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建设幸福东莞的城市升级路径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建设幸福东莞的城市升级路径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建设幸福东莞的城市升级路径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建设幸福东莞的城市升级路径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目录....................................................................................................................................... V 绪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一)国内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4) (二)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5) 三、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7) (一)创新之处 (7) (二)不足之处 (7)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发展理论 (9) 一、城市的产生 (9) 二、城市的作用 (10) 三、城乡关系 (12) (一)城乡的对立 (12) (二)城乡对立的消灭 (13) (三)城乡融合的途径 (14) 四、住房问题 (15) 第二章列宁、斯大林的城市发展理论 (17) 一、城市中心理论 (17) 二、城镇化的动力 (18) 三、城乡融合的途径 (18) 第三章中国的城市发展理论 (21) 一、毛泽东的城市发展理论 (22) V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综述 发表时间:2012-04-05 来源:新华社 花繁枝秀香已馥潮平风正扬帆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综述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隋笑飞)教材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基础性任务,是工程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西方经济学》《文学理论》《新闻学概论》《宪法学》……4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由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单位精心组织实施的,是工程咨询委员会、工程办公室、教材编写课题组深入研讨、反复修改,与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共同打造的学术精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弹指一挥间——八年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工作深入推进、成果丰硕,一个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学术进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加强领导矢力推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1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组织编写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基础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教材编写工作始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 2004年4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决定组织全国最强的学术力量,编写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其中包括40余种重点骨干课程的专业基础教材,形成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果,体现当今中国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最高水平的重点教材体系。 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问题,决定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充实为4门必修课,将新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7年8月,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对教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确立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编写原则和工作机制。 2004年以来,中央召开的每一次全会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中央领导同志对工程重点教材高度重视,从教材编写提纲到教材书稿的审定、批准,都亲自审改和把关,对教材编写工作给予有力指导。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工程专门设立由30多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和各学科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工程成果进行政治和学术把关;工程教材编写工作以课题组形式进行,集中了国内各学科领域,包括老中青各个层次的骨干力量,为完成教材编写任务提供了队伍和人才保证。 许多参与工程教材编写的专家表示,“中央通过实施工程组织编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重视程度之高、调动力量之多、编写规模之大是很少见的”。他们深深感到,每一本工程教材的编写,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离不开咨询委员的认真审议和严格把关,离不开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许多一线教师的潜心研究攻关和默默奉献,离不开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机制科学精益求精 质量是工程教材的生命。

论中国人口国情

论中国人口国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我国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后,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我国人口的不断扩张,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劳动力,但是世界的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逐渐短缺。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虽然有一些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后,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人口,致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总额中,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养活13亿人口,国家用于建设资金积累非常有限。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口素质偏低。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很少一部分是城镇,因此城乡差距非常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我国要加强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实施方案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实施方案 来源:咸阳市政府信息中心作者:点击数:2475 发表时间:2011-11-30 15:07:22 字号:小中大 为了切实推进信息化进程,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升级和深化。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等几十个城市组织建设智慧城市。省"十二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已将我市列入全省智慧城市试点市。我市建设智慧城市对于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西咸一体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我市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政务信息化为先导,以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

源整合为重点,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加快我市向信息社会转型,营造安全、和谐、便捷、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度,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以最小财政投入换取最大效益。各部门要在市上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建设,建设方案必须经过审批,不得擅自建设。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全市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统一标准,确保安全。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管理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建设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设施,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推动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用市场的力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引导各部门在符合市上统一规划下建设应用系统,鼓励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信息化建设,增强建设智慧咸阳整体合力。 以人为本,深化应用。要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摘 要:“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大卫·哈维;空间;空间生产;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0)01-0055-06 大卫·哈维是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哈维曾醉心于实证主义地理学研究,他早年出版的《地理学中解释》长期被誉为地理学界的经典著作。使哈维的理论研究发生重要转向的契机是20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美国和欧洲社会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城市成为一个各种社会矛盾聚集的空间,而传统的实证主义地理学研究显然无法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于是哈维开始尝试寻求一种辩证的、综合的、人文的视野,为传统地理学注入人文底蕴。在游学法国期间,哈维接受了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种选择诚如哈维自己所言,是因为“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现有的全部理论体系中最具有说服力的”[1](P3),从 1971年开始,哈维每年(只有一年除外)都组织阅读 马克思《资本论》的小组,他在这种阅读中受益非浅,此后,哈维不断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因素整合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哈维与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卡斯泰尔斯(Mamuel Castells )共同被誉 为马克思城市空间理论的三剑客,而他是三者中明确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人,也是坚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研究、注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一位。因此,对哈维的空间生产理论 的解读对我们认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变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空间生产何以可能? 对于空间以及空间分析而言,哈维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开拓者之一。从理论沿革的角度看,哈维空间思想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列斐伏尔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空间生产的分析路径,列斐伏尔最先提出了“空间生产”,并将其作为城市空间研究的起点。哈维翻译了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对列裴伏尔关于“都市是一种空间的生产过程”的论断给予较高评价,并认为列裴伏尔“一直是努力将空间内容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最执著的作者。”[2](P337) 那么,如何看待哈维视野中的“空间”及“空间生产”呢?这里的“空间”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空间?“空间生产”是何以可能的呢?让我们看一看哈维自己的阐述:“空间和时间实践在社会事务中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们始终都表现了某种阶级的或者其他的社会内容,并且往往成为剧烈的社会斗争的焦点”[3](P299)。在这里,哈维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三点:(1) 本文为同济大学“985工程”二期城市发展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化战略”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章仁彪(1950-),男,上海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敏(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章仁彪%李春敏 □

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我国国情社情 1、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2、我国的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 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源资源特别丰富。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

逃离北上广深 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深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2013年10月29日 09:48 来源:中国企业家 分享到: 0人参与0条评论 三亚 三亚的城市发展,是一条超常规和超越式的发展之旅,这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非常少见。三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次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龙头,总投资达180亿元的海南东环铁路计划于2010年第三季度建成,到时三亚至海口只要几十分钟。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三亚的房市已不再是纯粹意义的住宅房地产,而是具有特殊性的旅游房地产。三亚的商品房销售,岛外购房者占到90%,国外购房者占近3%。在三亚买房消暑避冬,也成为全国以至国外一些中高层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成为愿意享受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人士之选。

天津 对内陆人来说,能闻到海的味儿,能亲近水,又不至于日日领受海风过于热情的吹拂,正是适度。天津有点被天津话带沟里去了的意思,再加一枚狗不理包子,大家就都觉得它土。其实这座城市,正经说来是中国现代化第一城。北洋政府时期,台上的是北京,台后的是天津。私以为,这是天津最大的魅力。租界建筑外头的石头是硬的,里头的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更硬。故天津的宜居,首先宜的是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人。 宁波 让甬城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宁波2006年被公众评为“年度首选宜居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与那些干涩、枯槁、笨拙的无水之城相比,宁波很幸运地拥有了穿过城市的流动之水。但它更以经济发达而闻名于世。2009年,宁波市GDP总量超过

了4200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国第四位。本是以港口而兴的宁波,目前正努力打造立体化的陆、海、空、水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的形象与品质也得到全方位提升。 成都 是天下的“盐”。是中国“第四城”。2009年成都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它最新则拟定了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分三步走:5至8年实现新三最,中西部第一;20年步入世界三级城市比肩休斯顿;30至50年跻身世界二级城市向巴黎看齐。成都的宜居不仅关乎居住问题,而且还在于有良好发展机遇。尽管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成都的楼市依然坚挺,外地人来蓉购房也创了新高。2007年—2009年一季度期间,在成都的购房者中,外地人占四成左右,约三成左右的外地购房者资产在100万元以上。 杭州

回归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

回归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 2014-06-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曹海军孙允铖 作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城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焦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城市问题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空间”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视野中,留下了丰富的城市政治思想。正如苏联城市学家杰米坚科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完整的论述城市和农村的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对城市的制约作用,从而奠定了都市化科学理论的基础。” 城市:资本积累的空间投射 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在城市政治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场所和巨大“容器”,城市空间本身就是资本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资本的积累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满足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扩张。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产业革命的深入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工业、交通、金融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农村向城市的大量涌入。城市空间中聚集了大量由过剩工人人口组成的产业后备军,这些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便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从科技支撑的角度看,科技革命使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在城市中发展,城市也成为新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试验场。恩格斯分析了城市成长和地理集中的原因,以及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恩格斯用十分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肯定了大规模集中和集聚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和资本积累:“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样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吸引力与其说是来自于地理空间,不如说是来自于特定地理空间所蕴含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城市的本质也不仅仅是它的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空间聚合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空间优势。 城乡对立:资本主义空间形态的断裂 资本主义城乡对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城市问题上论述最多的课题。在《共产党宣言》中,用于表述城乡关系的术语有“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市的统治”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其他社会主义者(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包括消灭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城乡关系“同一—分离—对立—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消除城乡对立的若干设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早期人类社会的城乡浑然一体的状况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原点。只有在城市产生以后,才逐渐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城乡对立使得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生产方式,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先进工业文明代替落后的农业文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在城乡对立的过程中解脱出来了”,“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同样,马克思也敏锐地看到城乡对立既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服于分工、屈服于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

人口理论与中国国情

中国人口与国情 一.什么叫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试论述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人口转变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明显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出现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该阶段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对资源、就业、教育压力大;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第三阶段:现代阶段,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该阶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环境破坏小。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大 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口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 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人口转变的作用机制在于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家庭内孩子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从而影响了家庭生育政策。3.现代化约束因素,中国人口转变和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口转变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 间接原因是现代化推动, 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交易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等。4.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并影响到生育。 二.简述并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两个公理。二个公理指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由一般生物推及人类的, 马氏把人类最普遍的欲望概括为人类的两个公理, 并因此推断出人口增加力, 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 是无限地较为巨大。 2、两个级数。马尔萨斯由二个公理得出两个级数的结论。两个级数指人口在无妨碍时, 以几何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增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函数, 实际工资的提高必然会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具有加速度的趋势, 而食物的增长却表现出另一趋势, 即粮食的增加只会体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你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有何看法?请你设计中国社会未来的收入分配模式。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城市建设,对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对农村的投资长期明显少于城市,造成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国民待遇和机会,这既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1、大连 大连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开发了大连,1899年开始称大连。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 大连环境绝佳,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 之称,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2、威海 威海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1月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3、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4、莱西 莱西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莱西市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缓岗平原,南部为碟形洼地,境内气候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境内有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莱西湖,姜山湿地公园,连续举办过两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 2017年11月,莱西市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县市”,“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5、兰州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6、西宁

中国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故事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篇一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放假了,总是被雾霾笼罩的我想去一些没有遭受个工业污染侵袭的地方休息一会。几经商议,我坐上了前往昆明的飞机。 身处江淮地区的我从来没有去过西部的城市,下飞机时,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这座城市产生好感。明天就要去石林了,今晚我要好好休息一下呢。 石林景区人山人海,但这丝毫没有减消我旅游的兴致。石林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然在进入进去之前就被导游告知要发挥自己全部的想象力,但是我还是被那形态各异的石头怔住了。“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我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是啊,这个世界上存在造物主吗。 “别发呆了,要掉队了。“旁边的同学小心的提心我,我这才从无边的遐想中跳出来。我问同学”你说,这世上有造物主这种东西存在吗。“同学答道”从科学上看肯定是没有的,但是要让自然形成这样壮观的景象会要多长时间啊,又会是多么的巧合啊。”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游览石林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快要解散的时候,我问导游,为什么少数民族的服饰颜色那么鲜艳,导游也就耐心地给我讲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导游带的帽子上有两个鲜艳的三角形,我问这是做什么的。导游说,帽子上有两个三角形的女士表示未婚,没有的就是已婚,当一个小伙子摸那个三角形的时候就表示他要向那个姑娘求婚。我感到十分惊讶,导游的年龄看上去也不小了,为什么她的帽子上也有两个三角形。导游说,石林景区是由政府开发的,政府统一着装,实际上已婚女士穿着这种服装是违反民族规定的。在说这些的时候,导游并没有埋怨,但语气中已经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哀叹。 我想,石林风景固然美好,但是政府在向群众展现她的美好时是否能够尊重当地民族的文化呢。又能否切实做到思想品德教科书上要求我们中学生做到的对少数民族的“四个尊重”呢。 篇二宜居城市里的故事 拉着那个沉重的行李箱,我展开了一场不知何时会结束的旅行走过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只想找到一座能将心灵安顿的地方,到那时候,我便会为整个行程画上句号。 天色渐晚,我不由得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血色的晚霞之中,我隐约看到了一排排屋舍。再往前走一段路,一座普通的城市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呵,又到了一站,就在这里住下来,体会一下这座城市的情感。”这样想着我走进了城市。 “远方的客人,您好啊!欢迎您!”一位居民热情地向我打着招呼。

幸福城市的建设和治理》课后习题1

幸福城市的建设和治理》课后习题1 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考试结果相关信息: 未合格,您的总分为:25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针对一些天灾、人祸问题出现紧急状态,城市应该有()。 正确答案:A、危机管理 2、在应急管理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多、面积大的国家,我们应该立足于()。 正确答案:C、经济发展 3、谈到知识,相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它能让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权。 正确答案:C、教育 4、在做城市规划时就可以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未来发展中问题也不出现, 这是()。 正确答案:B、未病 5、知识创新通过价值转化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正确答案:C、知识产权 7、一般谈到创新会涉及到的问题不包括()。 正确答案:D、积极创新与消极创新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建设幸福城市应该关注到()。 正确答案:A、知识经济 B、认真防治城市病 C、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 D、应急管理 2、“城市病”包含了()的层面。 正确答案:B、物质 D、精神

3、美国一个著名的教授把现在的实力分为()。 正确答案:B、硬实力 C、软实力 D、巧实力 4、幸福城市的应急管理中,要做到的是()。 正确答案:A、有远谋 C、有准备 D、采取措施 5、幸福城市的服务型政府应该注意以下()等问题。 正确答案:A、不可无实徒有名 B、为何服务当考究 C、为谁服务是核心 6、中国发展成为今天的大国,因为我们一直有()。 正确答案:A、向心力 B、凝聚力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3、旧城改造暂不需要咨询、调集有关专家一起讨论论证。 正确答案:错误 5、只要是有管理就一定能够保证建设、发展的顺利进行。 正确答案:错误 7、因为资源能源有限,我们应该要节约甚至可不使用资源和能源,为后代留资 源。 正确答案: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及其演进

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及其演进 发表时间:2010-10-22T08:40:36.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第1期供稿作者:李光泉 [导读]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的研究,对我们今天城市问题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光泉(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城市本身论述不多,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中,这对其城市观形成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关于城市起源、城市地位、城市生态、城市问题、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和观点,成为批判研究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切入点。面对新的资本主义形势,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不断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市纳入到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使之成为研究资本主义重要视角和领域,以至于当代西方城市学者都承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实际上没有撰写过任何关于城市的著作。但他却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城市研究。”[1]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对城市功能和趋势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见解,直接影响着城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市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论述城市的专著,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资本论》(1863~1865),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等。 (一)城市起源 有关城市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着不同的见解,既有经济决定论、地理决定论也有功能决定论,这使之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典型的经济决定城市起源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原始社会的考察认为,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最初的原始部落到部落联盟,发展到细小的民族,才开始聚居并形成城市,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用墙垣围起来的防御性质的部落居住中心,这边是“城”的基本含义,因此城市的形成早于国家的建立。例如古希腊的部落,在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已经联合成为一些细小的民族,居住在有城墙的城市里。各细小民族为了占领最好的土地,掠夺战利品,不断地进行战争。将俘虏充作奴隶,成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制度[2]。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的增多。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3]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也就产生了。 (二)城市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采用发展的理论看待城市作用。城市作用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和从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过程。最初的城市仅仅是用来防御外部入侵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行政管理开始设置,城市具备了政治功能,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了。最初在城市和乡村间,然后在各种城市劳动部门间实行的分工所造成的新的集团,创立了新的机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种官职都设置起来了”。[4]这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商品交易集中,但城市经济功能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后出于统治者和贵族的需要,城市文化功能和生产功能发展起来。城市经济功能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才占据主流的,也正是由于其经济功能强大才造就了城市化进程,也就是说城市是前资本主义的产物,城市化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城市在内在结构、功能形态和发展动力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市形成工业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牢固地确立了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围绕着这两个中心又发展起来科技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并明朗化,并以此为基础使城市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例如,伦敦成了“全国工商业的中心”、“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巴黎成“世界的心脏和头脑”。城市以经济功能为核心诸多的增强,不仅使自身的面貌迅速改变,而且给乡村经济带来了剧变。“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中解脱出来了。”[5]正如列宁概括指出的:“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空间聚合体、劳动力的集中地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也是展示其经济作用的最重要场合。 (三)城市形态 马克思早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复杂性,其形态多样,城市的存在形式与众多独立的家庭、区域不同,这里的整体并不是简单地由各个部分简单的堆积或几何相加,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总结了城市形态问题,指出:“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一般的政治。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6]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说明了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政治统治机器的建立、两大阶级的分化、人口和生产资料的集中以及城乡的分离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将大量有工作和没工作的工人带到了大城市,这是现代都市兴起的重要因素”。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总结了以伦敦城为代表的世界性商业首都的城市特征,指出“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7]。与此同时,由大城市的聚集性自然派生出城市社会形态的多样性。 (四)城市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市的目的是消灭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对于城市化所带来的城乡对立和贫富差距问题十分重视。城乡关系的变化是资本主导城市化进程的体现。城乡差别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一种特殊表现。城乡分离和对立运动的过程是城市不断发展变化、城市体系出现的过程,既是城市形成的空间特征,也是城市发展总体的外在表现。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并没有消除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对立,反而扩大和激化了这种矛盾--少数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社会劳动成果,而广大劳动人民则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境地。 马克思对城市及其发展的态度,既不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代言人,突出强调城市发展积极作用,又不是侧重于阐发城市发展的严重后果,进而全盘否定城市。他清楚地认识到消灭城乡对立等城市现象都应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去寻找原因,而任何城市问题的根本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