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全面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全面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全面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全面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educate,其中“e”的意思是“引出”或“引导”。

3,最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①永恒性(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②历史性③长期性④相对对立性⑤继承性⑥生产性⑦民族性

6,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7,教育者的特征:①主体性②目的性③社会性

8,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二者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9,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10,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11,教育功能的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2,教育功能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非预期性功能)

13,教育的起源分为: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②生物起源说③心理起源说④劳动起源说

14,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15,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是美国的孟禄

16,心里起源和生物起源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17,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生存的时间标注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18,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19,原始教育的特征:非独立性、原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差异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20,古代社会教育指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教育

21,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与劳动相脱离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2,封建社会的教育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23,古代西方教育的特点:阶级性、刻板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象征性(占主导地位)

24,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埃及

25,中国最到的学校出现夏朝,称为“校”和“序”

26,商代学校的名称:“大学”“小学”“庠”“序”

27、西周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28,西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29,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特点是学术自由

30,汉朝最高教育机构是太学。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31,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32,宋元明清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3,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34,古代印度教育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35,古代埃及的学校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书吏学校),其中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农民子弟与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36,埃及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7,古希腊分为分为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前者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后者培养军人,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38,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39,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两种学校类型是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都分为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其中,拉丁修辞学校招收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40,中世纪的西欧是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游泳、投枪、下棋、吟诗,两种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

41,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提倡“人文主义”特征是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代表人物有维多利诺,埃拉斯摩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拉伯霄和蒙田

42,人本主义教育反对僧侣教育,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反对“神道”之学,破除经学院学风

43,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44,德国于1763年做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45,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防性、终身性

46,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公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⑥教育信息化⑦教育的科学性

47,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了终身教育

48,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49,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0,教育学是基础学科

51,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52,教育学的研究价值: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3,现代教师应具备三种专业精神:①敬业精神②人文精神③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

54,教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55,孔子的教育学内容偏重人事和文事,轻视生产劳动和科技,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是:文、行、忠、信

56,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的解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开其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达其词

57,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58,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59,荀子提出的教学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60,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在于科技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

61,墨家认为人的知识来源有3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而说知是最重要的,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62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提倡“用反”、“虚静”的教育原则

63,《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作者是乐正克

64,《学记》的思想有: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④豫时孙摩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⑦学不躐等

65,藏息相辅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后学”

66,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67,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未来的统治者,这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6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称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69,古罗马的昆体良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还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70,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1,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①泛智教育②班级授课制③教育适应自然④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

72,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切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73,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74,世界上第一任教育学教授是特拉普

75,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林哈德与葛笃德》

76,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77,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78.赫尔巴特的观点包括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伦理学,教学理论的基础是心理学。②教育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③教育性教学原则。④教学四阶段论

79.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包括:①教育的本质②教育无目的论③从做中学(思维五步说)

80.杜威的思维五步说: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81.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8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事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著作有《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83,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代表著作主要有《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84,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是19末20初在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兴起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在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也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85,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是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8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87,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88,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8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化名李浩吾。

90,批判教育学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作有《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91,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的改革措施有: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教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92,蔡元培的教育独立: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行政独立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93,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先驱,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94,晏阳初是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提出“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95,梁漱溟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认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文化改造的问题。

96,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97,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学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98,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99.1970年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0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的核心教育思想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有:①培养人才②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③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经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制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④制约学校专业设置,⑤教育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4,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社会化理论。

6,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7,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8,科技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9,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①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④影响教育技术

10,教育的科技功能:①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1,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①教育是文化的构成体,②教育是文化的传递,深化和提升的手段

12,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

1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②传播和交流文化③选择和提升文化④更新和创造文化14,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勒

1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无话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16,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17,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主要有四种成分组成:认知,情感,价值,理想。18,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19,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0,学校文化的特征:①是一种组织文化②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1,学校文化传递文化传统的特征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22,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23,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24,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25,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26,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①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②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③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④是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27,环境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是一种隐性课程。

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29,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30,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3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人的现代化。

3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3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方面:①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②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34,个体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辐和论(二因素论)

35,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例子:基督教的“原罪说”,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的最基本自然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36,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37,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8,施泰伦: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吴伟士: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积。二人都是辐和论。

3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40,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1,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他的成熟势力说。

42,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表现在: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4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44,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依据。

45,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③环境部决定人的发展④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46,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47,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③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8,学校教育的系统性,选择性和专门性。

49,系统性表现在: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

50,选择性表现在:①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②对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对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

51,专门性表现在:①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③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52,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功能。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3,教育万能论: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

54,教育无用论:柏拉图,高尔顿

55,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即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56,个体社会化包括四个方面: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

57,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58,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并同意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59,个体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

60,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1,人的本质在于:①认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6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顺序性。

64,“一刀切”“一锅煮”反映了阶段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65,不平衡性——关键期

第三章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的特点:①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②社会性和时代性

4,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强制性。

7,教育目的是学术概念,教育方针是政治概念,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发展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8,教育目的的分类:①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分为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感的人。②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③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④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⑤从教育目的存在的方式看,分为实然的教育目的(理论层面)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成文的)。

9,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局域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知道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0,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和评价。

1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2,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1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15,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6,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1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①人的全面发展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片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8,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①个人本位轮与社会本位轮②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③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19

20,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提出者是斯宾塞,教育适应生活说的提出者是杜威。

2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是1957年“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2,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3,198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24,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6,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2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②坚持全面发展③培养独立个性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⑤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2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②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9,德育的基本任务: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②正确的政治方向③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⑤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30,智育的基本任务:①传授知识②形成基本技能③发展智力才能④培养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31,体育的基本任务:①增强体质②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技能③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④养成文明习惯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32,美育的基本任务:①培养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②培养艺术活动的技能③培养心灵美和行为美

33,美育的基本形态包括自然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

34,劳育的基本任务:①培养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②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知识和技能

35,五育中,德育是方向,居于首位,智育是核心,体育是物质保障,美育和劳育是具体运用和实施。

36,落实我国教育目的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37,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有:①整个社会的发展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③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38,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9,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大任务是①培养身体素质②培养心理素质③培养社会素质40,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是:①面向全体②全面提高③主动发展

41,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42,素质教育的内涵: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44,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45,素质教育的意义: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②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③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46,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⑤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⑦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误区

47,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②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⑤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⑥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

是不要百分制考试⑦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48,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与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49,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称。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0,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51,一般来说,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52,建立学制的依据: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④人口发展状况⑤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53,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苏联分支制。

54,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5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56,学校的产生是前制度化教育的标志。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57,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58,我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

5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④高等教育大众化⑤终身教育⑥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⑦教育的国

际交流加强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0,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教育,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我国现在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

61,终身教育特点:终身性,全民性(民主性和普及性),广泛性(连贯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形式多样化和自主性)

62,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63,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以日本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并未实行。

64,1903年的“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它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不许男女同校。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

65,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旧学制进行修订。

66,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首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在高中增加职业科,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67,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还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

68,193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69,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70,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7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7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③稳定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④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7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长期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内容如下:

①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②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④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⑥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74,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的重心:①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4,教师职业的性质: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专业化的职业

5,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地位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6,教师的作用: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和人类潜能的开发者

7,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8,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

9,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10,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上海的“南洋公学”。

11,教师教育大学化使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12,1966年10月,《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1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我国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14,教师的专业人员身份得到确认实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5,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文化形象(核心),人格形象。

16,教师职业的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7,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②“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传递者)③示范者(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④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管理类型:强硬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⑤“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⑥“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18,教师的新角色: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②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③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④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19,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复杂性和创造性②连续性和广延性③长期性和间接性④主题性和示范性⑤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0,复杂性的表现:劳动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手段

创造性的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育机智

21,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师劳动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23,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

24,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①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5,知识素养的内容: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神的教育理论知识③学科专业知识④政治理论

26,能力素养的内容:①表达能力②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教育机智)27,职业心理健康的内容: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28,热爱学生的要求:①把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全面关怀学生③关怀全体学生④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⑤理解和宽容学生⑥解放学生⑦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9,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职责,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30,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人格特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1,教育理念是做好教师的第一素养

3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客服教育对个体发展负向功能的关键。

33,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包括教师群体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核心和最终体现在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34,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5,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教师的专业人格③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④专业能力的提高⑤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⑥专业自我的形成

36,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37,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3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及自我更新关注

39,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跨校合作,专家指导,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40,教师专业化的实现:①国家和政府的促进和保障②个人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41,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2,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塑性,向师性,依赖性。

43,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其中,自觉性是最基本的表现,创造性是最高表现。44,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②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4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①学生具有和成年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③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④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46,现代学生观的内容: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7,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①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48,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完整的人②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9,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②学习的主体③责权的主体

50,《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5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52,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53,师生关系的对立观点是教师中心(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儿童中心(杜威,卢梭)

54,师生关系的作用:①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②建构和谐校园的基础③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④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55,师生关系的内容:①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6,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性、放任型、民主型:理想师生关系

57,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

58,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②加强学风教育

59,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①人际关系:尊师爱生②社会关系:民主平等③教育关系:教学相长④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第五章课程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

宋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

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活动分析法”。

4,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5,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

6,古德莱德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7,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①课程即学科②课程即学习经验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④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⑤课程即文化在生产⑥课程即社会改造

8,课程的意义:①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9,课程类型:①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③学习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④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⑤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⑥表现形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0,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11,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12,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1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综合课程的几种形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14,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的共性。

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15,基础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扩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16,“隐性课程”首次提出——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

17,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①观念性隐性课程②物质性隐性课程③制度性隐性课程④心理性隐性课程

18,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19,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20,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也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主要内容包括:①经验论②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③主动作业论④课程组织的顺序论

2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是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传统主义,保守主义)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2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2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24,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25,课程目标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

2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7,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①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②社会需求③学科知识及发展

28,三位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9,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

30,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3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的特征:基础性,强制性,普遍性。

3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3,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4,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部分组成。

35,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①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②涉及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区域③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去,而非最高要求④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⑤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

36,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①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②理解③严格执行④以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37,课程标准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教学大纲则是为教师服务的。

38,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9,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并不是说课程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规定。

40,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1,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开展和具体化。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

42,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43,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首要原则)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44,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做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

A、教学计划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大纲

(跟某一学科有关的一定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45,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46,课程的横向结构——课程范围(必修课、选修课各占的比例)

课程的纵向结构——课程序列

课程序列包括:直线式课程:顺序性——难度不断上升,增加

螺旋式课程:巩固性——回顾式上升(曲折前进)

47,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国家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等)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三教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项改革

48,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学生三年内的总学分要达到144分,必修学分116. 4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试行。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包括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

50,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51,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52,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由教师)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53,校本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乡土类。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54,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①“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②“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③小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④“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⑤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⑥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个性化⑦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⑧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目标是一样的)

55,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①法定的学校自主权(首要条件)②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③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④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⑤教师的专业精神和技能⑥共享的课程资源⑦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⑧与课程专家的合作。

56,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①合作开发:与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和机构合作②课题研究与实验③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嗯哼兴趣小组

57,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58,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①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②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③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④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⑤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9,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60,课程设计的层次(了解)

宏观层次: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编制,如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

中观层次:对具体课程的编制,即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如:语文教学标准)

微观层次:教师对课程的再设计,即学科教学设计。

61,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6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领域的圣经。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63,泰勒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首先确定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内容、方法以及评价过程)

64,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过程模式是指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遵循的标准。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65,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66,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67,课程计划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68,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事实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69,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评价:课程本身、学生学业。现代教育评价提倡发展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7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③IPP评价模式,③S⑤评价模式。

71,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认为评价除了关注预期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72,③IPP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包含四个步骤: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73,③S⑤评价模式由斯太克提出,实施步骤为: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古巴,林肯)74,课程评价基本阶段:①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②搜集信息③组织材料④分析材料⑤报告结果75,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核心是教科书。

76,课程资源的类型:①按空间分布划分: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②按功能特点划分:素材型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③按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77,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了解)①优先性原则:能够优先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优先被选择②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要适合大部分人的学习需要(难度事宜)

78,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①进行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③开发实施条件④研究学生情况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⑥建立资源数据库⑦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79,课程资源的开发理念(特别应关注的课程资源):①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③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④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用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第六章教学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教育包括教学,教育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交叉):教学是智育的一种途径。教学还是德育、美育、体育等的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全面实现。

4,教学与上课(整体与部分):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

5,教学与自学(交叉):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属于教学,教学过程外的自主学习不属于教学。

6,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全面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7,教学的一般任务(德智体美劳):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只能是核心,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9,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

10,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1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1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①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③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概括

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14,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学——思——行(学——思——习——行)最早的教学过程。

子思:《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夸美纽斯:把教学建立在柑橘活动的基础之上。

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或五阶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杜威: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思维五步骤(五步探究教学法)

(1)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必须与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

(2)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

(3)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暂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

(4)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5)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要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5,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了解)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

1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①间接性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②双边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③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④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17,间接性规律: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③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防止两种倾向: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

18,双边性规律: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③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④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19,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

20,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教师自身的条件和客观条件

21,发展性规律:①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③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④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22,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

23,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水平高,知识学的就快,就好,否则就慢就差。24,形式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的代表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25,赫尔巴特: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6,教育性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③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7,教学过程的结构设置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28,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理解和感知教材。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2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0,区别: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规律是客观内容,教学原则是认为制定具有主观性;客观的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

31,我国主要的教学原则:①因材施教②循序渐进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⑤直观性原则⑥启发性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巩固性原则

32,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学科知识,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它体现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3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

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第一次学习是上课听讲,第二次是家庭作业,第三次是知识的深化过程。

35,直观性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指在教学活动,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觉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荀子:“闻——见——知——行”

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看看、摸摸、听听、闻闻)

36,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37,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9,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40,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大前提),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41,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说明要因材施教

42.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4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性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45,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①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②教学要有系统性③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内在逻辑)

46,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47,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4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重点)

注入式: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9,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判断。50,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⑤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5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学生的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的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52,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其智力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

优缺点: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是不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要组织学生听讲②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③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④要讲究语言艺术⑤、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3,劳凯声将讲授法分为三种形式:讲述,讲读,讲解

54,谈话法(问答法):

概念: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能够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基本要求:①要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②谈话时,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要有启发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因势利导。③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

55,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的比较多。

讨论法的优点: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钻研精神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要求:

①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56,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③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④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57,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嗯哼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要求:①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②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③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④掩饰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58,参观法(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类: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59,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60,练习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①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②练习题要注重双基的提高;③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联系方法并及时检查和反馈;④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⑤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61,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62,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63,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6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布鲁纳所倡导的。

6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方法: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6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特点③学生年龄特征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68,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儿顿制等。其中,个别教学制度是古代(中西方)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69,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0,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①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基础(重点)②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基本定型③凯洛夫:课的类型和结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71,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清末)设立于京师同文馆。(判断题形式:不同于京师大学堂)

7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①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②按课教学③按时授课

7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⑤有利于德智体多方面发展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74,班级授课制的缺点: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③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④不利于因材施教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⑥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75,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主要是小班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和分层教学。

7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

77,个别教学(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能进行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学生)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特殊化教育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78,现场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是指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9,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80,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形式:

外部分组:取消年龄编班,只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既按年龄编班,又根据成绩分组

能力分组:根据能力分组教学,课程相同,年限不同

作业分组:根据特点和意愿分组,年限相同,课程不同

81,道儿顿制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82,特朗普制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创建。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83,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有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推广。设计教学法是指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己组织学习单元,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84,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

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而是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然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者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84,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①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范围趋向合理化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③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马蹄形、圆形、同心圆形、模块形(小组学习)④探索个别化教学

8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6,备课的要求: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②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87,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88,根据教学任务,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技能技巧课(技能课)和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和复习课。

8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主要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90,一节好课的标准: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内容准确③教学结构合理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⑤板书有序⑥教学方法适当⑦讲究教学艺术

91,教学目标包含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

92,基础目标是只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93,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

94,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95,作业的形式有多种: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96,布置作业的要求: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⑧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⑨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97,课外辅导的内容:①解答问题,指导作业②为基础差和因事、因冰缺课的学生补课③为成绩特别有益的学生做个别辅导④为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98,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99,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可以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和教学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100,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察和考试

101,平时考查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

102,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①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②内容应力求全面③方法要灵活多样

103,学业成绩评定的要求:①客观公正,必须遵循评定标准②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③鼓励学生创新

10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105,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最全面,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是美国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出了四种教学模式:信息加工类,社会类,个人类,行为修正类。

106,信息加工类: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107,个人类: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意识训练模式

108,社会类: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109,行为修正类: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是教育学的特点相适应模式。

110,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抛锚式,范例式,

111,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目标导控式,自学指导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

112,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113,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缺点是学习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114,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它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有时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15,范例教学由瓦根舍因提出,有四个特点:①基本性:教学中是基本知识的学习②基础性:重视学生实际,单独适宜③范例性:精选示范内容,便于正向迁移④体现四个统一:知识教学与德育;问题教学与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主体与客体。

116,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范例性地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117,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式。

11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19,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既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在现行的学生学业评价中,测验依然居于主流地位。

120,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121,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122,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成为终结性评价。123,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

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易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个体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常模比

绝对性评价(标准参照性评价)——和标准比

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自己比

124,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有利于选拔人才,而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25,个体内差异评价最大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

126,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只有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127,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128,发展性评价的特点:①已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②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被评价者后继发展③注重过程评价④关注个体差异⑤评价主体多元化129,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评价功能③评价观念④评价内容⑤评价方式⑥评价主体⑦评价过程

130,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①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

绪论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独立形态阶段: ①1623年,培根,将教育学独立为一门学科 ②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③卢梭,《爱弥尔》 ④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②凯洛夫,《教育学》,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赞科夫,《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教育与发展》 4、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个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教师,教材,知识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学生,活动,经验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和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②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其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指学生。 ③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单学习前人的枳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④教育活动方式: 赵日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教育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质的特点: ①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识记: 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 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 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 4、资本主义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教育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