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思考

关于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思考

关于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我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开设必要性内容教学方法困难

2002 年修订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1]。这表明日语专业的培养重点已转到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上来。为了适应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结合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资企业就职者较多的现实,笔者以为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必要性

第一、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近年来,文化作为经济的一个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一词也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适用范围早已超出了企业的范畴,对行政、事业等单位,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然而,关于该理论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人并不知晓。20 世纪70 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大量的日本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的“日本冲击波”。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企业界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他们开始潜心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便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书中,作者威廉.大内(日裔美国人),提出了“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的观点,拉开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序幕[2]。可见,企业文化理论虽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其实践活动却是源于日本的。因此,《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这一先进的管理理论。

第二、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缩影。任何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建立在该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日本企业体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为“企业社会”,大多数日本人都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些企业为员工提供租金低廉的公寓,使得家属也可以享受企业的恩泽。由于大家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使得企业的规则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日本企业经常邀请家属参加企业组织的运动会、郊游、聚餐等各种活动;当员工在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绩时,家属们也会受到表彰;当员工家庭遇到红白喜事之时,企业也都会鼎力相助。这就使得家属们,自然而然地对丈夫或父亲所在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另外,由于日本社会是典型的男性中心社会,女人们在婚后大多要辞去工作专心照理家务,这就使得丈夫的收入成为全家人的唯一生活来源,因此,丈夫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事关全家人的命运。家庭与企业,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一点来看,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对于学生们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在华日资企业已成为日语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然而,从当前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看,虽然在《日本概况》、《日本社会文化概论》等课程中也涉及一些日本企业知识,但对于日本企业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系统介绍却仍处于空白状态。而《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使他们就业后能够很快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大大缩短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而这必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在高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

二、《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内容笔者自2003 年起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思考,笔者以为该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企业文化。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学生,他们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侧重于探索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例如,可以在课程中,对伊丹敬之的人本主义[3]、间宏的集团主义[4]、松本厚治的企业主义[5]、以及马场宏二的会社主义[6]等理论进行介绍。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企业文化,乃至日本社会文化很有帮助。

第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不景气,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日本企业文化,努力寻求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了日本企业传统而独特的人事管理制度上。可以说,以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员工的竞争意识,限制了员工的创造力。在日本经济持续衰退,企业雇用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日本企业纷纷对传统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而这种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动摇了日本企业文化的根基,使得今天的日本企业与传统的日本企业之间已产生了较大的距离。笔者以为,本课程应牢牢掌握时代的脉搏,将近年来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情况介绍给学生。

第三、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

随着在华日资企业的不断增加,日资企业的文化摩擦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如有学者讲到的那样,在国际化经营中,站出来说话的虽然经常是资本,而实际在幕后操纵的却经常是文化。资本的力量容易使人们走遍天下,而文化的隔阂却常常带来步履维艰。”[7] 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在华日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在华日资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所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自2003 年起,坚持对国内的日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作者发现相对于日本本土企业更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的做法,在华日资企业更重视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可以说,在华日资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等,已与日本本土企业有了很大的不同。为此,笔者以为本课程必须更有针对性地将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

三、《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教学方法

《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时间,笔者以为选择在第7 学期为宜。其原因为:第一、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阅读原版的日文资料;第二、通过对《日本概况》、《日本社会文化概论》等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三、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时间总数的限制,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在第7 学期已不再开设精读、泛读等课程,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日文阅读量的不足;第四、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对该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时间不断缩短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以32 学时为宜。通过几年来的摸索,笔者以为本课程的教学可以尝试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抓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期末考核等四个环节。

第一、课前准备。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应将教材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就一部分内容进行发表。学生在课前要认真阅读教学内容,写好发表提纲,对文章中出现的生词以及陌生的语法现象等要事先学习,对于不了解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

第二、课堂讨论。

课堂上,首先由发表的同学介绍文章内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评述。之后,由全体同学共同讨论。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可采取把平时的发言情况与期末考核挂钩的办法,将发言

情况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讨论内容,避免走题。当文章内容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时,教师应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以免冷场。

第三、教师总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应由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并对学生的发表和讨论情况进行评述。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即将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任务的 4 年级学生,教师还应该注意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评述,以为下一步的论文撰写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期末考核。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可采取撰写报告的形式进行。期末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报告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应包括预习、发表和课堂讨论等三部分,报告成绩应重点报告的内容是否具有独创性,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清晰、合理,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等等。

四、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难点所在

由于国内的日语专业教师中,很少有人对日本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再加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教材,所以《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关于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由于目前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有很大的难度。对此,笔者以为在现阶段,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解决。具体地讲,就是邀请日资企业的经营者走进大学的讲堂,亲自为学生们讲述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赴日资企业参观考察,实际体验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弥补教师的能力不足,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年,1 页

[2]该书与《日本的管理艺术》(帕斯卡尔、阿索斯)、《企业文化》(迪尔、肯尼迪)、《寻求优势》(彼得斯、沃特曼)等 3 部著作一起,被合称为“企业文化新潮四重奏”(郭纪金.企业文化[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年,22 页)。

[3]伊丹敬之.人本主义企业[M].日本东京:筑摩书房,1987 年

[4]间宏.日本的经营[M].日本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88 年

[5]松本厚治.企业主义的兴隆[M].日本东京:日本生产性本部,1983 年

[6]马场宏二.教育危机的经济学[M].日本东京:御茶水书房,1988 年

[7]Hall.E.T.(1976),Beyond Culture,New York,Doubleday(转引自范徴??跨文化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184 页)

关于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2-04-20T09:50:20.6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学宁 [导读] 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中学张学宁 山西省的新课改从2008年已拉开序幕,多年来,我经历了由旧教材向新教材的转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政治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 其次,进行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具体的做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质疑的习惯。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政治课中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配合新课程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做了一定的努力。组织收集成语典故和讲述生活中的哲学。高二哲学成语典故比较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并让学生联想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结果课上学生发言踊跃,而且有的学生还能把故事的含义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效果非常好。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 参加课改已多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交流,因为有了课改的浇灌,我正与学生在共同成长。新课改带给我们更多是挑战,它激励着我们冲破难关,挖掘自身潜能,更充分展示自我,拥有更多的自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重庆理工大学公共选修课程选课指南

重庆理工大学公共选修课程选课指南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重庆理工大学公共选修课程选课指南(原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说明:1、公共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体差异、个性、特长,为提升生命质量和人格品位,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自主选修的课程,实行“滚动开出,动态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四类:A、社会科学类(如历史与文化、哲学与思想、经济管理与法律);B、自然科学类(如工程技术、通用科技);C、文学艺术类(如文学与欣赏、艺术与体育);D、创业教育类(如创新思维与心理训练、公司管理、金融与法规等)2、本科学生必须选修公共选修课程8学分;3、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课,以专业培养方案为指南,系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同名课程或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课程,学生不得重复选修。 序号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开课单位学分数学时数考核方式课程类别 合计讲授实践 1 数学文化数理学院 2 32 32 考查 B 2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数理学院 2 32 32 考查B 3 现代物理应用技术概论数理学院 2 32 32 考查 B 4 数学建模技巧数理学院 2 32 32 考查B 5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数理学院 2 32 32 考查 B 6 金融数学基础数理学院 2 32 32 考查B

7 创业心理学经贸学院 2 32 32 考查 D 8 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经贸学院 2 32 32 考查 D 9 创造学与创新人才开发经贸学院 2 32 32 考查 D 10 公司组织与管理经贸学院 2 32 32 考查D 11 创业融资经贸学院 2 32 32 考查 D 12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学院 3 48 32 16 考查B 13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学院 2 32 32 考查B 14 动画制作基础计算机学院 2 32 32 考查B 15 三维图形处理计算机学院 2 32 32 考查B 16 图像处理基础与应用计算机学院 2 32 32 考查 B 17 机械工程导论汽车学院 2 32 32 考查B 18 汽车营销汽车学院 2 32 32 考查 A 19 汽车文化汽车学院 2 32 32 考查 A 20 汽车概论汽车学院 1 32 32 考查 B 21 发明创造学汽车学院 1 16 16 考查 D

对大学创造课的一点感想

我在思考,创造学课程的意义何在? 现在,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谈起当代大学生时,总是不无轻视地说:这一代比以前的差远了,当初那一代如何如何。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与上一代究竟差在了哪里? 论知识的广度,我们的公共基础课不比以前的少,政经、统计都在我们中文系的学习范围之内;论知识的前瞻性,创造课他们就没有。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它就在于我们的实际运用。上一代的人所受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实在,他们的主动性也大大高于我们。以前饱受批评的“填鸭式”教育的受害者其实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在我们的启蒙阶段进行死知识的传授,它的危害性要远大于上一代人在青少年时所遇到的填充。这直接导致了我们从事社会工作后的创造性要远小于上一代人。 中国在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上一代人和上一辈人努力的结果。不敢想象,缺乏创造性的我们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今天的创造课应该说是晚来了许多时间。要是把这门课开在初中甚至小学,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应该是不可估量的。报纸上虽然是时常有关于某某学校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报道,但也仅限于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像我们在大学里开设普通创造学课程,系统地进行讲解和训练的举动几乎没有。况且就是这门创造课也仅限于一部分高校范围内,作为一门要求不高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在两个月的时间内。 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是从他的创造成果来看。创造成果反映创造思维。每天有许许多多的小发明、小创造涌现,才会让人知道这个群体的大脑在积极活动着。这应该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广泛的创造思维产生广泛的创造成果,创造成果反过来又刺激广泛的创造思维。 创造成果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有了创造思维,会使我们在处理其他事情时更有效率,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就像陶行知说的那样: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4-08-20T10:23:04.6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4期(上)供稿作者:彭付成 [导读]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彭付成 (攀枝花市第四小学校攀枝花 617000)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改革才会不断地出成果,不断地进步。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许多的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 那天上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前,本想作一些准备,找一些苍耳、蒲公英等,好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怎么也没找到这些东西,课就在大家的想象中上完了,很多同学还是没有真正体验到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第二天上课,刚走进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里地上撒满了苍耳的枝叶及苍耳球,许多同学的头上、衣服上也扎满了苍耳。有的同学还拿着苍耳在教室里到处乱跑,教室里成了苍耳的世界……看到这一切,我真是又气又高兴,气的是他们把教室弄得一塌糊涂,高兴的是,他们居然能找到老师想要而又没有找到的东西。我本想批评他们一通,可一想,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存心捣乱,而是学习课文之后,最直接的体验,怎么能怪他们呢? 后来,我了解到,苍耳是小周带来的,一个胖胖的,略有一点憨态像,上课也不爱讲话的小男孩。平时我没太注意他,居然是他,我这才觉得他的可爱来。我没有批评他,还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看着他甜甜地笑了,我心里也甜甜的。是啊,其实,只要你时时关注每一个孩子,你都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以后的几天,我一直在关注小周,发现他挺善良的。有一次上课,同学们很吵,他还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手击掌,叫大家安静,我心里很是感动。 怎样落实新课程改革?其实也不难。我想落实新课改,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走进他们的心灵,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二、理解新课程理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习生字中,我们积极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发现学生在识字方面特别突出。每课“我会认”“我会写”的字学生几乎都能认、写。我不禁感叹:“实施新课改后,学生真的很厉害”。 以课文第三册第7课《一分钟》为例,“我会认”的字9个,“我会写”的字8个。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部当堂记住并会写相应的字。学生还会将识字的方法总结出来,如“叹”,学生会说:“‘口’加‘又’是‘叹’,因为‘叹’要用‘口’,因此是‘口’字旁。”学生还会编字谜:“大门里面有市场,市场很热闹,所以‘闹’是‘门’加‘市’”。 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当堂对“我会写”的生字进行了听写,其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98%以上。 本学期,许多学生识字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编的字谜令我更加惊讶。如“白开水——泉”“月亮上面有危险——脆”“西边落下三点水——洒”等等。 以上这些现象在新课改以前是难以见到的。由此,我感叹万分,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果然有效,这样学习下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能得到加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积极改革,才能适应课改要求。 三、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今天上《识字5》,内容是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这些谚语具有深刻的道理。但在课堂中,许多学生对含义理解也不是很透彻。于是,在课堂中,我积极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特好。 如教“人心齐,泰山移”时,我请了两组学生,一组男生,一组女生,跟我拔河,两次我都输了。然后,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跟我比,结果我胜了。我顺势引导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时,我当场演示了折小棍,一棍很容易折断,但一把小棍却难折断,筷子也是一样的。 在教其它的谚语时,我也请学生上来一起实践,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争着上来。看到这一切,我真正理解到,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式之一。

安徽芜湖2012继续教育公共课试卷及最全答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

安徽省2012继续教育公共课试卷及最全答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 一、判断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X)2. 思维是对事物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3. 专利在有效期内可以交换、继承、转让。 (X)4. 在创新活动中权威具备最大的创新优势。 (X)5. 要获得创新思维成果,就必须坚持求异思维,屏弃求同思维。 (X)6.同构同功是指元素不同、结构不同,但可以有同样的功能。 (√)7. 运用焦点法时, 列举的对象与焦点表面上看起来关系越疏远,就越有创新的可能。(√)8. 逻辑思维不受思考者的情感、兴趣、意志的影响。 (√)9.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10.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职能以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等为 主。 (√)1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了前瞻思维。 (√)12、类比创造发明技法是指利用两个事物间的比较,进而引起创造发明构思的一种方法。 (X)13、概括是在思想上抽引出各种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X)14、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X)15、异构异功是指相同的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功能,这主要是因为元素不同所带来的。(√)16、人的右脑是创新的脑,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就是开发右脑。 (√)17、分析法是人们运用各种上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作出认识与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X)18、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19、同类组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或相近事物的组合。 (√)20、企业形象定位设计一般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部分组成. (X)21、食品、饮料、调味品和药品不受专利保护。 (√)22、美国的奥斯本提出了“智力激励法”。 (√)23、收敛思维就是从众多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 (√)24、头脑风暴法又称为智力激励法。 (√)25、发散思维就是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X)26、特殊化就是从考虑一个研究对象过渡到考虑包含这个研究对象的一个集合。(X)27、美国的马斯洛提出了“智力激励法”。 (X)28、一个人头脑中拥有的知识的越多,他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越强。 (√)29、分解组合是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分解原来的组合,然后再以新的思想重新组合起来。 (X)30、一般化是从考虑一组给定对象集合过渡到考虑该集合中的一个较小的集合。(X)31、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没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重要。

公共课(管理学)作业及答案(2011-2012)分解

《管理学》第一次作业 一、填充题 2.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_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_三大类。 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_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6.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_自然 ,又具有_社会_属性。8.人际技能包括_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10.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双因素_理论。 二、选择题 2.在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4.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6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8.作为,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管理者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10.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人们的认识不同,你认为下列哪个说法最好? A.只适用于盈利性工业企业; B.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 C.只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 D.只适用于营利性组织 12.企业管理者可以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 A.日常程序性决策 B.长远全局性决策 C.局部程序性决策 D.短期操作性决策 14.“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 B.巴贝奇 C.甘特 D.福特 16.下面哪些是人群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D.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E.企业应采用新型的

关于课改的一些思考

一年级课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一年级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人们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命。在课改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要学会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成效才会得以体现。 主题词:关注课改理智实践 单位:南尚乐中心校 姓名: 袁瑞龙 通讯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心校 邮编:102408 电话:61386151--802

内容提要 一年级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人们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命。在课改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要学会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成效才会得以体现。 主题词:关注课改理智实践 一年级课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年级课改已全面展开,人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且正在给予积极的关注。学校从师资上、环境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投入,热切盼望着课改所倡导的全新理念在新一批学子身上得到积极的反应,给教育改革的大潮铸起一道浓重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冷静地面对并进行全面理智的思索: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改的六大目标,我们还缺乏什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深入课改一线,到课堂上,到学生中,看看课堂教学效果,倾听学生的心声。 最近,我们深入教学一线,认真听了几轮实验教师的课,感慨颇多。 一、在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上还亟待提高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校长龙赐福开学工作会上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每年要做好的头等大事加以强调。学校教导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我校数学课题《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获县一等奖,2012年《有效性学习策略研究》获市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被确定为邵东县课改实验学校。学校明确了每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改革措施,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们的举措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2011年11月,我们组织八年级教师到岳阳许市中学参观学习,对高效课堂改革的缘起、发展及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回来后我们向全体教师印发了《农村中学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等学习资料,利用教师会、周二教研研讨等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效课堂理论,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进行研讨和反思。 2012年7月,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课改年级任课教师在县会议中心聆听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两位老师的专题报告。 2012年10月,组织部分骨干老师到长沙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学展示及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模式观摩会”。回来后和所有教师进行了认真的交流。 2013年10月,校长、教导及部分课改老师到县会议中心聆听了山西张四保主任的专题报告。 在集体学习的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个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资源,积极自学、反思。通过学习,大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清晰的认识,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今年上学期,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个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通过每周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形式,就高效课堂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这种听课评课的形式,大家对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合作学习和展示、导学案的设计、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等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性认

公共课创造学 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创造学?其基本原理有哪些? 创造学(Creatology):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第一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第二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可开发的。即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2、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如何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 特征: 1、创造力是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力 2、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3、创造力有高低之分 五层次:

发表的能级 技术的能级 发明革新的能级(大多数人能达到) 发现的能级 创新的能级 三、创造力的类型 A、非凡 B、局部 C、自我实现 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1、创造力普遍存在 2、创造障碍制约创造力

一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创造障碍 二是内部心理活动创造障碍 创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固定观念 (2)遵守规则 (3)严守逻辑 (4)怕犯错误 (5)迷信权威 (6)兴趣狭窄 3、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 一个创新者如果具备了哲学头脑,他的创造成果就可以比原来增加一倍;如果他同时又具有创造学头脑,那么他的创造成果还可以再增加一倍。 二、创造力开发的内容 1、知识的掌握和优化 2、智能因素的开发 观察力, 记忆力,记忆大师 注意力, 想象力,想象力, 操作能力 3、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独立的个性,强力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 4、创造技法的训练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1、创造教育 2、创造实践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6月14日赴长治市长子县参观观察了当地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岚水中学由一所即将撤并的农村初中经过五、六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而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水平位列全县前列的学校的实践,回来后,颇多感慨,结合本联校实际,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一把手是决定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 岚水中学之所以能通过坚持不懈的课程改革,从一所濒临撤并的农村初中跻身全县前列,校长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带领全体教师努力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领头羊和标杆效应。为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尽快解决各级一把手、特别是坚定基层学校校长的课改意识是当务之急,正所谓思想决定成功。 二、根据现代素质教育搭建而成理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 我们的课改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也不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地方或者轰轰烈烈一阵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或者仅仅在同学课程上即课堂教学上实行改革,而把课程改革的一大块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放弃了。 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人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

展的需要,即智力、审美观、情感、态度和体能等方位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课改参与者必须树立大课程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支持学生成为自信、自强、在个性和感情上坚强而稳定,积极主动的具有社会能力、有责任心、独立精神、具有丰富想象但又面对现实的人。 那么如何在课改中体现大课程理念呢? 首先在课程类型上要更加丰富,如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为主线,使其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这是加强心理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再如开发非正式课程。如学校组织特、学校自主化、师生关系等,岚水中学的校园文化的“明显化”达到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再比如创设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 同时在组织形式上要突破课堂。也就是在努力抓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和其他资源,组织一些活动小组,我们从下学期开始拟以学校为单位成立一些活动组织。即:成立一个艺术团,包括一个合唱队、一支演出队等,培养一个诗画社、成立一个科技活动小组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已三年了,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评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求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把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典型材料,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一味抱怨,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就是既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学生分数的提高。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公共关系学阶段+网上作业 8页

公共关系学课程阶段练习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公共关系 管理职能说: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 传播说: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特定关系说:公共关系就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 经营艺术说: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 2、公关传播--指社会组织运用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或观点的传递与交流。 3、潜在公众--指那些面临由组织行为引起了的某一利益关系,但由于这一利益关系还未完全暴露,他们本身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利益关系存在的社会群体。 4、内部公众--组织内部的结合体,内部公众是直接隶属于某个组织体的,是该组织成员的一部分。 5、公共关系意识--是指一种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的观念和指导思想。 1、公共关系策划程序--就是公关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活动计划方案的过程。它是公关策划能力充分展示与形成决策的阶段,也是实际操作和检验成效的阶段。 2、问卷调查法--是根据调查目的将所需要调查的问题具体化,通过某种方式由调查对象做出回答后,再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它是公共关系调查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其它的各类调查中也常采用问卷方式进行。 3、组织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 4、心理效应--是公众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反应,这种效应的产生,除了与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有关外,主要是由于主观的意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5、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1、交际型公关--以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待、个人信函、电话等等。 2、进攻型公关--是指社会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磨擦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开创新的局面,采取的出奇制胜、以攻为守的策略。 3、媒介关系--叫做新闻界关系,是指组织与新闻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各种网站)以及新闻界人士(包括记者、编辑)等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含有双重人格关系:其一,大众传播是社会组织与其他公众信息沟通的“中介”环节;其二,大众传播本身也是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为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 4、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是一个组织集中发布新闻、扩大社会影响、搞好媒介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从传播方式的角度看,记者招待会介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属于一种“两极传播方式”。其直接形式是会议,属于人际传播,但参加会议的记者又都是代表某个新闻机构,他们可以把在记者招待会上获得的信息拿到自己的媒介上去发表,使组织的信息转变成了大众传播。 5、劝说--指公共关系人员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努力地影响公众接受组织的观点,或促使公众主动地采取某种行动。 6、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1、媒介—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工具,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传播的中介性信息载体。 2、电子传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电缆导线将信息和意见传递给公众的手段。

创造学心得

创造学心得与体会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需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通过学习创造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创造的特点和条件、创造的一般过程以及创造学的要领及其研究方法等,我懂得了创造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 创造,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推出新产品等,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过程。创造学就是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创新能力的科学。 创造,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要打破陈规,突破思维定势的框架,从而激发出新颖独特的思维能力。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的观念必将取代旧的传统,社会因为人们的活动才会改变和发展,人们只有不断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创造不是简单的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平常无奇的东西,或许都习以为常了,却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推敲才得来的。 很庆幸,这学期我选了创造学,让我对陌生的创造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想它带给我更多的是体会,思考以及行动。也许正如老师所言:每个人都具备有创新的意识,关键就看如何培养和挖掘我们的创新思维。 从理性角度而言,通过看书我知道了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探索其过程,特点和机理等,开发人类创造力的学科。而创造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但从感性角度而言,我觉得创造是很抽象,也很宽泛的东西。因为它可以是一项发明,一件艺术品,一篇文章,它还可以是一个事业,一个点子,一个构思,甚至是一种人生态度等等。它不专指上述的某一个,它涵盖了上述所有的,所以说它是抽象的,宽泛的。就我而言,创造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你选择了创造,你就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东西,你选择了不创造,你自然什么也创造不出来。 那么上创造学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学到的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曾经以为创造离我们很远,那是科学家的事。现在才明白,原来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想创造,你就可以抓住它。从一方面来说,普通人的创造来自于对生活的关注,点滴的积累,那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比如中央二套《为您服务》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我现在兼任几个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不仅课程更名为“科学”,教材也变成一本学生喜闻乐读的科普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切合教学实际,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一、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小学科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学习中以探究为核心,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我觉得这是十分符合时代发展和要求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事实上我们在以前科学课的教学中师资短缺,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没有什么效果,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淡薄,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也很少,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可以说没有,而且提的问题也特别少。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即没有一点学习效果。根据这一现状我曾一星期后对学生进行考查,只有个别的学生答出教师的提问,其他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学期期末时再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在教师的诱导下,也只有十多位学生做出了答案。就这个问题我与其他教师交流时,有教师认为这正是本次课改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不再以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我认为,在新课改并不是全部推翻过去的一切,在教学中只是弱化了

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教师满堂灌,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仍然不应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其实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学生连基本的知识点都不能牢固掌握,那么学生在学校里学了些什么呢? 我认为:由于课堂上采用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自然探究的多,而其它的知识点就会有所忽略,另外小学生活泼好动,不喜欢重复,对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常常是一闪而过,发现了欣喜一阵之后,就不管了,并不会特意把探究得来的知识点全部牢记在心,就算记住的也只是一部分并不全面,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把探究式学习作为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仍然会安排相当的课时要求学生复习巩固,甚至是机械记忆,这种状况在期末,尤为明显和普遍。 我觉得这个问题争论的核心还是教育中到底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注重技能的培养,其实学生不仅需要牢固的知识也需要灵活实用的技能,知识是基础、技能是大厦,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这个度,如果过分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难免又陷入应试教育的老一套教学中去,但是技能的培养又并非立竿见影,相反考试成绩却是简洁、明了的评价工具,加上教师的教学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学校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等,如果在教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

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首先,现今的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做,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因此,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改变教学观念,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应是农村课改的前提条件。 其次,名校的课改经验在农村学校推广基础不够,重复可操作性不强。大部分名校的教改经验,实地考察时都是“看起来很美”,真正拿回去学却很困难,因为那些模式的实际要求门槛都很高,以杜郞

2012公需课作业

2012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知识更新培训(初级职称)公需课作业 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 构。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TRIZ的定义: TRIZ的定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俄语含义的单词TRIZ是俄文теориирешения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的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在欧美国家也可缩写为TIPS。 TRIZ的核心思想: 1)、技术系统进化 产品(或者所研究的对象,这里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由技术系统组成; 技术系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发展进化的,这种进化的过程不是随机的,而是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这种规律(例如:进化的“路径”和“模式”)在不同领域反复出现; 这些规律是可以被研究并可以利用进化的“路径”和“模式”用来直达创新要点,解决创新问题,避免产生过多的、依据个人经验和感觉的、试错式的无效解决方案;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是通过分析各种不同技术系统的历史发展趋势总结出来的。 2)、主要的进化方向——提高理想度 技术系统总是向着提高理想度的方向进化——系统的重量、尺寸、所需要的能量、成本及其它的消耗递减,而实现所必要功能的质量和数量却递增。最终进化的结果是,最理想的技术系统的尺寸和重量趋于零,但是却能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

关于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的思考

关于课改实践中存在问题和困惑的思考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乡教师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认真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从自身做起,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和新课改相适应的新型教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 一、取得的效果: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注重以生为本。 3、基本能够领悟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方式,并能够加入自己的元素,加强了课前预习的指导和导学案的运用。 二、存在的的问题和困惑: 1、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 小组合作创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貌似学生都参与

到教学中来了,实际上,往往只有有少数学生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小组汇报中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并在知识的探索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而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坐立不安,不知要说什么,也不知要干什么;学困生更是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 有些则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些甚至主题不清,说题外话。 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特别是低年级段学生,不会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他们不想改,也不愿意改,甚至有的教师只是借用了课改模式的空壳,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3、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利用能力等等,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4、教师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丢弃了教学的育人功能,过度强调学生知识量的储备,而不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因而不能很好地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