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照自己内在的一切

观照自己内在的一切

观照自己内在的一切
观照自己内在的一切

观照自己内在的一切

在进行内观时,从每一个生活状态中去检视自己,自我沟通。好好的善用这些沟通步骤,对于提升自我的心灵会有莫大帮助。

1.当我在批评别人指责别人时

我深层的了知对方就是[我];其实[我]是在指责批评[我]自己。重复的告诉自己;她(他)就是[我]。不断重复的告诉自己,对方就是[我]。

并且再三问自己:

[从这当中我看到了我自己什么过失?]

[我体会到了我自己有何感受?]

[我领悟到我自己在批评什么?指责什么?]

从中我将体悟到,原来我只是急忙于引导别人去看到别人的污点,而且最好不要看到我自己的缺失,原来我在指责别人的同时正是在指责自己啊!

2.当别人在批评我,指责我时

我深层地感受对方的愤怒与心念

谦虚地告诉自己:[千万不要试图去证明谁对谁错]

不断重复地告诉自己:[不要去证明对与错]

此时更要打开自己的心,柔软自己的心,融入对方的心。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对方愤怒的情绪及无明的恐惧,用更大的慈悲与谦虚去面对对方的指责。

3.当我与别人斤斤计较或相互比较而且绝不退让时

先让那个爱计较的自我抽离出来后,去看看两方的行为?再看看如此的行为后果将会如何!一个结果是你[赢]了,得到比较多。在此结果下你能否洞察到:其实是你输了!因为日后你将会失去更多。

另一个结果是你[退]了,失去了一些,在此结果下你能否洞察到:其实是你赢了!因为日后,你将会得到更多。

在一得一失的情况下,能否更宏观的观测到这个物质宇宙其实一切都是平衡的,得与失永远相等,因此短暂的获得将导致日后永远的失去。短暂的失去,必将会再获得回来。所以何需浪费时间精力去斤斤计较与比较呢!因此:

好好的问自己:[我在计较什么?]

重复的问自己:[我害怕失去什么?]

[我能得到什么?]

[我在贪着什么?]

最后,你将如实的发现,只要去除自己的贪念,你将得到更多。

4.当我见不得别人好,嫉妒别人时

恭喜自己吧!因为你已经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匮乏欠缺的点。但是,可能你还无法察觉到那是来自害怕拥有的一种心灵层面!

反复问自己:[我害怕拥有什么?]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我曾经失落过什么?]

同时也告诉自己:[那是我可以拥有的!]

(重复的告诉自己这个观点)

从此你将会发现你是值得拥有你所想要的一切的,只要你不再害怕拥有,不再逃避拥有,清除心中的障碍后,让你心想事成的心念不再存有任何的杂质,你将发现自己不仅可以拥有一切,还可以创造一切拥有!

5.当我无法忍受别人的行为与缺点时

我深切的明白别人的行为风格及缺点,正是凸显出我自己隐藏的问题所在,来自于过去的我,来自于无明隐性的我,感谢对方的示现,让我见识到我无法面对的另一个我。

耐心的告诉自己:[当我无法忍受对方的缺点时,正是无法忍受隐性自我的缺点。] 不断重复的告诉自己:[对方的缺点正是我的缺点。]

此时你将明白,无法忍受别人的行为风格及缺点,正是自己的风格及缺点。6.当我无法忍受别人对我的眼光与看法时

我必须了解到我自己有哪些缺失害怕被别人知道,检视自己还有哪些问题是自己害怕被别人看到的。

重复的问自己:[我在意的是什么?]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

[我不能面对的是什么?]

最后你终将明白,这一切只是自己无法看清自己,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罢了。7.当我无法对别人诚实并且不断说谎时

扣心自问:自己是否有隐瞒对方,或已造成伤害对方的事实,或是有哪些行为是害怕对方知道的。

诚实的问自己:[有哪些事是自己不该做而去做的?]

重复的问自己:[有哪些事是不想让对方知道的?]

此时你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不断说谎,并且隐瞒到底,而且让自己每天生活在暗无天日,见不得阳光如无间地狱般的日子里,并且不断辛苦的创造谎言来掩饰或装饰你所处的无间地狱。另一种选择是面对你说谎隐瞒的对象,将所做一切摊在阳光下,诚实和正直的面对自己,如需忏悔,就好好至诚至意的忏悔,从此过着充满阳光灿烂幸福自在的日子。

8.当我伤害别人因此自责而无法宽恕自己时

我深深的明白,并且看到那是来自于心灵的报复所导致的伤害行为。

重复的问自己:[为何想报复?]

重复的问自己:[透过伤害,我可以报复到什么?]

[透过伤害,我可以得到什么?]

最终我将明白原来我只是无法宽恕曾经伤害过我的人,而我亦无法宽恕自己曾经有过相同的行为,这一切都是我们彼此伤害时所经历的痛。唯有当我们都是一体,所感受到的都是相同啊!

9. 当我受到伤害,委屈而无法原谅对方时

我深刻的感受被伤害的痛,我必须明白:这是对方要我深刻的去忆起他曾遭受的痛,我必须感同身受对方被伤害过的痛。

真切的问自己:[为何由我来感受?]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为何是我受到伤害?]

最后我将明白,其实就是来自于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而我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让我忆起别人的感受及被伤害的痛。

10. 当我在可怜,同情别人,想帮助对方时

我必须检视自己内心的动机,是否来自于想要表现自己,而有否定对方能力的意图?是否透过帮助的行为来贬低对方的能力?问自己是否真正懂得尊重他人?诚实正直的问自己:[我可怜,同情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我的帮助对他有用吗?]

[我的介入是帮助他还是害他?]

你会发现,我们只是透过贬低别人来满足自己,我们不懂得真正去尊重他人的选择,透过可怜,同情与帮助的心态去贬仰他人的能力。从中我们才看到自己的另一种意图:原来我们是想控制他人。要相信:唯有真正地尊重对方,肯定对方是有能力的,对方才能从中获得再生的力量。

11. 当我的身体受伤或生病时

透过如此的机缘,我必须洞察到为何会如此?我的身体正透过如此的讯息传达给我,告诉自己:是时候了!必须停下脚步来好好地自我内观。

重复的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身体想告诉我什么?]

去倾听身体所传达的讯息,去理解来自内心的想法,去面对这些讯息与想法,不要去否定内在的真实声音,也不要去追求外在任何解决方法,唯有内观自己才会明白自己怎么了!最终你必须看到一切肉体的问题,都是来自心灵创伤所创化的假相而已。唯有医好自己的心,肉体才有复原的可能。

12. 当我经历灾难遭遇横祸时

我必须深深的感恩拥有如此的体验,自己能否清楚的看到:那只是自己选择遭遇的一个历程!透过这种重大的灾祸,重重的提醒自己:把握每个当下!并唤醒自己:务必力求觉醒!

重复的问自己:[自己还要迷失吗?]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自己觉醒了吗?]

从中去认清楚自己选择这些灾祸,并应许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目的为何?是否是自己让自己大死之后,才能有重生的感觉及启示呢?正如一只凤凰之所以成为凤凰!是源自于一只鸟选择让自己冲入火中,让自己经历浴火重生的体验,才能变成一只完美的凤凰!所以好好的感恩自己所选择的历程,真实的感恩后,你将不必再选择同样的遭遇了。

13. 当我无法原谅别人并对别人生气时

此时此刻的你也正代表自己无法原谅自己,而且自己在对自己生气。

重复的问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什么事?]

不断重复的问自己:[自己在生气自己那些问题点?]

[自己还要再演戏吗?]

当然你会看到这一切都是在演戏,藉由生气来演给别人看而已,同时也演给自己看,所以你必须看清楚演戏的目的:只想获取别人的认同与肯定,及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罢了。

当观众不了解或是离场远去时,只有继续演给自己看,对一个持续生气的人就是如此。试着用自己的智慧想想看,是否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而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呢?

14. 当我在为自己的缺点行为辩解时

我清楚的看到其实是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自己无法诚实面对自我问题的结果所导致的辩解行为其实是来自于自己过去及现在的业种。

如实的告诉自己:[辩解只是逃避面对的手段]

不断重复的告诉自己:[不要再辩解,好好面对自己吧]

15. 当我无法拥有财富时

当我无法拥有财富,一直赚不到钱时,先自我回溯检视自己是否有重大失落事件,过去曾经有过的失落会让自己害怕拥有,必须先扶平。面对过去曾经失落的事件,

使内心不再害怕罣礙,面对失落,重拾失落的自己,这时看看你所处的四周环境:重复的问自己:[我害怕拥有什么?]

重复的问自己:[我不能拥有什么?]

重复的问自己:[我可以拥有什么?]

反复不断的问自己:害怕拥有那些?不能拥有那些?可以拥有那些?直到最后你会体悟到你是可以拥有一切的。

16. 唤醒内在灵光的洞见

去观照自己内在的一切,倾听自我内在的声音,察觉每一个起心动念,为何心痛?为何烦恼?为何害怕?为何担心?为何懊丧?为何动怒?为何固执?为何计较?为何爱恋?为何伤悲?

时常观照这十个升起的念头或感觉,仔细看着它面对这十个想法,不断的问自己[为何回升起这些想法?]要求自己去观照这十个为何?背后的灵光及深层的声音,当你看到这些灵光,听到真正的声音时,你将洞察到这一切的想法与念头,都只是内在灵光反面的阴影罢了。去唤醒这些内在的灵光,洞见它们,那些负面的阴影自然会消失。

17. 以佛的观点看待世间一切

去学习并养成习惯性地去看待这人间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现象存在,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念而起的现象。

有形的物质,无形的感受,梦幻的想法,行为的造作,幻化的心识,这一切皆是无常,皆是空相,你,我,他,都是对立,一切依缘而起,也将依缘而灭,无需计较,无需比较,更没有对立,保持无[我]的心,没有[自我]的概念存在,更没有真实的[我]存在,看待一切升起的事件,保持[如是观]

告诉自己:[既然无我,哪有对立!]

[既然无我,一切是假!]

[既然无我,万事皆幻!]

[既然无我,都如是观!]

到最终连[如是观]都已不是,连[观]的概念都不能生起,不能存在,因有[观]时都还有个[我]在观。既然[无我],就连[观]都不是了,但仍然[如是观]

18. 自我觉醒之道

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不能指望梦境里的人来叫醒我们自己,让我们觉醒,因为梦里的人物都是我们心识幻化的现象。反之亦然。目前生活在现世的我,如同作一场人生大梦一般,怎能指望身边的人来唤醒自己,如果有人宣称他有能力可以唤醒你,点化你,让你成就,那么他必定是魔,而且是由你感召过来的幻相,如梦境之人一般,怎么可能是真。

因此觉醒之道,绝对是靠自己!如做梦之人当知道自己在做梦时,梦必消失,自然清醒。是故心外求法皆是非法,依靠外力,必入魔境。自悟之道,唯有内观,惟有面对自己,面对心灵的种子,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我。

因此常常告诉自己:[看看此刻的我,我在创造那些假象?]

[看看此刻的我,我被那些情绪影响?] [看看此刻的我,我在欺骗自己什么?] [看看此刻的我,我为何还存在这里?]说明:以上这十八条自我觉醒之道,提升自我觉知能力的自我沟通步骤,可提升你自己的觉察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从困境中走出,并迈向自悟的大道

本体_工夫与境界_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9月第26卷第5期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 l Sep .2010V o.l 26 N o .5 博士论坛 收稿日期:2010-05-1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课题!中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与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研究?(09J K232)作者简介:彭 鹏(1973# ),男,河南息县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本体、工夫与境界: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彭 鹏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性、道、命、理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体验式形而上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中国心文化。心文化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两个基本的层面,并试图通过!内求于心?的直觉内省式工夫达到!人心返道心?、!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心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而且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心;道心;心文化;工夫;境界中图分类号:B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0)05-0074-05 在宇宙万物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凸现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关怀与高扬。中国文化对人的问题的探讨通常是围绕着!心?展开的。儒家讲尽心知性,道家讲修心合道,禅宗讲明心见性,!心?皆为人性问题讨论之核心。以儒道佛为主流的传统!心?论,肇始于孔、老、释乃至更早,而展开于?孟子%?庄子%?坛经%,三家分别建立起相互区别又内在相通的!心?文化体系。到了宋明的陆王那里,更是融合三家心论之精华,蔚为心学之大观,渐次形成了一种将!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圆融贯通的体验式形而上学思想体系,本文称之为心文化。认真挖掘与整理这种心文化思想资源,对于维护现代人的心灵和谐、重建现代社会的精神家园以及深化哲学、心理学等的本土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道心惟微:中国文化之!心? !心?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范畴之一,不仅蕴含着东方哲学思想,还浓缩了东方心理学、生命科学以及宗教精神的精髓,潜藏着儒道佛各家追求人格完善和精神超越的所有奥秘。正确理解!心?及与之相关的!道?、!性?、!命?等范畴,乃是理解人性和中国文化的关键。中国文化所言之!心?主要是指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而言,泛指人的意识、情志、欲望、心灵等精神心理现象的总和。不过,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中,!心?又分为体和用两个基本的层面,这里分别称之为!道心?与!人心?。 !道心?与!人心?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后成为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1](P16) 这16个字起源 于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当这些古圣先贤在传递帝位并以天下重任相托付的时候,谆谆嘱托并代代相传的便是这十六个以!心?为主题的字,足见其寓意之深,非一般人所能领会。所以?荀子&解蔽%说:!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唯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2](P400) 宋儒更是尊 之为!十六字心传?,重视有加。其实,这!十六字心传?对后世的实际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儒家道统里,它同时也为道家和佛门所吸纳。因此,对它的解读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里的!人心?,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心理?,主要是指人的意识与欲求之心,它与人的思虑、情欲、分别、取舍等心理活动相联系。!人心?作为!心?的功用外显层面,是人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熏染而逐步形成的,也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利益纷争的根源,因此其在中国文化中亦被称为机心、成心、妄心、分别心、识神、小我等。人心也就是我们在日常意识当中模模糊糊觉知到的!我?,但它不是真实和本来意义上的我,而是被情欲、思虑等后天习性污染和扭曲了的我,佛教称之为!我执?,道家称之为!前识?。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圣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3](P265) 老子一再批评那些!自是、自 见、自伐、自矜?者,反对!以智治国?,提醒人们要!虚其心?、!弱其智?、!无知无欲?,因为人心一旦被各种智识和欲望所系缚,就会远离大道和质朴真我。所以!人心?被视为修道上

_目的论_观照下的汉英公示语翻译

第25卷第1期Vol.25 NO.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2008年2月 Feb.2008“目的论”观照下的汉英公示语翻译 魏志荣1,凌 薇2 (1.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2.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西萍乡 337000)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功能目的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指导意义所在,以便更好地净化我国的公示语语言环境。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公示语翻译;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49(2008)01-0114-03 公示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公共设施,小到大街小巷,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作为“城市面容”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正日益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 目的论是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她所说的“目的”是指“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2]“功能目的翻译理论”[3]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赖斯在她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目的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努力与原文对等,在等值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她根据翻译行为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同时她还强调翻译行为应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中考虑。在弗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目的论,她视翻译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复杂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参与者,包括发起人、组织者、原作、译者、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除此之外,另外一位德国著名学者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模式。在目的论中,最重要的三大准则是目的准则,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其中目的准则是最高标准,“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这两个准则都要服从于目的准则。 作为公示语翻译,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即在公共场合能够起到指示、提示、警示的作用,给在华外国朋友提供最周到的服务。而翻译目的论的最大优势之处在于,它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从译文文本功能和译文读者的要求出发,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考虑,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毋庸置疑,将翻译目的论指导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二、目的论在实际应用中对汉英公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公示语作为一种目的非常明确的应用文体,其目的就在于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朋友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促进中国与世界更好地融合。因此公示语翻译必须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让外国朋友正确理解公示语所表达的意思。而功能目的论正是从译文的交际目的出发的,它主要强调译文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翻译策略。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语篇形式与译语文化读者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魏志荣(1980-),女,湖北汉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

2011年第1期(总第372期) No.1,2011 General,No. 372 EDUCATIONAL RESEARCH 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 吴晓蓉 [摘要]当下,教育的“非共生态”促使人们关注共生教育。共生系统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在教育过程中,个体与自然、与文化、与社会,以及与自身的共处,自然地协调了各种关系,共生是教育旨归达成的充要条件。 [关键词]共生;共生教育;教育范式 [作者简介]吴晓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重庆400715) 一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认识论,共生理论已拓展到用以分析人类社会个体和组织普遍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属性,引发教育学界对其的关注。一方面,伴随教育研究的开放,借助自然科学的原理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将为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新视界、新思路与新方法。如依据生物学的目标分类原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由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演化出教育学中的复杂性分析等。另一方面,时下人类与自然、与文化、与他人,乃至与自身内部的“非共生关系”,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生态的失衡造成的,是人性危机的反映。由此引发人类关注教育的“非共生态”,社会、宗教、种族的矛盾与冲突,使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愈来愈强烈地受到存在合理性的质疑和批判,也使其成为提倡“共生教育”的现实基础与首要前提。 教育现象的发展进化历经了一个形态分化的过程。在人类以氏族部落为生存单位,家庭没有从整个聚居群体分离出来时,教育在时空上统一于一体,氏族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发生的过程,教育与学习以自然的、非制度化的方式共生存。随着家庭从氏族部落中相对独立出来,当社会成为以家庭为基本组成细胞的社会时,家庭以自身独特方式对后代发展施以影响的作用日益彰显。这时,家庭教育从社会教育中分化出来,并与社会教育处于共生状态。再随着社会职能、组织机构复杂化和社会分层、劳动技能分工等社会系统功能的自然分化,教育的再次分化成为必然,学校属于再分化后的产物。自学校诞生后,教育现象逐步从散乱、游离的教育细胞发展成系统、稳定的教育实体。作为独立的教育实体,制度化之前的学校,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处于较和谐的共生存状态。伴随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学校日益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社会化程度高、与社会关系复杂的事业,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成了教育的“轴心”。 处于“轴心”地位的学校教育,因与其“所依附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08JJD880238)和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促进多媒体汉语学习研究”(项目批准号:10JJD880015)的研究成果。

如实观照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和身心的状态中,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得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自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不仅要通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的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一些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连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还只是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只要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不论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了烦恼、解脱了生死,业力就不再相续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先放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上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着直接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如实观照,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对象。不过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种种的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从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我们是偏重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地“照见”呢?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而“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因此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多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相同,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

给学生送上一份“心灵鸡汤”新

给学生送上一份“心灵鸡汤”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尊重教育 南京工大附中五十中陈彩娟也许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尊重德育教育纯属画蛇添足之论,因为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规定有思想目标和内容目标两大内容,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思想目标来,而且要把它提高到一个相应的高度,要真正地做到寓德于教。因此,我认为现在重申尊重教育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尤其有其现实性。 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某些人的思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五六十年代凡事从社会、他人之利出发发展到凡事为自己之利出发。而这些人有可能都已为人父、为人母了,不难想象,这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想是怎样的。即使退一步讲,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还没有机会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但他作为社会的一员,他的思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思想的正常发展。 以前看到一则报道,辽宁有一位十四岁的小姑娘傍晚散步时,发现路旁有位摔断了腿的中年人,小姑娘明白依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能把这位中年人扶起来的,于是悲惨地一幕就发生了:小姑娘跪了下来请求围看的大人们帮忙送受伤的人去医院,可是围观的人却漠然地离散了,剩下的只有那跪在地上的小娘……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现在有些人已经把社会公德践踏得不成样子了。处于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无疑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在,孩子周围有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婆外公护着,孩子则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皇帝”,除了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之外,还无形中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普遍的“早熟”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往昔的童真,成为一个确确实实的个人主义者了,同学之间也没有了以往相互帮助、相互团结的好风气,取而代之的是随意贬低别人,见别人于困境时漠然处之的坏风气。 举个小例子来讲:有一天,某班组织校外活动,其间有一学生口渴难忍,附近又无任何饮料可买,班主任遂转向携矿泉水的一学生,要他给那位口渴的同学喝一点,谁知该生回答绝妙:“老师,我感冒!”老师愕然。 此种现象在学生中已屡有发生了,因此针对学生的“精神漠然”给予一点“明净之水”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实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其身上担负的职责不应仅仅局限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在于如何培养具有健康头脑的学生。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鲁迅说得很好:“只有头脑健康的民众,才是觉醒的民众。”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的教育理论体系中,进行尊重教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内容。他要求青年在具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精神的健全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有完美的德行。他说:“我认为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我在此借用先哲的话旨在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换言之,只有学生有了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较高的道德情操之后,才会在掌握了知识之后,自学地把自己的知识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才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那些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即使成功后也不会产生高尚的动机,有时甚至会走向反面。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作用巨大,大而言之是为了祖国未来的昌盛,因为祖国未来的建设重任是要落在下一代身上的;小而言之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的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无实施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呢?我认

新教育学习材料1

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五届研讨会主报告朱永新摘要:涵养生命是教育的天职。对生命的发现、挖掘、探索和追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生命教育是新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从而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原点,重归生命的本体,向内审视生命的本质,让生命回归自身价值;向外建构教育的场域,铸造生命的精神家园。它是拓展生命长度,锻造人类生命链环的重要基础,是拓展生命宽度,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也是拓展生命高度,构筑人类精神高地的根本手段。在操作层面,新生命教育遵循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身体舒展为条件和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的原则,依托新教育研发的新生命教育专设课程,并且通过其他学科相关课程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实践,以此弥合知识对生命的割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新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新教育对生命的认识 1.不同学科对生命的定义 毫无疑问,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般的存在。 但是,什么是生命? 这是一个关乎人类的根本性问题。和德尔菲神庙门楣上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一样,“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直指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人类对自身的探究从未停止,对生命的洞悉也从未完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固定答案,对“生命”也一直没有出现过公认的标准定义。 就生命的内涵而言,随着学科的分化,涉及生命的各门学科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来界定生命,形成了对生命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是指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所组成的生物体。 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命,是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高度统一体,社会性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其他物种生命的本质属性。 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则是指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界矛盾运动的产物;同时,生命也是一种主观存在,是认知现实世界的主体。 从心理学、经济学、文学、宗教等其他角度,人们对生命还有着更多定

奥修-静心观照

靜心觀照 奥修 原序 為了人類的自由和靜心,成道大師奧修創造了一種世界性的反叛。你或許會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選擇,自由和靜心之間會有怎樣的聯繫?而這兩者的微妙的聯繫是理解人類未來潛能的關鍵點。靜心就是對愛、親密、創造和擴展打開我們能量的門。按照奧修所說,沒有其他的門,沒有其他的道。自1953年奧修大師成道以來,他已給門徒們、尋道者們闡釋了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宗教傳統、神秘主義傳統和秘傳的傳統,他的演講已編成了400多本著作。他在演講中,將生命注入了無數古代和現代的神秘學家中,使他們所教導的智慧更易理解,並與我們當今的生活休戚相關。 此書是從奧修廣博的靜心著作中選編而成,其中包含了眾多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發現他所說的「靜心:最初也是、最終的自由」,大師曾說過:「靜心不是什麼新的東西,是你與生俱來的;頭腦是新的東西,而靜心是你的本性。它是你的本性,它正是你的存在,它怎麼會是困難的呢?藉著與某種我們認為在阻止我們自由的東西作對,或者去尋求某種我們以為會給予我們自由的東西,這樣才使得靜心困難。事實上,只要讓放鬆進入我們自身,生活在每一個片刻中,這才是根本的。全世界的人都在為擺脫某種事物盡力抗爭著,這種抗爭或許是針對一個嘮叨的妻子,或是一個專制的丈夫,專橫的父母,或是在工作中壓制創造力的老闆。我的抗爭既是與一種壓抑的政治系統作鬥爭,也是通過無數次治療來擺脫兒時對自身的制約的一種努力,這種抗爭並沒有使我自由,這只是對我認為那些不讓我自由的事物的一種反應。 靜心的自由也不是為某種事物尋求自由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我們中有多少人曾夢想生活在某種環境或是烏托邦中,它能讓我們放鬆井成為我們自己,而使我們每天生活中無需競爭和緊張?我的體驗已昭示我,我們正在尋求的自由並不依賴于外在於我們自身的事物。因此,什麼是我們所渴望的自由呢?我曾聽過奧修描述的「就是自由」:生活在此時此地,一個片刻接著下一個片刻,既不生活在記憶中和過去的壓抑裏,也不生活在未來的夢想中。他曾說:「吃——就是吃,與它同在;走——就是走,與它同走。不要跑到前面,不要跳到這兒跳到那兒。頭腦總是走到前面或者落在後面,只要停留在那個片刻中。」我們中許多人肯定體驗過大師對頭腦的一些說法,頭腦總是跳到前面或者落在後面,但它從來不在那個片刻中:它總是在不斷地嘮叨著,當這種嘮叨發生,那麼它就剝奪了我們存在的那個片刻,以及盡致的生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頭腦在嘮叨個不停,我們怎樣能盡致地生活呢?你可以嘗試一個小試驗來瞭解你自身,將書放在一邊,閉上你的眼睛,看看你只是坐著並享受你對身體的感覺和在你周圍的任何的聲音會有多久。這段時間或許不會很長,也許一分鐘,你的頭腦就開始嘮嘮叨叨,如果你坐一會兒,注意它嘮叨些什麼,你會感到吃驚:你會發現你正在與自己進行著許多不同的語無倫次的對話,如果你聽到別人這樣大聲地說出來的話,那麼你一定會認為他瘋了。這種不停地嘮叨逐漸地剝奪了我們的生命,阻礙著我們去享受生命給予我們的每一個片刻。這種失去控制的嘮叨將我們與生命中寶貴的片刻隔離,並剝奪了我們生命中這些寶貴的片刻,那麼我們對此做些什麼呢?我曾聽大師一再地告訴我們要靜心,我曾聽他說,我們不能直接使嘮叨的頭腦停下來,但通過靜心,嘮叨會慢下來,最終消失。對於靜心,頭腦成了有用的工具,再也不是以它的不停地嘮叨來奴役我們。然而我們常常被大量含糊不清和與當今生活無關的靜心技巧所困擾。奧修將這些技巧去偽存真,凝煉其精華,給予了超越我們想像的一把打開宇宙之門的鑰匙,這把萬能的鑰匙就是觀照:直接但深入地觀看的狀態,並接受我們自己本真。 奧修告訴我們:觀照只意味著超然的、不帶任何偏見的觀看,那就是靜心的全部秘密。這事實上簡單得讓我錯過了好幾年,我們都肯定地以為我什]懂得觀看,我們整天在觀看我們周圍的事物,我們看電視,我們看別人從我們身邊走過,注意他們穿著什麼衣服,他們的長相是怎樣的,但一般我們不觀察我們自己,當我們觀察自己時,通常是通過自我意識來評判,我們會注意到自身有某些我們不喜歡的東西,而就開始擔心別人會怎麼想,通常這些頭腦內部的嘮叨令我們感覺苦惱,這並不是觀照。奧修提醒我們:「無需做什麼事情,只是作為觀照,成為一個觀察者,一個看者,看看頭腦的動作——思想經過,欲望、記憶、夢想、幻覺,只是遠遠地站著,冷靜地看它,看著它,不帶任何判斷,沒有任何責備,既不說‘這是好的’,也不說‘這是壞的’。」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什麼是靜心的觀照。當處於大師的「在」當中,觀照就自然地開始發生了。在那些時刻發生中,那時你只是帶著內在的寧靜坐著、聽著、感覺著、觀看著所發生的一切,這種寧靜就像廣闊而空明的天空,但卻是帶著生命的震顫。奧修的家就是天空,他的存在就是寧靜,他的話撫慰心靈深處,他的歌就是那空明的天空之歌。 「你的內在本性不就是內在的天空,雲來來去去,星球誕生又消失,星星升起又殞落,而內在的天空卻依然如此,不曾被觸一及,沒有被砧汙,沒留下痕跡,我們稱那個內在天空為‘莎克心(sakshin)’,觀照,那就是靜心的全部目標。」「進入,享受內在的天空。記住,無論你能看見什麼,你不是它;你能看見思想,然而

给心灵一片绿荫

给心灵一片绿荫——读《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有感 岁月荏苒,踏上三尺讲台已是第十二个年头,回首走过的路,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在人生的这个十年里,我收获了什么?是渐渐老去的容颜,还是慢慢疲惫的心灵?在这种思索里,日子也变得黯然失色,一如秋天里飘零的落叶。但这个暑假里读过《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后,那一篇篇至情至美的文章,恰似一片清凉的绿荫,庇护我疲惫的心,让我蒙尘的心灵变得澄澈,让我干枯的心灵温润如盈盈的水波。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对它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由方圆、李建龙主编,它包括几大主题,分别是∶花的事业是尊贵的、点亮生命的小橘灯、心底最温暖的记忆等。其中美国人保罗·斯蒂文佛的《零分之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蒂文佛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他调皮、厌学,几乎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C”。在老师卡尔森小姐差的善意讽刺下,斯蒂文佛通过向“零分”进军从而成为出色的中学生,并从此改变了不学习只想当一名赛车手的想法,脚踏实地地学习。卡尔森小姐的教育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她抓住了斯蒂文佛不原意接受管理的特点,同意他得零分,就可以不受约束,用激将法来激发孩子学习。斯蒂文佛终于认识到:得零分和得满分一样难,也需要刻苦努力地学习;他也明白了老师订下“零分之约”的良苦用心,受到感动,并认真学习。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也不乏这样的学生,他们很聪明,但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或许他们也像斯蒂文佛一样,梦想成为超级“赛

车手”,梦想成为“姚明”,甚至成为骑着扫把起飞的“哈利波特”等等。我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们往往是责备他们不学习,给他们打击、挖苦和白眼,却很少去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从而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也是这个道理,卡尔森小姐的教育智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如果说《零分之约》开启了我的教育智慧之门,那丁立梅的《天使的心》则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都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天使。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平等的关心和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秦月班上的智障男孩被同学们看不起,他却在圣诞节那天结结巴巴地对老师说“圣诞快乐”,让大家看到了一颗水晶般纯洁美好的心灵,让人感动。正如文中所说:每个孩子,原都有一颗天使的心,钻石一样的,闪着纯洁而高贵的光芒。当你走过他的身边时,请放慢你的脚步,低下头去,你定会看到,那颗天使的心,在闪闪发光。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给这些“折翼天使”一个微笑,一份信心,给他们和其他孩子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关心、尊重和爱。佛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对孩子是如此,对世间的万物也要怀有一颗爱心,善待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水一石。 《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中的七十余篇文章,如空谷中的幽兰,摇曳着温情和智慧的花冠,散发着富有启发意义的馨香。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成功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智慧,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人类的自我观照

人类的自我观照——福斯塔夫和阿Q 福斯塔夫和阿Q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人物,分别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他们性格的喜剧性和结局的悲剧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至今对福斯塔夫和阿Q仍是既恨又爱。也正是由于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同为喜剧人物,从诞生至今,他们一直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广的反思意义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多方面的探索。其实从人们对福斯塔夫和阿Q的喜爱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不妨可以这样说,福斯塔夫和阿Q是受众自我的镜像,在福斯塔夫和阿Q身上集中了人类普遍的特征,有优点也有缺点,人们看福斯塔夫和阿Q就是在看自己。福斯塔夫和阿Q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地统一使得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具体普遍性。本文试从福斯塔夫和阿Q 的以下几个性格共性来分析福斯塔夫和阿Q所反映的受众的心理。 首先,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许多人类的优秀品质。福斯塔夫很可爱,并且幽默、机智。当人们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福斯塔夫时,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贼、骗子、吹牛大王、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没落骑士。可是,人们又对这个胖得终身没有见过自己膝盖,经过的地方都淌着一层油的破落贵族表示出了极大的喜爱,人们抵御不了这个喜爱追逐女性的傻瓜。人们喜爱他包括他的一切缺点、恶作剧,甚至认为这一切在他身上必不可少,缺少了这些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虽然福斯塔夫出身封建阶级,但他对这一阶级视为最珍贵的品质——荣誉却嗤之以鼻。同样,阿Q有他农民的优点,即“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这是他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的展现。此外,他还嫉恶如仇,对钱太爷的大儿子的一条假辫子尤其“深恶而痛绝之”。作家赋予他们这些优秀的品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期待。 其次,他们身上也集中了许多人性的缺陷。比如,胆小怕事却妄自尊大,爱撒谎吹牛,且愚蠢荒唐。作家赋予他们这些特质,正是人们补偿心理的外在显现。人人都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备受社会尊重的人,却希望有一个像福斯塔夫和阿Q式的人在不构成对自我的损害时,以便从中获得娱乐,以达到自我精神的放松。

柏拉图理性神学观照下的文艺思想

第28卷第3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20日∑!!:兰墨盟竺:三!竺坚里生旦!鉴堂堡里g垫!垒!竺堕竺!曼堕坠!璺!i!望墅P!:圣Q圣塑墨 柏拉图理性神学观照下的文艺思想 李婕婷 (宜春学院文传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古希腊哲人、思想家柏拉图的思想是以理式论为核心内容的理性神学,该神学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内外因综合作用之源,其文艺思想在这种理性神学的观照下,呈现出追求真善美理式真理的特点。 关键词:柏拉图;理性神学;理式 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8)03-0043-03 神学,是援用唯心主义哲学来论证神的存在、本质和宗教教义的一种学说。古希腊哲人、思想家柏拉图的世界观就是一种神学,但这种神学不是有着某种具体宗教教义的神学,而是以“理式”为核心内容的理性神学。于是,在此世界观的观照下,他的文艺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追求理式美的特点。 一、内外因综合作用下的诗学、理性神学意识之源 柏拉图于公元前427年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母都出自名门望族,母亲出自梭伦家族,柏拉图属于梭伦的第六代后裔。柏拉图虽然从小在继父家度过,但是优裕、富足的家境使他从小就从智者那里获得了各种教育,包括学习音乐、诗歌、绘画和哲学等。据多种史料记载,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写过赞美酒神的颂诗和其他抒情诗,富有文学才能。“如果没有遇到苏格拉底并为他的谈论所吸引,柏拉图——正如他对梭伦的评价那样——很可能会成为一位有造诣的诗人。”【Jl(㈣ 柏拉图爱诗、写诗、懂诗,有着深刻的创作体验,他那样地了解诗和写诗的人,深切地知道诗的美,诗的魅力,诗的神秘,诗的摄人心魄。所以,后来他才最有能力、有资格、有见地地评诗、论诗。 柏拉图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善”的伦理思想及对神的无比崇拜对他影响颇深。不仅如此,柏拉图还研究了他的前辈——著名哲学家们的几乎所有著作,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的那样: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柏拉图得来了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理智与神秘主义交织的“数”的意识;从巴门尼德那里,他得到了一切变化都是虚妄的信仰;而从赫拉克利特那里,他得到的学说更为消极,即感觉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永久的。这些观点,都为柏拉图形成独立神秘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跟随苏格拉底共八年,其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柏拉图产生了重要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告终;“三十僭主”推翻民主政治,但因施行暴政而在八个月后又被群众推翻;雅典恢复民主政治,但它竟又以渎神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给柏拉图触动很大,哀伤之余不仅有改变自己从政志向的想法(柏拉图70高龄所撰写的自传体《第七封信》中:“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发生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更引发了他对现实的思考:“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是无法避免的。”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推崇拥有智慧、探求真理的“哲学王”倾向。 另外,此时希腊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的鼎盛时期已经逐渐过去,滑稽戏谑风格的戏剧非常受大众欢迎。随着民主势力的上升,自由思想和自由辩论的风气很盛,讲究修辞、迷惑他人的诡辩学派兴起。柏拉图对此深恶痛绝,认为是低级趣味、伤风败俗、不讲真理、没有对人有用的教益,甚至认为是“剧场政体”代替了“贵族政体”。 在柏拉图看来,政局动荡、世风日下,该怎样培养人的健康素质,如何建成坚不可摧的稳固国家?现存的颠倒混乱让他很是失望,冥冥思索,他把目标和理想从厌弃的现实世界、此岸世界转移到苏格拉底和各辈先哲启发过他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 收稿日期:2008一O l一25 作者简介:李婕婷(1982一).女(汉族),吉林梨树人,宜春学院教师,硕士。研究向:文艺批评。 43

写给老师的话50字

我却认为这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魏老师,我不管您过去做 过什么,我只认您是我的老师,您除了教给我知识,也让我明白了 要宽恕别人的过错。谢谢您,魏老师! 7、老师的工作很辛苦,她像辛勤的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也从 心里敬佩我的语文老师,唯一能报答老师的只有好好学习,把各门 功课做好,做一个守纪律、学习成绩突出的好学生! 8、余老师对我的辛勤教导我不会忘记,留下过的汗珠滴在了 心中,所以,不管再遇到怎样的老师,与老师的形象也会永远定格 在我的心中。您犹如落下的雨水,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在这个全 新的世界认识了自己,并且更加积极的成长! 9、有人说,老师像一支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希望,为了 让我们多增加课外知识,您采用了开放课堂,采取多种形式锻炼我 们的口才与胆量。在您的心里,同学们的事这却占满了您所有的空当。您任劳任怨地为我们学生付出着,只为换取我们的希望。 10、王老师就像一位园丁,辛勤地培育着我们这些有时带点小 刺的玫瑰;王老师像一只永不停息的马达,牵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王老师更像一位好妈妈,小心呵护着我们地成长!我们为拥有这样 一位“多面体”老师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11、如果我是花草,老师则是土壤,供给我成长所需的养分; 如果我是迷路的帆船,老师则是指南针,指引我正确的方向;如果 我是小树,老师则是啄木鸟,将我的坏毛病改掉。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我心中,我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罗老师了。 12、老师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学生;老师似粉笔,洁白 朴实;老师是春雨,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老师是一盏盏灯,

2017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青浦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题)(10分) 1.何时倚虚幌,(杜甫《月夜》)(1分) 2.人有悲欢离合,。( [填作者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分)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在柳永《八声甘州》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2分) 4.高中毕业和最要好的同学分别,最能表达此刻心情的句子是()(3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5.如果你在上海人民广场边上向附近商家一位中年妇女询问如何到上海博物馆,最恰当的询问语是()( 2分) A.嗨!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 B.阿姨你好!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比较方便? C.唔……阿姨你好,你能帮我指点怎么去上海博物馆的路吗? D.你好!阿姨,你知道上海博物馆在哪里吗?你能帮我指路吗?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6分) 情与辞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摘要]教育与生中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关键词]生命本体;生命教育;生命特性;生命存在 教育的发达和现代社会教育工具理性的高度彰显,并没有消解人们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即教育与生命的关系。 教育对于人类群体和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本体性存在,它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人类群体的发展和个体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最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处于优先的地位。 一、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前提 人是生命存在物,而人的生命存在与动物相比具有它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不仅是人的生命更显丰富多彩和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证明,也是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成为可能和必需的前提。 人的生命特性首先表现为人的生物属性。人是具有生物的遗传属性和本能特征的生命体,它具有“生命”概念所规定的内涵。但人与动物相比,本能行为丧失得最多和最彻底,因为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多与本能有关的行为都被人类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所包裹和遮蔽。动物一出生便已具有成熟的本能系统,在其出生不久就能在其本能的指引下独立生存。而人与动物相比,在母体中并没有获得已达到成熟的独立生存的能力,甚至如直立行走的行为也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所具有的本领,而是需要人出生后以成人为榜样学习得到的,而且必须是在人的环境中。人的本能行为的“弱化”和”隐蔽”以及人天生的“缺陷”,成为婴儿在人的环境中自由发展的潜能,也成为在社会进化和生物进化的较量中,人的社会性更显其锋芒与活力的根本所在。人必须受教育,人需要受教育。人在出生后的成长中所形成的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结构,为施行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教育在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提供了最原始的理由和解释。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生命特性的另一方面。人的生物特性的表现从形式、内容和过程上的丰富多彩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发展和现实的创造活动,它始终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强烈的社会意识与浓厚的社会文化作为自己的特征。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在社会关系中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的社会存在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和追求,否则,人会在孤独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人的社会化是人生命全程要完成的任务,但人类特有的教育却能提高人社会化的速度和质量。教育不仅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也是人获得社会属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_洛书_数字空间观照下的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

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三十二期) 《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的 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 王介南 在热大爆炸宇宙论中有一个奇点概念。理论认为奇点区域高密、高温、曲率无限大。 它占据着一个体积为零的数学点。西方理论界一般认为:奇点是时空流形的尽头,是死胡 同,所以奇点时刻的宇宙发生爆炸。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一个宇宙学小组认为: “大爆炸奇点是令人生厌的”;剑桥大学S?霍金的宇宙模型则采取“敷衍”态度对待奇 点。①以《洛书》数字空间来观照奇点,我们认为奇点是客观存在,不能回避。问题在于如何 了解奇性所遵循的规律。 话要从引力起源谈起。这就要把源头追溯到真空量子涨落场。 真空的数学表示,其值为零。 《洛书》式的真空表示为下图1.2。该图作为一个矩阵,是《洛书》的初始态。本征态《洛 书》矩阵,其行列式值为360(图1.3)。因此,《洛书》空间是一个运转空间,它能反复膨胀和 缩小。② 《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的真空量子涨落场,表现为虚粒子的成对产生,方生方死,生 θ,一个Π介子。它们从生不已。如图2所示。图中有三个粒子:一个质子P,一个反质子P 虚空中产生,又消失在虚空中。本图是对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F?卡普拉的真空图(图3)③的一个《洛书》解。 38

图2 图3 真空图 图2符合CPT定理。因非本文主题范围,从略。 量子物理学不确定性原理认为,在时间间隔很小的情况下,能量不守恒,因此认为物 质可能在虚空中产生。宋儒张载则有“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的命题。。 图4 《洛书》式的不确定性描述,如图4所示。设以奇数代表能量,偶数代表时间。精确测定一个原子在A处的能量为⑦,而在时间间隔很小的B处,能量退而为③(反之亦然)。经典物理能量守恒定理,在这里不遵守。由此可以认为真空是一个量子涨落场,是一个沸腾的零点能振荡的世界。因此,在一定的能量条件下,物质可从真空中产生。 前述布鲁塞尔大学宇宙学小组,就在1978年提出了一个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在原初时刻是虚无的真空。④2500年前,老子则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论点。 《洛书》眼光下,沸腾的真空图象如图5。这是一个“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知其尾”的混沌(Chao s)世界。用老子的话来作出解释,他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48

心灵鸡汤:经典教育故事

心灵鸡汤:经典教育故事 读着这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教育故事,感悟颇深。这就是经典,经典似乎就发生在我们周围。选摘下来,与老师们共同欣赏,愿它们能给老师们带来些许的感动与启迪!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香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四、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