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二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专题二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专题二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专题二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专题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考点透视

1.理解元素涵义,能应用元素涵义解决有关问题,会判断对物质组成的叙述是否正确。

2.对分子、原子的发现及对其涵义的理解;对物质的可分性、微观粒子的涵义和真实性的理解。

3.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有关事物时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4.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掌握。

5.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应用。

6.根据化学式(题中给出的新情景的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近几年各地中考,有关元素知识的试题规律性强,多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大多是围绕元素以及元素在壳中的含量等知识点来命题,以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灵活运用、分析归纳能力。

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考定义、考区别、考判断是常考知识点。应用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课外活动中或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现象,也是常考知识点。比较热的考题是图示题,它具有简洁明了,情景新颖,易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等特点,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关于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常考不衰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及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的种类和性质等有关知识,给出原了、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判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属于原子(或阳离子、阴离子)的是”;“属于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是”;“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该元素的名称是”。解题时主要利用粒子中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分别与相对原子质量、核电荷数的关系,以及核电荷数与元素本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进行解答。命题中,还时常出现诸如:C-14原子、C60分子、H3、H3+、O2+以及反质子、反中子等前沿科学中的粒子,意在使考生开阔视野,并对粒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从考题内容上看,跟原子结构结合在一起,作为概念题比较常见的命题有两种:①给出典型的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或关于电子层结构的文字叙述,要求写出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②给出一个多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其中某元素也可能用X或R替代),或者给出数个化学式,要求判断指定元素的化合价。

综上所述,这部分的试题不仅能考察对概念的理解,还能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随着教育和考试改革的深入,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将逐渐侧重于考察基本概念的形成、理解和应用方面。

本专题中考中所占分数约为8~14分。考察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个别较复杂的试题为简答题,也有些试题是与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结合在一起考察的。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图2-1

○重点讲解

1.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物质的宏观组成

从宏观上讲,物质(纯净物)是由元素组成的。

①元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定义中的注意点: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的总称,只能论种类,不能讲个数。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成“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里说的“同一类原子”所指的可以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存在状态或化合价不同的同类而不同种的原子,如N2、NO、HNO3、NH3中的氮原子,总称为氮元素。“同一类原子”所指也可以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外电子数不同的原子与简单离子,如Fe、Fe2+、Fe3+总称为铁元素。“同一类原子”所指的还可以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原子,如C-12、C-13、C-14,其核内质子数均为6而核内

中子数分别为6、7、8,它们是三种不同的原子,但属于同一类原子,即都是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

②元素划分种类的依据: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依据。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它的离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

..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Ne和H2O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

③元素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游离态存在于单质中,化合态存在于化合物中。如O2中氧元素是处于游离态,H2O中氧元素处于化合态。

④元素的分类: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如K、Na、Ca 属于金属元素,Cl、F、O属于非金属元素,Ar、Ne等为稀有气体元素。

⑤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镁:Mg。

(2)物质的微观构成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①分子

A.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定义理解应注意的关键点:

“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或其他性质。因为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其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的聚积体所体现的,单个的分子表现不出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也就是说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最小粒子”,这是针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的。原子构成分子,分子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但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B.分子的基本性质:

a.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如:蒸发、溶解等。

c.分子间有间隔。如: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三态”变化。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②原子

A.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对定义的理解与认识:

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分解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即生成物)的分子,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主要是原子核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裂成更小的粒子,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位子。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但并不等于说原子不可分。科学实验证明,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可分为质子和中子。

B.原子的基本性质:

a.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c.原子间有间隔。

d.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③原子团

定义: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于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原子团:硝酸根(NO3-)、氢氧根(OH-)、硫酸根(SO42-)、铵根(NH4+)、碳酸根(CO32-)、磷酸根(PO43-)等。

注:原子团并不是在任何反应中都保持不变。如:2KClO 32KCl +3O2↑

④离子

A.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B.分类:阴离子和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OH-。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NH4+。

(3)几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区别①用于宏观,表示物质由哪些元素

组成

②只讲种类,不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①用于微观,表示物质的分子由哪些

及几个原子构成

②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

的含义

适用范围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氧

两种元素组成的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如一个水分子

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只要核电荷数相同附的一类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而元素则是原子的一个“集体”。

表2-2 原子与离子比较表

2.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①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

每一个原子内只有一个原子核,它体积小,位于原子中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也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质量很小,所带电量数与质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呈中性。

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一致同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66× 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电子(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中性)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比值,它的单位是一,符号为“1”(一般不写出)。由于电子的质量仅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以此推出,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是:

“一种碳原子”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称碳12)。

③原子结构中的几个等量关系:

A.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其核外电子可以看作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并有一定规律。

电子层:通常用电子层来形象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由里向外依次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层,也可依次称为K、L、M、N、O、P、Q层,其电子层能量由里向外依次增强。

⑤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2

例如:原子结构示意图(Na)离子结构示意图(Na+)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①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除He)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不稳定结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没有达到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那样的结构。

②元素种类与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8(He是2)。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H、He、B除外)。

③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质子数是元素一切特征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元素种类。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则越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活泼;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则越易得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活泼;反之亦然。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达到了8个电子(He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一般化学性质稳定。

C.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负化合价=8-最外层电子数。

④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大小比较: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⑤中子数只影响原子的相对质量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

(1)离子化合物

①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钾、氯化镁、碳酸钠、氢氧化钠等。

②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在一定条件下,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相互作用时,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转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转变成阴离子。然后,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离子化合物。

典型金属(如钾、钠、钙等)与典型非金属(如氟、氯、氧等)或酸根、氢氧根常形成离子化合物。

③组成元素:一般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但有例外,如(NH4)2SO4、NH4Cl 等铵盐。

④离子化合物表示式——化学式。

(2)共价化合物

①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②共用电子对: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1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这个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叫共用电子对。

③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一定条件下,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遇时,由于它们都不易失去电子,而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又相差不大,所以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即没有发生电子的得、失,而是双方都提供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共用电子对受两个核的共同吸引,从而使相互作用的两个原子形成共价化合物分子。

④组成元素:一般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⑤共价化合物表示式——化学式(也叫分子式)。

(3)化合价

①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相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②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的确定。

③元素化合价符号:

化合价用+1、+2、-1、-2、-3……表示,将其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④化合价原则: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⑤化合价一般规律:

A.在化合物里,氧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

B.在化合物里,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在非金属氧化物里,氧元素显负价,另一种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C.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D.某些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由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失去电子(或提供电子)的个数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氮元素分别呈-3价和+5价。

E.原子团也表现出一定的化合价,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根价。

例如:在硫酸根离子SO42-里,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代数和为:+6+(-2)×4=-2。

○技巧方法

1.推理法

推理法是指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思维方法。

推理可分为顺推或逆推两种类型。一般地,顺推是指: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已知——得出结论;逆推是指:明确所求——涉及所经途径——利用题中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与所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

[例1]某金属元素X的原子第三电子层电子数为3,某非金属元素Y的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2个电子,则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应为()(2004年天津市武清区模拟题)

A.XY2

B.X2Y

C.X2Y2

D.X2Y3

思路分析:解本题的模式:要知化合物的化学式→应知元素的化合价→应知X、Y 两原子得或失电子的可能性→应知X、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根据题意可得:X的原子第三电子层电子数为3,易失电子显正价,所以X元素化合价为+3;Y原子的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2个电子,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6,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电子显负价,所以Y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X、Y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

答案:D。

思维技巧:依据以上解题模式,逆推得出结果

[例2]A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个质子。B元素的负一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C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第二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D元素的原子比C元素的原子多一个电子层,其阳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E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试写出下列符号:

A原子,B负一价阴离子,C原子,D离子,E原子。

(2004年天津市津南区模拟题)思路分析:A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1,由此可知A为氢元素,则A 原子就是氢原子。B负一价阴离子与氖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即为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则B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由此可知B为9号元素氟,则B负一价阴离子为氟离子(F-)。C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第二层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由此可知C原子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4个电子,所以C为6号元素碳元素。D元素的原子比C元素的原子多一个电子层,且其阳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由此可知D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为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所以D是核电荷数为11的钠元素,则D离子为钠离子(Na+)。E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由此可知E为氧元素,则E原子为氧原子。

答案:H;F-;C;Na+;O。

思维技巧:该题的关键是通过己给的条件先判断出A、B、C、D、E各是什么元素,然后再按问题的要求填空解答。

2.直接判定法

用正确的规律原则去对照题意,判定正误,选择正确答案或填写命题中某些关键字词的解题方法称为直接判定法。

常见的可用直接判定法解答的题目有:①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应用;②有关化合价规则的应用。

[例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2003年重庆市中考题)

A.它的阳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B.它的阳离子有10个质子

C.它是一种金属元素

D.它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思路分析:观察此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有13个质子,核外有13个电子,第三层为最外层且有3个电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最外层(第一层除外)电子数少于4的一般是金属元素,且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阳离子,但应注意在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的核电荷数是不变的。

答案:B。

思维技巧:本题关键是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关知识。

[例4]若将亚硝酸铺(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2003年贵州中考题)

A.+2

B.+3

C.+4

D.+5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合价原则,即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显+1价,氧通常显-2价,然后可以求出N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B。

思维技巧:依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解题。

●考题解析

[例1]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为mg/L):Ca~20、K~3、Zn~0.06、F~0.02等。这里的Ca、K、Zn、F是指()(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题)

A. 原子

B. 分子

C. 单质

D. 元素

[思路串讲]元素的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质(游离态),如:金属单质钙、镁;非金属单质氟(F2)等。还有一种是化合态,如CaCl2、KF等。题目中所给几种元素都是比较活泼的元素,在饮用水中只能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离子都是化合态,不可能是单质和分子,但离子与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所以矿泉水、加碘食盐、药品、化肥等包装袋上用元素符号标出的含量都是指元素的含量或质量分数。

[标准答案]D。

[例2]甲醛(CH2O)是一种家庭装修后造成室内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下面关于甲醛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004年重庆市中考题)

A.甲醛是由碳和水两种物质组成

B.甲醛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C.1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甲醛是由1个碳元素、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思路串讲]元素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分子、原子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还用来描述分子的构成。物质、元素都属于宏观概念,只论种类而不讲个数。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甲醛是一种纯净物,它不可能由两种物质组成,因此A错;有化学式可知,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因此B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甲醛分子中含有氢原子而不是氢分子,因此C错;元素是宏观概念,没有个数的说法,因此D错。

[标准答案]B。

[例3]据报道,2003年8月齐齐哈尔“8·4中毒事件”到目前确认已有43人中毒。

经我国防化专家确认是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芥子气,化学式为C4H8Cl2S)所致。试问:该物质由种元素组成,每一个分子中共有个原子。该物质中C、H、S、Cl的原子个数比为,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04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题)

[思路串讲]本题虽以新材料——芥子气为背景,但考察的化学知识比较简单。根据芥子气的化学式可得出C、H、S、Cl的原子个数比为4:8:1:2;根据有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得出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2%。芥子气中含有4种元素;每个芥子气分子中含有15个原子。

[标准答案]4;15;4:8:1:2;30.2%。

[例4]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可表示为()(2004年福建福州中考题)

[思路串讲]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标准答案]C。

[例5]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益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2004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C.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思路串讲]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应善于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此题中,“花香四溢”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标准答案]A。

[例6]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2003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

C

A B D

[思路串讲]本题将气体分子运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情况建立了一个实物模型,考查我们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认识。由题给信息可知:在300℃,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氮分子不可能分裂成原子,氮原子、氮分子也不可能由小变大,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一倍的原因是由于升温后,氮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一倍而造成的。

[标准答案]B

[例7]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组成、分子构成、物质变化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1)。

(2)。

(3)。

(2003年广西桂林中考题)[思路串讲]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较强。解题时,要注意图示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综合,从多角度、多层面总结自己的观点,如(1)物质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分子构成: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等;(3)物质变化: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分解为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水分子。

[标准答案](1)物质的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分子构成:(例)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3)物质变化:(例)发生化学变化时,氢分子、氧分子分别为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水分子(其它合理答案参照评分)。

[例8]1992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汞元素的一种新原子。这种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8,核电荷数为80。这种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

A. 80

B. 128

C. 208

D. 288

[思路串讲]构成原子的粒子主要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

核,电子绕核高速运动,且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解答此类问题,在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要清楚原子中各粒子间的关系。即: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依题意,该汞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80。

[标准答案]A。

[例9]科学家设想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2003年山东烟台中考题)

A.由1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1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思路串讲]解答反物质问题运用反向思维,正物质的原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反之反物质原子核带负电荷,电子带正电荷。

[标准答案]B。

[例10]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2004年安徽省中考题)

电子)的结构,均是一种稳定结构,故答案为A。

[标准答案]A。

[例12]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2003年安徽省中考题)

[思路串讲]粒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为稳定结构。

[标准答案]C。

[例13]下图是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

试回答:

(1)一个水分子共有________个原子核、________个质子。

(2)一个Mg2+核外共有________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和________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通过上图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个:。

(200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题)

[思路串讲]此题以坐标形式给出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首先应明确直角坐标系中纵、横坐标表示的意义,会分析关系图中曲线的起点、折点、终点及变化趋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题中(1)(2)简单易答,为(3)开放性解答设置台阶。(1)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故有3个原子核,10个质子;(2)Mg的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12,则Mg2+核外共有10个电子,Cl-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由曲线图可知与Ne、A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具有开放性,依据曲线图可发现概括出许多规律。如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等。

[标准答案](1)3;10。(2)10;Ne 、Ar 。(3)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例14]某些含氟(F )牙膏中含有一种化学式为Na 2FPO 3的物质。已知其中的氟元素为-1价,则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2004年辽宁省中考题)

A. -5

B. +1

C. +3

D. +5 [思路串讲]利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解题。

[标准答案]D 。

[例15]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已知氢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试分析:

(1)H +是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阳离子,H +中含有的质子数为 ,电子数为 。

(2)CaH 2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中Ca 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该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已知反应物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高。请判断CaH 2+2H 2O =Ca(OH)2+2H 2↑反应中,反应物 (填化学式)具有还原性。(2004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思路串讲](1)H +是H 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得到的产物,由于H 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和1个电子,所以H +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分别为1和0。(2)由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可知:CaH 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在与水的反应过程中,氢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成了0。故上述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CaH 2。通过CaH 2中氢元素化合价的设问以及CaH 2与水的反应中还原剂的判断,考查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变通能力和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标准答案](1)1;0;(2)-1;CaH 2。

[例16]纳米技术的研究是当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一个热点,1998年中国科学家合成了纳米氮化镓。已知镓(Ca )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则氮化镓的化学式最可能是( )(2003年杭州中考题)

A. Ga 5N 2

B. Ga 3N 2

C. Ga 2N 3

D. GaN

[思路串讲]本题要求考生能完整地接受试题提供的有关信息,找出题中关键词,把它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从题目提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而带3个单位正电荷,化合价为+3价;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在Ga N

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3个电子而带3个单位负电荷,化合价为-3价。所以氮化镓的化学式为GaN。

[标准答案]D。

●误区诊断

1.由于对概念缺少必要的记忆和理解,不能抓住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思维混乱,造成错误。如把分子说成是保持物质性质

..的一种微粒;把原子说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等。

2.由于对常见典型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式、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存在问题,造成错误。例如,把CO2看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把保持CO2化学性质的粒子说成是碳原子和氧分子;认为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忽略了特例(如H、He、B)的存在;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质子数),这一点不能识别,就可能以电子层结构相同作为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

3.由于形成思维定势,造成对一些前提发生变化的说法或一些特例的分析,缺乏灵活性和准确性。例如,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的,于是就认为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把原子的范畴扩大为微粒,任意扩大了概念的前提,造成错误;把元素化学性质的不同误认为主要是核外电子数不同造成的;再例如,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元素一般为金属元素,于是误认为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2

或3)的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忽略了特例(如H、He、B)的存在。

4.心理素质差。对于新题型感到陌生,难以架起已有信息和知识与尚要解决问题间的桥梁或模型,从而造成心理压力,思想混乱,本该能答正确的问题要么做错,要么发生思维中断。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将所学化学概念,按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类型等分类,并按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组成概念体系。通过分析,把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用抽、换、删除词语、颠倒词序等手段,对概念进行辨析。同时,还要注意使用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例1]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2004年天津市模拟题)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物质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C.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叫原子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能分成原子

[误点]解答本题或类似的有关一些判断型选择题时,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概念,容易出现以下错误:(1)对某些认识的极端化,例如“最小”、“惟一”、“不能再分”等;(2)对物质构成的认识未形成层次性,如“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和本题的B项;(3)对逆命题的判断缺乏深入分析,常会以为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也正确。

[辨析]从分子、原子的涵义去考虑,分析每种说法的实质及所叙述的观点是否与各微粒的涵义相符,是否与微粒的性质一致,再进行比较和判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还由更小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因此,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各微粒在构成物质时,是有层次地由小而大,物质在分割时也是有层次地由大而小,因此,物质不能直接由一堆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改变物质种类的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此原子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单元。但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不只是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也不能再分。

本题具有代表性,在理解物质构成的有关概念考查中经常出现。它不仅考查概念本身,还考查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以及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考查对一些科学原理的思考方法。

[答案]D。

[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2004年山东省济南中考题)

A.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B. 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

C.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误点]由于对常见典型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理解存在问题,造成错误。例如:将CO2看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把原子说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等等。

[辨析]分子由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应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A错;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种类不同,其核电荷数也必然不同,所以B正确;判断元素种类是否相同的依据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是否相同,因此C错;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并非最小,因此D错。

[答案]B。

[例3]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2004年北京市模拟题)

A.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B.金属元素的原子

C.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无法确定

[误点]本题易出现的问题是: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所以认为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忽略了特例(如H、He、B)的存在。

[辨析]如果核外只有一层电子且电子数为2时,该原子是稀有气体原子氦,因此本题既要考虑核外电子层数,又要考虑最外层上的电子数。

[答案]D。

[例4]对1~18号元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如下图:

请你分析归纳:

(1)此表纵行排列的依据是;

(2)此表横行排列的依据是;

(3)推测:第一纵行钠元素下的钾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003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误点]对于新题型感到陌生,难以架起已有信息和知识与尚要解决问题间的桥梁或模型,从而造成心理压力,思想混乱,难以做答。

[辨析]此题要求学生归纳1~18号元素的排列规律,旨在考查学生对所给信息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解题时,应从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纵、横行的排列规律,

[答案](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电子层数相同;(3)

●真题演练

1.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中“钙、镁、锌、硒”是指()(2004年福建福州中考题)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

2.我国继“食盐加碘”后,又启动了“酱油加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2004湖北宜昌(非课改实验区)中考题)

A. 分子

B. 原子

C. 单质

D. 元素

3.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在医疗上可作为消毒杀菌剂。每个H2O2分子是由()(2004年北京市中考题)

A. 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B. 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4.环境科学家的最新观点是“室内污染不比户外污染轻”。室内装潢所用油漆、胶合板等材料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醛(CH2O)。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正确的是()(2004年福建龙岩中考题)

A. 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16)

B. 甲醛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构成

C. 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甲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5.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玉玲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2004湖北宜昌(非课改实验区)中考题)

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下图A、

6.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

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

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

体不反应),而B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能由此现

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2004年江西南昌中考题)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间有间隔

C. 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7.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2004年河北鹿泉中考题)

A. 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C.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8.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2004年广东汕头中考题)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题目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单质_____________ ?酸_____________ ?碱_____________ ?盐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_____ 2、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 A、相同的性质 B、不同的性质 C、相同化学性质 D、不同化学性质 3、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 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 A、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 B、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 C、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 D、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 4、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B、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C、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D、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5、有下列四组物质,每组均有一种与其它物质所属类别不同,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这种 物质的名称: ①食醋、牛奶、加碘盐、水;②冰、干冰、氧化铁、铜绿; ③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煤气;④纯碱、烧碱、食盐、石灰石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6、进入21世纪,化合物已超过2000万种,其些物质由碳、氢、氧、钠中某些元素组成, 用上述元素,按要求各写出一种常见物质化学式: ①用于炼铁的气体且有可燃性的氧化物__________; ②“汽水”“雪碧”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_____; ③能溶解蛋白质、油脂、纸张的工业原料的碱__________; ④家庭中常用作洗涤剂的纯碱是__________; ⑤可造人工雨雾的一种氧化物是__________; ⑥“西气东输”工程中将要输送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 综合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离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中含有离子 2、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碳元素和氧元素 B、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C、二氧化碳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电子数 3、由原子构成,且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是( ) A、五氧化二磷 B、汞 C、硫酸 D、液氧 4、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A、铜 B、氯化钠 C、氯化氢 D、氩气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氧化镁、液态氧 B、铁、二氧化硫、石油 C、铜、二氧化锰、甲烷 D、磷、二氧化碳、水银 6、下列几组物质中,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是( )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试题答案

一、选择: 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蜡烛燃烧B. 水结成冰 C. 铁矿石炼成铁D. 生石灰变熟石灰 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空气B. 食盐水 C. 氧化镁D. 石油 3. 下列物质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A. 氮气B. 水 C. 铝D. 二氧化碳 4.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氯酸钾 ( KClO3 ) B. 五氧化二磷 ( P2O5 ) C. 氧气 ( O2 ) D. 氢氧化钙 [ Ca(OH)2 ] 5.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 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没有空隙 C.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 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 水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二氧化硫B. 二氧化锰 C. 液态氧D. 高锰酸钾 8.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B. 核电荷数 C. 最外层电子数D. 原子量 9.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 木炭B. 硫 C. 红磷D. 铝10. 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C. 氧气不易溶于水 D. 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11. 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 装药品② 加热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 停止加热⑥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②④⑥⑤ C. ③①②④⑤⑥D. ③①②④⑥⑤ 12. 酒精灯的酒精洒到桌面上起火后,可以用湿布盖灭的原因是( ) A. 降低温度 B. 隔绝空气 C. 既降低温度又隔绝空气 D. 改变了酒精的着火点 13. 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5 价的是( ) A. NO2 B. KNO3 C. N2D. NO 14.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 (MgO2) B. 氢氧化钙 (Ca(OH)2) C. 氯化钠 (ClNa) D. 氯化铁 (FeCl2) 15. 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 反应都很剧烈 B. 反应都需要加热 C. 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 D. 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16. 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 ① 试管② 蒸发皿③ 量筒 ④ 集气瓶⑤ 燃烧匙⑥ 烧杯 A. ①②B. ③④ C. ⑤⑥D. ③⑥ 17. 氢气具有比同体积的空气轻的性质,所以可用于( ) A. 充灌探空气球B. 做还原剂 C. 做燃料D. 合成盐酸 18. 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主要利用了氢气的( ) A. 氧化性B. 可燃性 C. 还原性D. 稳定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

4.1 物质的构成(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2、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扩散现象 难点: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三、教学准备 香水、热水、冷水、烧杯、针筒、铅柱两个、重物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引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地固定在确定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气体扩散 如图4-7,两只分别装活动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看视频或教师演示) 2.液体扩散 教师演示红墨水滴入水中的实验或观看视频得出液体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也会出现扩散现象。 3.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当你闻到香水味时,请马上举手示意。注意瓶中香水的状态。瓶里的香水是液体的,是液体在扩散吗?为什么鼻孔会闻到香水味?液体香水蒸发成气体状态,香水气体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香水气体分子进入鼻孔内。 提问:气体、液体具有流动性,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固体没有流动性,能发生扩散现象吗? 例:有人曾经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 年,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金分子和铅分子互相渗入了约1 毫米深。 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固体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提问:煤炭堆在墙角时间久了,发现墙的内部也会变黑。为什么? 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构成煤炭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渗入了墙壁,墙的内部也会变黑。 一、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提问:热菜总是香味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液体的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①水的质量一样;②红墨水质量一样;③红墨水同时注入及注入速度一样; 现象:两杯水都变红色,但热水比冷水红得快 结论: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快 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气体及液体扩散也越快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热运动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提问:既然物质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构成,那么这些分了为什么能够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物体,而不会分散开来呢? 二、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的。 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活动:取两块铅柱,将它们的端面锉平后,用力将它们压在一起。把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铅柱上挂一个重物,看重物能否将两块铅块拉开。 结论:正是两块铅柱接触面上分子之间的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 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 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理解相关概念的关系。 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掌握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化合价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关键知识点拨 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 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 决定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别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等式 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 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 典型例题讲解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所以,A错。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B、c错。 根据分子的定义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D。 例2.根据《生活报》报道,目前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疼,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氯气组成的 B.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两个氯元素组成的 D.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氢原子、二个氯原子构成的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中考化学 第四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精练精析(含中考示例)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2课时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氧化镁MgO2 B.氧化铝 AL2O3 C.水银Ag D.二氧化硫SO2 2.下列关于H2和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氢元素 B.都含有氢分子 C.都含有氢离子 D.都是化合物 3.(2012·广州中考)有一些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集团的是( ) A.NaCl B.NaNO3 C.CaCl2 D.KCl 4.(2012·泰安中考)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2H—2个氢元素 B.N2—氮气 C.2H2O—2个水分子 D.Mg2+—镁离子 5.含有氯元素的酸有多种,高氯酸是其中的一种。已知高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则高氯酸的化学式是( ) A.HCl B.HClO C.HClO3 D.HClO4 6.(2012·怀化中考)2011年9月12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拉克斯——狄蓓吉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它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是C15H22O5。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是混合物 B.“青蒿素”含42个原子 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90∶11∶40 7.下列化肥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氯化铵(NH4Cl) B.碳铵(NH4HCO3) C.尿素[CO(NH2)2] D.硝铵(NH4NO3) 8.(2011·滨州中考)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8个质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二、填空与简答题 9.空格内,填写正确的名称、化学式、类别和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化学试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4、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 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水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 ( ) A.水是化合物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2H ) 2H+ C.水由水分子构成
A.镁原子结构图中 x=8 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 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
例 5。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5、下图中的符号表示 2 个氢原子的是
H2
2H2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C.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水 C.金刚石 D.水银(Hg) 8.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A.H2O——1 个水分子 C.3Fe3+ ——3 个铁原子 ) B.Na ——1 个钠离子 D.2H ——2 个氢元素
+1
)
A. 1.
B.
C.
D.
是某元素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相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该粒子是阴离子 C.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12 D.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 8 个电子
13.(2009·南京中考)原子序数为 94 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之和为 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 145 C.质子数为 94 B.核外电子数为 94 D.核电荷数为 239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单质、又能表示一种原子和一种元素的是( A、Cu B、O2 C CH4、 D、N 4、下列能表示两个氮原子的是( ) +2 A、N2 B、2N C、2N2 D、 N 5、下列物质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A、HCl B、Cl C、KClO3 D、HClO

22、下列物质中,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是 ( ) A.CaCO3 B.Al2(SO4)3 C.Al(NO3)3 D.Fe(OH)3 19、科学家已经发现的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式是 C70,下列关于 C70 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B.属于化合物 D.是一种新元素 ) )
A
B
C
D
【典例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9.(2009·肇庆中考)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 中错误的是( ) 列说法
2、葡萄糖是重要的糖类物质,其化学式为 C6H12O6,下列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一个葡萄糖分子由 6 个碳原子和 6 个水分子构成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提纲,

【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提纲】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 、Cl 2。 离子: 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 )氯离子(Cl -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 (多种元素) 无机化合物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考试要求: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考试要求: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元素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了解元素的分类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 注意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和区别 考点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考点三)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 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2、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考点四)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3、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考点五) 4、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课题3 离子 考试要求: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通过观察结构示意图解析微粒的种类和性质 背熟常见的离子的符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一)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 :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质子数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组成结构 1.元素 具有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1)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见个数。 (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3)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元素Si Fe Na K Mg H 质量分数48.60% 26.30% 7.73% 4.75% 3.45% 2.74% 2.47% 2.00% 0.76% 2. 分子、原子 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 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 = 整个原子电性 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原子分。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 物质原子 (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碳原子 3.原子团

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4.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原子失去电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5.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单质;如白磷跟红磷。 相关考题: 1.某药品说明书上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这里的碘、锌是指()A.原子B.分子C.元素D.离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 12 5.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 8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7.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8.下列物质中直接由离子组成的是() A 石墨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硫酸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氧化硫由一个硫原子和三个氧原子组成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讲解

一. 学习内容: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二. 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键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共价键、离子键及金属键的主要区别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了解等电子体的含义。 了解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结构特征,掌握不同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掌握影响晶体熔沸点、溶解性的因素。 三. 学习重点、难点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特点,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酸性的因素 四. 学习过程 (一)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通常叫做化学键。 配位键:配位键属于共价键,它是由一方提供孤对电子,另一方提供空轨道所形成的共 价键,例如:NH 4+ 的形成 在NH 4+中,虽然有一个N -H 键形成过程与其它3个N -H 键形成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个共价键就完全相同。

键长、键能决定共价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稳定性: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共价键按成键形式可分为σ键和π键两种,σ键主要存在于单键中,π键主要存在于双键、叁键以及环状化合物中。σ键较稳定,而π键一般较不稳定。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两大特征。 2、分子结构: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如CO2、CH2O、CH4等分子中的C原子。它们的立体结构可用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来预测,概括如下: 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如H2O和NH3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因而H2O分子呈V 型,NH3分子呈三角锥型。 杂化轨道理论: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形成一组新的轨道,这个过程叫做轨道的杂化,产生的新轨道叫杂化轨道。据参与杂化的s轨道与p轨道的数目,存在sp3、sp2、sp三种杂化。 杂化轨道理论分析多原子分子(离子)的立体结构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复习资料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49937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1、理解元素的涵义,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描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能据此区分一些常见物质。 3、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4、准确描述原子构成,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索导航】 要求:(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 (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元素 (1 不 同 概 念 元素 具有相同的原 子的总称。如:氢原子(H)和氢 离子(H+)都是氢元素。 原子 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含元素只分,没有大小、数原子有种类之分,又有大小、质量点义量(个数)的含义。和数量(个数)的含义。 联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 系 元素分类及在自然界存在状态 据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按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依次为: 物质的简单分类 物 物质 混合物 单质 单质 单质 无机化合物 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CH4C2H5OH CH3OH CH3COOH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3)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 盐 由 氧化物 由种元素组概离子全部是(H+)离子全部是(OH-)离子和成,其中一种元素念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离子组成的化合 物。 是元素的化合 物。 3、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原子离子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概念 保持物质性质 的微粒 是化学变化中的 微粒 带电的或 化 学变化中是否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 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 分,变化前后种类和 数目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 子一般不可分,但原子团 构成的离子可能分割成 其它离子、原子或分子。 可分 区 是 否独 立 存在 能独立存在,构成物 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 性质不变。 有些能独立存在,并 直接构成物质,且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不变。 阴阳离子共同构成物 质。 构 别成 同种原子或不同种 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 形成。且纯净物中仅 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有、 和核外电子三种微粒 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原子得电子带电 荷成为离子,原 子失去电子带电 荷,成为离子。 所 显电性情况表电性电性 阴离子:带电荷 阳离子:带电荷 示方 用(分子式) 表示 用或原子结 构示意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 或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法在 化学反应中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联表现表 系达 方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又可论。 法 本 性 基 属 体积,质量,都是在不断的,微粒之间有。 同种微粒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质子

2.4《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 【主题】第4节物质的分类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的活动体验,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方法; 通过流程图的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的流程图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对流程图的设计和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什么联系? 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科学家常常根据组成来给物质分类。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常见物质的分类 常见物质的分类 【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结论】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当我们研究某一物质的性质时,通常用的是纯净物。如何把纯净物进行分类呢?

【思考】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结论】是否含有碳元素 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结论】有机物点燃时可燃烧,有机物固体加热后会发黑,难溶于水。 【提问】无机化合物如何再继续分类呢? 【回忆】什么是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 【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课堂练习: 1. 科学家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何分类? 2.某种物质经检测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单质 C.一定不是化合物 D.一定是混合物 3.按照一定的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便捷途径。现有下列物质:①纯碱;②生石灰;③盐酸;④熟石灰;⑤甲烷; ⑥铜;⑦石墨;对上述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师版)

2010年中考备考一线名师易错题点睛系列专题十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师版) 一、选择题: 1、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 B、Ti4+核外有26个电 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 2、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解析】由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②④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元素只有三种。①表示微粒属于氧元素,②③④表示的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①表示的离子是氧离子,属于阴离子,④表示的离子是镁离子,属于阳离子。答案:B。 【易错点点睛】此题考查原子结构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认识阴阳离子和原子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元素名称。 3、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D.该元素的原子质量为28.09 14 Si 硅28.09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格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或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D 【易错点点睛】正确理解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这里可以告诉我们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等信息。 5、一种新型高效净水剂PAFC(化学式为[A1Fe(OH)n C6-n]m),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的处理。该净水剂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A.0 B. +2 C. +3 D.+6 【解析】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可得+3+Fe的化合价+(-1)×n+(-1) ×(6-n)=0,解得Fe 的化合价=+3答案:C 【易错点点睛】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时,可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结合已知化合价的元素,来确定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价。 6、2009年,“神七”载着三名宇航员在太空来去自如,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运送火箭 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12、H——1、N——14} A. 偏二甲肼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 偏二甲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 D. 偏二甲肼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7、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③二氧 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④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⑤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⑥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⑦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⑧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A. ①⑤⑦⑧ B. ①③⑤⑧ C. ①⑥⑦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选项①正确。从宏观上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选项②错误。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选项③错误。因为纯净物的分子中不能再含有其他物质的分子。“CO2”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跟一个碳原子结合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不是单个的“O2”氧分子。 选项④错误。纯净物中只能由一种物质组成,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不能由碳和氧气组成。 选项⑤正确。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