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直面国粹赣南采茶戏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榜上有名。成为“国粹”后的赣南采茶戏再次为世人瞩目,人们在考究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它的现状与未来,莫不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此,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与演员,对成为“国粹”的赣南采茶戏展开了调查,并引发出种种思考——

一、久远的历史渊源

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其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只有200年历史的京剧相比较,赣南采茶戏400年的历史可谓久远。

赣州古“六街”形成在南宋的说法,依据的是文天祥咏赣州的一句诗:“六街人往来,八境烟浓淡”。赣南采茶戏的出现至少在明代中叶,其依据也同样是一句诗“僻坞春风唱采茶”,这是《临川四梦》剧作者、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戏剧之祖明代汤显祖(1550-1616)在他的一首叙事诗里的诗句。此外,汤显祖还有一首赠别诗《看采茶人别》,表现他与一艺人的惜别之情,其中“采茶人”显然不是指从事采茶劳动的人,而是指从事唱“采茶”的职业艺人。由此可见,采茶,已在当时的民间有了深厚的基础,否则,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职业艺人出现的。

采茶戏与茶有关,由茶而生。凡有山必有茶,凡有茶便有采茶戏。仅就江西省而言,各地都有采茶戏在民间流行,如赣南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等。但追究历史,赣南采茶戏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因此,说赣南是江西省采茶戏的祖地并不为过。安远县九龙山麓,峰峦叠嶂,茶林逶迤,是赣南采茶戏的最早发源地。在九龙山巅,茶林中矗立着一堵朴实的纪念碑,寥寥两行字——“赣南采茶戏发源地(载《中国音乐大辞典》)、清九龙茶贡品发源地(载《清安远县志》)”,把九龙山的性灵与文化写就得飘逸、深远。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的年代,是在清代康乾年间。这期间,有一文化人陈文瑞有一首《南安竹枝词》,非常通俗地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出采茶的盛况:“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歌到试茶天”。上犹县营前,当时属南安府,是一个山区小镇。一个采茶三角班,能在一个小小的圩镇从采茶开始,长日累月地演,演到采清明茶结束,这在今日的专业剧团也是很难办到的,可见那时的采茶三角班已有相当的吸引力。

二、持久的艺术魅力

大凡,一种文化艺术被人们接受了,民间便会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传说附丽在其中。赣南人热爱采茶戏,也为之编了一个故事——传说,某朝某代,朝庭里有一位歌舞大师,名叫雷光华,遭到太监陷害后,离开宫廷,辗转来到赣州,隐居在安远九龙山,开荒种茶,改姓为田。由于他能歌善舞,很快将采茶动作与当地民歌揉合在一起,并借助当时盛行的马灯、龙灯和狮舞,创造了采茶歌舞——茶篮灯。这则故事,很大可能是后人为采茶戏起源于九龙山这一说法寻找依据而编制的。不过,茶蓝灯中的《板凳龙》倒的确是当年三角戏、今天采茶戏的母本。三角戏就是在茶蓝灯的基础上,以姐妹对唱、茶童插科打诨的“两旦一丑”格局而形成的。三人一台戏,自古如此说法。

传统的三角戏从古到今,魅力持久。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中对此记载得极为详细:“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这首《南安吟》,是县里一个名叫谢肇祯的教谕写的。教谕是学官,他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看法,尽管满含贬意,但反过来看,正好说明当时群众对采茶戏的迷醉,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挖煤工人(铁石口出煤),对“采茶”更是看得“入魔”,哪怕把辛苦得来的钱全洒去,也带着“学得‘阿妹’

一声?”的欢乐心情归去。

时至今日,往赣南各个乡村去,尤其是春节期间或夏日农忙过后的闲时,到处可见农村简朴如斯的庙会活动。庙会活动,祭祀乡神或走亲串友,但支撑整个活动与鼓噪热闹的一定是采茶三角戏。在于都、大余、赣县等县的乡村田野,每每可见一个个草台班子,一个个简陋戏台,旦丑们走着矮子步,甩着长水袖,为乡亲们唱着采茶调,演绎着采茶魅力,也用浸润了客家人灵魂数百年的采茶歌舞形式,替乡村百姓释放辛勤劳作后收获的简单快乐。这些民间自发组成的采茶三角班,平时隐于民间,一到节日或农闲时,便活跃于各个乡村。有的民间三角班,甚至长年在乡村演出,有的还远赴粤闽山村,高唱采茶。

然而,由于历史的三角戏大多低级趣味内容,官府认为有伤风化,自乾隆后期便被明令禁止,所以采茶戏进入赣州城是解放后的事。解放前,朱光明、刘日凤、邝功海等著名演员所在的采茶三角班多在城郊的水东、水西活动。至今,这一带都被视作保留了最传统的民间采茶三角戏的地方。后来,衍及城区的横街上、建春门口、郁孤台下等处,至今这几处仍有民间采茶三角戏表演。

解放后,大地春回,万物复甦。赣南采茶戏也得到了新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新历程,成了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1956年成立国营赣南采茶剧团,随之每个县都成立了采茶剧团,都有了自己的演出场所、经典节目和名角、名演员。特别是“改戏、改人、改制”的新中国文化“三改”完成之后,赣南采茶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往光明,开始登上大雅之堂,采茶戏迅速成了赣南家喻户晓、人人能唱爱哼的地方名戏。昔日被人称为“草台班子”的三角班,一举成为今天传统剧目丰富、表演风格成熟,集音乐、道具、服装、乐器于一体的专业采茶剧团。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赣南采茶戏苑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如导演张福林,编剧高宣兰,音乐钟定权、陈裕光,以及著名演员刘日凤、李宝春、张宇俊、张曼君、黄玉英、龙红等,几代艺术家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得赣南采茶戏有了历史性的飞跃。采茶戏《怎么谈不扰》《茶童戏主》先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搬上银幕,《山歌情》《试妻》《围屋女人》等一批优秀剧目陆续进京上演,为赣南捧回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大奖,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诸多的荣誉。可以说,新时期的赣南采茶戏,寓时代精神于传统艺术形式,精品迭出,不断精进,为世人瞩目。1999年,省文化厅甚至想在赣南采茶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江西省采茶剧团;2004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曲采用的就是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长歌》旋律,使赣南采茶戏再度声名鹊起。以上种种,为今年赣南采茶戏荣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令人堪忧的现状

诚然,我们应该为解放以来赣南采茶戏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赣南采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今天的赣南采茶戏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忧虑。

纵观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戏,其实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与中国戏剧一样,赣南采茶戏也经历了几度波折。新中国解放,带来了采茶戏的新生,1960年,国家号召抢救与挖掘地方戏剧,《九龙山摘茶》(即后来的《茶童戏主》)得以问世;1964年,国家强调演现代戏,《怎么谈不扰》应运而生;十年“文革”,除十大样板戏之外,全国戏剧被生生扼杀,赣南的采茶戏、祁剧、南北词、东河戏、客家山歌也难逃厄运;打倒“四人帮”后,赣南采茶戏重放异彩,赣南采茶戏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文艺学校恢复采茶班,各县恢复采茶剧团,许多传统采茶戏改编上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文化封闭中解脱出来的观众对赣南采茶戏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大批戏迷在这个时期产生,一大批优秀节目在这个时期获奖,如《试妻》,以及稍后的《山歌情》。可以说,这段时期机遇一次次青睐赣南采茶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与全国戏剧形势一样,赣南采茶戏的困惑出现了。多元文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2.知道晋剧音乐的特点。 3.知道河北梆子音乐的特点。 4.了解豫剧音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作品鉴赏 1.祖籍陕西韩城县——秦腔《三滴血》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秦腔《三滴血》是著名秦腔剧社“易俗社”的代表剧目之一,1960年拍成戏曲电影。《祖籍陕西韩城县》是秦腔《三滴血》中李遇春遇到周天佑时,彼此述说自己身世时的唱段。此段唱腔采用[苦音二六],曲调朴实忧郁,流露出内心的凄苦。全剧讲述了因三次“滴血认亲”而引发的冤情,最终糊涂官被惩戒,冤案始明,亲人团聚。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特点及其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数说闺女劝女婿——晋剧《打金枝》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打金枝》是晋剧代表性传统剧目,1955年拍摄成戏曲电影。所选片段是皇后沈氏所唱。唱腔以[二性][垛板]为主体,娓娓道来,情真词切。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郭子仪花甲寿辰,众子媳前来拜寿,只有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郭暧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逼代宗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谢罪,代宗则给郭暧加官晋爵。经皇后劝解,夫妻和好如初。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晋剧即为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睛川上远树稀白云一片——河北梆子《蝴蝶杯》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蝴蝶杯》是河北梆子的常演剧目,也是各梆子腔剧种共有的剧目,1957年拍摄为戏曲电影。此段[二六板]唱腔是小生田玉川出场时所唱,曲调高亢激越,表现了田玉川的青春俊朗与意气风发。 明代,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因打抱不平与胡凤莲相识,以蝴蝶杯为信物定情。历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4.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花木兰》是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摄为戏曲电影。此段唱腔是花木兰女扮男装后所唱,体现出常香玉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屡建功勋。辞官回乡后,贺元帅亲临花家,方知木兰为女子。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常香玉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平生和代表作。 【知识拓展】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知识讲解 1.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师生欣赏秦腔经典唱段。教师介绍秦腔及梆子腔音乐的特点。

赣南采茶戏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二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演唱时,演员头戴“一把抓(罗帽)”,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拟一些动物形象如:“猴子洗脸”、“猴子撒尿”、“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等。脸谱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动作与“正丑”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动作有:梳妆挑帘、园手摘茶、伞花、开门关门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跷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谓千姿百态。 传统剧目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原有100多个,其中一部分已经失传,现保留的传统剧目有90多个。如:《九龙山摘茶》、《唐二试妻》、《卖杂货》、《上广东》、《双检菌》、《瞎子闹店》、《卖花钱》、《香火龙》、《阿三打铁》、《五岭之春》、《花灯仙子》、《吹鼓手招亲》、《满妹添喜》、《睄妹子》、《补皮鞋》、《钓?》等等。这些剧目,多为喜剧,反映了赣南广大劳动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靠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百看不厌,久演不衰。 推陈出新 近年来,赣州采茶歌舞剧团又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新剧目,并进京汇演,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

浅谈赣南采茶戏

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

(完整版)秦腔唱腔音乐节奏课件资料

秦腔唱腔音乐节奏 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

大起板腔。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氵[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匚倒八棰]等。 “挂号”属叫板的另一形式。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用一定的手势或身段向司鼓暗示所需板式或动作铜器。如用大拇指示意起[浪头带板];食指示意起[箭板];单手下摇示意起[摇板]等。建国后这些挂号在舞台上均被逐渐淘汰。 “叫板”除叫起板式的意义外,又有戏剧和音乐上的意义,从而用来达刭一定的戏剧效果。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有时只有语调

浅谈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嗓音训练

浅谈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嗓音训练 鲁力 286030224 08音教2班 内容摘要:秦腔,从艺术形式讲上是一种声腔艺术,秦腔生角的演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部分,秦腔生角行当演唱的嗓音训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体系。比如气息是嗓音训练的基础,道白是嗓音训练的重要途径,秦腔生角行当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科学之处值得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一直在变化,所以秦腔生角行当的嗓音训练还应借鉴科学的声乐知识,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各个生角行当还应在具体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方法技巧,使之演唱与其人物的年龄,心理,身份相符合。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所学,通过文献,实地调查等研究,旨在找出秦腔生角演员嗓音训练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建议,让秦腔古老的艺术在演唱中与我们所学声乐很好的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学习他。 关键词:秦腔、生角行当、演唱、嗓音训练 一、研究综述 1、选题依据、意义 秦腔,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三千多年古老历史的一门集舞蹈、美术、音乐、文学、杂技、武术等的综合性艺术,它有着如同大西北人一样的高亢与激昂,是中国艺术殿堂的一只奇葩。古往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秦腔这门艺术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历史赋予这门艺术所要与之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变化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国秦腔是西北人的骄傲,是黄土地的自豪。作为当代音乐专业学习者,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将这门大西北的艺术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之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了解他,热爱它,学习它。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改善秦腔生角行当演唱靠嗓子、靠力气等一些不好的习惯,使之学习和借鉴声乐艺术上科学的方法使得秦腔生角演唱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使秦腔这一地方剧种的演唱与声乐艺术完美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现代人用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去诠释古老的秦腔艺术。让秦腔古老的艺术在演

浅谈赣南采茶戏11

浅谈赣南采茶戏 年级:09级班级:09级音乐学2班学号:091100244 姓名:邱小平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江西赣南采茶戏,它就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它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它的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赣南采茶戏它不仅与茶有关,而且还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据说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他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关于采茶戏的发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采茶戏在明代中叶就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在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总共分以下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后来,“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等。 由采茶灯近一步发展为采茶歌。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

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关于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的狂热程度,信丰县志里有一首《南安吟》描述得极为详细: “采茶歌,村童扮作妖娥。周历乡里寻瑶,回眸一盼巧笑瑳。纨绔子弟争打彩,持杯谑浪肆摩挲。可怜铁石燕泣口,蚩民生计下煤窝。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辛苦得钱欢乐洒,囊空归去,学得‘阿妹’一声?。” 三、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四、赣南采茶戏的曲折发展 赣南采茶戏在明代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

秦腔音乐理论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 秦腔属梆子声腔系统,是以板式变化表达不同情感和内容的音乐结构。秦腔音乐主要有三大部分:唱腔部分、打击乐(锣鼓点)部分、曲牌部分。 唱腔部分 秦腔板式共分为六大类: [二六板]。基本板式为一板一眼(四分之二节拍),以它为基础,其它板式都是由它衍变而成的。它的节奏适中,行如流水,运用普遍,起落方便,擅长于表达叙述性、诉说性的情调。[二六板]有很大一部分的板头用铜器起板,叫做[带板]。用大铜器起板的叫[大带板],用小铜器起板的叫[小带板]用牙子起板的叫[摇板]等[板]。为三眼一板(四分之四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扩展一倍而成。它是秦腔板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板式节奏严谨,旋律丰富,曲调婉转,抒情性强,擅长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为了剧情与人物情绪需要,慢板在速度上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在它的板头起法上慢速的有[大塌板]、[一锤安慢板]等;快速的有[紧塌板]、[拦头]等。[带板]。为有板无眼(四分之一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紧缩一倍而成。它是秦腔唱腔中戏剧性最强、运用很频繁的一种板式。它的板头起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慢带板(包括慢剁锤带板),也叫(双锤板], 长于表达开阔、豪迈、雄壮、激昂的情绪。 二是紧带板(包括“紧剁锤带板"),长于表现急躁、紧张、感情冲动的情绪。它的节奏相当于吉或去节拍。慢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紧带

板的散板拍号为了,唱法属于紧打慢唱形式,可不受节拍限制,自由灵活。但紧、慢剁锤板的节奏却很严整,有一定的格式节奏型。带板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其它板式相互连接,唱腔如由二六板,速度渐快、很自然的转入双锤板后,感情渐激,力度增强,有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 (箭板](尖板)。为无板无眼的散板性质板式。是将二六板的正规节奏去掉而成。它的伴奏和唱腔都比较自由,每句或两句唱完后都要垫上两锤铜器,依次而得名,长于表达激越豪放、悲愤凄楚、内紧而外松的情绪。 [二倒板](二导板)。为有板有眼(四分之一决赛节奏板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乐句,一般使用于唱段的首句,起着导入大段唱段的作用。如二倒板起转入慢板。又可用于唱腔中间,起着板式转换过渡的桥梁作用。如由二六板转慢板,就必须经过二倒板。 [滚板]。为无板无眼节奏散唱的形式,分为两种: 一是滚板,唱词分上下句,每句五字,四句或六句为一段;一是滚白,唱词为吟诵式的散文体,唱腔有边唱边吟,有时乐器全停,由演员独白的一种特殊板式,擅于表现悲痛、哭诉、哀泣、恳求等情绪。以上六大板式,除滚板曲讽为苦音外,其它各板式在调性上均有欢音与苦音之分。除上述六大板式外,秦腔唱腔中还有彩腔部分,它是用假声(二音子)“衣"字拖腔,旋律优美华彩,娓娓动听。亦有欢、苦音之分,对表达人物特殊的感情境界有独到的功能。苦音慢板中,彩腔有[苦中乐]、[软三环腔]、苦腔子(也叫三拉腔)]。

浅谈赣南采茶戏

浅谈赣南采茶戏 论文摘要:中国民间蕴藏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江西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的剧种,它是在当地民间采茶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起源艺术特点传统剧目 这个学期很荣幸选修了吴桃老师的中国民间文学课,通过吴老师细致认真的讲解和授课,我初步学习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了民间文学的本质及特点,认识到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功能,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和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民间文学,是世界民间文学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由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我就想到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吉安市也有一种民间文学形式——采茶戏。采茶戏在老家有很多人喜爱,特别是受中老年人的喜欢,基本上有条件的都会买一些光盘在家,供闲暇时候观赏。 一、赣南采花戏的起源 据传说,采茶戏萌芽很早。过去,一般老艺人们都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采茶戏。根据是采茶戏班里供奉的祖师爷田师父,是唐明皇时的宫廷乐师,原姓雷,叫雷光华,因和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不忘所

好,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这出戏,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当然,采茶戏不可能是某个人发明的。一般认为采茶戏于明代中叶开始流行于民间。关于这一点,明代文人学士的诗文著述里,有所反映。如,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在他的一首即事诗里,有“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吟唱。可见那时,偏僻的乡村里,已有“采茶”的演唱。他还有一首赠别的诗,更能说明当时“采茶”的发展情况: “粉楼西望泪眼斜,畏见江船动落霞;四月湘中作茶饮,庭前相忆石楠花。” 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二、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发展阶段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

(完整版)秦腔唱腔音乐节奏课件资料

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特别 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 齐唱”等形式。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 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 旦腔” 净腔” 丑腔”。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 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氵[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匚倒八棰]等。 “挂号”属叫板的另一形式。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用一定的手势或身段向司鼓暗示所需板式或动作铜器。如用大拇指示意起[浪头带板];食指示意起[箭板];单手下摇示意起[摇板]等。建国后这些挂号在舞台上均被逐渐淘汰。 “叫板”除叫起板式的意义外,又有戏剧和音乐上的意义,从而用来达刭一定的戏剧效果。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有时只有语调而无曲调。一般可分“虚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调和字调的不同。 虚字叫法,多为语气词,并有感叹意义。 二、起板和起板过门因二六板式速度的变化及其与节奏的联系,起板铜器中许多是用带板之名。其起板类别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摇板],[原板];用小铜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带板],[三棰

戏曲唱腔与板式

戏曲唱腔与板式 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 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一个小节即为一板。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 3.板式类别 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一、历史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

浅谈客家茶文化对赣南采茶戏风格的影响

2018年第02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视角来具体展现整个文化内涵。客观来说,如今人 们对整个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认知和观赏需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具体诉求。因此,想要实现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开展效果的理想呈现,就需要注重对具体的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创新和优化,结合合适音乐元素的应用,从而实现茶艺表演的时代化发展及创新。 4茶艺表演活动中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具体应用思路 小提琴的演奏与我国传统的茶艺表演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 不是一种偶然,甚至我们不能认为这是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的一种渗透,反而观之会发现其实其本质是茶艺文化慢慢的渗透到了西方人的生活中,被他们慢慢的熟知,引起兴趣,甚至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会走进专业的茶艺培训班去了解和学习我国的茶艺艺术。先学其形再学其髓,西方音乐的融入也许就是这样一批对茶艺感兴趣的外国学习者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对茶艺的程序了解了大概,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对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作为茶艺的伴奏没有太多的共鸣,逐渐的尝试去创新,加入新鲜的音乐元素而形成的小提琴演奏为茶艺增添颜色。 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中,应用小提琴演奏艺术,其首先是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随着当前整个茶文化理念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我们想要更好的应用茶文化这一元素,提升茶艺表演过程中,整个茶文化理念的应用深度。而想要做好整个表演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其关键就在于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诉求,对整个表演活动的实施机制进行优化和重塑,从而实现整个表演活动的最佳展现效果。 其次,要结合小提琴艺术的表演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全面融入。尤其是从茶艺表演活动中音乐艺术的展现价值看,通过更好诠释小提琴乐器的艺术理念和生命力,从而更好发挥音乐在整个表演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当然,小提琴作为一重要的西方乐器,想要让其更好的应用到茶艺表演时,就必须完善分析该艺术的价值特征和应用内涵,通过全面融入,从而实现该艺术发展的最佳效果。 最后,对于茶艺表演活动来说,其想要持久传递,就需要注重对该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特点和内涵不断优化,如今人们对茶艺表演活动开展的具体诉求也出现了相关变化,因此,在茶艺表演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及时创新,尤其是在使用以小提琴艺术作为伴奏曲目时,可以进行适当改编,进而升华表演价值。 5结语 音乐、艺术没有国界,茶艺和小提琴的结合,客观上看,是中西文化 融合的新体现,尤其是在文化艺术全面融合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将小提琴演奏艺术应用到整个茶艺表演活动中,其虽然并不是很成熟,但是两者的全面融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沉淀,同时也必然会发展成为经典传颂的艺术理念。当然,二者艺术之间,相互磨合,寻求稳定中的和谐也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喜爱上这两种艺术。通过丰富音乐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创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苏伯英.浅析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演奏者视奏意识的培养研究[J].乐器艺术,2013(5):132-133. [2]王建树.云南少数民族茶艺表演设计要素探析———以傣族茶艺表演“雀之灵”为例[J].理论界,2014(18):179-182. [3]陈力群.中国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32-236. [4]毕赫男.钢琴演奏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演奏心态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5(18):149-152. [5]吴晓蓉.谈几例茶艺表演主题创意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思考[J].广东茶业,2012(5):14-16. 作者简介:温虹青(1972-),女,江西宁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就文化艺术的形成背景与特点内涵看,客家茶文化对赣南采茶戏艺术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客家茶文化在具体形成过程中,其与客家文化和饮食茶文化等等多样艺术体系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赣南采茶戏风格特点以及该艺术的文化底蕴,都是我们利用这些文化理念的关键所在。 1赣南采茶戏艺术的形成背景及内涵分析 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属于自身特色的客观所在,这是文化 的本源及文化的深层影响力所决定的,在整个文化机制不断成熟的大背景下,文化与地域、文化与民族等等各个环节元素之间实现了深度而成熟的融合,并且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和价值理念的艺术体系,而这就发 展成为我们在应用传统茶文化资源时所必须首先认知的重要问题,就客家茶文化而言,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中包含的是对客家文化的成熟融入,同时是对整个民族文化融入发展的重要产物,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真正品读一千多年前客家人的生活与历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艺术体系或者文化要素的具体表现来感知这一文化机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细细品尝。 结合赣南采茶戏的内涵,以及独有的艺术理念,我们能够据此去频度客家文化的深邃与内涵。每一种艺术都有着隶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概念和思维,当然,这些文化艺术元素的客观存在,其本质上就是对这一地区文化内涵成熟认知的关键所在。在对赣南采茶戏艺术进行理解和认知 浅谈客家茶文化对赣南采茶戏风格的影响 温虹青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客家茶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思维,事实上对赣南采茶戏的创作与形成有着根本性的推动力。大量丰富的 艺术化色彩看,因此在赣南采茶戏转型传承与发展提升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对整个文化进行深度传承,就值得我们有效分析。本文拟从赣南采茶戏的形成背景及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对我们对整个客家茶文化的成熟理解与具体认知,通过深度探究文化与艺术之间具体关联性,进而全面、精准的探究客家茶文化对整个赣南采茶戏艺术风格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客家茶文化;赣南采茶戏;表演风格;传承影响;迁徙文化124

怎样学唱秦腔唱段

怎样学唱秦腔唱段 怎样学唱秦腔唱段 “秦腔唱腔太难学;唱了好久,下了不少功夫,但老是找不到感觉,总觉得自己唱的不好听” 这是很多初学秦腔的爱好者多有过的感受。这很正常,如果学唱一板秦腔唱段像学唱一首流行歌那么容易,又怎么能体现出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呢?秦腔唱腔的确不好掌握,所以,既然爱上了这门艺术,又想唱好几段秦腔唱段,就得有吃苦、受烦的思想准备。在此,我把一些初学者在学唱秦腔唱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再结合自己的心得,设计一套学习步骤推荐给各位初学者。 一,学唱步骤:选,听,唱,比 1,选择唱段 由于人的性格喜好和审美情趣等的不同,各人都有自己偏爱的秦腔唱段。但为了将来能把戏唱好,还是应该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唱段。有的人音域宽,能高能低,当然选择面就大一些,最好具体地再选择一下最适合自己嗓子音质的行当;有的人音域窄,嗓子高度不够,就选择调低一点的唱腔。或者试试适合自己用低八度演唱的唱段。还有就是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选择欢音唱段或者苦音唱段。 2,聆听模仿 选择好唱段,准备好原唱,接着要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聆听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做好笔记: (1),换气标记。听原唱的换气点,一次换气后完成的唱腔长短不一,吸气量的大小也就不同;过门和唱腔断点的长短不一,换气过程的快慢也不同,有的地方唱腔行腔虽然断开了,但却没有换气。这都需要通过聆听判断,做好标记。 (2),强弱标记。演员在唱戏时吐字和行腔中的强弱变化对表达唱腔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做好详细的标记。 (3),拖腔标记。拖腔就是唱词后面的拖音,这是初学者比较头痛的`事,咱们常常发现一些不同的演员唱某一句戏时候的唱法和拖音也不尽相同,似乎觉得秦腔唱腔的拖音好象没什么固定的方式。其实是有规律的,这在专业学校都有系统的方法。咱们需要注意的是,拖腔是由腔前最后一个字往下发展的,一般开始拖腔都是沿用最后一个字的口型,拖腔进行中的字往往没有什么意义,具体发音也比较含糊,字音很多如:a ang eng en ei ya yang er……这需要在聆听模仿时仔细判断,做详细标记。有视频的可以更具体地标记演员在关键地方的口型。 做好了这些标记,在一遍一遍的模仿中就会慢慢的接近原唱了。随着自己对唱腔的逐渐掌握,就可以脱离原唱跟着伴奏试唱(一定要对照笔记),这和儿童学步是一个道理。关键是要有耐心和细心。 3,试唱录音。 能熟练地跟伴奏演唱后,一定要给自己录音,这步骤很重要。抛开原唱,对照笔记,录下能反映自己目前程度的音。 4,比较改进。 用自己的录音和原唱进行认真比较,找不足,找差别,做标记,再录再比。这样就会很快的拿下一段新唱腔。 二,注意事项: 1,初学者选择学唱几段唱段时最好选择某一个人的唱段。因为成名艺术家的们的唱腔各有各自的体系,在一些地方的处理上是不太相同的,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唱腔风格。把一种风格的唱腔唱得多了就能掌握和消化其演唱特点。 2,模仿时候尽量能顺便按着拍子连过门哼下来。秦腔的板路较复杂,有的板路的拍子

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谈全本《长生殿》的曲

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谈全本《长生殿》 的曲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居lJ艺术2009年第4期(总Iso~) 顾兆琳 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 —— 谈全本《长生殿》的曲 内容摘要: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本文从洪畀,徐麟原着以 及上昆版全本<长生殿>出发,对昆曲唱腔音乐的曲牌体,昆曲曲牌体的程式性,昆曲唱腔音乐 的古典性等特征作了集中阐释.昆曲唱腔谱曲如何深入掌握其曲牌体特征,首先是一个重要 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其次更重要的是要为剧情服务,为人物服务,必须在艺术层面上,投入情感创作的灵魂,最后还要靠一流的演员演唱来完成. 关键词:昆曲唱腔音乐全本<长生殿>曲牌体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943X(2009)04一OOO4—09 昆曲有词海曲山之称,即指其唱腔广罗唐宋词,兼收南北曲;剧目浩瀚,历经元,明,清数百 年,且有不少名人高手:关汉卿,白朴,王实甫,汤显祖,洪畀,孔尚任等参与其间,产生了如<窦 娥冤》,《墙头马上》,《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不朽名着. <长生殿>一剧出自清代康熙年间名家洪畀之手,并由同代曲家徐麟,字灵昭,”协助洪畀 订正音律,点定板眼.使该传奇在选曲布局,借宫,集曲各方面取得新的成就.”[I] 在戏曲艺术中,剧本为一剧之本.它是演员表演,舞美排场,唱腔音乐创作的基础和依据. 昆曲早年在唱腔音乐中的填词,谱曲是”二位一体”的同步构建,剧作者本身既是文学家.又是 音乐家.当文学脚本完成,选用什么宫调套数,选用什么曲牌唱腔,也就同时完成了.而<长 生殿=》则不然,却是由两位大家合作完成.我们手头没有过多的资料,来研究他们合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但据传,《长生殿》传奇原刊本在各折中的眉批中,有徐氏谱曲的文字,见解精辟.而洪畀《稗畦集》中,有”赠徐灵昭”七律一首,对他居境和风骨做了生动的写照.他们俩 不同寻常的一番合作,从而产生了传世千秋的昆曲艺术作品《长生殿》,也为全本《=长生殿的 音乐为什么优于昆曲其它传奇,找到了一个可信的答案. ?4, 戏剧艺术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2009年第4期 在清代的传奇中,《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文学价值是可以并列而存的,但为什么l=桃花扇》至今传唱的折子戏少而又少?而《长生殿》传唱的折子戏,却成为昆曲的经典,久演不衰?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长生殿》的曲,是昆曲唱腔音乐的成功.当演员通过生动的唱腔 艺术来成功演唱这些唱段时,艺术作品就从原先脚本的平面文字状态,变成现在由唱腔,表演 形成的立体的艺术状态.《长生殿》中一批优秀的折子戏,因为有着一套又一套动听的”曲牌体”唱腔音乐,而成为该剧的”灵魂”.昆剧是因为有了像《长生殿?弹词》的唱腔名段,而有了 当时”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民间演唱昆曲《弹词》唱段”不提防余年值乱离”的盛况!这

[理论]秦腔打击乐最有收藏价值的作品

[理论]秦腔打击乐最有收藏价值的作品 《戏曲知识·音乐》秦腔打击乐 一、打击乐概述 秦腔打击音乐以它那鲜明多采的音响,灵活多变的节奏,丰富的牌子和实用自如的曲牌联套演奏形式,成为整个秦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担负伴奏职能外,更重要的是指挥着间奏音乐和唱腔板式的各种变化,掌握着整个剧情发展过程,在表演、道白、渲染气氛、制造戏剧效果、幕前、幕后和各种情绪的变化中,发挥着启承转合、上接下联的作用,贯穿了演出始终。秦腔打击乐最基本的组合单元是各个击乐牌子。击乐牌子是经历代从事秦腔音乐工作的艺人们在演出实践过程中,不断创编、不断完善、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吸收、借鉴、融汇了民间社火、跑竹马、耍狮子、闹龙灯、吹鼓乐、宫庭音乐和僧道音乐,以及其它剧种、特别是京剧的很多击乐牌子和锣鼓点法,形成了秦腔打击音乐的基本概貌。秦腔打击乐现有各类曲目近五十种。这各类曲目又有大、小、全、半、单、双、紧、慢、软、硬等区分和变体,共有二百多首击乐牌子。还有许多形式完整的大、中、小型[开场锣鼓和整套表演动作锣鼓]以及[板头锣鼓]、[曲牌锣鼓]。 二、打击乐演奏形式 演奏形式分[鼓板]、[大铜器]、[小铜器]、[小三件]、[模仿]五类。区分的关键在于所用乐器不同,用途不同。[大铜器]和[小铜器]均有了表现各自个性特征的牌子。就是在同一牌子演奏中,既

可分别使用大、小铜器,或交替使用大、小铜器奏形式。 1、鼓板是由司鼓一人操持干鼓、暴鼓、牙子,(还兼堂鼓、战鼓)的一种演奏形式。司鼓通过两支鼓锤,或单或双敲击干鼓或暴鼓或带牙子,指挥着唱腔、音乐,配合着表演的进行。特别是在唱腔伴奏中,它和唱腔、文场伴奏,形成了既能各自独立地发挥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功能,又是三位一体、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 2、大铜器所用乐器主要指钩锣、铙钹、铰子、小锣(亦常增加其它打击乐器渲染气氛,如加用梆子、马号、唢呐等)。多用暴鼓指挥。有些板头锣鼓常用干鼓指挥。一般的开幕、落幕;开场锣鼓;大部分唢呐曲牌伴奏;热烈紧张、慷慨激昂的情绪和气派大的表演动作及大部分唱腔的起板、间奏、尾奏均多用[大铜器]演奏。 3、小铜器所用乐器主要指铰子、小锣,(有时也用钩锣或其它打击乐器),多用干鼓指挥。剧中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变化幅度比较小的表演动作和一些唱腔起板常用[小铜器]演奏。 4、小三件所用乐器主要指铰子、小锣、干鼓,梆子也包括在内。和小铜器所用乐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小铜器是在武场五人击乐组编制范围内所特有的一种演奏形式;而[小三件]则是属三人组成的编制范围(司鼓、铰子各一人,梆子、小锣由一人兼奏)。小铜器是一种为舞台演出伴奏的演奏形式;而[小三件]组成的目的则是为日常小型乐队练唱、小型排练、小型清唱伴奏。小铜器有自己的专用牌子和锣鼓点法;而[小三件]虽无专用牌子,但在代替大铜器和小铜器演奏牌子时,则多用铰子兼奏铙钹点法,小锣兼奏钩锣点法,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明万历年间(1573-1620)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清嘉庆时期(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灯戏和三脚班,源出两路,合为一体,都是赣南采茶戏的组成部份。孕育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康、乾年间。清乾隆南城人吴照在《听雨斋诗集》中写道:“嘈杂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