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上)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上)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上)

张蔚榛

解决我国农业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是开源与节流并重,而井渠结合既可以可以利用地下水含水层对地面水灌溉补给的地下水进行调蓄,重复利用地表水灌区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水深层渗漏补给的地下水进行灌溉, 实行地面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解决地面水供水与作物需水在季节上的矛盾,达到了开源的作用,又可以显著减少地表水的灌溉用水量和自河流和渠道的取水量,起到节流的作用。因此,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北方平原渠灌区灌溉节水的重要措施。我国地域辽阔,灌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土壤和地下水的补给等自然条件和现有水利设施条件差异很大,灌区井渠结合的方式,对地下水位控制要求,可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量与灌区井灌水量与地表水引水量的比例等均有显著不同。以下将对井渠结合灌溉的有关问题分别进行论述。

一.我国北方平原灌区主要类型

我国北方灌区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一地区的灌溉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地下水灌溉的纯井灌区

在降雨比较充足,或有一定的地下水侧向补给来源的地区,如当地地下水资源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时,可以采用地下水灌溉,结合工程与非工程(农艺和管理)节水措施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山东桓台创造了半湿润地区井灌的成功经验。西北地区灌区降雨较少,除山前潜水溢出带侧向补给比较充足和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可以采用井灌外,一般不宜采用单纯井灌。

2. 以利用地下水为主,采用沟渠引蓄地面水进行灌溉和补充地下水为辅进行灌溉的以井为主以渠补源灌区

在有一定降雨量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时,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采用井灌与渠灌相结合的方式联合运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力求在充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的条件下结合非工程节水措施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处于灌区下游有一定地下水侧向补给,并有良好淡水含水层的地区,可以采用以井为主,以渠补源的灌区类型。除在灌溉季节引用部分地表水灌溉并结合补给地下水外,汛期还可以利用河道沟渠引蓄多余的地表水灌溉和补给地下水。在这类地区,由于以利用地下水灌溉为主,引用地表水的毛灌溉定额可以

大为减少。河南和山东两省引黄灌区下部的地表水紧缺地区井渠结合常采用这种形式。西北地区一般降雨较少,只有在有一定山前或邻近地区侧向补给的地区才能采用这种灌溉方式.

3.以利用渠道引取地面水为主和利用水井提取地下水相结合进行灌溉的井渠结合灌区

在有地面水可以引用,但地下水天然侧向补给较少,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灌溉补给的地区,应采用以渠为主、渠井结合的灌溉方式。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和陕西省泾惠渠灌区采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形式已有多年成功的经验。由灌溉水入渗补给的地下水除有一部分在灌区内部非耕地和灌区周边作为生态用水,一部分自灌区排除,以保证不致由于地面水带进盐分引起灌区积盐外,应尽量开采利用进行灌溉。

4.单纯利用渠道系统引用地面水进行灌溉的纯渠灌区。在地下水矿化度很高,不宜与地表水混合灌溉,或土质粘重缺乏适于水井提水的含水层的情况下采用单纯利用地表水灌溉的渠灌区。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稀少,在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时,在可能条件下应利用渠灌与井灌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开采利用一部分地下水,在充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的条件下结合非工程节水措施解决农业用水问题。由于这些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相对较少,且需有一部分用于灌区内部非耕地和周边天然植被的生态耗水,开采量必须严格控制,避免超采。

二. 井渠结合灌溉的优点

1.井渠结合灌溉具有开源与节流的双重作用。通过打井除可以利用灌区的降水和侧向径流对地下水的天然补给外,更重要的是将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的地下水,作为灌区新的水源,减少自河流或干渠的引水量,达到节省地表水资源的目的。

2.以地下含水层作为地下水库,对入渗的地表水进行调蓄,供河流来水少的季节或作物需水高峰时期灌溉之用。在灌区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各灌域(或干渠)的水量输送和调配在时间上有很大差异,且局部地区种植作物不同,需水在数量和时间上的要求也不相同,利用水井提取地下水可灵活地适应作物的灌水要求,克服渠灌统一取水,在时间上不够及时的缺点,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由于灌溉水源的来水与灌区的需水不相适应,又缺乏适当的山区蓄水设施,常修建平原水库满足灌溉用水的需要。平原水库的水深较小,一般仅有1-3m, 而干旱

半干旱地区蒸发强烈,年蒸发量至少在1m以上,蒸发与渗漏损失占有很大比重, 在地下水矿化度较低,且具有良好含水层的地区,采用井渠结合,利用地下水含水层作为地下水库,调蓄灌溉渠系渗漏和田间灌水入渗补给的地下水,供缺水季节使用。由于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且农田潜水蒸发可以直接为作物利用,蒸发渗漏损失可较地表平原水库大为减少,因此,在平原地区利用地下水库蓄水解决灌区用水在季节上的供需矛盾,较之地表平原水库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3.实行井渠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在不考虑生态用水要求,单纯从重复利用灌溉损失水量的角度分析时,可以看到井渠结合对提高水的利用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例如,某灌区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等7级渠道, 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93,0.786,0.827,0.824,

0.824,0.850,0.861,若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取0.85,则现状条件下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255。若各级渠道均采用防渗措施(有效系数分别达到0.95), 田间水有效利用系数仍取0.85,则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93,渠系防渗可提高水的利用系数0.338 = 0.593 –0.255。若灌溉水损失水量的80%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则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将达到地区总引水量的59.6 %。扣除10%的淋盐需求水量(假设地下水矿化度为1.5g/l,而自根层排出的水的矿化度为15g/l),则可开采的地下水仍有灌区总引水量的49.6 %。由于这部分占总引水量49 %的水得到重复利用,因而,在实行井渠结合的地区,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将大大提高。以上述情况计算,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到0.75(渠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255加上地下水可利用量的比率0.496),较渠系全部防渗达到的灌溉水利用系数0.593还要高出0.157。以上分析说明井渠结合对提高水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半湿润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多,不需要地下水维持非耕地天然植被的存活,可以通过井渠结合,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需要保证必要的生态用水,灌溉水渗漏补给的地下水不可能全部重复利用于社会经济需水,灌溉水利用系数要低于土地利用系数较高、天然植被可以依靠降水存活的半湿润地区,但井渠结合灌溉(或井灌代排)对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作用仍然是显著的。

4.实行井渠结合,可根据不同季节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有计划地安排井灌与渠灌的时间和用水比例,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达到既利用地下水又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目的, 起

到井排的作用。在井渠结合地区,不需修建深度较大,间距较小的排水农沟和毛沟,因而可大大减少排水系统配套工程的工作量。

5.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表层土壤易产生积盐,为了淋洗盐分常在生长期末的秋季或播种前的春季利用加大的灌水定额进行秋浇或播前灌水.例如,内蒙河套灌区秋浇用水量一般为120~140m3/亩,甚者达180~200m3/亩,占全部灌溉用水量近1/3,秋浇后地下水位上升至地表以下0.5m。秋浇的目的在于保证冲洗压盐和春季小麦生长早期有足够的墒情。在地下排水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秋浇前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位的下降主要依靠潜水蒸发,因而产生积盐,需要通过大定额秋浇压盐,为使秋浇后地下水埋深通过潜水蒸发和排水作用降低至1.5m,须提前至九月中、下旬进行秋浇。在井渠结合条件下,秋浇前如控制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可以减少由于潜水蒸发引起的积盐,因而可以减少秋浇定额,如果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则可利用地下水进行秋浇,降低地下水位。由于利用地下水进行秋浇,时间上不受渠灌配水的限制,灌水时间可以推迟到临近土壤冻结以前,这样还可以减少秋浇至翌年春播前这段时间的土壤蒸发量和土壤积盐量,因而可以减少秋浇定额,既不影响土壤脱盐又可保证春播墒情。

通过井渠结合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和防止土壤盐渍化的目的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有成功经验。如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和西北地区陕西省泾惠渠均有成功经验。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的红崖山灌区、新疆北疆的五家渠灌区和新疆东疆的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灌区,都广泛采用井渠结合或井灌代排,联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控制土壤盐碱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井渠结合作为一项渠灌区节水增产的重要措施,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已得到普遍认同。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中,应当将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方案与不同级别的渠道衬砌方案进行对比论证,除建设投资外,还应考虑水的利用率、总的灌溉用水量、防止土壤盐渍化、节省的田间排水工程量的投资以及预期的增产效益等。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灌区内外天然植被的存活主要靠地下水的补给维持,在确定地下水的开采量时还必须考虑生态需水量和天然植被对地下水位的要求,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

三. 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位的控制标准

1.灌区耕地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如前所述,井渠结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的入渗水量进行灌溉,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同时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作物生长季节田面有作物植被覆盖,科间蒸发所占比重和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均较小, 而作物需水又需要有来自地下水对根层的补给,因此,此时地下水位可控制在较小的深度。秋收以后至春作物生长期以前,表土裸露,土壤蒸发强烈易于积盐,地下水位应控制在较大的深度。西北地区春季河流缺水,地表水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需要,为了解决供需矛盾,部分地区须利用地下水灌溉,而开采地下水又将会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灌区需要根据不同季节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有计划地安排井灌与渠灌的用水量和用水时间,以达到既利用地下水又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目的, 起到井灌井排的作用。

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冬季低温,表土冻结,冻结期土壤盐分随水分向冻层聚集. 根据内蒙河套灌区等地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为了防止春季积盐,在土壤冻结期以前地下水位应不小于1.2-1.4m, 作物生长期为了获得一定的地下水对根层的补给,地下水位可以保持较浅的埋深,但为了防止渍害,地下水埋深一般应至少控制在0.7-0.8m以上。

2.非耕地自然生态耗水及其对地下水位控制的要求

西北干旱地区蒸发强烈,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是地区的主要威胁。干旱地区降雨稀少,天然植被主要靠地下水的补给而存活,地下水位的埋深是决定天然植被繁茂程度和土壤盐渍化的关键因素,天然植被的生长情况和植被的盖度又是决定土地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土地的荒漠化和盐渍化均与地下水埋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密切有关,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需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并遵循“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地下水埋深与作物和天然植被生长的关系,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作物与天然植被的耗水量是地区水资源规划管理,特别是确定保证生态耗水条件下地下水可采水量和井渠用水比例的基本资料。目前有关干旱地区天然植被的适宜地下水埋深的资料尚比较缺乏,特别是关于在天然状态和人工灌溉条件下林木和植被群落的耗水问题还尚少研究,加强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和生态耗水的试验研究,对指导当前的灌区管理和生态建设规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仅是少量文献中提供的有关的地下水埋深和植被群落的耗水资料供参考。

1)地下水埋深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旱生植物生长和土壤沙化程度与地下水埋深有密切关系。沙枣是浅根乔木,根深一般不超过4.5 m。胡杨是天然荒漠河岸林的典型乔木树种。靠洪水携带种子萌芽更新,具有耐旱、耐盐、生长速度快的特点,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林木品种。这两种植物的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关系见表1[8]。

表 1 沙枣和胡杨等的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关系[8][30]

根据有关野外调查和试验资料,地下水埋深小于2m时,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易发生土壤盐渍化,而地下水埋深大于5m时, 植物无法得到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造成植物开始衰败, 发生土地沙化.因此, 进行西北地区地下水评价,应以地下水埋深2-5m 作为最佳生态

环境埋深。

干旱地区的灌木植物有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花棒;草本植物有芦苇,岌岌等。由于它们的根系发育程度不同,对水盐的适应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各种植物的适宜地下水埋深,或“最佳生态地下水埋深”也不同。例如,甘肃省民勤地区胡杨、沙枣、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岌岌和芦苇的地下水最佳埋深分别为3m、3m、3-5m、5m、4m、4m、1-2m和1-2m。根据民勤沙井子地区试验资料,木本植物盖度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如表2[27]所示。

表 2 民勤沙井子地区木本植物盖度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27]

自表可见,在地下水埋深小于7m时,木本植物的盖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加大而减少,在地下水埋深大于7m 时,木本植物的盖度与地下水埋深并无显著关系,而与降水量的大小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植被中乔木树种有胡杨(Populous eupharitica)、灰杨(Populous pruinosa)、沙枣等,灌木主要为柽柳属植物(tamarix)、铃铛刺、黑刺、白刺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芦苇、甘草、花花柴、罗布麻、骆驼刺、苦豆子等。由于自然生态植被消耗的主要是地下水,自然生态植被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地下水埋深和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地区也将呈现不同的荒漠植被。表3 表示荒漠植被群落生长状态与地下水的关系, 地下水埋深2-4 m 对乔灌木是比较适宜的水位, 在地下水埋深达到4-6m时,乔灌木仍可生长,但草本植物将死去;超过6.0m,乔灌木生长不好; 当地下水达到10m时,胡杨林等树种已达到生长极限。灰杨虽然最适应于南疆的环境,但其生长状况也与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如表4所示。根据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的研究,当地下水位埋深为3~5m时, 乔木生长状态良好, 地下水位低于8.0m时,生长甚微,呈现衰败现象。灌木如红柳等,有强大根系,且能适应地下水位的变化,当地下水埋深为2~4米时,灌木所占比例增大,地下水位下降至6米时,有些灌木可把根部向更深层土壤延伸。当地下水位在1-2米时, 主要分布的为草本植物,如芦苇、甘草、罗布麻。当地下水位埋深为2-4米时,骆驼刺、苦豆子的比例加大,而芦苇、甘草、罗布麻的比例变小, 草本植物种类也比地下水埋深为1-2米时明显减少。当地下水埋深降至4.0米时,多数草本植物近于停止生长或死亡,只有少数深根植物(如骆驼刺等)仍能存活。塔里木河流域几种典型植物总体存在的频率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如表5所示。

表3 荒漠植被群落生长状态与地下水的关系[3]

表4 灰杨林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3]

表5 塔里木干流区几种典型植物在不同地下水埋深范围内总体出现频率

荒漠植被的生长状态,除地下水埋深外,还与地下水质有密切关系.荒漠植被虽能适应较差的水质,但矿化度大于10g/l时, 除个别能适应盐碱地的草本植物外其他植被已难以存活。根据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初步资料,塔里木河干流沿线植物生长状况与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如表5所示. 荒漠植被对水质的要求较低,矿化度小于5.0g/l时,适于生长良好的乔、灌、草;矿化度5.0-10.0g/l时, 可生长一般的乔、灌、草;大于10.0g/l的劣质水,还可用于灌溉红柳等耐盐植物。

表6. 塔里木河干流沿线主要植物生长状况与地下水矿化度(g/l)[3]

2).林草的灌溉用水量与天然植被的耗水量

根据新疆各地资料,叶尔羌河中下游胡杨林蒸发蒸腾量如表7所示(喀什地区林业处资料)。塔里木河流域各类植被灌溉定额如表8 (新疆水利厅塔里木河勘测报告资料)。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根据生态植被区最大地下水埋深用不同潜水蒸发公式估算求得的生态耗水量为146-180 m3/亩.

表7 叶河中下游胡杨林蒸发蒸腾量 (m3/亩)

表8 塔河流域各类植被耗水和灌溉定额

由于自然植被是在没有人工供水的天然状态下生长的,其供水水是不充分的,因此其水分消耗量相对较少,其生物生产量也较低. 根据渭干河流域的实际腾发量资料, 人工林地耗水达914mm,耕地为797mm, 自然植被(乔、灌、草综合)实际腾发量为325mm,仅为人工林地的35.5%,耕地的40.7%。荒漠植被生长粗放,对水分供给在时间和数量上的要求较低,有些荒漠植被每年只要洪水期灌溉一次即可存活;胡杨林的存在主要靠洪水漫灌,即使几年才漫灌一次仍可存活。有些自然植被的存在主要靠河流、水库、渠道和田间渗漏补给形成的地下水,以及农田排水滋润。生态用水虽然有与农业及其他用水部门争水矛盾的一面,但自然生态主要是消耗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地表水渗漏补给形成的地下水,和无法完全控制的在地表漫溢的洪水,对水质的要求又较农田灌溉为低,故其耗水与农业用水又有其可协调的一面。因此,从维护自然生态出发,不仅要将生态耗水列入水资源总体配置之中,而且要考虑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量和水质的转化和变化.

根据塔河专题96-912-02-01-02资料,采用多种潜水蒸发计算公式求得平均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96-912-01-04-03西北地区生态保护研究)。新疆绿洲人工林生态耗水量如表10所示。塔里木河干流区乔灌草植被蒸散量如表11。西北地区各种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定额见表12。

表9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潜水蒸发与地下水埋深关系[20]

表10 新疆绿洲人工林生态耗水定额(m3/亩)[20]

表11 塔里木河干流区乔灌草植被的单位面积蒸散量(mm/a)[20]

表12 各种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定额(m3/亩)

根据“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合理利用”资料,甘肃省张掖平原堡不同地下水埋深潜水蒸发强度如表13,民勤乔灌木蒸腾量如表14。

表13 张掖平原堡潜水蒸发强度(1986-1988)

根据“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12“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简要报告,西北内陆干旱区各类植被平均ET参考值如表14(报告之表6-3)。

表 14 西北内陆干旱区各类植被平均ET参考值(mm)

*低盖度草(盖度5%-20%)以降水为主要来源,ET取值以降水量为主要条件;中盖度草(盖度20%-50%)大部地区以径流为主要水源,降水作为补充;高盖度草(大于50%)离河岸最近,气候条件起主导作用,越是干旱的地区ET值越大。

四. 渠灌区井渠结合联合运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问题

渠灌区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进行灌溉.其形式有以下两种主要形式.:

以地面水为主的利用渠道引用地表水和利用水井提取地下水相结合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形式有以下三种方案.

(1)水源地的方式

水源地是在灌区内选取一定面积作为地下水的集中开采区,开采出的地下水供本区和

灌区其他地区在地表水缺水季节灌溉之用, 或在灌区上游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开采地下水,专门共下游灌区灌溉之用,其作用与城市供水水源地相同。灌区水源地一般选

择在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含水层储水和导水性能良好的山前冲洪积扇缘潜水溢出带地区, 集中开采地下水,除用来灌溉本区耕地外, 主要供给临近和下游地区灌溉农田。这种井渠结合方式的优点是布井集中,输电线路短,投资较小,便于管理。一般说来,由于水源地的集中开采量较大,而周边渠灌区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又较小,除非在有大量的山前或侧向补给的情况下补给和开采才能保持平衡,否则将出现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的开采将难以持续。例如,新疆北疆五家渠灌区的青格达湖水源地,自70年代在20km2的土地上共打机井43眼,井深在50-100m, 平均年开采地下水2100万m2 ,灌溉下游的灌区土地,水源地平均开采强度为155万m3/a.km2(或1550mm/a),动水位埋深14.1m。 70年代中期以来达到65眼,平均年开采量达到8273万m3/a.km2,开采强度达到461万m3/a.km2(或4610mm/a), 动水位达到25-30m,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水位降落漏斗。在河流冲洪积扇前缘地区,山前倾斜平原的潜水溢出带,土层由导水性很强的沙卵砾石组成,未经衬砌的河流和渠道的渗漏严重,补给地下水量大.由于开采地下水时单井出水量大,水位降深小,在这类地区建设水源地比较有利.但为了减少渗漏和加快输水速度对河流和渠道进行衬砌后,地下水的补给量将减少,在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水源地的地下水位将持续下降。在地下水来源主要为灌区内部渠系和田间灌溉水补给,而开采强度又较大的情况下,以水源地开采地下水的方式应慎重采用。在水源地的规划设计中必须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和地下水的开采量,通过地下水的模拟,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判别水源地的持续利用的可能性。

(2)灌区内渠灌区与井灌区集中成片相邻布置的方式

在这种布置方式下,灌区内部可分为相邻的渠灌区和井灌区两部分,井灌区作为地下水的开采区,渠灌区作为地下水的补给区。这种井渠结合方式的优点同样是布井集中,输电线路较短。由于缺乏外区地下水的补给,必须使地下水的开采量与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能够保持平衡, 为此,井灌区与渠灌区的面积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视开采量和灌溉渗漏量和降雨补给量的大小而定,例如,1:2, 1:3。灌溉制度设计中采用的地下水对根层补给量也必须与设计的地下水位埋深相适应,且集中连片的井灌面积不宜过大,否则将造成开采区地下水埋深过大,使水井抽水的费用提高,而渠灌补给区的地下水位的埋深又过小,在非灌溉的易于返盐季节,地下水位难以达到控制在地面下1.2-1.4m 以上的要求。为此,在井渠结合的布置方式,井灌和渠灌的面积设计方案确定之后,还需要对地下水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规律的进行详细地分析。

(3)灌区内井渠并用,或同时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灌溉水源,或在时间上交替使用的灌溉方式. 例如,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陕西省泾惠渠灌区,新疆北疆的五家渠灌区的大部地区都是采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形式。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地下水可采量与地表水引水量比值较大的情况下,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的井渠结合区内同时需有渠灌和井灌两种灌溉设施,河水紧张季节井水和渠水并用或单纯采用井水灌溉,河水丰富时期采用渠灌,易于积盐季节到来之前采用地下水灌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灌溉水量和时间的安排必须满足地下水采补平衡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在灌溉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应根据地下水的可采量在灌区内分散布井。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作用, 有效地根据作物生长和防止土壤积盐的要求控制地下水位,是平原地区最常用的井渠结合布置方式。但采用这种灌溉方式时,需要同时布置渠灌和井灌设施,布设输电线路。

各地区适宜的井渠结合方式视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的补给消耗条件、扣除生态需水后地下水可用于社会经济需水的可采量等确定。例如,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不同地形地貌上下游灌区地下水排水和井渠结合布置形式如示意图1所示(据钟骏平、董新光、姜卉芳)。

图 1 新疆典型流域不同地形地貌上下游灌区排水和井渠结合布置形式示意图

(据钟骏平、董新光、姜卉芳)

由于在山前多有较大的侧向补给,冲积扇上部灌区土壤透水性较好,有入渗的灌溉水向下排泄,因此山前冲洪积扇缘地下水溢出带为了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灌区井渠结合的形式可以采用水源地和分散取水相结合。冲洪积平原上中部地下水的侧向补给较少,主要为地表水的垂直补给,灌区用水应以地表引水为主,适当利用地下水,调控地下水位,井渠结合应以灌代排,水井的布置应采取集中分片布置和分散取水的方式。冲洪积平原下部地下水主要为灌溉地表水的垂直补给,灌区用水应主要引用地表水,适量利用地下水,以调控地下水位,井渠结合应采用分散取水的方式,为了保持灌区的水盐平衡,还必须有一定的淋盐水量通过水井抽水将盐分排出区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