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与金融课题论文

财政与金融课题论文

财政与金融课题论文
财政与金融课题论文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小额信贷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而小额信贷无疑对农民脱贫致富起着重要作用。农村小额信贷公司还存在法律地位不明、资金来源不畅、监管体制不顺、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控制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建议明确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法律地位,改变其只贷不存的模式,完善监管体制,营造同业协作的良好环境,加强小额信贷公司自身的建设,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减轻税收负担,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字: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对策、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

1.农村小额信贷现状

随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央行大力鼓励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在农村金融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由此可见,小额信贷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基础。

小额信贷,小额农户贷款的简称。农户小额信贷是指以农户(即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特别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既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金融产品创新。我国的小额信贷项目借鉴了“GB 模式”,1994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在河北省易县开始进行小额信贷试验。鉴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扶贫资金来源,不同的资金运作载体,我国的小额信贷实践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独有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目前我国经营性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所暴露的问题也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和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

2小额信用贷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小额农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农村信贷供给渠道狭窄,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商银行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

2.2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农商银行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更未能享受到相应的资金组织和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小额农贷一般情况下创造的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但在农贷发放过程中,用较低的利率去承担资金成本和经济损失,(如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包括宣传、交通、工本、人工等大量的间接费用支出),要想实现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是非常艰难的,从而给农商银行增加了风险,背上了自负盈亏包袱。由于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的不对等,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挫伤了信用社的支农积极性,削弱了信用社的支农后劲。2.3农贷措施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农村商业银行投放小额贷款时,仍多沿袭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做法,贷款周期一般控制在一年以内,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周期长的特点不相适应。

农户小额贷款的金额按一级、二级、三级划分,分别能够按贷款等级贷款5 000元、3 000元、1 000元,主要适合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但目前,大部分农户小规模生产资金可通过自筹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加大了对新兴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甚至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多元化的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农贷利率一般上浮80%,年利率普遍在9%左右,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

2.4小额农贷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

一是小额农贷的超常工作量与农商银行信贷人员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等的矛盾非常突出。二是小额农贷责权利不对称。目前对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的信贷员采取的各种责任清收措施,导致信贷员所承担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等,从而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即使上级下达硬性指标,信贷员仍然惧贷、惜贷,使小额农贷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小额农贷的贷款期限与农业

生产周期不对称。《中国人民银行对农商银行贷款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贷款期限为6个月以内(含6个月)”,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农商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期限。再加上《农商银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从政策上就没有建立起一种中长期贷款机制。

2.5保障机制的缺失不全

首先是贷款本身的风险。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人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的弱质产业,加上小额农贷的借款主体——农民,大多还属于经济劣势群体,自身本来抗风险能力脆弱,如果用每天生息的贷款从事高风险产业,一旦出现风险,无疑给本来拮据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农商银行每遇到类似风险,往往也是束手无策。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的道德风险,由于成千上万的农户都有贷款,还款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二是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的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农贷转移给一户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三是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由于移民、外出等原因,致使诸多小额农贷因债务人外迁,无法收回贷款。四是小额农贷管理落后,给农商银行员工造成混水摸鱼之机,形成新的道德风险。

2.6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欠规范

小额农贷的基础是信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是小额农贷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评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3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原因

3.1.农村小额信贷存在多种风险

农业是弱势高风险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加上县域经济中缺乏可靠的产业项目,贷款投向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常常受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贷款风险较高。农户对市场的把握不准,信息不灵,导致生产具有较大的盲从性和跟风问题,严重影响了信用社小额农贷业务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增大了农信社信贷资金风险,使部分小额农贷难以收回。同时,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贷款形成逾期的可能性大;农民无固定收入来源,经济基础薄弱,还款预期难以把握;宣传不够深入,致使少数农户认识模糊,把小额农贷视同国家扶贫贷款,还款意识较为淡薄,甚至恶意逃废债。

3.2.小额信贷利率上限的存在没有考虑小额信贷业务运行的特殊环境

小额信贷业务风险大、成本高,运行环境的特殊要求有比较高的利率做补偿。根据世界银行估计,小额信贷利率一般在年利率25%才可以实现盈亏平衡。中国小额信贷项目资产的回报率都非常低,向农户收取的利率(年利率为10%~6%)与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实际利率(35%~50%)有很大差距。国家对进行财政补贴的小额信贷通常控制其贷款利率,一旦这些项目或机构缺少国家财政资金补贴,商业可持续目标无法实现、自负盈亏难以保证、发展难以为继。

3.3小额信贷机构缺乏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

2008年全国农户均借款的来源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只占26%,而来自私人的贷款则占71%。目前,农村资金多向分流严重,比如国有商业银行、邮政银行,虽然它们地处农村,而真正筹集的资金很少用于农村,农信社作为支农主力军,不仅承担发放小额农贷的任务,更要肩负着投放整个农业贷款的重担,由于吸存能力受阻,资金来源显然不足。许多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目前农信社以占全部金融机构12%左右的储蓄存款余额支撑着60%~70%的农业贷款和70%~75%的乡镇企业贷款。满足农村居民基本金融服务,信用社已经独木难支。

4.推动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为了鼓励农信社持续开展小额农贷业务,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补偿机制,保持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1.对农户小额信贷形成的亏损给予部分财政贴息,并长期给予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2.由地方政府、农信社共同出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主要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补偿。 3.发行央行票据或提供无息或低息的长期性再贷款,用于消化小额农贷坏账。4.引入扶持性社会资金,将社会各界和外国的捐赠投入到社会扶贫当中。

4.2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规避农业风险

小额信贷主要被用于农业领域,该领域由于自身的特点,受到自然中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多重制约,决定了小额农贷蕴藏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应大力推进农业保险,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将本由农信社独立承担的信贷风险转移到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降低损失。

4.3实行灵活的利率

贷款利率的制定应建立在放贷主体的贷款成本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之上。贷款利率过高,会加重农民负担,影响农民利益;贷款利率过低,减少了信用社的利息收入,有可能导致信用社的亏损,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率制度尤为重要。适当的放开小额信用贷款利率限制,选取逐步推进的利率方式尤为重要。贷款推广初期,对农民实行优惠利率政策;贷款逐步被农民接受后,可以公开贷款成本,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最后按照农村市场资金需要状况,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调整到以商业贷款利率为基础,最终寻求农村信用社利益与农民融资“双赢”。

4.4强化信贷管理,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严格建立贷款审查制度。首先,按照制定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审核借款农户,认真建立农户档案,科学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合理确定信用贷款限额,对于单笔贷款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严格管理和监督,要经常深入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及时反馈信息,变更农户档案。其次,不断进行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对小额农贷项目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政府部门应协助农村推进建立信用体系,转变农民认为小额农贷是“扶贫款”、“救济款”的认知偏差,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为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结论

总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措施的落实效果,而且也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因此,有必要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进行研究和总结,这对于引导农村资金回流、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小额农户贷款的发展应借鉴外国成功经验模式,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特点,寻找适合我国发展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经济的稳步提升。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金融危机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金融危机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金融危机 班级:10级财经一班姓名:王璐璐学号: 【摘要】 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危机;原因剖析;解决对策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金融学》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院校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是我院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货币供求均衡、货币政策等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系统的掌握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信用、信用形式以及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利率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构成等问题,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业务经营、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熟悉我国货币金融政策、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等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有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表象化的经济问题结合、深奥的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并能用相关的理论解读现实的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简单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而站在高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微观金融活动,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论文范文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地方财政金融发展关系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概述 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第二,财政稳定是前提。高风险性可以说是金融的最大特征,金融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也是关系到地方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金融机构都会受到波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那么,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单靠金融系统本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能够化解危机的,这时候就需要地方财政介入调解,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所以说,地方财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地方经济稳定的保证,金融一旦出现危机,地方财政会立即采取行动,力争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都会出现很多死账坏账烂帐,给地方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地方财政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困境,稳定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发展是保障。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必备评估因素之一,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该地区的财政收支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财政屡现入不敷出的困境,金融产业担负起部分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将部分金融产值转移到地方财政中去,协助财政为地方经济发挥作用,平衡收支,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刺激居民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而通常来说,提高银行储备金率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常见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金融发展是地方财政的保障,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无

财政金融论文

《财政与金融》结课论文 基于宏观经济与我国国债对经济运行研究 姓名:刘唱 学号:20114041530 班级:会计五班

目录 1国债的概念及特征 (3) 1.1概念 (3) 1.2国债的特征 (3) 1.3国债的作用 (3) 2国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 2.1国债对投资的影响 (4) 2.2国债对消费的影响 (4) 2.3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4) 3我国国债的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以及建议 (5) 3.1我国国债的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5) 3.1.1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5) 3.1.2国债发行的结构 (5) 3.1.3国债投资的作用 (5) 3.2我国国债的宏观经济运行建议 (5) 4十八大新经济政策下宏观经济的运行

摘要: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重新开始国债的发行,距今已有了将近三十年,特别是在1994年经财政制度改革后,国债在宏观经济调节中,发挥了愈来愈关键的作用,国债政策,通过最开始的弥补财政赤字,逐渐的向市场化迈进。目前所说的国债,也就是国家债务,指国家用债务人的身份对国内以及国外筹借的不同借款,是用作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补充国家财政收支不足的以及动员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之一。本论文从国债的宏观调控职能出发,通过对国债与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国债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国债;经济运行 近十几年时间来,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保持了高速经济长期增长现况。伴随经济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持续变化,国债在经济发展初期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过程里,国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日益突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所以,研究宏观经济下我国国债存在的作用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意义的。 1国债的概念及特征 1.1概念 国债,也就是国家或政府举借的债,即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获得信用的方式,向国内外获取的债务,它是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之一。国债产生需要的三个条件:(1)公共收入不抵公共支出;(2)社会上存在可供借贷的闲置资本;(3)发达的信用制度。只有在各条件皆备时,国债才有它存在的可能性。 1.2国债的特征 (1)有偿性其指的是,政府必须按期偿还,发行国债筹集到的财政资金,同时,依据既定约定的利息率,也就是向认购者付出利息。而另外形式的财政收入指政府依它的权力无偿取得,不需要偿还的。 (2)自愿性其指的是,国债认购构建于认购者自愿的基础上,不能有勉强因素。国债的自愿性特征,也即是将国债以及其他财政收入形式进行有效的区别了。 (3)灵活性这是国债的突出特征。其指的是,国债发不发行、发行数量为多少、发行方式如何,全部是根据政府财政资金情况进行灵活的应用。 1.3国债的作用 (1)从经济的观点来说,国债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国债的作用通常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调节积累与消费,增进两者关系比例合理性;②调节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经济;③调节投资结构,增进产业结构合理配置。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一、为什么要读。也就是学习国际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财政干部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干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1997年7月泰国爆发货币危机后,为什么亚洲那么多国家先后都卷入了危机?美国次级债的演变,怎么影响到你买的股票?相信你在学习《财政金融》的过程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你参加论坛或面对儿女提问时,能逻辑清晰地对答。诸如: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是1000亿美元还是1500亿美元?如果日元贬值到1美元比140日元时,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贬值?我国可维持的外债规模是多少,举借外债的币种结构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场合,如何降低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三是提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可充实投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国际资本的流动,对冲基金的兴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影响国际市场股票价格的同时,也牵动中国股票、期货市场的神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汇、期货的波动,研究一下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提高自身在区域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把握能力,为将来财政国库资金的科学、合规运作,前瞻性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思路探索,作为财政干部将受益匪浅。二、有什么特点。《国际金融》一书结构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本书共分6 讲,介绍了国际金融、汇率、国际货币、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基本知识,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与政府管理等辩证关系。以插页专栏的形式,对阅读过程中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或比较难懂的概论、术语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列举一些数据、一些图表,表述一些历史事件或约定俗成的关键词,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例如,第一章共七个专栏,涉及外汇、铸币税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分析了日本“广场协议”、美元汇率走势、中国外汇市场、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等概念和专题。同时,本书还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作了讨论,如人民币汇率政策,外汇储备政策,国内流动性过高,金融失衡,美国双赤字等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各章对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在经济转型期的政策得失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有什么启发。也就是在工作中如何应用国际金融知识。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 1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20世纪90年月中期以来,随着政府采购实践的大肆推广,许多范例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规章相继发表施行,如1998年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措施》;1999年4月2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政府采购措施》和《北京市政府采购目录》;1998年11月3日和1999年4月13日云南省分别公布了《云南省省级国家构造奇迹单元政府采购制度暂行划定》和《云南省省级政府采购实验细则》;1998年12月21日安徽省公布了《安徽省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1月13日陕西省公布了《陕西小修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措施》;1999年2月12日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重点配置工程发包承包揽理措施》等等。另外,国家筹划委员会、配置部、广播影戏电视部、铁道部、交通部、电力部、煤炭产业部、国内商业部、机器产业部、财政部、对外经济商业相助部、国家经济商业委员会等也都分别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部门规章。[2] 虽然以上全部这些地方性规则和部门规章,确切管理了现在我国各省、市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有关政府采购的许多具体题目,但是由于政出多门,没有举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计划,条块支解状态非常紧张,而且立法条理低,可使用性不强,在立法目的和具体范例上过于夸大财政资金的管理,不能反应出《政府采购法》多元的价钱取向,不具有政府采购制度的真正涵义和意义。 二、我国加入WTO对创建政府采购制度的寻衅 加入WTO要求我国凭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变化财政职能,创建政府大众预算体系,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而我国现有的实践水温和制度框架基础不能顺应这一要求。这搪塞我国正在创建确政府采购制度来说,无疑意味着多方面的寻衅。 1.时间异常紧急。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并随着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向今世市场经济的过渡而渐渐完满。也即是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孕育发生和生长履历了2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而我国现在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相搪塞天下大多数国家而言,我国确政府采购革新和立法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不是一项伶仃的活动,它涉及到预算管理革新乃至整个政府和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厘革,也涉及到政府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要领的基础厘革。虽然我们可以大胆警惕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理论和要领,但同时要顾及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题目的特别性和不确定性。以是,这一系列的厘革仍须要一个历程。1995年12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亚太经合构造部长级会讲和向导人非正式集会上,江泽民主席代表我国答应,将于20 20年向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1996年,我国政府向亚太经合构造提交的单边举措筹划中,明确最迟于2020年与亚太经合构造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WTO,我国就得凭据既定的时间表负担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使命,无疑大大地收缩了这一历程。概而言之,我们在创建政府采购制度时,面临着拟订执法和使其今世化的双重使命,不光使命困难,而且时间也异常紧急。 2.观念难以变化。虽然革新已举行了20多年,但筹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头脑观念在一部门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他们对政府采购缺乏基本的相识,对这一创新的革新还缺乏应有的相识,乃至个体部门还会因优点的调解孕育发生抵触情绪。若有些预算采购单元以为,凭据预算分配的资金,应该由自己支配,不须要政府统一采购。又如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事情职员,还风俗于筹划经济时期的“朝南坐”,等人上门服务,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意识。以是他们通常把采购搞成控购。更为紧张的是,恒久受权利本位头脑的影响,形成了重审批、轻管理的制度模式,看重采购审批步伐和对采购举行监视的权利归属,轻忽对采购历程实质性的管理和监视,不能确保采购的公平、公平、果然。我国正式加入WTO的时间不长,不行能要求各人对与WTO相干的规矩都有深入的相识,但是,其时间表指向我国答应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时,就不能以此为捏词来制止成为被告的难堪。我国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评释,观念和头脑要领变化的难度,远远胜于创建制度自己。 3.转型时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WTO框架下确政府采购制度已不光仅是一国的财政支付管理制度,它已经融入到天下性商业构造、地域性商业构造的有关制度协定中,体现了一国在国际商业中相干领域的权利使命。因此,国际经济构造拟订的《政府采购协议》和具体国家或地域拟订的《政府采购法》,在目的上有很大差异。国际间确政府采购协议旨在扩大列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寻求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而具体国家或地域确政府采购规则旨在使本国企业尽大概进入外国确政府采购市场,同时努力掩护本国确政府采购市场。以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的时间,就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与发达国家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尽大概地掩护我国企业的优点。而西方发达国家确政府采购制度,大多数都是创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后期过渡阶段,与政府采购制度息息相干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预算体制、国有企业等,正举行着大张旗鼓的革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而创建政府采购制度要思量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政府采购主体怎样界定,是我们在拟订政府采购法时首先要面临的题目。在这一题目中,由于现在行政奇迹单元和国有企业革新出现出多元化走向,对他们的主体职位地方不能做简略的取舍。这样不光增长了立法技能上的难度,而且对立法的效果难以形成可靠的预期。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最新】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课程编号: 学分:5 学时:80(其中:讲课学时:50 实验实习学时:30) 先修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教材:《财务管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开设,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财务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并加以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般记账人员提升为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及预测、决策的能力。(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侧重体现资金角度的综合管理,但从目前高职就业岗位要求看,短期内还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队伍,因此本课程设计上针对一般会计岗位要求,而非直接培养财务经理,目的是让学生能领会财务管理要求,更好的做好会计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信息,同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平台。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该课程以形成基本财务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努力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配合、综合协调能力,为做好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打下基础。 2、知识 (1)系统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目标、职能、环境、原则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课程、学科、工作等多个方面对财务管理有一贯全面的认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详细讲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问题,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原理、风险计量原理资金成本计算原理。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以便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3)重点讲述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有关问题,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的基本问题、财务分析的内容、财务预算的编制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各种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并体会其在财务管理全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 (4)重点讲述资金筹集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问题、权益资金的筹集、借入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与筹资决策、筹资成本与资本结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筹资成本分析、筹资风险分析以及筹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确定的理论与方法; (5)重点讲述资金投放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投放管理的基本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与掌握投资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投资风险分析以及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6)重点讲述资金营运管理的有关问题,包括资金营运管理的基本问题、流动资产管理、固

财政与金融选修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财政与金融》(选修) 结 课 作 业 姓名:甄福荣(No.65)

我国金融现状之我见 甄福荣 当今的金融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本上所讲,媒体上所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亲身体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以电子货币为例的新的信用手段。手机缴费,曾经是一件令我很恼火的事情。但从我们学校的移动营业厅来看,排队缴费的队伍是庞大的,对于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恐怖的。所以我在经历了很多次现场缴费后,我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购买缴费卡。在报刊亭买一张缴费卡然后轻松地缴费,我每个月月底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缴费卡缴费,存在着很严重的局限性,这个来自于缴费卡的面额局限。每次我们只能选择几种固定的面额。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缴费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选择面也变得更加宽广。除了各种各样的缴费业务,网上购物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购物首选,或者是由于工作忙,或者是由于不想跑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购物平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所买的物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运输费,商家门店租赁费,各种各样的物管费,然而网购则在这方面体现着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省去了很多环节,价格自然也会便宜得多。所以新兴的电子货币,或者说在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

量的。 二,现代经济,已然是一种信用经济。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神什么事信用与信用经济。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人类社会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以上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必然要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我在第一点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信用经济的产生。且与商品经济一样,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信用经济又不同于商品经济,在商品货币交易中,货币资金是一种导向因素,而在信用交易中,情况则恰好相反。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替代了货币资金而实现了商品的转移。货币资金的滞后支付只起到

《财政与金融》期末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讲师:王x渊 内容:对财政的认识 姓名: xxx 学号:xxxxxx 财政与金融 通过学习《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后,我收获很大,这门课程对我也有很大帮助。知道了很多自己以前都不知道的一些财政方面的知识,知道了财政的收入和开支,为自己了解国家的很多大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深感欣慰!我还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现代金融知识,对金融理论基础、基金募集与管理、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上市融资,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如何合理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把握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 下面我将着重讲述我学习《财政与金融》后对财政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好方式,但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领域,使政府干预经济有了活动的舞台。财政历来就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财政与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更为密切。现代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正是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解决的。诸如收入分配的越来越不公平,生态环境的越来越污染等一系列的现代社会病,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经济活动使其得到缓解。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财政的分类 财政分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国债,支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开放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册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72,电视授课9学时,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将财政和金融两大领域综合为一门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作了压缩。因此,本课程只能反映这两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可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二、课程任务 开设《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管理人员掌握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财政与金融的改革实践。通过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的财政金融制度,掌握财政预金融的实务技能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课程72课内学时,4学分,一学期授完。一般应具有“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后续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等其他相关财经类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系统讲授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密结合实际,提出和分析理论问题,培育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有关财政与金融最基础的原理与最基本的实务问题,以理论为主,兼顾业务知识,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层次划分建议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对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的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具体内容可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以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为主。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要求理解掌握有关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财政金融问题,其中包括简单的

金融课程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 _货币银行学___ _ 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__ 金融学10级(双学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0901*******_ 学生姓名:______ 陈娇香_________ 论文题目: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助学贷款的实践及启示 成绩:____ 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一)金融创新 (二)风险防范 二.从助学贷款浅析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 (一).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创新特点与现实状况(二). 助学贷款违约形成贷款风险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三.热点追踪 (一)云南推行助学贷款信用保险 (二)违约率28.4%大学生助学贷款寻找风险分担新机制 四.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的建议 五.致谢 六.参考文献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助学贷款的实践及启示 撰写人:陈娇香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2009级)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也应注意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或操作不当,也会给金融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以我国最早推出也最为典型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助学贷款的实践为证,研究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助学贷款; 引言 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永保活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高违约率的助学贷款都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金融创新的思考。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整个金融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使金融业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也给传统的金融业提出了不少的难题,对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实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效率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激活金融创新行业的潜在活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1.金融创新 1.1含义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1.2种类 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 (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 (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1.3 影响 金融创新使对货币的定义和货币层次的划分更加复杂,同时对货币流通速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反向关系对传统的货币乘数进行修正,从而可以得出:金融创新使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同时通过近年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实证检验,上述结论基本成立。下面就从修正的货币乘数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财政与金融论文

《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摘要 国际舆论认为,在“金砖四国”中,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气候下,唯有中国“一枝独秀”,近30年来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中国这么说,外国人也这么说,媒体更是争相渲染,然后身处经济大潮漩涡的中国老百姓,却有着另一番感受,通货膨胀、房价猛涨、股市暴涨暴跌……说是人民币升值,我们口袋里的钱却一天天在缩水,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时飙升,专家与政府各执一词,中国经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面对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我们是喜是忧?何去何从?本文通过人民币升值这个热点对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升值后的策略进行分析,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理性看待人民币升值,找到合理的应对之策,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地位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汇率升值通货膨胀发展外汇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 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2005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1美元兑6.992元人民币。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报为6.9920:1,突破7元关口,正式宣告人民币进入6.0时代。到2011年4月,美元兑人民币已接近6.53:1。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人民币升值是关系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事件,是每个中国公民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合理分析其利与弊,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世界格局稳定。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还在继续,其研究范围非常宽广,许多内容和领域尚待深入探讨。本文将试着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与弊并寻找相对合理的应对方法,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民币升值这个话题,以合理的心态去分析对待,希望能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2 人民币为什么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我认为主要就在2个方面。

2017年电大财政与金融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财政与金融作业1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 部分预算外收入。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7、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8、直接税:指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指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经济;社会 2、国家 3、剩余产品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5、税收;非税收 6、经验数据法;要素分析法 7、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8、课税对象 9、税源 10、10 11、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12、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13、从价定率;从量定额 14、一般;级差 15、有偿 16、有偿性;灵活性;自愿性 17、平价;溢价;折价 18、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19、分期逐步;抽签轮次;到期一次;市场购销;以新替旧 20、金融市场利率;国家信用好坏;银行利率水平;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三、单项选择题

1-5 B B D C B 6-10 C B A B D 四、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 3、ABC 4、ACD 5、C 6、ABC 7、ABCD 8、ABCDE 9、ABCDE 10、BCDE 五、判断正误 1-5 X X X X X 6-10 X X √ √ X 11-15 √ √ X √ X 六、计算题 1、解:应纳增值税= 1500000*17%-110000 = 145000(元) 2、解:应纳个人所得税=(1500-800)* 10% - 25 + 5000 *(1-20%)*20% + 500*20% = 945(元) 财政与金融作业2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 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 2、量入为出: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 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 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4、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门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 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5、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 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 基本的生活保障。 7、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 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 8、国家预算: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 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9、国家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和终结。 10、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财政部门 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与金融选修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 财政与金融》(选修)姓名:甄福荣(No.65 )

我国金融现状之我见 甄福荣 当今的金融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本上所讲,媒体上所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亲身体 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 ,以电子货币为例的新的信用手段。手机缴费,曾经是一件令 我很恼火的事情。但从我们学校的移动营业厅来看,排队缴费的队伍是庞大的,对于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恐怖的。所以我在经历了很多次现场缴费后,我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购买缴费卡。在报刊亭买一张缴费卡然后轻松地缴费,我每个月月底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缴费卡缴费,存在着很严重的局限性,这个来自于缴费卡的面额局限。每次我们只能选择几种固定的面额。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缴费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选择面也变得更加宽广。除了各种各样的缴费业务,网上购物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购物首选,或者是由于工作忙,或者是由于不想跑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购物平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所买的物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运输费,商家门店租赁费,各种各样的物管费,然而网购则在这方面体现着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省去了很多环节,价格自然也会便宜得多。所以新兴的电子货币,或者说在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二,现代经济,已然是一种信用经济。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神什么事信用与信用经济。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人类社会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以上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必然要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我在第一点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信用经济的产生。且与商品经济一样,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 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信用经济又不同于商品经济,在商品货币交易中,货币资金是种导向因

《财政与金融》期末论文)

2013-2014年第一学期《财政与金融》课程论文讲师:王x渊 内容:对财政的认识 姓名: xxx 学号:xxxxxx 页脚内容0

财政与金融 通过学习《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后,我收获很大,这门课程对我也有很大帮助。知道了很多自己以前都不知道的一些财政方面的知识,知道了财政的收入和开支,为自己了解国家的很多大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让我深感欣慰!我还较为系统地掌握了现代金融知识,对金融理论基础、基金募集与管理、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上市融资,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政策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如何合理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把握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 下面我将着重讲述我学习《财政与金融》后对财政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好方式,但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领域,使政府干预经济有了活动的舞台。财政历来就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财政与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更为密切。现代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正是需要政府介入进行解决的。诸如收入分配的越来越不公平,生态环境的越来越污染等一系 页脚内容1

财政与金融论文--论中国发展

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1949年至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已走过了一甲子的历程,60年岁月峥嵘,60年沧桑巨变,如今正意气风发,奋勇向前。1949年至2009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伴随祖国走过了整整六十年,从建国初期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开始,无数社保工作者辛勤耕耘,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勤奋实践,目前,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从宏观上来说,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劳动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尽快医治战争创伤,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就这样在战争废墟上从零开始建设起来,逐步建立起了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女工生育和女工保护等制度,这一阶段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 二 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探索阶段(1979—2002年)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重大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改革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系统全面的发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改革与重塑全面展开,建立起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并在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社保基金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 三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2003—2009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开始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制度创新与完善的新阶段。这一阶段里,在统筹城乡社保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均衡共享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对农民工、被征地农民作出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安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