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仲永》复习学案

《伤仲永》复习学案

《伤仲永》复习学案
《伤仲永》复习学案

六年级下册12《伤仲永》(王安石) 编写者:南岚中学李爱芳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一)重点文言词语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借旁近

..()与.()之

4.并自为.()其名。

5.收族

..()为意

6.自是

..()

..()指物作诗立就

7.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8.邑人

..()奇之

9.稍稍

..()宾客其父

10.或.()以钱币乞.()之。

11.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

12.余闻.()之也久

13.不能称.()前时之闻.()

14.泯然

..()矣。

..()众人

(二)特殊文言词语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词类活用

(1)父异焉(),即书()诗四句,

(2)邑人奇()之

(3)稍稍宾客()其父

(4)父利其然()也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

今义:

(2)或以钱币乞之

或:古义:

今义: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

今义

(4)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古义:

今义:

(5)泯然众人矣

众人:古义:

今义:

(三)特殊句式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使学【】

4.还自扬州【】

5.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四)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一词多义

1.书(1)即书诗四句()

(2)羲之之书晚乃善《墨池记》()

2.与(1)借旁近与之()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名(1)并自为其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4)有仙则名《陋室铭》()

4.自(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5.于(1)贤于材人远也()

(2)于舅家见之()

(3)环谒于邑人()

6.夫(1)今夫不受之天()

(2)夫起大呼《口技》()

7.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8.并(1)并自为其名()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9.固(1)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2)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之(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卒之为众人()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A虽有子羔.原宪之贤虽:虽然

B.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

C.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地方

D.终无济于天下济:帮助

2.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

A.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仲永之通悟《伤仲永》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3、下列同例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

B. 终无济于天下

C.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D.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 乙文论述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必然后退。

C. 乙文讲了人们求学就应该独立来学习,不能和无车马之资的人一起学习。

D.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译文参考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答案: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一)重点文言词语

1.属于

2.曾经

3.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动词,给

4.题写

5.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6.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7.文采和道理

8.同县的人

9.渐渐

10.或,有的人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1.四处拜访

12.听说13.称,相当闻,名声14.泯然,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二)特殊文言词语

1.通假字

通“攀”,牵,引

2.词类活用

(1)异,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书,名词用作动词,书写

(2)对…..感到惊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用作动词

(4)认为….有利可图。名词的意动用法

(5)每天,做“扳”的状语。名词用作状语

3.古今异义:

(1)是:古义:此今义:今为判断词

(2)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

(3)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古义:渐渐今义:一点点,稍微

(5)众人:古义:常人今义:多数人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主语,状语后置

3.省略句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5.省略句

(四)翻译重点句子

1. 从此,指定物品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3.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一词多义

1.书(1题写(2)书法

2.与(1)动词,给(2)通“欤”,语气词,表反问

3.名(1)名字(2)说出(3)命名(4)这里用为动词,出名

4.自(1)自己(2)从(3)从,由

5.于(1)比(2)在(3)介词,这里是到的意思

6.夫(1)那些(2)丈夫

7.宾客(1)以宾客之礼相待(2)宾客

8.并(1)并且(2)一齐,都(3)一起

9.固(1)本来(2)顽固(3)巩固

10.之(1)代书写工具(2)代仲永(3)的(4)调节音节,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1.A

2.A

3.B

4. C

5.(1)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

(2)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伤仲永学案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人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 1、介绍作者:王安石 2、交流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自由朗读,处理字音 隶.()啼.()邑.()乞.()扳.()谒.() 泯.()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余闻之也/久。 ④、贤于材人/远矣。 4、齐读 二、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不懂之处标出来,后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复述全文 三、巩固练习 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扳()材.人() 2、一词多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环谒于邑人() 自并自为其名()于于舅家见之() 还自扬州()贤于材人() 父利其然也()余闻之也久() 然闻 泯然众人矣()前时之闻()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之余闻之也久() 称前时之闻() 3、古今异义 古义()古义() 稍稍自是.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先人众人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文理或 今义()今义() 4、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②宾客 ..其父 ③邑人奇.之④利.其然也 ⑤父异.焉⑥日.扳仲永 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 2、收集被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才奥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分析品味课文内容,理解借事说理的技巧。 课前展示:1、翻译词句;2、点名背诵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_______ 稍稍宾客 ..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 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4、翻译句子。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合作探究】 5、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 7、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伤仲永》教案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词语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曾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教与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伤仲永》案例、感悟及评析 马维英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一一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o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构建和谐平等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木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平等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节语文课,可以从多方面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伤仲永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的叙事技巧。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根据下列朗读提示注意语句的停顿并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世隶.耕()(2)即书.诗四句() (3)未尝 ..识书具()(4)并自为.其名() (5)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6)稍稍 ..宾客其父()(7)或.以钱币乞之()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 ..众人矣() (11)卒.之为众人()(12)受.之于天() (13)贤.于材人远矣() 4、一词多义。 其 .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词类活用 (()(2)稍稍宾客 ..其父()(3)父利.其然也()(4)伤仲永()(5)父异焉() 6、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泯然众人矣。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7、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研读赏析。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伤仲永》编号:03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内容学习流程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译。(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翻译:(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 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

《伤仲永》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关于伤仲永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伤仲永》教学设计说明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无论司马光、道韫,还是冲、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先生,又称荆公,著有《先生文集》,与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师:从何得知? 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师:你能将它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吗? 生: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 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1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2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

伤仲永教学设计

23《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内容,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之”“其”“而”等文言词汇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题:伤仲永) 二、题解 伤----悲伤,为……感到惋惜 伤仲永---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 三、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外知识延伸: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仲(zhòng)隶(lì)尝(cháng)啼(tí)焉(yān)邑(y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 2、小组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五、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学生边翻译边把难以理解的字词画起来,教师帮助解决。) 1、重点字词: (1)尝:曾经(2)旁近:附近,邻居(3)文理:文采和道理(4)稍稍:纷纷(5)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6)扳:牵,拉(7)环谒:四处拜访(8)称:相当,符合(10)、闻:名声,动词作名词(11)泯:消失(12)众人:普通人,一般人2重点句子翻译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水平目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情感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题目中的“伤”是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之情。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并把注音写在文中相对应的位置)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并在书上标示。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二、合作探究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谢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无论司马光、谢道韫,还是曹冲、陈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内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伤仲永》教案

23《伤仲永》 主备人:任义霞审稿人:韩静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 1、谁了解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隶( )扳( )谒( )邑()泯( ) 称( )卒( )焉( ) 耶( ) 矣( ) 3、解释题意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 1、指明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学生讨论)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3、集体朗读课文 四、理解文句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可以每人译一句,注意突出重点字句的意思)。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扳谒称泯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