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不可知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A.可知论 ( )

B.唯物论(√)

C.辩证法 ( )

D.唯心论 (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 )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 )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 )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 )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 )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 )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6.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 )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 )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 )

2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 )

B.概念——判断——推理 ( )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 )

28.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 )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 )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 )

29.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 )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 )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 )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A.人类的精神活动 ( )

B.人类的社会生活 ( )

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 )

D.人类的社会实践(√)

3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 )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 )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 )

32.真理是:()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 )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33.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 )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 )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 )

34.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 ( )

C.真理是社会规律 ( )

D.真理是正确认识 ( )

3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 )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 )

C.能否付诸实践 ( )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 )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 )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 )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3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 )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 )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 )

3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 )

B.真理具有绝对性 ( )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 )

3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

A.不确定性 ( )

B.主观性 ( )

C.相对性(√)

D.绝对性 ( )

4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真理 ( )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 )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 )

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 )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 )

D.真理不需要检验 ( )

4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 )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 )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 )

43.真理的内容是:()

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 )

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

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 )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 )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 )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 )

45.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 ( )

B.经验论的观点 ( )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 )

46.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 )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 )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 )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4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 )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 )

D.相对主义的观点 (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 )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 )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5.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 )

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 )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 )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 )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 )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 )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0.“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

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 )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 )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2.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 )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 )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好条件(√)

13.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1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 )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6.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

17.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 )

三.判断题

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

A.正确(√)

B.错误 ( )

2.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A.正确 ()

B.错误(√)

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A.正确(√)

B.错误 ( )

4.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A.正确 ()

B.错误(√)

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正确(√)

B.错误 ( )

6.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A.正确 ()

B.错误(√)

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A.正确(√)

B.错误 ( )

8.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A.正确(√)

B.错误 ( )

9.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A.正确 ()

B.错误(√)

10.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A.正确(√)

B.错误 ( )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三、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五、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六、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七、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八、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九、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十、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十一、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二、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十三、 二、多项选择题 十四、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十五、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十六、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七、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十八、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着、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7 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P18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P18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P18 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P18 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P18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P18 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P18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P19 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P19 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P19 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P19 13、矛盾就是斗争。P19 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P19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P19 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P19 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P19 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19 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P19 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20 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20 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20 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P20 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P20 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P20 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P20 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P20 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P20 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P20 1、世界同一于存在。P34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P34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 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P34 4、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P34 5、“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P34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35 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P35 8、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P3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0.00分已经批改 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哲学是()。 A、自觉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个人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从()来把握。 A、唯物主义角度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 C、辩证法角度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七).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 .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 A .必要准备 B .外在表现 C .一种特殊状态 D .一种必然结果 5.相对静止是指( A .事物绝对不动 B .事物永恒不变

C .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主观反映 B .歪曲反映 C .虚幻反映 D .正确反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的一切变化 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 “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 一种(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