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书笔记整理

读书笔记整理

读书笔记整理
读书笔记整理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这几天试着读了老师推荐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我的水平,对面这本大部头的书,不能称为“读”,只能算得上是”啃“。这本书一拿到手便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只是太不接地气,虽然是外国人写的书,可能由于是字典工具书的关系,有点晦涩难懂,纯理论的东西,并不像其他的那样轻松,吸引人。自己了解的东西又不多,大部分知识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看着看着就懈怠了,强迫自己看书效率一定不会太高,所以决定,新内容到此为止,把看过的几章好好梳理一下,弄懂再说。

这本书共六大部分,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放,方法论观点,涵盖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基础部分陈列了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主要理论观点。

1、历史部分:这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并把这种经验传授给后人,因此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受教组织,慢慢开始探索如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教育技术由此起源。接下来在人们对各种方法和工具探索的过程中,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既然提到了工具和方法,那么教育技术就是包括这两大部分,一是有形的技术工具,如书本,黑板,电视,计算机.....还有一部分就是无形的方法,理论思想,比如一些学习理论探讨学生如何学习,传播理论研究知识怎么传播....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探讨有关教育的方法问题,中国的孔子,欧洲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都探讨过人们是如何认知的,应该如何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理和理论,接下来一些传播媒介(工具)引入到了教育领域,正式开启了教育技术的大门。现代教育最早引进的媒体是幻灯机,投影机,后来有了无声电影,这些媒体最早都是在其他领域广泛应用,慢慢被引入到教育领域,研究他们对于教育的作用。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研究者们就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媒体的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这些媒体的质量,还与教师的使用有关。在教育技术后续发展中出现的”媒体怪圈“现象,正是由于没有考虑教师,用户等其他因素造成的。留声机,唱片,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又为教育技术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些媒体设备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效果也很不错,尤其是广播远远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教育技术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要数二战时期了,美国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军事培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战之后,研究者致力于媒体和理论(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心智模型、信息设计原则)的研究。视听传播,教育电视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系列的传播理论也开始出现,形成了一定的传播范式(一门学科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统一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信息理论、语义学、传播观(视听教育新范式)。激进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影响巨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出现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器,对于教育技术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系统方法也渐渐的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计算机的出现也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开始出现。之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盛行,学习的理念再一次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的的普遍应用,学校的教育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必再试面对面地进行,可以将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的学习不会受限于时间地点,可以自行安排。这促使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2、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学习心理学、传播理论、人机交互、教学设计和开发。这与之前了解到的四个理论基础有些不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人际交互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有活动理论、行为理论和最重要的成分显示理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学习者越来越多的使用计算机(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因此人与机器的交互便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怎样的界面设计会更加吸引学习者,不同的功能该在何时应用才更有效,如何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和开发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的核心,教学设计与学习心理学的区别在于,学习心理学是描述性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学习者会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而教学设计是说明性的(在特定条件下要达到预期目的,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4c/ID)教学设计模型明确区分了重复性任务和非重复性任务。

3、复杂性理论:在生物机体、地质构造和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一种复杂性,他们都可称为复杂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性系统是一个拥有多个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非常复杂,无法用标准的线性方程对其演变进过程加以预测的系统。复杂性理论用于具有五个特性的现象:(1)现象由独立的复杂实体构成;(2)实体本身包含多个实体;(3)不同实体之间彼此相互作用;(4)现象寻求共同目标;(5)由于自身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是不确定的。由此看来,整个宇宙都是复杂的,任何一个实体也都是复杂的,因此教育技术也具有复杂性。一个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以及环境中的其他要素(如同伴、时间、目标,境脉等),整个系统是一个复杂体,而每一个要素本身也是一个复杂体。

4、体验的视角:介绍了体验学习的概念,特点,与学习风格的关系,以及体验学习的不同应用。我的理解,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进行主动的学习。一个体验学习情境包含四要素(阶段):(1)具体的体验;(2)观察和反思;(3)形成抽象的概念;(4)在新情境中体验。而不同的学习风格会对体验学习所需的体验情景要求有所不同。学习风格分为聚敛型,发散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四类。体验学习在其他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应用:(1)从生活或工作的经验中学习;(2)可以应用于学校后教育(成人教育);(3)提升群体意识;(4)促进个体发展和自我意识。

5、记忆与动机(实证的观点):人的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人的记忆时间与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容量范围内的记忆效率,记住最有用的东西,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也就是认知负荷理论——如果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就可能产生超负荷。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他的理论参考了Paivio的双重编码信息加工理论。他认为人有两个认知通道,一个专门处理语言,另一个通过图像来处理非语言信息。当信息通过两个通道时比通过单一通道的学习效果要好。但是当一次性呈现过多的信息时,学习者可能会被某些无关的信息所干扰,那么这时候多通道的学习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这就是视听冗余理论。图式是一个填充槽结构,心智模型包含了必须通过观察来证明的假设。心智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并成图式。情景记忆是我们所记住的一切,语义记忆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语义记忆是情景记忆的基础。多媒体学习的动机会受到三方面的影响:(1)图式,当学习者遇到矛盾、异常事件、达成目的的障碍、明显对比、困扰、惊奇、其他选择(经验、刺激、经验),这些与基于图示的预期无法匹配时,深层学习就会发生。这时会出现认知失衡,认知失衡则激发人有意识的、努力的深入思考、质疑和探究,以恢复认知平衡。(2)沉浸投入和自我效能感。情绪和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情绪高涨,有兴趣以及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都会增加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效果。(3)使用与满足法。我认为是这样:对于经常使用,容易上手,可以操纵的媒体,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使用这些媒体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较高的动机水平。

一章导言——学习的新科学

R.基思·索耶

1.1 引子

1.1.1 工业社会学校教育的假设

20世纪,学校教育在主要的工业国家中得到普及与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学校成型并得以发展,然而,科学家对人类是如何学习的却知之甚少。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围绕如下常识性假设来设计的,而这些假设并没有得到科学验证。

●知识是有关世界的事实(Facts)以及问题解决的程序(Procedures)的集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这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当人们拥有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被认为是受到了教育。

对知识下定义之前,需要明白定义是什么?定义本身的特征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定义乃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短语。……因为关于定义,大多要涉及相同或相异的问题。总之,我们把一切与定义相同的具有探寻性质的表述都叫做定义”

?知识的定义及与知识相关的经典问题

黑格尔说:‘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所以,‘本质乃在他物之中’。这就是说,我们要揭示知识的本质,必须把知识作为关系范畴来理解。而知识所反映和包含的最根本的关系无不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说:“任何现实展开的主客体关系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主客体动态关系表现为认识活动。知识与认识是统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认识是认识着的认识,知识是认识了的认识,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①]

从这一点上来说,笔者较赞同黑格尔关于知识的定义和论述。关于知识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泰阿泰德问题”。

所谓“泰阿泰德问题”是指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借苏格拉底之后提出的一个关于知识的古老定义。在《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和智者朋友泰阿泰德讨论知识的本性。苏格拉底用诘问法对泰阿泰德的每个知识定义进行不断的反驳,以求满足知识构成的条件。他认为,所谓的知识必须能够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信念的条件、真的条件和证实的条件”。由此得出结论:知识是经过证实了的真的信念。于是知识定义的问题就形成了人类知识发展史上最根本的也最难以解决的“泰阿泰德问题”。[②]

?知识的本质属性

“属”在汉语里的第一个解释就是类别,属性就是该种类别的集体称谓。属性还是一个逻辑用语,特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不可缺少的性质。[③] 所谓属性其实就是彼物之所以为彼物而非它物,是指区别于它物,但与它物还存在某种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别和联系。

①知识的主体性

在知识的多重属性中,知识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应该是最根本的属性及其他衍生属性。目前所说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四种内涵:A.个人(体)主义:强调自命不凡的个性;B.独立与批判精神,之后又个人所认可的东西才能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C.行动自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D.把握自我意识。知识的主体性,指的是知识体系中的主观知识部分,其首要特性是主体的创见性。没有主体的创见性,世间就没有知识这种东西,因为所有的客观知识都是由主观知识转化而来的。[④]

知识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思考对于知识产生的重要作用。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其实就是讲主体个人思考对知识产生的重要作用,即使同卵双胞胎受到同样教育,个体的知识也是存在差异的,因为这取决于很多因素。

所谓独立批判精神,只有个人所认可的东西才能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中,

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决定这一选择的重要因素就是个体的知识基础乃至于其上所孕育出来的判断能力,这一判断能力是独立和批判精神的具体体现。

所谓行动自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我看来是指,知识产生是经验的积累和实证(至少是个体所认可的证伪方式),从这一点上来说,经验源于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行,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是知与行的统一。

所谓自我意识,则是个体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意识的作用非常大。

②知识的内在性

知识的内在性是指人本身固有的属性在知识中的反映,其实质就是人所具有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主动求知的天性[⑤]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⑥]

以往人们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人降生与世间,是被动进入一个相对固定的世界,但这种言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本性,人的思考能力和内心状态的忽略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机械化的认识。20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最先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深植于个人的经验与意识之中,而且由个人经验、价值和文化所构成。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其实从知识的角度来说,老子是承认缄默知识(隐性知识)的,很多精深的东西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甚至有时候都无法思考,但是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直觉虽然没有确切的规则,但却能在某些时候帮助人。

培根曾经观察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像蜜蜂那样酿造知识的方法。他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教条者。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想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确实采取中道的,它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而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

综上所述,知识的内在性是相对于外在来说的,外在性则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能表现出来的往往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没有表现出来的则不能说不存在。承认知识的内在性,就是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

知识分类研究

了解的知识的定义和知识的特性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知识的分类。目前不同领域内对与知识的分类方法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一些:

?计算机科学领域对于知识的普遍分类方式是知识三分法,即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控制性知识,这种分类方法多见于计算机科学相关研究方法。经过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这一分类体系最早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史忠植、杨至成和方健梅1986年发表于期刊《计算机学报》。

?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教认同知识四分法,即:知识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

不管何种分类方法都有其分类的方法论,河南大学陈洪澜教授总结了十种知识分类方法。

①按照知识的效用分类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分类方法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早在尚书我国有记载的知识分类要比西方早得多,汉语中的范畴概念来自于上古文献《尚书·洪范》。其中的“九畴”就是按知识的用途将其划分为天文、地理、农事、国政、人伦日用等部类的早期方式;还有孔子的四分法(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②按照研究对象分类

其原则就是以研究对象的性质来决定知识的类型。比如: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知识成果就是自然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知识成果就是社会科学。这种分类方法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提出,他在《人类研究导论》中,明确地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范畴区分开来。

③按照知识属性分类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理性、理智、信念和表象,前两者是“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后两者是“关于派生的易逝的东西的意见”。与这4种状态相应的是知识的四个等级。前述关于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分类是按照知识的属性分类的典型代表。

④按照知识形态分类

所谓知识形态,一般分为两种概念来表达:即知识的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或称为主观的知识与客观的知识;也有人称其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把知识划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两种形态的代表人物是奥裔英籍哲学家波普尔。20世纪70年代,他在《客观的知识》一书里创造了三个世界理论:“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识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⑦]

⑤按事物运动形式分类

国人的五行说其实就是按照事物运动形式分类的代表。

⑥按照思维特征分类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诞生之后第一个对知识分类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理性活动,并把人类理性能力的表现方式作为知识分类的依据,由此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大类型: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与三大类型相应的是历史学和语言学、文学和艺术、自然科学和哲学。他又从这三大知识部类的基础上划分出详细的分支。他的知识分类思想成为近代知识分类的先声

⑦按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分类

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依据来定义知识的类别,始于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他把所见到的现象分成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按照各类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程度,从简单到复杂,把有关它们的知识排列成一个分支系统: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

⑧按照知识研究方法分类

知识研究是人类发现知识与求证知识的重要活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定义出不同的知识,这就是人们以研究方法来区别知识类别的原由。我国古代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学派,曾把知识的来源归纳为三种:由传授得到的知识称为“闻知”;由实践的经历和感受得到的知识称为“亲知”;由已知推论未知称为“不瘴”。

⑨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类

按照知识内在联系划分知识部类的理论,主要是三角形划分理论和交叉、综合理论等。这种分类有十分古老的理论来源。最先是柏拉图的三分法,他把知识体系分成辩证法、物理学说和伦理学说三种。随后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创造哲学三种。现代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三角形分类法也有几种:以前苏联凯德洛夫提出的三角形分类法影响最大。他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分居三角,心理学居三角形之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⑩按照学科发展趋势分类

在知识动态发展观的影响下学界新提出了综合式分类法、能级性分类法、群体分类法和全息式分类法等新方法,特别是钱学森教授的系统分类思想对我国的知识分类研究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关于知识的分类必然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在知识分类方面没有孰对孰错、孰是孰非的问题,不同的观点代表了不同的视角和认识。在研究中不必拘泥于细节。

●教师是大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持有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假设是建立在第一点知识定义和分类基础上得,即本假设认为“是什么”和“为什么及

怎么做”的知识集合存在于教师群体之中,继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的集合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按照这种二分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将其修正为“教师是大量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持有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多一线教师将知识等同于陈述性知识,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这样一种误读有其渊源的,在知识匮乏的时代,人们非常重视知识的获取,在晋·陶潜《与子俨等疏》中有这样的论述:“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在现今知识信息时代,人们依然遵照这一古训,必然导致对知识的选择和甄别走入误区。五四运动时期,大力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赛先生’就是科学,‘德先生’就是民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初动力则是鸦片战争以来国人饱受中华无科学的病痛,加之传播过程中国人传播者对其精神的误读形成了重知识的先风,建国之后大力提倡科学,国人更是蒙受其害,将知识等同于陈述性知识,以上就是国人将知识等同于陈述性知识的历史渊源。

在这样一种定见之上,必然导致之前“错然而为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不管是何种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首先要明白知识的内涵,然后顺其而上探究其源头,再逆流而下,从大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知识和教育。

●首先,应先教授一些较为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然后再教授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简单”、“复杂”的定义,以及学习内容的顺序,通常是根据教师、教科书作者,或者数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决定的,并非根据学生实际上如何学习而定的。

●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方法是测试学生获得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不管何种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施,都有一个预期及预期相对应的测量方式,测量的方向决定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所谓预期就是指‘教学’或者‘学习’目标,在教学实施之前目标已然存在,不管是否以教学设计文本的形式呈现,目标都存在,因为预设的目标是这一活动得以成立的基础,如果在预期目标的角度没有创新或者改善,则这一活动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就将受到质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目标是实施过程的水平标尺,这一标尺决定了实施的范围,目标是一条看不到的线条;在教学实施之后,目标与实施结果之间在逻辑上应该是统一的,针对教学实施的测量则是以是否达成之前的预设目标为基本前提的,所以说,检测是目标达成的检测,并非是孤立的关于教学实施过程的测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设的目标直接影响其最终的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1.1.2 学习科学对学习的基本事实的假设

20世纪70年代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了,它建立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到90年代,学习科学家们对学习的几个基本事实达成了共识,这些共识已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

●更深刻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掌握着系统的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而新手掌握的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概念(较低层级概念)。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概念是知识的高级表现形式,概念并非只有文字符号层面的意义,更多的则是符号的概念所代表的事实和知识(所有知识),或许在概念的符号层面上,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区别不是非常明显,但概念背后所蕴含的事实和知识则有非常大的区别。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学校教学中才特别注重概念的学习,但概念的学习并非文字符号层面的学习,而是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其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注重教,也注重学

其实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说,教育包含‘教’和‘育’两件事情,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从历史观念角度来说因为在古代知识掌握在很少一部分贵族和士大夫阶层,普通大众接触知识的机会很少,加之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专门从事教师的人较少,而且能请得起教师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古代的传统是半耕半读、

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所以,学习就演变为‘学’和‘习’两个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的阶段是有教师帮助完成的,而‘习’的阶段则是自我教育与实践的结果。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知识的掌握者是教师,从某种角度来说‘教’等同于‘学’,长期的历史观念的传承,让这种定见越来越强并且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个体的心中。但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水平的急剧提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文化的跨越,人们越来越多的在思考以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是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所以对教育的思考与变革首当其冲。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还原教育最基本的两个过程则显得至关重要。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场思想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

●创设学习环境

这一提法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认识方法,即: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而言的一种方法论。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被动认识的过程,并且客观主义认识论将人以外的事物过分简化,导致了认识上的简单化。建构主义认为人与知识之间是主客体交互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在改造世界,也在创造世界。所以,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是对主客体关系的还原,因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交互是在人来进化之初就开始的,其实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人改造世界。所以,创设学习环境并非新的思想,只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原历史的原貌。

●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上的重要性

这一点将真实环境中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从学习科学研究者将其单独列出来,说明学习科学在这一点上有应对的措施。让我们拭目以待。

●反思的重要性

这一点的重申,我想在某种程度上东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似乃至相通的地方。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的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就可以看出我国历来重视思考,思考包括反思的阶段。中华文化是重视意象的,曾经有人将读书比作牛吃草,将思考比作牛反刍,个人觉得这一比喻很到位,但有一点值得重申,就是反思的角度,牛的反刍这个比喻讲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牛反刍的角度是牛本身,可能在牛的眼里草已经是它身体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了。但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反思不能完全依托于一个比喻,教育的反思存在一个立足点或者思考角度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反思,在初级阶段只要从自身出发思考就可以,但到达高级阶段之后则需要跳出自我的藩篱来思考问题,从认识范围来说,是一个超越微观,步入宏观、宇观的过程。所以,这里将的反思是一种宇观的反思。

1.1.3 本书的目标读者及阅读目标

●教师: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够对学校教育有全方位的了解。学习科学能够解释清楚教授主义何时是失败的,以及失败的原因,并能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当然是基于当代科学的。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更能清楚的告诉读者。学习科学的产生并非为学术而学术,学习科学的问题起点是现实的不足。是为了解决传统(以教为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而产生的。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学习科学之间的关系,从前述文本分析来看,学习科学领域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思想的作用,也并没有要彻底推翻从新建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类似于“针尖上的天使”一类问题,从这一点来说看现在学界的研究点已经转移到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笔者一贯的观点是“少谈些主义,多解决点问题”。尽量不要纠结于需不需要或是不是的问题泥潭,更多关注怎么做的问题。

●管理者: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引导学校教育走向21世纪。

知识的更新对于觉得的重要性,这就是毛主席讲的有的放矢。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管理者完全是想当然的在管理,更有甚者不懂教学的人管理懂教学的人。

●决策者: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当前的课程、教师培训项目、标准化测试,以及未来展望。

决策的理论支持非常重要。

●专业人员: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明白为何有许多人在科学、技术、国际关系、经济以及其他基于知识的学科方面信息如此匮乏。

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更多的是知道了就以为是智(古代知通假“智”),现当今知道者大行其道,而真正懂的人则少之又少,其实完全不知道还好,最怕的就是一知半解的人,这样的人后患无穷,记得马南邨先生在其杂文集《燕山夜话》的《从三到万》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是,马先生所描写的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很有“市场”。

●教育研究者:阅读新的学习科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发现他们自己的研究与学习科学有何关系,并且能够了解如何参与到未来学校的建设中。

博贯中西的重要性。

1.2 教育的目的与知识的性质

1.2.1 深层学习与传统学习的课堂实践

表1.2.1 深层学习与传统学习的课堂实践

深层学习(认知科学的发现)传统的课堂实践(教授主义)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

学习者没有在课程材料与他们的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在我看来传统课堂并非在以上几点没有关注,知识关注比较机械化罢了,对于经验层面确实重视不够,但不是说没有,知识没有特别重视罢了。

传统课堂实践之中,对于这几天有着特殊的形式,从实施角度来说比较僵化、保守,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流程。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将他们的知识归纳到相

关的概念系统中

学习者将课程材料视为不连贯的知识碎片首先,在传统课堂实践中,确实存在知识碎片的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不代表学术层面和实践层面没有人关注这些问题,中华文化历来讲求世界的整体性,教育界也不例外,但没有人将这一概念体系化、学术化、专门化。

其次,深层学习中通过对大脑的生理研究,发现了知识或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实质(生物电连接下的神经细胞的关联),其实这一点在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概念层次理论中初露端倪。在哲学认识论层面来看,强调认识世界的系统性,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存在一个理论和实践、整体和部分的统筹。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寻找模式和基本原理

学习者记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却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知道怎么做

从这个层面来说,深层学习的目标确实是对于传统课堂实践的补充甚至是颠覆。

首先,传统课堂的教育目标更多停留在知其然,也就是布鲁姆学习目标认知层面的知道阶段。其实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子兵法》的学习,很多人可以对其研究的很深入,但每逢外族入侵,手捧兵法的人往往吃败仗,这就是学习过程中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阶段。其次,所谓模式是指:“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方法的集合”,可能在传统课堂层面也曾有过“怎么做”的研究,但都停留在非系统化的探索阶段,深层学习注重“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方法的集合”的系统化。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评价新的想法,并且能学习者遇到不同于课本所讲述的问题时,不

将这些想法与结论联系起来知如何回答

之所以传统课堂实践会有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则在于很多“信息源”是知道主义,价值过分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形态下,问题不是非常明显,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新知识产生的时间越来越短,效率越来越高,就会造成知识层面的断层和脱节,这样就是终身学习的必要。评价在布鲁姆评价体系中是较高层级。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说,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深层次学习培养学习者高层次思维能力,即——评价能力。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了解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就是知识产生的过程;还需要学习者能够批判地检查论据的逻辑性

学习者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视为静态知识,认为这些知识只来自于权威著作

这一点其实是在说传统课堂实践和深层学习的理论基础,其实建构主义是和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应的一种认识论,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再赘述。

深层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其理解及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学习者仅仅记忆这些知识,并没有对目的和学习策略等进行反思

以上区别涉及学习的目标,传统课堂实践认为学习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而深层次学习的目标则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进而掌握元知识,在元知识的基础之上建构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以下是关于元认知的相关内容链接。

①定义[⑧]

‘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具体阐释了元认知的概念,他把元认知:“定义为,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②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和要素[⑨]

元认知的要素就是元认知的结构。对于Flavell和Brown等人的看法,国内很多研究者都有不同的阐述,代表性的有:董奇(1989)、汪玲、郭德俊(2000)、杨宁(1995)和陈英(1996)等。其中董奇的解说较为清晰、实用:“元认知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董奇,1989)”。

③元认知的本质[⑩]

对于元认知的本质,各家的看法基本一致: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关于认知的认知”(J.H.弗拉维尔,2002:218),其本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汪玲、郭德俊,2000),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董奇,1989)。

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将元认知的本质表述为以下三点: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针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检测和控制的循环交替进行形成了元认知活动的过程。

4 元认知的功能[11]

元认知的功能就是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元认知的地位,这些都是元认知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元认知必然以主体及其活动为对象,通过它,人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因而,它能对人的认识活动其监控、调节作用。

这种监控和调节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无论是目标的确定和修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操作加工策略的选用与更换、铲平结果的检查与信息反馈,凑需要监控系统综合个层面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决策,发出协调和行动之灵(董奇,1990)”。

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元认知与思维品质之间所具有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外的思维品质的差异的根源在于思维整体结构的内在运行机制的差异,特别是元认知对整个思维结构中各系统相互作用直接进行控制、调节水平的差异(董奇,1990)”。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的反映。

1.3 学习科学的基础

1.3.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解释了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和阅读课本不能深刻学习的原因。学习科学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知识建构的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近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思潮。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认为建构主义始于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科学界和哲学界把波普尔和库恩看成是建构主义的肇始者。不管建构主义始于那些学派,有一点可以肯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有自然维度,而且也有社会维度”。

国内学者王维国把知识的本质进行了细致的界说:“就知识本质观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乃是创立知识的主体,没有人类就没有知识;(2)知识可以用人们所公共认可的无形的声音(言语)、有形的符号(文字)、姿态与图案等表达出来;(3)客体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等;(4)知识最终离不开人类与客体相互接触所产生的感官知觉;(5)知识具有某种程度的必须性。”[12]

1.3.2 认知科学

?表征

认知科学的中心观点认为,智力活动是基于表征(representation)的。表征是指概念、信念、事实、模式等知识结构。

?专家的认知基础

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领域中一个最惊人的发现是:在计算机上表征日常行为比表征专家(expertise)行为难得多。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是指信息的内部表达所以问题表征一般也是指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内部表征。[13] 表征(Representation)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14]

认知科学的中心假设便是表征:“对思维最恰当的理解是将其视为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此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萨伽德,1995,p.8)[15]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通常认为问题表征就是理解问题是问题解决者构建的关于问题的认知结构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初始条件约束条件的解释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普遍认同原因是这里隐含着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假设前提即不管问题的呈现或输入方式如何问题解决行为都是由对问题理解决定的即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决定的问题的外部结构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只能是通过影响问题的内部表征而间接地起作用有了这一假设前提问题解决机制研究也就把问题表征过程只看成是内部的心理过程。[16]

大量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专家(熟练者)的专门知识是基于:

●丰富的表征结构;

●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和计划;

●即时应用计划,以及调整计划来适应情境需求的能力;

●对正在发生的自我认知过程进行反省的能力。

?反思

关于专家的研究表明,与新手相比,专家更擅长规划和检查自己的工作——两者都是反思性(reflective)活动。

?问题解决

认知科学家化了几十年时间去确定问题解决的认知基础。其中一个持续最久的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取决于人的心里所具有的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表征。问题空间的表征包含了关于概念、特定性为、外部世界的信念(beliefs)和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

?思维

教育工作者常常强调高级思维技能的重要性,然而,强调思维技能的教育课程与训练通常不是基于科学研究得出的,而是根据直觉性的思维技能分类的。

1.3.3 教育技术学

到2000年还没有一个研究能够证明,学生成绩提高确实是因为应用计算机的结果。当研究者试图弄清楚为何计算机对教育的影响如此微弱时,他们发现学校仍然在使用教授主义的做法,热不是遵循学习科学的方法。

教育软件是学习科学的中心,因为个人电脑的可视化功能和处理能力可以支持深层次学习:●计算机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进行表征;

●计算机工具可以让学习者以可视化、语言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

●计算机能让学习者通过用户界面运用和修改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计算机以一种复杂的设计过程支持同步的表达(articulation)、反思和学习;

●计算机能支持视觉、听觉相结合的反思模式;

●互联网能让学习者分享、整合他们的理解,并从协作学习中获益。

1.3.4 社会文化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者从观察人类认知行为开始,发现认知行为是在一个由工具、机器、合作者、伙伴等组成的复杂环境中发生的。在一些传统研究中,一些最重要的研究是观察儿童如何在非学校情境中学习,如儿童如何学会母语、文化规范和文化习俗,学徒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另一些有意思的项目按照这一思路,关注的是非西方社会中的非正式学习。

社会文化研究方法对学习及相关领域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人工智能:随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强调分布式认知。

●认知心理学:开始研究团队合作(teamwork)、协作、群体动力学以及认知发展中社会情境的作用。

●教与学:开始研究课堂中的协作、学生小组中的协作对话以及项目小组。

1.3.5 知识工作的性质

1.4 学习中的过程

1.4.1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1.4.2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原有知识的利用

1.4.3 促进更好的学习:脚手架

1.4.4 促进更好的学习:外化和表达

1.4.5 促进更好的学习:反思

1.4.6 促进更好的学习:从具体知识到抽象知识的构建

1.5 设计科学

1.6 学习科学出现的领域

1.7 结论

自从现代学校教育开展以来,人们对教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科学语言似的有些教育者感到不安。我们都能记得优秀教师的技艺(artistry),这类教师总能让每个学生都表现的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要好。教师们很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何等复杂——每时每刻,都有上千件不同的事情再发生,即使存在能截取所有片段并进行简化分析的科

学研究方法,也很难让我们理解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过去,科学家们在大学的实验室研究学习,然后从象牙塔里她他们的简介发表出来,期望教师们毫无质疑地接受这些见解,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没有前途的。

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各种情境下的学习—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工作期间以及同事之间的非正式学习。

第一部分:理论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可视化知识,展示了学习科学家们将如何利用这些关于知识本质的新发现来设计课堂活动,同时,通过使深层知识可视化——通常需要借助高级的计算机演示,来帮助学生学习需要掌握的深层知识。

第五部分,共同学习,强调了协作在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广泛的教育研究发现,协作是有助于学习的。互联网和无线掌上设备的出现能够支持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这样,电脑就能把学生们隔离开来——坐在电脑前面的每个学生都是相互孤立的。

第六部分,学习环境,解决在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人人平等、从学校乃至整个国家推广教育革新等问题。

32章教师学习研究与学习科学

关于教师学习的最新知识

除了内容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舒尔曼认为教师还应具备第三种类型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仅有内容知识还不够,教师必须以一种独特的转换方式组织内容知识,使其能够有效地支持具体内容的教学。希伯特提出教学有两大类知识:教学专业知识,它是公共的、由共同体生成的,需经过持续的评价与评估;实践者知识,它通常是个人的、具备的,很难证实但同等重要。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经过三个主要阶段:职前教育、入职教育、持续熟练专业阶段。专业发展包括:福导制、课程材料、工作坊和会议。

学习科学为教师学习研究带来了什么?

学习科学研究者开发了课程材料、技术和新的教学设计,同时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基于学习科学对特定情境中的教师学习进行研究具有以下优势: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名称上,学习科学整合了许多不同的学科,而且开展这些项目的研究团体通常是由不同视角的成员组成。教师教育研究通常忽略了科学教育者或教育心理学家的学科观点,而学习科学综合了这些观点以帮助我们理解教师知识中特定内容的变化。

有关教师学习的学习科学研究范例

强调社会支持与分布式专业技能

建设在线实践共同体

辅导与指导

通过关注实践强调情境活动

使用录像作为教师学习的媒介

使用教育性课程材料支持教师学习

《红楼梦》读书笔记

品味《红楼梦》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说的真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涓涓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难以平静。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似乎被它死死地抓住,难以脱身。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不朽传奇,惊叹于他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必将败亡的惨痛结局;自由主义者读红楼梦,读出的是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其从盛到衰的历程,除去《红楼梦》,纵观中国其他渊源流传的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其发展趋势正是与如今的国家或企业等的发展趋势吻合,似乎聪明的古代人可以看见未来…… 品味《红楼梦》之反弹琵琶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的。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一: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麼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麼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

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二、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大全

红楼梦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下面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大全 篇一:《红楼梦》读后感200字 我今天把《红楼梦》读完。上面写:女娲补天时有一块石头没用,这块石头通了灵性投胎到人间。主要写它在人间的事。 这本书很有意思。其中我觉得最离奇的是:文中人物宝钗出生时嘴中竟叼着一颗通灵宝玉。这颗宝玉上还有一行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我看出文中黛玉很小气。我还在凤姐协理宁国府一会中我看出凤姐非常有管理才能,不仅把荣国府管理的井井有条,还把宁国府管理的井然有序。 湘云这个人心直口快。做人最好不要太直接,它在第十回说,戏子像一个人,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敢说出来,只有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从而得罪了黛玉。 我喜欢《红楼梦》不仅让我们增长知识还教我们怎么做人。 篇二:《红楼梦》读后感300字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您采纳 篇三:《红楼梦》读后感400字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1 读完《执行力》以后,感受颇深,企业文化机构分为几个版块,而执行力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企业文化,而有效的执行是需要领导者亲历亲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对一项工作的完成?要求,执行者在工作初期,就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实施监控来为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大多著名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核心的价值观,优秀管理的理念,必胜的求存法则,不断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而我们只有将执行力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它才能不断创新,保持其先进性。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将对企业的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文化的作用非同一般,要想使你的公司,部门富于执行力,就必须将其融入你的企业文化当中。执行力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化,也是企业得以保持,持久不衰的力量保证,只有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甚至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是大家得意理解。 作为一个部门和企业,只有大家都在理解执行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实践执行,只有这样执行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

用,因为不管在一个部门,车间或者企业,仅有领导者一个人具有执行力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会越执行越偏离实际,部门的成长,工作的业绩或企业的兴衰,需要大批有执行力的管理者,需要全员参与的执行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执行力才能真正发挥它强有力的文化内涵。 领导者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计划,而需要更多的跟踪检查,在开始实施后检查,确认结果,针对同一周期一次合格率、入产出比、机物料消耗、电耗,当出现问题时,要找出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完全按PDCA 循环方式予以解决。没有目标或没有跟踪的计划,即使在明确,具体的计划都没有多大现实意义,有执行力的领导在制定目标之后,都会建立一份详细的执行计划并把它捆绑在目标上,将目标转化成为具体的行动及时间表上,即哪些事,哪些人去做,什么时间,如何完成,让这些计划统统制在跟踪计划表上,以此来验证。跟踪是计划完成的重要手段,许多失败的计划都是因为领导者没有对计划跟踪验证而造成,这就需要领导在制定计划时,就对自己制定一份跟踪计划来验证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执行力读后感800字 2 执行力是什么?所谓执行力――把目标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对执行力重视越来越高。 这次读到公司群内分享关于《执行力》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位退伍军人让我对执行力有了些细致上的认识。故事大体

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六篇

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六篇 我们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会跳舞的坎肩儿》,讲述了一只会跳舞的火狐狸红霞为了自己的愿望而牺牲了自己。从前,森林里有只被誉为舞蹈皇后的火狐名字叫红霞,好用有一身排红的皮毛。每当翩翩起舞时,他身上的毛就散发出绚丽的红光如同傍晚的霞光。 如今,森林老了,全身萎缩了。曾经广袤、繁荣的林海取失了,只剩下一小片稀疏的森林,勉强苟延残喘一般过活。唉!不过过去一百年,生机勃勃的森林衰败了。火狐红霞对自己的好朋友文利说自己要去参加全世界的舞蹈大赛。于是,红霞跑到了一家店里藏起来度夜一天,一个非常喜欢跳舞的小女孩来了,于是,红霞决定教她舞蹈红霞经过了三天三夜小女孩终于像红霞一样跳的美丽,可是红霞却不行了她看自己没希望了,于是,把希望全放在了小女孩身上。红霞死了以后,在临死前告诉她让她的妈妈用自己的皮毛做成,马夹。最终完成了红霞的心愿。 我的感受:我要是主人工红霞,我会给一个好心人在夜光下跳一段舞蹈,当他被我的舞蹈吸引住以后,她个人会收养我,他让我参加舞蹈大赛,这样,我不仅被人人成为舞蹈皇后,而且人人见了我都说:你瞧,那只狐狸多厉害身上可以发出红光。 我看到了:火狐红霞被锁在高大的水晶盒里,已经六天

了,六天来,他没有喝一滴水,没有吃一粒粮食,尽管这样,红霞每天晚上,依然会在小羽来之前跳一段舞。读了这一段,让我知道了,动物为了我们人类而牺牲自己,何况我们人类。 昨天,我读完了这本《埃米尔擒贼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叫埃米尔。一天,他的妈妈把他送到了车站,并千叮咛万嘱咐他千万别把给外婆的140马克弄丢了。埃米尔点点头,就上了火车。后来,一个小偷趁他熟睡之际,偷走了埃米尔的140马克。埃米尔醒来之后发现并跟踪了他。后来,埃米尔在柏林的一站下了车,开始一路地跟踪他。埃米尔在跟踪的时候,结识一了一些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埃米尔成功地抓到了小偷,拿回了自己的140马克,另外还收到了柏林警局奖励的1000马克。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还觉得意犹未尽。喇叭男孩古斯塔夫,教授,小礼拜二和一些可爱的侦查员们都令我感到吃惊。没想到柏林的男孩们都这么勇敢,这么有智慧,这么团结。我也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他们之所以没有水喝了就是因为他们不团结。你如果只想靠自己一个人成功的话,那根本就不可能。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弊病丛生,什么样的人都有。就像文中的那个小偷一样,他为了140马克,为了欺骗一个小孩子,光是姓名就有三个,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没有教授他们的帮忙,恐怕那个小偷早就逃之夭夭了。我很是佩服柏林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1一轮橘红色的夕阳嵌在碧空之中,手中一杯清茗,又翻起《红楼梦》,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怡红公子 “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千丝,悉堆眼角。”宝玉外貌虽是极好,却难知底细。“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谁说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晓风不愁敬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这怡红公子一出,也谓孤篇压众。“黄风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与“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真是怡红快绿啊!“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不谙深离自苦痛啊!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花自飘零水自流,可宝玉注定一生不平常,生得一玉,还亦一玉。“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悲剧的结局啊! 潇湘妃子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乃何等的奇妙思想;以“冷月葬花魂”对“寒塘渡鹤影”又是何等的清新自然。“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的外在形象用花和柳可甚是极妙啊!花之温柔,柳之多情,多少人为此折腰啊!“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莫不叫人暗暗称绝啊!“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还曰:已是悬崖百丈冰,还黛玉之甚俏啊!“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谁与断肠谁欲诉之?“桂拂清风菊带霜”谁问霜?谁问香?只有风拂人彷徨。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林黛玉这样美的女子逝去,使我伤怀不已。唉,“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蘅芜君 “聪颖过人,灵巧可人。”宝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悲秋之感冗于怀中,以之激发。“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为我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这“归雁远”“晚砧痴”“黄花瘦”“会有期”可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赢在执行》读书笔记

《赢在执行》读书笔记 导读:《赢在执行》读书笔记1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把大事做好,把小事做精,做一个有执行力、有品质的风电人!——题记 战略相同,绩效为何不同?为什么目标和结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是什么东西起了决定性的因素?参加质量月演讲比赛,获得了(赢在执行)这本书,才明白它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它就是执行力。 执行力是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先结合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有无执行力关键看有没有选对合适的人,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执行就是选择合适的人(会执行的人) 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去任用他,柳传志找到了自己的“得力大将”总经理杨元庆。1996年杨元庆领导的联想pc(个人电脑)一举打破了国内个人电脑市场多年来被外国品牌霸居第一的局面,树立了中国品牌pc主导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执行力缺乏是一种“企业病”,执行力的缺乏会导致企业内的各种“病毒”迅速蔓延,很多管理者都会把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归咎于各个方面,往往忽略了从自己身上找根源。古人云: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归根结底执行力是管理者意志的体现,如果领

导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少了,制度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企业的规章制度,文种方案变成了一纸空文。1997年面对着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三 星董事长李健熙以个人资产填补三星汽车亏损,并将自己的最爱卖给了法国雷诺汽车,并在企业大力宣传“有功从下面开始,有过从上面开始”的企业文化,XX年后三星电子跻身于世界前三甲,有人问李 健熙,你搞这个企业很辛苦吧,竞争对手一定不少,李健熙说:“我哪有那么多的对手,我前面就只有美国的ce与日本的索尼,只要超 过他们两个我就是世界第一。 韩国三星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很多时候里面的道理我们都懂,他的经营理念我们都用过,只是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总经理要求的事情,高层领导执行80%,中层领导执行80%,员工执 行80%,那么它的`执行情况只有80%*80%*80=51.2%,看看我们的工厂,似乎也不缺乏这样的情况,天天抓精益生产、抓现尝抓成本,却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槟榔渣还是堵死了下水道,办公桌没人整理,垃圾车有各种丢弃的材料······不是我们的方法错误,也不是我们的执行力度不够,更不是领导没有一如既往的坚持,而是我们在执行一件事情的时候忘记了咬牙,忘记了做到力求完美,忘记了精益求精。 如今企业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意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在市场经济狼吞虎咽的今天,一个做事不力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整理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一、摘要式读书笔记二、评注式读书笔记三、心得式读书笔记 一、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1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二、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2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2)提纲(3)提要(4)评注读书笔记(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 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流》读书笔记1 最近用三天时间仔细阅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英文原版名称为“flow”,此书的副标题为“最优心理学体验”。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智慧的光芒,也解答了好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疑问,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心流”一词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给大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体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打球、游泳、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

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的体验。下面就选取书中的一些有启发之处与大家分享。 1、为什么幸福感如此的难能可贵?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说起。其他动物的心灵只能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且与自身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比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智能注意到猎物的资讯,而一只吃饱后的老虎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面......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悲伤、沮丧这些复杂的情绪,只要没有外在的干扰,它们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谐稳定,体验到人类所说的“心流”。而人类的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这无疑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却也是我们感知更多苦恼的罪魁祸首。也可以说,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从来没有考虑过增加幸福感。 2、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 幸福并非只发生在一瞬间,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金钱买不到,也不能依仗权势强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取决于一个人在内心如何阐释这件事。比如同样是遇到堵车,有的人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毫无耐心的按着喇叭或者破口大骂,虽然这些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无一点用处,但有些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导语:《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且与小编,一同观赏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范文“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

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

《执行力》读后感_读书笔记

《执行力》读后感_读书笔记 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实际履行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执行力》书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最近读了《执行力》一书,感触很多。作为普通一员,我对以下几点体会最深。 一、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执行力》一书反复强调了“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实,不管我们处于哪 个部门哪个股室,只要每个人都能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也 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那么我们全局全年的工作计划就能圆满完成。但事实上很多人没 能做到这一点,还有较多的人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个别人连钟都没有撞响,没有 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 二、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就是执行力的体现。曾经看过《西点军校》的人都知道:正因为西点军 校的学员们执行力如此惊人,才能使这所学校长盛不衰。他们的学员无条件地服从军官的 任何一个指令,视服从为一种美德,这才提高了他们的执行力,才使每一项任务得以完美 地完成。而这种服从就是执行力的体现,也正是我们在工作中最最缺少的东西。 在工作中没有完成任务是没有借口可言的,即使你有再充分的理由也无法改变执行力 差的事实。我想一个成功的人是不会随随便便寻找任何借口的,他们会执意坚持地完成每 一项简单或复杂的任务。因此,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确立目标,且不顾一切地去 追求目标。期间,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力,最终完成目标,取得成功。具体到日 常工作来说,就是要下定决心,以热情、尽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和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 三、注重每一个细节。 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你的失败。每项工作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计划,更 在于执行。如果执行的不好,那么再好的计划也只能是纸上的蓝图;只有执行得好,才能完美地体现设计的精妙。而在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细节。执行一个任务,光抓住重点是不够的,必须从整个任务的组成元素——即每一个细节抓起。所谓要让时针走的准,关键先要秒针走得准。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能只把重点完成,而忽视小的细节。而要把整个 任务完整、完美的做好,就应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被动心态转变为主动心态,把遵纪、敬业、爱岗当成自己的使命。 针对办公室的实际工作,就如何提高执行力,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超级整理术》读书笔记

《超级整理术》读书笔记 《超级整理术-工作效率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 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时间都是最宝贵的。但是怎样去节约时间呢?我们不禁想到只有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办事效率抑或者是学习效率了。我们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为找什么资料,写什么策划文案而脚忙手乱,学习一个好的整理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也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时可以安心、专心的去做。在《超级整理术》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法,帮助我们合理的安排自己比较繁多的东西。 本书的最大的目的是:教我学会制定高效的整理规则和整理方法,获得更充裕的时间,从而逐渐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第一章节作者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整理呢?作者说如果不擅长整理会拖事业的后腿。换言之,不会整理的人,其工作效率往往都很低下,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只要进行整理就不会白做功。 接下来第二章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掌握办公桌及文件的整理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文件,以前可能我们大多会用传统的方式整理这些文件,桌子表面上整整齐齐的了,可是查询的时候文件太多依旧非常不方便。现在按照书上学到的方法来归纳收容自己需要的文件,既便捷又简单,例如将文件分为“正在办理文件”和“需保存文件”并贴上标签,便于我们查找;统一文件的大小和形状,便于收藏和美观;把正在操作中的文件放到透明的文件夹中;使用双层 托盘保存文件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比较多的大大小小的文件按照自己所拟定的规则合理的收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作者进一步教我们如何整理数字信息。电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把电脑当作自己的“外脑”。针对电脑里的电子文档信息整理,文件命名很重要,不仅需要分明别类,而且要实时备份资料以降低风险。电子邮件要迅速处理及时回复,这样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建立与客户的信赖关系。第四、五章节介绍了在忙碌繁琐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清理自己的大脑,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如把将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在to do里;用outlook处理to do;把一些问题委托给他人去做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提高工作能力。又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书中介绍的方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且人们几乎是可以毫不费力的去接受,虽然在整理方面要花些心思,但是如果回头看看被自己整理好的东西绝对会是非常欣慰的,有时候准备一些资料,需要找一些复制文件,运用书中

读书笔记高中六篇

读书笔记600字高中【六篇】 【篇一】呐喊读书笔记600字高中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 *族生活的 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 人们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 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 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 昧的国* 区别,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又加深了理解。 【篇三】《喜福会》读书笔记600字 运的航行,控制不了剧情的发展; ”。君, 是的,母亲最后成为了一只天鹅,拥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那根仅留在箱底的天鹅毛,至死也没敢送给女儿,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爱已无声的时候,我们还能错过什么?打个电话,送个平安,说声妈妈,我爱你! 【篇四】《西游记》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是罗贯中,他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的历尽艰险、斩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这,就是《四大名着》中的《西游记》。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1 古典名著之中的《红楼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书中的内容使我难忘。 初读此书,感觉全府上下整天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没有一个亮点。对于主人公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觉得厌烦,都没有想读下去的心情。但是想到伟人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继续读了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后来才发现书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如果你不仔细地读,就不可能发现它们。书中的贾宝玉真可谓是多情公子,虽然女声女气的,但是我也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晴雯的坚强,凤姐的争夺名利,贾母的慈爱亲和,以及薛宝钗的宽厚大度,每个人物的形象,情节,我都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事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的悲伤而死,惜春的出家,鸳鸯的上吊……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看到结尾那么悲惨时,我还流泪了。贾府的繁荣到衰落,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读《红楼梦》,就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动。 红楼梦读书笔记2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着中的一本,使我受益匪浅。《红楼梦》主要记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富贵顶端的上流社会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突出作者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画卷,让我们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悟出正真的道理。 翻开此书,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骨铭心。然而,从这本书中也读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间创作的艰辛。当我读到第十三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真惊了!我为作者的’伏笔震惊,也为当时的富贵人家震惊。大观园,不知有多少个馆楼,连吃一顿饭都如此讲究,难道不令我们震惊吗? 当我怀着急迫的心情读大结局时,我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哀,同时我也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感慨。被逼无奈的林黛玉病绝身亡,贾宝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然而,因为社会转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卓越执行读后感

《卓越执行》读后感 何谓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当今市场的竞争中,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而作为企业的最重要组成单位——各部门的执行力状况,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对于一个刚刚进入紫光数码的新员工来说,通过阅读《卓越执行》这本巨著,我明白了执行力不单单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往长里看,对于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每个组织并不缺乏伟大的战略,真正需要的是,把战略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毕竟,再不景气,仍有公司达到预定的运营目标;构想再伟大,也要有人将它实践出来,这一切靠的就是执行力。 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你就要就对社会负有责任,就对家庭负有责任,当然,你是企业的员工就更得对工作负责,可以说责任与生命同在。一旦你接受执行某项任务,你就对这项任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你假装视而不见,那你的工作肯定一塌糊涂,你也肯定会成为整项计划执行的绊脚石。你的下场必然会遭到同事的蔑视、领导的唾弃,并最终被淘汰出局。如果不抓紧树立起勇于负责的职业精神,无条件执行的工作作风的话,无论你到哪里,都不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自然不会有好的发展,永远与成功无缘。因此,执行力的流程就至关重要了。 我们知道,在执行力的组织中,有三个核心流程,即人员、战略、运营。这三个核心流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其中人员流程是第一位的。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对于企业则是将长期战略目标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是自上而下的全部贯彻,是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提高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组织各个层面的配合,而不是某个个体或部门的改变。提高执行力,加大贯彻力度不仅是要求几个人或一批人素质高、能力强,而是全员、整体、全面、全方位提高素质的问题。这项任务是需要艰苦努力又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好的问题。无数事实证明,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并非只是高精尖的装备。再好的目标,再宏伟的战略,没有一支训练有素、技能过硬、无私奉献、有出色的执行力的员工队伍,是无法将其变为现实的。 一个储满水的木桶,只要抽掉一块木条,木桶里就没水了;假如木桶的顶端参差不齐,那么水只能在顶端的最低部分。用这种效应来看企业也是如此。现在的企业不是靠一个人、一种资源、一个广告就能“长治久安”的,而是这个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精”。因为人是一种替代品,假如每个人的能力、素质都相当强,其整体的替代性就小,核心的人力资本在相对量上将取得优势!因此,一些竞争激烈或高科技的企业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头等大事,作整体性的规划,要塑“专家型”的群体或组织,把人的强势变为一种胜势。 高素质员工不单单是在执行力方面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荣誉感的人,这些人更是企业需要的人,而不是单纯依赖企业过活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工作精益求精,执行标准没有任何借口,如果由于自己的疏忽制造出不合格的产品或对工作造成失误,就会感到很丢脸、很难受,而不是找推卸责任逃避考核惩罚的理由。就象四公司员工袁凯那样,长期以来工作认真负责,对公司、分公司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及时完成,爱岗敬业、不拖延、不推诿,执行到位,对待工作从来不说不行,明知困难重重,也要坚决去执行。别人不会干的,他能干,别人会干的,他更会干,体现了高效率的执行力。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小组学习提升集体进步 ——《名师授课的经典细节》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新教育丛书之一《名师授课的经典细节》,书中以案例为主,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从中领会了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经典细节之一《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让我感到非常赞同,同时也在书中找到了有关自己小课题的共鸣和理论支撑。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上,主要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信息交流,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课堂的主人,占据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及空间;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课堂的“观众”,个别学困生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这绝不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初衷。 书中介绍的上海市四中的傅彩虹老师的教学策略给了我很大启发,傅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是采取引导的方法,而是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将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互助学习的氛围,让思维快的学生带动思维慢的学生,并且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傅老师的课堂就不是某几个学生的“一言堂”,而是全体学生的“群言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也带动了一种班级合作的氛围。 随着“学讲课堂”的推进,分组讨论在我们现在课堂上也经常见到,但是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把讨论会当成了“聊天会”,或是由于小组分工不明,讨论还是成了某些学生的“一言堂”了,在前段时间教学“十几减9”时,我就深有体会,在学生动手摆一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听一听时,由于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学过“十几减9”,因此,这部分孩子就成为小组内的“主角”,而部分学生本身自制力差,不注意倾听,再没有自己的想法,好像活动与他无关,一轮讨论下来,仍然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讨论毫无意义。 在小组交流的环节,教师要细致提出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有针对性,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思维的困节处提出能帮助学生思维清晰的实际问题,切忌提一些宽泛笼统的问题,如:你怎样解决的……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学生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时,他们怎样去组织语言去回答这样的问题呢,只会往往不知怎样下手去讲,慢慢地更不敢讲了。如何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小组讨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是通过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