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雅文

何雅文

何雅文:论范畴的原型理论对词汇联想教学的启示

[日期:2009-12-02] 来源:作者:admin [字体:大中小] 论范畴的原型理论对词汇联想教学的启示

何雅文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原型理论从人的语言认知思维都是以范畴来划分世界的特点,来探讨词义范畴的原型、中心效应。以词汇的中心概念向周围“辐射”的语义特点,以基本层次为中心语义范畴分类的理念进行联想教学,对词汇认知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范畴;原型;词汇联想

1. 引言

范畴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人们不断地用范畴来划分物体。亚里斯多德将物质世界分为十个大类:原主项(primary subject), 特性(qualities),关系(relationship),地点(places),时间(time)等。千百年以来,他的思想一直指导着各个领域。经典的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性的元素的集合(set),元素隶属于集合的程度相同,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或者说具有共同特性的元素属于同一范畴集。然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出现,人类开始从学术的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来认识世界和人的思维。范畴化作为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活动,自然也成为认知科学的中心问题。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范畴化的经典化的非此即彼的二效价理论有明显的缺陷。

2. 原型理论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现,高度理想化、抽象化的认知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客观实际。许多日常用的词,如“game”(游戏)就含有许多层意义。有的游戏只是娱乐,没有比赛的含义,有的游戏则含有赌博的运气成分。游戏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性,而只有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 e),有中心意义和非中心意义之分。因此不适合非此即彼的传统经典化的范畴理论。也就是说它们不能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包含所有的义项,而且其所指的范畴边界不清楚。奥斯汀(J.Austin)将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分析扩大到词语的研究。在他的论文“词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 Word,1996)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意义之间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的。他列举了“healthy body”,“healthy exercise”,“healthy complexion”。“healthy”在不同的搭配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却又有一定的相关联系。这些搭配都有一个中心意义,或称核心意义(primary meanin g)。奥斯汀的核心概念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原型(prototype)概念(La koff,1987:18)。

Berlin 和Kay(1969)对颜色的范畴进行研究,他们从98种颜色中找到11种基本色,认为基本色构成了一个严格的[黑、白←[红←[黄、蓝、绿←[棕←[紫、粉红、橙、灰]]]]蕴含层级,即在语言的颜色词语体系中,←右边的词语蕴含其左边的词语或项。如一语言体系中有红色词语就必定有黑色和白色词语,有棕色词语就必定有其左边的所有颜色词语,以此类推。而←左边的万分成分并不蕴含其右边的成分,如一语言中有黑白之辨或表达黑白的词语,并不等于该语言中就有一定有←右边的其它颜色或表达其他颜色的词语(转引自熊学亮,2003:104)。

Rosch在70年代初在Berlin 和Kay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提出“原型”(prototype)这个概念作为范畴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以Lakoff, Taylor等为代表的认知科学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范畴的划分存在着原型理论。原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范畴化是以感知和记忆中属性的相似性为基础,这些属性不必都是必需或明确规定的,它们与文化紧密联系;原型是范畴成员的代表,是某些与之属性相似的其它实体的样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有等级之分。

从原型理论中,我们会发现原型有三个特点(Davis &Papcum,1987)。第一个特点是可接近性,那种首先跃入脑海中的事物,比如,当要某人举出动物时,多数的会立即想到“狗”。第二个特点是中心性,在范畴中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当范畴中的某一成员成为原型时,它将成为判定其成员的标准。例如,具有典型属性的鸟是棕色、嘴巴笔直的小鸟。Robin和sparrow都具有这些属性,人们就很容易会想到它们,而很少人会去想swan,因为swan比较少见,不是典型意义的鸟。原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可变性,它与语境、文化有关。比如,前面说到的,当谈到动物时多数的会想到“狗”,很少人会想到“袋鼠”。但澳大利亚人就有可能以袋鼠作为动物的原型事物。原型的三个特点相互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原型所具有的中心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而在词汇方面,Roach根据语言的原型特点,提出了“基本范畴”(basic category)。所谓的基本范畴是凡人或一般人的经验的归纳,构成某种民俗理论(folk theory)(熊学亮,2003:99)。前面说到,当谈到动物时,人们大都会想到“狗”,这个“狗”就是基本层次,“动物”是属于最高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而很少人会想到“猎狗”,这是下属层次(subordinate level)。词义沿着其中心含义(原型)向边界扩展。

3. 词汇的记忆联想

原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畴的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因此,我们可利用原型的几个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词汇的教学。

3.1由核心词进行的多义扩展记忆联想

这可从一词多义或同一语义却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的两个方面着手。在从一个词本身所具有中心的含义辐射到其它具有它的边缘含义的词的联想教学中,我们以Kovecses(1986: 121)举了proud 这个词在以下的例句中分别具有不同的“边缘”词为例。1)She is as proud as a peacock. (她骄傲得像只孔雀。)2)Jo hn is proud of winning the race.(约翰赢得了比赛得意洋洋。)3)They are poor but proud. (他们人穷志不穷。)4)a proud steed(精神抖擞的马)。这四个词句中的proud除了具有与proud本身的特征相关外,还分别有conceited(骄傲,自负), elated (得意洋洋), self-respecting (自尊), mettlesome (精神抖擞)的含义。通过掌握中心词特点就可进而扩展到边缘词的学习,这一理念在同义词的对比中非常有用。我们任意找一些同义词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及其差异。譬如,像“crazy, insane, mad”这一组词,都具有与“疯狂”有关的特点,却又有一些区别。crazy,是指因病或上了年纪而精神崩溃,也指正常人对事物过分的狂热。insane是指病态的甚至可以免除法律责任的行为的“精神病的,神经错乱的”。mad指完全失去自我控制,失去理智的疯狂,也指正常人的狂热行为。crazy和mad可以互相替代。由于人的认知思维中有原型这个概念,因此,如果将词根视为原型的话,那么,词汇经围绕着原型这个“核心”向“边缘”辐射,又派生出许多其它的词。例如,auto(自身)就可构成autosuggestion (自

我暗示) , autobiography (自传) ,autocrat (专制君主);eco表示“生态”,以这个词为核心,就有了ecocatastrophe (生态灾难),ecocide(生态灭绝),eco crisis (生态危机)。

3.2 隐喻的范畴转化认识

隐喻一直作为修辞现象、文字技巧出现我们的教科书,也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在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它实际上就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莱可夫(G. Lakoff)和M.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中就指出,隐喻发生在不同的范畴,隐喻的本体被赋予有待确定的范畴,它同时又是该范畴的原型式。隐喻是人们用一个概念领域来描述另一个概念领域,其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Lakoff et al,1980:3-6)。例如,从“Watergate”(水门事件)这个词中引伸出来的“gate”(门),就是丑闻的含义,我们让学生联想到许多报刊中出现的词汇,如“Irangate”(伊朗门,指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一事,有许多政府官员牵涉在内); Camillagate (卡米拉门,指198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当时的情人卡米拉的恋情浮出水面);Iraqgate (伊拉克门,指美国布什总统所领导的政府用来决策打击伊拉克的情报被质疑);Nannygate (译为“保姆丑闻”,现扩充为“雇用非法入境的外国人看孩子”或“非法雇用问题”)。了解隐喻的思维方式对理解词义、句子,乃至文章作者的匠心所在具有重要意义。譬如,If C linton were the Titanic, the iceberg will sink.(如果克林顿总统是泰坦尼克号,冰山会下沉。)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Titanic)是1998年风靡世界的电影,都知道泰坦尼克号被冰山撞沉的悲惨结局,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同年也因个人的生活丑闻遭受政治危机。克林顿与泰坦尼克相对应,丑闻与冰山相对应,二者跨空间的组合靠隐喻。作者利用人们对泰坦尼克被冰山撞沉这个原型印象,强调克林顿及其同僚对检查官斯塔尔的猛烈进攻,并暗示克林顿将躲过可能对他带来的灾难。文字显得生动,富有幽黙感。通过对隐喻的认识理解,更容易理解句子和文章。

3.3由范畴基本层次中进行的联想

前面提到Rocah就范畴提出了三个层次。其中基本范畴是人类思维最先、最多想到的,也就是说它是原型范畴。在语言的层面上,上位范畴词汇和下属词汇一般来说都晚于基本词汇的产生。在从基本等级词汇向上、下属等级词汇发展过程中,基本范畴词汇起了重要的作用(赵艳芳,2001:84)。因此,我们在学习词汇时,就需要这种范畴的分类的思维理念,才能更好地联想,扩大学习范围,提高语言的认识能力。家族成员的相似性,使得同一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几分相似的特征,对认识、理解词义的归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I.I. Bejar,et al, 1991, 87-91)。譬如,在GRE的考题中有这样的题型,如,serrations (锯齿): saw(锯)有五项选择(a)incisions: scalpel (b) butchery : cleaver (c) mortar : trowel (d) cogs :gear (e) division : ruler。从题目可看出在saw这个范畴中,saw 的典型特点是锯齿,即serration,根据这种原型部分与整体范畴之间的关系,答案就是(d)。

在文章前面提到语言学家Berbin和Kay认为英语语言中有11种颜色范畴(c olor category),以这些词为核心范畴可联想到上位或下属范畴的许多形容词。例如,red可联想到与红色相关的词,如,scarlet (猩红色), cardinal(鲜红的), vermilion(朱红的), carmine(洋红的), crimson(深红的), pink(粉红的), rose(玫瑰红), cerise(樱桃红), cherry(樱桃红), salmon(肉粉色), marr

on (栗色), carnation(粉红色), magenta(粉红色), solferino(鲜紫红色), da mask(玫瑰色);white可联想到snow-white(雪白), snowy(雪白的), frost ed(霜白的), hoar(灰白的), silvery(银白的), silver(银白的), milkwhite (乳白的), milky(乳白的);black可联想到sable(黑色的), swart(黑黝黝), swarthy(黑黝黝), dusty(黑黝黝), dingy(暗黑的), murky(黑暗的), bl otchy(黑的), smudgy(黑的), low -toned(暗色调的);green可联想verda nt(翠绿的), olive(橄榄绿), verdurous(碧绿的), emerald(翡绿的);yell ow 可联想到aureate(金黄的), golden(金黄), gold(金黄), gilt(金黄), gilded(金黄的),lemon(柠檬黄的), flaxen(淡黄色的), yellowish(微黄的), buff (浅黄的), gold-colored(金黄色的), amber-colored(琥珀色的);blue 可联想到azure(蔚蓝的), cerulean(蔚蓝的), sky-blue(天蓝的), navy-blu e(深蓝色的), midnight-blue(深蓝的), cadet-blue(灰蓝色的);brown可联想到nut-brown(深棕色),seal-brown(深褐), mahogany(红褐), chocolate(巧克力色), fawn(浅黄褐), ecru(淡褐), tawny(茶色), tan(棕褐色), faw n-colored(浅黄褐色), snuff-colored(黄褐色), liver-colored(肝色)。除了从色彩词的中心可联想到一系列的颜色词,我们还可在其它词汇中进行联想记忆,如,animal 这个核心词的范畴可联想扩展到许多词,常见的词有horse, mare, d onkey, mule, cow, camel, goat, sheep, dog, cat, pig, hound, fish, porpoise, liza rd, elephant, giraffe, zebra, gorilla, wolf, reindeer, cock, hen, goose, duck, eagl e, hawk, sparrow, magpie, crow, pigeon, lark, swallow,bull, ox 等许多动物。这种归类、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有助于加深记忆。

4.结束语

从人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语言、学习语言,或从语言的特点感受到人的思维模式,正是人类认识范畴化的世界的基础。范畴的原型效应和词汇的基本层次分类是随着对事物的认识、熟悉程度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中运用频率高的词汇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联想并扩展词汇的相关意义极具有启发性。根据范畴的不同分类方法,对词汇的语义进行分类联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词汇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概念域,认知域,既扩大了词汇量,也提高了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Davis, Anthony R, & George Papcum. The Structure Underlying a Semanti

c Domain in Mathematics of Language [M]. Edite

d by Alexis Manaster-Ramer, 1987.

[2] Zolatan Kovecses. 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 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M]. Amsterdam Philadelphic: John Benjami 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3]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 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 Taylor, J. R. Lie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5] I.I. Beijar,R.Chaffin, S.Embretson. Cognitive and 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 [M].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1991

[6]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University of Chica

go Press, 1980

[7] 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熊学亮. 语言学新解[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 张乔. 模糊语义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 赵艳芳. 认识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