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历史上册1-14课复习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1-14课复习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1-14课复习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1-14课复习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1----14课复习提纲

第一课中英鸦片战争

1.19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是英国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3.主张严禁鸦片的民族英雄(全球禁毒第一人或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1840年6月3日领导了虎门销烟。

4.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英国获胜,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6.《南京条约》

(1)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割地)②.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放通商口岸)④.英商在进出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2)影响(危害):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本课注意:林则徐的雕像虎门销烟的历史图片(课本30页)中国的社会巨变指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即: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英国和法国,犯下了火烧圆明园〔夏宫〕的罪行

2.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起义﹚,在浙江慈溪击毙了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割地最多的是中俄《瑷珲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出一兵一卒,但获得好处最多的国家。

本课注意:课本第8页圆明园遗址图,与圆明园有关的影视作品有《十二生肖》《火烧圆明园》等

第三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65年,率军进入新疆的是阿古柏,并擅自建立政权

2.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了收复新疆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

3.收复伊犁的外交官是曾纪泽,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新疆行省

本课注意:“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形容的是左宗棠对新疆的贡献

第四课中日甲午战争

1.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 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邓世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威海卫战役﹙也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标志﹚

3.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发生在旅顺,称为:旅顺大屠杀

4.《马关条约》

内容︰(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割地)

(2)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赔款)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开放通商口岸)(4)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马关条约》影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本课注意: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的影视作品有《甲午风云》课本第18页的图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

1.19世纪末,在山东、直隶一带爆发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它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2.1900年中国又遭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①时间:1901年

②内容:赔款4.5亿两;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条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③影响(危害):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本课注意:《辛丑条约》是中国历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第一单元注意事项:A、中国近代,首都北京两次被攻占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列举中国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C、根据第一单元的历史史实,给第一单元取一个主题:侵略与反抗。

第六课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

1.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部分官员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中央代表是奕?,地方代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2.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标志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愿望破产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本课注意:课本第36页的连线题

第七课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 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标志: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又称维新运动或百日维新,关键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2.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光绪帝,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一同被杀害的维新人士历史称为“戊戌六君子”

3.发动维新变法的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力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5.戊戌变法的影响: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本课注意:康有为、梁启超的图像

第八课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孙中山在美国成立兴中会,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是我国旧历的辛亥年,历史上

把这一事件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注意:辛亥革命后,皇帝从历史上消失了,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同事注意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标志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分别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本课注意:新文化运动初期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第二单元注意事项:A、给第二单元的4课书取一个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B、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C、从1840年---191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抗强权,内除国贼(这条最能反应五四运动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一阶段的地点是北京,先锋是学生,第二阶段的地点是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

3.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4.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将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依据是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本课注意:注意课本52页、54页五四运动的有关图片及52的导入框中的五四传单,53页的阅读广场;五四运动中的三个卖国贼指的是: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十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

2.中国共产党成立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

第一任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十二课国民革命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开始

2.黄埔军校

·创办地点:广州黄埔创建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进军准备了必要条件。

3.北伐战争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主要战场:湖南和湖北

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

4.正当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反动4.12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失败,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阶级利益(不代表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共反人民的独裁统治

第十三课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中国的八一建军节就来源于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是毛泽东。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历史事件是:三湾改编

3.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5.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的历史事件是:遵义会议

6.遵义会议历史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标志是:渡过金沙江

8.红军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历时两年,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9.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0.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本课注意:课本71页参与园地第二题

第十四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的的恶果:东三省不到半年就全部沦陷,落入日寇之手。

3.西安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逼蒋抗日

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前提的历史事件

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初步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本课注意:A、课本74页张学良、杨虎城的头像 B、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派去调停的是周恩来同志。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

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 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相关链接】 北伐的对象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三派军阀,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5.过程: (1)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2)军阀实力: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十万部队。 (3)北伐军的作战概况: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相关链接】 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共产党员及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两广地区军事部决定扩大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铁甲车队全部作为独立团骨干。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调来不少共产党员到独立团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强调要把独立团培养成为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4课教案

实验中学“361”高效课堂历史教学案 课题第14课难忘 九一八 主备人侯宜才审核人田佳执教人 八年级____班____组学生时间评价 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学习难点西安事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积极投入!) 导学思路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一衣带水的近邻,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 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 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 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 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二、感悟新知(精彩课堂,由我开始!)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 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 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危机关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 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 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 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 的最终解决给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三、合作探究、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 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 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 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四、走进历史、情感升华(深化知识,我行你也行!) 1 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 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 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 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 高度重视。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知识链接: 红军四次反围剿 ①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②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③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三次反围剿我军三万余人战损六千,损失了五分之一,结局是主力无力追击敌人。 ④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导学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材料题 北师大版

材料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今年是遵义会议80周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开始时,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党和红军中大多数人在惨痛的事实教育下,认识到再也不能照那条错路(即“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继续走下去。遵义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历史性决断的会议。 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一切按“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行事,还是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会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 ——摘编自金冲及《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201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193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出历史性决断的会议。

(5)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在于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指挥。 2.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2个月”是指从______年10月至_______年10月。 “11个省”是指______、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_______。(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2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材分析: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本节课所讲到的相关内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新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原因。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英勇向前,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导活动,现实参与。 学法指导:情感体验,自我教育,分组合作,探究实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人的图片。)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我们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到、没有被征服、没有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开始在腥风血雨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圈出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多媒体展示南昌起义的有关图片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设计学生活动: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了!当年你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斗争,请你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写一份时事报道,向世界人民报道这一伟大事件。 (指导时事报道的写作方法:要求标题醒目,时间地点人物准确,内容具体,过程清楚客观,文字简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导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姓名:刘昌江备课时间:2012年月日授课时间:20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 【知识链接】: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 2、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 3、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 吗? 4、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 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 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5、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 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 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 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 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 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目标】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 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歌词中对五四运动高度评价,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探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社会背景 (1)基本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等地。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条”,实际上也就承认了日本在山东霸占的权益。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之后,大量向日本借款,以扩充自己的实力。日本乘机提出在山东驻军的侵略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 材料二北洋政府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为担保。 【总结归纳】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此时的中外矛盾集中体现在中日矛盾上;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实行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人民的反动政策。这些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是生机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这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 时空1924年,广州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参会人员 领导和组织工作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 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

第6课难忘九一八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内容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标准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形成学生的大局观、民族利益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教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心里很难受。 教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九一八变成了一个悲惨的时刻,从此东北三省的人民脱离了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而只能到处流浪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九一八事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认识到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五四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异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观察图片、列表比较等途径,认识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新课导入】 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搭配相关文字画面。 教师:这跳动的音符、激昂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近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人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不可超越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这是对五四运动极高的评价。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 第一篇章五四前夜——山雨欲来 教师:20世纪初期的中国,布满阴霾。袁世凯对内实行独裁专制,北洋军阀对日本持妥协退让态度。而在这种黑暗中涌动着新潮,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促进民族觉醒,这一切都使黑暗中透露出新的曙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巴黎和会点燃了这次风暴。 展示: 思考:(1)巴黎和会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 (2)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要求? (3)结果如何?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中国是战胜国,为什么却是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弱国无外交。当时的北洋军阀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英、美、法、日都想控制和侵略中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学会客观地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 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教案 人教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 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 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 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 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 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 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 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识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信息,探求每场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结合课文,利用影像资料、文件档案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等手段使学生清晰掌握百团大战等战役的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新课导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基本情况,还记得有哪些主要的战役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那么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抗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平型关大捷 先用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注意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教师提问:华北日军此时进攻的主要方向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向山西方向,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这时进攻山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开赴前线并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 总结归纳: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先用课件展示《地道战》的相关片段,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然后提问: (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 (2)敌后战场的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哪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 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 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 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 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 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 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八年级上册历史13、14课知识点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具体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时间:1919年 爆发地点(前期中心):北京 参与者(前期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运动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运动的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传播情况: (1)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 (2)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3)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3、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阶级基础)

2018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发展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 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善于正确运用网络工具。 3.让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音像资料及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先听一段音乐《松花江上》(教师播放)。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请同学们想一个问题,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导入语例示二] (教师放影片《西安事变》捉蒋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西安事变中东北军捉蒋的一个片断。蒋介石为什么会被东北军将士抓到?东北军为什么会发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呢?这得从西安事变的背景说起。西安事变主要是在日本侵华日益扩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蒋不听张学良劝告抗日而一意孤行“围剿”红军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导致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事件有哪些?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其标志是什么?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最新(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展示图片,情景导入)2017年5月4日,全国各地青年组织各种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了主题为“激扬青春梦——五月的鲜花”五四晚会。 我们知道每年的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那么,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件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五四运动》。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带着废除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由这些口号可以看出人民把斗争矛头对准了谁?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领导人有陈独秀。 学生: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教师:“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将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口号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学生: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国家领土——爱国;宁死也要斗争到底——不妥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教师:五四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下面大家根据教材把五四运动爆发后这一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用表格形式整理出来。(指导学生整理) 学生: 学生: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教师:北洋军阀政府的行为,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