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内容摘要:本报告是我一年以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行动研究的总结。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显得较为迫切。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策略研究

问题发现:

本人最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发现所教班级学生语文朗读水平普遍低下。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还没有经过很好的指导与训练,他们朗读起来总是一个调,普遍唱读,拖调,让人听起来特别难受,而且容易读断句,对于不同标点符号也不会读出不同的语气,更谈不上用心去体会文章写得美在何处。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神话、童话故事,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学生很难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然而,低年级的朗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基础,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种种情况,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现状分析: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一年级1班为例,全班47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21人,贵州、湖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大部分没有规范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对我校二年级学生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4)。

1、你喜欢朗读吗?

从第一表数据来看,有半数以上学生对朗读并没有热情,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朗读,这说明学生的朗读现状不容乐观。

2、你的朗读被老师表扬过吗?

从第二表数据来看,只有不到18%的学生被老师经常表扬他们的朗读,这说明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不太高,另外,我们老师在朗读指导教学中较少采用鼓励学生大胆朗读的方法。

3、你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从第三表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把文章朗读出来,但是在朗读的情感指导方面还需要加强。

4、你认为自己的朗读还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

从第四表数据来看,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是参差不齐的,其中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多字、丢字问题和语气停顿和感情朗读问题。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学生朗读水平的良莠不齐。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水平较低的原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1)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教学涉及面狭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么三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处于“陪客”,“观众”的地位,被剥夺了朗读的机会。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象,不利于朗读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3)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匮乏。教师大多是在分析、解读课文之后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部分)”、“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用……的语气把这句(部分)读出来”,朗读成了过场、成了嘘头,学生对此习以为常,因而往往无动于衷。还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内涵。教师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些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2、学生方面的因素:

(1)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还没有经过很好的指导与训练,他们朗读起来总是一个调,普遍唱读,拖调,让人听起来特别难受,而且容易读断句,对于不同标点符号也不会读出不同的语气,更谈不上用心去体会文章写得美在何处。

(2)部分小学生自觉性差,还未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通过家长、老师的监督,如果家长、老师的督促不得力,孩子就不会自主阅读,造成孩子偷懒成性的恶果。于是一方面不愿多读,另一方面惧怕朗读,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从而也导致了孩子对朗读的排斥感,形成不良朗读习惯。

(3)有些同学说,他们不喜欢朗读,觉得朗读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参加其他的各种活动,看电视、电影或者玩电脑等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比起朗读课文来有趣得多。还有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在语文课上被点名阅读课文。

3、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多数都是看孩子考试的分数。然而,朗读水平是不会反映在学生考试试卷上的。因此,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较少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家庭作业和对孩子的朗读水平进行辅导。

(2)由于对朗读水平的不重视,导致家长在家庭中缺少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朗读氛围,造成孩子没有养成在家主动朗读的习惯。

(3)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影响孩子朗读水平的提高。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家长只注重孩子考试的分数,也没有重视孩子朗读水平的提高。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进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的行动研究。

方法制定与实施:

1、行动方案的制订

2、行动方案的实施

第一阶段: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读出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首先在班会课上向学生明确了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要求,并做到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早读课,我会让学生多听听课文朗读、设立图书角、朗读小组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家长的配合,更能确保本次实验措施顺利实施。因此,我通过家长会及书面交谈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实验的重要性与研究目标,与家长达成共识,并提出家庭训练要求,如布置家庭“口头”作业,规定学生每天认真读一篇文章,隔几天在班级里把自己“成果”展示出来。

小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教学中我注重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激发其朗读兴趣。每当听到学校广播上高年级学生在进行广播时,我班的学生就又羡慕又忌妒,恨不得站在台上的就是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引导学生说:“如果你们好好练,朗读水平高了,到三年级时就可以去竞聘小播音员了,那时出现在台上的就可能是你们中的一员了。现在,我们先来评选咱们班的小播音员,让他每天早上领大家读古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另外,学生有无朗读兴趣,不只在于活动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还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朗读教学中,我还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感。例如,我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课文朗读大比拼”“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快乐。

第一阶段行动总结与反思:

喜:经过第一阶段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乐读的行动实施,我班学生的朗读兴趣确实有所提高,朗读的氛围逐渐形成。再一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本班48人)情况如见下表:

你喜欢朗读吗?

从表中数据可见,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关键在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良好的朗读习惯。当然,加强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采用各种合适的方法和渠道,才能使学生真正爱读书,读会书,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阅读的兴趣,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忧:学生朗读的兴趣是提高了,但朗读水平并没有大幅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还是受地方方言,教学方式,家庭因素等的影响,朗读水平一下子难以得到提高。低年级学生常有的唱读、拖调、不会断句等等情况还是常见的现象。鉴于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技巧的训练尤为重要。

第二阶段: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能力

一、重视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教师通过范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且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

教师范读后,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借助图像,想像朗读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一年级有篇课文《树叶》,我先将其制成多

媒体课件,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长在茂盛大树上的树叶,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水中嬉戏的鱼儿,顽皮可爱的小虫,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些小动物们跟树叶做朋友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把那种开心快乐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三、分好角色,表演朗读

低年级小朋友喜欢模仿,对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都相当的感兴趣,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指导《美丽的小路》一文时,可以让小朋友们戴上小鹿、小鸭、老牛等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让他们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深刻体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四、注重体态,增强语感

体态也是一种不用声音,而用人体一部分形态变化来表露某种心情或思想的方式的语言。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最易被小学生理解、接受。许多难以诉诸于语言的东西,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便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使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描写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用动作模仿几种植物“送”孩子去旅行的样子,学生接收到这些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句体态描写应怎样读了。

五、朗读评价,师生互动

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其实光有老师的评价还远远不够,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也可以找对子互评,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为主。也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自己读的还不够好,有的地方重音还不够突出。”我说:“那再来一遍好

吗?”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他把自己理解中该读重音的地方都展示出来了。这位同学正是通过自我评价,把缺点更正,实现了自我提升。其实,学生能评价别人的朗读就说明他已经有可一定的朗读能力了。更何况是自我评价。

第二阶段行动总结与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几个措施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低年级处于朗读的起步阶段,肩负着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老师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训练,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阶段: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读出收获

经过之前两个阶段的行动,在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我在班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课前5分钟朗读”“趣味朗读会”、“美文诵读赛”等活动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同时,定期评选出我们班的“朗读之星”、“朗读小组”、“朗读家庭”。

课前5分钟朗读:课前五分钟,由主持人(定期推选的学生)组织学生朗读(朗诵),每节课安排2-3人或小组。刚开始时,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大都害怕读得不好出笑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成为了我们班语文课一项有趣的课前活动。

趣味朗读会:学生自由组合,报名参加趣味朗读会的比赛,可以表演读,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以擂台赛的方式读。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在表演中朗读的能力得到提高。

美文诵读赛:学生朗读自己阅读过的美文。既能训练朗读能力,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阅读的好文章,多方面提高语文素质。

“朗读之星”、“朗读小组”、“朗读家庭”的评选:每两个星期根据各个学生、各个朗读小组、各个家庭的朗读反馈情况在班上进行公开评选得出。评选结果在班公告栏张贴,并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互动。

通过以上多项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朗读热情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在活动中朗读能力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训练,提高;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第三阶段行动总结与反思:

有付出,就有收获。

在一节我们班的语文公开课后,某老师说:“你们班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很多啊,整节课几乎没有听到学生有唱读,拖读,读错等情况。看来你的朗读活动进行得不错……”

有家长反映说:“以前我的孩子回到家从来不读书,硬要他读也是读得结结巴巴,毫无感情的;现在可不同了,他一做完作业就拿起语文书或其他的书来朗读,说不能输给其他同学。他还要求我也朗读,说是不但要当上‘读书之星’、还要评上‘朗读家庭’呢!”

钱同学说:“我现在不怕朗读了,特别爱上语文课。”

……

以上这些结果,就是我当初决定开展这项行动研究的初衷。一年来,通过本行动的实施与研究,学生朗读方式多样化了,朗读能力提高了。朗读兴趣和朗读习惯也逐日形成。广泛地开展朗读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一年来课题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了研究的艰辛,同时取得了很大收获。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在行动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有些问题和困惑仍未能解决,研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将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上升至理论层面还做得不够。

2、班级授课制对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带来禁锢,班级人多,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对学生个性化朗读展示在时间上有一定限制,教师对学生个别技巧指导也带来一定的环境制约。

结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经过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本行动研究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会自己读》陈静、逊吴忠豪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行动研究案例

附录八: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① 摘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方法,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资料收集、理论研究与分析讨论,使教学行为朝着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向发展。根据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本行动研究分为对Pair Work的初步研究和以帮助差生为重点的Pair Work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 行动研究; Pair Work; 控制性练习; 观察法; 访谈法 一、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关于Pair Work英语活动的初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Pair Work,即两人一组进行课堂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组织Pair Work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做得比较成功,但也常有少数同学的会话效率不高或活动失败的现象。例如,有的被一方独占话题,双方很少交换“话轮”;有的双方各行其事,“有话而无会”;有的使用母语为中介语,小声低语等。当教师请“会话未成功”小组当众会话时,也常常出现两人的对话不能连贯表达,致使会话无法继续进行。 (二)原因假设 是什么原因使得Pair Work未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预期作用呢?笔者对其试做以下假设: 1.教师示意不清 2.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3.活动安排得不合理,如时间紧、话题枯燥等。 4.其它个人因素,如两人关系、性别及性格差异等。 (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的研究过程 针对以上假设,调查问卷设计如下: (1)考查学生对会话活动的兴趣:是否喜欢两人一组活动? (2)考查教师示意是否清晰:会话活动前,老师是否示意清楚? (3)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水平的同学一组练习? (4)考查性格差异因素:你喜欢与什么样性格的同学一组练习? (5)考查交往差异因素:你喜欢与平时相处怎样的同学一组练习? (6)考查性别差异因素:你希望与什么性别的同学一组练习? (7)自我判断:你认为哪些是两人对话活动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共90人。 调查结果: 在90份有效答卷中,77.5%的学生喜欢做Pair Work,基本肯定了会话活动的积极意义。对影响会话活动未成功原因的调查结果: (1)有79%的学生很清楚教师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可基本排除假设中关于教师示意不清的因素。 (2)有68.9%的学生对性别差异取无所谓态度,因而假设中的性别差异因素也可以排除。 ①祝珣. 小学英语Pair Work的行动研究.基础英语教育,2005(3)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 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就本科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全面性导师制运作模式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已取得令人瞩目成绩,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成绩斐然。本文是在阐述本科导师制发展及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一般模式,最后则是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本科导师制运行现状做出研究。 标签: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 1.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概念综述 (1)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导师制最初来源于英国教会学校,教育者的职责主要是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实施道德驯化与生活教导,教育者因此而成为被教育者生活与道德方面的导师,这一制度到了14世纪被英国的一些知名的大学引进。在19世纪,导师制成为一些国际型大学竞相采用的模式,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才开始引进导师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念。本科导师制指的就是在本科阶段所设置的,旨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为其职业规划作出正确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本科导师制职责的内涵主要是涉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师生协作关系的构建、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提升、职业规划的引导这五个方面。 2.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1)全程导师模式。这一模式要求从学生一进入高校就推行导师制,导师在思想道德、专业素质、科研水平、职业规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 (2)科研导师模式。科研导师模式主要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将会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一选择性存在的标准即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导师就是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具象化的科研指导。 (3)精尖导师模式。所谓的“精尖”,指的就是将培养精尖的学生作为导师关注的对象,在高校落实国家人才培养规划实践中,着力于抽取部分具有实力的学生作为精尖培养的对象,并将其交由学术界权威导师带领,从而实现该部分精尖学生的超常规发展。 (4)目标导师模式。这里的目标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即学生根据自己在职业规划、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来自主选择导师,从而使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处于相对宽松与自由的空间之中。 (5)阶段导师模式。这一导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导,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

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 一、文献探讨 [强迫症定义]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种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状] 强迫思维,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等,有的与精神因素有联系,内容不荒诞离奇,病人自知力存在,无其他精神病和明显精神衰弱性格特征。患有强迫症的患者内心都有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一方面,他们明知这些动作和观念毫无意义,不必要,想努力加以控制,但又无法消除这些行为,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紧张和不安。许多患者同时伴有头痛、头昏、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强迫症患者一般都胆小,敏感,害羞,做事情怕难为情。常因此不能显示他们的口才和表演才能。这种难以控制的心理矛盾常使患者坐立不安、易激怒、紧张、虚弱、疲乏。 二、研究设计 [研究框架] 问题描述——→问题分析——→实情探究——→拟定策略 ——→运用实践——→评估效果——→纠正改善——→期待解决 [个案描述] 1.基本资料 姓名:萧何(化名) 性别:女 年龄:17岁 家中成员:3人父亲、母亲、萧何 2.成长经历 萧何在家中是独生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但是也正因为就这一个女儿,因此父母对她的期望也很高。上幼儿园期间,年年是“好孩子”;上小学和初中期间,年年是“三好生”,初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班”。 在高一第二学期之前,似乎一切都很正常。 [研究地点]

萧何就读的重点班有52位同学,是该所学校的一个特色班。它由年级的前54名同学所组成的,这是一个班风踏实的集体,也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集体。就周记的情况来看,除了萧何一人受强迫干扰,其他各个都正常地运转着。对第一个矛盾,我们打算把重点放在教室,通过对她的观察、对周记的再了解、动用集体教师的智慧,来对她进行引导,尽可能地消除她的强迫感;对第二个矛盾,我们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或者说是数学课情况的延续,它应该是由第一个矛盾决定的,我们决定用意志去塑造她。 三、行动研究历程 日期:2004年5月7日(一) 背景简述:高一重点班学生萧何,刚踏入高中时,成绩优秀(除了数学稍稍有些逊色)。然而,第二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迫使这位本该充满朝气的女生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疲乏,在她的周记中,赫然写着:“各位老师,帮帮我,上数学课时,我总是在重复中煎熬,下课后,我总在弥补我的浪费,我快要被这种状况吞没了。” 场景描述:(在周记中,她反应的是数学课,因此,我们决定把研究的时间就安排在数学课上,而听课时我们就坐在教室的前面,而萧何的位子就在第三张)第一次关注到萧何,发现她确实在这样的班级中格格不入。整个一堂数学课,其他人都聚精会神地随着教师的步伐在前进,且一脸的自信,包括做练习题都是如此;而她,时而紧锁双眉若有所思,时而看看同桌,时而低头疾书与他人无关,时而盯着黑板的某一处神情沮丧,似乎整个人就处于浮躁状态。 实情简析:课下面谈后,得知:数学课上,本来是萧何的思路跟着老师在走,突然之间,发现旁边的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有个念头在想,自己第一题可能没有弄懂,虽然她明白,她完全弄懂了,但是有了这个念头以后,她根本无心去听下个题目,又知道时间的宝贵,但是为了证明什么,她却拿起笔把第一题在纸上写了一遍,这才了事。但又错过了后几题的听讲,结果,一堂课下来,丢失了好几个题目的听讲时间。而数学课一下课,她说自己肯定不会出教室,因为要补那不懂的题目,很多时候,课间十分钟是不够的,常常会影响下一堂课。 处理方式:了解、安慰并告诉她,不要再在课间的时候去做数学题目,我们会联系数学老师,利用中午的时间为她讲解另外几个题目。 处理结果:虽然利用中午的时间为她讲解题目,是弥补了她上课时的漏洞,但是下一堂数学课呢,难道经常这样上课听不完整,下课再来补吗?我们感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日期:2004年5月14日(二) 背景简述:一个星期内,据数学教师称,有五个中午自习的时间,萧何都在办公室问问题,而且比上个星期的问题还要多,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在萧何的周记本上有这样几句话:“现在的我,比起上个星期,要有负罪感。因为现在课上,我经常跟着强迫走,而且还走得心安理得,

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是源于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源于更新教师观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教学观是教师关于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基础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源于我校四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 自2008年以来,我校在学习课改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兵教兵、一帮一策略、学生展示互动、学生自我管理与相互教育等逐渐形成我校的特色,并在一定范围内有了较大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建立伙伴式的师生、生生关系,才能采取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伙伴的共同成长。1、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堂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2、课堂上的多元互动和伙伴合作的质量是决定课堂效果的关键。3、学生不只是教育对象,而且是重要的课堂资源,学生之间的伙伴效应必须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我们决定以实施课题研究来带动教学实践,启动“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让每一位教师深刻的理解“伙伴课堂”的内涵,即“伙伴课堂”是以课堂参与者平等互信的亲密人际关系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基础;以小组多维合作,伙伴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为特征;把学生作为重要课堂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把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作为目标的高效课堂,并自觉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2、构建伙伴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伙伴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通俗易懂、自然亲切地表达宣扬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3、真正改变师生关系,教师成为负有引领职责的成年伙伴,彰显了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影响。建立了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达成小组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炎热的下午,我一进教室看见一群熟中的孩子,在冷气舒服的安抚中,个个呈现出满足陶醉于睡梦中的样子,看见他们睡的如此的甜美,我于心不忍叫起他们,心中充满了强烈的罪恶感,但基于身为一位教师的使命,我不得如此。孩子们在我使劲的声嘶力吼中缓缓的醒来,不耐烦的打开书本,少数一两位还趴在桌上发呆。整堂课下来,我知道除了前面几位同学外,我想大部份的同学是不清楚我在作什么的? 除了上课,我还不断的从事于调节的工作,因为我不能一次让太多的同学同时出教室去上厕所,一方面是他们在走廊谈笑的声音太大影响到别班同学的上课;另一方面是有人会躲在厕所内抽烟,所以我只好每次让两位同学离开而且限定他们回来的时间。以致于整堂课上下来,我不断的被打断我的课程,甚至于让我误以为我在这堂课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安排他们上洗手间的时间而不是教学。 我原本在这堂课中打算在课程中带入有关[生命教育]的部份话题,除了一方面可以让我的课程能够把现代与古代拉近以外,也试着让孩子们了解如果我是李商隐那么在那样的时空背景里我会怎么作?比他作的更好还是比他作的更烂?结果整堂课上下来,我只上完国学常识的部份,要提醒同学缴交的作业也没公布。虽然回想一下整堂课上课的情形尚属良好,因为至少该上的课程进度有上完,但如果在课堂上我只能照本宣科那只不过沦为一位[经师]罢了!我想我对自己的角色绝不只定为在此!但因为我必须分心掌控他们离开教室及回来的时间,导致我没办法把事先准备好合适在此融入的有关[生命教育]课程都给错过了,下回又不知道何时才有适当的时机与孩子们作分享了。 假如我重新回顾那一堂课的情形,我想大部份的同学应该都不清楚我在说什么罢?除了为了一开始唤醒他们提振士气所说的几则小笑话,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学到了多少? 令我不尽怀疑毕业之后到底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一课?在这一节课里除了学会古诗,孩子们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该知道呢?人类之所以异于万物,乃在于经验的累积,所以我相信除了课本以外,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带给他们,否则教学沦为死知识的传授,那上课又有何用?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课程简介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宗旨是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1 )认识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分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所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同时引导教师思考自己可能面临的困难。(2 )了解什么是行动研究,通过学习其定义,找到行动研究的特点。详细介绍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而了解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员认识行动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的不同。( 3 )通过案例学习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展反思等;同时进一步了解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的功能、特点和不足。( 4 )最后,探讨撰写行动研究报告的意义,分析行动研究报告的结构,提出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另外,课程在互动对话环节邀请做过行动研究的一线教师与学员,分享她们学做行动研究的过程和体会,为一线教师参与行动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学习要求】 1. 深刻认识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作用。了解什么是行动研究,总结行动研究的特点,思考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与小组成员讨论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困难。 2. 与小组成员讨论和分享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设计调查工具,为开展调查奠定基础。 3. 了解行动研究的过程,并能按照行动研究的过程,确定研究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为在教学中实施改进方案奠定基础。 4. 完成一份开展行动研究的设想和计划。

专题讲座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王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引言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何使课程理念转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而教师的自觉行动必须来自于教师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动。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在西方国家引起课程专家的关注,行动研究到今天已经成为国际范围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和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探索中国国情下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也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课题。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 一、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与现状 二、行动研究及行动研究的过程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四、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一、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与现状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应再局限于应用他人的理论或重复别人的经验,而应通过个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重构自己的教育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教育的价值,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再是对职业的补充,而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一种职业精神。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师才能形成真正的改革意识,发展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也才能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在合作中构建自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会观察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认识。同时,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获得自身发展,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 行动研究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开始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 90 年代中开

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项目编号:2009SJGLX052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新建本科高校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主持人:胡卫民 项目成员:卢奎王生交原新凤郑新成王延 完成单位(盖章): 河南工程学院 成果科类:教育学 2010年6月13日 摘要 — 1 —

工程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与工程技术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有关。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工程系统日益显现出不断增强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体现出复杂性、多尺度性、不确定性、多学科和跨学科性,这些特点要求工程教育必须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为解决社会问题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立足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对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学习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和综合国内外改革实践结果,总结了指导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践改革的推行的先进的、成功的理念思想、方式方法和经验教训,特别对CDIO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思考。论文从分析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环境和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以及培养要求出发,构思了工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体两翼?教学实践模型的构想。文中论述了改革实施的主要过程,在改革推行中融入了CDIO的原则和精神,使改革体系渗透了其实质性特征和关键点,同时注重结合我国国情和工程教育的客观实际,遵循工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指导思想,针对现代工程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培养要求,突出其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在理顺教学培养过程的框架下,特别比较研究了现有典型的课程设臵体系,并针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课程设臵改革的建议。为了保证改革的推行成功,针对高校管理同步改革主要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提出的各项想法和建议,都以保证其在推行中的实践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考虑前提,虽然这些都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效果才能— 2 —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小学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教师行动研究案例——问题学生行为与矫正 一、问题的发现: 夏某,男,11岁,是我校五年级某班级的一名学生。在第一周军训期间,刻苦训练,认真学习。上课、集会从不迟到、早退。但是,开学二周以后,就逐渐发现他有一些违纪现象出现。学校规定每天早上的早读,他总是不读。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有时就干脆趴在桌子上不听课,并伴有作业拖拉的现象。夏某为什么在入校二周的前后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二、问题的症结: 夏某原是我校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原先在四年级时,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很差。但在五年级军训期间,感受到了教官亲切的关怀和老师的殷切希望。这一切更加坚定了要在五年级认真学习信念,以弥补以前的不足。 在入校的军训生活中,一直能坚持刻苦训练。刚开始训练两天,就觉得腿脚发软,肌肉酸痛,但他没有因此而请假,坚持在操场上训练。身体的疲劳算不了什么,心理却是很开心的。通过一周的艰苦训练,他在班级中获得了军训会操比赛的第一名。这极大地增强了夏某的自信心。他坚信:只要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军训结束后的第一周,夏某学习是很认真的,从不迟到、早退。并且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但过了两周后,就发现夏某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上课总是低着头,有时干脆就爬在桌子上听课。因为他四年级时的英语和数学成绩很差,《英语》、《数学》等课程听不懂,虽然也暗自努力过,但还是搞不懂,心理觉得很烦,所以,有时早读就不读,上课也就无精打采了。暂时也只能这样混一段时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就出现了早读不读、上课不认真的情况。 三、问题的解决 转变夏某1、对策与方法夏某是因为自己以前学习成绩差,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希望,所以产生了厌学情绪。当务之急是要帮助他排除学习障碍,树立自信心。要多给他鼓励,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在这个方面,我们老师就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其次,要帮他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夏某的疏导和教育,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帮助他树立信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案例1:自然课老师的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案例 案例1:自然课老师的行动研究 某小学五年级自然课王老师,自开学以来,经过两次月考后,发现其班上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他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所在,并改善学生学习情况。其实施步骤如下: (1)发现问题----王老师发现其班上学生两次月考下来,自然科成绩的表现不佳,因此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2)确定问题----他开始分析有关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请教同年级其他自然科老师,并经仔细观察,确定了“如何增进学生学习自然兴趣”为最重要问题。 (3)文献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后,便开始深入和广泛地搜集与增进学生兴趣有关的文献。 (4)拟定计划----根据文献及问题分析,王老师决定以调查研究法来进行对班上学习兴趣的研究。他想自编一套评量学生的“自然科兴趣量表”。 (5)搜集资料----王老师根据研究设计,对其学生进行测验。最后将此资料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对自然科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上课缺乏实验、讨论、同时户外观察活动也太少。 (6)设立假设----根据研究结果,王老师推出行动假设----即每周进行两节实验,一节讨论,每二周有一次户外活动。 (7)实施行动方案----根据假设,王老师便开始进行新的自然科学教学活动。 (8)评鉴实施结果----实施新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验的成效是否有增进。 (9)修正方案与再实施----如果评鉴结果有效,则继续原实施的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 案例2:a、b两套教学方案的比较研究 一所小学的领导认为,究竟怎样的课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许多教师模糊不清。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导致素质教育教学行为的缺失,进而阻碍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开展“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他们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让教师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轨迹,以达到澄清教师认识上的模糊性,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设计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力争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此,他们特选课文《坐井观天》(寓言),让一位有9年教龄的市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执教。他们首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备课,设计了两套教学方案,然后再让这位教师在某实验小学二(1)班和二(2)班(普通平行班),用两种教法教学。同时,他们组织教师观摩、教师讨论、评课,对两种教法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其中部分结果是: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行动研究案例

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生数学书写习惯的培养” 顺德大良西山小学谭艳辉 一、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为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中数学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是其中之一。对学生而言,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培养做事耐心、有序的品性及审美的情趣,可以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以及解题习惯,积累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问题的发现: 我们发现,小学生经常会由于粗心而看错题或者做错题。其实,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平时的审题习惯和书写习惯不好而造成的。如:书写不规范,“1”写得似“7”,“0”写得似“6”,造成看错数字;不会打草稿,草稿纸上乱七八糟,刚算好的答案一下子就找不到了;书写马虎,自己写的数字自己都不认识,等等。而且,书写不好,造成学生做题随随便便,思维过程混乱。简单的说就是:不好的书写习惯造成学生养成不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和解题习惯。严格的说:不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学生养成做人、做事马虎随便,没有耐心,形成不好的品质。为此,我确定了以“数学书写习惯的培养”作为研究小课题。三、深入调查现状: 连续五年,我都接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每年我都对新接手的两个班近百名学生进行“打草稿”的调查,发现只有极个别学生的草稿纸上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而且草稿整齐,干净。绝大多数学生的草稿纸上乱七八糟,而且浪费纸张的现象很严重。还有个别学生没有打草稿的习惯。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无打草稿的意识,需要老师多次提醒,才把草稿本拿出来用。做题时,少数学生先在草稿本上演算,多数人拿起笔就在书上、试卷上写,发现错了,即刻划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位一体。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5、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二)课题的研究内容;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什么叫行动研究

什么叫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操作范式。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 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为一体。 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第三点:怎样开展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程序。1、做好划,定好方向; 2、加强实施,进行反思; 3、总结提高,改善行动。其中重点是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环节,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怎样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个教育事业以及生活环境。二、行动研究的类别。有三点:移植、教历和案例。三、行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科研兴课。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里不在一一罗列。四、新动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一共有6个方面的关系:1、行动和研究的关系; 2、理论导向和行动实践的关系; 3、课题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 4、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 5、体会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关系; 6、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以能为本,以勤为先,以研为导,以创为先。”十六字是行动研究纲领。 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一、行动研究法的起源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尔(John 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那时,在一般科研工作者看来,“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两者并不相干。而考尔、勒温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仅凭个人兴趣搞科研,仅仅是为“出书”作研究,那么其研究工作就不足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研究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光有一腔“热情”,那么他们就无法作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提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