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国敦煌舞

浅谈中国敦煌舞

浅谈中国敦煌舞
浅谈中国敦煌舞

古代敦煌舞蹈之历史探源

兰台世界2012·9月上旬 20世纪70年代之前,敦煌舞蹈在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未有相关记录,也没有敦煌舞蹈这个名称。直到敦煌壁画被考古学家发现,壁画上众多舞蹈形态为现代舞蹈艺术家们研究中国舞蹈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更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与启发,在现代舞台上创作复活敦煌舞蹈。敦煌舞蹈由内而外、以舞说情,以古代乐舞为原型和基础,结合现代舞元素,既反映了敦煌壁画上的原始舞姿,又具有现代舞的艺术效果,可谓穿越古今、绝妙无比。本文拟对古代敦煌舞蹈进行历史探源,从中探析敦煌舞蹈的形态特征与艺术特色,再现这一古老而现代、优美、华丽的舞蹈艺术形象[1]1。 一、古代敦煌舞蹈的文化、艺术渊源敦煌舞蹈顾名思义与敦煌莫高窟有莫大的关系。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朝,是当今世界洞窟艺术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历史 最悠久的宝库。其中已被发现和修复的敦煌壁画记录了从汉唐至明清的人间百态,令人 眼花缭乱、流连忘返。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聚宝盆。敦煌莫高窟中几乎每一个洞窟内均有壁画,而其中大部分壁画都有舞蹈形象。它们惟妙惟肖、千姿百态,中国舞蹈史自汉唐以来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敦煌壁画中如画卷般娓娓道来。因此,对中国舞蹈史来说,敦煌壁画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敦煌舞蹈的文化渊源。 古代敦煌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舞是历代舞蹈表演者和创作者经过长年累月对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创作、提炼、加工、整理和实践检验,形成和流传于世的舞蹈典范。通 常而言,世界各地的古典舞都具有程式严谨、动作规范、技巧高超等特点。除此之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古典舞还具有反映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中国的古典舞,以汉民族为例,其舞蹈姿态绝大多数寄生于戏曲舞 蹈之中。在出土或被发现的大量古代雕塑、壁画、石砖、陶器、绘画等文物中,汉族古典舞的造型与姿态随处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生代的舞蹈艺术家们在考古研究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对中国古典舞进行挖掘整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中国古典舞教材的编 撰工作,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蹈 表演者和创作者。他们的舞蹈作品技艺高超、刚柔并济、圆润细腻、情景融汇,颇具精气神完美合一的艺术感染力和手、眼、身、法、步高度协调的艺术表现力。 如前所述,中国古典舞是在传统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基础上经过更加细腻的艺术加工发展而来。它寄生又跳出了传统中国戏 曲的规范范围,按照舞蹈本来的艺术特性,根据舞蹈特有的审美要求与标准,将舞蹈在戏曲中的技术性内涵变换为舞蹈艺术内涵。除了戏曲艺术,武术也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渊源。例如敦煌壁画中画师们刻画了许多神韵各异、体态优美、造型独特的女性飞天姿态,飞天即源自武术中的想象和动作。许多艺术史专家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舞蹈形象视为最高的敦煌艺术成就。飞天作为敦煌舞蹈的主要 艺术形象,使敦煌舞蹈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古代敦煌舞蹈的艺 术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中国古典舞的艺 术渊源。二、古代敦煌舞蹈与汉唐舞蹈的渊源 从春秋楚舞继承发展而来的汉代舞蹈,以细腰、长袖、折腰、翘袖等当时顶尖技术动作著称。直到今天,细腰、长袖、折腰、翘袖等舞蹈动作依然常见,它们使舞姿更为曼妙,也构成了汉代舞蹈的两个最为主要的特征:一是舞袖。今天所谓的长袖善舞即是源自汉代舞蹈。汉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对舞袖都有着特别的钟爱和喜好。二是扭腰。作为人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枢纽部位,腰部随节奏变化的舞动,既带动了上半身,又舞动了下肢。汉代舞蹈中的扭腰可以左右倾折,也可以前俯后仰,其善变丰盈的特点加上舞蹈演员们不同 圆曲线条的体态使她们婀娜多姿、引人入胜。汉代舞蹈中的舞袖与扭腰不仅显现出舞者在舞台上的秀美,而且纤腰长袖、翘袖撅臀的她们将S形身形姿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唐代是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唐代舞蹈艺术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也受益匪浅,成为后世历朝历代所膜拜的时代艺术。唐代舞蹈在继承汉代舞蹈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新的、反映唐代文化艺术深厚实力的表演形式。众所周知,唐代是以女性的体胖为美,美女的标准是丰腴、丰满和富态。唐代舞蹈表演者们惯用歪头、出胯、冲身等技术动作, 构成了三道弯体态,形成了舞者们曼妙的S形曲线。在舞蹈表演过程当中,表演者们一般不会将手部暴露出来,从而保持了华丽、自成一体的舞衣的整体感和圆润感。舞衣随着舞者的摆动而形成飘逸的弧度,更为舞蹈表演增加了些许美感。唐代舞蹈空前繁荣,是各阶层喜闻乐见、普及广泛的艺术 表演形式和娱乐活动。 敦煌舞蹈继承和发扬了汉唐舞蹈的特色,成为敦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宝贵部分。敦煌舞蹈较为经典的舞姿即是汉唐舞蹈中都十分注重的S形姿态。在《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大型舞蹈剧中,创作人员基本都是依据敦煌壁画中S形姿态的细节来加工、提炼,最后再现的。此外,创作人员还依据敦煌壁画创作出静态含蓄的不动乐舞造型,于情感嫁接和延续中寻觅流畅淑美、自然平和、流动自如的具有十足艺术表现力的舞姿动作和连接流线。《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舞蹈剧在创作人员的编排下,融入了现代人的真情实感,将敦煌壁画上静止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凸显敦煌舞蹈倾、拧、斜、曲的流动韵律和表演风格[2]131。 三、古代敦煌舞蹈形态特征与艺术特色古代敦煌舞蹈是现代敦煌舞蹈的前生,是源自敦煌壁画和彩塑中历朝历代的舞蹈造 型, 它们后来被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提炼、加工、编排,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舞蹈艺术形式。敦煌舞蹈极具异域风情,它的诸多舞蹈元素来自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繁荣时期的中外融合。绝大多数敦煌舞蹈研究者和敦煌舞蹈艺术家认为,敦煌舞蹈所反映的敦煌壁画上的舞姿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是飞天;第二是唐代经变画;第三是金刚力士与天王,即阳刚硬朗的男性舞蹈;第四是北凉至北周的伎乐天;第五是世俗舞蹈,即市井街头流行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第六是莲花童子,即儿童舞蹈;第七是彩塑菩萨,即是以佛教中的菩 萨造型为舞者的舞蹈。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 作为敦煌莫高窟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它古代敦煌舞蹈之历史探源 □易 辛 案博览 档Dang'anBolan 66

浅析中国古典舞

浅析中国古典舞 浅析中国古典舞 摘要: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可分为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和 折风舞四类。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舞。 关键词:舞蹈;古典舞 从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最早的舞蹈的形象资料是1973年 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劳动寨墓地出土的一个舞蹈陶盆。据考证,它大约是五千年以前的产品,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这就证明在当时哪个年代就有了舞蹈。它们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场面,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产生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内容的需要,表 现的大多数是人民获得胜利和丰收的欢乐喜悦情绪的一种抒情舞蹈。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被认 为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上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例如印度的古典舞,由浪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奥迪西和库契普六传统舞系组成,欧洲古典舞蹈则泛指芭蕾舞。 所谓中国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商业舞台.是在 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我国舞蹈家从20世 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原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 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的 谐和和高度统一的美学特点。60年代初,初步建构“身韵”这一风 格身体动态条纹,使“中国古典舞”从名义走向了“正式”,身韵 作为中国古典舞“风格化”的身体动态系统成为一种整合现实形象 的舞蹈图式。

我国古典舞在元明之前有两大类(一)古代宫廷舞蹈:它是指进入宫廷(包括上层社会)服务于宫廷的舞蹈。如祭祀舞蹈、礼仪舞蹈 等;(二)宗教舞蹈:古代宗教造就了一种宗教艺术其中包括舞蹈,并 给舞蹈注入了特殊的文化气韵。历史上的'每个时代的宫廷、宗教舞蹈,如先秦、西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因为每个时 代之间虽有继承的关系,却又分别有各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和不同 的成就。隋唐不能代表西汉,西汉不能代表先秦,犹如古典诗歌之 唐的律诗,汉魏的古体,先秦的诗经、楚辞以及李、杜、三曹、屈、宋各代表一个时代的成就。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曾经建立过政权的 兄弟民族中的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征是以形圆为代表的,动作上形成的轨迹有平圆、立圆、八字圆,而平圆、立圆中又包蕴着八字圆。我们如果 把八字圆的八字去掉半边只剩S这个圆形,它又自含在平圆、立圆中。这个图形就成了中国一个古老文化的标志―太极圆,因此有人 称中国古典舞叫“画圆艺术”。 我国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 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个体描绘。 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 值和成就较高的主要是女乐,而乐舞伎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奴隶 地位,身、艺均不过是供贵族玩乐的消遣品。 《踏歌》它取材于南北朝,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中,中国乐舞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翻开史册,当时南朝都有齐僮、赵女、坐 南歌,起郑舞;蜀都有巴姬,汉女弹纭,夫节;吴都哟荆艳、楚舞、 吴越、越吟……,汉魏时期不仅歌舞普及,而且还有“乐府”、 “黄门鼓蜀署”,“清商署”之类的俗乐机构,与“太乐署”之类 的雅乐机构扶持宫廷乐舞和民间歌舞的发展。 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典范式的历史再现,而是当代人创造一种真正具有民族特点,舞蹈的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舞蹈范式的 作为,换言之,“中国古典舞”是构建这种舞蹈式的先行者打出的

敦煌乐舞

敦煌乐舞 在莫高窟各代浩如烟海的壁画中,展现了许多的古代乐舞艺术,留存着大量的乐舞形象资料。敦煌壁画乐舞艺术无疑永远映现着历史的记录,创造出了古代华夏文明难以置信的辉煌。敦煌乐舞以古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艺术为题材,以融合了印度舞蹈舞蹈的歌舞作为表现形式,从“美”的角度展现了一种形象化了的佛教思想,其中经典的“飞天”、“反弹琵琶”都是经典之作。由敦煌壁画而创作的《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敦煌神女》《千手观音》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今,绚丽多姿,柔媚多情,激昂洒脱的敦煌乐舞正在大放异彩,把吉祥的丝路之花撒遍世界。 《敦煌之夏》 “敦煌之夏”大型歌舞表演活动,内容以莫高窟壁画素材为原型,以敦煌舞为主题,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 “敦煌之夏”文艺表演是敦煌市为游客提供的一项大型歌舞表演活动。活动由敦煌宾馆举办,具有浓郁的丝路文化特色,反映了西北地区回、藏、维吾尔、蒙古等多民族的歌舞艺术。歌舞主要以莫高窟壁画中的素材为原型,以敦煌舞为主题,再现了丝绸之路各民族的舞姿、服饰与音乐。 “敦煌之夏”歌舞艺术表演活动于每年的6到10月举行,每晚18:00至23:00连续演出,应约也可随时加演。每场约有11个固定节目,时间约50分钟左右。固定节目单为:(1)舞蹈《会乐飞天迎宾到》;(2)蒙古族舞蹈《奔腾》;(3)敦煌舞《六臂飞天》;(4)女声独唱《敦煌美》;(5)古代民族舞《出征》;(6)双人舞《山泉情》;(7)回族舞蹈《尕妹子》;(8)敦煌舞《花雨纷飞》;(9)独舞《敦煌梦幻》;(10)敦煌舞《天女散花》;(11)歌伴舞《欢迎您再来》。 《敦煌神女》 《敦煌神女》就是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也是第一个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搬上杂技舞台上的集歌舞、音乐、杂技、魔术与武术于一体的大型杂技剧,它不但填补了西北五省没有杂技剧的空白,而且还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让具有浓郁西北地域风情的拥有极大神秘色彩的敦煌壁画故事以典雅优美的姿态呈现给了广大观众,表现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的斗争,讲述了美丽勇敢的鹿女不惜生命,历尽磨难,舍生造福人类的故事,歌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声声赞叹,句句好评。 《敦煌神女》的成功主要有三大创新:一是运用杂技特技让“飞天”在舞台上空真正飞了起来,场面俊美飘逸,惊险刺激。二是用魔术特技让美丽的“雪莲花”从岩缝中突然绽放而出,让观众在意料之中感到神奇。三是骆驼等“活道具”登上了舞台,更增加了舞台的灵气和真实感,极具观赏力。在演出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对《敦煌神女》进行了修改完善,根据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演出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40分钟压缩到了1小时20分钟,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充实,增加了《千手观音》、《飞天》等敦煌舞的比重,增添了激光镭射灯、水幕等辅助设施, 使整台节目更加美观,更具观赏性。 《敦煌神女》在杂技表演上则充分展现中国杂技优雅抒情、轻盈灵巧的民族特点,糅合了富于西北地域色彩的民族歌舞和音乐,华丽端庄、丰富多彩,增强了娱乐性和艺术感染力。在舞台上同时表演几种不同的杂技项目,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把叙事、舞蹈与技巧相结合,也大大加强了杂技表演的难度,杂技演员们既要注重杂技的技巧性又要注重舞蹈的造型与抒情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提沉”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提沉”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摘要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中国古典舞讲究的是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即“身法”和“韵律”。“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提沉的练习是身韵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得舞者在舞蹈时动作连贯不僵硬,圆滑,平缓,没有停顿和棱角,情感更加饱满具有感染力。 关键词:提沉作品要领重要性

目录 一.中国古典舞 (3) 1.1中国古典舞概述 (3) 1.2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3) 二.提沉 (4) 2.1提沉的概述 (4) 2.2提沉的要领 (4) 2.3提沉的艺术特征 (5) 三,提沉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6) 3.1提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6) 3.2 提沉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6) 3.3提沉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一.中国古典舞 1.1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艺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它是历朝历代工作者通过对戏曲、民间舞蹈和古代宫廷舞蹈,以及外邦舞蹈进行研究、整理、复现而发展得来。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和风格性,在动作特点上也有它独有的严谨性,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是可以与欧洲芭蕾舞媲美的一个中国特殊舞种。其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2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早期的古典舞以民间自娱性舞蹈宗教性舞蹈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这一时期的古典舞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继此之后宋元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

浅析敦煌舞蹈的产生过程及其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6202827.html, 浅析敦煌舞蹈的产生过程及其艺术特色 作者:张馨月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以敦煌舞蹈的产生过程及其艺术特色为重点研究内容,论述了敦煌舞蹈的动 作原型是以敦煌壁画为基础,以及在敦煌壁画的基础上使用特定的编创方法创作而成。敦煌舞蹈的独特艺术性,为后世的中国舞蹈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敦煌舞蹈;产生过程;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97-01 一、敦煌舞蹈的动作原型 在舞剧《丝路花雨》问世之前,中国还没有敦煌舞这个说法,敦煌莫高窟内的历经数十个朝代上千年的壁画中,那些灵动飘逸,千姿百态的舞姿造型,点燃了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激情。敦煌舞蹈的原形主要是以敦煌壁画为基础,在众多的佛教题材壁画中用作舞蹈原型的主要有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化生伎乐、护法神伎乐以及供养人等伎乐。天宫伎乐指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神众;飞天伎乐是对佛的礼赞、供献、歌舞和散花;凡是在莲花上的乐伎都可以称为化生乐伎;护法神乐伎有天王、金刚、药叉、迦陵鸟等。有这么多壁画的舞蹈形象但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墙壁上的舞蹈“复活”?于是编导们开始用铅笔描摹下壁画的线描,可是这些单体的线描就像是一个单独的字或者词语,而舞蹈要求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时候怎么办,使用怎样的舞蹈语汇让它组成能够叙事,能够表情达意的舞蹈语言,舞者们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在不断的摸索中舞者们试着把线描上的舞姿模仿出来,从如何形成舞蹈,舞蹈的开始,变化到结束,中间的过程如何体现,通过舞者们的聪明智慧,在反复的尝试和摸索中,编者们终于找到了隐藏在这些舞姿背后的玄机,这些精致的敦煌壁画中的舞姿竟都是一个个“S”形构成。①这个发现是一个质的突破,舞者们根据这个发现进行着模仿和尝试,在敦煌舞蹈中,我们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复制”壁画造型的身体动作,更主要的是上升为意识形态的精神境界。 二、敦煌舞蹈的创作方法 在前面模仿的基础上就是用编导基础技法对壁画做“造型连接”。素有“流动的雕塑”之称的舞蹈艺术可以充分体现出敦煌壁画的优美,他能用肢体直接呈现出壁画中的造型、动态。在仔细观察后便可发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持身体对抗的状态下,两个末梢(手与脚、手与头等)最大限度的分离,形成拽、扯、拧的方式和感觉,同时配合运用头与腮(倒头、腆腮)。它还具有独特的“三道弯”,这既不同于“顺势”、“协调”的古典舞,又不同于地域风情浓厚的民间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一)

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一)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种,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在古典舞中的灵魂作用,文章从身韵的艺术特征、身韵之“形、神、劲、律”、身韵中的艺术呼吸、以及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呼吸;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芭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设

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在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身韵”,使中国的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约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

浅谈中国古典舞

班级:企设1011 学号:1006303105 姓名:魏倩雯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摘要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流派;身韵;发展

目录 1、中国古典舞的概述…………………………………… 4-5 2、中国古典舞的流派 (5) 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 5-6 4、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6-7 5、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7-8

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中技巧的巧用

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中技巧的巧用 发表时间:2019-08-13T16:24:06.15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作者:段易彤 [导读] 通过文献收集查阅和观察分析一些影像资料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分类、特点及在剧目中的巧用。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古典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舞种,古典舞剧目表演主要是以民族审美观点作为主体。从中国古典舞表演形式来看,中国古典舞是吸收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武术的精华而形成的,它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典型舞蹈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技巧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使舞者更好的宣泄情感,使舞蹈剧目呈现效果更佳。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中国戏曲、武术、杂技等形成的一种表演,主要可以分成跳跃、旋转、翻身三大部分。剧目表演中包含很多的技巧,如果巧用这些技巧也将直接影响到古典舞剧目表演的效果。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查阅和观察分析一些影像资料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分类、特点及在剧目中的巧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巧;舞蹈剧目 中国古典舞技巧繁多,对表演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颇高,因此,需要表演者能够灵活巧用各项技巧,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艺术感。中国古典舞剧目中的技巧主要分为旋转、翻身、跳跃等三种,而且每一种都包含了多种方式,要求中国古典舞剧目表演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巧,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巧用这些技巧,本文主要对古典舞剧目中技巧的巧用展开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分类 (一)旋转技巧 旋转是古典舞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主要指的是表演者身体绕着一个转轴或一个点做圆周运动,其充分体现出了“平圆”的元素。古典舞剧目的旋转技巧主要分为直立旋转、舞姿旋转、复合旋转等三种类型,其中直立旋转是舞者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保持身体直立的旋转,包括吸腿转、掖腿转、四位转、五位转、端腿转、跨腿转、捻转等。舞姿旋转是在直立旋转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舞姿变幻,使得整个旋转过程中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包括探海转、斜探海转、拧身吸腿转、大掖步转、小射雁转、大射雁、抱前腿转、胖腿转等。复合旋转是将多种旋转方式复合叠加,即直立旋转与舞姿旋转的结合。包括平转接射雁转,平转接抱腿转、扫堂探海转等。 (二)翻身技巧 古典舞中的翻身技巧在许多剧目中都有运用,主要是舞者的身体在倾斜状态下,上肢、头部以及躯干需要沿着纵轴向右或向左做反正留甩,其主要是运用了“立圆”的元素来完成的。古典舞剧目中的翻身技术技巧主要分为舞姿翻身、移动重心翻身、综合性复合翻身等类型,每种翻身类型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舞姿翻身是以一个纵轴为中心点进行重心不移动的翻身,包括点步翻身、原地踏步翻身、探海翻身、吸腿翻身等。移动重心翻身是在舞姿翻身的基础上进行重心移动的翻身,包括移动踏步翻身、串翻身、小蹦子等。综合性复合翻身是指舞姿翻身和移动重心的翻身复加起来的翻身,包括串翻接小蹦子、点翻接踏步翻身等。 (三)跳跃技巧 跳跃是古典舞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主要分为基础跳和舞姿跳等两部分,而从跳跃幅度的角度上考虑可以分为小跳、中跳、大跳等三种类型。其中基础跳是跳跃技术技巧的奠基石,包括一位小跳、二位小跳、五位小跳等。舞姿跳的部分是古典舞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重点强调身体的上部分和下部分之间的主次要关系,在古典舞中更应追求一种属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包括射雁跳、双飞燕、后飞燕、前飞燕、大跳、吸腿跳、掖腿跳等。在跳跃中舞者需要注重内在的协调性,还需要根据古典舞剧目的实际情况,来表现出不同的跳跃舞姿。 二、中国古典舞技巧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舞技巧的舞姿性 中国古典舞技巧具有舞姿性,而技巧的舞姿性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点。在古典舞技巧中其舞姿性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圆”的体现,一类是连接性的体现。在“圆”的体现中,旋转主要体现的是“平圆”元素,翻身又是以“立圆”为元素进行表演的,而跳跃又共同体现出了“立圆”和“平圆”这两种元素。连接性主要体现在旋转、翻身、跳跃三种技巧的单一动作与动作之间,是复合型技巧的重要保障,连接性不好的技巧不仅不会为舞蹈和舞者添彩还会削弱其原本的色彩和情感。所以说在中国古典舞剧目中,舞者运用技巧进行情感宣泄时,如果没有舞姿的加入不仅不会推进情感的宣泄,还会使本来拥有的情感降低或者消失。所以说舞姿性是中国古典舞技巧的重要表现特点。(二)中国古典舞技巧的爆发性 在中国古典舞技巧中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爆发性,通常是指身体肌肉的爆发性。主要包括脚部、腿部和腰腹的爆发,跳跃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技巧中跳跃的爆发性主要表现在跳跃腾空的一霎那需要身体肌肉的爆发能力,其表现在于是否能够在空中形成一瞬间的舞姿。以技巧——小跳和大跳为例,在做小跳时脚部、腿部和腰腹瞬间形成向上的爆发力,以完成小跳在空中的舞姿。而在做大跳时不仅要靠脚部蹬地和大腿的肌肉的瞬间爆发使身体向上向远腾空,还要用腰腹力量的瞬间爆发力量去带动,在空中滞留形成大跳的舞姿。假如没有爆发性这些跳跃舞姿基本不能完美的完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视觉感和美感。不仅如此还可能使舞者在腾空或落地的一瞬间受到伤害,严重可能从此只能遗憾的退出舞蹈的舞台。所以说爆发性在舞蹈技术中非常重要,良好的爆发性不仅可以保护舞者自身,同时也可以增加舞蹈剧目的视觉美感,使人印象深刻。 三、古典舞技巧的巧用 (一)旋转技巧在古典舞剧目中的巧用 旋转技巧在古典舞曲目中广泛地应用。例如,在桃李怀经典剧目《爱莲说》中,在其表演的高潮部分舞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舞姿旋转,来表现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形象。在同时,舞蹈中大量采用旋转技巧的连接动作,使整个舞蹈流畅美观让人感觉舞者的技术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深刻的刻画了“莲花”的形象。在该舞蹈中大量运用旋转这一技巧这就使得该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脱颖而出,同时也表现舞者高超的技术水平,更是将《爱莲说》中莲花的形象升华了。假如没有这么完美的旋转技巧,那么这部作品就不能表现出“莲花”那种高贵。所以说舞蹈技术的巧用对于舞蹈剧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翻身技巧在古典舞剧目中的巧用 翻身技巧在很多古典舞展示中都有应用。例如,在古典舞剧目《轻青》中,舞者运用翻身技术技巧与动作巧妙的融合,使得整个舞蹈达到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其中翻身技巧痕迹化为无形,收放自如的表演,充分体现出舞蹈《轻青》的那种美轮美奂的意境美。在舞蹈剧目《轻青》中许多看似不经意却又让人难忘的高难度翻身技巧,再加上舞者的自然流露和表演不仅使自己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同时也将观众

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和内涵的探讨,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舞的魅力。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 (一)风格 根据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历史舞蹈的古典舞,通常是指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在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走上商业舞台的,经过世代延传的舞蹈表演形式。 我国舞蹈家经过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审美特征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1、形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2、神 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在于一个”圆”字,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Yi Shu Ping Jian 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形成分析 陈韵旭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敦煌飞天形象是具有丰富的中华艺术文化的。飞天形象融合了历史与民族,独具魅力,值得我们去继续研究。本文分析了敦煌舞蹈中的飞天形象的基本内容,展示了飞天形象形成的多方面因素以及飞天舞蹈形象的审美价值,给广大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关于飞天形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并且把它和商业社会进行结合,既而让它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其生命力更加的强大。 关键词:敦煌舞影响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7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054-02 古典舞在现代社会有了创新性的发展。飞天这个艺术形象出现在敦煌壁画中,随着历史的发展,飞天形象融入到了现代艺术之中,成为了艺术表达的一个特殊形象。从目前来看,敦煌舞的飞天形象具有较好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敦煌舞飞天形象的内容 古典舞蹈的敦煌形象和创意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形象,那就是“飞天”。这一形象来自敦煌的壁画,而且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古典舞之间有较大的差异。飞天形象经常是以轻快而优美的动态,飘逸的舞姿来传达一种理念。在日本就有学者提出了关于飞天这一形象,在1949年,他从佛经角度去阐述了“飞天”这类形象,在整个描述中,它强调了飞天艺术与歌舞、音乐等方面的关系,借助佛学的特殊性来介绍了飞天艺术。从壁画中我们看到的飞天形象基本上是在穹顶或者壁画中,一个单位内成组的或者担任的欢乐腾飞的姿态。在舞蹈中,飞天的形象一般是通过飘逸的丝带、绵软的身姿、灵动的动作来表现的。这些动作和一般的舞蹈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只要看到了就能够区分出来。 二、敦煌舞飞天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敦煌壁画 在敦煌石头窟中,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都非常的婀娜,画中人舞衣带飘飘,其中还持有乐器、花卉,整个画面看起来优美且精致。在不同的时期,壁画的飞天形象出现了不同的表达,但是整体上仍能看出一种祥和而安宁的意境。敦煌壁画中的形象比较特殊,色彩大胆,线条粗犷,带着一种人类蒙昧时期的气息。飞天形象中不管是简单的线条,还是后期灵动而完整的形象,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飘逸和优美。飞天形象的衣饰突出,在飞舞过程中出现了衣带当风的美妙感受。而且在飞舞的过程中伴随着流云和花朵,能够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整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可以说是既严肃又活泼,动静结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逐步的融入到舞蹈之中,进而成为一项比较突出的表演艺术。 (二)传统舞蹈 总的来说,飞天形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本身受到了传统舞蹈的影响,虽说飞天形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但它的形象却保存得很完整。目前我们可见的飞天形象数量最多,而且风格最为典型,其中研究价值也非常高。在飞天舞蹈中传承了夸张和理想化的内容,展示出美学中的飘逸、洒脱与和谐的美。而且其中还含有传统舞蹈的重要元素。比如飞天形象飞天的过程不是像西方的翅膀,而是借助云彩和衣裙来产生一种凌空翱翔的姿态。这与中国传统的水袖舞、宗教舞蹈和宫廷舞蹈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飞天形象中还包含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比如敦厚、自然等特点。 (三)民族融合 舞蹈艺术中的飞天形象不仅是特殊的艺术形象,而且还承载了多种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就包括了民族内容。在古老的印度,飞天形象就存在了,在漫长的发展中,飞天形象也把中原和印度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下,让敦煌的壁画更具有特色。 54

从敦煌壁画静态舞姿形象到敦煌舞的风格性探究

摘要: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伎乐天形象,现代人经过观察和研究,将静止的舞姿“复活”到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敦煌舞风格独特,表现在s型的三道弯体态、独特的神韵和气韵及文化的贯穿上。了解敦煌文化,用精神世界去引领气息、眼神和形态等,才能展现出敦煌舞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敦煌舞;敦煌壁画;风格;s型三道弯体态;神韵;气韵 0引言 敦煌舞姿图在敦煌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莫高窟有内容的492个洞窟中,绘制伎乐形象的洞窟有200多个,有3400余身伎乐天形象。古时佛教的传播,使中亚、西亚不同风格的舞种传入,敦煌当地艺人将其与敦煌当地的舞蹈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蹈,继而传入中原地区,其映入皇室眼帘之后,又融入了大量汉唐的舞蹈元素。这种舞蹈从敦煌到中原地区,再到河西地区,经过多次的碰撞,更具欣赏性,这些技艺高超、独具风格的舞蹈在敦煌壁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1979年5月,《丝路花雨》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部舞剧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图“复活”呈现在舞台上,技艺精湛,舞姿柔婉,以独特的风格特色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敦煌舞的风格 所谓风格,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动律到造型,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因素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基本特色。[1]莫高窟壁画以佛教的经变故事为主,包含了天宫伎乐和世俗的婚嫁图等。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在不同的年代虽有不同的特色,但其基调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佛教思想为主,这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性。在敦煌舞中,形、神、气、韵的展现是敦煌舞风格性需把握的主体,是敦煌舞独特韵味演绎的关键。 1.1形态――s型的三道弯 敦煌壁画舞姿图中,曲线性鲜明。现代人在“复活”壁画舞姿时,将其与现代审美结合,用圆曲的“s”形态动作对舞姿进行连接,s型的特点在于它的圆曲。敦煌舞可分为俗乐舞和天乐舞,天乐舞音乐舒缓,以宁静为主,体现大慈

浅析中国古典舞

浅析中国古典舞——以《爱莲说》为例进行分析 摘要 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由编导赵小刚创作的《爱莲说》通过精彩的演出荣获古典舞表演一等奖。舞蹈《爱莲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吸引了众多舞者的学习和模仿,如果说《爱莲说》是典范,那么古典舞则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中国古典舞也是我国的重要舞蹈之一,它有着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且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舞蹈;古典舞;爱莲说 绪论 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和加工,所创造出的艺术实践的检验,也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新中国成立后古典舞又融合了西方芭蕾舞的特性,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中国古典舞。现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中国民间贴近生活的舞蹈、中国的戏曲和西方的芭蕾舞等,有着我们本民族特有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也是其他舞种训练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在中国古典舞中,有着古风古韵的汉族古典舞舞蹈《踏歌》、有着婀娜飘逸的敦煌舞蹈《飞天》,也有着反映当代人风貌的《扇舞丹青》、《江枫渔火》,更有根据古诗词的古典舞《爱莲说》。 一、古典舞的起源 中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还有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通过保存在我国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我国文史资料中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则是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 印度的古典舞,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动作节奏、韵律鲜明,造型性强,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哑语手式和细腻的面部表情。 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为芭蕾舞。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相传,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创造了足尖舞蹈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芭蕾艺术传入中国,不过,那时还仅局限在少数人范围内。后来我国舞蹈工作者通过正规地系统地向世界各国的优秀的芭蕾艺术学习,成立了专业的芭蕾舞剧团体,把世界优秀的芭蕾舞剧目献给我国的观众,并以芭蕾的形式创作了一批关于反映我国人民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舞剧作品。 二、以《爱莲说》为例,对中国古典舞的进一步解读 (一)《爱莲说》的创作来源 古典舞《爱莲说》是以宋代诗人周敦颐的同名散文诗所创作出来的。散文诗《爱莲说》是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质和坚强不屈的高尚品格,进而表现出自己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而舞蹈《爱莲说》则不是对这首散文诗的阐述,而是通过散文诗中对莲花的描述和对莲花高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 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今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其分类大致如下: 一、中心塔柱窟 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该窟型盛行于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印度,经过新疆传入敦煌及北方中原地区,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敦煌中心塔柱窟的出现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当时佛教徒修行时绕窟巡礼、坐禅观像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个,其中北魏十一个(第 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 窟)、西魏两个(第288、432窟)、北周三个(第428、442、290窟)、隋代四个(第302、303、427、292 窟)、唐至元代八个(第448、332、39、44、9、14、22、95 窟)。其典型者如北魏第254、第248窟,北周第428窟等。 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中央开凿一连顶的须弥山中心柱,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之倒圆锥形,所以又称须弥山形中心柱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后部为平棋。莫高窟隋代第302、303窟属于此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