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ANP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_王雪青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ANP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_王雪青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ANP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_王雪青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ANP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_王雪青

第25卷第2期工程管理学报V ol. 25 No. 2 2011年04月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pr. 2011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

ANP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

王雪青1,张帅1,刘炳胜2

(1.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E-mail:zs76837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8929405.html,;2.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将指标综合选择方法引入建筑产业评价领域,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定量化地选定了12个观测指标,从资源要素、产业外部环境、产业内生能力3个方面提出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本身非递阶层次结构特点,利用网络分析法(ANP)建立了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具体测定与排序。计算结果表明:建筑产业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和沿海地区表现明显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

关键词:区域建筑业;竞争力;综合指标选择方法;网络分析法(ANP)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1)02-121-06

Index Selec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ANP Evaluation Model for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WANG Xue-qing1,ZHANG Shuai1,LIU Bing-she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E-mail:zs76837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8929405.html,;

2. 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index selection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the evalu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welve indexes were selec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ource elements,industry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the endogenous capacity to present the 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Analysis Network Process (ANP)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hierarchical structure for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of 31 provinces,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was tested and rank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 clear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performance in eastern and coastal areas is better than western and central areas.

Keywords:reg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competitiveness;comprehensive index selection method;Analysis Network Process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住宅、基础设施、商业地产等建设项目快速增长,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建筑业企业个数为71095个,从业人员达到33153万人,建筑业总产值为62036.81亿元 [1]。我国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地区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个省区域无论在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部分地区建筑产业经济效益下滑,显示出竞争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各个区域的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不仅对于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0-12-27.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课题计划项目(2010-R3-5);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金资助(B1020047).

·122·工程管理学报第25卷

虽然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DEA 等诸多评价方法都被应用于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但是现有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对建筑产业竞争力这一多属性评价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虽然多数学者对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存在着较多的人为主观评价,很难兼顾指标体系的代表性、全面性。

基于上述分析,为解决目前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存在的指标选取科学性不强和评价方法存在不足的问题,本文在对产业竞争理论与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文献回溯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产业自身的特点,并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设计出我国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特点,使用AN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各个省市的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

1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1.1建筑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回溯

关于产业及建筑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国外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钻石模型”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机会与政府作用6个方面概括了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2]。George Ofori(2003)认为,建筑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应该考虑波特教授钻石模型的四个决定因素及文化、政策安排和政府影响7个因素[3]。Maozhi(2003)根据新加坡建筑产业特点,提出了技术进步、劳动力质量、材料质量、经济水平、政府管理、周期因素(能源价格变动、通货膨胀因素等)、相关产业和建筑事故是影响新加坡建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增长的7个因素[4]。英国里丁大学的Graham Ive教授(2004)使用德尔菲法、访谈、讨论等方法,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筑业竞争力六边形模型,从产业性质、生产要素、人力资源、需求、政府、企业战略与决策以及文化和机会6个方面对建筑产业竞争力做了大量研究[5]。

国内专家学者在构建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国内的建筑产业竞争力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陈辉华、王孟钧、彭庆辉(2007)从基本因素、决定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产业结构、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及环境等4个要素竞争力角度建立了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浙江、北京、湖南、湖北、安徽六省市的建筑业进行了实证研究[6]。姚宽一、金维兴(2007)构建了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0项评价指标分别为:政府支持、政府效率、法律、制度框架、固定资产占用、建筑业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建筑业进出口、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资本运营、建筑业生产效益、产业资源占有、从业人员素质、相关产业支持度、城市化水平、建筑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产业结构、研发水平和技术推广率[7]。汪文雄、李启明(2008)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对中国31个省、市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和聚类分析[8]。刘晓燕、王雪青(2008)采用数据包络法(DEA),选取建筑产业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对省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排序[9]。王家远、叶银川(2009)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浙江和江苏6省市建筑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估[10]。刘炳胜(2010)采用SEM与SD组合对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11]。

总体来看,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庞杂,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相当分散。同时,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是基于文献综述或经验判断,并没有指标筛选和优化的过程,科学性不足。

1.2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相关文献回溯

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德尔菲法、因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被广泛用于建筑业竞争力评价[12~14]。这些单一的评价方法存在着显著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和不足,见表1。

表1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一览表

方法名称优点不足

层次分析法可兼顾定量指标和定性

指标,指标选取具有系统

性和代表性

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无法

应用于指标间存在依存和反

作用关系的情况

德尔菲法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利用

专家的先验知识

主观性过强,科学性不足

数据包络法可评价多输入—多输出

系统

只表明评价单元的相对发展

指标,无法表示实际发展水平神经网络可处理非线形大型复杂

系统

精度不高,同时需要大量的训

练样本

因子聚类分析全面、可比、客观合理需大量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客

观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可处理相关程度大的系统

第2期王雪青,等: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ANP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123·

为了克服单一评价法的不足,集合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点,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粗糙集等基于组合的评价方法在建筑业竞争力评价中得到了应用[15~16]。但模糊层次分析法仍然无法解决非递阶独立指标的评价问题,模糊粗糙集需进行较复杂的数学运算,计算量较大。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仍存在着不足,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总体来看,层次分析法(AHP)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作为一种主观评价法,它可以很好地兼顾指标的系统性和代表性,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将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评价法结合起来,提出了AHP—灰色关联评价法,AHP—熵值法、Fussy—AHP,试图采取组合优化的方法,克服AHP 的不足。

AHP是基于系统视角的一种评价方法,采用AHP评价方法可以较好的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但AHP只能应用于递阶独立指标,而建筑产业评价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间存在着依赖和反馈的情况。针对建筑产业竞争力特点,本文引入了网络分析法(ANP)方法,克服了AHP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问题。

2基于综合指标选择方法和ANP的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1建立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专家学者的诸多论述,产业经营效益、生产要素、需求状况、辅助产业、产业组织状况、创新因素是影响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经营效益是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低投入高产出是产业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产业整体运行状况的集中反映;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国民经济对建筑产品的需求,需求量越大,建筑业的规模就越大、需求量增加的速度越快,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因此,区域对于建筑产品的需求是刺激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中国建筑产业生产效率直接受到劳动力和技术装备的影响,因此,资本实力、劳动力资源、设备装备等生产要素对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建筑产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工程设计行业、监理咨询行业、勘察设计咨询等多个行业的辅助,区域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地建筑产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整体建筑产业集中度不高,且规模结构层次不明显,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优势培育出潜在竞争优势,建筑产业内的竞争势必转移到科技创新要素上。

因此,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得性等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结合建筑业自身特点,本文选取了产业经营效益、生产要素、需求状况、辅助产业、产业组织状况、创新因素6个潜在变量,并初步选择了20个观测指标,初步设计出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初步设计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潜在变量观测指标

产业经营效益A1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V1

建筑业总产值V2

生产要素A2所有者权益V3

企业负债V4

设备台数V5

年末总功率V6

企业人员数V7

劳务人员V8

专业人员V9

总承包人员V10

需求状况A3工业总产值V11

房地产业总产值V12

勘察设计企业数V13

勘察设计人员V14

辅助产业A4

监理企业数V15

监理人员V16

总承包企业中特级及一级企业产值比重V17

产业组织状况A5

一级专业分包产值比重V18

创新因素A6自然科学领域经费支出V19

技术市场成交额V20

2.2采取综合方法,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

为了改进目前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领域普遍存在的“重评价方法、权重计算,轻指标选择”的倾向,改变目前该领域指标选择方法不科学、主观性过强的问题,本文采用综合方法,根据2008年《中国建筑统计年鉴》数据,对初步选取的20个观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选择了12个观测指标。具体优化过程,见图1。图1中N为各子类的观测指标个数。

优化后的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2个观测指标,分别是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V1、所有者权益V3、企业负债V4、设备台数V5、企业人员数V7、工业总产值V11、勘察设计企业数V13、勘察设计人员V14、总承包企业中特级及一级企业产值比重V17、一级专业分包产值比重V18、自然科学领域经费支出V19和技术市场成交额V20。

根据“资源—能力—环境”竞争力研究范式,产业竞争力强弱是由产业资源要素、产业内生能力、产业外部环境3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产业资源要素是构成产业竞争力的硬实力,主要由

·124·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第25卷

图1 综合指标选择方法流程

资产、设备、从业人员等要素构成;产业内生能力是构成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由产业经营效率、生产效率、组织情况和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产业外部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主要由需求状况和辅助产业等要素构成。三者互动的“合力”最终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实力。基于对产业竞争力的归类分析,将12个观测指标,分别归入“产业资源要素、产业外部环境、产业内生能力”3个一级指标,得到优化后的我国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观测指标

资源要素F 1

所有者权益V 3

企业负债V 4 设备台数V 5

企业人员数V 7 产业外部环境F 2

工业总产值V 11 勘察设计企业数V 13 勘察设计人员V 14

产业内生能力F 3

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V 1

总承包企业中特级及一级企业产值比重V 17 一级专业分包产值比重V 18 自然科学领域经费支出V 19 技术市场成交额V 20

2.3 ANP 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2.3.1 ANP 原理

1996年Saaty 教授在AHP 的基础上提出了ANP 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常规的AHP 方法只能应用在独立递阶决策问题上的局限[17]。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内部还存在依赖性和反馈性。而ANP 恰恰解决了复杂层次结构的决策问题,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上。

ANP 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第2

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内部是相互影响的网络结点[18]。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如图2,它是一个典型的ANP 结构。

图2 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ANP 结构图

2.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ANP 的前提使用条件是:需要判断控制因素内部是否独立,并判断元素之间是否存在依存和反馈。本文在判断控制层和指标层反馈和依存关系时,先使用SPSS (13.0)软件,调用因子分析程序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在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对权重判断矩阵。基于指标相关性,判断同层次各指标及跨层次指标间的影响和联系,能够极大地改善目前ANP 评价方法使用中存在的影响度评价主观性过强的问题。

ANP 的基本计算步骤为:一是确定控制层中各因素的权重;二是构造判断矩阵;三是构造超矩阵、计算指标权重。

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发放调查问卷,分别构造出判断矩阵、加权矩阵,再使用Super Decision 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19],因为篇幅的限制,仅给出各评价指标最终权重图,见图3。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建立的区域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8年《中国建筑统计年鉴》形成的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

3.1 数据处理

首先对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评价指标对应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对于效益型指标处理(取值越大越好):

min max min ik ik

ik ik ik

k

k

k

x x y x x ?=

?

第2期 王雪青,等: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ANP 评价模型指标选择与实证研究 ·125·

图3 各评价指标最终权重图

(2)对于成本型指标处理(取值越小越好):

max max min ik ik

ik ik ik

k

k

k

x x y x x ?=

?

然后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建筑业产

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

F = 0.3037089V 1 + 0.066737V 3 + 0.037277V 4

+ 0.058564V 5 + 0.057610V 7+0.024323V 11 + 0.041020V 13+ 0.075618V 14 + 0.032709V 17 + 0.018715V 18+ 0.223831V 19 + 0.059888V 20 最后,将各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代入公式中,就可得出各个区域建筑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F 的得分。以这个综合得分的大小进行排序,就可以排列出我国各个区域建筑业竞争力的排名。评价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见表4。

表4 各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综合排名

区域

综合得分

综合排名

区域

综合得分

1 江苏 0.837266994 17 重庆 0.205887694

2 广东 0.649541624 18 黑龙江 0.194499277

3 浙江 0.59112976

4 19 山西 0.1804161064 山东 0.577878616 20 江西 0.176554077

5 上海 0.40987699

6 21 吉林 0.1505872536 北京 0.390748626 22 云南 0.144055131

7 河南 0.332997380 23 内蒙古 0.139157674

8 辽宁 0.332561280 24 广西 0.1286508379 湖北 0.307387414 25 甘肃 0.12321551910 四川 0.287691243 26 新疆 0.10478653111 湖南 0.282441626 27 贵州 0.10276226012 河北 0.263515956 28 海南 0.08505417013 福建 0.24614641 29 青海 0.06930160614 安徽 0.233409645 30 宁夏 0.06771820515 陕西 0.232192371 31 西藏 0.05054765416

天津 0.215081853

为了更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本文以全国31省份竞争力评价值为评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通过SPSS (13.0)软件中的类平均法,实现分级。竞争力分级结果,见表5。

表5 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分级表

分级

数量

省、市、自治区

1级 1 江苏

2级 3 广东 浙江 山东 3级 2 上海 北京

4级 11 河南 辽宁 湖北 四川 湖南 河北 福建 安徽

陕西 天津 重庆

5级 14 黑龙江 山西 江西 吉林 云南 内蒙古 广西

甘肃 新疆 贵州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3.2 实例分析结果 (1) 在一级指标权重中资源要素F 1占到0.22,产业外部环境F 2占到0.14,而产业内生能力F 3占到0.64。这说明产业内生能力是决定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产业外部环境和资源要素是辅助因素。

(2)在单个竞争力观测指标权重比较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V 1,所占权重高达0.30,第2重要的为自然科学领域经费支出,达到0.22。这说明经济效益是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能力高低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的高低是与该地区的科技投入及科技能力有较大的关系,这和以往的研究是吻合的。

(3)从排名来看,目前中国区域建筑产业发展不平衡,竞争力由强到弱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由好到差呈现阶梯状分布。江苏省是第1,竞争优势明显;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居第2级;上海市和北京市等处于第3级。区域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存在着明显地域差异,东部和沿海省市表现明显优于西部和中部省市。

4 结论

本文以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为目标,围绕着如何“系统、全面、科学”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确定指标权重两个核心问题。首先采用综合选择方法,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网络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评价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其次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参差不齐,总体来看,从高至低,已经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3个集团。

由于影响地区建筑业竞争力的因素众多,本文采取的指标皆为硬指标,并未考虑政府要素、政策

·126·工程管理学报第25卷

环境等软指标,指标的完备性和应用的普遍性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对于3个集团的具体变化趋势及竞争力差异形成机理并没有做更多论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2009.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8929405.html,/tjgb/ndtjgb/qgndtjgb/ t20090226_402540710.htm.

[2] Porter,M.E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Free Press,New York,1980.

[3] George Ofori.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3(21):379-391.

[4] MAOZHI,Goh Bee Hua etc.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ccoun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Sinapore [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3(10):707-718.

[5] Graham Ive,Stephen Gruneberg,Jim Meikle,David

Crosthwaite.Measur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London:2004.

[6] 陈辉华,王孟钧,彭庆辉.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评价[J].统

计与决策,2007(22):128-130.

[7] 姚宽一,金维兴,王战宏.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关键

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07,294(4):1-4.[8] 汪文雄,李启明.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建筑业产

业竞争力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2):329-337.

[9] 刘晓雁,王雪青.基于DEA的我国省域建筑产业研究竞

争力研究[J].建筑经济,2008,313(11):18-21.[10] 王家远,叶银川.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地区建筑业竞争

力[J].深圳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92-97.[11] 刘炳胜,王雪青,曹琳剑.基于SEM与SD组合的中国

建筑产业竞争力动态形成机理仿真研究[J].系统工程

理论与实践,2010(11):2063-2070.

[12] 夏清东,邓蓉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企业竞争力

评价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

124-127.

[13] 王要武,邓蓉辉.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

估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3):489-494.

[14] 李启明,谭永涛,张二伟.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体系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3,33(5):

652-655.

[15] 李小冬,关柯,赖嘉.大型承包商国际竞争力的综

合评价及其模拟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0):1354-1357.

[16] 姜连馥,石永威,满杰,杨尚群.基于模糊粗糙集

理论的建筑业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5):729-734.

[17] Rozann,W.Saaty.Decision Making in Complex

Environmen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for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M].RWS Publications,2003.

[18] 王莲芬.网络分析法(ANP)的理论和算法[J].系统

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3):44-50.

[19] 刘睿,余建星,孙宏才,田平.基于ANP的超级

决策软件介绍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23(8):141-143.

作者简介:

王雪青(1965-),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建筑产业经济;

张帅(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刘炳胜(1979-),男,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建筑产业经济,工程管理。

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

摘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构架特征;然后介绍了古建筑建模的数据获取途径;最后详细描述了在AutoCAD中,对古建筑建模的步骤,重点讲述了坐标系的问题、利用不同的模型类别对不同形状的构件建模的问题。 关键词:古建筑;AutoCAD;三维重建 Abstract:Thisthesisintroducestheframechar-acteristicoftheChineseclassicalwoodenbuildinginbrieffirst;thenintroduceshowtogetthemodeldataofclassicalbuilding;ItdetailedlydescribesinAutoCAD,thestepofbuildingfinally.Inthepart,itexlainsthereferenceframeandbuildingthemodelofthedifferentwoodencomponentwithdiffer-entmodelcategory. Keywords:Classicalbuilding;AutoCAD;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 一、前言 中国的木构古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一部分,为了把古建筑文化留给后人及推向国际,我们应该将古建筑的结构特征记录下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存档保护。传统的存档方法主要是图表、文字、照片等等,只能给人平面的印象,而且数据量大,不利于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古建筑的三维立体模型,是目前数字化存档发展的趋势。古建筑的立体模型不仅记录了建筑的构造特征,也保留了每个部分的尺寸数据,建立的模型还可用于三维仿真。 二.我国木构古建筑的构架 我国的木构古建筑都是由千百个大小各异的单个木构件如柱、樑、枋、斗、栱、椽等按一定的原则组装而成。所以要建立整个建筑的三维模型,首先就是创建单个木构件的模型,然后将若干个构件像搭积木似的组装起来,构成建筑物。 一座标准的抬樑式木构建筑可分为:柱础层、斗栱层、樑架层、屋面层、装修层。 柱础层主要有柱础、立柱和栏额等构件。它们在木结构体系的建筑物中起着构架的作用,垂直支撑着整个屋顶的重量。 斗栱在樑枋与柱础之间,它可以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是屋檐下面的一种传力构件,也起着很好的装饰效果。斗栱主要由五种基本分件组成,即斗、栱、翘、昂、升。斗栱层的五种分件纵横交错、层层叠叠,挑出上大下小的托座。 樑架层横向联系柱子,这一层主要是樑和枋构件,他们横架在柱头上,一般我们见到的只有樑、枋的横向立面和它们的顶端出头。樑、枋的断面都是矩形的。 屋面层主要包括望板、灰背组成的基层及瓦面层。 装修层主要有一些门和窗、抱柱栨、地栿等等。 三.建模的数据获取 建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数据的获取。目前数据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和工程测量方法。对于形状怪异,很难用AutoCAD进行建模的木构件,一般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工程测量方法主要是采用全站仪实地测量,获取建筑物的特定位置的三维空间数据。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测量方法,就是用经检定后的直尺和角尺实地量取它们的大小,标于纸上,并考虑温度改正后也标于构件草图上。 四.建立模型 获取了精确、丰富的数据以后,就可以利用AutoCAD进行木构件的建模了。AutoCAD是当今最流行的绘图软件。使用AutoCAD创建的构件三维模型,可以逼真表示构件的精细结构。这种方法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细节程度(“真三维”实体),不仅能表示古建筑物的外观,而且还能充分展现古建筑物的内部形态。 1.坐标系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AutoCAD进行三维建模,首先要理解坐标系的问题。掌握了坐标系,可以将复杂的三维问题转成二维的,更有利于构建模型。在AutoCAD中,坐标系分为世界坐标系和用户坐标系.AutoCAD系统为这个三维空间提供了一个绝对 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sRebuildingofChineseAncientTimberingBuildingsBasingonAutocad 易华蓉Yihuarong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 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 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 ──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明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 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 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 山节藻棁shān jié zǎo zhuō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 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丹楹刻桷dān yíng kè jué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圈 文 文化影响典型文化 化范围民族、人种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征 因素事物 圈 面积最广: 温带海洋 文化深受西方古典性气候早包括西欧、基督教新 西居民普遍西欧,尤其建筑、基督就乳畜生北美、澳大教和罗马 欧使用刀叉是英国的教节庆(圣产文化;西利亚等地天主教 影响诞节)方文化发区 源地以斯拉夫 文化深受圆形穹顶 东民族为主斯拉夫民亮丽的斯 东正教俄罗斯的的东正教 欧的东欧地族拉夫文化 影响堂、芭蕾舞区 深受中国中国旗袍、 人口最多;日本和服、 中国、日古代文化,季风气候东居民普遍朝鲜高腰本、朝鲜半佛教尤其是儒造就本地亚使用筷子长裙、蒙古岛、蒙古家思想和区稻米生 袍等服饰 汉字影响产文化 文化印度、巴基 民族、语 言、宗教复斯坦、尼泊泰姬陵、印 南多种宗教受古印度杂,相互之尔、孟加拉印欧语系度舞蹈、纱 亚混杂文明影响间有长期国、斯里兰丽服饰 的文化交卡等 流与冲突 佛教和伊 东 中南半岛、斯兰教,菲受中国、印柬埔寨吴 多元文化, 南律宾信奉度、欧美影哥窟、印度马来群岛丰富多样亚天主教为响婆罗浮屠 国教 圆顶尖塔 伊 伊斯兰教;清真寺,虔 典型的伊中亚、西阿拉伯民热带沙漠诚的穆斯

斯伊斯兰教斯兰宗教亚、北非族气候、终年林;阿拉伯 兰文化圈 炎热干燥长袍(防日 晒、风沙) 非撒哈拉以 黑色人种班图和苏 崇尚自然, 神秘宗教、 南非洲地多信奉原原生态崇尚自然 洲为主丹语系粗矿舞蹈区始宗教 墨西哥金 拉 墨西哥及西班牙语;曾是西班字塔、阿根 西葡文化 丁廷探戈舞、其以南的葡萄牙语天主教牙、葡萄牙与本地文美巴西桑巴美洲地区(巴西)的殖民地化相交融洲舞和狂欢 节太平洋中 的波利尼 太西亚、美拉马来—波崇拜神灵,平尼西亚、密利尼西亚后该信基洋克罗尼西语系督教亚三大群 岛崇拜神灵, 擅长航海,后该信基 土风歌舞督教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内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宋称为“五脊殿”、“吴 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它建筑如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中国地域文化三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5000年的文明记忆。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迁移?这些移民对当地的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你走遍中国疆域,为你讲叙中国的地域文化。)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 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内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宋称为“五脊 殿”、“吴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它建筑如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世界地理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整理

地理文化圈整理 【世界文化圈】 1.西欧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展示了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2.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信奉(东正)教,文化深受(俄罗斯)的影响。东正教堂、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艺术,构成了靓丽的文化风景。 3.东亚文化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季风)气候造就了本地区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的(高腰长裙)和(蒙古袍)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4.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是古文明中心之一,受(古印度)文明影响,语言数据印欧语系,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混杂;印度(泰姬陵)等各式宗教建筑,(纱丽)服饰等,展现了独特的南亚风情。 5.东南亚文化圈,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主要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而(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吴哥窟)、(婆罗浮屠)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节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6.伊斯兰文化圈: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可预防日晒和风沙。(清真寺)(建筑)和朝(麦加)方向虔诚祈祷的穆斯林,是这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7.非洲文化圈,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族以(黑)色人种为主,民族、宗教复杂。多信奉(原始)宗教,原始的(图腾)崇拜。

中国古建筑研究

根据朝代先后论述古建筑的背景、典型建筑、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 背景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图 巴陵城楼(中唐始称岳阳楼)

隋朝建筑 背景 隋代建筑上承六朝,下启唐宋,为中国传统建筑趋向成熟的一个过度期。隋代虽短,但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大建行宫别宛,建筑技术得到快速的进步。因隋一统分裂多时的南北两朝,南北建筑技术交流空前繁盛,为唐代成熟的建筑体系铺路。 特点 隋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典型 隋朝代表性建筑为安济桥,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eret——十四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1912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中国古建筑九大类别 恭贺新春 2018.3.26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第五期)开课,篇末可了解课程信息。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可为深入学习、研究古建筑相关知识、技术奠定基础。本文从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一、民居建筑;二、宫殿建筑;三、坛庙建筑;四、宗教建筑;五、园林建筑;六、陵墓建筑七、城市建筑;八、设施性建筑; 九、其他建筑 一、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我国民居建筑收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民居建筑——四川广安古镇 民居建筑——江西婺源

民居建筑——陕西民居 民居建筑——云南民居 民居建筑——山西民居 民居建筑——北京四合院民居 民居建筑——福建土楼民居 民居建筑——藏族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式为主,房屋多单层也有多层建筑。山区、丘陵地区的民居依地形而建,江南水乡多临水而建,组合灵活。西北地区有窑洞式民居,福建地区有土楼式民居等等。以上只列举了几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供参考。 二、宫殿建筑 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称为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故宫角楼 宫殿建筑——沈阳故宫 现在保存很好的明、清两朝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明代以前,历史上各朝代的宫殿遗存较少,如秦代的阿房宫,现已无存。 三、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如北京的社稷坛、太庙、天坛、

中国地域文化教案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教学目标】 识记:中国区域文化的名称与分布 理解:根据景观图片说出其所属文化圈,以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国各个地域文化在饮食、服饰、农业生产、民居和文艺等方面不同的特点与差异、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表现的影响。 【基本知识梳理】 自然环境 形成条件 历史发展 10大文化区 中 国 地域 中国地域文东北黑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草原 新疆荒漠—绿洲 青藏高原文 四川盆地文化 云贵高原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 华南妈祖文化

自然环境: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形成条件历史积淀:开埠早 海派文化中国沿海和内陆文化的整合 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 文化的特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 【教学思路与学生活动设计】 一、江南水乡文化与华北平原文化的比较

二、东部文化与西部文化的比较

江南水乡文化大 米、 蔬 菜、 鱼类 棉、 丝绸 稻、 橘、 茶、 桑、竹 白墙黑檐楼房 汉江南 丝 竹、 评 弹、 越剧 华南妈祖文化米食三季 稻、荔 枝、香 蕉、椰 子、橡 胶 汉 族、 壮 族、 黎 族、 高山 族 粤 剧、 崇拜 海 神、 敬奉 妈祖 四川盆地文化麻辣水稻、 小麦 吊脚楼汉泼辣 的川 剧、 成都 平原 的休 闲文 化 云贵高原文化西南 少数 民族 服饰 烟、 茶、酒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少数 民族 最多 少数 民族 歌舞 (傣 族泼 水 节、

达标测试 【基础题】 1、以吊角楼为典型的传统民居的地区,其地域文化景观是-------------- () A.江南水乡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 C.云贵高原文化 D.四川盆地文化 2、最能反映我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是-------------------------- () B.华北平原文化 B.华南妈祖文化 C.云贵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 3、下列农作物中不适合在江南水乡文化区种植的是-------------------- () C.香蕉 B.水稻 C.茶 D.柑橘 4、云南石林主要分布的文化区是-----------------------------------() A.江南水乡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 5、青藏高原文化区的特点是----------------------------------------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是上海高中地理二期课改中新增内容,由“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和“海派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文化景观的概念、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海派文化等教学任务,与前“文化与地域”、“世界地域文化”的教学相比体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贴近生活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能借助中国地域十大景观文化区图,从地理位置、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和历史发展分析中国地域十大景观文化区的特点、差异和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形成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理解海派文化的含义和宏扬海派精神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事例和资料,同时结合课本内容,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认识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特点和差异,通过比较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了解海派文化的精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祖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海派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主人翁精神。 二难点与重点:

重点: 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 难点: 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读图和收集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地理事项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最终形成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三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中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的疆界分别是什么?2: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第几位?世界古代主要文明中心分别有那些?3:中国的民族有几个?(通过一些常识和已学的知识导入新课-----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 投影展示:1:民居2:民族服饰3:剧种。猜一猜:以下传统民居分别属于什么民族?分布在什么地区?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以下地方代表文艺分别是什么剧种?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看一看、 猜一猜:以下民族服装分别属于什么民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听一听等教学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的热情) 投影展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和识记东北黑土文化区等十大地域文化区的分布。 投影展示: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大地域文化区主要的民居、服饰、文艺活动、饮食习惯、农业生产形式等地理事项,将学生分成十组通过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 一、本设计说明 《中国地域文化》是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最后一个专题,共1课时。要求学生掌握10个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突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10个文化景观面面俱到、详细介绍,时间有点紧迫;本专题学生普遍容易理解。考虑到时间和难易程度,着重对比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首先,明确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简单分析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引出:气候差异影响文化。其次,通过衣、食、住、行、艺、言等方面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并从气候、农业等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总结出学习地域文化景观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行学习其余八个文化景观,并完成表格。最后,通过连线配对图片,检验学生自学成果。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高一《地理》第二册教材、《地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 二、学情说明 本校为乡镇普通高中,学生旅游的机会较少,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图片。本课内容较易理解,因此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自学、教师检验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中国文化区的名称 2、能根据气候分析南北文化差异 3、知道各文化区典型的传统服饰、饮食习惯、民俗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直观感受南北文化差异 2、通过南北文化的对比,得出学习文化区的规律 3、通过自学掌握中国各文化区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习,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地域文化的名称、典型文艺、饮食等 2、难点: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的山山水水孕育出精明灵秀之众;广袤粗犷的北方造就出来性格耿直、豪迈爽气之辈。不仅我国南北方人的性格受到环境的影响,传统服饰、饮食习惯、传统民居、交通工具、文艺、农业生产也无不体现出地域文化差异,诗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说的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衣食住行共同感受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展示“中国文化区分布图” 师:东部又分为南方、北方。分界线是?生:秦岭-淮河。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师:秦岭-淮河一线与哪条等降水量线重合?与哪条等温线重合?生: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0度等温线。师:引导学生对比南、北方气候差异。师总结: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如何导致南北方的文化的差异?我们以江南水乡文化、华北平原文化为例具体分析。 1、对比:衣 师:江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是?并展示图片。生:答。旗袍。 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师总结:江南种桑养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基地。 师:华北传统的服装是?生:答。师:是用什么布料做的?生:答。师总结:华北种植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对比:食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史记》。一、地域文化: 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山西洪洞移民:所谓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 闯关东:清末,沙俄从东北及西北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割让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了巩固边防,这时清政府解除了禁关令,大量山东移民涌入关东,因此东北人大部分是山东人的后裔。我的父母也是山东人,不过他们是建国后因生活所迫闯关东的,那时应该是山东人进入东北的第二次高潮。因此东北的许多风俗是跟山东人十分接近的, 下面再说几个移民城市: 南京:南京人大部分是河南移民,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引起的移民,因此建国后为了采集河南民歌竟然要到南京周围寻找。 上海:上海土著只占总人口的20%,主要是有苏南、浙北的移民组成的,近代还

地域文化差异下的不同幽默

谈论到中国的喜剧领域,有两个不得不提,一个是中国的贺岁片始祖冯小刚,另一个就是香港喜剧之王周星驰。两者对中国的喜剧电议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两者的电影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和各自的特性。 先看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特点。其一就是雅俗共赏的“平民化”。“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予观众提供参与空间。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 雅俗共赏在电影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而导演们要发挥出雅俗共赏的效果,其重点创作方式则是运用人物台词。而台词的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听完之后很快理解其含义,且台词还具备深刻的思想韵味。带给观众们无穷的回味空间。与其他导演的喜剧相比,冯氏喜剧则更注重于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人生中不同的哲学智慧。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多数采取口语显现形式,且采取了特殊性的语句融合。口语运用的最大特征则是口语词运用普遍,且句式短、常跳脱,言语表达中的口气随和、语言亲密。口语化的人物台词则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种言语会带给观众浓浓的兴趣,在广大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就是真情流露的风格。冯小刚的影片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甚至是自己的故事。冯小刚的电影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与观众的期待视域保持了一致,使观众在观看和理解时没有障碍,自然的接受而产生共鸣。 情感和人性是艺术不变的主题,对情感深度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是艺术表现的核心要义。冯小刚能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对普通人的关怀,对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同样周星驰的电影也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就被称之为“无厘头”。所谓“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俗语,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令人难以理解,其言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莫名其妙,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在周星驰的影片中,“无厘头”式的语言占据了主要地位,其特点就是创造性地解构着语言的意义。周星驰的电影常常在一种对话没有意义的场景中制造特殊的喜剧效果,语言不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和途径,相反它可以被任意的扭曲。另外周星驰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颠覆消解了文化的深刻性和厚重感,影片以其轻松幽默,诙谐搞笑的港式特点迎合了香港人集体潜意识中反严肃、反凝重、反深刻,追求随意性、通俗性、世俗性的文化倾向,满足了不同职业、不同欣赏层次人群的观影要求。在香港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众式的娱乐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在无厘头喜剧电影里有的人可以从剧中人物的生活情节中找到对应和共鸣,悟出人生的道理,而有的则宣泄了心中的困惑和迷惘,真正地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娱乐模式。 两人作为中国喜剧的翘楚,在风格上存在着极大地相同性。最大的相同性就是两个人都喜欢从小人物的生活出发,在两人的电影之中小人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舞台,成为主人公,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大众身边最平常的小生活。而且两人在电影的意义上都是极尽讽刺之能。两者都喜欢批判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观众的笑点也正是在与现实反差最为强烈的剧情中。 冯小刚的电影主要是以北方小市民的生活为背景的,主要从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对幽默的感觉上下手,来诠释平常生活中的喜剧情节。这使得冯小刚的电影里或多或少的都带有点北京味。喜剧成分都是来源与这种京味的感觉以及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