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清代女子服饰变迁发展的过程

浅析清代女子服饰变迁发展的过程

浅析清代女子服饰变迁发展的过程
浅析清代女子服饰变迁发展的过程

浅析鸦片战争前清代服饰的变迁发展

摘要: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变更冲进关内,满洲贵族一方面命令汉人改装易服,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缓和民众的情绪而推行“十从十不从”的政策,造成了满族汉族女子服饰两种形制共同存在的局面。在清初统治者的暴力统治下男子的宽身大袖汉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可避免的满人的服饰逐渐流入民间,最典型的就是马褂。本文主要浅析鸦片战争前清代服饰的变迁发展。

关键词:清代满汉服装汉服灭亡

引言: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可否认的是,清兵入关带来了满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发展。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下,满汉服饰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融合的道路,男子的服饰满化最为明显,汉族女子虽然得以保持原来上衣下裳的形制,但是到乾隆之后也开始发生变化,满族女子的服饰也在其中有慢慢的变化,在种种原因的驱使下,清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代的服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浅析鸦片战争前清代服饰变迁发展的过程。

正文

就宫廷贵族而言,清代的服饰制度和服饰体系的庞大和严密是空前的,清统治者将其本身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视为治国之本,认为服饰关系到自身的统治地位,所以即使生活在浓烈的汉族文化氛围中,两百多年来的清朝宫廷服饰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其主体依旧是清入关以前的服饰制度i。

清兵的入关,使得汉族宽衣大袖的的传统服饰不再得以延续,倒是满族原来的行服之一马褂变成了大街上人人都穿着的便服。根据资料记载ii,原本在清朝开国的时候,马褂是作为士兵的服装的,但到了雍正年间马褂变成了人人都穿的便服,后来有一部分的学者也把其介绍为汉族的民间服饰之一。

入关以后服饰制度经过康熙。雍正等前几代帝王的逐渐改进和完善,到乾隆最终走向完善,形成了最终的清宫服饰制度。但仍然避免不了与汉族服饰文化的交融,就拿最具有满族特色的马蹄袖来说,马蹄袖是清代帝后服饰中与汉族帝后服饰的重要重要区别之一,清初的马蹄袖iii外形十分窄小,最宽的地方也只有10厘米而已,但到清代中期以后宫妃袖口逐渐加大,有的宽度甚至达到30厘米,向汉族的大袖靠近,不过统治者铭记祖训,在其严厉的斥责下,满族的马蹄袖形制的保留得到了坚决完美的的贯彻。反观汉族女子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着明代的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的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上云肩,花样十分丰富。

服饰演变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生产方式的影响,也与礼俗和风俗的文化相关,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变化,研究服饰发展的背景和原因也离不开这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我简单的把清代服饰的发展变迁背景和理由分成两个方面来论述,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我的观点。

一.物质层面

在我看来清代服装的发展变迁与前人留下的一些生产织造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早在清代之前的西汉时期丝织品就已经成为广泛流通的商品了,而明代末期的时候纺织品的商品经济iv高度成长,,丝织行业的日益蓬勃发展,为后来清代的服装发展和变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棉,麻,丝等服用纤维到清代在采集织造方面的技艺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面料供应和工艺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那服装的制作面料就有了物质方面的保证,有了物质保证才会有款式,设计等更高层面的变化。所以说这也是清代服饰发展变迁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服装的生产方式多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清代当然也不例外,官办丝织工厂的数量十分庞大且密集,据资料显示:到乾隆十年,清代的织机数量总数为1863台,机匠数量约为6000人。由于官营手工业直接由国库支持,也为宫廷提供一切所需的服饰,所以严格按照清代的服饰制

度,在服饰的纹样,色泽,款式等各个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这样的生产方式满足了宫廷大臣妃子等在服饰上的需求,当服饰得以生产制作并使用,那么服饰制度便得到了延续下去的动力,换言之,清代延续前朝的这种以官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为服饰制度的长久延续提供了保证。所以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服饰制度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这与清代的生产方式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再者,经历了数个朝代的织造业之后清代在织造和制造服装方面的工具已经非常齐全了,虽然在裁剪方式等服装技术工艺上还不够先进,中国古代的裁剪方法在现代被称为“平面裁剪”或“直线裁剪”,中国古代的裁剪技术一直维持这样,主要是因为款式的变化比较单一,基本上没什么变化,而西方则有立体裁剪,这种裁剪技术的不变更也影响着清代的服饰的发展,纺织业足够发达但思想文化上的原因让款式一直不能游突破,服装就一直无法走进更高的领域。前人留下的织造和制造服装的技术固然会对清代的服饰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守旧和保守的思想和没有更新的技术也阻碍了清代初期和中期服装走向更高的层面。

纵观古代中国的历史,几千多年来都是沿用汉制服饰,但是清代满人入关却坚持了满族服饰,统治的需要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另一个方面原因是满人本身的服饰偏向于实用性,而汉服在实用性方面比较欠缺。缺乏实用性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是汉服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代的服饰在物质层面上原料充足,工具比较完全,生产方式也有支持,制作工艺虽然有所限制,但是也不阻碍清代服饰的发展,纵观其服装的发展,可以发现其变化的地方大多为细节,形制和款式基本没有很大的变化虽然物质基础无疑对款式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我认为最为主要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限制。

二.精神层面

显然物质方面的原因都是外因,影响清代服装款式,色泽、纹样变化的最根本原因还是精神层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在现代并不仅仅是实用、遮挡、岗位需要等这些概念,它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个性的体现和追求等,但是在服装在古代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人的社会地位,这一点在清代也被很好的贯彻了,所以服饰的款式,色泽,纹样也是皇权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首先,服饰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封建帝制的等级观念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清代的服饰制度体系十分庞大和严密,服饰在中国古代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这一点在清代入关后的帝后服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龙袍象征着九五之尊的权利和地位,所以保留了其上衣下裳的形制,当然在细节方面还是有一点的改变的,例如满族特色的马蹄袖等。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满人入关以后推行“十从十不从”的缓和政策,满大街的宽身大袖瞬息之间被代替,此时关于服饰的制度是为了维护满人的统治地位,在这样的政治内因之下,清代服饰的发展演变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马褂就是这样被汉人所被动的接受慢慢成为了汉族服饰的特色之一。

其次,汉族自古将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基本形制神化为“天意”,世代不可更改,清统治者的政策让女子可以维持汉服,所以直至晚清汉族女子上衣下裳的形制都没有改变。而满族一直是崇尚骑射的民族,因此满族的服饰一直有很典型的游牧风格。所以满汉两族女子的服饰发展是截然不同的,就是其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两族女子的服饰在形制上都没有很大的变更,清代的政策让满族女性的服饰一直受制于其服饰制度,相对而言汉族服饰的变化反而要更加多样一点。

清代在政治层面对服装的束缚,以及人们自身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汉服依旧是汉服的形制,旗人之装更是没有多少改变,当然晚清时期的“西服东渐”将中国服装带入了新的起点,这里我暂且不细说。

结论

本文主要浅析鸦片战争前清代服饰的变迁发展。服饰的重大变迁必然是顺应历史潮流,清代的服饰就有这一历史意义,汉服从清代开始慢慢的走出历史的舞台,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造就了清代女子服饰的特殊满汉形制并存的局面,这不仅是艺术上的表现,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清代服饰

的变迁发展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本文只是浅显的写了几个方面,但对了解清代服装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i K249.07-53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1年版第054885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北京复外大街2号第242页

ii TS943.742.811 崔荣荣张竞琼著《近代汉族民族服饰全集》2009年版第006721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东长安街6号第70页

iii TS941.742.49 夏艳李瑞芳罗艳著《大清皇室的走秀台》 2011年版第146263号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东四十二条21号第12页。

iv《晚明史》上卷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第75页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一、确立课题 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 二、文献的研究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 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 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资料讲解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从百年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迁 [摘要] 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衣着服饰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我们开始了本次调查。我们的调查范围是从清代的长袍马褂和满清旗袍;到民国的中山装、新式旗袍和长袍马褂;再到新中国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70年代的“绿色的海洋”,以及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服饰。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服饰的演变有了一定了解,我们可以证实我们的观点: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服饰。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爷爷奶奶所穿的衣服和我们穿的衣服有很大不同。他们穿的衣服叫马褂,这些衣服分为长襟和短襟,无领和矮领两种,布料的颜色都为素色,一般没有什么花纹。而我们的衣服花花绿绿,并且样式多样。我们父母的服装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们开始对这些服饰的研究。通过实地访问,实物调查,书籍查阅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我们对爷爷奶奶到我们间服饰的演变有了初步了解:不同时期服装的出现,与各自出现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一、清代服饰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⑴长袍马褂中国清代官服。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社会普遍流行,渐有礼服的性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

清代服饰

第八章——清代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三、马蹄箭衣与龙蟒官袍 ?四、龙褂、补褂与黄马褂 ?五、端罩及其他朝服用品 ?六、一般男子服饰 ?七、女子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1、女真族 ?2、剃发易服 ?3、服色肩舆永例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1、冠 ?分两类:冬天戴的叫暖帽 ?夏天戴的叫凉帽 ?暖帽: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质地多为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其次为海獭皮,再次为狐皮。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知道的顶饰。 ?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四周也用红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暖帽。?区分等级的标志就是顶饰“顶子”。 ?2、顶子 ?皇帝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用东珠,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武三品用蓝宝石,文武四品用青金石,文武五品用水晶,文武六品用砗磲,文武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锭,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进士、状元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雀顶,生员用银雀顶。 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 ?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貂尾。 马蹄箭衣 ?袖口马蹄形袖盖,箭袖也称马蹄袖 龙袍 ?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 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 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 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 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 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 治属性所压倒。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 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 中逐渐消失了。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干部服融合了中山 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 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 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 性也普遍穿着。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

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 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 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 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但在苏联,列宁装 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 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布 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 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布拉吉裙很 快成为了各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此外,用苏联大 花布制成的男性衬衣也曾一度流行,这打破了男性 服饰色调单一的局面,增添了一些新意。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匮乏的经济限制了服饰的发展,为了尽可能地节约,人们购买服饰的主要标准成为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一如人们艰苦而单调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服饰除表现艰苦朴素的风尚以外,更表现出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别上毛泽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1644 年—1911 年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

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 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 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 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 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中国服饰的变化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 1、秦汉时代 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

从服装的演变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从服装的演变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闻091 李增娣0920200125

从服装的演变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闻091 李增娣0920200125 内容摘要: 文化的分类有很多种,按准确性、结果与范畴、等级等方面均可分为不同种,中国的文化也包括很多。服装就是文化表征中很重要的一点,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唐装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服装发展与历史同步,同样的悠远。人类文明一直在发展,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服装发展历程也源远流长。 关键词:文化服装政治经济思想 总说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段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服饰内容的丰富,形式的优美,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的分类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武术、中医、饮食文化、民族风俗、建筑风格、服饰、各门学科(其中包括中医)等等。 世界上有几千个不同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包含了诸多元素,从衣、食、住、行中都能反映出来。服装从出现人类文明开始就已出现,并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直演变,因此,服装很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的演变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大全_这些服饰有什么特点

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大全_这些服饰有什么 特点 在古老的中国,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朝代的服饰特点和文化,清朝的服饰也不例外。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清朝服饰文化,希望你喜欢。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清朝服饰的特点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

志(图一)。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肩坎,马褂增加,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在中国服饰史上特别突出。 清代男子服饰官定冠服: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官员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暖帽和凉帽。

从服装变化看中国历史的社会风貌

从服装变化看中国历史的社会风貌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服装是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它就像一个多棱镜,通过堆红叠翠的衣着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代变迁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这日趋亮丽的时尚风景线,越发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生动窗口。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看出,在纺织技术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绳、线尚未出现,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山顶洞人遗址及其他古墓中,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还包含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没有纽扣,腰间系带,挂玉饰。腰带主要有两种:以丝织物制成,称“大带”或“绅带”。以皮革制成,称“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战国妇女服饰:曲裾深衣上衣下裳相连,“续衽钩边”。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至背后,用腰带系扎。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穿兽皮和树叶。石器时代,骨锥和骨针发明.创造了原始服装。 原始农业和纺织业的产生,使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社会到来。夏商时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使等级制度也开始逐步确立。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小孩子由于天生好动、贪玩等,以及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外,其它三季衣服基本上都是通用的缘故,衣服的膝盖和屁股往往是“补丁”最多的地方,大人们则在小孩“补丁”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肩膀,因为经常用扁担挑东西的缘故。当时,大家在穿衣上可谓是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话谁,却很少有人因为穿补丁衣服而觉得低人一等或在人前抬不起头。当时的衣裳,布料以粗布为主,颜色以蓝、灰、黑、白为主色调,样式除了一些中老年妇女穿一些老式偏襟的衣服外,其余不论工人、农民,还是干部、知识分子,基本都穿起了“改良”的军便服,男女服装除了领口和衣袋等有所不同外,其它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后来,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全民皆兵”时代。 穿衣的变化节奏,见证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

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朝服饰的特点 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在清朝中有反映,而农耕民族注重审美观,崇尚娴静,舒适,衣服较宽松,...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本土为领衣实物。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清朝中叶,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袍衫(旗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图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袄裙的妇女。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 发饰 ,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汉族妇女的发式,在清代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以后还流行过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清末,崇尚梳辫,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后逐渐普及。满族妇女发式,大多以为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普通满族妇女,多为“叉子头”式,也称“两把头”、“把儿头”的。后来,受汉族影响,一般都将发髻梳成扁平的形状,俗称“一字头”。到了清末,这种发髻越来越高,逐渐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

中国的五十年服装历史发展变化

中国的五十年服装历史发展变化 从1950年到现在,中国服装已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里程。抚今追昔,中国服装这50余年的变化好像是在叙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可以从中**出这个“衣冠大国”的社会发展轨迹。 遥想50年代,具有布尔什维克革命意识的“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灰卡其布列宁装,还有飒爽英姿中山装、人民装一直是渴求进步的人们的首选。那时,举国上下可谓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蓝色的卡其布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睐,但服装的款式异常单调,只有十几种之多。当时,人们可用在服装上的开销非常之少,买布要凭布票才能供应。人们同时被艰苦朴素的观念信条引导着,坚持要不奢华,以穿有补丁的衣服为荣耀,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风气,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向质朴的工农大众靠近。在许多家庭中,衣服都无一例外地成了“传家宝”,它经爷奶传给父母,再由父母传给子女,由于是多子女制,一件衣服则又经常由长子再传次子,以此类推。 及至60年代,“**”开始前,原本单色的服装稍稍呈现出一点杂色,这在总是激情浪漫的文艺团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的“修正主义”苗子开始稍稍抬头,中国服装总算走近了张扬个性的时尚边缘。但很快,随着“**”的兴起,中国服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被淹没在了一片国防绿的军装里,军服成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时尚。几乎所有的妙龄女郎都幻想着能“绿”装素裹,尽显“妖娆”。但由于军服的罕见,流行中便有真假之分,于是人们炼就出了一副识别真假货的火眼金睛,这也许是中国服装打假的最先源头。顺带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江青领衔展示的“江氏服装”在国内的各大场合折腾了一阵子,但由于设计的失误和幼稚,很快便夭折了,没有形成任何气候。 在70年代,中国服装被老外称作是灰蚂蚁蓝蚂蚁,它们蠕动在大江南北的宽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也不管是何种职业,大家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千人一面,万人一体,个性不能被张扬,只能被**。后来,人们还对天蓝色及红色大翻领的运动装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常穿在深受爱戴的乒乓国手身上,尽管他们还不敢被老百姓公然称作为心目中的偶像。1978年,中国服装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重大转折。从单一走向多元,它经历着改革前的剧烈阵痛。 80年代,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这20年中,中国服装也首次引进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踩蹬裤、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装、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这些时装新概念铺天盖地卷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确实有点令人措手不及。 据说踩蹬裤最早唤醒了中国女性的审美和独立意识,它也一度大规模地泛滥流行,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菜市场监工的老大妈,她们几乎人人都具备这样的裤种。到后来,踩蹬裤被弃置一旁,无人再去问津。但是,它的功劳不可辱没,有了它,也才有了日后的超短裙、露肩露背裙……不管怎样,它算得上是千篇一律女性服装的最初反叛。 此外,喇叭裤可能是最受争议的一种服装,它的大肆繁衍及迅速流行的确令人瞠目结舌,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通过关于喇叭裤的功与过、罪与罚等问题的探讨,人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张扬个性、尊重自我的年代。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在着装方面,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大家在选择衣服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性和趋同性,就像风行一时的红茶菌、甩手疗法、君子兰、呼啦圈等等。一时间,要么街上都流行红裙子,要么都流行黄裙子、黑裙子、白裙子……大家在街头或聚会场所,经常能看到和自己穿着等同的各色人,

服饰演变看社会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评价一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吗?(你关注到了衣服的面料,你注意了款式,你观察到了颜色) 师:我们现在的服饰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色彩丰富、款式多样、时尚、个性) 2、师结:如今的服饰里蕴含着这么多的内容,过去的服饰又传达了什么信息呢?服饰与社会发展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服饰来了解社会。(板书课题) 二、新授 活动一看服饰,猜朝代 师: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比一比哪位同学是个历史专家? 师:我将出示一些服饰的图片,你来猜一猜是哪个朝代的?(学生猜不出来的时候,提示一下:元朝看一下头饰,秦朝看一下秦始皇) 师:看了各个朝代的服饰,你想说些什么?(生: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 师结:不同时期的服饰有不同的特点,刚才我们了解历史上几个朝代的服饰,那么在离我们约30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穿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直接穿越到远古时代去看一看。 活动二服饰变化看社会 第一站:远古时代 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穿什么呢?(树叶、兽皮)(板书) 出示赤身裸体、穿树叶的远古人、再到穿兽皮的远古人图片 师:其实最早人类是不穿衣服的,那后来为什么又用树叶来遮体呢?有了树叶,人们为什么又想到穿兽皮呢? 师:是呀,人们知道了遮羞、保暖,这说明了什么?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仅知道了遮羞、保暖,还注重了服饰的美观,因此才有了刚才我们看到的各个朝代的服饰,在这些朝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和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清朝。 课前我们搜集了清朝和唐朝服饰的特点,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交流之前,老师有几点提示请大家看一下。 第二站:唐朝 师:我们再次走进时光隧道,穿越到唐朝去看一看。 学生汇报展示唐朝服饰的资料 生:唐朝服饰绚丽多彩、面料以丝绸为主(板书),通过我们小组的研究发现唐朝服饰比较华丽富贵。(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评价:你能够将组内的观点简洁地表达出来,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们组抓住了服饰面料这一点,真不错;你表达地很清晰,你们组交流的很充分) 学生说到丝绸时补充丝绸之路 师:提到丝绸,中国人是相当骄傲的,因为中国是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你们知不知道有一条与丝绸有关的路(出示图片) 师: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 师结:通过丝绸之路古代的商人将中国的丝织品带到了西域,换回许多西域的奇珍异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