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原理与发展应用前景

广东省韶关学院——廖伟迅

1、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 )

该系统又称多普勒卫星定位系统,它是58年底由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开始研制,于64年建成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这是人类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吉尔博士和魏分巴哈博士对卫星遥测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研究他们认为:利用卫星遥测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可对卫星精确定轨;而该实验室的克什纳博士和麦克卢尔博士则认为已知卫星轨道,利用卫星信号的多普勒效应可确定观测点的位置。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工作,为多普勒卫星定位系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时美国海军正在寻求一种可以对北极星潜艇中的惯性导航系统进行间断精确修正方法,于是美国军方便积极资助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958年12月在克什纳博士的领导下开展了三项研究工作:①研制卫星;②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以便卫星的精确定轨和准确预报卫星的空间位置;③研制多普勒接收机。经过众人的努力子午卫星导航系统于1964年1月正式建成并投入军方使用,直至1967年7月该系统才由军方解密供民间使用。此后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最多达

9.5万户,而军方用户最多时只有650个,不足总数的1%,可见因生产的需要民间用户远远大于军方。

1.1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

(1)卫星星座:子午卫星星座,由六颗独

立轨道的极轨卫星组成。

在设计上要求卫星的轨道的偏心率为零,

轨道倾角i =90°;卫星运行周期为T=107m ;

卫星高度约为H=1075km ;按理论上的设计,

六颗卫星应当均匀分布在相互间隔为30度轨道

平面上。但由于早期卫星入轨精度不高,各卫

星周期、倾角、偏心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

故各卫星轨道进动的大小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各卫星轨道间的间距

就变得疏密不一。因而地面可观测卫星的时间分布就变得更加没有规律,中纬度地区的用户平均1.5小时左右可以观测到一颗卫星,有时在高纬上空可出现多颗卫星造成信号的互相干扰(此时必须将信噪比差的卫星关闭避免干扰);但在低纬度地区最不利时要等待10小时才能观测到卫星。

(2)地面系统:地面设有4个卫星跟踪站; 1个计算中心;1个控制中心;2个注入站;1个天文台(海军天文台)。

地面控制系统中设立了四个卫星跟踪站,它们分别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穆古角、明尼苏达州、夏威夷、缅因州。因为地面跟踪站的精确坐标是已知的,当子午卫星通过跟踪站上空时可以观测记录各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并将测到的数图1——子午卫星星座

据传送给计算中心。计算中心设在加州的穆古角,计算中心根据各跟踪站最近36小时的观测资料计算各卫星的轨道,并外推预报16小时的卫星位置,然后按一定的编码格式写成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地面的2个注入站分别位于穆古角和明尼苏达州,注入站接收并存储由计算中心送来的导航电文,每12小时左右向卫星注入1次导航电文。在地面系统中美国海军天文台主要负责卫星以及地面计时系统的时间对比,求出卫星钟差改正数和钟频改正数。地面控制中心设在穆古角,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

1.2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特点

(1)定轨精度:在卫星跟踪技术条件一定,使用相同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且摄动修正精度一定的情况下,卫星定轨精度主要取决于地面跟踪站的数量及其分布,一般来说跟踪站越多、分布越广计算出的卫星轨道就越精确。

广播星历:是由美国本土的4个卫星跟踪站的观测数据解算的。因测站数量及分布范围都小,故卫星定轨精度不高。广播星历所预报的卫星位置的切向误差±17m;径向误差±26m;法向误差±8m。

精密星历:是由美国国防制图局根据全球20个卫星跟踪站的观测资料解算的,因测站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故卫星定轨精度较高。精密星历所预报的卫星位置精度为±2m。

(2)卫星性能:限于早期火箭的运载能力,子午卫星的重量、体积都很小。星体直径约为50公分,卫星重量为45~73公斤。如此轻巧的卫星如何保持姿态稳定,使卫星天线始终指向地面在当时是一个技术难点(使用卫星姿态发动机无法解决燃料的长期供应,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美国科学家巧妙地利用重力梯度稳定,使卫星的天线始终指向地面。他们在卫星天线的指向端接了一条30米长的稳定杆,杆端配有一个1.4公斤的重锤,在重力的作用下重锤始终把长杆和天线拉向下方,实现卫星的姿态稳定。卫星还装有4块太阳能电池板,给卫星提供所需的电能。

(3)卫星信号:卫星配有一台频率相当稳定的钟,由此产生一个频率为4.9996MHz基准钟频信号,该信号再经过倍频器分别倍频30和80倍后,形成两个频率为149.988MHz和399.968MHz的标准信号供卫星使用。

(4)定位精度:多普勒定位仪利用广播星历的单机定位精度一般为10m左右,若观测100次卫星通过后的测量数据平差解算

后,可获得精度为3~5m地心坐标;如果利用精密

星历观测40次卫星通过的测量数据平差解算后,可

获得精度为0.5~1m地心坐标;为了消除公共误差

提高定位精度,可利用2台以上的多普勒定位仪进

行联测,一般联测的定位精度为0.5m 。

1.3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

如图2所示,子午卫星的定位原理是通过测定

同一颗卫星不同间隔时段其信号的多普勒效应,从

而确定卫星在各时段相对观察者的视向速度和视向

位移,再利用卫星导航电文所给定的t

1、t

2

、t

3

、t

4

时刻的卫星空间坐标,结合对应的视向位移则可解算出测站空间坐标P(X,Y,Z)

。多普勒定位的几

何原理是:卫星在t

1、t

2

、t

3

、t

4

…点上的坐标是已知的,而任意两个相邻已知

点到待定点P的距离差(即视向位移)已通过多普勒效应测定。在数学上我们知道,一个动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差为一定值时,该动点P则构成一个旋转双曲

面,这两个定点就是该双曲面的焦点。于是以卫星所在的t

1、t

2

、t

3

、t

4

…任意

两个相邻已知定点作焦点,未知点P作动点均构成对应的特定旋转双曲面。其中两个双曲面相交为一曲线(P点必在该曲线上),曲线与第三个双曲面相交于两点(其中一点必为P点),第四个双曲面必与其中一点相交——该点就是待定的P(X、Y、Z)点。因此要解算P点的三维坐标,必须对同一颗卫星要有四个积分间隔时段的观测,得出卫星在四段时间间隔的视向位移。从而获得四个旋转双曲面,它们的公共交点就是待定点P(X、Y、Z)。

1.4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不足之处

(1)一次定位所需时间过长,无法满足高速用户的需要。这一缺点是由多普勒定位方法的本身决定的。因为采用距离差交会的各个旋转双曲面的焦点是由同一颗卫星在飞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了保证观测精度,这些焦点的距离不能太小。在一次测量定位的过程中,要求卫星对于测点的起、止观测角度θ必须在90°左右(参见图2)。因此一次定位一般需要连续观测一颗卫星通过的时间约为15~18分钟。这样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①该系统只能作为船舶等低动态用户进行辅助导航(例如惯性导航间断修正),无法用于飞机、导弹、卫星等高动态用户的实时定位。②在一次定位的过程中(15~18分钟)导航载体还在运动,其间导航载体的空间位置可能变化10公里左右。于是解算时必须根据导航载体的运动速度将观测值归算至同一时刻,显然这会影响导航定位精度。③为了减少一次定位所需时间,只能采用低轨道的短周期多普勒卫星。而低轨卫星由于受到地球不规则重力场的引力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的影响很大,低轨卫星精确定轨的测算难度很大且精度不高。

(2)卫星出现时间间隔过长,无法满足连续导航的需要。由于子午卫星系统没有采用频分、码分、时分等多路接收技术,要求在同一时刻多普勒接收机只能接收一颗子午卫星的信号。但是接收机本身无法识别和屏蔽不同的子午卫星的信号,于是在同一天区如果出现两颗以上的子午卫星,就会导致定位信号的相互干扰。尤其是对于极轨卫星,为了防止在高纬度地区的视场中同时出现多颗卫星造成信号干扰的可能性,子午卫星的数量一般不宜超过6颗。因卫星数量少导致中低纬度地面出现可观测卫星的时间间隔过长,中纬度地区的用户平均1.5小时左右可以观测到一颗卫星。而考虑到轨道进动的不规则漂移导致轨道间隔分布的不均匀性因素后,在低纬度地区最不利时要等待10小时才能观测到卫星,这样该系统就很难满足用户连续导航的需要。尽管如此,有时在高纬上空还是可出现多颗卫星造成信号互相干扰的现象,此时用户只能通过地面控制中心将信噪比差的卫星信号关闭以避免信号的相互干扰。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子午卫星系统没有采用频分、码分、时分等多路接收技术,确定了该系统不能成为连续导航系统。

(3)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偏低。这是该系统的致命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卫星轨道低,受到地球不规则重力场的引力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的影响很大,低轨卫星精确定轨的测算难度很大且精度不高。由于卫星引力摄动和阻力摄动计算不准导致的定位误差可达1~2米。②卫星信号频率较低受电离层影响大,这是因为电离层是电磁波的弥散介质,对不同频率(f)的信号传播速度影响很大。在电离层延时改正公式中略去了频率的高次项(1/f2)2

频率越低导致的误差就越大,在地磁赤道附近太阳活动的中等年份,由此产生的定位误差大于1米,在太阳活动大年误差就更大。③子午卫星的卫星钟频不够稳定,由于观测时间过长而此间钟频不稳定导致的钟漂d (Δf )引起的定位误差可达0.8~1米。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纵使子午卫星导航系统刚服役不久,就迫使美国国防部不得不着手研究第二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 )。

2、全球定位系统(GPS )

该系统的全称是: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第二代的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 )。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等多种功能。能为各类静止或高速运动的用户迅速提供精密的瞬间三维空间坐标、速度矢量和精确授时等多种服务。

GPS 计划经历了方案论证(1974~1978年),系统论证(1979~1987年),试验生产(1988~1993年)三个阶段,总投资

300亿美元。整个系统分为卫星星座、地面监测

控制系统和用户设备三大部分。论证阶段发射了

11颗Block Ⅰ型GPS 实验卫星(设计使用寿命为

5年);在试验生产阶段发射了28颗Block Ⅱ型

和Block ⅡA 型GPS 工作卫星(第二代卫星的设

计使用寿命为7.5年);第三代改善型GPS 卫星

Block ⅡR 和Block Ⅲ型GPS 工作卫星从90年代

末开始发射计划发射20颗,以逐步取代第二代

GPS 工作卫星,改善全球定位系统。

2.1全球定位系统(GPS )的组成 (1)卫星星座:如图3所示,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卫星星座,由分布在六个独立轨道的24颗GPS 卫星组成(其中包括3颗备用卫星),平均每个轨道上分布4颗卫星,各轨道升交点的赤经相差60°。卫星轨道倾角i =55°;卫星运行周期T=11h 58m (恒星时12小时);卫星高度H=20200km ;卫星通过天顶附近时可观测时间为5小时,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高度角15度以上的可观测卫星至少有4颗,平均有6颗,最多达11颗。

(2)地面系统:地面设有5个卫星监测跟踪站; 1个主控站;3个信息注入站(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5个监测站分别位于夏威夷、科罗拉多、阿松森、迭哥伽西亚、卡瓦加兰,主要负责监测卫星的轨道数据、大气数据以及卫星工作状态。通过主控站的遥控指令监测站自动采集各种数据:对可见GPS 卫星每6分钟进行一次伪距测量和多普勒积分观测、采集气象要素等数据,每15分钟平滑一次观测数据。所有观测资料经计算机初处理后储存和传送到主控站,用以确定卫星的精确轨道。主控站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军事基地的山洞里。主控站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地面监控系统,根据各监测站资料,推算预报各卫星的星历、钟差和大气修正参数编制导航电文;对监测站的钟差、偏轨或失效卫星实行调控和调配。

并将导航电

文、指令传送到注入站。3个注入站分别位于阿松森、迭哥伽西亚、卡瓦加兰——赤道带附近的美国海外空军基地。注入站主要任务是: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导航电文、控制指令注入相应的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GPS 卫星

注入信息的正确性。

2.2 全球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1)定轨精度:目前的GPS 卫星的跟踪技术条件,以及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球阶函数的引力摄动修正等等精确定轨的推算技术手段,都比70年代优胜高明得多,因此卫星定轨精度也比过去高得多。

广播星历:是由美国本土以及海外军事基地上的5个卫星监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的。因测站数量少,故卫星定轨精度不高。广播星历所预报的卫星位置的切向误差±5m ;径向误差±3m ;法向误差±3m 。

精密星历:是由美国国防制图局根据全球20多个卫星跟踪站的观测资料解算的,因测站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故卫星定轨精度较广播星历高一个数量级。值得指出的是,由国际GPS 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 )所测算预报精密星历比美国军方测定的精密星历的精度要高得多,卫星位置精度可达±3厘米。

(2)卫星性能:GPS 卫星直径1.5米;重量为843.68公斤(包括310公斤燃料);GPS 卫星通过12根螺旋阵列天线发射张角约为30度的电磁波束垂直指向地面。GPS 卫星采用陀螺仪与姿态发动机构成的三轴稳定系统实现姿态稳定,从而使天线始终指向地面。卫星还装有8块太阳能电池翼板(7.2 m 2),三组15A 的镍镉蓄电池为卫星提供所需的电能。

(3)卫星信号:卫星配有4台频率相当稳定(量时精度为10-13秒)的原子钟(2台铯钟,2台铷钟),由此产生一个频率为: 10.23MHz 的基准钟频信号。该信号经过倍频器降低10倍的频率后,成为频率为1.023MHz 测距粗码(C/A 码)的信号频率;基准钟频信号的频率10.23MHz ,直接成为测距精码(P 码)的信号频率;基准钟频信号经过倍频器降低204600倍的频率后,成为频率为50MHz 数据码(卫星星历、导航电文的编码)的信号频率;基准钟频信号再经过倍频器倍频150倍和120倍频后,分别形成频率为1575.42MHz (L 1)与1227.60MHz (L 2)载波信号。测距用的码频信号控制着移位寄存器的触发端,从而产生与之频率一致的伪随机码(测距码),测距码与数据码模二相加后再调制到L 1 L 2载波信号上通过卫星天线阵列发送出去。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测距码的波长还是载图4——GPS 地面监控系统的分布

监控站 主控站

注入站 夏威夷

科罗拉多

阿松森 迭哥加西亚 卡瓦加兰

波信号的波长,都是测量GPS 卫星到观测点距离的物理媒体,它们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所测量的距离精度就越高,定位精度也就越高。另外C/A 码除了用于测距外,它还用于识别锁定卫星和解调导航电文以及捕获P 码。

(4)定位精度:利用伪随距码(测距码)的信号单机测量,理论上按照目前测距码的对齐精度约为码波长的1/100计算,测距粗码 (C/A 码)的测距精度约为±3m ; 而测距精码(P 码)的测距精度约为±0.3m 。为了消除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可利用2台以上的载波相位GPS 定位仪实行联测定位,对于载波信号单频机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2ppm ×D )其中D 为两台仪器的相对距离;对于载波信号双频机,它能有效的消除电离层延时误差,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mm+1ppm ×D);全球定位技术不但精度高,而且定位速度快,可以满足飞机、导弹、火箭、卫星等高速运动载体的导航定位的需要。

2.3 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 GPS 定位的几何原理并不复杂,它是利用测距交会的原理确定测点位置的。如图5所示,GPS 卫星任何瞬间的坐标位置都是已知的。一颗GPS 卫星(S n )信号传播到接收机的时间只能决定该卫星到接收机(P )的距离(D n ),但并不能确定接收

机相对于卫星的方向,在三维空间中,GPS 接收机

的可能位置构成一个以S n 为中心以D n 为半径球面

(称为定位球);当测到两颗卫星的距离时,接收

机的可能位置被确定于两个球面相交构成的圆上;

当得到第三颗卫星的距离后,第三个定位球面与该

圆相交得到两个可能的点;第四颗卫星确定的定位球便交出接收机的准确位置。因此,如果接收机能

够同时得到四颗GPS 卫星的测距信号,就可以进行瞬间定位;当接收到信号的卫星数目多于四颗时,可以优选四颗卫星计算位置,或以信噪比最高的卫星数据作为平差标准与其他多颗卫星数据进行平差计算,以消除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如果不考虑测量距离的误差修正,整个定位过程是:测量站星几何距离D n 通过导航电文提供的卫星坐标S (X s ,Y s ,Z s )利用定位球方程式:

222)()()(P S P S P S n Z Z Y Y X X D -+-+-=

求解4个定位球相交的公共点P (X p ,Y p ,Z p )。

按GPS 定位测量的技术手段分类,可分为伪随机码相位测量与载波相位测量两类。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讨论伪随机码相位测量原理:简而言之伪随机码相位测量时,GPS 接收机利用码分多址技术与码相关锁相放大技术,同时对4颗以上卫星的测距信号进行伪距(站星真空距离)测定,再通过对伪距的多项修正后的站星几何距离解算测站坐标。

伪码测量的具体步骤为:①接收机将本机产生C/A 码与卫星发射C/A 码模二和,求自相关系数R(t);②当自相关系数R(t) = -1/N (有相位差码序不齐)时,延时器将本机码元相位后移,直至R(t)= 1 (码序对齐)时锁定信号,并解读导航电文。 ③接收机根据本机信号的延时量(Δt )计算GPS 卫星到接收机伪距(D ’= C Δt )。 ④再对伪距(D ’)经过对流层延时改正、电离层延时改正、钟差钟漂改正等多项修正后,成为近似的几何距离(D ),连同导航电文的卫星坐

标S(X s,Y s,Z s)代入定位球方程解算测点坐标P(X p,Y p,Z p)。

按GPS定位方法分类可分:

①绝对定位:在未知点上用GPS定位仪(单机)测定站星距离,从而独立解算测点WGS-84坐标的过程。

②相对定位:在一定距离内,用两台以上GPS定位仪同时测定站星距离,通过求差的方法解算测点间基线向量的过程。

③静态定位:在定位过程中,GPS定位接收机始终处于静止接收状态的定位方法。

④动态定位:在定位过程中,GPS定位接收机始终处于运动接收状态的定位方法。

2.4 美国对GPS用户的限制性政策

由于GPS定位技术与美国的国防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因而美国从自身的安全利益出发,限制非特许用户利用GPS定位精度。GPS系统除在设计方面采取了许多保密性措施外,还对GPS用户实施SA与A-S限制性政策,具体做法有:

①对不同的GPS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GPS系统在信号设计方面就区分了两种精度不同的定位服务方式,即标准定位服务方式(SPS)和精密定位服务方式(PPS)。

标准定位服务方式(SPS)它通过美国军方已经公开的卫星识别码(C/A码)解调广播星历的导航电文,进行定位测量的,其单点定位精度约为20~40m。

精密定位服务方式(PPS)是美国军方或者美国同盟国的特许用户使用的,其单点定位精度约为2~4m。使用这种服务方式一定要事先知道加密码(W码)和精码(P码)的编码结构。否则便无法解调锁定P码进而解读精密星历,实施精密测距。因此W码与P码对于非特许用户是绝对保密的。

②选择性可用(SA)政策——对(SPS)服务实施干扰:为了进一步降低标准定位服务方式(SPS)的定位精度,以保障美国政府的利益与安全,对标准定位服务的卫星信号实施δ技术和ε技术的人为干扰。

?δ技术——将钟频信号加入高频抖动使C/A码波长不稳定。

?ε技术——将广播星历的卫星轨道参数加入人为误差,降低定位精度。

在SA政策的影响下,SPS服务的垂直定位精度降为±150m,水平定位精度降为±100m。科学家利用GPS差分技术,可以明显削弱SA政策导致的系统性误差的影响。但对于使用精密定位服务(PPS)的特许用户,则可以通过密匙自动消除SA影响。

SA政策1991年7月1日实施,因印影响美国商业利益,于2000年5月2日取消SA政策。

③反电子欺骗技术(A-S)——对P码实施加密:尽管P码的码长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天文数字(码长为2.35×1014比特)至今无法破译,但是美国军方还是担心一旦P码被破译,在战时敌方会利用P码调制一个错误的导航信息,诱骗特许用户的GPS接收机错锁信号——导致错误导航。为了防止这种电子欺骗,美国军方将在必要时引入机密码(W码),并通过P码与W码的模二相加转换为Y码,即对P码实施加密保护:

P W=Y

由于W码对非特许用户是严格保密的,所以非特许用户将无法应用破密的P码进行精密定位和实施上述电子欺骗。

3、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LONASS )

该系统是82年底由前苏联开始承建,期间因苏联解体,几经周折最后由俄罗斯于96年建成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 )。该系统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同属于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

3.1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组成

(1)卫星星座:如图6所示,全球导航定位

系统的空间卫星星座,由分布在三个独立椭圆轨道

的24颗(GLONASS )卫星组成(另加1颗备用卫

星),平均每个轨道上分布8颗卫星,各轨道升交

点的赤经相差120°;轨道偏心率e=0.01;卫星轨

道倾角i =64.8°;卫星运行周期T=11h 15m (恒星

时11.28小时);卫星高度H=19100km ;卫星设计

的使用寿命为4.5年,直至1995年卫星星座布成,经过数据加载、调整和检验,已于1996年1月18

日整个系统正式运转。

(2)地面系统:地面控制站组(GCS )设有1个系统控制中心(在莫斯科区的Golitsyno-2),1个指令跟踪站(CTS ),整个跟踪网络分布于俄罗斯境内;CTS 跟踪遥测着所有GLONASS 可视卫星,对其进行测距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向各卫星发送控制指令和导航信息。在GCS 内装有激光测距设备对测距数据作周期修正,为此所有的GLONASS 卫星上都装有激光反射镜。

3.2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1)卫星信号: 每颗GLONASS 卫星配有铯原子钟,以便为所有星载设备提供高稳定的时标信号。GLONASS 卫星同样向地面发射两种载波信号,L 1载波信号的频率为1602~1616MHz ;L 2载波信号的频率为1246~1256MHz ;其中L 1载波信号为民用,L 2载波信号为军用。GLONASS 卫星之间的识别方法采用频分复用制(FDMA ),L 1载波信号的频道间隔为0.5625 MHz ,L 2载波信号的频道间隔为0.4375 MHz 。GLONASS 卫星测距粗码(C/A 码)的码频0.511MHz 码长为511比特,重复周期为1ms ;GLONASS 卫星也采用类似GPS 信号的P 码, 尽管前苏联严格保密,英国立茨大学G ..R.Lennen 博士还是成功地破译了P 码。

(2)定位精度:

? 水平精度:±50~70m ;垂直精度:±75m ;

? 测速精度:±15cm/s ; 授时精度:±1μs

(3)定位原理:与GPS 相同。

3.3 俄罗斯联邦政府对GLONASS 系统的使用政策

早在1991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就首先宣称:GLONASS 系统可供国防和民间使用,不带任何限制、不引入“选择可用性(SA )”机制,也不计划对用户收费,该系统将在完全布满星座后遵照以公布的性能运行至少15年。俄罗斯空间部队的合作科学信息中心作为GLONASS 系统状态信息的用户接口,正式向用户公布GLONASS 系统咨询通告。1995年3月7日俄罗斯联邦政府签署了一项“有关GLONASS

面向民用得行动指导”的法令,确认了由民间用户早期启用图6—GLONASS 卫星星座

GLONASS 系统的可能性。俄罗斯联邦政府对GLONASS 系统的使用政策,使得美国的GPS 定位仪的生产商对美国政府实施的SA 政策大为不满,考虑到美国的商业利益美国政府最后不得不于2000年5月2日取消SA 政策。

4、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

1982年7月,美国L.A.Lvarez 和C.Trophy 及F.Rose 三位科学家提出主动式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并于1982年12月完成了总体设计,定名为GEOSTAR 。该系统是一个局域实时导航定位系统,据1991年9月的报导,由于GEOSTAR 系统缺乏竞争能力,拟投资的用户日渐减少,最后不得不中断该系统的建设。而我国类似GEOSTAR 系统的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已于2000年底发射了两颗同步静止定位卫星,并完成了大量的测试工作。该系统的第三颗同步静止定位卫星,在2003年5月25日发射,于6月3日5时顺利定点,系统大功告成。

4.1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组成:

(1)卫星星座:由3颗同步静止卫星组成(其中1颗在轨备用)。轨道倾角i =0°;公转周期T=24h 恒星时;轨道高度H=36000km 。

(2)地面系统:一个中心站:负责系统测控、定位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用户坐标的解算与发布、双向授时等。

4.2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1)服务区域:70°~145°E ; 5°~55°N

(2)用户设备:定位收发机的瞬间发射功率较大。

(3)定位精度:平面精度±20m ;垂直精度±10m 。

4.3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

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如图7所示:地面中心站通过2颗同步静止定位卫星传送测距问询信号,如果用户需要定位则马上回复应答信号。地面中心站 卫星 1 ☆ 星下点1

星下点2 ☆

定位圆 1

定位圆 2

地面中心站 卫星 2

图7——北斗一号定位原理

可根据用户的应答信号的时差计算出户星距离,这样以两颗定位卫星为中心以两个户星距离为半径可作出两个定位球。而两个定位球又和地面交出两个定位圆,用户必定位于两个定位圆相交的两个点上(这两个交点一定是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地面中心站求出用户坐标后,再根据坐标在地面数字高程模型读出用户高程——进而让卫星转告用户。

双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最大优点是系统简单投资少,而最大缺点是他只能实施局域定位,接收发射机功率大且笨重还会暴露用户目标,在战时这是兵家最忌讳的事情。

5、伽俐略系统(GNSS)

从1994年欧盟已开始对伽利略(GNSS)系统方案实施论证。2000年欧盟已向世界无线电委员会申请并获准建立伽利略(GNSS)系统的L频段的频率资源。2002年3月欧盟15国交通部长一致同意伽利略(GNSS)系统的建设。该系统由欧盟各政府和私营企业共同投资(36亿欧元),是将来精度最高的全开放的新一代定位系统。

5.1系统组成:

①卫星星座:由3个独立的圆形轨道,30颗GNSS卫星组成(27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卫星的轨道倾角i =56°;卫星的公转周期T=14h23m14S 恒星时;轨道高度H=23616km 。

②地面系统:在欧洲建立2个控制中心;在全球构建监控网。

③定位原理:与GPS相同。

④定位精度:导航定位精度比目前任何系统都高。

5.2计划实施:

①1994年开始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②2003年开始发射两颗试验卫星进入试验阶段;

③2008年整个伽利略(GNSS)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6、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特点与前景

6.1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特点

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是以其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易操作、应用广等特点而著称的。

(1)定位精度高:应用实践表明,GPS静态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100~500km可达 10-7,1000km以上可达 10-9。在30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解算的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 。

(2)观测时间短: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解算软件的不断更新,目前20km以内,静态相对定位时间只需15~20分钟;15km以内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时间仅需1~2分钟;动态相对定位,当模糊度确定后,流动站仅需几秒钟可确定一个厘米级的定位数据。

(3)测站间无需通视:GPS测量不要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只需测站上空

开阔即可,因此可节省大量的造标费用。由于无需点间通视,测量控制点位置可根据需要可稀可密,使选点工作十分灵活,也可省去经典大地网中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4)一次测量即获三维坐标:在经典大地测量中平面位置与高程是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分别测量的,工作量大测量过程繁琐。而GPS测量则可同时精确测定站位的三维直角坐标或三维大地坐标,这种高效率是传统测量不可比拟的。目前GPS水准测量可达到4等精度水平,当然这与解算软件选用的大地水准面模型(重力场模型)和当地水准面拟合精度有密切关系。

(5)易操作全天候作业:随着GPS接收机的不断改进,接收机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接收机的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大大减轻测量外业工作的劳动强度。另外GPS测量不受阴天黑夜、刮风下雨、下雪雾障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可以在一天24小时随时进行测量。

6.2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前景

美国发展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其初衷是用于导航、收集情报等军事目的。但是,后来的应用开发表明,GPS系统不仅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而且经载波信号相位测量的开发利用,GPS系统还可以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静态相对定位,分米级至亚分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亚米级至厘米级精度的速度测量和毫秒级精度的时间测量。因此GPS系统展现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上,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陆、空全天候精确导航,战术战略导弹的精确制导;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中可以进行静态、动态的精确定位,对于测绘领域,GPS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大地测量控制网。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和海洋测绘;用于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变形;在公安、公交、物流等方面可利用车载GPS进行长距离的交通管制和调度;在科学研究方面可利用GPS系统进行高精度守时,或气象要素的监测;在航空航天遥感方面可利用机载、星载GPS进行摄影瞬间的照相光心定位,实现地面无控制点的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划时代技术革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