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核心技术团队及研发简介

核心技术团队及研发简介

核心技术团队及研发简介
核心技术团队及研发简介

一、研发核心团队架构

(一)、管理团队

由一批职业经理人管理。他们都是具有多年社会经历、工作经验的各类复合型人才,从事过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及培训、市场销售、国际贸易、生产经营、产品研制、工程施工管理等专业,熟悉各种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既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多种行业技能,将为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执行最有效率的任务。

管理团队人员共同特点:

学历背景: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求知欲和进取心。

工作经历:有多年社会经历、工作经验,在所从事的本专业工作领域里有不凡的业绩,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

人际关系:有较强的人际亲和力,热情而且沉稳。

职业素质:信守承诺;注重规范;遵循公司宗旨理念;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

(二)团队核心

周东坡:公司技术总监微生物专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评审专家

中国微生物学会高师教研会理事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导师负责研发中心技术团队组建,产品开发,产品系列架构等工作总体规划。

伞野:负责公司技术团队,产品开发,产品系列架构等工作

陈智博:生物化学博士

负责研发中心产品开发,产品系列架构等工作

柳劲松:生态学博士。

胡安斌:工业控制博士

王峰:微生物硕士项目负责人

徐卓慧:工业自动化硕士项目联系人

赵臻梁:工业设计本科

顾涛:精细化工本科

目前负责公司技术团队,产品开发,产品系列架构等工作,研发中心在运营的同时吸纳社会各界杰出人士进入相应的团队。

二、研发中心技术创新

(一)、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

1、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

3、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

(二)、研究与应用中的意义及优势

近年来有机废弃物污染会对人体及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危害,以及各国对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关注,对有机废弃物处理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虽然微生物降分法的历史尚短、部分工作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由于其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性和安全性,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技术及微生物分解

有机废弃物剂在研究与应用中的意义及优势如下:

1、纯绿色环保

由于微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能够转化或者降解有机废弃物物质的特殊微生物的高效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对有机废弃物气体进行净化,化有机废弃物为无臭。不含任何化学药品,也不含转基因产品成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代表着生物环保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2、处理功效高

运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大大增强了其处理污染的功效,与一般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相比较,微生物降解技术对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是传统方法的100倍。污染物在投放微生物降解剂后,可迅速降解,将有机废弃物分解为无机物、水、二氧化碳。

3、适应性更广

微生物降解技术特别是混菌微生物降解剂降低微生物生存条件要求,增强适应性,减少过滤,适应多种温度和pH值范围,在低氧环境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4、更具针对性

微生物降解技术可广泛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的污染环境;并可根据具体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发出针对性的、最具效力的配方。

5、治理成本最低

微生物降解技术品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不用征地建厂或购买庞大设备,综合治理成本和动态投资成本最低,而治理效果显著。

6、化害为益

以前认为不能回收利用污染物,城市污水厂的污泥经微生物降解制成肥料,如氨和硫酸化合成硫酸铵肥料,其中各种元素可被植物吸收;提高了污泥中有机碳的利用率;而且降解微生物大多是土壤中

的有益菌群。

7、微生物降解剂与传统化学产品比较

每种化学产品都是针对性强的产品,当遇有复杂的其他化学基质时,便会失效;使用化学产品之后,在水体中总有化学残留物,它可能带来副作用或新的污染;使用化学产品可掩盖臭味,却不能改变臭味的生成或阻止其散发。微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自然分解和在分解过程中的积极生化作用,不会产生上述问题。

8、微生物降解剂与传统净化剂相比

微生物降解技术可以极大分解有机废弃物,使液体状污物、有机物质迅速新陈代谢,减小固体物质体积。

(三)、微生物降解法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所需的设备简单、易操作、费用低廉、管理维护方便等,其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由于受研究和发展时间的限制,微生物降解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

1、适合于特定有机废弃物有机物降解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和驯化的方法;

2、有机废弃物气体的去除率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定量化;

3、装置与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施工还需规模化;

4、对高浓度的有机废弃物废气、复杂的混合气体处理还有待研究;

5、混菌发酵工艺有待优化。

(四)、本项目是围绕上述主题开展《新型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系》的研究,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将进行大量试验、技术创新完成如下研究:

1、分解有机废弃物菌株的分离筛选研究

自然界中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土壤、水、大气、动植物及其腐败残骸都是微生物的主要栖居和生长繁殖场所,在这些场所可以寻找有益微生物。随着微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分离微生物新种的具体过程大体可分为采样、样品处理、富集培养、分离培养、纯化、性能测定和菌种鉴定等步骤。

2、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的采集和分离

本研究将从采自大、小兴安岭、庐山山区不同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土样中分离出千余株微生物。

共采用3种方法进行分离:

(1)划线分离法,即用接种针挑取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适当条件下培养,获得单菌落;

(2)涂布分离法,涂布棒蘸取培养液,或先将少量培养液滴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棒再固体培养基表面涂布均匀;

(3)稀释分离法,获得纯种的几率较大,该法是将降至6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与一定量的菌悬液混匀后,再浇注成平板以获得单菌落。

在采集的样品中,待分离的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在数量上并非占优势,为提高分离效率,研发中心成员投其所好和取其所抗的原则采用在培养基中投放和添加特殊的养分或抗菌物质对所需菌种进行增殖培养或富集培养,使所需菌种的数量相对增加,使天然样品中的劣势菌转变为人工环境中的优势菌,如:将样品按30%的接种量加入新鲜猪粪中,反复富集至猪粪无臭化。以无臭猪粪为起始菌种添加到模拟有机垃圾中进行驯化培养。

通过以上方法,从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出千余株株微生物,进而进行降解菌的筛选。

3、降解菌的筛选

所有的微生物育种工作都离不开菌种筛选,筛选是最为艰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为了提高筛选效率,本实验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对于初筛,要力求快速、简便;对于复筛,应该做到精确,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根据所需菌株的特性,本实验将自制简单的初筛培养基:残菜400g,鱼头、内脏、肉渣100g,水800ml,煮沸30min,过滤,调滤液pH7.0,琼脂2%。按10%接种量接入所试菌株,分别在5d、10d、15d 后用感官法初步判定微生物的降解效果。初筛工作连续进行数轮。初筛出具有降解能力的中温和耐高温微生物并测定其降解效果如表:

中温和耐高温微生物降解效果

分离到微生物种类

中温微生物耐高温微生物

菌株

数量

有效

株数

分离

效率

菌株

数量

有效

株数

分离

效率

分离的微生物降解能力各异,做出有效百分比统计进而对初筛实验中有降解效果的微生物进行分类编号和复筛实验。

降解微生物复筛过程采用官能检测法和产物组分测定法两种方法相结合。

4、体外抗菌菌株的筛选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用普通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自分离的固有菌群中进行致病微生物抑制试验,以筛选拮抗菌。

试验采用平板稀释法和杯碟法,自分离出千余个菌株中初筛拮抗菌株,得出对普通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源弱毒型大肠杆菌

(E.coli,C83917)有抑制作用的菌株。

5、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的初步鉴定

经初步鉴定本试验分离的分解有机废弃物微生物主要种属类别:

分解有机废弃物微生物的种类

筛选微生物

1 细菌类

1 Psedomonas fluorescent ABⅢ745-6 gensis

2 Rhodopseudomonas

3 Rhodospirillum

4 Lactobacillus

5 Streptococcus

6 Acetobacter

2 酵母菌类

1 Candida

2 Saccheromyces

3丝状真菌类

1 Rhizopus

2 Mucoraceae

3 Aspergillus

4放线菌类

1 Streptomyces venezuelae Var ensis

2 streptomyces

本实验将筛选光合细菌类、醋杆菌类、乳杆菌类、芽孢杆菌类、假单胞菌属、链球菌类、酵母菌、丝状真菌以及放线菌类,共计12个属。

(1)光合菌群

光合细菌(Photo Synthetic Bacteria 简称:PSB)属细菌中的一类,如光合细菌和蓝澡类。光合菌群由自养微生物分离而来,具有化害为利的特殊功能,即可将有害物质转变成为无害物质,并以植物的分泌物、有机物、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及二氧化碳、氨等为基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氨素化合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光合菌群的代谢物质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也可以成为其它有益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因此,随着光合菌群的增殖,其它有益微生物也相应增殖。

(2) 乳酸菌群

乳酸菌(LAB,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能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指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目前已发现的这一类菌在细菌分类学上至少包括18个属。乳酸菌群(嫌气性)它以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等物质为基础,制作乳酸。乳酸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及有机物的急剧腐败分解。乳酸菌能够使常态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变得容易分解,并且消除未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种种弊端,在有机物发酵分解上发挥突击队的重要作用,它将未腐熟的有机物质转化成对动植物有效的养份。乳酸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抑制连作障碍产生的致病菌增殖。一般情况下,致病菌如果增加,植物就会衰弱,有害线虫也会急剧增加。乳酸菌抑制了致病菌的活动,有害线虫也逐渐消失。

(3) 假单胞菌类

本实验将从土壤中分离具有很强分解有机废弃物能力的假单胞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是定殖于植物根际的优势细菌种群。由于此类细菌大量存在于植物根围,又称根际细。

(Rhizobacteria)。此类细菌以其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于人工培养、对许多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成为近年来报道最多、最具生防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生防菌。

(4) 酸母菌群

酸母菌群(好气性)它利用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有机物质产生发酵力,产生出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化物质。酵母菌菌群中对于促进其它的有效微生物(如乳酸菌、放线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食物)的生产提供重要的给养保障。此外,酵母菌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不可缺少的有效养份。

(5)放线菌群

放线菌(好气性)是细胞和霉菌的中间形态。它从光合细菌中获取氨基酸、氨素等作为基质,产生出各种抗生物质,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它提前获取有害霉菌和细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从而抑制它们的增殖,并创造出其它有益微生物增殖的生存环境。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组成的混合菌群,其抑菌作用比单一放线菌成倍增加。另外,被放线菌分解的物质容易被动植物吸收,从而增强动植物对各种病害的抵抗性和免疫性。

(6)醋酸菌群

醋酸杆菌(好气性)它是氨素合成中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它从光合细菌中摄取糖类固态氮,然后一部分供给植物,另一部分再还给光合细菌,形成好气性和嫌气性细菌结构的共生态。

6、新型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系的发酵工艺研究

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系是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活性菌群。它由光合菌类、醋酸杆菌类、放线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及假单胞菌类六大菌群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功能群体,如何将上述好气性微生物和嫌气性微生物按一定的比例加以混合培养,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各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有用物质及其分泌物形成相互生长的基质和原料,通过相互共生、增殖关系形成一个组成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广泛的具有多种多样细菌的微生物群落的生物菌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待解决的问题,其本身的生产工艺更表现出世界性的高

科技水平。

7、混合菌液体扩大化发酵工艺流程研究:

培养基种子发酵罐生产发酵罐降解剂发酵产品

原始斜面活化斜面摇床种子

8、培养基的选择研究

根据所用菌种和发酵目的物的特性,对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以及促进剂、缓冲剂等添加物逐个进行了单因子试验,了解这些因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特性的影响,综合了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培养基的成分及配制。

培养基成分

分离菌株培养基成分/g·L-1

细菌

酵母菌

丝状真菌

放线菌

具有降解功能的高效菌的

基础培养基

混合菌生长的合成培养基

9、种子发酵

种子扩大培养应根据菌种的生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来获得代谢旺盛、数量足够的种子。优良的种子可以缩短生产周期、稳定产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我们将针对所选菌种设计种子制备方案和种子质量控制措施。

10、混合菌株的广大化培养

根据微生物共生互惠这一特性,在研究单菌培养技术和所选降解微生物互生现象的基础上,创建自己新型的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剂菌种及发酵体系。

11、大罐液体发酵法一般生产工艺流程研究:

菌种接种掊养→种子罐培养→生产罐培养→排放培养液加入适量载体→降解产品。此法适于工业化生产,便于无菌操作。

将各菌株的种子发酵液按一定的比例接入混合菌生长的合成培养基中,按照一定的工业发酵流程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同时进行监测发酵液中的活菌数以及降解定性实验。

12、混合菌的培养条件研究

在降解混合菌的培养过程中,为了迅速得到量大,价廉的高活性细胞,必须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比如:适宜的湿度、pH 值、氧气含量、温度和营养成分等。为探索培养基各组分及培养条件对发酵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培养基中增减或更换某种因子的种类和数量,找出最佳组合。

13、混合菌工业发酵的最佳流程的选择

用生物法处理环境中有机废弃物污染时,处理系统中高效微生物的数量与分解污染物的活力是运行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除培养条件等影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适宜的发酵工艺流程。

14、新型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系的应用试验

对生活污水的降解

取混合菌液不同浓度的投放量对嗅阈值的不同的污水进行降解处理,测定不同浓度菌系菌液的投放量对污水降解效果的影响。

15、池塘、湖泊等自然水体臭污水处理试验

采用在地域池塘中的臭污水中投加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系菌液的方法,系统评价了微生物分解有机废弃物菌液对污水中三类常

见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16、室内垃圾降解实验

于一间密封的房间内放一堆已高度腐烂的产生有机废弃物的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在垃圾周围设置不同的采集地点进行采样。试验微生物降解菌系对生活垃圾的降解效果。

17、新型微生物抗菌菌系净化畜舍效果的实验

运用喷洒法将降解菌系按每m3空间往地面上均匀撒放液体降解菌系,测定氨和硫化氢的浓度。栏舍内5点采样,取平均值,重复实验5次。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医学科研团队简介7.doc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医学科研团队简介7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医学科研团队 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医学科研团队是一个以“科研、实践、创新、奉献”为宗旨的学生团队,成立于2009 年10 月12 日,前身为解剖实验小组。自成立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医学科研团队始终坚持走在大学生科研立项与社会实践的前沿,以科研成果服务人文社会,以社会实践活动回报社 “挑战杯”大学会。科研团队主要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TP)、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暑期社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学生学术竞赛活动。 创新是学生能力的核心,创新来源于实践,学术却没有边界,团队将永不止步。在科研活动中团队成员培养了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在学术研究中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如此,由于对学术的兴趣,团队成员学习方向明确学习成绩优异。团队真正实现了以学习为主,学术研究与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标。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医学科研团队将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现在,超前规划未来,一步一个脚印,为河南科技大学 更多的医学学生提供学术交流与创新的平台,为取得更丰富

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而努力奋斗。 团队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1 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1 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1 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1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 项和市级科研项目2 项;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30 余项,其中8 项属重点资助项目。在此期间学习掌握了Western-blot、RT-PCR、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技术、细胞培养、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 染色、罗丹明123(Rho123)染色、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方法,为科研项目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团队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6 篇,其中SCI 收录2 篇,国家级核心期刊5 篇;同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 项。 2011 年3 月团队以作品“胎儿全身动脉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参加河南科技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12 年3 月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 项;2012 年 4 月,团队 5 件创业计划项目参加河南科技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洛海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荣获作品“瑞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银奖2 项;5 月在河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作品“洛海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特等奖 1 项和“瑞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荣获金奖1 项;6 月团队作品“河南洛海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河南科技大学唯一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徐维祥创新团队简介 负责人简介 徐维祥 :1963年3月生,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健行学院院长。 目前聘任岗位:校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负责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方向负责人。 人才培养背景:151人才工程。 团队简介 创新团队以“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联动发展”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展开轴线,利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三省集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研究产业集群生存基础、演进模式和基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的区域互动发展模式,期望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本创新团队有以下特点:(1)科研合作密切型创新团队本创新团队是在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实质性研究GROUP;团队成员至少参加过2次以上的合作科研项目。(2)高学力人才密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9位成员中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3)学术梯队层次结构合理型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3位讲师组成,形成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 研究方向及目标 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是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团队研究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依托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有利条件,围绕产业集

群、产业组织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1、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对区域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指导; 2、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健康培育的视角,寻求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研究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优化组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促进产业优化优化组织,从而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整体生产率。 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使本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开发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目标 以学科动态为导向、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支撑、研究开发为目的,使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更为合理的方向、层次、年龄梯队;加强跨学科交流,研究项目向高(国家级)、大(大型、重点)、新(新理论、新方法)发展,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有重大进展和创新,在国际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的专著。建设好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为成功申报经济学博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交流,为浙江经济发展,尤其是为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创新与决策支持,使本团队成为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产业优化组织,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水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活动简报 2007年9月22号晚上,在朝晖校区A区318教室召开了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由团队主要成员之一:郑胜华副教授作主要汇报人,主题为杭州市休闲产业链整合研究。会上先由郑胜华副教授作了主体汇报,然后根据汇报

科研团队自我评价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一):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二): 时光匆匆而过,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在这个学期顺利地完成了相关的各项任务,现将这个学期教研组工作鉴定如下: 1、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呢?虽然多多少少接触了电脑,但大部分都是在网吧接触的,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面计算机就是用来玩的,至于学习豪没有兴趣。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让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没有兴趣的学生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增强兴趣,多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在开学初就针对各个年纪严格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3、责任第一,管理好电教设备 我们学校现有学生机52台,教师用机20台,一个机房,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电教室,还有其他各类电教设备。为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作,我们组教师切实做到对电教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能自己检修的一定及时检修,需要保修的也及时向学校反映,尽量做到各类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教学教学工作。 4、抓好电教设备的使用登记制度 由于我们学校学校规模较小,整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人包,所以在使用登记的时候少于监督,难免出现偷懒缺少登记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此次切实落实学生机房的使用登记制度,建立使用登记表册,做到节节登记,清晰明了。对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基本上沿用以往的表册,严格按制度落实,做到课前定课,课后登记,不定时检查统计,上报统计结果,切实配合学校年终对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做到有理

高分子材料科研团队简介

高分子材料科研团队简介 一、团队负责人 宋国君,男,1957年3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化工新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业委员会委员。在聚合物新材料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完成国家973、863、国家攻关等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9项,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26项。多项成果实现成果转化,创造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创建并担任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微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多相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材料微复合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教育厅)。二、团队主要骨干人员情况 (一)团队人员梯队结构情况 目前本实验室总人数37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8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9人;国务院特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山东省突贡专家1人,青岛市拔尖人才3人,50岁以下成员29人;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比例达75%以上,发展潜力大。其中材料学院成员有:宋国君,彭智,孙衍增,王立,王怀志,李培耀,李晓茹,杨超。 (二)主要学术骨干情况简介

彭智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应的一维纳米材料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数为SCI或EI收录。是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省厅局级及横向项目多项。 佘希林,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做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聚合物/石墨烯复合导电膜;柔性荧光聚合物一维纳米阵列在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碳一维纳米阵列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电极制备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山东省、青岛市发展计划项目3项;参与国家基金3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7篇。

一、研究团队介绍

SZU-NUS先进二维材料中心联合招聘博士后(二维材料与器件, 年薪25.5万-28万) 一、 研究团队介绍 深圳大学 二维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2017年正式被教育部批准成立,是我们二维材料研究领域第一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集中了深圳大学的光电协同创新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先进二维材料和石墨烯研究中心以及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等多个科研机构的研究资源,并邀请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的二维材料研究实验室加入。四个研究机构和一个实验室从研究人员、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研究资源上各有优势,而且互补。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澳门大学以及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共同建立的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可以实现在研究平台与科研资源上的共享,做出国际领先的一流研究成果。海内外博士后实行双合作导师制,此次招聘博士后人员研究工作将根据项目将在深圳和新加坡两地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工作时间是项目进展和需求而定。 新加坡国立大学导师: Loh Kian Ping教授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 副主编: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D Materials 个人网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238989.html,.sg/~thecarbonlab/index.html Loh Kian Ping罗健平,男,教授,SZU-NUS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加坡方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的领军人物和杰出化学家,Loh Kian Ping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研发了大尺寸石墨烯的仿生生长与转移技术,大尺寸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同时致力于新一代的半导体材料研发,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点与高张力石墨烯的可控合成;首次研制成功的世界最薄的石墨烯宽波段偏振器等。Loh Kian Ping教授在2010年被评为学院首席教授。2013年获得美国化学会 (ACS) NANO lectureship 奖。2014年获得新加坡“总统科学与科技奖”。至今为止,已经发表200余篇SCI 论文,包括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等。Loh Kian Ping 教授担任美国化学协会杂志Chemistry of Materials副主编,英国物理所杂志Journal of 2D Materials的副主编, 杂志 Materials Horizon的科学编辑,Elservier 杂志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的编辑,以及杂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深大导师: 苏陈良教授,博导 教育部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深大范滇元院士团队 个人网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238989.html,/u/chemsu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238989.html,/rid/P-7249-201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238989.html,/0000-0002-8453-1938 苏陈良,博士。2005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2010年6月,

安徽工程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科研团队简介

安徽工程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科研团队简介 1.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科研团队概况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科研团队教师队伍共18人组成,有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9人。并聘请了英国Strathclyde大学毛学荣教授、Brunel 大学王子栋教授、山东大学陈增敬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缪柏其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这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正加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最近的几年中,积极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了多位教师分别到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他们分别承担着金融工程、金融学、金融计量学、数理金融、数学建模、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证券投资与案例等课程教学与研究,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数学建模竞赛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团队教师的多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省人文社科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及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近百篇;参编教材十余部,出版专著三部。已形成以金融风险度量与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定价、证券投资和经济统计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风险度量、随机控制理论与最优消费投资决策、保险精算等专题上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2.实验室建设 耗资300万元建立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设备精良,专业数据库齐全,涵盖金融、经济等各个领域。建设了先进的跨地区、跨市场、跨品种的全球金融实时资讯和分析平台,并引进一系列前沿的创新金融实战系统,包括虚拟金融交易系统、股指期货套利模拟系统、算法交易系统、金融工程研究平台等创新系统,是进行实战训练十分难得的系统工具。另拥有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一个,专用多功能报告厅一个。 3.团队研究方向及主要成员 (1)金融风险度量与控制:费为银教授、夏登峰副教授、梁勇、潘海峰 (2)证券投资与资产定价:李志民副教授、邹健副教授、丁德锐、沈明轩(3)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王传玉教授、张玥副教授、耿志祥、王斌 (4)经济统计:范国良副教授、吴小太副教授、刘宏建、何广

科研团队总结报告

科研团队总结报告 春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本年度,学校教研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 和全力支持下,与其它处室精诚合作,按照市、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工作要点,坚定“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立足课堂,立足学校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的成绩 1.教师竟赛硕果累累 校长以其敏锐的目光,超前的理念,立足于学校实际,时刻保持科研意识,以科学的方法提升办学水平,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和谐发展,在这样的引领下,教研室与教导处精诚合作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县、市、省竟赛活动,依靠我校业务精良的大批教师,在各种竞赛中均喜获硕果。在全国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我校的卢艳红,扁春两位老师分别获 二、三等奖,在山丹二中第一届教育教学论文暨教育案例评选活动中王立春老师撰写的《浅谈提高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等35篇论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陆强老师撰写的《走进心灵,感恩父母》等19篇教育案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在20xx年全国初中英语竞赛中我校的张耀祖等十九位

老师分别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指导奖;有35名学生分别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我校的赵寿山等四位位老师辅导的学生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我校的顾峡等五位老师分别获辅导的学生分别 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在省电教中心组织的论文大赛中我校的孙延武等三位老师的论文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这些获奖的教师们为自己争了光,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一次又一次的殊荣,彰显了我校有一支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优秀教师队伍。2.教师撰写的论文佳绩连连 学校力争捧出更多的名师,鼓励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从而撰写成论文,上升为理论,指导教学。本学期我校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教育类核心刊物上,成果斐然,使更多的老师享受到了教科研带来的实惠,分享到了教科研取得成绩的快乐,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3.课题研究形势喜人 为了强化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有效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20xx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组织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有47位教师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确立了具体、明确、可行的研究课题;在20xx年的“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中,我校共上报10项课题,其中6项立为省级课题4项立为市级课题;在20xx年甘肃省科学规划办的课题鉴定中我校有3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