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必修2学练案第二章

地理必修2学练案第二章

地理必修2学练案第二章
地理必修2学练案第二章

课题:《§2.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练案

设计者:程清平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能够说出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表现、衡量指标和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3.能够运用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学(自学整理基础知识)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自主学习: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自主学习:

1.城市化定义: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化标志):、

和。通常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

(1)城市化进程

(2)数量迅速增加,出现当前,世界出现了六大城市带,位于我国的是(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1.人类对环境影响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

影响结果

气候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

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

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和“雨岛”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

和风向。

耕地资

水资源

生态系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

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3.城市化问题主

为、、、、等。

课堂教与练

1、下列与城市起源无关的是( )

A.生产力发展

B.社会分工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

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

C.社会组织出现

D.统治阶级政策

2、关于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时间相等的三个阶段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C.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和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3、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

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4、不少城市由于人口和家庭小汽车猛增,导致交通拥堵。下面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做法不可行的是()

A.在城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并大量建设停车场

B.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并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家庭小汽车的增长,设立无车日,倡导步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车流量

D.实施大树进城计划

5、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的原因是 ( )

A.人口素质还不高 B.科学技术还不发达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 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6、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直击高考

(10年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据此回答4~5题。

4.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

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 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

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

课后练

1、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以前 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3、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区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外,还有()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北美洲④

亚马孙河流域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

地规模的扩大

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中心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B.乡村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

C.乡村环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D.乡村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课后反馈

(由学生互助讨论完成,可以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学习感受。)课题:《§2.2.2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学练案

设计者:程清平

学习目标

1.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

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4.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

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学(自学整理基础知识)知识点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

(1)水:水对城市的选择十分重要,河流的

_______和_______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

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

影响。

(2)气候: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

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适宜、_______适度的地

方。

(3)地形、地质:城市的分布与地形、地质关系

密切,_______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

要因素,18世纪________以后,资源丰富的地

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2.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的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方便的交通

运输条件。交通的变化往往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

带来很大影响,如______、_______等城市的兴

衰。

(2)_____:首都、省会等地吸引人口分布。

(3)军事:军事中心促进______的发展与政治

地位的提高。

(4)宗教:宗教中心会促进城市形成。

知识点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它既是

区域的______中心、______中心,又是区域的

__________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 由不同、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

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中心地理论

⑴概念:为周围居民提供______和______的场所。

⑵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____形。

⑶中心地的等级: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___, 职能种类___,数量____,距离____。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1.一级中心:______——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职能, 服务范围不仅覆盖整个区域, 其影响还辐射到_____甚至_______。

2.二级中心:______、______——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服务范围主要是________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3.三级中心:______、无锡、常州、______等——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 而且受上海影响较大。

4.四级中心:镇江、______、南通等——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______、______。

5.五级中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服务范围主要是本城镇和乡村。

课堂教与练

1.以下地区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是()

A.大江大河的发源地B.河流河运起点

C.干支流交汇处D.河流人海口

2. 关于中心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地级别越高,提供职能种类越少

B.中心地级别越低,中心地服务的范围越大

C.中心地级别越高,中心地平均距离越远

D.中心地级别越低,中心地数目越少,中心地平均距离越近

3. 下列四个流域中,城市最稀少的是()

A.黄河流域

B.亚马孙河流域C

长江流

D.密西西比河流域

4.下列各组城市依次在资源、交通、宗教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是()

A.石家庄攀枝花麦地那B.伯明翰梵蒂

冈宝鸡

C.麦加大庆郑州D.大庆株洲拉

5.世界城市密集地区的区位特点是()

A.地势低平、气候湿热的地区B.地势高、气

温适中的地区

C.近海平原、气候优越的地区D.各纬度地势

平坦的地区

直击高考

一、(08重庆文综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图下图和材料回答问

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

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课后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结合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从城市的起源来看,麦加、拉萨两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疗养城市

B.以军港和兵营为中心的城市

C.

矿业城市 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

2.从城市选址来看,上海、伦敦、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位于海岸、河口的城市

B.临近了矿业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击平原

D. 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

3.下图中的四座城市形成均与河流有关,对应正确的是

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②两点河流的汇合处

③过河点位置④河口位置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②乙—③丙—④丁—①

C.甲—③乙—④丙—①丁—②

D.甲—①乙—③丙—②丁—④

读右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回答4-5题:

4.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5.下列各点中,与亚马孙平原地区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A.A B.B C.C D.D

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

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

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

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

模开垦。清王朝灭亡后,

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

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

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据

此完成6~ 8题。

6.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是

( )

①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区域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③城市

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的增长中心

④每一个城市都有与之适应的服务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早点铺与宾馆比较

A.早点铺门槛人口数多,服务范围大,数目少

B.宾馆门槛人口数多,服务范围大,数目多

C.宾馆门槛人口数少,服务范围小,数目少

D.

早点铺门槛人口数少,服务范围小,数目多

8.有关南京与常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京的服务范围比常州小 B.南京

的职能种类比常州多

C.南京等级高,不具有常州的一般职能 D.南

京与常州的服务范围是相互独立的

9.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州和无锡两个同级相邻的服务范围有可

能发生重叠

B.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镇江的服务范围小,

这样的城市数目也小

C.无锡、苏州主要面向乡村,制造业比较发达

D.上海作为中心,它的辐射范围是整个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

10.阅读某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分析我国下列大城市的职能与图示城市相符的是( )

A.上海

B.南京

C.天津

D.鞍山

二、综合题

11. 读图,完成(1)~(2)题。

(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2. 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图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1)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课后反馈

(由学生互助讨论完成,可以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学习感受。)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全套课后达标训练题(附答案)

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习题 目录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课后练习(一) (1)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课后练习(二) (5)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后练习(大气受热过程) (16)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后练习(大气运动) (26) 新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习题(一) 35 新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习题(二) 42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课后练习(一) (所用时间: 10分钟) 1.关于干洁空气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 氮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生物免遭紫外线伤害 C 臭氧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D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地球保护伞”位于() A.I层 B.Ⅱ层 C.Ⅲ层上部 D.Ⅲ层底部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I层 B.Ⅱ层 C.Ⅲ层上部 D.Ⅲ层底部 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据此回答下列题。 5.该气象卫星 A. 处于高层大气 B. 属于自然天体 C. 位于地月系 D. 不受太阳风影响 6.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A. B. C. D.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如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的平均气压值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题。 7.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小的时段是 A. 1—2月 B. 4—5月 C. 8—9月 D. 11—12月 8.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冈是该季节 A. 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 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C. 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 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9.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A. 经度呈负相关 B. 纬度呈负相关 C. 海拔呈正相关 D. 河网密度呈正相关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 2.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化 工 厂公 路河 流 及 流 向D A B C 居 民 区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原因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石油厂 D.食品厂 8.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9.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10.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11.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 件是 A.科技力量强 B.环境优美 C.军事订货多 D.高速交通方便 12.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港口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口的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13.“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①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②新厂址交通更便捷③“硅谷”的土地被使用殆尽④“硅谷”的劳动力价格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D.非物质联系 15.“第三意大利”分布在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16~17题。 1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若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下图中哪一点最适宜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江苏专用练习: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回答1?3题。 1 .上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 A ?库布齐沙漠B. 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 D.阴山山脉 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 .地质条件稳定B.灌溉条件改善 C.年降水量增多 D.黄河水量减少 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湿地破坏B.森林锐减 C. 土壤盐渍化 D.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图中行政区域有明确界线,所以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呼和浩特市,C对。

库布齐沙漠、土默川平原、阴山山脉是自然地理界线,没有明确界线, A 、 B 、D 错。第2题,河套平原地处西北地区,降水少,其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为水源。从 “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到“ 塞外粮仓”主要是灌溉条件得到了改善, B 对。地质条件稳定不能改变水源条件,A错。气候条件不变,年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黄河水量减少,水源更紧张,D 错。第 3 题,河套平原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水土流失问题少, D 错。该处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发展灌溉农业时,不合理浇灌很容易引发土壤盐渍化, C 对。河套平原水资源短缺,湿地破坏不是主要问题, A 错。该地是草原区,主要植被是草地,森林锐减不是主要问题, B 错。 答案: 1.C 2.B 3.C 读我国局部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 .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 D .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5.乙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 A ?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自主学习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类型: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1)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环境要素分类、生产类型分类、地理空间分类等。 (2)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供给能力,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3)略。 活动2.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过大,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画图略。 活动3. (1)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地理必修三全套经典练习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下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l~3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与差异性C.整体性D.阶段性 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3.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要( )。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B.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C.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D.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 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开发利用发展方向B.生活特点 C.经济发展水平D.生活条件 5.以下叙述可以反映我园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②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 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④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 6.导致上图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是( )。 A.气候条件B.交通条件C.土地条件D.历史条件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入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根据以上材料,回答7~8题。 7.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8.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9~11题。 9.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系分隔②土质黏重③气候潮湿④交通落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东北平原取代长江三角洲平原成为全国的“粮仓”,原因是( )。 A.人少地多,沃野千里B.水网密集,河湖众多C.人多地少,精耕细作D.地球变暖,热量充足 11.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宝钢取代东北地区的鞍钢成为全国的“钢都”,原因是( )。 A.大型铁矿的发现和开发B.高质廉价的劳动力充足 C.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D.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所示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B.丘陵C.高原D.山脉 13.图中所示地区的自然条件可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A.天然橡胶B.棉花C.茶叶D.甜菜 14.与松嫩平原相比,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丰富B.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D.人少地多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l5~16题。 1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为商业网点选址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6.对l985年和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17~18题。 17.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辆跟踪B.合理分配车辆C.降低能耗D.提高运营成本18.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技术③数字导航技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l9~20题。 19.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气象预报20.福建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测量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制定植树造林方案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要点总结讲课稿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区位选择因素 1、 自然因素 (1)水源 (2)土地 (3)原料 (4)能源 2、经济社会因素 (1)市场 (2)交通 (3)科技 (4)政策 (5)劳动力 (6)资金 (7)农业基础 (8)个人偏好 3、环境因素 (1)废渣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废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地带 (3)废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 活动 科技进步导致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变化 科技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高速化、大型化)→工厂可以远离原料地、燃料地布局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素质、人才、科技的要求提高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靠近市场布局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原料、燃料的依赖程度下降 阅读 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变化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形成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②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或以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或以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二、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质量轻、体积小、价值高(如电子元器件)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如汽车) ③工业集聚过度,导致环境污染、成本增加 (2)效益 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②形成了跨国企业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 (2)现代化的通信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 典型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意大利西北部、中国辽中南地区。 1、生产特点 (1)、发展基础: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主导因素为原料导向型) (2)、工业部门:(煤炭、火电、化工、钢铁、机械、纺织)以重工业为主 (3)、生产规模:以大型企业为主 (4)、分布特点:高度集聚 2、区位条件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同步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 2.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分别位于何种地貌() A.瀑布、三角洲平原B.冲积扇、三角洲平原 C.三角洲平原、沉积平原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在2007年6月27日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导致图中溶洞形成的因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4.导致图中石柱形成的因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5.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如图示意该地三维地质模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羊水河出露的地层晚于中石院天坑B.大嘴山和三帽山均为断块山 C.乌江流域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地震D.仙女山的地质构造属于向斜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冰川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 7.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下图为巴西兰索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下图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上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1~3题。 1.该图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 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 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C.增加灌溉面积 D.大力发展耕作业 3、关于该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其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出()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 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5.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最主要的是因为湿地具有什么功能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净化水中的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 7.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和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 8.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下图为中国与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回答9~10题。 9.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 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 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 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 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 势平坦⑤土壤肥沃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10.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④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11~13题。 1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煤炭产地②水源充沛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12.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D.环境污染严重 13.新企业不愿落户综合整治前的鲁尔区是因为该区 A、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B、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基础设施陈旧 D、通信服务落后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回答14~15题。 14.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 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 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15.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 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 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16.田纳西河及其支流进行梯级开发的优势条件是: A.流域内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B.流域内各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C.流域内人口稀少,便于建水电站D.水电人才密集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必修三第二章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 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右图为“红色荒漠” 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ABCD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2、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 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读右图漫画,完成3-4题。 3、漫画图中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水资源短缺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完成5-6题。 5、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6、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西藏和黑龙江沼泽湿地面积广大。读表,回答7-8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7、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气温低,蒸发微弱 8、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 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至12 m以下,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正式进入低水位期。结合鄱阳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复习题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辐射 2、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3、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4、下图中,A 、B 、C 、D 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5、读右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是 A 、图中①至④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6、右图所示区域,海陆气温有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陆风 B 、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海风 C 、陆地气温相对较高,为高压区 D 、海上气温相对较低,为低压区 读右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点属于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若图中甲点是低压中心,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北半球的气旋 B 、此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南半球的反气旋 C 、图中甲地出现阴雨天气 D A B 大气上界 C

D、图中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右图代表“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气压低于b地 B. b地冷却上升 C.a地空气受热下沉 D. a地气温低于b地空气 10、若甲处有大面积绿地,则绿地对b地空气的作用是 A.净化、增湿 B.净化、增温 C.增温、增湿 D.增温、减湿 读下表,完成第11题。 日期18日19日20日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1002 1004 1006 1008 天气状况晴转多云阴转小雨夹雪小雪渐止转阴到多云多云转晴 A、冷锋 B、反气旋 C、暖锋 D、副高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2-14题: 12、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13、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益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4、下列叙述中,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的是 A、冬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附近 B、夏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 C、冬季,同纬度地区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D、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山区气温低于平原气温 15、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其中位于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 全年盛行西风,深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范例剖析】 1.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 ,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 (2)A平原的名称是________,B平原的名称是________。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原 因: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________。 2.读图“黄河三角洲1956一1996年4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回答

(1)4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域和水域面积有什么明显变化?为什么? ________。 其主要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2)1996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未利用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对现有未利用土地应如何开发利用? ________。 主要原因是 (3)1991年与1956年相比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 主要是________。 (4)80年代图中城镇A发展较快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 ________。 (5)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国土整治任务有哪些?(要求至少答出3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只要答案符合实际,任答3项即可)。 3.读图“某河流域地区图”和旁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河流的汛期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 ________。 (2)该河流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可能出现哪种水文现象?为什么? (3)该河流经的国家目前森林面积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三分之一,你认为该国可能采取了哪些措施?(要求回答3个方面即可) 【答案】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除前面两点外,其他只要合理任意一点均可)。 (4)该河流是哪两大地形区的分界?西侧地形区广布沼泽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 主要原因有: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 (5)右侧两图是该河流域范围内的气候类型,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适合哪类动物生存? 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 动物:________。 (6)图中城市的名称是________,它是该国重要的传统工业中心,从区位因素来看该城市的工业主要属于________指向型工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四章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04.1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 “阿尔及利亚Ghout绿洲农业系统”被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沙丘下的“地下河”和遮荫环境是绿洲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地农民在沙丘中挖出深达10-12米的大坑种植枣椰树,枣椰树可生长至30米高,当地农民在枣椰树下种植果树、蔬菜、药材及矮树和灌木等,逐渐形成了一片多层结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Ghout绿洲农业系统最可能位于阿尔及利亚的 A. 南部 B. 西部 C. 北部 D. 东部 2、当地农民在沙丘中深挖大坑的主要原因是 A. 削减太阳的照射 B. 获得肥沃的土壤 C. 地下水埋藏较深 D. 增强地面辐射 3、当地农民在枣椰树下种植作物的好处是枣椰树下的 A.蒸发小 B. 温差大 C. 温度高 D. 土质好 时装是具有鲜明时尚感的服装,其特点是变化迅速、极富流行性和周期性.洛杉矶时尚街区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专区,街区内集聚了众多的时装企业,集时装设计、销售等于一体.这些时装企业一般不直接加工时装,而是将加工环节转给分包企业,生产灵活、产品款多量少,价格相宜.据此完成下题.

4.时装企业在洛杉矶时尚街区集聚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 B. 原材料 C. 市场 D. 劳动力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5.一般情况下,河流R() A. 只有春汛 B. 只有夏汛 C. 只有秋汛 D. 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6.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 水电站 B. 油田 C. 天然气田 D. 煤矿 7.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人均耕地面积大 C. 交通发达 D. 水热条件好 8.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 消费市场 C. 廉价劳动力 D. 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2小时内可到达京津冀80%的区域,于2017年8月完工。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势将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标杆,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的首选承接地。据此回答下题。 9.与北京相比,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选址河北固安的优势条件是( ) A. 交通通达度高 B. 市场辐射面广 C. 品牌效应强 D. 土地成本低 10.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至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会(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2.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太阳辐射能是我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太常用的能源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表示某种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甲、乙地处在地球表面,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甲>乙 D.乙>甲>丁>丙 6.若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圈,甲、乙表示地球表面,则()A.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B.a为极地东风带 C.乙处容易形成锋面 D.甲处因地面冷却形成高压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I、Ⅱ两层的正确说法是() A、Ⅰ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B、Ⅱ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C、Ⅰ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D、Ⅱ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9.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