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摘要】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指导和方向引导上对当代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大众化技术日益不能满足这一进程的推进。然而,无论是地位和作用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各种不同的思潮的涌入,势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队伍,大学生党员由于不断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在推进这一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指导和方向引导上对当代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大众化技术日益不能满足这一进程的推进。然而,无论是地位和作用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各种不同的思潮的涌入,势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队伍,大学生党员由于不断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在推进这一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所谓大众,即为“泛指人群”,“化”则是“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大众化”即“群众化”。从内涵讲,大众化具有双重维度,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最终要达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内化于心。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指“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这一定义界定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范围内,通过在其范围内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理论与大学生中的理相结合。高校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栋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大学生在多种思潮面前辨别真伪,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大学生党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体,同样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同自身同其他非党员大学生相结合的推动者,在适应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涌起、丰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有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是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5).公有制经济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

李秋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2010-08-30 16:20来源:人民网共0条评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一个地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为此,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努力做到三个第一:要把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第一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把落实管党责任作为第一职责。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改进管党方法,提升以党的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第一准则。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阳光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让普通党员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者,只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要用真情温暖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信仰的转变。坚持从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让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要用责任约束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围绕党员职责,提出履责目标,抓好督促落实,让每个党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要用典型激励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向示范的升华。大力推荐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闪光事迹引领广大党员更加积极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健全组织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覆盖面。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覆盖难的问题。要规范党建工作,突出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做到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注重新兴载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课堂;丰富表达形式,采取文艺创作、示范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手段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共同途径在于实践,共同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把握好这一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定能够全面普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大众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概念 在《辞海》中,“大众化”之词被用来指代“群众化”,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一词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化发展方向,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论断的教育及宣传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具体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范围,在内容上适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方法上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手段上开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真正内化于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标,外化于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经过数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导向和理论构建方向的优势和特长,为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供应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一些扭曲的金钱观、恋爱观等正不断地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和观念。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思想理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心中,使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思想不动摇、不滑坡。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合格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在公民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思想品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期间养成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地位,利用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着力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为使广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经验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及经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鲜明的概念虽然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却是十分悠久。因此,我们有许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一)马恩列经典作家的大众化理论及其经验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行者。其思想与实践主要是: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要掌握群众并能说服人,这样才能展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工人群众必须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先进的革命的阶级。 1.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与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任何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其话语说得再漂亮,也不能实际解决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解放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思想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对实践的强调。 关于理论与群众的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说过一段经典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这里,理论要想变成物质力量,就必须要掌握群众,即理论的大众化。恩格斯也曾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列宁也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的追求。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及其做法 理论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正如列宁所言:“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1工人不会自发的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是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最终“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3列宁提出,在进行“灌输”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式和方法。他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如下: 摘要: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 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变成物质力量。 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 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 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 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 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 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 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让群众对科学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是运用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想取 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需要借助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13T13:36:47.853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8月C 作者:王建武 [导读] 高校应加强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不仅对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此,高校应加强共产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词:高校学生;政治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8-0040-02 作者简介:王建武(1977-)男,四川阆中人,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教管理。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邮编610106 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活跃了,各种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如果说,从衣食住行的改善上看改革开放的成果,说明物质方面进步了。从人和社会的另一 “半壁江山”----道德精神方面则令人深思、反省。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使人们觉得要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深刻地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未来的社会建设者。 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理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开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教育继续沿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外,还用我党最新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学生的思想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高校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人员已达12848人,其中教授1674人,副教授4489人。 纵观世界大势,全球化多元化浪潮势不可挡。任何国家,都在这股全球化浪潮中席卷向前,毫无退路。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因此,如何坚守我们的阵地,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促进高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等等问题都是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高校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情况下,结合本校实际,全面分析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共识以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工作。去年7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根本目标、总体要求。今年,教育部也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整体性建设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回答,形成学校党委的共识。同时,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计划,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局面,使其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与时俱进,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物质文明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入了课堂和教材、进入了大学生的头脑,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识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更是“正”与“邪”两方面争夺人才的战场。因此,作为“战场”的指挥员—高校教师,首先就要坚定信念,思想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体现出身教胜于言教的风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生看教师,其实是对教师的考验,所以老师要从小事上下功夫,修炼自己的情操。正如徐特立在论述人民教师的素养时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经师’,一种是‘人师’。”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教学的老师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教学实践,提高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有的放矢的教育。我认为目前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政治课,搞政治不愿意,也不想搞。二是有的学生为了考研打基础,做准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想学,而且也认真学习,有的是为了学习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三是一部分学生比较听从学校的安排,学校要求学习就学习,主动性不高。针对学生这些的思想问题,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自觉性。 政治思想教育是一项创新性极强的育人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创新性和艰苦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我们的教学也是应该赋予革命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有针对性采用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可以广泛的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教学从来不是教师一方的事情,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教学需要社会的检验。为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地方祭拜先烈,使他们情感得到升华。此外,利用社会公益劳动进行思想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之一,原因是社会活动是大学生乐于参加的课外活动,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也有激情,愿意为社会出力,愿意为别人服务,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新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团队,并在具体活动中形成合力,在党委的高度重视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下,将会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同样,我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每深入一步,学校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试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试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研究、实践、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职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作为汇聚人才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就是要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对于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 人才培养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 及的重要阵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计2921,6733人,其中研究生153,8416人,普通本专科学生2231,7929人,成人本专科学生536,0388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高校在

青年学生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教育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1.2、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科学研究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 究的重要力量。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载体、路径、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等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立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1.3、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社会服务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 践的重要基地。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基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高校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载体、路径、方法以及理论创新等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决定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超全的概括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 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