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

从小说三要素角度研究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的相似性——以《亚瑟王》和金庸小说为例

发表时间:2018-07-23T17:55:11.9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作者:谭乔虹[导读] 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分别是西方和中国独特的文化产物,相似的形式下蕴含一定的精神内涵。本文中,笔者以表现骑士文学的《亚瑟王》和表现武侠文学的金庸小说为例,从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角度来对两种文学的发展历程,常用写作手法,人物描写等多方面进行探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611731)摘要: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分别是西方和中国独特的文化产物,相似的形式下蕴含一定的精神内涵。本文中,笔者以表现骑士文学的《亚瑟王》和表现武侠文学的金庸小说为例,从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角度来对两种文学的发展历程,常用写作手法,人物描写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而这些研究对了解两种文学发展特点和相互影响具有较深远的意义。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文学;小说三要素;相似性引言

骑士文学产生于11至13世纪的欧洲。骑士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骑士冒险征战,勇猛立功的内容,另一类为以古代史诗为题材的内容(如古希腊、亚历山大征战等)。本文主要以第一类为探讨对象。

人们对亚瑟王感性认识更多的是来自凯尔特神话传说和中世纪的野史文献,传说他是圆桌骑士的首领,被称为“永恒之王”。文学作品中的骑士把“忠君、护教、行侠、尚武”视为“骑士的信条”,把勇敢、冒险、在战斗当中取得胜利视为“骑士的荣誉”。《亚瑟王》书籍有多种版本,本文主要以百词斩阅读计划版本的《亚瑟王》为研究对象。

中国武侠文学产生于先秦时期。武,司马迁的解释是:“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侠,司马迁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武侠文学最初是以史传散文或武侠小说的形式存在,主要是以“侠义”为主题记事记人。如《左传》、《侠客列传》都是早期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子。而武侠小说在当代的发展源自港台“新武侠文学”的产生。其中,金庸、古龙、梁羽生分别为“新武侠文学”的三大宗师。而金庸作为“新武侠文学”的掌门人,将“整个武侠文学推向到了文学的历史最高峰,最终实现了对武侠文学的反叛和终结”。

因此,笔者选取金庸先生的作品为武侠板块的研究对象,从小说三要素出发,探究中国的武侠文学与西方的骑士文学的相似性。

一、人物:夸张度的相似性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

正如“骑士们个个法术通天,英勇善战,最后无不取得辉煌的胜利”,在《亚瑟王》中,凯伊骑士被称为英国三大魔幻骑士之一,他能够在水下九天九夜不睡觉,并且保持持续的呼吸。除了本身具有的魔法,一些具有魔力的工具也帮助了骑士主角们完成各类任务,比如“带有法术的长矛”、“彰显魔力的戒指”等等。

如金庸在《飞狐外传》的后记中写道:“我企图在书中写一个急人之难、行侠仗义的侠士。武侠小说中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武而不是侠”。为了体现武侠,中国武侠文学也在主角夸张度这块彰显此类文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差异之处。如金庸笔下的“六脉神剑”、“独孤九剑”等武功,与骑士法术的本质相同,夸张度也是令读者瞠目结舌。例如六脉神剑不是真剑,而是一套气功剑法,原理是将体内的真气循由人体六脉运行后从手指发出,化为无形剑气,以此伤人。

由上可见,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中人物描写的夸张度都比较大,这也是体现两种文学风格特色的一处相同点。

二、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运用的写作手法相似性

谈及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如在《亚瑟王》开篇中,在亚瑟小时候,父母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凯伊身上,亚瑟并不算是主角;国王逝世后,国家需要新国王;能把一把剑从石头中拔出的人才能担任新国王;没人能拔出剑,于是一场搏斗比赛应运而生,来选择新国王;而在比赛中亚瑟的哥哥没带剑,让亚瑟帮忙取剑,亚瑟无意中拔出了石头中的剑,成为新国王。可见开篇的故事就是利用一系列的矛盾来层层环绕情节发展,让读者迫不及待如拨笋般慢慢寻找答案。骑士文学正是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矛盾把故事情节不断推向高潮。

与骑士文学如出一辙,武侠文学代表人金庸也注重在写作中利用矛盾,通过制造矛盾,以求推动故事发展和吸引读者注意力。例如金庸笔下的杨过,其一开始习武,一方面是为了报仇,一方面是为了成为受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武功小有所成,有所江湖名望之时,复仇之路展开;再通过他人评价,杨过才认清杨康和郭靖的真面目,了解到杨康并不是英雄,反而郭靖让其倍感尊敬;由此杨过放下了内心埋藏多年的杀父之仇。整个复仇过程跌宕起伏,矛盾重生,也提升了读者的关注度,对情节发展充满了憧憬。

没有矛盾,行侠仗义的题材就会显得干瘪无味,而侠者风范和骑士人物也很难在读者心中树立。

三、环境:对当时制度的反馈的相似性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封建全盛时期的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如高文决战绿衣骑士前对圣母的祈祷)。爱情崇高伟大,真爱难求,真正的骑士面对女主人不仅应当炽烈、谦卑、忠诚,还应当敢冒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像夺取金羊毛那样,为主公屠龙,完成女主人的一切吩咐和要求(汪丽红,2006)。骑士把获得贵妇人的爱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把为贵妇人冒险取得胜利当做最大的荣誉,例如《亚瑟王》中加勒思费尽力气营救莱昂莉丝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骑士文学中也包含了尊重和爱护女性的思想观念,例如《亚瑟王》书中有提及“Women were treated with great politeness and given places of honor at tournaments and public events”。这种骑士精神体现与之前时代男尊女卑不同的观点,而骑士的爱情本质上是对贵妇身边权贵的嘲讽。虽然骑士为国效忠,但是他们骨子力却有和时代主音调基督文化不一致的爱情。这种爱情观体现的就是骑士精神中“挑战时世,突破权贵”的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