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事先没有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战略和步骤,所以在海外扩展实战中,经常出现成本核算超支,最后造成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风险,但是对具体何种风险,特别是在各个东道国具体的政Z 环境下,临时碰到的风险完全没有防范能力,还有不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触犯法律,直接遏制了海外发展。 (三)政F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中小企业实质是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也是市场中最活跃的,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但是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政F政策偏向国企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欠缺,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上,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四)国内企业缺乏行业协会协调导致内部竞争严重中国很多行业没有自己专门的行业协会,所以在国内导致竞争的无序性,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做指导,并且随着中国企业迈出国门,这种竞争延续到

中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随着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等现象经常发展,但由于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别,这使得企业之间文化的融合非常困难,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差别,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呢?我认为关键要弄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联系。本文就中国企业文化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企业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一、文化形成的渊源不同 企业文化的特征与其国家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 从历史渊源来看,对“人论”的不同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一国文化的特征,任何文化都是以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为基础,所有打上人类印记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都归于文化之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文明的起点是古希腊,在古希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彻底地脱离了自己所处的自然状态,因此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道路是从明确区分人与自然,把人和自然当作各自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对象分别加以研究开始的。于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分离就成了西方文化的“人论”基础。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化的不但演变,西方的文化形成了如今以个人为本位、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权利型伦理价值观。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发生是在原有氏族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氏族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注重人际关系的等级制度。由于等级森严,无法获得像西方那样的平等和独立的地位,因此对待自然和自己的态度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站在自己的宗法人伦关系的基础上来理解人,把人看作是“人伦”的派生物,重视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自然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人论”基础。 从地理渊源来看,由于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土地贫瘠、临海,无法靠农牧为生,但临海且岛屿星罗棋布又给古希腊人带来了机遇,船成了他们最主要的生存工具,航海可以占领新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力,古希腊人在惊涛骇浪中锤炼出了冒险精神与扩张的本性,形成了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原始定位。而中国西面高山、东临大海、缺乏横越大海的条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境,这是形成整体性文化的客观基础。土地肥沃,小农经济长期占主要地位,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原始定位。 二、中国文化的合理内核与西方文化的理性成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为主体,极具人文精神,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显著特点,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它不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而自动消失,而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赋于自己新的时代内容,但其合理的内核保持不变。中国文化的合理内核主要包括:(1)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人生价值尊重,主张“人爱”,推及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内圣外王”。首先造就德、才、智全面发展的“自我”,然后积极参与社会,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3)注重个人道德的培养。通过“修身”,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4)强调群体本位。以家族、血缘等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自力更生、改革进取,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西方文化崇尚智慧和理性,讲究科学、民主,信仰宗教,追求道德和灵魂的净化,个人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鼓励个人奋斗、勇于竞争和拥有个人成就感是其价值概念的核心。美国文化是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是由各种文化组成的“大融炉”,具有强烈的开方性和兼容性。美国人民有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传统;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极度推崇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重视法治,公平竞争。 三、中国文化的消极因素和西方文化的非理性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但也有其糟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一方面使中国社

中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存在的差异

中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存在的差异来源:大庆油田有限公司审计处作者:佚名日期:2009年06月16日访问次数: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管理的关键是物资采购的管理。目前,物资采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试就国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和我们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二者的优缺点,以便能够扬长避短,更好地借鉴国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这里所要分析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仅指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即物资需求计划的提出与确认,物资供货渠道、采购价格的选择与确认这两点,其余如签订采购合同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管理的关键是物资采购的管理。目前,物资采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试就国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和我们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二者的优缺点,以便能够扬长避短,更好地借鉴国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这里所要分析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仅指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即物资需求计划的提出与确认,物资供货渠道、采购价格的选择与确认这两点,其余如签订采购合同、验收、付款等业务暂不涉及。 一、物资采购计划的确认阶段 生产部门对物资的需求,是采购计划制定的根本依据。物资采购计划要从生产需求开始,这一点国内外企业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后的审核批准程序,二者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控制效果。 国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规定: 首先由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或即将签发的生产通知提出请购单;第二步,将请购单交由仓储部门保管人员审核,保管人员根据库存情况核定采购数量,并经仓储部门主管签字后,传递到采购部门;第三步,采购部门接到请购单后,审查是否重复采购,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不合理请购品种或数量等,审核同意后,根据

零售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行业分析

零售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是一个难以估 量的巨大数字,而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来源就是零售业,零售业在我国消费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零售业的分布网店也越发密集,不少企业形成庞大的商业网,连锁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新趋势,其发展带动与零售业相关产业的繁荣。同时,各种发展难题也随之而来,零售业自2011年开始就一直面临高成本、高竞争、资源垄断、低回报、难扩张等难题。零售业 商品是来源于各种商品生产商,一旦零售业面临以上发展问题,生产商们也将面临商品销售难的问题。 一个行业大发展脱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零售业,无论在什么地方建立一个商业网点都要因地制宜。比如:周边地段的人口流量、交通环境、国家政策以及周边同行业网点等问题都要纳入选址考 虑中。一旦选址决策出现错误,对企业及相关产业都将造成不可估量 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采用PEST分析法对零售行业进行宏观分析。PEST 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要根据各自特点和经营需要,对分析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异,但一般都针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

(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己基本确立,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国家对企业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财产保护、市场经营行为等方面都通过有关法律作了明确规定。现在正处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政治环境稳定,是零售业高速发展的上升期 1、零售行业的管理政策日趋完善 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零售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陆续下发的各种税收法律新制度极大地减轻了零售业的税收负担,使得零售业的发展难题得以减缓,扩张空间变大,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加大了赢面。 2010年9月12日,商务部发布《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扶 持零售业节能,提出“绿色零售”新理念,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 了一条新道路。2008年,商务部下发《关于2008年零售企业分等定级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型超市分等定工作在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展开,于2008年12月底前完成达标大型超市的评定工作。此举大力鼓励了大型及超大型超市的发展,如永辉超市等,为大型及超大型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泛空间。同时,为了规范行业的经营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 列法律法规,如为了规范企业的价格,国务院重新修改了《价格违法 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对一些价格违法行为予以惩治。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跨国公司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面对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发展应采取的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力地带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进入全方位阶段,投资力度强化,投资项目系统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中国市场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主要是服装、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多投资于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制药业、化工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又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那些集中度和规模效应较高的行业里,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行业的标准,截止2004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属于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呈现出大规模系统化现象。这种大规模系统化,既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对单个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同时又表现为既投资于生产性项目,又大规模投资于融资、采购、保险、咨询、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更加重视其对外投资的全球市场整体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力度加大,研发机构数量增多。包括微软、通用汽车、英特尔、诺基亚、的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在中国都建立有研发机构。在数量增多、额度加大的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目前主要有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与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或合资进行研发、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等形式。

中外企业文化概念之比较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企业无论大小,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起来,根本上都有一套内在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广泛地运用与实践,对保持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但企业文化却是企业管理理论中最模糊的概念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在实践上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领域。 一、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尤其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国内,专家学者对企业文化给出了诸多定义,并产生了一批典型的企业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有些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成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他们的论说,就致力于企业文化概念的讨论和界定,大致从如下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说明。 从管理的角度研究,郭秀敬提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1] 从文明的角度研究,刘丽娟提出:“在广义上指 的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多元、动态、综合的复杂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内涵。”[2] 从个性与灵魂的角度研究,巨昕提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它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3] 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说明,宋继华提出:“企业文化对外可以彰显企业形象,对内可以协调、统一群体风格,凝聚员工心力,促进企业的发展。”[4] 厉以宁教授从企业的理念与行为的角度研究进行了说明:“各国的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在于培育职工的认同感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5] 从价值理念的角度说明,在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把企业文化定义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6] 在我国,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大致概括为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以及经营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群体意识。研究的共同点是基于企业共同的认知系统、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和核心价值体系,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规定性倾向于价值观、价值 中外企业文化概念之比较 章庆林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更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方面。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已有30多年研究历史,期间有众多国内外学者专家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概念的讨论和界定,并提出了各种表述。到目前为止,企业文化如同“文化”一样,国内外尚无标准的定义,通过中外企业文化概念之比较对于当今我们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大有帮助。 关键词:中外;企业文化;概念;比较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55-03 55--

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对比分析

现代企业规范化治理整体解决方案(节选) 【课程名称】现代企业规范化治理整体解决方案 【课程编号】 B01 【所属体系】综合类 【主讲专家】尹隆森 【内含产品】课程48讲,VCD光盘24张,2张CD-ROM,24盒磁带,1套文字教材,1套工具表单(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套定价】 2400元 本课程讲义(节选)由时代光华治理培训网制作,仅供初步了解课程内容使用。 第一部分概述

第一讲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1.中外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差距 2.中外企业的治理差距 第二讲相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实力竞争 1.入世对中国企业的阻碍 2.中外企业实力悬殊之因 3.治理水平高的将是赢家 第三讲目前困惑我国企业的问题 1.我国民营企业进展历史和趋势 2.我国国企改革的进程分析 3.我国企业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 第四讲巨变环境下企业家的考虑 1.巨变环境下企业家要考虑的问题 2.企业应对巨变环境的要紧策略 第五讲企业规范化治理体系介绍 1.规范化治理体系的核心

2.规范化治理体系的由来 3.规范化治理体系的特点 第二部分企业进展战略 第六讲高瞻远瞩谋划企业战略 1.企业进展战略的概念 2.战略治理的特点 第七讲挑战以后企业需要战略 1.战略治理体系 2.战略制定 3.战略实施 4.战略评价 第八讲战略治理的分析方法 1.PEST 分析 2.竞争因素分析 3.BCG矩阵和价值链分析 4.SWOT分析 第九讲制定战略中要注意的问题 1.如何分析战略问题 2.首先要确定企业使命 3.正确理解战略

4.制定战略时要树立的观念 5.战略治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第三部分组织结构设计 第十讲造就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组织 1.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2.组织结构的要紧职能和辅助职能 3.组织结构中的集权与分权 第十一讲动态的组织变革使企业保持活力1.组织变革的目标与核心 2.服务于企业流程的组织变革 3.组织结构图和组织手册 第十二讲关于法人治理结构 1.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 2.法人治理结构的层次 3. 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 4. 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议事规则及权限划分 第十三讲公司的内部治理 1.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性 2.公司的内部监督治理模式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doc 12页)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doc 12页)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小析 近观: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方式。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的零售业态,具体包括以下九种类型: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商店、家居中心。除此之外,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并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和发挥重要作用的杂货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等经营方式,也是多元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

它难以完全取代其他业态而独步天下。而“杂货店”之类的小店,大多分布在居民生活小区,虽然局限于一定的社区内,但它的存在是不容替代的,比如说一些家用的小工具、极小的生活用品是在大超市里难觅踪迹的,而在小店里是随处可见;而且大超市一般离居民区有一段距离,在居民急需的情况下,到自家楼下的杂货店买东西,是居民的首选。 其二,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商业相对于其他生产行业而言,所应用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是落后的。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竞争不断呈白热化状态。这就迫使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态不断引进、发展新的管理理论,不断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零售业高科技的特征日益突出。经营与管理理论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而技术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为敏感发现市场变化,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指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换言之,技术手段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中介手段。它有力地推动零售业态的实践深入,从而也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零售业中各企业纷纷引入与应用更为现代化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谁能争胜于市场,技术手段是否现代、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 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格局由原来“三级化”(美、日、韩)转变为

“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西方重能力东方看团队?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的精神层面东西有很多,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民族文化、地域风情、行业历史、社区反馈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企业的产生、发展、演变必然不同。 东西方企业文化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一是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不同 东方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少私寡欲,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而西方主张天人二分,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 二是对待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不同 东方文化是建立在以情感为纽带的家本位文化基础上的,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鼓励群体发展与团结进取,人与人之间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总则,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以和气生财为职业要求,以情感、道义、责任、纪律为社会约束,形成了伦理、等级分明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互补效应好,整合功能强,有利于企业综合功能的发挥; 三是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的不同 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为主,习惯于先行动后思索,管理以结果为导向。而东方文化,则以情感管理为纽带,寄情于理,移情于法,考虑后果,注重效果,偏重于人的作用与价值实现。由此可见,中外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非经济因素,尤其是用文化的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企业力量。 虽然风俗文化产生了企业文化的差异,但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组织,东西方企业文化还是有相通的地方,例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行业洗盘的危机下,东西方企业都必须跟随市场步伐,把核心放在消费者身上。 东西方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宗旨,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上课时间:周四晚上班级:工管0902 姓名:蔡川露 [摘要] 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企业文化呈现出各异特色。文章从观念意识、企业精神、企业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企业文化。 [关键词] 中国美国企业文化比较 企业文化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劳伦斯。米勒在文献中写道:“公司唯有发展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源,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社会文化,而企业文化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管理,不断学习国外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西文化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不同文化体系下所产生的企业文化必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其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企业不稳定占主要成分。中美双方的社会制度、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在文化冲突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观念意识的比较 中国企业强调集体主义,经济与政治关系紧密。中国企业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强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等,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十分注重和谐,强调员工的归属感,强调以企业的利益、荣誉为重。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鼓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注重培养职工良好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以企业为家”的思想。例如海尔企业文化便有“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一条。 美国企业奉行个人主义,政治对经济的干预较小。美国企业提倡个人奋斗,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竞争,强调个人作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被发挥到极致,及其注重和突出个人的作用,奉行个人主义。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强调自由,注重个人表现。他们在尊重个人价值、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了,为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企业精神的比较 中国企业缺乏企业精神。在中国的企业里常常会用到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拼搏这些词语,但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是缺乏企业精神的。实用、功力、形式、经验主义对中国的企业影响较深,许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常持有实用主义的态度,功利特征明显,形式主义泛滥,凭经验和感觉行事,没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因而就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竞争力不强,生命力不足。 美国企业精神鲜明。美国的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富有个性特色。美国的企业文化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变革的创新文化,他们强调在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竞争。美国企业不满足于现状,事事追求卓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美国企业文化的一

中外企业品牌建设比较研究

中外企业品牌建设比较研究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营销环境,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取胜的关键是品牌。品牌是一种产品外在形态与内在质量相统一的名称、标记或符号,借以区分不同企业或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工具,消费者对产品、信誉、企业的印象和地位都凝聚在品牌之中。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环境、消费者、企业本身的变化,没有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是很难有长久生存空间的,只有成功的品牌建设才有持续成长的企业和未来的辉煌。中国是无可非议的制造业大国,可是,我们也是无可争议的品牌弱国。受传统观念和落后经营方式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品牌竞争意识方面普遍不强,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企业界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运用品牌相关理论,采用了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中外企业品牌建设的比较,主要从品牌发展历程及品牌建设过程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中外企业品牌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对策。本文试图在分析品牌建设现状与根源之基础上,通过中外企业的对比,借鉴国外知名企业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品牌战略品牌竞争力【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73.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导言10-181.1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1.2所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1.2.1国外有关品牌的相关理论研究11-141.2.2国内有关品牌的相关理论述要14-151.3本文研究方法与框架15-181.3.1研究方法15-161.3.2研究框架16-182.品牌建设概述及相关分析18-232.1品牌建设的内涵18-212.1.1品牌建设的概念182.1.2品牌建设的作用18-192.1.3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19-212.2品牌建设的三个阶段21-232.2.1规划阶段21-222.2.2全面建设品牌阶段222.2.3形成品牌影响力的阶段22-233.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23-263.1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环境分析23-243.2中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24-263.2.1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243.2.2中国大品牌中没有世界级品牌24-253.2.3中国企业品牌的出口能力弱253.2.4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缺乏战略25-264.中外企业品牌发展历程比较26-304.1国外企业品牌发展历程26-274.2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27-284.2.1品牌经营的史前阶段27-284.2.2品牌经营阶段284.2.3大力推广品牌阶段284.3中外企业品牌发展历程比较分析28-305.中外企业品牌建设过程比较分析30-395.1品牌建设的客观条件比较30-345.1.1技术水平的比较30-315.1.2品牌建设体系比较31-325.1.3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第一章绪论 1.1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零售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百货业的诞生,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零售革命“,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零售业态不断创新,新兴零售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百货业态正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而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业态则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零售企业已超过50家,绝大多数为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业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正在经历着以下变化和趋势: (1) 连锁经营成主导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传统的百货零售方式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取而代之的连锁经营方式,特别是跨国连锁经营正以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现代零售业的主导经营方式。如当今世界零售业位居前列的零售商,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ROYALAHOLD超市集团、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无一例外都是靠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际零售业的“领头羊”。走连锁经营发展道路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独特的品牌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吸收中小型零售企业加盟,实现商业资源的快速整合与重组,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 零售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正在上升

综观近年来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零售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正逐步增强。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整个商业流通过程中,零售业处于销售链的下游,只是被动接受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并受到制造商的种种限制。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行为变得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购买行为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因此,制造商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把握难度也加大了,而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则相对较为容易掌握消费者瞬息万变的需求变动情况,并且其掌握信息比制造商所掌握的更准确、更及时。这样,零售商对市场的把握和控制更显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制造商的命运。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邮购、直销待方式的兴起,更说明了这一点。 (3) 零售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剧 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使整个行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零售业中的市场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少数连锁巨头控制整个零售业中的大量份额,如2003年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公司2002年的业务收入已达到22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非同小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零售企业则开始走向专业化经营,通过采用专营店的方式,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经营的品种也从过去的“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变。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巨型化和专营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两种同时并存的方向。 (4)组织结构正向集中化转变 随着零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地域、跨国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对大型零售企业来说,通过集中化管理,可以集中批量采购,以更优惠的价格进货,

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 择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格局由原来“****化”(美、日、韩)转变为“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1999-2000年又下降到%,2001年又回升到%,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2001年达%。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推行“绿色管理”战略。随着人类对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跨国公司积极推行“绿色管理”,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如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变普通商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