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从他乡到故乡迟子建永远温情的文学世界_董雨阳本报记者陈渌

4从他乡到故乡迟子建永远温情的文学世界_董雨阳本报记者陈渌

4从他乡到故乡迟子建永远温情的文学世界_董雨阳本报记者陈渌
4从他乡到故乡迟子建永远温情的文学世界_董雨阳本报记者陈渌

黑龙江日报/2013年/5月/16日/第010版

关注·阅读

从他乡到故乡迟子建永远温情的文学世界

董雨阳本报记者陈渌

关于作者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八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四卷以及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等海外译本。

正如作家苏童所说:“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的确,迟子建小说中的故事无论是发生在冰天雪地的故乡,还是目前她居住的都市,他们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迟子建小说中传递出的人性的温暖总能直抵我们的心灵。作为一名20多年来一直关注并喜爱迟子建的忠实读者,记者感到:近年来迟子建小说的场景正从她一直坚守、回望的故乡的山水和故人,向哈尔滨这个都市移动,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哈尔滨这个他乡正成为迟子建心灵中的故乡呢?带着这个问题,在一个春天的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我国著名作家、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

01

我的文学观和生命观,

与故乡那片土地休戚相关

记者:我们都知道你是在我国最北部的寒冷小城中出生、成长的,但在你的早期作品中,如《亲亲土豆》、《清水洗尘》、《雾月牛栏》等传递出的却是温暖而湿润的气息,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笔下的故乡正是你心中坚守的一份人生的理想呢?

迟子建:是的。我是北极村生人,从小在大兴安岭长大,17岁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故乡,我的文学观和生命观,与那片土地休戚相关。在大自然怀抱长大的人,对四季的变化感触很深。夏雨冬雪,正如我们所经历的人生,没有哪个美好季节是永久的,也没有哪个严酷的季节是没有尽头的,希望和失望相生,美好和龌龊并存,这使得我面对人生的波折时,能有一份生就的坦然,面对文学,有了挖掘复杂人性的渴望。

02

对哈尔滨的认同,

始自一次外出归来

记者:从2008年开始,你小说中的人物从乡村来到了城市,《第三地晚餐》、《起舞》《黄鸡白酒》和最新作品《晚安玫瑰》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哈尔滨,这些作品大多反映的是底层民众的辛酸与浪漫,但在对这些人物的艰辛生存的描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带着迟子建体温的温暖,这能否说明这是你对这个生活了二十几年的“他乡”的一份认同和热爱呢?

迟子建:我是1990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当时贾宏图老师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将常新港、王左泓和我同时调入作协,为黑龙江作协充实青年创作人才。一晃儿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步入中年。最早来到哈尔滨,我没有自己的屋子,所以工作写作之余,特别喜欢在街上闲逛。我走到每一个地方,都觉陌生,因为这不是我生活的领地,我感到孤单,虽说哈尔滨是座美丽的城市。不过在这座城市生活久了,从“生”到“熟”,渐渐地也习惯了这里,但那时还谈不到喜欢。对哈尔滨认同起来,很奇妙的竟始自一次外出归来。十多年前吧,深秋时节,我从外地出差回到哈尔滨,从机场回城的路上,看着北方寂寥的原野,有股说不出的亲切,说不出的感动!好像以前与哈尔滨的隔膜,一瞬间涣然冰释。这些年来,我在图书馆查阅了关于哈尔滨历史的一些资料,走了很多街巷,走累了就在街上随便一家小馆子,吃点东西。渐渐的,我有了抒写这座城市的欲望。从《起舞》到《黄鸡白酒》,从《黄鸡白酒》到《白雪乌鸦》,再到刚刚出版的《晚安玫瑰》,我用发生在哈尔滨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与这座城市在文学上结了缘。《起舞》中的“老八杂”,《黄鸡白酒》中的玉门街,《白雪乌鸦》中的傅家店,《晚安玫瑰》中的中央大街,这些地方,我无比熟悉,所以当我描绘这样的街市时,我熟悉的人物,也就纷纷登场,人与景自然融合在一起。就这样,读者在《起舞》中看到了丢丢,也看到了俄罗斯后裔齐耶夫;在《黄鸡白酒》中看到了坚韧不屈、温情善良的春婆婆;在《白雪乌鸦》中看到了百年前大鼠疫时,老道外的各色人等;在《晚安玫瑰》中看到了犹太后裔吉莲娜,看到了命运多舛的报社校对员赵小娥。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用心塑造的。他们的出现,使得我在哈尔滨多了一批“朋友”,我对这里没有初来时的陌生感了。你从这样的作品里看出“温暖”,说我对“他乡”有了认同,非常准确。从情感来讲,哈尔滨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年华是在这儿度过的。

03

记者:《晚安玫瑰》中,景物的描写由大自然转移到城市,在露台、在屋顶、在高窗上。当您笔下的舞台转移到城市,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迟子建:没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我描写的露台、高窗、坡屋顶,这样的房屋基本都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那一带,那里被誉为“哈尔滨建筑博物馆”,都是历经沧桑的老建筑,各种风格的,是个露天艺术长廊,我的笔徜徉其间,一样滋润!因为我把这样的建筑当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能够活在这样的屋檐下,比活在一个模式建造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楼群中,要曼妙得多!当然,我的笔也抒写都市里的狭窗陋巷,抒写像《黄鸡白酒》的小酒馆,它们在我眼里充满了世俗烟火气,一样是动人的风景。

记者:《晚安玫瑰》借着描写小娥的爱情,扫射了中国百姓的生存状况,买房的压力、婚姻的矛盾、甚至亲情的悖离(姑姑的贪婪与自私)……我很感兴趣这个题材是从哪里来的?写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心态?您对这部作品比较满意,满意在什么地方?

迟子建:写作《晚安玫瑰》,差不多花掉三个月的时间,是我写的篇幅最长,也是注入思考最多的中篇。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欲望中挣扎,通过神灵或自我救赎,走上精神的皈依之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个人的命运的影响。这里的两个女人——流亡到哈尔滨的犹太后裔吉莲娜和报社校对员赵小娥,都有“弑父”行为,所以最早篇名是叫《弑父的玫瑰》。编辑们觉得“弑父”二字放在篇名太直露,所以我最后改成了《晚安玫瑰》。我对它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这两个女人的塑造。她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是复杂的。

04

记者:也许小娥的爱情只是表象,隐在背后的吉莲娜的爱情才是主线。一个优雅、高贵的老人,她的生活是孤独的,但是她的内心如此丰富强大。您想借此表达什么?

迟子建:吉莲娜确实是个内心强大的女性,这种强大,源自她的宗教信仰,源自她的沧桑经历,也源自她获得过丰盈的爱,哪怕它闪电般短暂,但足以照亮她的生命。她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管生活多么孤独,但心底是有泉水涌动的。一个女人心底没有泉水,不管外表多么光鲜,多么年轻,都是缺乏生机的。而吉莲娜一直到老,都是有生机的。我喜欢有生机的女性。

记者:小说中吉莲娜杀死继父,但后来她的恨逐日消泯;小娥复仇之后,初始却毫无忏悔。为什么她们对于仇恨的态度不同,是因为宗教?宗教在您的作品中,感觉是以非常强大的力量存在。

迟子建: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对爱情的态度也不一样。同样“弑父”,两者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实赵小娥“弑父”后,她也在“忏悔”,只不过和信奉宗教的吉莲娜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我眼里,宗教如日月,接受它的照拂,心底就会有永恒的光明。

05

记者:您每一部长篇都是大题材,《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是否在确定长篇写作时,题材是首要考虑的?可您又如此擅长写小人物。大题材和小人物之间,您如何驾驭的?

迟子建:的确,我所写的几部长篇,在别人眼里是“大题材”,《伪满洲国》写了14年历史,《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了鄂温克这支部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而《白雪乌鸦》写的是发生在清王朝末年的哈尔滨鼠疫。不过在我眼里,题材没有大小,也没有轻重,关键要看作家对这样的“题材”是否产生了感情。喜欢上一个题材,如同喜欢上一个人,你才愿意与之“结合”,才会有创作的冲动。否则,再大的题材,与你的心灵产生不了共鸣,融入不了感情,你就驾驭不了这个题材。好在这三部长篇的题材,都是让我动心的。我与《伪满洲国》是马拉松式的“恋爱”,资料准备了七八年,写了两年,直至它出版,我与它“相恋”了十年。《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是这样,对这个题材的爱,早就埋在心头,我一天天培养它,在做了大量资料和实地踏查后,这颗爱的种子在发芽后终于成长起来,我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它。而与《白雪乌鸦》是闪电式的爱,很快就掉入了这种写作情境,开始了一次鼠疫之旅。如你所说,我的这些长篇,不管题材多么大,写的都是小人物。即便《伪满洲国》里写到溥仪这样的大人物,我都是用描写小人物的笔法。因为我坚信大人物,都有小人物的情怀。而情怀才是一个人的本真的东西。

06

记者: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哈尔滨这座百年城市,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从你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和《白雪乌鸦》中已经感受到了你对这座城市历史事件的情有独钟,今后你将为我们这些充满期待的读者,奉献出什么样的关于哈尔滨的作品呢?

迟子建:哈尔滨这座城市,确实是作家的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像阿成先生,他笔下的哈尔滨,倾倒了无数读者。还有一些更年轻的作家,在对哈尔滨的描写上,也一样精彩,比如出版有《洋铁皮盖儿的房子》的孙且。去年哈尔滨市文联出版了大型系列文学丛书《松花江上》,一大批优秀作家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做了文学的表达。我只不过是这支队伍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我愿意用我的勤勉和热忱,抒写我的“第二故乡”。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将笔触彻底转移到城市了,而是说我在写作时,多了一支笔。一个作家多拥有一支笔,天地会更广阔。

《出梁庄记》带我们

进入“隐形中国”

2008年的夏天和冬天,学者梁鸿回到自己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对梁庄的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梁庄的自然环境、文化结构、伦理结构和道德结构进行了考察,用纪实的方式写出梁庄人的故事,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最终以《中国在梁庄》为名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2011年1月和7月初,梁鸿重回梁庄,着手收集在外打工的梁庄人的联系方式,了解梁庄打工者所在的城市、所从事的职业和大致的家庭成员分布状况。他们之中打工时间最长的已经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开始:他们的打工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国,西到新疆,南至广东,北到内蒙古,还有的远赴西班牙、俄罗斯。厦门的安兜村、深圳的沙河街、西安的德仁寨、郑州的陈砦……梁鸿在这一个个著名的城中村找到她的父老乡亲。

2012年,梁鸿历时2年,走访10余个省市,340余人,以近200万字的图文资料,整理撰写的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2013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梁鸿说:“中国农村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它需要的是各个层面的深入思考。”“现在城市化似乎是一个主流趋势,但想把乡村全部变成一个模样的城市,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便完成了,也是一个粗糙的样态。我认为,城市与乡村都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需要一个同样美丽强大的乡村。”

学者刘瑜在推荐词中说:“梁鸿将‘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迫使人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经常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

【相关评论】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科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采访手记

温暖的邂逅□陈渌

记得那是20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夜,那时还是婴儿的儿子刚刚睡着,怕惊醒他,我握着他胖嘟嘟的小手,拿起床边新买的《小说月报》,选了一篇最短的小说《清水洗尘》来读。那是一个平淡、平静但却温暖人心的故事,看完后,望着依偎我胸前甜甜酣睡的儿子,那一刻,迟子建那朴素的语言,那真挚的温情,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泪水竟然模糊了我的双眼。那个夜晚是我和迟子建第一次温暖邂逅,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订阅的《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小说月报》等期刊里总会看到迟子建的作品,《花瓣饭》《亲亲土豆》《雾月牛栏》那些来自我国最北方冰天雪地上的故事,却永远那么温暖,那么温馨:那里有艰辛岁月中依然相信的爱情,那里有苦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温情,那里有贫穷日子里依然对幸福的守望……那时,我想,迟子建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只有幸福的人才能写出那么温暖的故事。

2002年春天,我听到了那个不幸的消息:迟子建相爱4年的爱人,因车祸而永远长眠于大兴安岭的绵绵绿色中。这个消息让我不禁心头一紧,不知道被悲伤击倒的迟子建,从此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文字?

那是一次无言的邂逅。2002年秋天,我和爱人带儿子在红军街一家叫family的餐厅吃piza,不经意间看到邻桌一位一袭黑衣的秀丽女子点了一桌子菜和一瓶红酒在独自饮用,仔细打量才惊讶发现:她就是我在文字世界里已相识了10年的老朋友——迟子建。当时,我就有了过去打招呼的冲动,但当我看到她那凝重的神情,想到今天的这顿晚餐也许正是她对爱人的一次特殊怀念时,出于一位女性对于另一位女性的尊重,我止步了。

令我欣慰的是,迟子建不但没有被悲伤击倒,反而那痛彻心扉的悲痛给了她新的力量。之后,迟子建有了获得第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有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从2008年开始,迟子建笔下的人物从她的故乡——永远的北极村来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第三地晚餐》《泥霞池》《起舞》《黄鸡白酒》及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伪满洲国》等,她的故事依然是那么清新、温暖,只是多了一份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守候。今年4月,我读到了她最新中篇小说《晚安玫瑰》,看到其中一个主人公不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还是我“虚拟”的同事时,我终于抑制不住采访迟子建的冲动。当我辗转联系到她时,她正要去韩国参加一个会议,她回来后,我又被一场绵延的感冒纠缠了十几天,无奈只好把采访提纲发到她的邮箱里,这次访谈是通过电话和网络完成的,我依然没有见到这位在文字世界里追逐了20年的作家,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但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当迟子建向读者打开另一本书时,对于我来说,那一定是另一次值得期待的温暖相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迟子建 散文 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也擅长刻画 人物和叙述事件,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或者发人深省,表达出 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作品, 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散文一:雪山的长夜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 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 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 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 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 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 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 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 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 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 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 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 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 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 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 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 以往归乡, 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 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 不是发现野粟子了, 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 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 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 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 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 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 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 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 路啊: 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 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 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 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 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 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迟子建

迟子建 1 个人简介迟子建迟子建女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 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四 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白雪的墓园》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三卷的《迟子建作品精华》。所获荣誉《雾月牛栏》曾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 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家庭成员母亲李晓荣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一九八五年冬季病逝。丈夫黄世

君原塔河县委书记车祸去世。 2 人物概述迟子建女山东海阳人生于黑龙江漠河。先后就读于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 生班。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中国作协第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一坛猪油》4卷已发表文学作品500万字出版单行本40余部。作品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重要文学奖项。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诗评家谢冕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辞“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届邢文霞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迟子建乡土艺术特色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作品大全 迟子建 的作品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迟子建的作品, 欢迎大 家浏览看看! 迟子建作品大全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 《晨钟响彻黄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热鸟》 明天出版社 1998 年 《伪满洲国》 作家出版社 2000 年 《额尔古纳河右岸》 《树下》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树下 《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 《小说家》 1994/5 热鸟 《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 《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 《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 《收获》杂志 2005.6 期 文集 《迟子建文集》(4 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翻译作品 《秧歌》 (小说集 法文版) Bleu De Chine 出版社 1998 年 《磨坊》 (小说集 法文版) Blue De Chine 出版社 2002 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 日文版 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2003 年 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 《北方文学 》 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方文学》 1985/3 旧土地 《北方文学》 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 《小说林》 1986/2 在低洼处 《小说林》 1986/4 小说三篇 《北方文学》 1986/9 初升 《作家》 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 1986/11 傻子轶闻 《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 《福建文学》 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 《作家》 1987/3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的散文合集【段落】 迟子建 大家都十分熟悉, 是我们当代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一直以来给我们都带来 了许多,陪伴着我们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的散文 合集,欢迎阅读!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曾三次活得鲁迅 文学 奖,两次活得冰心 散文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翻译著作等。迟子建被称作当今文坛中 一颗闪亮的星星。 她的代表作有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越过云层的晴朗》 , 翻译作品《秧歌》、散文集《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集》等。 迟子建散文特点: 迟子建散文的特点在于生活化,文笔细腻,情感真实。善于描绘自然风光, 也擅长刻画人物和叙述事件, 能够把一些生活小事描写得细腻感人, 或者发人深 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迟子建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 精彩段落 : 河岸的柳树和青杨, 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 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 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 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 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

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 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 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 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 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 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 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 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迟子建散文《哑巴与春天》 精彩段落: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 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 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 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迟子建散文《光与影》 精彩段落: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 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 它就把窗户照得雪 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 感觉。 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刻的阳光, 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 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也许有强大的黑暗 做为映衬,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 想和温存的心境。 好的月光质感强烈, 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 而是绸带, 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 而且泻在山山水水的月光也不像阳光那样贫乏, 月光使 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 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迟子建散文《暗夜飞霞》: 精彩段落: 她们离开了, 是两个美丽的富有才情的女人离开了。 我的橱柜里有邓丽君的 磁带和 CD,我的床头放着张爱玲 的书。我不愿意给她们分个谁高谁低,但我还是更偏爱张爱玲,一方面是我 喜欢文字的创作, 另一方面是由于她死于暮年。 虽然我知道对于张爱玲这种参透 人世的酸甜苦辣的人来讲, 晚年更多的是寂寞和苍凉, 但能在深居浅出中多看几 回人间的斜阳,却仍然是令人心动的。 人们都说伟人离开人世时天边会出现殒星, 我想那是针对男人而言的。 卓越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 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另有《中国人的性 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作品) 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 公司1997年版。 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版。 27、【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 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这就值得深思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曾经沈从文就说过,成名前的丁玲、胡也频夫妇同时寄稿子给编辑,往往胡遭退稿;而将退稿改用“丁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再寄去,则又往往被采用了。这个事件无可辨驳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看事物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毕竟无风不起浪,毋庸讳言,这也与这些词针对的作家有关,今天的女作家似乎正竭力张扬着这个“女”字。并引以自豪和沾沾自喜。不仅有“小女人”写的“小女人散文”,还有“美女作家”号称“用身体写作”。但清者自清,就拿丁玲来说,在她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声大噪之后,曾有上海某著名女性杂志为出一期“女作家专号”向她约稿,丁玲非常反感———作家就是作家,干吗特别加一个“女”!她竟把登门求稿的编辑关在了门外。如果,今天的女作家都能象丁玲一样,那么可以肯定地断言“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这些词眼自然会销声匿迹。 我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也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远的不说,就说“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有五、六代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正是这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世纪末的女性散文在恢复“五四”现代女性散文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一批引人瞩目的女性散文家,如张洁、宗璞、叶文玲、铁凝、张抗抗、王英琦、斯妤等她们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们更加真诚地表露女性自我身心的体验,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关照女性生命,感悟女性坎坷的人生与命运,并以超越“五四”女性的成熟心态,思考和探寻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位置。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从不自觉到自觉,并超越了前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中青年女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令人惊喜,引人瞩目。这批新一代女性作家与往昔的女作家迥然有别,风格各异。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经历、性格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话语方式都很别具一格。 新一代女性作家活跃于文坛,是中国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的反映和结果,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自立和自强的明证。女性文学不再只是文坛的一种缀饰,而成为文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白烨语)。不可否认,现代女性作家在当今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不久前,在人才济济、群星闪烁的女作家群落中挑选出张抗抗、残雪、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林白、陈染、徐坤、迟子建十位作家列入《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中国方阵》,毫无疑问,她们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为活跃又最有影响的10位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展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实有风貌与最新水准。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大浴女》、池莉的《来来往往》、方方的《乌泥湖年谱》、林白的《玻璃》,陈染的《声声断断》和《不可言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徐坤的《狗日的足球》。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女性文学似乎也缺少一些东西,如对历史风云的切实关注,对社会纠葛的有力把

迟子建《小说的丛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说的丛林 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往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蜓。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