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中学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中学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中学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会选择零势能参考平面;

(2)知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理解弹性势能的存在和合理性;

(3)掌握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题目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体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优越性和便捷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理解能量之间的转化;

(2)通过应用动能定理理论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掌握从已知推导未知的方法;

(3)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初步掌握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和典型物理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积极合作的态度,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通过理论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

(2)机械能守恒成立的条件

难点:(1)理论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学习完动能定理,具有一定的能量转化的观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于动能定理的运用不够熟悉和清晰,可能无法顺利的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过程;

(3)学生的实验操作相对比较薄弱,无法有效的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四、教学过程

1、机械能的定义及表达式

教师:回顾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学生:回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写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12

k E mv =,p E mgh =。 教师:介绍机械能的概念,给出机械能的表达式:212

k p E E E mv mgh =+=+。 2、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

教师:展示以下图片,叫学生回答“图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回答的形式为:什么物体在什么过程中的什么能量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瀑布(水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蹦床(只讨论离开蹦床后运动员上升的过程)

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感受回答上述两张图片的能量变化。图一:水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图二:运动员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

教师:通过上述照片的分析,跟学生说明能量的转化,特别是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两者之间一大一小同时变化。

教师:在这里进行一个小游戏,游戏名称为“你是否勇敢”。游戏原理为一简单的单摆模型装置,让一位同学靠近装置站立不动,让另一位同学把悬挂的重球拉至该同学的鼻尖,由静止开始释放,让小球来回摆动,看看站立的同学是否有勇气不动。

学生:主动参与游戏。

教师:分析游戏过程中小球的能量变化:小球在下摆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在上摆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

教师:通过游戏的参与和调节,留给学生一个问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过程中,转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教师:分别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小球的运动过程为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生:分小组完成解题任务,主动参与到题目的分析和解决中,并且能够上讲台写出自己的解题步骤和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以下附上有关这两个运动的分析和解题步骤:

(1)现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A 点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当下落到B 点时速度为,距离地面高度为;当下落到C 点时速度为,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试分析小球的能量变化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分析:小球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依据动能定理

可得:21222

121mv mv W G -=① 另外,由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可得: 由①②可得

21222

121mv mv -21mgh mgh -= 所以2222112121mv mgh mv mgh +=+ 或2211K P K P E E E E +=+ (2)现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A 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做平

抛运动,当下落到B 点时速度为,距离地面高度为;当下落到C 点时速度为,距离地面的高度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试分析小球的能量变化关系?

平抛运动分析:小球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依据动能定理 可得:21222121mv mv W G -=① 另外,由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可得: 由①②可得21222121mv mv -21mgh mgh -= 所以2222112121mv mgh mv mgh +=+ 或2211K P K P E E E E +=+

教师:由于理论推导过程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

该抓住学生上台书写的机会,点错学生书写中错误的地方,同时也要下讲台巡视,督促学生完成理论推导过程。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纠正上述两个理论推导过程的错误点,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1)内容:物体只有重力做功时,其机械能守恒。

(2)表达式:2211K P K P E E E E +=+,初始的机械能等于末时的机械能

(3)条件:只有重力做功(拓展: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

4、知识应用

(1)判断下列各题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1)木块沿光滑斜面下滑 (2)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3)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做竖直方向的运动 (4)小球在竖直圆轨道内做圆周运动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上述各种运动的情况,掌握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

(1)机械能守恒;因为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与位移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整个过程只有重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因为绳子的拉力与小球的速度方向时时刻刻都垂直,所以拉力对A B

1

B

1

小球不做功,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

(3)两个小球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其中任何单独一个小球的机械能不守恒;因为两个小球通过绳子连接,所以机械能会相互的转移,所以对于整个系统机械能才守恒。

(4)小球机械能守恒;因为圆轨道的支持力每时每刻都与小球的速度方向垂直,所以该支持力不做功,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

五、小结和布置练习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个小结,主要总结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和守恒的条件,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方法。

练习:教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动能定理的掌握相对而言较好,容易把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动能定理弄混,尤其是学生的书面作业上的定理名称,有“动能守恒定理”、“机械能守恒定理”、“机械能定理”等等,这些都表明学生没有留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知识单纯的认为和动能定理一样无条件使用,而且使用起来没有规范性而言,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好带头作用,争取规范性的作用;

2、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学生很容易把合外力为零和只有重力做功混淆,学生普遍认为合外力为零就是机械能守恒的时候,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多次强调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3、学生无法很好的做到分析物体受力的做功情况,经常会把非机械能守恒情况误当做是守恒的情况,特别是遇到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细线的拉力不做功或者是滑面的支持力不做功这两种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两种情况的受力分析画出来,通过说明拉力或者是支持力与速度方向垂直,从而不做功,这样才能使学生便于理解。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二.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结论;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希腊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 );杠杆平衡条件(又叫杠杆原理)。 5、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6、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值。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 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 的南北方向与地理的南北方向略有偏离。) 3、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实验最先精确确定电流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 系(即焦耳定律): 4、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 5、183年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电和磁的联系)发电机 6、法国安培:判定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关系的法则(即安培定则)。 7、早期电话的发明:贝尔 8、美国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它能产生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激光。华裔物理学家高锟提出用光纤通信的构想,这使得用光进行通信的幻想得以实现。 常见数据部分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1枚鸡蛋6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3×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在无力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对《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学习

(一)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播放动画:快门与采光 播放动画:光圈与景深 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照相机的调光和景深与透镜的关系。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 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 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 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 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三、具体实验安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进度表 周次起止时间实验课题主要器材备注一长度测量秒表、刻度尺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玻璃管、米尺、电子停表演示演示 三四声的产生音叉、共鸣箱、方座支架、泡沫塑料小球、细线演示真空铃实验真空罩、闹钟、抽气机演示声的传播声传播演示器、玻璃水槽演示乐音的三个特征梳子、钢板尺、听诊器演示 五六七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演示光的反射光具盘、光的反射演示器演示平面镜成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平面镜、火柴、刻度尺分组凸镜、凹镜凸面镜、凹面镜演示光的折射光具盘、玻璃杯、水、铅笔平行玻璃砖课外 八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光具座、凸透镜、火柴、蜡烛、光屏分组近视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凸透镜、光屏、蜡烛分组 九中考复习十期中考试 十一声的产生音叉、共鸣箱、方座支架、泡沫塑料小球、细线演示真空中的闹钟真空罩、闹钟、抽气机演示声的传播声传播演示器演示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作用

浅探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福建省漳州市双语实验学校邹茂全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凸现物理学史教育的功能,开发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充分体现物理学史在中 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学史教育是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但是由于缺乏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妨碍了它在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研究。 一、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 随着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启动,对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们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心理品质。科学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素质是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组成。科学意识是指对科学本质及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如对科学的信任、依赖、追求等。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思维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蕴含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思想意识支配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习惯和方式。从目前中学学科设置的情况看,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承担,其中,物理教学的责任最重。显然,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解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 电路和 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 (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

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 【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 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 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总结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填入下表: 串联并联 定义 (元件连接特 点) 电流路径特点电路中只有电流路径,一处断开 所有用电器都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有条, 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与否?各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与否? 开关作用控制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支路 中的开关控制。 电路图 实例 图5 图7

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浅析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0416446.html, 浅析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王泽秀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是体育发展的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对体育的热爱,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逐步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06-01 一引言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发展和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不停地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实践过程。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培养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身体生长、发育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目的、任务具有明显的奠基功能和终身效益。所以,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的环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终身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技巧和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后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解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 电路和 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 (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 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

【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 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 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 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2020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教学案例: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最新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 四、实验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5.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五、实验配档: 周次日期演示实验( 节次)分组实验 第一周星期一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3、4) 星期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6、7)

星期四用刻度尺测长度 第二周星期一二氧化氮的扩散(3、4) 星期二决定扩散快慢的因素(6、7) 星期三做功与内能的关系(2、7) 星期四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3、4) 星期五研究比热容(5、6) 第三周星期四测平均速度 第四周星期二一切声源都在振动(2、3、5、7) 利用内能来做功 星期三研究声音的音调和音色(24、5、6) 第五周星期一摩擦起电(3、4)

星期二用手感觉水的温度(2、3、5、7) 星期三电流的形成(2、7) 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星期四观察熔化现象(3、4、6、7)导体和绝缘体(3、4) 第六周星期三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 星期四观察水的沸腾 第七周星期二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2、3、5、7) 电流(6、7) 星期三观察碘的升华(2、4、5、6) 星期四用电流表测电流 第十一周星期三研究光的反射定律(2、4、5、6)用电压表测电压 星期四观察平面镜成像(3、4、6、7)

高中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全集

高中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全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和得出;再应用从上式中消去v,导出即。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欢迎阅读参考使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

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 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 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初中物理学史及练习题

初中物理学史 科学家国籍贡献1 贡献2 单摆的等时性伽利略意大利运动物体不受外 力将匀速前进 沈括中国发现了磁偏角 牛顿英国牛顿三大定律光的色散 奥托.克里格德国马德保半球实验 —证明大气压的 存在 托里拆利意大利托里拆利实验— 最先准确测出大 气压的值 阿基米德希腊阿基米德原理(揭 杠杆平衡条件 示出影响浮力大 小的因素) 欧姆德国欧姆定律 焦耳英国焦耳定律—最先 确定出电热与电 流、电阻、通电时 间的关系 奥斯特丹麦奥斯特实验—首 先发现电和磁的 关系 发明了发电机法拉第英国发现电磁感应现 象(进一步揭示电 与磁的关系) 安培法国安培定则(发现通 电螺线管的极性 与电流方向的关 系) 瓦特英国发明蒸汽机 汤姆生英国发现电子 爱迪生美国发明灯泡 墨子中国发现小孔成像 昂尼斯荷兰超导现象 贝尔英国发明电话 麦克斯韦英国预言电磁波的存 建立电磁场理论 在 赫兹德国证实电磁场的存 在

中考复习物理学史专题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经典题目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典型题目 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

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

最新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作者姓名王悦 学科(教研室) 大学物理教研室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系

第一讲:误差与数据处理 本节授课时数: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测量与误差 1. 了解测量的含义,理解测量的分类和测量四要素并会判断; 2. 掌握误差的分类和误差的来源并会计算误差; 3. 熟练运用直接测量偶然误差的估计公式进行误差估计; 4. 了解系统误差的处理。 2、不确定度的概念 1. 了解不确定度的分类; 2. 熟练掌握直接测量不确定度和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3、有效数字的处理 要求熟练掌握各种运算中的有效数字位数的取舍原则。 4、数据处理 1. 了解数据图表法的优点和缺点,会熟练作图和制表,给学生强调容易忽视 的细节:比如图名,物理量的表示和单位以及描点的要求。 2. 熟练掌握用作图法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方法。理解如何把曲线改直。 3. 熟练使用逐差法,了解其使用的前提和优点。

4. 了解最小二乘法的由来和优点,能够熟练使用公式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 2.不确定度和置信概率的定义和其中的物理意义; 3.不确定度的分类和具体计算,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4.数据处理中的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难点:不确定度的传递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后记 通过绪论课,不少同学应该都建立这样的思想:实验不仅仅是动手的过程,而操作后的数据是一个比较复杂和相当重要的工作。对于现在和以后的实验,不确定度的分析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实践部分:11个实验不同专业学生做的略有不同

(完整版)高中物理学史(最全)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