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岑参做于唐天宝十三载(754年)的名作在2006年9月的中国网络世界变为现实。先是一个以女诗人赵丽华名字命名的网站在2006年8月建立,这个网站粘贴了赵丽华2002年之前的一些短诗作品包括《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等,还有些掐头去尾或打乱分行的作品比如《张无忌》《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等,还炮制了一些伪诗如《黄瓜诗》《谁动了我的花内裤》等,配上“鲁迅文学奖评委、国家一级女诗人”的标签到处转贴。成立以赵丽华名字的谐音而来的“梨花教”教派,把赵丽华封为教主。这个网站的制作者有步骤地选中最具娱乐性的天涯社区娱乐八卦论坛,进行几近疯狂的转贴和煽动。

作家韩松落目睹并通过了这个事件的肇始:从9月13日开始,一个叫“梨花教”的ID,在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论坛,发出一个题为“在教主赵丽华的英明领导下,‘梨花教’隆重成立”的主帖,随后,在8天之内,这个ID一共发出28个与赵丽华有关的主帖,至于有关回复,则是不计其数,最终使得赵丽华红遍天涯,红上新浪,并且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三、四天时间,就制造出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韩松落:《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韩松落对这个想置赵丽华于死地的人充满了揣测和好奇:“是什么人,这么恨她、这么毒辣、这么专注,宁肯义务劳动不眠不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也要以最恶毒的方式,让她丢人,让她现眼,让她下不来台,让她这样一个体制内的文人斯文扫地颜面丧尽贻笑大方……怎么可能有这么坏的人?怎么可能有人在身体里容纳下这样的仇恨?”此刻这个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与各大网站的制造热点的恶搞风气不谋而合并被迅速扩大化。各个网站开发出仿制赵丽华诗歌的做诗软件,把赵丽华诗歌的几个关键词输入软件,可随意组合出诗歌。各种软件诗歌几天时间达到几十万首。同时各个网站做恶搞赵丽华诗歌专题和有关赵丽华诗歌是不是诗、是好诗还是烂诗的各种投票。已经淡出诗坛近两年的女诗人赵丽华在她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了网络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引起谩骂、仿写和恶搞狂潮。

2006年9月15号,赵丽华从北京没顾上回家就直接到她工作单位上网,在记者的电话引导下她打开各个网站,她的画像和照片(其中一些还不是她的照片)被放在各大网站头版,百度风云人物榜她已经排在了第二名,她晕了。

著名导演高群书在一篇叫《赵丽华的诡异和无耻的网络戏弄》的博文中形象地描述了这个情景:“(赵丽华)突然发现自己醒来后屋顶已经被揭开,那张本来应该在自己家里的床连同自己的家裸露在一个尘土飞扬的集市上,猪羊齐鸣,牛马嘶叫,头上长角的,臀后长尾巴的,膀子上长翅的,都来了。”不错,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文革就这样发生了。几乎所以的网络媒体、纸制媒体、广电媒体都开始参与进来,他们甚至来不及搞清这些照片中哪个才是真实的赵丽华,这些诗歌中哪些才是真实的赵丽华的作品。

随着众多网民对赵丽华的诗歌进批判、嘲弄、质疑和仿写,后知后觉的诗歌圈才刚刚知道发生了什么。一些先锋诗人们开始站出来力挺赵丽华,80后作家兼诗人孙智正的博文《赵丽华的诗歌很牛比,跟贴的网友很傻比》及70后作家兼诗人芦哲峰的博文《赵丽华的诗是一面照妖镜》被新浪推往博首,之后,大量支持赵丽华和认真评价赵丽华诗歌的文章相继在各个网站出现。乐趣园专门对赵丽华诗歌进行大讨论。天涯网的天涯诗会斑竹公开打出“赵丽华的诗歌就是天涯诗会优秀诗歌评判的标准!你们去恶搞吧!”这样的标题以和网民直接对抗。

作家韩寒贴出《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怎么还存在》的博文,调侃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使恶搞再掀高潮。先锋诗人们纷纷把枪口对准韩寒,“下半身”代表诗人沈浩波首先在新浪开博客应战,并先后贴出《韩寒谈起文学,就如同杨恭如谈起音乐》《多么荣幸,我们时代还有诗人》《我为什么愿意搭理韩寒》《应韩寒之邀,欣然命笔,赋诗一首『咏驴』》《20条道理正搞韩寒、董路、李承鹏》《我整理的“愚民语录”》《又叫又跳又吹口哨的小韩想跑路了?》《人民急了?诗歌死了?》。韩寒也先后写出《诗人急了,不写诗了》《坚决支持诗人把流氓耍成一种流派》《国庆长假,现代诗人也组团》《我笑你们跳,我吹口哨你们叫》等博文进行回应。沈韩二人在新浪博客多回合厮杀直搅得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引来众多看客以及参与者。李承鹏、董路、何东等加入韩寒战团。伊沙、杨黎、尹丽川、橡子、春树、芦哲峰、东篱、山上石、孙智正等加入诗人战团。众多画家、摄影家、时评家、导演、编剧、音乐人、作家、媒体人也纷纷出来表态。各个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纷纷做专题报道论战过程。

2006年9月18日,在巨大压力下,赵丽华应约在新浪开博,她在第一篇博文《我要说的话》中谈到:“恶搞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

今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而网络又给这种恶搞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和迅速传播的可能。不论电影《无极》被恶搞,还是《夜宴》被恶搞,以及油画被恶搞,再到我的诗歌也被恶搞,都属于正常现象,它说明任何的艺术都不是只有一种形成方式和途径。你搞严肃版,我就搞调侃版;你搞崇高版,我就搞恶俗版;你搞沉重版,我就搞轻松版……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已经迅速进入到了一个解构的时代。”赵丽华还列举了当下一些好的诗人名字,她说:“如果把这个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该博文迅速被各个媒体转载。

2006年9月30号,由废话派代表诗人杨黎、荒诞派代表诗人牧野组织,各个流派的代表诗人齐聚北京朝阳区第三局书屋,召开以“支持赵丽华,保卫诗歌”为标题的朗诵会,虽然女主角赵丽华并未出席朗诵会,但会议仍吸引了大量媒体记者。接近尾声时,“物主义”代表诗人苏非舒以脱衣秀方式阐释了他的诗歌观念。他一层层脱去他的16层衣服,直至全裸。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

200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第11版刊登女记者李舫的综述文章《在近来的一连串恶搞事件中,诗歌沦为大众娱乐的噱头——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该文章全盘否定当代诗歌成就,未经向作者求证就援引了网络上的恶搞版诗歌当作赵丽华作品进行批判,未经调查就杜撰说这些诗歌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未经采访就杜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罗斯诗歌研究专家汪剑钊博士的一段话以批评现代诗歌。该文章出台后,汪剑钊迅速在“诗生活”网站发表严正声明称李舫不仅没有采访他,还“虚构了我的一段话。这段话与我平时对诗歌的看法、立场完全相悖。”面对哗众取宠的造谣记者,诗人们纷纷撰文反击。《天涯》杂志主编、诗人李少君在天涯网站贴出文章:《强烈要求《人民日报》记者道歉!》该文一石激浪,引发广泛热议,成为天涯多日置顶的最高点击的文章之一。

2006年11月27日,由牧野、老巢、沧桑、夏子华发起、由《诗歌月刊(下半月刊)》、《乐趣园》、《伯乐》共同主办了在北京现代文学馆进行的主题为《颠覆!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诗歌建构专题研讨》的会议,几十位重要诗人参加了的会议研讨。自从恶搞开始很少露面的赵丽华女士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把现代诗歌放在急剧转换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放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恶搞事件”暴露出来的有关现代诗歌的问题和矛盾,并对中国整个文化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层研讨

和系统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赵丽华被恶搞的诗歌是否是诗?你对赵丽华诗歌看法如何?你如何看待赵丽华事件,它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是什么?诗歌究竟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是诗人创作出现了问题还是大众诗歌审美出现了问题?如果说诗人写作与大众阅读有落差的话,这个落差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篇目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你认为哪些篇目必须撤下来,哪些篇目必须放进去?中考、高考作文均注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样是否关闭了年轻人了解现代诗歌的窗口?诗人橡子说: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是荒凉的,你怎么看?韩寒说: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没有存在必要性,你怎么看?《新世纪周刊》等多家严肃媒体就百年新诗史、历次诗歌事件及其所引发的文化事件进行回顾梳理。对于中国百年新诗道路,你有何话讲?你认为这次事件有没有可能由一个诗歌事件演变为一个文化事件,或逐步交锋为一个思想事件?你认为网络写作时代的来临,是否可能成为新文化的开端?”等诸多问题。)

2006年12月30日,赵丽华在博客中国写下《廊坊下雪了》,内容只有两句:“已经是厚厚的一层∕并且仍然在下”一时之间,网络再次轰动。几百家网站同时转载。当天各种评论引用文章竟然高达35,400篇(博客中国新闻数字),当晚,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各家媒体纷纷以《赵丽华又出新作》为题报出新闻。博客中国还特意为此作出专题“廊坊下雪了,网络轰动了”,收录大量论述文章,其他各个网站也做专题进行热议。钟华为此写到:“廊坊人应该感谢赵丽华,因为作为一个小城市,廊坊原来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估计南方的人大多数原来不知道这个城市。因为有了这首引起争议的诗,廊坊出名了,估计这是廊坊人用多少钱宣传都达不到的效果。”

2007年3月14号,赵丽华在新浪博客贴出她被“恶搞”以来(也是她两年来)第一组诗作,里面包括《海伦》《月亮》《春风与春雨并不是孪生兄弟》《让世界充满蠢货》《细节决定爱情成败》《风筝》《天堂没有伞》,这七首带着作者性格和体温的诗作风格迥异,充分彰显了赵丽华驾驭不同内容、风格诗歌的功力,浏览量迅速达到七万多。

2007年4月22号,赵丽华在新浪博客再次贴出第二组诗歌,包括《小引说:为了认识蓝,必须先认识其它颜色》《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埃兹拉?6?1庞德认为艺术涉及到确定性》《当一只喜鹊爱上另一只喜鹊》《天生牛比难自弃》

《美洲在西半球仅是个地理学概念》《月亮的虚无与绝望》等,这组诗歌再次起到扬汤止沸的效果,很多人惊讶并感叹:诗歌原来可以这么写!赵丽华诗歌和他们课本是学到的诗歌竟然如此不一样!

2007年9月,赵丽华诗歌事件经历了整整一年时间,随着对赵丽华更多真正诗歌及文章的阅读,各个界别的人士开始纷纷重新评价和支持赵丽华。各个网站开始制作重新评价赵丽华的专题。博客中国的赵丽华专题题目为《恶搞梨花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旗精英博客和华声在线做的专题为《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赵丽华》,新浪在赵丽华诗歌事件周年之际推出《赵丽华诗歌事件周年祭》专题,各个网站把几十篇力挺赵丽华的文章及赵丽华经典诗歌集中展示,使大家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赵丽华作品,什么才是真正的现代诗歌。

2007年9月20日至9月29日,赵丽华赴海南、广州、惠州、深圳的多所大学做巡回讲座,她对中西方现代诗歌驾轻就熟的精妙解读以及对梨花体事件的真实详尽叙述,引发了听众们的兴趣,甚至改变了很多大学生近二十年来积习已久的诗歌观念,也重塑了被媒体曲解的自身形象。很多听过她讲座的学生纷纷写博客,记述他们眼中真实的赵丽华。“……我被感动了。赵丽华女士的讲演生动、精彩、独物,回答问题从容、机智、到位,带给我们的,是丰盛的精神晚宴。”“她说,要卸掉诗歌所负载的外在东西,让诗歌回到诗歌本身。她说,要写多少平庸之作才能写出杰作,就像要吻多少只青蛙才能吻到青蛙王子一样。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没有被诗歌浸润过的人是荒凉的。”

2007年11月23日,针对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对赵丽华诗歌的批评,赵丽华在自己几大博客贴出反驳文章《骂一骂洛夫》。赵丽华指出洛夫是写“家国乡愁”诗歌出道的,其作品价值由于我们的统战政策而被高估。并进一步剖析了他打着“后现代主义”标签的伪后现代诗歌及其对年轻诗人的长期遮蔽和覆盖。

由于梨花体事件之初赵丽华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大众的诗歌阅读与诗人们的专业写作之间的巨大隔膜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成因之一除了教科书中诗歌篇目陈旧、老土、亟待改革外,高考中考不允许考生用诗歌体裁写作文也是很大的原因。赵丽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年轻一代与现代诗歌间唯一的一扇窗口。在她和很多诗人的

呼吁下,2007年教育部发文高考中考作文向诗歌和戏剧开禁。

2008年6月7日上午依然是一年一度的是全国高考日,记者们再次采访赵丽华对各地作文的看法。在得知各省作文继续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后,赵丽华为刚刚往前迈出一小步的诗歌环境又倒退回去而失望。当日下午赵丽华到北京金盏路8号的中国诗歌馆参加中国诗歌高峰年会暨独立诗歌奖颁奖典礼。看到上午的全国高考已经将诗歌赶出大门了,下午的诗人们还在这里坐排排,吃果果,赵丽华断然拒绝了颁发给她的诗歌奖。并称以后也不会再领取中国官方诗歌和民间诗歌所有奖项。专栏作家韩浩月说赵丽华“拒奖”的这个姿态“给各种奖项满天飞的中国文坛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赵丽华在自己博客写下新诗《亲爱的汶川》及《举国之殇,全民同咽》。诗歌单篇点击30多万次,评论几千条。两首诗几乎被所有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转载引用。很多网友留言:“读丽华的诗,我的心安顿下来。”一位灾区志愿者留言:“救援的时候,我的耳畔会不时地响起赵丽华的那些诗句。”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网易特约赵丽华开博,以奥运史诗方式,全程记录北京奥运。网易除专门设置“奥运史诗”赵丽华专栏外,还把赵丽华的每一首诗,在各网页以新闻形式推出。赵丽华也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诗歌观念慢慢渗透给对诗歌褒有兴趣的网友。

2009年7月5日,被称为“香港文化教父”的梁文道在网易博客写文批评赵丽华诗歌。但他举的例子非赵丽华原版诗歌,而是网络恶搞版。著名专栏作家韩浩月写文章《梁文道真的不懂诗歌》、诗人芦哲峰写文章《好诗就是要激怒知识分子》对梁文道进行反批评。赵丽华也应网易约请写出《恭喜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终于加入了蠢货的行列》。赵丽华援引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对梁文道进行反批评,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我认为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君不见网络上乌殃乌殃的敢于骂大街和发议论的人,他们自然不能够归类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范畴,包括梁文道先生,如果欠缺这样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单凭站出来骂人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该文战引起各个网站围观。之后梁文道在网易写文《向趙麗華小姐致歉》,赵丽华写文《接

受梁文道先生的道歉》,使该文战画上句号。

2010年6月12日,历经三、四年之久,韩寒也终于在新浪博客发文,向诗人道歉:“在此我也正式向现代诗歌以及现代诗人道歉,三年前我的观点是错的,对你们造成的伤害带来的误会,我很愧疚,碍于面子,一直没说,希望你们的原谅与理解。愿文化之间,年代之间,国家之间都能消除成见,为了……你知道的。”同时,韩寒删除了他和诗人们论战的所有博文。2006年有关梨花体的网络论战,韩寒有关“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没有存在必要性”的观点曾影响了很多人。他观点的转变也预示了很多人对诗歌和诗人观点的转变。“韩寒向诗人道歉”被多家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做成专题报道。

随着赵丽华诗歌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得到大众和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种官方和民间诗歌活动空前活跃。2007年,教育部发文高考作文允许考生写诗歌和戏剧。梨花体被写入字典(梨花是女诗人赵丽华名字的谐音。赵丽华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她近年来的诗歌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称为梨花体)。由于赵丽华诗歌事件参与者众、波及面广、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而被众多媒体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提倡白话诗的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由于诗歌矛盾历来是文化矛盾和社会矛盾最敏感的探针,很多人开始反思这个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种种问题。甚至很多人撰文谈及这是否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开始。

著名作家、诗人橡子在一篇叫做《人民选择赵丽华》的文章中记述和梳理了梨花体事件的过程和原因:“一个名叫赵丽华的女诗人遭遇了她平生的第一次“审讯”。……几乎在一夜之间,她被驱逐到常识的对立面,每一个自诩为“人民”的人都认为自己懂得诗歌,只有赵丽华不懂。(……人民恶搞赵丽华是怎样起步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它是如何放大为一场风暴的。……个别人的恶意与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合谋关系。网络就像一个没有铺设方砖的广场,所有戴着面具的人拥挤在一起,日夜等待着笑料或噱头。我们时代对诗歌的普遍无知,广场文化的残暴,共同酝酿了恶搞赵丽华的文化游戏……)人民在审判了赵丽华之后,捎带手又审判了沈浩波,在审判了下半身之后,又捎带手审判了所有的现代诗,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世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现代汉诗没有存在的必要。我相信,在文明的国度里,只有当代中国才会发出这种可笑的声音,这

种让人甚至笑不出来的可笑而愚昧的声音。……不过,我甚至不无戏谑地想,人民选择了赵丽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赵丽华和她的诗都很柔韧。有人想要毁灭她,反而成就了她。她因为被嘲弄,而成为当代的文化英雄。如果不是那场纷纷扬扬的文字公案,许多像我一样孤陋寡闻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听说她、认识她、阅读她、理解她,她的诗歌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不胫而走,为人们所熟知。如此看来,那种洪水猛兽般不受约束的、目标耗散的、带有极权主义印记的网络话语,在瓦解和消解一切庄重事物的同时,又具备某种发现和重构的力量。这是有趣的,无疑又是值得庆幸的。”

诗人周公度也认为:“赵丽华诗歌事件”是继朦胧诗之后诗歌对中国文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热点之一,此番几乎席卷了国内所有公共媒体参与的事件延续了近两年而未衰,积极拓展了中国现代诗学的领域,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超出了诗学的范畴,由偏冷的学术概念介入到全民性质的语言狂欢,标志着中国社会在个人思想上的重要变革。诗人与诗歌重新成为思想之时尚,赵丽华功莫大焉。

女诗人荆溪如此反思:“梨花体事件”使我联想到这几个方面:一、中国社会目前的浮躁程度、文化水准与诗教水准;二、显而易见,诗歌的光辉并没有因此蒙垢,因为诗歌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的神经”;三、透过骚动的表象看实验的本质,“梨花体”之旺盛的繁殖复制能力,的确对诗的“难度写作”、“不可复制性”进行了一场几近全民总动员式的颠覆(尽管一贯认真做人、写诗的实验主角并无此先在意识);而作为诗歌事件则从过去的“内讧”抵达民众,成为了广泛的文化事件,乃至思考和探究赵丽华诗的特点及其存在价值,大概这才是负责任的理论批评所要勇敢关注和总结的;四、善良、诗意、执著然而“倒霉”的赵女士一定会挺住的;五、时间通常将那些看似倒霉的人变成无比幸福的人。

所属栏目:文化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01142.html,/s/blog_4aca2fbd0102e3xr.html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相生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抑扬结合(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历史终将铭记——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是当下最具方向性和探索意义,同时也是倍受争议的著名诗人,被同行誉为“在探求诗歌感性与知性、内在复杂度与外在简约形式的切点上有超乎寻常的把握和悟性,写作姿态随意、自如,毫无矫情、造作之态,有时从容、淡定,有时又大胆、前倾。”她同时也是著名的随笔作家,曾先后在《南方周末》《中国民航》《晶报》《都市女报》等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2006年9月发端于网络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由于波及之广、影响之大,被媒体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她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称为“梨花体”。 历史终将铭记—— 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 (1)风波乍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岑参做于唐天宝十三载(754年)的咏雪送友人之作,在2006年9月的中国网络世界突然变为了现实。先是一个以女诗人赵丽华名字命名的网站在2006年8月建立,这个网站粘贴了赵丽华2002年之前的一些短诗作品,包括《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等,还有些掐头去尾或打乱分行的作品,比如《张无忌》《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等,还炮制了一些伪诗,如《黄瓜诗》《谁动了我的花内裤》等,配上“鲁迅文学奖评委、国家一级女诗人”的标签到处转贴。并且,竟然创立了以赵丽华名字的谐音而来的“梨花教”教派,把赵丽华封为教主。这个网站的制作者有步骤地选中最具娱乐性的天涯社区“娱乐八卦”论坛,进行几近疯狂的转贴和煽动。专栏作家韩松落恰好在这个论坛目睹并通过专栏文章《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记录下了这个事件的肇始: 从9月13日开始,一个叫“梨花教”的ID,在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论坛,发出一个题为“在教主赵丽华的英明领导下,‘梨花教’隆重成立”的主帖,随后,在8天之内,这个ID一共发出28个与赵丽华有关的主帖,至于有关回复,则是不计其数,最终使得赵丽华红遍天涯,红上新浪,并且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三、四天时间,就制造出了“万人齐写梨花体”的壮观场面。 韩松落的文章中,对这个想置赵丽华于死地的人充满了揣测和好奇:“是什么人,这么恨她、这么毒辣、这么专注,宁肯义务劳动,不眠不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也要以最恶毒的方式,让她丢人,让她现眼,让她下不来台,让她这样一个体制内的文人斯文扫地颜面丧尽贻笑大方……怎么可能有这么坏的人?怎么可能有人在身体里容纳下这样的仇恨?” 尽管专栏作家韩松落感到不能理解,但这个有组织有预谋的活动,恰好与各大网站的制造热点的恶搞风气不谋而合,并被迅速夸张化、扩大化。已经淡出诗坛近两年的女诗人赵丽华,在她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夜间竟成了网络上家喻户晓的人物,谩骂、仿写和恶搞狂潮迭起。当消息灵通的第一个记者电话采访赵丽华的时候,她正在北京密云悠闲地登山。她奇怪地问记者发生了什么事?记者急促地说很多人仿写她的诗呢!赵丽华笑了,未加思索地说:“好事啊。”接着和文友们继续登山。之后,不同记者的电话接二连三地打来,她才感到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了。 2006年9月15号,赵丽华从北京回来,没顾上回家就急忙到工作单位上网,在记者的电话引导下打开各个网站。她惊讶地看到,她的画像和照片(其中一些还不是她的照片)被放在各大网站头版!在百度风云人物榜上,她已经排在了第二名,她前面是毛则冬,后面是胡jing滔。她晕了!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对写法”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对写法”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之一——“对写法” 古典诗词“对写法”例说 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的闺怨诗作。第一章写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征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后三章则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到了唐代,用对写法写成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在构思上,诗人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却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三、四两句诗人蹊径独辟,想像兄弟们重九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因感到少了客居在外的自己而倍生思念之情。这一写法,不仅有新意,而且把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一家欢聚。而诗人却身居客舍,远离家人,只能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承前一、二两句,诗人似乎应该倾吐此刻的思乡之情了。可是,诗人笔峰一转,撇开自己,从千里外的家乡写起:“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另一种表现。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此时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写“思家”之情的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像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五月明之夜,诗人身在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念鄜州的亲人,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题为《望月》,诗人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是“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诗圣不落窠臼,自出机杼,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前三联,全从对面写来,只写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含其中。两地望月,一样相思,“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深沉悲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同是盛唐诗坛的两颗巨星,但是两人的个性和作诗的风格却又完全不同。杜甫《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的《戏赠杜甫》诗则写道:“饭颗庄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位诗人的相互评价,体现出了两人各自不同的个性与风貌。 宋人严羽《沧浪诗论·诗评》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人们大都以“豪放清新”和“沉郁顿挫”分别概括李杜诗歌风格主要特征。现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主导风格的不同如在语言方面。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天高云淡,雁阵远上,意境开阔,使人“对此可以酣高楼”。于是诗人暂时忘却生活里的种种不快,开怀畅饮,显得自然,不加修饰。也就有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脱口而出且毫无遮掩的豪放情绪。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也体现出了国破山河在的爱国情绪。 二、诗歌形象不同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琢,颇多工笔彩绘。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荒,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运用想象的彩笔,点化事物、渲染意境。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全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朓,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了解冠泛舟,归隐江湖的宣叹。全诗虽跳荡不羁,却起伏

梨花体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 “梨花体”诗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仰天难啸提交日期:2011-03-29 21:40:25 1# “梨花体”诗歌写作方法 1.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 2.记录一个4岁小孩的一句话,按照他说话时的断句罗列,也是一首梨花诗。 3.当然,如果一个有口吃的人,他的话就是一首绝妙的梨花诗。 4.一个说汉语不流利的外国人,也是一个天生的梨花体大诗人。

面对评论赵丽华有自己的解释 作者:仰天难啸提交日期:2011-03-29 21:53:45 4# 网上流传的诗歌大部分不是我写的 “我最近压力很大,不想多说,等过几天这件事情平息后,我一定给你好好地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一定会有一个完整的答复。”昨天晚上,和记者通话时,赵丽华的声音有些疲惫。最近发生的事情让赵丽华有点始料不及。前些天,她2002年以前在网上在线写的一组即兴式的诗,如今被人贴在一些大型网络论坛上,成为跟帖者关注的对象。在新华网、西祠胡同等众多网站上,一方面是大肆的批判和嘲弄,在网络上形成风潮;另一方面仿作她的诗也成为一种风尚。有网友发起了模仿赵丽华诗歌的“后现代诗大赛”,这种模仿甚至促使在网上形成一种名曰“梨花体”的“诗歌流派”。 “关于这件事情,我觉得我博客上已经交代清楚,现在网上的东西太乱了,我不方便说什么了,因为我觉得我善意的解释往往被歪曲。”赵丽华说。 赵丽华在博客文章《我要说的话》里写到:“(那些诗歌)当时只在网上随意贴了贴就收起来了,知道它们不成熟不完满也就没有把它们拿给纸刊发表。承蒙某些网站目光犀利专门挑出了这几首出来做文章,而且有些诗还刻意给丢掉几行,显得更不完整。所以这样的诗歌遭受批评,也在情理之中。” 但赵丽华现在改变了这个看法,“我仔细看了看网络上流传的这些署我的名字的诗歌,我发现被歪曲的太严重了,最起码不是我完整的诗歌,一些人不怀好意,从我一篇完整的诗歌里面抽出一两句,然后再加一些别的句子,就说是我写的,真是无稽之谈。尤其是《谁动了我的花内裤》,根本不是我的作品!”赵丽华很气愤地告诉记者。 赵丽华所说的那首诗歌是这样写的: 晚上想洗澡 发现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对写法: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 主:主体,即诗中的主人公;客:客体,可以是景、物和人。 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对写法的表现形式: 1.移情于人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这首诗的三、四句使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 答:“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使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写节日之际,家人深夜围坐在一起,念叨着我这个漂泊在异乡的游子,!“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这样抒发思亲之情更有创意,也更加感人。 2.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 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

“葛优体”走红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羊羔体和梨花体(二)

“葛优体”走红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羊羔体和梨花体(二) 梨花体 百科名片 梨花体女诗人赵丽华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在,赵丽华的诗歌风格和仿制她诗歌风格的诗歌,被人们称为“梨花体”。 简介 自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搞”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 梨花体诗歌引发争论 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封其为“教主”;文坛也出现了“反赵派”和“挺赵派”,引起诗坛纷争。 网络产物“梨花诗”是网络暴力产物 对于一位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诗人“赵丽华”,以及与她相关的“梨花体”和“梨花教”, 赵丽华 那么他肯定是落伍了。当“木子美”、“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等网络名人“俱往矣”的时候,诗人赵丽华被“无意”发现,并迅即成为探讨中国诗歌价值的“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诗歌意义及创作前途的大论争,这种论争也从网络空间影响到现实世界。 “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困境,我认为它有必要回归到师法传统的路子上来。” 2006年10月16日,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一位与会代表有所感触地告诉本报记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本报记者结合近日沸沸扬扬的“赵丽华现象”对有关与会代表进行了访谈,试图从这一角度拨开中国诗歌发展的迷雾,厘清相关讨论误区,探讨诗歌的何去何从。 困境:新诗已经走火入魔?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表示:“尽管目前网络上对赵丽华诗歌褒贬不一,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大家还是非常关心中国新诗的命运与前途。” 他认为赵丽华的诗歌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应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显的口语化写作”,“而这一问题历来争论不断”。他举例说诗人艾青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诗的散文美》,其中提到有位工人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认为“这是美的,而写这个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可是艾青到了1980年出版《诗论》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 徐教授分析说:“前后形容词的变化,也说明了艾青先生对口语化写作的态度的化。大诗人况且如此,何况一般网民呢?如果正常评价的话,还是对诗歌的前进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像有个叫陈修元的说什么‘她是不甘寂寞故意哗众取宠,这和在大街上撒尿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是一个道理’,就不太合适了!”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诗歌中也有‘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大白话诗句,但是这真的就是大白话吗?孤立地看这几句诗是大白话,将它们放在整首诗歌来看,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歌的题材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 ft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一、ft水田园诗 1、内容 ft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ft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ft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 2、意象 常见意象有溪水、ft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3、思想情感 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 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4、描写手法: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例题: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8、全联视听结合(1 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 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 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 1 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 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 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 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 分:答全得 2 分,少 1 关键词扣 1 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 分:答全得 4 分,2 条3 分,1 条2 分。) 例题:2、钓船归 贺铸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 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是中 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 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 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 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 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 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 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 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 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 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 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 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

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

高中语文高中作文素材_《中国诗词大会》优秀作文

该文章由微信公众号文章搜索助手导出,点我免费下载 《中国诗词大会》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高中作文素材 2018-07-26 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他 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出,就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近年来,《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 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 20多个,其中以地城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请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到他的积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范文一 诗歌全民化的熏陶作用 余光中先生溘然长近长逝那日,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写给儿子的那首情真意切的长诗。打开朋友圈,我很欣慰地发现许多人也都在转发先生生前的名篇诗作。这是一个诗歌全民化的时代,我很感激自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诗歌全民化,顾名思义,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怀着对古典诗词深沉的热爱,对现代诗歌独到的理解,对诗人这个职业的一份崇敬。处于诗歌全民化时代的我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诗词文化的熏陶,有一份诗意深深扎根于我们内心的精神土壤。能将这样一份高雅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旋律宣扬,对于青少年乃至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是大有裨益的。曾经那个歌舞升平,娱乐至死的物质时代,正在逐渐被今日的文化、传统与诗意所取代,留给人一份厚重感和历史认同感的同时,它呼唤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有一份诗意的社会环境,对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极大地陶治效果。大观园中海棠诗社的姊妹们比试诗艺,争妍斗艳的同时增进友情,陶治性情。国文老师坚持让我们一手一本诗集,翻开《朦胧诗选》,顾城的“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的绵绵情意,舒婷的“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坚强,还有北岛的决绝、海子的苍凉都涌上我的心头,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那个学问颇丰的民国时代,不乏诗意,不乏大师。 诗歌正如文学需要生活这个土壤一样,倘若失去了全民诗歌的这样一个文化基础,也难以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到了那个“除了冲水马桶先进外一无所长”的国度后再难写出白流苏,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浮躁低俗的环境下只能产出些拙劣不切实际、互相抄袭的写手。中国诗歌网上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我们才有信心回归以前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人人吟诗的古典风雅才可能重现于我们现代人身上。 诗歌全民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仅留下些老少皆宜的“下里巴人”。诗社的全国泛滥也的确应引起我们的一些警惕。不管怎样,理解与否,我们都应怀揣一份对高雅诗歌文化的尊敬、欣赏。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