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南卷柏的本草考证及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江南卷柏的本草考证及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江南卷柏的本草考证及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江南卷柏的本草考证及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2190533.html,

江南卷柏的本草考证及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学艳杨萍陈科力李娟

来源:《中国药房》2018年第14期

摘要目的:为江南卷柏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江南卷柏的名称、产地分布和药用历史等进行考证。以“江南卷柏”“卷柏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Selaginella moelledorffii”“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NCBI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江南卷柏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据此综述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江南卷柏为民间常用药,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含有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对江南卷柏的药理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双黄酮类成分。江南卷柏拥有独特的生物学及基因特征,对其化学及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仍然具有较大的空间和价值。

关键词江南卷柏;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1;R2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8)14-1992-07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4.27

江南卷柏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dorffii Hieron)的全草,通称为岩柏、地柏、石上柏,在我国资源丰富,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肿、止痛退热等功效,可用于多种急慢性炎症以及出血等病症[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江

南卷柏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止血的作用[2]。目前市售的江南卷柏片在临床上主

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其他出血性疾病。

据《科学》(Science)杂志报道,江南卷柏共含有22 285个基因,在其孢子散布、防卫等过程中调控二次代谢产物合成的基因各不相同,且罕见地没有幼年和成熟的控制基因,这种独特、罕见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可能产生一些特有的、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显著的二次代谢产物,也预示着江南卷柏中蕴藏巨大的新型药物资源[3]。为此,笔者以“江南卷柏”“卷柏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Selaginella moelledorffii”“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NCBI等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江南卷柏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重点对其进行本草考证,综述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本草考证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 干燥根。又名:元芩、空肠、黄文、腐肠、山茶根、(条)子芩、黄芩茶、土金茶根、小叶茶根、黄金条根、野树豆花根。原植物黄芩分布于长江以北大部分省区及西北和西南地区,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 本品药材性状: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 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习称“枯芩”,暗棕色或棕黑色;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成角质样。味微苦。 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中医临床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抑真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和抗炎,降压, 利尿和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 保肝,利胆,抗氧化,抗癌,止血,解热,防治糖性白内障,解痉,拮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内皮细胞损伤,升高环磷酸腺苷,抗放射损伤等作用。李伟华等观察黄芩苷、栀子苷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

用,在细胞水平阐明黄芩苷、栀子苷治疗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缺氧、缺糖8 小时结合复氧、复糖12 小时对神经细胞可造成明显损伤,导致SH-SY5Y细胞突起皱缩、变圆,可见有部分细胞漂起、细胞轮廓不清,凋亡率明显上升,线粒体的活性下降;而黄芩苷、栀子苷可以显著减轻上述损伤。黄芩苷、栀子苷对缺氧缺糖/ 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黄芩子,为黄芩的果实,主肠澼脓血。佟继铭等报道,黄芩茎叶总黄酮(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黄芩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本草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黄芩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新素即黄芩黄酮II 、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木蝴蝶素A、7- 甲氧基黄芩素、黄芩黄酮I、去甲汉黄芩素、二氢黄芩素、5,7,2 '-三羟基黄酮等;另有B -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摘要:本文对天花和天花粉的名称、栝楼的品种、天花粉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本草学研究。认为栝楼根汉代以前就已应用,商品就称栝楼根。天花粉之名始载于宋代的《本草图经》,但古代的天花粉是指栝楼根所制之粉,虽然明清时代已有人将二者混用,但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真正的天花粉商品,建议将栝楼根仍称栝楼根,栝楼根所制之粉称天花粉,并开发天花粉生产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天花粉药食两用的需要。 天花粉是 临床常用中药,又称瑞雪(《本草纲目》),花粉(《增订伪药条辨》),栝楼粉、楼粉(《药材学》),屎瓜粉(《四川中药学》)。而栝楼在古代的别名也很 多:如《尔雅》载:“果臝之实,栝楼也。”郭璞注云:“今齐人呼为天瓜。”毛诗:“果臝之实。”《传》曰:“果臝,栝楼也。”《名医别录》载:“一名果 臝,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现代天花粉的商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古代所用天花粉是用栝楼根所制成的粉。现将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关于天花的名称

1 雪的别称:如唐代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 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代陆游《拟砚山 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作态。”金代高士 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无休,寒门疏竹共风流。 ”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绒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1] 2 中医的病名:为痘的别名,清代袁旬撰《天花精言》六卷,前四卷专论痘证。 3 天上落下的各色香花: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时感动天神,诸天神撒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如《心地观经一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偏虚空。”这里的“华”同“花”, “天华”即“天花”。[2] 4 玉米的雄花穗:天的意义之一是指位置在顶部的,如天窗。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顶部,所以称天花。[3] 5 一种真菌类:和蘑菇相似。如《饮膳正要》卷三“菜品”载:“天花,味甘平,有毒,与蘑菇稍相似,未详其性,生五台山。”[4] 关于天花粉的名称 1.栝楼的根制成的粉,颜色洁白,状如白雪。如《本

人参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 论文(设计)题目: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11 月22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2.1人参皂苷 (2) 2.1.1人参皂苷的分类 (3) 2.1.2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6) 2.2脂溶性性成分 (8) 2.2.1脂溶性成分的抗菌作用 (8) 2.2.2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9) 2.3多糖类物质 (9) 2.3.1人参多糖类物质的调节免疫作用 (9)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 (10)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 (10) 第三章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可增进食欲、强心、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治贫血、神经衰弱等症。本文对人参化学成分及人参的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给予综述并对人参的研究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人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一章前言 中药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同样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经中医临床验证表明人参的主要功效包括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等。临床上人参能够对诸多疾病均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人体滋补强壮作用更加的明显。并且它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相对独特,由于现代分离以及分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目前人们对其药理活性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论述,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人参的现代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对人参的研究大多采用粗制剂或总皂贰成分,固然是由于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和纯化困难,还由于对人参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认识不足。至今,已阐明的人参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糖类、蛋白质、多肤、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脂溶性成分和其它成分【1】。其中,皂苷被公认为是人参的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2.1人参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因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震荡或加热时可以产生胶状溶液和泡沫,因而得名皂苷。人参皂苷为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由皂苷元和糖相连构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约占人参干重的4%左右。人参皂苷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味微甘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性大的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和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半夏的本草考证

半夏的本草考证 [摘要]目的:通过对半夏的本草考证,明确其品种和道地产区的时代变迁,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用药及药物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根茎。半夏分布较广,直到民国除山东以外,未形成较大的道地产区。结论:尽管魏晋以来半夏品种存在混淆,但其主要品种与道地产区与今用半夏大致相同,可作为扩大发掘或扩大药源的理论依据和线索。[关键词] 半夏;本草考证;品种;道地产区 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1]。半夏植物分布广泛,主产于四川遂宁、昭觉、安岳,重庆万州,山东金乡、巨野,安徽怀宁、宣城、宁国,湖北荆州、襄阳、武昌、天门、老河口、阳新,河南汝南、卢氏、宁宝等地。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散结消痞,降逆止呕的功效[2]。随著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并且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患痰饮、咳嗽、胃病、肿瘤、痰核等病的高发群体,以半夏为原料生产的糖浆、冲剂、丸剂、片剂、浓缩颗粒及针剂等新品种剂型不断增加,同时出口量也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中药资源,本文就药用历史作一初步考察,以期提供本草依据。 1 品种考订 1.1 历代主流本草考证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3]此即半夏之名的由来。郑玄注:“半夏,药草。”同样《吕氏春秋》[4]、《淮南子》[5]皆有半夏的记载。《急就篇》曰:“半夏皂荚艾橐吾。”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因此这种半夏是因生于农历五月而得名,这与后世所用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生物学特征不符。就此孙星衍、森立之都在著作中含蓄地表达出他们的疑惑。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6]半夏条的按语引《礼记·月令》作“二月半夏生”,几乎所有孙星衍的辑本及黄奭的辑本都是如此,显然改“五月”为“二月”不应该视为版本误传,而是有意为之。 半夏在《神农本草经》一名水玉,孙星衍又云:“《列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即半夏别名。”按赤松子事见《列仙传》[7]卷上,如果赤松子服用的这种“水玉”是半夏,那么此药与《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下品地位不符。森立之则从另一个方面对“半夏五月苗始生”作出解释,《神农本草经》半夏条按语云:“叶有细阔二种,花有紫白二样,五月叶茎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博落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博洛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果均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多种炎症有效,所含生物碱也可抑制肿瘤细胞。我国博落回野生资源丰富,利用博落回开发新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博洛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关键词】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l constituents of Macleaya cordata [Abstract] Macleayacordata(Willd as the Papaveraceae perennial herbrhizome,leaf,fruitcontains many kinds of alkaloid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lkaloid can inhibit tumor cell. Our Macleaya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acleaya develop new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olo belong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s [Key words] Macleayordata;Research Progress;chemical composition 博落回属植物概述植物型抗菌产品因其无污染和无残留等独特的药物功能,逐渐成为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博落回为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 illd.)R.B)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阴道炎、肺炎、皮肤病和肝炎等,并具抗肿作用。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化学成分分布 通过对博落回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要用成分存在于根及及全草中,其中:根含有血根碱(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1、可用于发热,或肺热咳嗽,及热毒疮疡等。黄芩治热病,常与黄连、栀子等搭配;若是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等药同用。 2、还可用于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引起的泻痢、黄疸等症。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3、此外,黄芩还有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胎动不安。 黄芩的附方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黄芩,以根入药,并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名录。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 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在中草药中,黄芩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医学典籍中,对它的 功效都有过详细的叙述。如,《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 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 鼠瘘。”另有《本草经疏》中记载:“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此外,黄芩还常用于 治疗妇产科病症,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 黄芩的传说 李时珍十六岁时,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久冶不愈,方圆百里 的名医都束手无策。 眼看李时珍危在旦夕之际,村里来了一位云游道士。道士给李 时珍号了脉象后说:“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半月 之后,李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 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最终成为医

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黄芩这味中药 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的功效 黄芩在临床应用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被称为“中药抗生素”。医学临床表明,黄芩, 主要具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 的咳嗽)。配桑白皮、浙贝母、麦冬等。 2、用于治疗急性炎症性热病。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配白芍,方如黄芩汤,或配葛根、黄连。 4、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用黄芩配白术以清热安胎, 如当归汤;偏血虚的或与四物汤同服。 5、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属肝阳亢盛,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可用黄芩清热降压, 有助于消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降压,即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 么毒性。 6、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此外,在治疗 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时,在去湿清热的方剂内,可加 入黄芩。 7、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 应用。 8、黄芩与黄连、白芍、阿胶、熟地黄、茯苓几味中药合用(坤 泰胶囊),具有滋阴养血,补精益髓,交通心肾,调节阴阳平衡的 作用。 黄芩的作用 1、抗炎作用。黄芩甙、黄芩甙元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2、抗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 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描述: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是临床常用清热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明确了其解热、镇痛、抑菌、抗炎、止血等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有研究表明,以黄芩为君药的黄芩汤,通过联合用药,组成的PHY906能够增强结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而且对消化道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本课题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建立了《中药部颁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借助该平台软件的分析功能对其中明确含有“黄芩”的方剂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将《中药部颁标准》结构化数据中含有“黄芩”方剂进行提取筛选。 1.2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黄芩”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477首。然后

大黄文献考证

大黄 中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 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 “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 “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 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 “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 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 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马骏问: “你怎么不舒服?” 妇女说:“泻肚子。” 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 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 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 “老爷应该判我有罪。” 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 “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 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 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 马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 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 后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简介】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分类】 1.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2.唐古特大黄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称为北大黄,产于甘肃青海等地。 3.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产于四川。 4.食用大黄

黄芩本草考证

黄芩的本草考证 黄芩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近年来黄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野生资源却日益枯竭。因此有必要进行本草考证, 弄清黄芩药用种类、道地产区及功能应用, 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黄芩提供基础资料。 1 名称考证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对其名称及别名的记载较多。《神农本草经》曰:“黄芩味苦,平。……一名腐肠[1]。”《名医别录》记载:“黄芩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2]。”陶弘景谓:黄芩“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本草纲目》记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3]。”《本草述钩元》有:“圆者名子芩,新根内实,其直者条芩。破者名宿芩,乃旧根。中空,外黄内黝,即今片芩[4]。此外,尚有印头《吴普本草》、苦督邮《纪事》、鼠尾芩等。《证类本草》引唐本注云:“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5]目前,黄芩的商品中除黄芩正名外,仍沿用子芩、条芩以及片芩、枯碎芩、尾芩等名称,前二者系指黄芩新根(子根);后三者指因加工所得黄芩碎片和根下部尾梢,其他名称则很少使用。 此外,在我国不同地区,黄芩的地方习用名有黄芩茶根、土金茶根、山茶根、小叶茶根(东北);香水水草(内蒙)[6];空心草(河北);黄金条(山东)等。 2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比较广泛。《神农本草经》称其“生川谷。”《名医别录》记载:“黄芩生姊归(湖北姊归)川谷及冤句”(山东菏泽)。《本草经集注》载:“姊归属建平郡(湖北境内),今第一出彭城(江苏铜山),郁州(江苏灌云)亦有之,惟深者坚实者好。”《唐本草》载:“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鄜州(今陕西鄜州)、泾州(今甘肃泾县)者佳,兖州(山东境内)大实而好。”《图经本草》及《证类本草》[8]《植物名实图考》称“黄芩生姊归山,滇南亦有。”[9]从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看,湖北、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区均有黄芩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