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度经济学答案

制度经济学答案

名词解释:

1.交易费用:经济主体间为实现产权转让所需的费用。

2.有限理性:经济行为人在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进而做出决策的能力是有限的。

3.产权:财产权利的简称,是与一项资产相关的一组权利的组合,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让渡或出卖)、收益权等。

4.集体产权:产权是集体的,关于资源使用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集体按一定的程序做出。

5.不完全理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契约当事人或契约中的“第三方”无法观察或证实一切,造成该契约的条款是不完全的。

6.纵向一体化:将某一产业链条中相邻的企业合并起来。

7.M-M定理:该定理认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资本结构选择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该定理的提出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认为是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

8.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指获得契约未明确规定其归属的剩余利益的权利。

所谓“剩余”是指除了契约中规定的利益分配之外的收益。其最优数量应当等于总产出的边际收益水平。剩余索取权是企业的产权所在。

9.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它是以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自上而下的激进性质的存量革命。

简答:

1.在经济生活中,制度有哪些作用?

(1).规范或者约束不确定性世界里的人类行为,增进人类相互间的信用度,使之变得较可预期;

(传统:教授的衣着)

(2).维持竞争及合作秩序,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合约)

(3).鼓励创新和知识增进,提高经济效率;

(4).扩展竞争及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促进分工,增加配置稀缺资源的选择办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简述威廉姆森的交易维度理论。

威廉姆森以交易的三个维度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对交易进行比较,区分不同的交易。

3.产权有哪些特征?

(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

1产权的完备性—如果产权所有者具有权利束中的全部权利,则其产权是完备○

的。

2当产权的某些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则存在产权残缺。

3“产权残缺”是指不完全的产权,即产权权利束中的一部分被约束乃至剥夺。

(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1产权的排他性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一项资产中受益,

○而且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对该资产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包括承担确保排他性的成本。

2产权的非排他性是产生“外部性”

○、“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根源。

(3).产权的可分割性与可转让性

1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一项资产的纯所有权能与其各种具体用途上的权利相分○

离。例如,对一个湖泊的所有权与在湖上钓鱼的权利和在湖中游泳的权利相分离。

2产权的可分割性保证了现实经济活动“最优配置”的对象不再是新古典经济学○

所分析的有形或无形的物质资源,而是附着在这些物质资源之上的各项财产权利。

3产权的可转让性是指所有权通过出售或捐赠等方式的变化。

○不可转让的产权不能被出售和使用,并因此不能在其使用上充分发挥其潜能。

4.国家的双重目标和双重约束是什么?

(1)国家的行动目标

第一,制定社会活动中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收益最大化。因为参与国家活动的人(包括统治者)也是“理性人”,也追求自己的利益,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更为现实的是,每一个国家的各内部机构可能都会有反映各自利益的不同目标;

第二,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使全社会产出最大,从而增加国家税收。即,国家有两个目标,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和使社会产出最大化。

(2)统治者的双重约束:统治者的交易费用约束和竞争约束。

正的交易费用限制了统治者对有效率产权结构的选择。另一方面,各种利益集团的竞争压力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选择一些无效率的产权结构。在竞争约束下,统治者将避免触犯有势力的选民。如果这些集团的势力达到威胁统治者利益的“边界”时,统治者会同意一个有利于这些集团的产权结构而无视它对效率的影响。

5.简述“诺斯悖论”产生的原因

诺斯悖论: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1)统治者偏好的多元性与有限理性。

统治者偏好的多元性(财富、威望、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等)及其有限理性无疑会影响他对产权制度安排的选择。即随着统治者财富的增加,财富的边际效用在降低,其他商品(如威望、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等)的边际效用却在增加。在统治者的偏好中,产权有效性可能是一个重要“砝码”,但不是唯一的“砝码”。

(2)不同集团利益的冲突。

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同集团的集合体。统治者就是这些不同集团利益的“均衡者”。制度安排的变迁经常在不同群选民中重新分配财富、权力和收入。显然,包括产权在内的各种制度安排并不完全取决于效率(或经济)原则,它们还取决于不同利益集团的规模、地位以及与统治者的关系。人类历史上无效率产权之所以成为“常态”的根源也在于此。

(3)路径依赖及累积效应

许多制度安排也许在开始时是最佳的选择,但它发展下去就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一种制度安排一旦确定,就可能限定了今后的选择范围。(4)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上。在国家规模增长和财政刚性支出的约束下,统治者更为关心财政收入的增长。另外,统治者的寿命有限或者受到任期约束,使他们更着眼于在位时的短期利益。

6.影响制度需求的影响因素

(1)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2)宪法秩序

宪法秩序的变化,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的变化,它能深刻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利益,因而也就深刻影响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

(3)技术

技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技术进步可以降低产权的排他性费用。

(4)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扩大对制度需求的影响表现为:

首先,市场规模的扩大,固定成本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障碍了。

其次,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创新,如股份公司制度、跨国公司制度等。

7.简析制度变迁的动因有哪些?

从一般意义上讲,制度变迁的终极动力在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出现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就会被创新。

制度变迁的原因在于制度稳定性、环境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及人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间持久的冲突。

(1).制度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制度存在的理由。制度的稳定性使人们能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从而达到减少生活不确定性的目的。

稳定性又是制度变迁的原因。

制度作为人们的行为规则和规范,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并非超时空的,而且也是不能自行改变的。人一方面需要制度提供的稳定功能,另一方面又会被其稳定不变性困扰。原因在于制度沿时间空间展开过程中,会由于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原有的许多功能,原来适宜的制度就变成了过时的制度。制度不能自行变更的事实就要求人们采取行动,改变或打破旧的稳定性,建立新的稳定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人们适时改变和调整已有行为规则才可能使自身的利益极大化。

(3).利益极大化努力

对于非正式制度,由于它仅取决于个人对收益和成本的计算,只要违犯非正式制度的收益看来要大于违犯的成本,个人就有动力违犯已有的规则,并逐步导致制度变迁。对于正式制度,由于搭便车的困扰而有供给不足,但供给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有选择性激励使制度供给成为可能。

论述:

1.试阐述产权类型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1私有产权:由私人拥有的产权。

其对效率的影响:产权交易容易;激励产权主体以最有效的方式行使其产权

2共有产权:

○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其对效率的影响:产权变更要得到所有成员的同意,交易比较困难;激励作用相对较弱。

3集体产权:

○产权是集体的,关于资源使用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集体按一定的程序做出。

其对效率的影响:集体产权的交易比共有产权容易,激励约束作用相对较好。

4政府产权:

○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其对效率的影响:政府产权下的外部性较大,经济效率较低。代理人对其他成员进行监督的激励不足。

5共有产权:一种广泛存在于不具备消费排他性资源上的“非实在”产权安排。

其对效率的影响: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失。

2.什么是委托-代理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哪些?

由于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导致的问题。

如何通过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诱导代理人采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达到“激励相容”从而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1)在公司内部

委托人可花费一些费用,以激励、监控代理人,以使后者为自己的利益尽职尽责。例如强化预算控制;通过定期的内部和外部审计提高财务的公开性或透明度;通过设计基于业绩的报酬和让经理获得“股票期权”等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代理人可以用一定的财产担保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或者即使损害发生也一定会给予补偿。显然,这样就发生了正的委托人监控成本和代理人担保成本。

(2)市场竞争压力:对代理人的市场约束

在企业理论中,代理人是企业家、经营人的同义词。代理人具有剩余索取权及控制权。

企业不可能完全替代市场,企业始终处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市场力量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1经理人市场竞争

在经理人市场中,市场力量会监督其过往业绩,并据此评估其未来价值。如果某个经理人业绩不佳,其人力资本就会贬值,从而失去竞争力。因此,经理人为了自身的名誉及利益,会选择自我约束,努力工作。2产品市场竞争

企业绩效与产权归属并不具有必然联系,而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密切相关。

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上,绩效好的企业会被直接筛选出来。该企业的经理人会因此受益。

两权未分离的企业由于没有代理成本,在这类企业大量存在的环境下,其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从而对两权分离的企业经理人施加压力。

在垄断性的产品市场上,经理人的压力必然减少。

3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持续不断地评估着上市公司的绩效。

如果某企业经营不善,其股票价格会下跌,投资者会选择“用脚投票”,并有被收购接管之虞,这会刺激在任经历发奋工作。

(3)发挥公共机构的作用

即通过实施强有力的法规约束和政府管制,克服委托-代理问题。但是:首先,法律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

其次,如果法规泛滥、管制过于严厉,还会损害代理人的企业家精神。

再次,由于公共机关的执法者或管制者的行为动机、行为能力等也是有限的,这会使得其行为的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有时他们甚至会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偏离公共机构的本来目标行动;有时疏于日常监督,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做事后诸葛亮;

委托—代理问题长期存在于包括所有科层组织之中,是所有人类组织都必须面对的。以上列举的诸多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代理困境,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所有问题。

3.试比较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的异同。

1古典契约

契约条件得到详尽、明确界定的契约。或者说,缔约各方的权利及义务都能被准确度量。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契约关系。

其是一次性契约,不关心契约关系的维持。

强调契约的自我执行,用不着第三方参与。签订契约是当事人在不受外部力量的控制、干预(包括政府和立法机构)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的结果。

2新古典契约

这类契约涉及信用,会出现特殊的监督和执行问题。

长期契约关系,当事人关心契约关系的持续。

在契约中留有余地(契约不完全)、具有灵活性或者说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调整。

强调第三方的作用。需要建立制度保障以防止交易期间出现机会主义地逃避契约义务的行为。

3关系契约

也是一种长期性契约。这种契约会向协议的各方提供某些可靠的结构和信任,它强调专业化合作和长期契约关系的维持。

该类契约将适应性贯穿始终。其调整可能参照也可能不参照初始协议,即使参照也不一定非坚持不可;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做适应性调整。其一般不需要第三方加入。

4.试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1.两者相互补充

(1)当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时,由国家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可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

(2)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也并不是无差异的,即制度是有层次性、差异性及其特殊性的。有些制度供给及其变迁只能由国家来实施;而另外一些制度及其变迁,由于适用范围是特定的,它就只能由相关的团体来完成。

这后一类的相互补充并不是由成本—收益比较原则决定的,而是由制度的差异性决定的。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有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得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等。

2.两种制度变迁模式差别

(1)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这两类制度变迁主体的差别并不是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或性质)上。诱致性制度变迁主体集合的形成主要是依据共同的利益和经济原则,国家这个制度变迁主体进行制度变迁的诱因比竞争性组织(或团体)更复杂。

(2)两类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主要是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如果它能克服外部效果和“搭便车”之类的问题,那么它在制度变迁中将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之一。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势在于,它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它能以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3)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如诱致性制度变迁作为一种自发性制度变迁过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却面临着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等问题的困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