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艰难险阻后,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作品,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的手法,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风采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气概。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对中国革命史也有了粗浅的理解,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交流红军故事、了解长征历史的预习工作,这样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就有了铺垫。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等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将学生带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最新《七律 长征》表格版

十种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作为临床护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熟练度、精准度直接体现出临床护士对于这项专业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现将收集到的一些静脉穿刺方法和个人临床的小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在临床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 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 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 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 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__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词句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白话译文

新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

部编版六语上知识点、易考点原创连载5.《七律 长征》

部编版六语上知识点易考点梳理 5.七律长征 (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 一、生字组词 律(韵律纪律)崖(云崖山崖)渡(大渡河渡江)索(铁索绳索) 二、词语 远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泥丸大渡岷山铁索寒云崖暖尽开颜三、同音字、形近字: yá云崖.山崖.生涯.天涯.海角 páng磅礴.彷.徨螃.蟹庞.然大物 bó磅礴单薄搏斗生机勃勃 四、易错字、音: 云崖逶迤wěi) 磅(pán bó)泥丸(wán)岷(mín)山注意:崖(“厂”里面是两个“土”) 五、多音字 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磅bāng (磅秤) páng(磅礴) 难nán (困难)nàn(灾难) 六、近义词 磅礴----雄伟逶迤-----蜿蜒等闲----平常 七、反义词 喜→悲暖→寒等闲→不凡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八、解释: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远征难:漫漫征途的艰难。只等闲: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细浪”指五岭山。 乌蒙:指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本人原创,转载出版必究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尽开颜: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将两岸高耸的山崖也拍击得发热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翻过雪山后,个个笑逐颜开。 九、填空: 1、《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是在(长征结束的情况下)写的。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3、七律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对偶句。作者:甄珠qq718429036 4、全诗共(四)联,首联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第二、三、四联按(长征的路线),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承接了上文的(“万水千山”)。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分别是:(翻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5、诗词中“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七律.长征》一诗中总领全文的一句是。 在长征途中经历的三次重大战役是、、。 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十、课文思维导图:

21课《七律长征》导学案word版本

21.七律长征 一、资料介绍 1.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 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 日- 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3.律诗和七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七律: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二、生字词。 y m y a nu di qi m l ixu e ti e su oh d n d a d u qi a o ( ) ( ) ( ) ( ) 三、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仅供学习与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整理全面)

《草原》 《丁香结》 《古诗词三首》 《花之歌》 一、字词 【柔美】指线条又轻柔又美丽。 【一碧千里】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形容绿到了极致,大多说明草原翠绿的颜色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 【洒脱】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拘谨、不自然。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幽雅】幽静而雅致。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二、课文知识 1.《草原》这篇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主要作品有《龙须沟》、《猫》、《四世同堂》等,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2.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围绕一个“美”字,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丁香结》一文的作者是宗璞,代表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这篇散文分别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了丁香花生长环境、开放态势、形状、颜色、气味五个方面的特点。 5. “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化解不了的烦恼、愁怨。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烦恼,要学会用乐观、豁达的态度生活。 6.“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对这句话

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七律长征·知识点精析

七律长征·知识点整理 一、生字学习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二、词语积累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 等闲:寻常,平常。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2.作品简介:《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3.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是风雷激荡的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记录和载体,遂成为史诗;是毛泽东本人那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人生经验的写照,凝聚着他的精神、情感、理想和愿望,遂成就了他所赞同的中国传统诗学思想——“诗言志”的审美特征。 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编写:仇恒亮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páng bó)岷.山(mín ) ..(wēi yí)磅礴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口头回答讲义中其他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欣赏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自主探究,精要赏析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标准化试题名师原创连载5、七律 长征 (含答案)

新部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课文片段(含答案) 5.七律长征 (标准化试题内容与本课所编知识点梳理同步) 标准化试题: (提醒:第1~5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yún yádàdùhépáng bówēi yímín shān ( ) ( ) ( ) ( ) ( )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七律长征》的作者是,全诗表现了。4.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分别是:、、、、、。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A.云涯.(yá) 逶.迤( wěi) B. 磅.礴(páng)铁索.(shuǒ) C.五岭.(lǐng)岷.山(mín) D. 远征.(z hēng)乌蒙.(měng)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 ..(平平常常)。 ..(漫漫征途的艰难)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 ..(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腾细浪,乌蒙磅礴 C.金沙水拍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全,都)开颜 ..(笑逐颜开)。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律长征》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结束的情况下写的。 B、红军对待困难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大家感动。 C、党中央大力重视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D、他这种违反错误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8.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D.一唱雄鸡天下白。

部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原创连载5、七律 长征

新部编版六语上标准化试题(含答案) 5.七律长征 (标准化试题内容与本课所编知识点梳理同步) 标准化试题: (提醒:第1~5题,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yún yá dàdùhé páng bó wēi yí mín shān ( ) ( ) ( ) ( ) ( )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七律长征》的作者是,全诗表现了。4.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分别是:、、、、、。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A.云涯.(yá) 逶.迤( wěi) B. 磅.礴(páng) 铁索.(shuǒ) C.五岭.(lǐng)岷.山(mín) D. 远征.(z hēng)乌蒙.(měng)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或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 ..(漫漫征途的艰难)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平常常)。 B.五岭逶迤 ..(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腾细浪,乌蒙磅礴 C.金沙水拍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全,都)开颜 ..(笑逐颜开)。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律长征》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结束的情况下写的。 B、红军对待困难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大家感动。 C、党中央大力重视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D、他这种违反错误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8.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拼音 hóng jūn bù pà yuǎn zhēng ná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ī děng xián 。 wǔ lǐng wēi yí téng xì làng ,wū méng páng bó zǒu ní wán 。jīn shā shuǐ pāi yún yá nuǎn ,dà dù 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 。gèng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 ,sān jūn guò hòu jǐn kāi yán 。 全诗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主旨: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二.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三.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四.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