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t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A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上,ΔA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11.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的延伸过程。

12.断层要素::(1)断层面,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13.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其一是精度比较高的钻井,测井资料,通常用这些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标定;其二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的速度谱资料。

14.品质因子: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λ范围内相对变化,

15. 薄层:是指某种岩性的沉积厚度较小,在地震图件上无法区分该沉积地层的顶底反射信息。类型:1韵律性薄层2递变型薄层

填空:

1三个准则条件:零相位子波;子波相位数,主极值大而明显

2射线偏移、波动方程偏移;有限差分法、kichhoff积分法、F-K域法、有限元法;叠后

偏移、叠前偏移;时间空间域法、频率波数域法;时间偏移、深度偏移

3识别有效波: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向性、时差变化规律

4构造解释:时间剖面对比、时间剖面地质解释、深度剖面与构造图解释、含油气远景评价、剖面,平面,连井解释

5薄层类型:韵律性薄层、递变型薄层

6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孔隙、溶洞、裂缝。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

7火山岩:裂缝、溶蚀孔洞、气孔。地震波速高,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高,地震波能量吸收强烈

8“一二三多”: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岩石物性参数、地质模型;正反演、地质地物、定性定量解释;修改模型、调整参数

9分辨率定量表示:(1) 纵向分辨率:Dh≥l/4,可分辨;(2) 横向分辨率: (3) Widess 关于分辨率的定量表示:

;为子波的最大振幅

Fn为Nyquest 频率;S(f)为振幅谱;θ(f)为相位谱

10. 垂直剖面包含下列地质信息:①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②地层厚度;③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④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与此对比,在水平切片上包含的地质信息有:①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②反射界面的厚度;③反射界面的倾角;④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

大题:

1.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一个界面的反射特性又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波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2.水平叠加剖面问题:1.在界面倾斜情况下,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实际上是共中心点叠加而不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这会降低横向分辨率。同时,水平叠加剖面上也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在二维地震测线内,侧面波无法归位等问题。2.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界面倾斜时,记录点的显示位置总是相对于反射点向界面的下倾方向移动,这是不利于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的。解决途径::(1)通过数学关系,如三个角度或三个深度的相互关系,换算得到地质分界面的正确空间位置;(2)偏移处理,这是把反射和绕射准确归位到其真实位置的反演过程;(3)作空间校正,恢复地质构造的真正形态。

3.水平叠加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别:(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

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5)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除非是经过三维偏移处理。

4.分辨率三准则:(1)Rayleigh准则:两子波到达时差Dt≥T/2 可分辨;2)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Dt≥t(子波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可分辨;3)Widess 准则: Dt

5.影响分辨率的因素提高分辨率:1.子波的频率成分:l=V/F; Dh≥l/42.子波的频带宽度Fb或延续时间dt:Fb增加或dt减小,分辨率提高;3.子波的相位特征:从Widess公式得以证实;4.信噪比:S/N>2,分辨率较高;5.偏移成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

6.岩石的吸收作用:振幅随旅行时增加而呈指数规律衰减;吸收具有选频作用;

7.表层影响:低速层的衰减很严重。提高途径:1、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参数2、采用反褶积或反演的方法3、进行子波处理4、做好地震偏移归位处理5、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6、采用井间地震等新方法、新技术。

6.三个角度深度: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叫做界面的真倾角,用Y表示。与测线方向有关的倾角称为界面沿该测线方向的视倾角,用j表示。测线的方位角,即测线OX与倾斜界面的倾向在地面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a=0时,法线深度h,即表示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而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hz 。视铅垂深度(过测线的剖面内由O点作垂直向下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深度)hx。

8.时间深度偏移本质区别:在进行偏移时,认为速度函数是已知的,速度结构可以简单地表示为旅行时的函数(沿横向不变),进行偏移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归结为旅行时t的函数,偏移的结果也大多以旅行时为纵坐标输出。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所以把这些偏移方法称为时间偏移。关于深度偏移,从方法上讲,叠前深度偏移对地下形态基本不作假设,速度―深度模型直接用叠前资料建立,地下速度纵﹑横向均可变化,CMP道集考虑非双曲效应。从应用上讲,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可以是深度域的,它满足了精细解释﹑储层描述对深度域的期望,使地质家、地球物理家及油藏工程师一起在深度域研究问题。从效果上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实现复杂构造准确偏移成像,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本质区别:在使用的偏移算法中,如果没有考虑射线偏折或只考虑速度是时间或深度的函数那就是时间偏移;如果考虑了射线偏折或使用了速度结构的空间变化V(x,y,z)那就是深度偏移。

9.识别反射波: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1、2两点是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时间剖面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做到心中有数。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3重点对比标准层。4相位对比。5波组和波系对比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在正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8研究特殊波。9剖面间的对比。

10.层位标定方法:a平均速度标定法: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是层位标定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地震剖面是以t0时间表示的,而测井和钻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实现两者联系必须经历时深转换。bVSP资料标定法:包括零井源距、非零井源距以及3DVSP资料。C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三种:。工作步骤:(1)钻井和测井资料(如声波、密度)的整理,深时转换,分层计算其反射系数序列 r(t) ;(2)选定或从地震剖面中提取地震子波w(t),并与r(t)褶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s’(t);(3)井旁道s(t)与合成地震记录道s’(t)作比较、分析,并进行地质解释;(4)地质目标层位等地质含义的对比解释,工作区多个井位点上的

合成地震记录构成地质目标解释的“种子点集”,再由点到线、到面直至到体的解释。11.如何获取反射系数与子波:r(t)的获取是建立在速度资料和密度资料基础上的,由此便可得出波阻抗曲线,最后计算出反射系数曲线,这一工作通常由测井资料来实现。速度资料可由连续速度测井资料获取,密度资料可以从密度测井获得。得不到密度资料时,考虑到密度的变化远远小于地层速度的变化,因此可以近似地假定密度不变,即以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来计算反射系数。①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出单波,作出单波波形,再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或其它方法检查所选用的地震子波是否合理与正确,反复试验,直至找出最佳子波。②根据已总结出的地震子波的特点,用一些具有特殊数学表达式的波形来表示,如雷克(Ricker)子波等。③采用非炸药震源时直接记录下震源子波的波形。如用蒸汽枪或空气枪作震源时,可把子波波形进行专门记录④利用实际观测到的地震记录,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数字处理方法求取地震子波。⑤有井中观测(地震测井或VSP)的初至波记录时,可考虑用初至波波形作为地震子波波形⑥如果已知声波测井资料并由此换算出反射系数曲线r(t)和相应的井旁地震记录,那么,地震子波为w(t)可根据下述原理求得。S(f)=W(f)·R(f)

12.地质信息:垂直剖面①各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深度);②地层厚度;③铅垂面内断层的垂直落差;④铅垂面内反射层的视倾角。水平切片地质信息:①反射层的走向(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延伸方向);②反射界面的厚度;③反射界面的倾角;④断层和其它地质界线的交线。特点:(1)水平切片上波峰或波谷“同相轴”的显示宽度是地层倾角和地层界面反射波频率的综合反映。(2利用不同时刻的相邻水平切片对比同一界面可了解该反射界面的产状(倾向、倾角、走向及空间展布等)。(3水平切片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出正、负向构造的高、低点位置及其变化。在不同时刻的水平切片上,背斜的“同相轴”随时间的增加向外推移,圈闭面积不断扩大,向斜的情形与背斜的相反。(4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映比较明显。

13.相干体的应用:(1)展示断层发育细节(2)研究礁体结构(3)检测裂缝发育带;断层和裂缝发育方向会引起地震特性的方位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全方位三维地震信息来确定之。(4)控制三维资料处理质量(5)估计偏移速度场(6)展示可能含气砂岩位置(7)地质灾害预测层位自动追踪对比的方法:层位自动拾取、层面切片、体元追踪。

14.速度预测岩性思路:岩性速度图版—先在地质综合录井图上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相对较纯的岩性段,得出其相应的埋藏深度(H);然后利用该井的声波测井资料读出对应岩性段的层速度V,从而得出一组包含岩性、深度、层速度的数据。速度预测岩性的方法: 1.地震岩性模拟,是通过迭代法获取岩性模型改变后的合成响应,运用的收敛准则是模型得到的合成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的匹配改善程度2. 波阻抗反演技术--波阻抗反演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褶积模型的反演方法,二是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方法。

15.速度资料估计砂岩百分含量:1作测井岩性解释后得到工区的岩性指数图版2根据地震速度谱资料得到层速度与埋藏深度平面图3系统校正,包括由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求取的速度校正、海水深度校正4用迭代算法作层速度与砂泥岩百分比转换,得到砂泥岩百分含量的平面分布图。

16.泊松比的地质结论:(1)未固结的浅层盐水饱和沉积岩往往具有非常高的泊松比(0.4以上)。(2)泊松比往往随孔隙度的减小及沉积物的固结而减小。(3)高孔隙度的盐水饱和砂岩往往具有较高的泊松比(0.3~0.4)。(4)气饱和高孔隙砂岩往往具有低泊松比(≤0.1)。

17.利用Vp/Vs检测气藏原理:孔隙性岩石中的Vp与岩石骨架孔隙度、孔隙中流体性质等有关,当孔隙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Vp会明显下降,但Vs只与骨架速度有关而与孔隙中流体性质无关,也就是说,当孔隙中含气时,Vs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样含气层的Vp/Vs 相对于非含气层的就要变小,所以对于同一地层来说,如果横向Vp/Vs下降,则可能显示

该地区含气。Vp/Vs的这一特点可用来帮助鉴别真假亮点。我们知道,当地层含气时,对地震反射纵波来说,其传播速度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波阻抗明显的差异而产生地震剖面上的亮点。而相对横波勘探来说,含气层在横波剖面上不产生亮点,即对含气层来说,纵波亮而横波不亮;而纵波亮横波也亮的地层则可能是煤层。

18.影响振幅的因素和消除:1.激发和接收条件的影响包括激发形式、激发介质、激发药量及检波器类型、组合方式、记录仪器的频率特性等2处理对反射波振幅的影响包括动校正拉伸(浅层最明显)及共深度点叠加等。可以作适当的加工和补偿以消除或降低其影响。3薄层的振幅效应4各种噪声的干扰(如面波、声波、微震等)可以通过滤波、叠加、组合等办法来消除。5传播机制对振幅的影响包括波前扩散、吸收衰减及中间界面的透过损失。可以通过适当的补偿来消除其影响。6地质因素对振幅的影响包括反射界面的形态、界面的反射系数、岩相的变化、波的干涉、炮检距的变化等。利用反射系数和界面上下波阻抗差的关系和特点为理论依据的亮点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岩性的AVO技术;利用反射系数在横向上的变化来估算岩性,计算砂泥岩百分比及振幅纵横向的变化来推断岩性的厚度等。

19.亮点与AVO:利用反射系数和界面上下波阻抗差的关系和特点为理论依据的亮点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岩性的AVO技术。本质区别: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平面波垂直入射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反射系数的结论,即只利用了入射角这一特殊情况下曲线的一个数值,而AVO技术是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AVO特点:1)AVO技术直接利用CMP道集资料进行分析2)AVO技术对岩性的解释比亮点技术更可靠3思路、理论基础已经是对波动方程得到的结果,能够比较精确的直接利用4)AVO技术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研究岩性的方法,需要有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配合,在油田开发阶段使用比较适合。应用:(1)识别真假亮点(2)油气水边界检测(3)解释岩性。亮点标志:(1)振幅异常(亮点)(2)极性反转——含气(油、水)砂岩与顶界围岩(页岩)之间的界面反射系数可能出现负值,因而使其顶界的反射波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岩石中含油特别是含气时,高频成分遭受吸收衰减20.薄层解释原理:Dt

21.垂向上层内波阻抗变化对波形和频谱的影响:1阶梯、薄层、过渡层的地层模型,其相应的反射波形分别为单波,微分波形、积分波形2具有一定厚度地层内部波阻抗的变化,其地震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3垂向上过渡型波阻抗产生低频反射波,过渡型的饱和砂岩具有低频的尾部或首部;嵌在页岩中具有良好孔隙度的气饱和砂岩对应负极性的强反射,正极性或负极性的弱反射对应弱孔隙性的气饱和砂岩或对应着具有良好孔隙性的液体饱和砂岩4垂向上具有各种不同过渡带的含气砂岩所对应的反射波形有两个明显的极值振幅,利用波形的周期数可进一步确定气饱和还是液体饱和的砂岩。

22.火山岩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地震波波速高、密度大、磁化强度大、电阻率高、对地震波能量吸收强烈等。碎屑岩储集性质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2)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3)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4)胶结物的性质和含量。裂

缝一般可分为五大类: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沉积-构造裂缝;压溶裂缝;溶蚀裂缝。23.地震属性:1建立在运动学、动力学基础上的地震属性类型,包括振幅、波形、频率、衰减特性、相位、相关分析、能量、比率等2以油藏特征为基础的地震属性类型,包括表征亮点、暗点、AVO特性、不整合圈闭或断块隆起异常、含油气异常、薄层油藏、地层间断、构造不连续、岩性尖灭、特殊岩性体等的地震属性;3不同数据对象的地震属性类型①以剖面为基础的属性,如传统的瞬时类属性,或经速度、声阻抗②以同相轴为基础的属性

③以数据体为基础的属性。

24.油气藏地震异常特征(1)振幅异常—亮点,暗点,平点及AVO特征等;(2)能量异常—含油气储层与围岩相比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导致能量的变化;(3)频率异常—油气藏存在使地层频率响应发生变化,表现为低频趋势;(4)速度异常—储层岩石弹性性质的改变引起油藏部位上出现速度异常和纵横波速度比的改变;(5)时间厚度异常—储层部位速度的降低导致油藏底面反射波旅行时的延长; (6)地震记录特征异常—与油藏物性复杂分布相联系,在油藏部位可能出现记录面貌和反射特征的异常。

25.用于地震属性描述的分析方法(1)自相关分析(2)功率谱分析3)富立叶谱分析4)振幅特征分析5)复地震道分析6)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分析7)地震记录的相对分辨率分析8)地震记录的自回归分析9)地层平均吸收衰减特性分析10)相干体分析11)各种变换和反演方法等。

26.地震属性分析研究方法包括:1)属性剖面和切片分析-三瞬剖面、相干体切片2)属性平面作图-各种沿层属性平面图3)属性聚类-通过各种属性的复合相关、聚类并由井标定,预测或描述已知地质特点的平面分布4)属性拉平-将某一属性沿解释层位拉平,用于检测储层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称之为层拉平切片技术5)属性可视化分析-采用3D可视化技术不仅从各个角度、方位立体地观察和分析地震属性,还可通过调节显示参数更有效、准确的分析储层特性,发现在剖面、切片和平面图难于看到的地质现象

27.地震属性参数选择原则:①不同的研究区域应根据本区的地质特点,并在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属性参数;②需要解决的地质目标(如岩性、地层、含油气性、断裂带、目标层埋深等)不同,选择的属性参数应有所不同;③选择反映异常特征最敏感、物理意义最明确的属性参数参预运算或用作综合研究;④在众多的地震属性参数中,反映异常特征相似的若干个参数中,只选其中之一,即同类或相似属性不可重复选用;⑤根据实践和经验,参预综合分析或处理的属性参数一般在3至9个为佳。⑥在优选地震属性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分析井(测井、录井资料,钻采资料,井中地震信息等)信息,研究地震属性与岩石特性之间的关系,做好标定工作。⑦在有条件情况下应该做些理论研究,即研究并分析地震属性与地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或研究地震属性的物理含义。优化方法:①人机交互选取; ②按参数的贡献值大小选取;③根据主元素分析结果选取;④根据聚类分析结果选取;

⑤遗传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GA~BP分析方法等。

28.储层横向预测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储层或油藏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2.研究油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封堵条件;3.研究储层的岩性、砂岩百分含量、砂体分布等;4.研究油藏的几何形态及空间分布,以构造图方式展现;5.研究油藏的有效厚度及分布;6.研究烃类物质聚集范围;7.确定水层分布,即油水边界;8.估算油气储量,评价油田开发的经济价值。储层横向预测的条件分析:1比较有利的地质条件是:目的层埋藏适中,地层纵向组合特征明显,岩性与电性特征明显,沉积环境落实,储层厚度较大,有生油层和盖层。2储层横向预测条件分析(1)资料条件——主要包括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2)地震剖面上目标层的标定条件分析——层位的正确标定是储层研究的关键一步(3)储层含油层段的反射特征分析——同一储层的振幅和速度等反射特征在其含油层区和不含油层区是有一定差异的。

影响储层横向预测效果的主要因素1、储层埋藏深度2、纵向上地层组合的影响3、地震垂

向分辨率的影响4、地震资料多解性的影响5、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的影响6、地震资料处理对储层预测精度的影响7、研究目标层的标定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一、二、三、多”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原则:一种指导,以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为指导。二个环节,即岩石物性参数和地质模型。它们是联系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正演和反演的纽带。三项结合,正演与反演相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相结合。多次反馈,不断地修改模型和调整参数,以便达到逼近真实解的目的。

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式包括:①水平综合应用-观测平面位于同一海拔高程的各种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②垂向综合应用-通常以地面观测为主,以宇宙测量、航空测量、地下测量为辅的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③多目标的调查-既包括一般的地质测量,也包括专门的构造、地貌、工程地质测量以及多种类型矿产的普查与勘探的、任务范围十分广泛的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方法,按反演问题解的性质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统计性方法两大类。确定性方法以位场理论和波动理论为基础,导出有关地球物理场所满足的基本数理方程,进而确定所研究问题的解。概率-统计方法是以数理统计、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等理论为工具,根据相当数量的反演问题解具有概率性质而提出的一些数理统计的模式识别方法。

标定是指利用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意义与其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判别或预测远离井、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信息的地质含义,它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标定的基本分析步骤包括:地质和测井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确立先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2) 层位追踪对比;(3) 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性参数文件;(4) 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5) 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6) 检验。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确立已知模式;2) 提取特征参数;(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样本作判别分类;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解释技术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材料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序言 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的实践性很强,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践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在学校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第二是在东营对news软件的学习。此次实习是在完成了《地震勘探原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完成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的展开。 在每一步的实习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带领,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由杨国权老师负责,news软件的学习由张繁昌老师负责。实习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4) 二、实习内容 (4) 三、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 四、News学习 (7) 五、结论与建议 (26)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实习熟悉了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 了解到了反射波的追踪对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提交等过程。培养实际技能及对分析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地震自资料的构造解释内容主要有工区的地质情况总结、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对地震构造解释的分析、体会和建议等。News 的实习内容主要在理论学习好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软件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的整个过程,并得出理论成果。 三、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通过构造解释成果,即使提供钻井井位。 构造解释的三大环节:

现代地震勘探技术作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震属性综述 报告名称: 地震属性综述 学生姓名:王丹 学号:2010120052 所在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地震属性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是在地表激发人工震源,由震源所引起的震动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上反射传回地表,然后由地表的仪器(检波器)记录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从而得到地震记录(也叫地震资料);之后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关的处理与解释便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得到地下相关信息。由于地下介质是地震波传播的载体,所以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如岩性、孔隙度、密度以及流体性质等都会对传播中的地震波产生影响,如地震波的能量、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将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和变化又将在地震记录中保留相应的信息。所以,通过对地震记录(地震资料)的“深加工”或者特殊处理,将会从地震资料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以为地质服务。在早期的油气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的目标主要是寻找地下有利的大尺度的构造圈闭,所以只需利用有限的地震资料信息便可达到目的。但是,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难度的加大,人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地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流体性质等信息。这就促使人们运用新的技术和思想去从地震资料中发掘出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也就推动了地震属性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地震属性技术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从而有助于人们发现更多的隐藏于地震资料中的信息,也有助于人们从多角度去获取和分析地下地质信息,从而实现对地下地质的充分与准确认识。 1地震属性的发展与分类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也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获取不易的地震资料,现今的地震解释人员需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越来越多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综合解释地下构造、地层和岩性特征以及流体性质,最终定义精确的油藏模型,用于钻井决策、估计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由于生成地震属性是获取所需信急的一条重要捷径,因此,长期以来地震属性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震属性是叠前或者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长期以来以来地震数据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对地震波同相轴的拾取,以实现面对油气储集体的几何形态、构造特征的描述。但是地震数据中隐藏着更加丰富的有关岩性、物性及流体成分等相关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 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地震反射波“给地球做CT”,让油气勘探者能够“看见”地层的地质构造和油藏情况,为石油公司“找油”做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模拟油藏未来的生产动态以便为后续油气藏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部分:地震采集是利用野外地震采集系统获取地震数据处理所需的反射波数据;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目的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地质特征和意义确定井位寻找石油。地震数据处理依赖于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和找油的成功率。 图1 地震勘探产业链构成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其原因有四:1、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与井位部署成功率、油田发现、油田采收率、油田增储上产等经济效益直接相关,是寻找油气资源的关键技术; 2、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震数据处理环节中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3、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下游钻井业务等油气开采技术均十分成熟;4、上游地震数据采集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理论简单。综合而言,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地震成像的准确度与清晰度直接决定油气资源的发现的成败和勘探成功率,是影响后期油田生产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BP公司北海油田日产量与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新技术的关系表明,新技术尤其是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油田产量的增加影响极大。 图2 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对北海油田的产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解决人类能源供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历程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中最核心的就是地震成像技术,因此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依据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后的40年间由于是对光点记录(1920—1950)和模拟记录(1950—1965)进行处理,在这一阶段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缓慢,也没有可实用的地震成像技术出现。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 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 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 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 x(t)=w(t)*r(t) 令w(t)*a(t)=δ(t) 代入得a(t)*x(t)=r(t) 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 r(t)=(ρ2v2-ρ1v1)/( ρ2v2+ρ1v1) 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 p 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 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 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 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 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 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

现代地震资料解释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现代地震资料解释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震资料解释作为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油气储层预测、评价及后续开发的关键环节。现在地震资料的解释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1.三维地震勘探 1.1三维地震简介 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在二维地震解释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包含地球物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数学知识为一体的能够充分反映地下地质信息的应用技术,是一种面向三维数据体的三度空间的立体解释方法与技术。 1.2在油田开发中的具体运用 1.2.1进行地层构造解释 水平切片是三维数据体的等时面,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质界面的水平切面,也称地质露头图,即反映不同地层在同一时间的出露情况。可以利用水平切片对背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进行解释。在时间振幅水平切片上,振幅的大小反映了反射波的强弱,同向轴的宽窄一方面与反射波频率有关,另一方面与界面倾角有关。如果反射层是一个背斜,那么在水平切片上就是一个圆,如果反射层是一个单背斜,在连续几张水平切片上,这个反射层的同向轴将会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移动。如果在水平切片上表现为: (1)同相轴中断、错开; (2)同相轴错开,但不是明显中断; (3)振幅发生突变,即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度发生突变,则可判定为断层; 1.2.2对小砂体油气藏的识别 曲流河河道发育,地层平坦,构造运动较弱,形成了以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岩性油藏。利用水平时间切片能够反映河道砂体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分布;利用层位切片技术,可以容易而清晰的识别河道准确位置;相干体技术通过相邻道的波形来获得道间相似性,从而有效突出河道砂体边界,突出河道砂体的内部相似性,为确定河道砂体的主河道和河道边界提供依据;三种基本地震属性(振幅、频率和相位)体切片都能够反映河道砂体的形态特征、岩性差异及砂体分布情况,对于小砂体油气藏的识别更为有效。 1.2.3对小幅度构造油气藏的识别 三维地震勘探对小幅度构造油气藏亦更实用、有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可视化解释技术、相干体和地层倾角检测技术、多属性模型约束反演储层预测技术,应用于小幅度构造油气藏,与二维资料相比,无论资料解释的精度,构造识别的准确度方面都更胜一筹。1.2.4对小断块油气藏的识别 断层的发育程度、延伸方向和油气聚集有很大的关系,解释正确与否关系到勘探决策及成败。对于小断层可以将断层与层位解释分开,充分利用相干体技术、可视化技术、时间切片技术等,先宏观后微观,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原则,利用自动追踪解释层位,最终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 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2分) 1.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基本属性振幅、频率、相位。 2.影响地震速度的主要因素岩性、流体、埋深、温度、压力、密度等。3.AVO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关系, AVA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方位角的关系。 4.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有均方根振幅、平均振幅、最大峰值振幅、最大谷值振幅、平均能量、瞬时真振幅、反射强度、视极性平均振动能量、波峰振幅极大值、波谷振幅极大值总能量等(答对三种即可); 地震解释中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油气流体的聚集、岩性概况、孔隙度情况、三角洲与河道砂的展布、礁体异常、不整合、调谐效应、层序变迁等(答对三种即可) 5.地震解释中相干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断裂构造、岩性变化、地层物性、流体变化等 (答对两种即可)。 6.圈闭的要素有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7.含油气盆地由基底、周边和沉积地层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8.孔隙类型视其划分依据不同而异,主要流行三种方案:按孔隙的成因,可将孔隙类型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据孔隙的大小,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将成因和大小结合的分类,如E.D.Pittman对碎屑岩储集体孔隙分为粒间孔、溶蚀孔、微孔和裂缝。 9.成藏期的构造应力场必将有利于正确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高产富集控制因素,同时对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以及油气田施工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测井曲线的形态是岩性、物性和所含流体的综合反映,因此测井曲线的对比实质上就是岩性对比。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圈闭:圈闭是具有储集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使油气能够在其中聚集并形成油气的场所。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 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 3 基础工作 3.1收集的基础资料 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 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 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 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 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 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 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 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 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 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 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 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 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2014年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时间:2014.11.20

目录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1) 二、软件介绍 (1) 三、操作步骤 (1) 1.建立工区 (1) 2.加载数据 (2) 3.工区建立完成 (4) 4.显示层位 (5) 5.加载井位 (6) 6.加载井数据 (6) 四.实习总结 (6)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物探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解释训练,利用所学地震地质学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提高我们的解释技巧,学会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并初步学会SM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实习报告。 二、软件介绍 SMT 解释系统是由美国Seismic Micro-Technology, Inc.公司研制开发的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的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基础地震解释所要求的所有功能。一旦加载了地震数据、井数据和人文信息以后,便可以完成层位解释、计算网格和等值线、产生深度图,以及绘制高品质图件。包括在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包有:2d/3dPAK、VuPAK、SynPAK、TracePAK 和ModPAK。 该模块支持深度域和时间域的解释,或是两者间的联合解释,并且支持多用户环境。使用该模块可以创建和管理层位、断层以及井信息。此外,还可以完成时深转换、生成等值线、网格化、地层属性计算、体计算,以及闭合差分析等工作。 三、操作步骤 1.建立工区 建立工区名字,用户名字,选择数据库:

选择工区高程为4800m,不使用已经存在的坐标系,选择“否” 2.加载数据 选择加载SEG-Y格式数据,并选择3D数据 选择振幅数据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它是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释,这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分析处理方法),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为开发服务则产生了开发地震解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