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二章    货币制度

第二章货币制度

自从产生了货币,货币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货币的作用,就需要对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资产阶级政府通过立法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便产生了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

最初,黄金和白银以条、块形式充当货币。由于交易时须称量,鉴别以及分割,使得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存在较大的不便。随后出现了标明重量和成色的金银条块,这种铸币的雏形的流通范围有限。最后,当国家以自己的权威集中铸币以进一步推动商品交易的发展时,真正的铸币就出现了。

所谓铸币,是指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用一定重量的金属,以一定的形式铸造以后,并标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我国是最早出现铸币的国家。

称量货币——富贾证明——国家证明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的特征:

1.铸造权分散。这和封建制度有关。

2.铸币不断贬值。即铸币重量减轻,成色降低。

二、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建立

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对货币制度提出三个要求:

1.要求一个统一的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统一的标志就是把分散的货币铸造权集中起来由国家垄断。

2.要求有稳定的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的基本条件是币值稳定。

3.要求货币流通具有较大的弹性。货币流通的弹性是指货币流通规模适应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而能进行扩张和收缩。

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规定货币材料

就是规定一国货币用什么材料制成。如果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就是金本位制度。用白银就是银本位。用纸币就是纸币制度。

(二)规定货币单位

一是规定货币的名称,二是规定单位货币的价值。

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磅”,根据1816年5月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1英镑含成色11/12的黄金123.274 47格令(含7.97克)。

美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元”,根据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的,其含金量为0.888 671克。

中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6钱4分8厘(含23.977克)。

(三)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金属货币、纸币和银行券。

●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

●本位币:是一国的主币,是用货币金属按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铸币。

本位币的基本特质是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基本一致。

1.本位币可以在国家集中铸造的前提下自由铸造。

2.本位币可以无限法偿。

3.规定本位币有磨损公差。

4.可以自由输出入辅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通货,主要供小额周转使用。辅币与本位币有固定的兑换比例。

铸造辅币一般用不易磨损的铜、镍、铝等贱金属。辅币按照其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流通。

国家关于辅币的铸造和流通有三个规定:

1.规定辅币限制铸造。

2.规定辅币有限法偿。

3.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四)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制度就是国家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或中央银行,其主要目的是将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作为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以及作为支付存款和银行券的准备金。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其用途有三:①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②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③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当今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制度,金银已退出货币流通领域,黄金准备的后两个作用已消失。黄金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作用依然存在,形式却发生变化: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以黄金换取自由外汇,平衡国际收支。

目前,各国发行的信用货币虽不能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第二节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和纸币制度。

一、银单本位制

银单本位制是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它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单本位制最大的缺点是白银价值不稳定。由于白银产量较多,容易贬值,因而不能保持其价值的相对稳定。到了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放弃了这种货币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法律规定金银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力。金银都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金银复本位制的三种形态:

(一)平行本位币制

平行本位币制就是金币和银币按照它们所包含的金银实际价值进行流通,也即金币和银币是按市场比价进行交换。其缺点是金银市场比价的波动会导致商品双重价格比例的波动,不利于商品交易。

(二)双本位币制

双本位币制是指国家以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即金币和银币按照法定比率进行流通和交换。双本位制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

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三)跛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是指,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支付银币的最高额度。金银币按法定比价交换。

三、金单本位制

由于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为了保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更好地发挥货币制度对商品货币经济的促进作用,英国率先实行金单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币本位制,其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保证了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的正常发挥;价值符号(辅币、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金币,使之不会发生贬值现象;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

金单本位制的稳定性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在实行金单本位制的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

(2)在实行金单本位制的国家内,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

金单本位制的优点:

(1)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生产发展。

(2)促进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3)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资本输出,稳定国际经济关系。

金单本位制的缺点:

黄金存量有限,各国拥有的黄金不均衡,价值符号无法兑现,无法满足商品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对黄金的需求。(到1913年末,美、英、法、德、俄五国占有世界货币黄金存量的2/3)、政府集中黄金储备用于备战、取消金币的自由铸造与银行券的自由兑换、限制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等原因,金币本位制崩溃。

四、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度。它废除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的规定。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金块,但兑换的起点很高。实行金块本位可以节约黄金的使用,暂时缓解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与外汇兑换,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黄金。从本质上讲,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一般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所采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全球范围的金汇兑本位制度。这一体系规定的“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直到1973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正式停止。

五、纸币制度

纸币制度是指以不兑现纸币为主币的货币制度。

(一)实行纸币制度的原因

1.金属货币制度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首先,金属货币制度需要有足够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发行准备金和货币流通基础。

其次,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受国外影响太大

2.纸币制度有其天然的优势

纸币既可以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多项货币职能,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政府或中央银行进行调节。纸币的实际价值很低,其损耗不会浪费社会财富。纸币的好处还有容易携带、保管、计价和支付准确。

(二)纸币的产生

首先,铸币的自然磨损给人们提供了启示。

其次,人们意识到不足值货币可以同样流通。

最后,发行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摆脱货币发行金属准备金的要求和束缚。

纸币发行的两个前提条件:

1.要有集权的民族国家。

2.要有广阔的民族市场。

纸币不具有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职能。

发行纸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币材不足的问题。

纸币实质上是国家强制发行和流通的,不能和金属相交换的货币符号。

(三)纸币制度的内容与流通规律

1.纸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

(2)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

(3)纸币不能兑现;

(4)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

2.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流通规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联系是,它们都要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区别是:

(1)这两个规律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

(2)这两个规律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

(3)这两个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作为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特点有:1、黄金非货币化,即黄金从流通中退出,仅作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最

后清偿手段;

2、货币供给的信用化,即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

3、货币的多样化,即流通中的通货除了现金,还有存款、票据等存在形态。

4、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一)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我国人民币制度始建于1948年12月。通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改革与完善,目前

已发展到了货币制度的当代形式——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2、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3、人民币是我国惟一的合法通货

4、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5、人民币的发行保证

6、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7、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我国人民币产生的程序是: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属量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金金属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它的资产业务对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其中主要是再贷款;

商业银行通过它的资产业务对顾客派生存款,其中主要也是贷款。所以,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先是有贷款,后有存款和现金。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是对商业银行提供信用,商业银行将贷款转变为存款存入中央银行是对中央银行提供信用。

如果人民币以基础货币的形式存在则是持有者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如果人民币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则是持有者的资产、商业银行的负债。

这就是说人民币是存在于资产持有者与负债承担者的信用关系中。

2、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

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我国无限法偿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决定。人民币以“¥”为符号。

3、人民币是我国惟一的合法通货

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的制度,金银和外汇不得在国内商品市场计价结算和流通。

人民币的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外汇,在国家统一规定下的国内外汇市场可买卖外汇。

4、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在我国,人民币发行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人行是货币发行的唯一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由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组织年度的货币发行和货币回笼。

5、人民币的发行保证

人民币的发行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发行的,这种发行有商品物资作基础,可以稳定币值,这是人民币发行的首要保证;

其次,人民币的发行还有大量的信用保证,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商业银行票据等;

再次,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

6、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成部分的货币体制必须是国家宏观调节和管理下的体制,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外汇价格等都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管理的货币制度形式。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逐步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计划这只有形的手来灵活有效地引导、组织货币运行。

7、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货币的可兑换性是货币制度的内容之一。所谓可兑换性,是指一国货币可以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可能性。

我国实行人民币的可兑换采取的是一个渐进过程。在1996年底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可兑换(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可兑换)是人民币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一国两制下香港的货币制度

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我国的货币制度改为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两种货币、两种货币制度并存的货币制度。

在内地仍然继续实行人民币制度,在香港实行独立的港币制度,在货币发行、流通与管理等方面分别自成体系,人民币和港币分别作为内地和香港的法定货币在两

地流通。

由于香港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按照我国目前外汇管理规定,港币仍然属于外汇,港币在内地以外币对待;同样人民币在香港也以外币对待。

港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

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

2、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

纸币有:1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等面额;硬币有:5分、10分、20分、50分,及1元、2元和5元等面额。1元为100分

3、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

市场完全放开。

*4、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即7.8港元兑换1美元。

*“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介绍

目前香港实行的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始于1983年。这一制度要求发钞银行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提交百分之百的美元作为发钞准备。

其他商业银行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向发钞银行换取港币钞票。而超出这个范围以外

的港元汇率则由市场供求决定。

所以,1:7.8的汇率水平一方面规定了发钞准备的水平,同时,也为市场汇率的变动提供了坐标。而保证市场汇率不过多偏离这个水平,就成为香港货币政策的核

心目标。

尽管固定汇率和百分之百的发钞准备当今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放弃,但实际上,实行这一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避免钞票的超经济发行,从而杜绝因超经济发

行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因此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小型的开发经济地区来说,联系汇率

制对于经济、贸易和金融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货币流通

一、货币流通的含义

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结果,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

二、货币流通的形式

现代的货币流通有两种形式: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即转账结算流通)。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构成统一的货币流通。

现金流通是指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即以现款直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

非现金流通是指各经济主体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转移存款的办法来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

*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的关系

1、两者都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发生的信用货币,在性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两者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2、但是,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也存在一些区别:

(1)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现金流通主要服务于与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其他一些

小额的零星货币收付;而非现金流通,主要服务于大宗交易。

(2)两者受控制的程度不同。现金流通是与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人们可自由支配,不可能直接被干预。而且现金交易的钱货两清,使得银行难以监控它的来龙去脉;

而非现金流通是货币周转和银行信用业务交织在一起的,由于集中在银行办理,因

此非现金流通是处在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之下的。

随着整个金融支付制度的发展与电子货币的使用,非现金流通方式日益成为主要的货币流通方式

三、货币流通的渠道

货币流通渠道指进入流通和退出流通的途径。与货币流通形式相对应,有两种货币流通渠道,即现金流通渠道和非现金流通渠道。

(一)现金流通渠道

1、现金投放渠道。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转入商业银行业务库称为出库;

再由商业银行投入流通领域的过程,称为现金投放。

现金投放渠道主要有: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采购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

财政信用支出。

2、现金回笼渠道。现金由流通领域回到商业银行的过程,称为现金回笼;再由商业

银行业务库回到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称为入库。

现金回笼渠道主要有: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事业收入;财税收入;信用收入。

(二)非现金流通渠道

非现金流通渠道,是指通过银行的各种货币收支转移的方向和途径。

根据转账结算的经济内容,非现金流通渠道有:商品价款收付;劳务费用收付;

货币资金拨缴的收付;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

经费下拨

财政存款账户

资金下拨主管部门账户

商品交易

购买单位账户劳务供应供应单位账户

发放贷款归还贷款

银行贷款账户

四、货币需要量

货币需要量,或称货币必要量,是货币流通规律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生产和流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以及决定货币必要量的因素。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实现的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

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M)=

(待实现的商品总量(Q)* 商品价格水平(P))

货币流通速度(V)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QP)

=货币流通速度(V)

或M=f(P,Q,V)

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货币必要量是指流通过程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货币流通量则是

流通中实际存在的货币数量,通常称为货币供应量。

本章小结

1货币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制度就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2.货币制度的构成内容有: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规定准备金制度。

3.货币制度历经变迁,主要有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纸币制度。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产生的“格雷欣法则”对设计货币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不兑现的纸币制度。在纸币制度下,有特殊的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

4.要保持货币制度的稳定性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有效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