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例文:丹参炮制现代研究

例文:丹参炮制现代研究

1.要写成一篇文章,不要只简单的罗列文献。

2.要多搜集相关文献,要写最近5-10年的文献,文献不能

太旧。不能把别人的综述论文照搬照抄。

3.参考文献要注明,最后写上具体的文献,请仔细参考例文

的参考文献格式。

4.写好初稿请自己多检查几遍,觉得合适了再发至我的邮

箱,发来后请告知。

5.寒假期间我在外地联系请打手机136********,开学后联

系用139********.

丹参炮制现代研究概况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能,善调妇女经脉不匀。丹参生品性偏寒凉,多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疮痈,产后瘀滞疼痛,经闭腹痛及肢体疼痛。酒制后,寒凉之性缓和,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之功增强,多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恶露不下,经闭腹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现把近年来丹参炮制的现代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丹参的炮制原理、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水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B、C、D、E、G等。这些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丹参素的化学名为β-3,4-二羟苯乳酸(β-3,4-dihyd roxybe-nyllactic acid),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B (salvianolic acid 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C(salvianolic acid C)则为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其它丹酚酸亦有类似结构。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是由一分子丹参素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1]。

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主要有丹参酮Ι(TanshinoneΙ)、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Ⅴ、丹参酮Ⅵ、隐丹参酮(Cryptotan-shione)、羟基丹参酮

(Hydroxytanshinone)、丹参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次甲基丹参醌(Methylinitanshingwinoone)、紫丹参甲素(PrzewalanshinguinoneA)、紫丹参乙素、戊素、丹参新酮(Miltttirone)、1,2二氢丹参醌(1,2-dihydrotanhsinguinone)、丹参醇Ι(TanshinolA)、丹参醇Ⅱ、丹参醇Ⅲ、异丹参酮Ι(Isotanshinone)、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Ⅱ(Isocryptotanshinone)、丹参醌A(Tanshipuinone A)、丹参醌B、丹参醌C、丹参醌D、二氢次丹参醌(Dihydromiltirone)等[2]。

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及调血脂等作用[3]。丹参脂溶性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菌株具有较强的活性[4]。丹参酮ⅡA 是丹参主要脂溶性有效成分,具有抗菌[5]、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肌耗氧量以及抗肿瘤等作用[6]。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并能提高耐缺氧效能和加强心肌收缩力,临床上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梗塞具有很好的效果[7]。

1 炮制对丹参化学成分的影响

1.1 炮制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丹参切制前后水溶性成分的分析表明,丹参切片前经水浸泡后,水溶性成分损失严重。总酚类成分损失约97%,原儿茶醛损失约55%,浸泡24h与72h情况基本相同[8]。黄政德等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丹参不同炮制品水提液及醇提液中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原儿茶醛以生品醇提最高,以白酒炙后水提最低[9]。刘斌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丹参及其4种不同炮制品中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表明,丹参炮制后原儿茶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酒丹参降低17.14%,醋丹参降低20.00%,炒丹参降低42.86%,丹参炭降低62.86%[10]。有研究报道,原儿茶醛性质不稳定,酒炙时通过加热,可使部分原儿茶醛破坏,并且其在水中易氧化变色[11]。

肖红兵等探讨了酒炙及酒炙时间对丹参中丹参素含量的影响,结果酒炙1、3、5h的酒炙品中丹参素含量均比生品及清炒品高;酒炙5h时丹参素含量最高;从7h起,丹参素的含量随着酒炙时间的延长呈无规律的变化[12]。张瑞芬等测定了丹参生品和炒制品中丹参素和总酚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丹参炒制后丹参素无明显变化,但总酚性成分提高6%~13%[13]。周用相等考察了不同的炮制方法对水溶性总酚的影响,结果各炮制品中水溶性总酚含量高低顺序为:丹参炭(9.808%)>米炒丹参(7.669%)>醋炒丹参(5.389%)>酒炒丹参(3.418%)>焦丹参(2.380%)>生品(1.884%),说明丹参经炮制后,能显著提高丹参水溶性总酚浸出量[14]。王文凯等研究表明,丹参炮制后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而水溶性总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酒润干燥法水溶性总酚含量最高,较生药提高32.71%,酒润炒干法提高

23.74%,清炒法与酒润麸炒法分别提高18.58%与7.12%。许腊英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酒制

丹参的水溶性总酚进行了分析,结果总酚含量的高低顺序为:黄酒炙丹参>黄酒蒸丹参>白酒蒸丹参>白酒炙丹参>生丹参>白酒浸丹参>黄酒浸丹参[15]。另有报道,丹参中酚性成分具有易氧化变质的性质,水处理软化时即使是闷润,总酚性成分也损失近50%[8]。

1.2 炮制对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影响

赵成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干燥和炮制方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光曝晒干燥影响最大,丹参酮ⅡA的减损率达43.8%;其次是炒制法(28.1%)和酒炙法(18.8%);阴干法影响最小,其丹参酮ⅡA减损率为9.4%[16]。丹参酮ⅡA对光和热不稳定,丹参酮ⅡA损失的程度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80℃和100℃烘干5h损失率达50%以上[17]。黄政德等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丹参不同炮制品水提液和醇提液中丹参酮Ⅱ

的含量,结果各炮制品不同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生品醇提(0.161g/%)A

>10%白酒炙醇提(0.118 g/%)>10%白酒炙水提(0.033 g/%)>20%黄酒炙水提(0.030g/%)>10%黄酒炙水提(0.013 g/%)>10%白酒烘水提(0.009g/%)、生品水提(0.009g/%)[18]。陆锦芳等对5个不同中药饮片厂的丹参原药材与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加工丹参饮片过程中丹参酮ⅡA损失2.57%~60.1%[19]。王文凯等研究表明,丹参经过炮制后总丹参酮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与生品饮片比较,酒润干燥法仅提高2.26%,且差异不显著;酒润炒干法提高27.94%,差异显著;清炒法与酒润麸炒法分别提高57.69%及77.13%,差异极显著[20]。

2 炮制对丹参药理作用的影响

黄政德等采用肾上腺素致怒及寒冷造成大鼠血瘀模型,比较丹参不同炮制品对大鼠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PTT)的影响,探讨酒制对丹参活血祛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酒与白酒炙丹参及生丹参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使PT、TT、PTT显著延长;酒炙丹参较生丹参作用显著增强,白酒炙又优于黄酒炙[21]。黄政德等又用肾上腺素造成小鼠血瘀模型后,再注射药物,以观察小鼠微血管动、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造模后微血管管径明显收缩变小,血流速度变慢,给予丹参不同炮制品后,有显著缓解作用,酒炙品较生品作用稍强。通过实验认为,酒炙可增强丹参的活血祛瘀作用[22]。

3 丹参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王文凯以丹参中总酚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为指标,考察丹参软化工艺和饮片切制规格。结果表明,常压蒸制软化优于湿热软化、润法软化及浸润软化;切薄片优于切厚

片和段,横切片优于斜切片[23]。王文凯等又以丹参中水溶性总酚含量为指标,探讨酒的种类、

用量及干燥方法对酒制丹参饮片质量的影响,从而优选出丹参酒制新工艺。结果表明,影响丹参酒制工艺三个主要因素中每两个因素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优选出的丹参酒制工艺为:取净丹参饮片100g,用黄酒20g拌匀,闷润至透,置烘箱中40~50℃烘干[24]。胡衔军等以丹参酮ⅡA为含量指标,对影响丹参酒炙品质量的4个因素(酒的种类、用量、烘制温度及烘制时间)进行正交筛选。结果优选出的最佳酒炙条件为:加20%的黄酒,80℃烘制2h[25]。吴剑峰等以丹参酮ⅡA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丹参的酒制工艺,结果以加酒量5%,加热温度60℃,烘制10min为佳[26]。

4 丹参饮片质量研究

李力等采用HPLC法测定了全国8个主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的丹参3种成分含量均相差较大。3种丹参酮含量范围分别为:丹参酮Ⅱ

0.10%~0.40%、隐丹参酮0.04%~0.46%、丹参酮Ⅰ0.03%~0.15%[27]。张月江等通过性状鉴A

别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对4种产地的丹参进行质量考察,4种产地丹参质量差异显著,以河北平山野生丹参质量为优,其次为徐水产丹参、安国地产丹参、四川地产丹参[28]。

蒋传中等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方法,探索丹参浸出物测定方法,确定丹参浸出物及灰分检测指标。结果丹参药材浸出物含量为:冷水浸和热水浸平均含量均为58.3%、冷醇浸平均含量为 6.5%、热醇浸平均含量为 13.0%。丹参药材总灰分平均含量为7.29%、酸不溶灰分平均含量为2.46% ,通过实验认为,丹参药材浸出物测定宜选用冷水浸,其冷水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50% ,总灰分不得过9.5%,酸不溶灰分不得过3.5%[29]。

5 小结与讨论

5.1 研究表明,丹参切片前经水较长时间浸泡,可造成水溶性成分的大量损失。干燥和炮制方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也有较大影响,丹参酮ⅡA损失的程度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加。提示丹参软化切制时应注意考察切制前水处理的方法、加水量、饮片干燥温度等因素对丹参饮片质量的影响。

5.2 酒制或醇提可提高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素、总酚性成分、总丹参酮的煎出率。

5.3 已有的炮制研究对阐明丹参的炮制意义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尚缺乏多指标、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设计。目前各地丹参的炮制工艺仍不统一,缺乏客观的工艺参数和科学的丹参饮片质控方法。因此,对丹参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现代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社,1996:472.

[2] 陈发奎.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9.

[3] 杜冠华,张均田.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续一)[J].医药导报,2004,23(6):355.

[4]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020.

[5] 房其年,张佩玲,徐宗沛.丹参抗菌有效成分的研究[J].化学学报,1976,34(3):197-209.

[6] 梁勇,羊裔明,袁淑兰.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4):304-306.

[7] 柯铭清.中草药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214.

[8] 韩桂茹,朱梅,马爱民,等.丹参加工切片前后水溶性成分的考查[J].中药通报,1985,10(11):

18.

[9] 张春梅,王振彬.HPLC测定不同灭菌方法后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变化[J].河北中医药学

报.2005,20(2):34.

[10] 刘斌,卢建秋,马忠明.丹参不同炮制品中原儿茶醛含量的比较[J].中药材,1999,22(11):570-571.

[11]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59.

[12] 肖红兵,马良银,姚仲青等.酒炙及酒炙时间对丹参中丹参素含量的影响(简报)[J].中国中药杂

志,1996,21(4):197.

[13] 张瑞芬,冯文军,李伟光,等.炒制对丹参中丹参素及总酚性成分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2,

30(2):40-41.

[14] 周用相,高逢喜,等.丹参的炮制研究[J].中药通报,1984;9(5):18.

[15] 许腊英,毛维伦,黎莉.酒制丹参水溶性总酚的含量测定[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l):34-35.

[16] 赵成,陈久红.不同干燥和炮制方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4,8(6):

410.

[17] 曾元儿,徐晖.烘干温度和时间对丹参乙醇浸膏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7,8(1):38.

[18] 黄政德,蒋孟良,黄莺,吴萍.酒炙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

学报,2001,21(2):11-13.

[19] 陆锦芳,竺叶青,施大文,等.RP—HPLC法测定丹参药材与饮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J].上海医科

大学学报,1992,19(2):154.

[20] 王文凯,傅树文.丹参炮制品化学成分比较分析[J].中药材,1996,19(3)期:131-134.

[21] 黄政德,蒋孟良,易延逵等.酒制丹参、大黄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抗凝血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

2001,23(5):341-342.

[22] 黄政德,蒋孟良,易延逵等.酒炙丹参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

17-18.

[23] 王文凯.丹参饮片制备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6,18(10):20-22.

[24] 王文凯,胡美琴.丹参酒制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7,19(9):18-19.

[25] 胡衔军,杨中林,张继全.酒炙丹参的炮制条件筛选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11(3):

112-113.

[26] 吴剑峰,杨安平,李海燕.正交法筛选酒炙丹参的最佳炮制条件[J].中成药,1999,21(11):573-574.

[27] 李力,娄子洋,陈万生,等.不同产地丹参中3种丹参酮含量变异[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

753-755.

[28] 张月江,赵淑明,冯艳荣,等.四种不同产地丹参的质量考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8.

[29] 蒋传中,李志萍,邓寒霜.丹参浸出物与灰分测定实验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 2004,19(4):159-16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