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论语》孔子政治思想

论文提要: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通观《论语》,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四者相联系,“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领导阶层的素质提高是“德治”、“仁”和“礼”具体实施的前提。

一、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

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市场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孔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恢复文武时代的统一局面,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要建设优秀的领导阶层。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同时,孔子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个阶层,即“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孔子这里讲的“君子”和“小人”实际是分别有两层含意,第一层含意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君子”指领导者,“小人”指被领导者;第二层含意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例如: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领导者。“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③],这里的“君子”也是指领导者,“小人”则指被领导者。而大部分时候“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而这两层含意也是有着联系的,孔子认

为领导者就必须有道德,即在道德上也应该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即“小人”就应该被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所领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这些在《论语》中是没有明确表示的,需要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细细斟酌。

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是要道德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共”通“拱”,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用天象比喻政治生活,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⑥]孔子就是用道德来感染众人的,因此,孔子虽然没有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领导者,孔子也正是希望那些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也能像他一样,通过高尚的道德来领导民众。

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另外,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⑧]领导者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季

康子还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治国之道告诉孔子,他建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⑨],而孔子却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⑩]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者,而“小人”指被领导者,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二、孔子提出了领导者治国的正确方略——“以德治国”。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德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之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且也会了解到领导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信于民。子贡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孔子

认为“信”是治国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高于经济和军事的,他这番话说明了“取信于民”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性。二是要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富足,就会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欲望,更要有精神上的提高,这也是领导者进行“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对民众推行教化政策。冉有曾经陪着老师孔子到卫国去,孔子说:“庶矣哉!”冉有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13]古时候由于地广人稀,诸侯国君们大都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人口多了,那自然是首先让民众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进行孔子所谓的“教”,即教化,使民众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从而达到“以德治国”政治理想。

三、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精神内涵是“仁”

孔子讲领导者要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方法是贯彻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4]可见,“仁”是离我们不远的,而且,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但他有同时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5]孔子又不是仁者了,他一会儿有“仁”,一会儿又没有“仁”,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仔细品读《论语》后,方才恍然大悟,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6]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字——“欲”,

而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中孔子说他只是“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是一个“欲”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孔子的“仁”,这个“仁”不是一个头衔,说某某人是个仁人,而是一种心理欲望和实际行动,这也是孔子“仁学”中最关键的,正如公西华所言“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7]。孔子对“仁”的解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和樊迟这六个学生的讲解。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8]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9]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0]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21]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22]子张又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3]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4]樊迟还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5]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和“礼”,要以爱心对人,时常替别人着想,要以礼法克制自己,行为言语要谨慎,类似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孔子在这里看似是在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的方法,而实际是他的一种政治设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讲的“君子”有两层意义,孔子教他的学生做有德之人,即“君子”,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

有?”26]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孔子认为这种人就应该走上领导岗位,而由这些拥有“仁”的君子来行政,就必然会实行仁政。

四、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但他认为夏、商、周的礼仪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9]“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30]。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礼”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内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31]。也就是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在进入王政时代后,被领导阶级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于是,夏有夏礼,商有商礼,周有周礼,“礼”成了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而“礼”经过了夏商两代的改进,到了周代,经过周公的系统化,成为更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2]。到了

孔子时代,周公所作的“礼”已经彻底崩溃了,社会进入了“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现状,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世子孙们所应该敬仰和学习的。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论语及其思想

《论语》及其主要思想 一、《论语》其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即论纂。“语”即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二、《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⑤“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三、《论语》选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 序言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

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论语》主要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其与弟子们的谈话来展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六个方面,分别如下:第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与国家、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个人等多个方面关系的分析,来体现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一个方针对他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三,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在这一教育理念当中,又包含了许多小的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当是?学而优则仕?。孔子对?学而优则仕?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

孔子的论语警句:

孔子的论语警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交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她们不仅是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摘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礼制;社会秩序;个人修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为国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都是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的体现。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发生调整,使礼制的发展也随之遇到挑战和阻碍。孔子面对这一社会问题,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改进,使礼乐制度得以复兴,逐渐成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仁”和“中庸”不同的是,“礼”在孔子以前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

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周礼是将以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1]孔子推崇周礼,因周礼是在夏、殷两代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较为系统和完备,所以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然而孔子在寻求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中进步的部分并予以弘扬的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成分加以摒弃和改造,如周礼中用“人俑”随葬的礼法,孔子就坚决反对。 孔子对传统礼仪的最大改造,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精神实质,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而轻事鬼神,并要求将主要用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用于善待百姓,慎用刑罚而以德化民。[2]《子罕》篇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 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礼冕的材质问题有根本的区别。此处一“从”一“违”大有深意:麻料织成的礼冕虽然符合传统的礼仪,但没有大家现在都戴的丝料织成的礼冕这么节省,所以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同意大众,因为这里材料的更换不影响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

重识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大多数人在初中时期就熟知的信息。当时学习孔子,仅仅是从学习《论语》的角度出发,但其实也只是跨进文言文的门槛。记得老师总是先介绍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而那时只是大概了解一下,对于孔子的生平与仕途我并不是很了解;思想方面,“仁”与“礼”是主要两点,但当时也未能深层理解其义,反倒是简简单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以及“默而知之,学而不厌……”等在脑海里刻下了很深的烙印,直至今天,这几句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生活最基本的哲学。现在,有了更多的文学储备,再重读《论语》,突然又会拾起一些很独到,很适用的见解。 首先,对于孔子其人的认识是不可以单独而论的,毕竟后人对于他的了解主要还是借助其语录和弟子们的评价。孔子出生贵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但是其父母的特殊结合现在看来未免太不合理,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不规范的婚配上都如此,所以我一直认为关于孔子的家庭记载不是很可靠,因为这里排除了关乎神与仙的可能性。在少年时期,孔子一直生活在鲁国,在娶妻生子之前,他还没有踏上仕途。所以在这期间,孔子是不为人关注的,但是从“十五志于学”又能看出他是有志向和理想的,但是一句话太过简单,“学”的原因与“学什么”因此被后人列为“疑云”之一。 在这里,对学的原因我们大可不必纠结,因为古人十五已接近冠礼,由于孔子少时无父,和母亲及兄长过着清贫的生活,所以没有得到好的教育,随着其年龄增长,到了建功立业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未来,所以“志于学”;学习的主要就是做人和生活的本领:做人,孔子一直强调仁义,这与他早年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有关,屡次被拒,被家人赶出门外等等,可能都导致了他对他人的仁心,并促使他期望将这种思想带到各地;其次,他学习“孝”,“忠”,“信”,“礼”等;在生活方面,他学习“谋生”“处世”,鉴别“君子”与“小人”,学习“天命”,“人性”等。这些思想是后人根据语录整理而得,但是这些并非是随口而出,它们是建立在孔子少年学习以及后来闯荡积累而得的经验之上的,所有哲理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而来。孔子之所以可以成为圣人,撇开他某些特别的见解来看,是因为他将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道德、规律加以规范而整体的概括,使得人们对那些模糊的东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自觉地产生了共鸣。 在这些思想体系中,如前所述,最贴近生活的最深入人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了学习、交友、君子三个方面的行为约束。学习中,接受知识的那一个短暂时期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了后期的复习,一般人都会渐渐遗忘,这不管对什么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无差异,所以我们从小被教或教授别人时,都要求经常复习,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在《论语》后面多条语录当中,都有关于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说明,例如“传不习乎?”也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会令人联想到“止于至善”,但它特别强调了在学习上的一种永久追求,既然知识可以被比喻成海洋,那么就说明了它的无穷性,因此人们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但是这种学习针对的应该是广义的知识,包括生活上的,人性上的,交往上的等大类,而不是今天我们大部分人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每篇选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依次为: 1、《学而》 2、《为政》 3、《八佾》 4、《里仁》 5、《公冶长》 6、《雍也》 7、《述而》 8、《泰伯》 9、《子罕》 10、《乡党》 11、《先进》 12、《颜渊》 13《子路》 14、《宪问》 15、《卫灵公》 16、《季氏》 17、《阳货》 18、《微子》 19、《子张》

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

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 话题:孔子论语资料大全心理素质为人处世孔子 论语简介:《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 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孔子介绍: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夏邑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系贵族出身。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

《论语》绪论 一、《论语》的命名与由来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书编纂者并非一人,有孔子弟子,也有再传弟子。其编纂始于春秋末年,基本成书于战国初年。由于杂出众手,长近百年,其体例行文不一致处就在所难免了。 二、《论语》的体例 《论语》为语录体。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三字命名。一般认为: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二十篇中有四篇有较明显的中心问题。即:《乡党第十》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其为人。《微子第十八》记载孔子及古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尧曰第二十》除孔子言论外,集中摘录古史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 三、《论语》的版本 汉时有三种传本: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多知道、问王二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子张问独立成篇)。西汉末年张禹《张侯论》以鲁论为根据,参齐论而成。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据,作《论语注》,曹魏时何晏据此作《论语集解》。 其重要注本有: 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丙疏。收在《十三经注疏》中。 2、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集注》中。明清科考依据,影响很大。 3、《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集清人研究之大,收在《诸子集成》中。 4、《论语译注》,杨伯峻著。较通俗、发行量较大的本子。 四、《论语》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简介 第一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内仁外礼。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5次。孟子学说才是仁学,荀子则为礼学。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1)所作所为合乎“礼”,也就做到了“仁”。所以“仁”与“礼”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11) 《说文》:“仁,亲也。从二,从人,人亦声。” “仁”最通俗的解释见“樊迟问仁”章。子曰:“爱人。”(《颜渊》22)理想的人际关系应是关心、爱护,而不是斗争、陷害。进一步的解释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30)仁者爱人,由近及远。“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6)《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为政》22引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2) “仁”是总原则,是真理。故“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3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 “仁”也是最高德行。其弟子,仅“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篇一: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学礼,无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2、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8、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3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3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9、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分页: 【篇二: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孔子论语名言大全

孔子论语名言大全 1、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9、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 10、未知生,焉知死? 11、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5、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16、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富且贵焉,耻也。 2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3、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9、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30、放于利而行,多怨。 3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

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论语名言警句

孔子论语名言警句 本文是关于孔子论语名言警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9、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君子周急不继富。 1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1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9、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20、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5、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6、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0、不知生,焉知死。 31、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33、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34、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5、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6、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0、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4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3、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4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5、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6、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8、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