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美国诱惑看教育国际化

从美国诱惑看教育国际化

从美国诱惑看教育国际化

作者:何必峰

来源:《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2013年第04期

随着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除了为数不多的名校毕业生,能在留学国找到工作以外,其他的基本都要“打道回府”;而国内,一线城市里已经“小海龟”满地爬,跟国内一些重点大学比,求职时竞争力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如果说三五年前,很多家长还是把留学看作是一种投资的话,现在则更多的是求发展,即人的发展,而不是“赚大钱”!所以,很多家长尽管知道从投资的角度看,留学的回报难成正比,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出去,让他们多一种经历,多一个视角,多一份体验。

那么,孩子们能在国外得到些什么?

学力的提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顶尖的研究类大学,我们的夏令营在伯克利的一个学习中心学习了一天,我有幸在参观大学校园的同时,也观察了美国大学生的自修。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心二楼的一间教室里,站在教室的走廊上,正好可以俯瞰一楼一间约有200平米大小的开放性学习室。虽是暑假,而且是周日,上午9点钟左右,大学生们三三两两地陆续进来,分成若干群,每一个群,几叠资料,几个笔记本电脑,很少说话,即使有声音也很小。更多的时候在写写算算,敲敲打打(键盘),然后交换、质疑、推敲……我想,这是在研究,而不是在学习。在中国高校的图书馆里,也有很多人在学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前,但多数是为分数而学习,却不是在做研究。

我的学生回国时来看我,他们总是为他们的数理化基础而沾沾自喜,这些都是必考A的科目;但与此同时,也常常为专业学科的论文、课题、项目而自惭形秽,这些科目稍不留神就滑向了B甚至是C;为了A,常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最悲情的时候甚至只能和衣而睡两三个小时。

中国学生擅长“学习”,美国学生擅长“研究”;中国学生擅长分数,美国学生擅长能力:这或许正是中国擅长“山寨”,美国擅长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比较中美学生的境况,有人说“中国中小学是地狱,大学是天堂;而美国中小学是天堂,大学是地狱”。明白了美国大学做“研究”的特点,我们就明白了中国家长为什么不惜血本要把孩子从东方的“地狱”推向西方的“地狱”了。

生命的增值

不只是为了钱,而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增值——这也许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夏令营美国课程的负责人孟百思博士——一个曾经在深圳南山执教5年的美国人,也许因为她的丈夫是美籍华裔的关系,她喜欢中国,所以虽已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却总想为中美教育交流做些事。

我们全团只有30个学生,而她的教师团队主讲加助教一共达10个!最少的一堂课,也有3位主讲在场。

除了教师团队的豪华,上课的地点也始终在变化着:从旧金山到Sacramento(萨克拉门多,加州首府),大学,科学馆,图书馆,森林,淘金遗址……

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她完全可以只请一两个助教,一两个主讲,然后找一两处就近的地点上课,已经足够打发我们。

最后一次课是在一个叫Locke(乐居)的古镇,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在颁发结业证时,我分明看见孟博士的眼睛里有泪花在闪动……

后来才明白,孟博士为什么思绪万千,不能自已。原来,她刚接到我们这个夏令营,便得知远在芝加哥的父亲已到了癌症晚期,医院通知家属接回家中,准备后事……但在这7天中,她操持着每一个细节,在奥克兰当司机,在Sacramento订餐买水,在Locke乡间问路,在课堂上且歌且舞,在上车时清点人数……激情四射,活力无穷!但就在送走我们的当晚,在她赶往芝加哥时,她的父亲头枕在她妹妹的怀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也许有人以为孟百思只是个例。其实不然。

在一个街区图书馆,在一个除了我们再没有任何其他游人的古城堡,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在接待我们。在旧金山郊外一个科学馆,几乎清一色的“老员工”,都是六七十岁的样子:我颇感疑惑,为什么这把年纪还要出来挣钱?

他们的服务真的很周到,只要谁有需要,就进行详细的讲解;即使看不出你有什么需要,他也始终站在你附近,时刻准备着……看我们的队伍在门口集合准备走的样子,他们连忙把两辆行李车推出去,把我们团三十多个双肩包一个一个排在墙角,而且都是背面朝外——因为背面插着一个卡片,写着包包主人的姓名,方便我们寻找。

可是,把三十多个双肩包放好后,才发现我们并不是要离开科学馆,而是要去看科教片。两位老员工二话不说,把袋子一个个又装回行李车……等我们下午真的要离开了,他们又把中午放包的程序一丝不苟地重复了一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