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卢梭

卢梭

卢梭
卢梭

卢梭——教育史上的明珠

在我的同时代人当中,没有任何人是像我这样名满欧洲,而我本人是何许样人,却无人知晓。我的书传遍了各个城市,而书的作者转来转去,都局限在几处小小的树林。

——卢梭:《忏悔录》草稿

卢梭生平简介

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出生后8天,母亲因产后失调去世,10岁那年,其父与一军官发生斗殴,逃离日内瓦。幼小的卢梭从此成了孤儿。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才。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是自己刻苦努力和丰富人生经历的结果。他当过雕刻匠的学徒,当过流浪儿,当过富人家的仆役、跟班和家庭教师,几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他都经历过。因此,他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状况,能洞察社会的积习和政治腐败的原因,每有著述都能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切中时弊,受到人民的欢迎。其中《爱弥儿》中《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由于“背叛上帝,蛊惑人心”使他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直到他辞世的那一天,他的身份依然是“在逃的犯人”。

他生前四处流亡,死后最终得到了人们的敬重。“1974年10月11日大约9点钟,一大群人拥拥挤挤地争着看显要的人和各界代表把灵柩护送到‘供奉不朽的人的殿堂’。每一群人的手里都举着上面写有大字的牌。在巴黎人的队伍的牌子上写着‘人权’二字,下面还有一行字:‘第一个提出人权是不受时效约束的人,是他’;艺术家的

牌子上写道:‘他使有益于人的艺术重现光彩’;妇女们的挂着黑纱的牌子上写着‘他使母亲们认识到了她们的责任,并使儿童们得到了幸福’;在来自日内瓦的代表们举的横幅标语上写着既颂扬死者又表示日内瓦人恕罪之心的话:‘贵族统治的日内瓦驱逐他,新生的日内瓦为他恢复了名声’;在国民公会议员们前导的牌子上写着‘《社会契约论》是立法者的指路明灯’。”“他”就是卢梭。

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卢梭是教育效能的乐观的肯定者

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主张和改革封建教育的希望,是同他深信教育效能紧密关联着的。《爱弥儿》一书是以封建的法国为例,陈述了教育改革的方案;《波兰政府计划》是以理想中的波兰为例,陈述了教育建设的了蓝图。两者反映了教育效能的两个方面。

就法国为例,摧毁封建教育是最主要的。因为封建教育直接起着巩固政权的作用。表面上,它戕害受教育者的善良天性;从实质上看,它是维护封建政治的精神磐石。因此,摧毁它就是斩断人的精神锁链。“贫穷人是不需要教育的,他的生活地位所给他的教育是他非接受不可的,他不能再有旁的教育;富人由生活地位所受的教育是既不适合于他自己,又不适合于社会的。”把特权阶级子弟造成另一种人,是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的主题。

就挽救瓜分厄运的波兰来说,建设教育事业是卢梭所关切的。他认为如果以高尚的爱国精神,来进行波兰人民的教育和培养波兰人民

的品德,波兰将会由危机中得到新生。卢梭认为培养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比之改革政府,对国基的巩固关系更大。这都表明卢梭把教育看作政治建设的根本。

肯定教育的效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把教育看成是救国救民的主力,是值得商榷的。但就当时法国而言,卢梭等启蒙学者夸张教育的功效,,倒在客观上起了良好的影响。

新型教育培养目标的提出

卢梭抨击封建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爱弥儿式的新型教育模特,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他想通过教育培养身心发达的自然人,既不是贵族豪强和王孙公子,也不是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弥儿不仅有农夫的身手,哲学家的头脑,而且有革新家的品质;不但不做封建贵族,而且有别于脱离实际的玩物丧志的知识分子。就这样,卢梭不但以封建教育为靶子,而且比文艺复兴所诞生的人文教育思想跃进了一步,比以往的教育思想家更加靠近了现代教育。

卢梭的教育方法

卢梭以自然主义相号召,不仅确定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而且给教育找到了新的出发点,即儿童身心的特征。在教育方法上,卢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念。

他说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因而未成年者的生长分四个阶段: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各个阶段的教育应该循序渐进,依次实施。

从孩子出生到开始学步和牙牙学语为“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卢

梭认为应保持平衡的因素有两个(力量和需要)。他主张遵循自然,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他主张他的学生也能像动物一样,不声不响地静静地忍受;空气对儿童的体格将起很大的作用,为了让儿童呼吸好空气,卢梭主张把孩子送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去抚养;卢梭提醒人们要经常给孩子洗澡,而且随着孩子体质的增强逐渐降低洗澡水的温度,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在习惯方面,卢梭提出“应该让孩子具有的唯一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习惯”,以免他们受到习惯的支配;对于婴儿的啼哭,卢梭认为是因为他有所需要或不舒服的感觉才以哭声为信号,请求别人的帮助。这时候我们应细心观察,找到他的需要,然后加以满足;在孩子学说话时,他要求:首先,对孩子说话,必须咬字清楚、音调纯正,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听懂的是我们说话的声音,而不是语句的意思。其次,对孩子说话,要用他们能听懂的词,这样,随着他慢慢懂得说话的用处,他自己就好好地学讲话的。

童年期,指从孩子学步开始到孩子10岁或12岁,这一阶段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独立思考问题了,不过,老师关心的重点依然是增强他的体质和训练他的感官。让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地嬉戏,而不要使他感到任何形式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时时注意培养他的本能,让他学会使自己的欲望按照自己的能力来调节,和体力保持平衡,而不产生自己能力无法满足的欲望。

洛克主张“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对此极不赞成,他认为孩子在这个时候还不明白什么叫道理,只有到了教育的后期,他才具有明白事理的能力。

卢梭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应当努力保持儿童的天真状态,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关于消极的教育,卢梭如是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再用他们获取知识之前,一切旨在促使他们趋于完善的教育,我皆称之为消极的教育;他将通过感官的训练,为理性的发展做准备。”可见,消极的教育包含了自然的教育(力量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和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的内容,内容是为理性的活动打好基础。

接下来到少年了,不过还没到青春期,其体力的增长,比他需要的增长快得多,可以实施脑力和体力双重教育了。这时候,他的理性和想象力已经开始活跃,他对外界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什么事都变得非常好奇,卢梭认为,这时候孩子真正要学的知识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并且要抛去那些凡是必须要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这样,孩子要学的东西就没有那么多了。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卢梭提出要加以很好的引导,使之成为他寻求知识的动力。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卢梭说:“不能急急忙忙的去满足他的好奇心,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

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

卢梭认为:“我们可以说是诞生过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另一次是为了生活;一次是为了做人,另一次是为了做一个男子。”第二次诞生便是青春期的到来。“到了这个时候人才真正的开始生活”,人间的事物才没有一样在他看来不是稀奇的。卢梭认为这时候对于异性的爱慕情欲的增长,不可采取遏制的方法,而只能延缓它作用的发生。这时候必须另辟蹊径,转移他的心思,让他转过目光去观察和研究他周围的人。

卢梭认为,青年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青年人日益强烈的情感在他的心中播下博爱的种子。对此,他归纳了三个按照情感的自然发展倾向去引导青年人培养怜悯心的原理。原理一:“人在心中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原理二:“在他人的痛苦中,我们同情的只是我们认为我们也难免要遭受的痛苦”;原理三:“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这些原理告诉我们,对他人遭受的痛苦的原因和将要产生的后果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我们对他表示同情的程度和给予多大的帮助。对人的同情心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和无原则的。到了读史的时候,卢梭说阅读历史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些教训,真正的目的在于让青年人懂得如何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中占据怎样的

地位,只有按照自己的地位生活,才能保持自己原来的本性,不至于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拿自己同书中的那些人相比,悔恨自己不是书中描写的那种人。对于一个刚踏进社会门槛的青年来说,理智虽然已经开始活跃,但观察力和判断力尚不成熟,对事物的看法和为人处事的方式难免有错。卢梭认为:“犯错误的时候证实可以用来讲寓言的时候。借寓言这种奇异的形式去谴责犯罪的人,既能教育他又不冒犯他;他把寓言讲的真理用来看自己,于是才明白它所讲的话果然不虚。”

我们有理由相信,先进教育内容的引进和教育方法的先进,许多是卢梭的教育远见通过其后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的继续发扬,而一步步化为现实的。教育史家说,在儿童和社会之间架起一架桥梁是近世教育家的杰作,卢梭是架设桥梁的巨匠;卢梭在和他之后的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乌申斯基以及杜威等等,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才使资产阶级教育出现崭新的面貌。

卢梭不愧为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照耀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不同的时代,教育的标准也不同,卢梭这颗明珠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合理的利用先贤的智慧,培养出适合我们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教育家卢梭的简介

教育家卢梭的简介 卢梭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是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教育思想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让我们回归自然”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Voltaire)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1782年出版的自传《忏悔录》(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卢梭的小故事卢梭故事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卢梭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卢梭的一生是风流的,但只有一个女子陪伴他走完了一生,这个人就是卢梭的妻子黛莱斯瓦瑟。黛莱斯瓦瑟只是一个旅馆的洗衣女仆,在卢梭与华伦夫人的感情破灭后,瓦瑟走进了卢梭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卢梭选择了她。瓦瑟为卢梭生了五个孩子,但自私的卢梭让她将孩子遗弃,最后无奈的瓦瑟只能将孩子送到育婴堂。 卢梭并没有给妻子完整的爱,甚至很少提及妻子,直到与妻子瓦瑟生活的二十三年后才给妻子补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算是对妻子的一种弥补。其实卢梭在心中是不爱妻子妻子瓦瑟的。在《忏悔录》中卢梭曾说过他与瓦瑟通过数十年的陪伴,那份感情已经直接跃升到亲情的地步。他与妻子所谓的爱情是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的积累,由相伴变为最后的依赖,由感情变为最后厮守终生的亲情。 卢梭故事是矛盾的,那样一个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写出了那么多关于整个人类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对于当时的人们的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唤醒。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当成一个合格的丈夫,没有做成一个优秀的父亲,最后潦倒死去时陪伴他的依旧是那个他最不爱的妻子。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卢梭的历史评价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

卢梭

试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此文是作者参加清华远程教育研究班课程毕业论文之一) [内容提要]: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是著名的《爱弥儿》。他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施自然教育。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批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强调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提倡培养自然,因而在教育思想上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为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从卢梭开始,教育理论开始进入重视研究儿童的新时期。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天性教育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1712~1778 )处于近代社会转折点上,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长期勤奋的自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对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改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这是极富内在意蕴,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①。 一、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封建王朝的专横统治、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教会势力无孔不入,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再加上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此,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砸碎宗教思想对人的禁锢、取消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自然教育思想” 之思想——“ 归于自然”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再读卢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9414880.html, 再读卢梭 作者:温琴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5期 【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卢梭全面阐述了其对婴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等人生不同阶段教育的认识与思考。本文试图从教育学的视角,结合卢梭的成长经历,并努力把这种个人经历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联系起来,探寻学生情感与兴趣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求达到滋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为教育工作提供范例和借鉴。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2-01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基本概念 作为启蒙时代的风云人物,卢梭在思想、教育、文学、政治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通过阅览《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研读经典著作《爱弥儿》,系统了解卢梭生平轶事,深入体会其思想精髓,我们发现,在其教育思想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理念即为“自然教育”。 (一)什么是“自然”?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 (二)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即教育要“顺应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二、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观点 (一)教育遵行自然 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受到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种教育影响,当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一致且趋于同一目的时,这样的学生就能达到他自己的目标,且生活得有意义,即谓之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卢梭

【摘要】 卢梭的社会历史观超越了前人及其同时代思想家。在其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卢梭从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去探讨社会的发展,并把人类不平等起源、私有制等问题放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用经济原因来说明,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内容】 18世纪50年代前后,代表法国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启蒙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富于牺牲的精神,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先驱的卢梭,也以激进的姿态步入了启蒙运动的行列。他的思想代表了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甚至农民的立场,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要求。他的学说洋溢着革命性和合理性,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理论、思想上的准备。过去我们只重视卢梭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忽略了卢梭哲学思想的研究。其实,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学说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超越了其同时代所有的思想家赢得了普列汉诺夫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位对历史唯心主义不满的哲学家朝历史唯物主义方向迈了很大的几步。本文仅就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的社会历史观思想作一探索。 一人类最初的社会历史观是神学历史观,它的确立以《新约圣经》的形成为标志,主要是以万物有灵来解释生活现象,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正如拉法格所说:一切民族都曾以为上帝支配他们的历史。 神学历史观在《圣经》确立后1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居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它逐渐让位给人道主义历史观。与神学历史观否定人、否定人的价值相反,“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历史观则热烈地颂扬人的力量、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热烈地鼓吹“我是人,凡是人的特性,我都具有”。在他们看来,所谓人的特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发展个人的“欲望”,就是“爱”。同时,他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解释历史。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伏尔泰、狄德罗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全面论证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人”成为他们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由此出发他们提出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具有共同的本性,人生而自由平等。伏尔泰写道: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也们是平等的。 一切种类的一切动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然而在现实中,人们之间的差别为什么是很大的呢?他们认为,这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的,提出了“人是环境产物”的著名论断。霍尔巴赫写道:“人从本性上来说既不善也不恶。 他之变成或者对自己,或者对他的同胞们有益或有害,乃是由于环境把他们引向善或引向恶”。爱尔维修说,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智力、道德、感情上的差异,“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东西”,“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这个命题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一经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解释则变得面目全非了。在这里,他们所讲的“环境”并不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是指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教育、政治法律制度等等,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给人们的性格以巨大的影响,“经验证明,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式变化的;一种不同的统治轮流给予同一个民族以高尚的或卑下的、坚定的或轻浮的、勇敢的或怯懦的性格”。而法律在人们的情操品德的形成中比政治更有决定的意义和作用,“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经验与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兴盛并不依靠它们的宗教纯洁,而是依靠他们的法律高明”。那么政治、法律制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他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是人们理性的产物,是由立法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是立法者意见的产物。于是,这些启蒙思想家又得出一个相反的原理——“意见支配世界”,即“他们确信这个社会的命运决定于社会成员对某个社会成员对某个改革家提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1.2卢梭简介

卢梭简介 生平经历 卢梭(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16岁时离开日内瓦来到都灵流浪,生活无着,饱尝人世的心酸。后经由朋友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与写作,并在她影响下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1742离开华伦夫人来到巴黎之后,卢梭开始自谋生路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并由此结交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与百科全书派成员,与大哲学家狄德罗合编了《百科全书》,成为了巴黎沙龙的宠儿。1749年,他以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获得了第戎科学院一等奖,并一举成名。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追求,保持贫困和独立。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一书。1756年开始了为期6年的隐居生活。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小说《新爱洛绮丝》,猛烈批判与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卢梭声誉日隆。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不但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爱弥儿》一书遭禁,并被多次当众焚毁。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遍全欧。而卢梭

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最终成为终生的仇敌。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但不久又回到法国,重新过上了隐居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著作《忏悔录》、《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相继完成。1778年在法国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安葬于巴黎先贤祠。卢梭生前遭人唾弃,穷困潦倒,死后却备极哀荣,受人膜拜。1791年12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及其政治主张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本人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偶像。 主要著作及主张 政治 175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62《社会契约论》 教育 1762《爱弥儿》 自传 1782《忏悔录》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推行素食主义。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时代背景 社会经济: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与此同时,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则主要对外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

卢梭名言名句大全

卢梭名言名句大全 2017-06-131、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 ——卢梭2、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卢梭3、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 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卢梭4、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5、我知道必须让孩子们有所专心,怠慢乃是孩子们最可怕的危险。 ——卢梭6、口音是语言的核心,它使语言具有情感的真实感——卢梭7、对我所爱的人保持信赖和沉默。 ——卢梭8、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卢梭9、把真理用在那些其存在对谁都不重要的,认识它又一无用处,无谓事情上,那就是对真理这个神圣的名词的亵渎。 真理,如果毫无用处,就不是一件必须具有的东西。 ——卢梭10、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卢梭11、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卢梭12、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

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 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卢梭13、散步促进我的思想。 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卢梭14、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卢梭15、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卢梭16、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17、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卢梭18、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卢梭19、为真理献身——卢梭20、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 ——卢梭21、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已完成 1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斯大林和希特勒是谁的结果? ?A、孟德斯鸠 ?B、洛克 ?C、卢梭 ?D、尼采 我的答案:C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卢梭出生于1712年 ?B、卢梭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十分熟悉 ?C、卢梭曾经创作过音乐 ?D、托尔斯泰认为卢梭极其虚伪。 我的答案:D 3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你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是谁的名言??A、孟德斯鸠 ?B、洛克 ?C、卢梭 ?D、伏尔泰 我的答案:D 4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是谁说的? ?A、伏尔泰 ?B、卢梭 ?C、马克思 ?D、孟德斯鸠 我的答案:B 5 经典哲学著作《西方哲学史》的作者是? ?A、黑格尔 ?B、康德 ?C、罗素 ?D、叔本华 我的答案:C 6

以下不属于卢梭的著作的是? ?A、《新爱洛伊丝》 ?B、《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C、《忏悔录》 ?D、《老实人》 我的答案:D 7 卢梭最自豪的是:他是日内瓦的公民而不是一个臣民。 我的答案:√ 8 卢梭曾被认为是民主和自由的敌人。 我的答案:√ 9 托尔斯泰认为卢梭是一个虚伪的人? 我的答案:× 10 海德格尔说“他出生,他思考,他写作,他死了”这句话是用来评论亚里士多德的?我的答案:√ 11 法国的宗教以加尔文教为主。 我的答案:× 12 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 我的答案:√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二)已完成 1

《浮士德》的作者是: ?A、康德 ?B、歌德 ?C、波德莱尔 ?D、卢梭 我的答案:B 2 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的是()。?A、《科学革命的结构》 ?B、《论科学与艺术》 ?C、《论法的精神》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我的答案:B 3 卢梭的第一篇论文叫什么? ?A、《爱弥儿》 ?B、《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C、《论科学与艺术》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我的答案:C 4 关于“百科全书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产生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B、它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中心的唯物论者。 ?C、它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 ?D、它仅仅是一个文学流派。 我的答案:D 5 卢梭的哪一篇论文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A、《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B、《论科学与艺术》 ?C、《社会契约论》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B 6 《希腊罗马名人传》的作者是? ?A、卢克莱修 ?B、普鲁塔克 ?C、罗曼·罗兰

对卢梭抛弃五个孩子的一些看法

对卢梭抛弃五个孩子的一些看法 一个以《爱弥儿》根本影响西方教育传统的人, 居然把自己亲生的五个孩子抛在孤儿院。这究竟是一个疯子, 还是一个天才? 有人说,卢梭是“被讨论很多却认识很少的作家”,对于只读过《忏悔录》的我来说,自然也是如此。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虽说不如康德捧着《爱弥儿》时,打破多年以来时钟般严格的生活规律,三天足不出户那般痴迷,倒也是如饥似渴,爱不释手。卢梭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美妙的文笔深深的感动了我。他的书平实质朴,却直抵人心深处,我相信它甚至可以拨动世界上任何一颗最冷漠残酷的心灵。 在《忏悔录》的开篇他就这样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的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这一诺言,他在《忏悔录》中的确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而那件让他备受别人诟病和谴责的典型事件,自然也不在话下。 卢梭并没有隐瞒自己把他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送到育儿院的事情。卢梭的辩解是:他自己一直过着流浪、隐居的穷困生活,因

此无法负担抚养孩子的责任。他不想孩子将来步他后尘,成为流浪儿,宁愿把他们送到孤儿院里寄养。 然而,根据我的了解,在之后的《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在论述父母亲职责的时候,明确的指出,父母亲的职责包括三部分: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对社会有培养合群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还说,凡是能够偿付这三重债务而不偿还的人,就是有罪的,要是他只是偿付一半的话,也许他的罪过还要大一些。不能借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显然,卢梭没有抚养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没有尽到一位父亲应尽的职责。实际上的行为与这个观点背道而驰,自然反动的批评家们会抓着这个把柄不放。 按照上述他自己的观点来讲,在《忏悔录》中称自己是因穷困抛弃孩子的理由并不够充分,甚至是强词夺理的自为申辩。这也困惑了我,既然关注于天下所有的孩子,为何唯独自己的孩子不在范围之内?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明明违反道德,也备受唾弃的事呢? 可是,纵贯卢梭生平,我却也似乎能悟出一些缘由来。 卢梭在《忏悔录》中讲述了自己的善良本性:家庭环境充满温情,阅读伟人的书籍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他说,若能继续下去,当然会决定我一生的性格。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污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使他受到了腐蚀。恶劣的环境使卢梭沾染了许多恶习,也使他了解到民众的疾苦。卢梭通过一生的坎坷遭遇,无情地控诉了专制社会对人的腐蚀和迫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郭晓蓉 (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 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流亡到了英国。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卢梭之问

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精彩摘要: 【卢梭的思想】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一切现实的制度,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都必须在理性法则面前接受审判,凡是不能证明其合理性的,都应该被推翻,这是法国启蒙运动最核心的精神遗产,也是所有近代激进主义最核心的思想。 现代社会人类出现平等化趋势,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凭什么你管我”的问题就需要重新回答,卢梭思想中一个很核心的观念是“公意”,他大概是近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早的感觉到现代政治对人民主权的要求。 卢梭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最激进的代表,人类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性,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英国启蒙强调人的理性有局限性,人不要对自己的理性能力估计过高。因此,西方对卢梭的看法不一样,一派喜欢卢梭,一派喜欢洛克,英国学者认为卢梭的结果就是希特勒,而洛克的结果就是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是对卢梭的典型描述。 【卢梭之于中国】 以前总结卢梭思想得与失,往往直接指向卢梭与集权体制的关系,虽然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不能说卢梭直接培育专政,培育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卢梭的政治理想排斥利益,诉诸绝对的公意,这样的政治制度又如何解决人基本的利益诉求呢?如何实现一个好的理想和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最后落实到每一个人,使他的利益和理想都能得以实现,个体权力不被国家主权架空,是卢梭留给我们的思考。 对于卢梭,我一直比较矛盾,他追求平等、正义、纯粹心灵,非常美好,确实符合人性,困惑就在于如何用合适的手段追求美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有效衔接,会经常面临人性的悲剧--追求美好的东西,往往导致较为灾难的结果。 改革30年,由于存在社会不公和制度缺陷,使得我们很容易从卢梭思想中找到一些精神诉求。当今的平等主义诉求,民粹主义的情愫,实际上都和卢梭有关。未来如果不能够建立一个较为优良的政体,卢梭的思想会重新产生更大的影响。 【卢梭的教育观】

卢梭的

卢梭的《丛林组画》由《梦》、《耍蛇女》、《奇异的景色》、《饥饿的狮子》、《被美洲豹攻击的马》、《被美洲豹攻击的黑人》、《小瀑布》等一批描绘异国风情的热带丛林的画所组成。这些画涉及了人类的存在、自然的奥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展示了生命中最神奇、最隐秘、最难以捉摸的梦幻般的东西。在丛林中,树干、花朵、叶子、果实各具特色,人和动物自然地隐约其中,动物看上去有人的灵性,人看上去又像动物,植物也富有生命力。这些画都充满了生机,茂密的、占满了画面的森林,奇异的花和果实,可爱的、富有灵性的动物,神秘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丛林奇景图,引起人们对热带丛林的遐想和向往。最神奇的是他没有去过真正的丛林,无法亲自欣赏和体验那里的景色和气息。然而他笔下的丛林却是那麼富有生机和魔力,栩栩如生。在他超凡的想像力之下,丛林被描绘成如世外桃源的仙境一般,亦真亦幻。画面的色调明快,以深色的绿色调为主,只是树叶就用了20多种深浅不一的绿色。 欣赏内容: 法国大画家卢梭,他从未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完全凭自己对绘画的热爱画了许多纯朴的作品,被人们成为朴素派画家。他坦率、真诚、温和、天真,用儿童般的心灵作画,他像小孩子一样喜欢听故事,特别是旅行者的见闻,他根据自己的想象让原始神秘的森林景致隐含着无限的生命,吐露着幻想的芬芳,单纯生动而富有诗意,他的画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选择的背景音乐是莫扎特的作品,与卢梭的画非常有审美共鸣。 指导策略: 1、动作表现。幼儿的审美感知的特点以直觉行动为主,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的直觉感知比成人强,他们不受理性的干扰,和艺术家有着相似的感觉,他们共同追寻自己的直觉表现出敏锐的感知能力。 2、模仿和创造。“头脑不是用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只是由于年龄和认知的不完整所表现独特的意象,决不是成人能代替的。“大师-名画”好似幼儿行走的拐杖,从拄着拐杖到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使幼儿对丛林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画笔尽情发挥,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我的理想是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幼儿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 在我们幼儿园的后花园生长着上百种形状各异的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每每在散步时孩子总会不经意地去看看、摸摸、说说,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种树?树有什么用?这是什么树?树的叶子的颜色、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天天可以从树的周围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小树苗在春天露出嫩叶,秋天里桂花树那么香?树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雨后,蜗牛在树下爬出泥土,枕着树叶…… 有位天真憨厚,朴实自然,童心未泯的法国大画家卢梭,他像小孩子一样喜欢树,还根据自己的想象让原始神秘的森林景致隐含无限的生命,吐露幻想的芬芳,单纯生动而富有诗意。卢梭的《丛林组画》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用那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谛,使丛林具有原始童话般的魅力。他

教育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教育家卢梭的思想主张 卢梭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那么卢梭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卢梭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政治上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卢梭的思想主张涉猎甚广,除了政治还包括哲学、教育和文学等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是天赋人权,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形象的描述成一钟契约,人是被统治者,政府就是统治者。虽然人生下来都渴望自由,正是因为这种契约的存在,人们才甘心成为被统治者。所以卢梭提出了另一个人的权利平等等思想,在同样的契约下,政府不能是贵族的政府、统治者的政府,应该是全部人民政府。 其次,在哲学上卢梭的思想观点这要针对人的天性,如人天性是善良的,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贪念的影响的。其中还有道德和理性的关系,比如道德和理性是不相关的,人的自由是以道德的自然流露为基础等。 最后,再教育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是顺应人性,顺应孩子的天性,改革教育体制等。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梭的政治主张与教育主张是相互呼应的,顺应天性正是将孩子从封建的思想观念中脱离出来的

一种方式。卢梭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已经具有着极高的先进性,但是他还是没有走出自然神论的束缚,毕竟在那个封建愚昧的社会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但是卢梭的思想依旧为后世开辟出新的思想领域。 卢梭生平贡献卢梭的贡献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他的主张,“自然神论”,反对暴政等等,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严重的抨击,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满,与人们有了共鸣。在长期处于压迫状态下的人们都会触底反弹,总会想要呼应那么一两声,不然,卢梭的作品也不会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在教育上,他主张尊重孩子们的本心,反对传统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戕害,呼吁对传统教育的改革。这其实也同时是在促进当时封建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 还有一点,我觉得卢梭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文化上,他出版了许多作品,而且他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对人们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他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本书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刊物,哪怕是当代社会。所以,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颇大。 再到后来的法国大革命,还有美国独立革命,都是受到了卢梭思想以及他的主张的影响。所以,卢梭的贡献不是实体,而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后来社会体制改革的贡献。 卢梭生平简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岁起独自寄居在亲戚家里,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后还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几个女人,并且对他的思想著作产生了影响。后来的卢梭隐居著书,最后在潦倒中死亡。虽

卢梭生平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 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与黑恶势力发生冲突而被法院缉拿,愤然离开了日内瓦。卢梭唯一一个兄长亦在卢梭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在离开日内瓦前,他作为学徒跟过公证人和镂刻匠:离开日内瓦后,他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长年做临时工,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由于家境贫寒,卢梭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所以早年受尽苦难的卢梭能在中年写出了不少著作并且获得了颇盛的名声。 卢梭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1750年,38岁的卢梭写了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顿时成为巴黎名人。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卢梭的《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其中通过景色和环境烘托情节以个人情操对比社会伦理的手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创立的标志。该书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但是卢梭没有从每部作品中获益颇多。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他写的歌剧《乡村占卜者》在1752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因刻意回避路易十五赐予的年金,遇到普遍的谴责。在后来《乡村占卜者》的多次上演中卢梭获益很少。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除了政治学说外,卢梭的私人生活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离开日内瓦一段时间后卢梭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除了华伦夫人,他

读书笔记《至卢梭》

赏析《致卢梭》-伏尔泰 这篇文章是伏尔泰针对卢梭“处在自然状态下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是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人类堕落了”这一观点的反驳,是一篇很好的驳论文。这篇文章措辞得体,诙谐幽默,温文尔雅但态度强硬,咄咄逼人。 二人都是启蒙主义哲学家,伏尔泰没有很直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在开头“赞扬”卢梭的观点和他的直言不讳,但是在文中却又处处有论据来反驳。例如在第三自然段虽先声明“我同意你的看法”,并给予一定论述,但是隐含着那是在一个思想被严重禁锢,遏制一切新事物发展的社会之中,文学和科学这些冲破了迷信与禁锢的事物才会是苦难的根源,就是在开放的社会中它们必定利大于弊。然而下一段伏尔泰紧接着论述了犯下滔天大罪的人未必读过文学作品,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也就是论证了“在人类蒙受的种种苦痛之中,这是最微不足道的了。”,这些都论述了用卢梭的观点来推出的例子是多么的软弱无力,而与之相悖的事实又不计其数。他在后面又先后论述“文学和科学没有使人类堕落”、“卢梭正在用给他效劳的文字来抱怨文学”、“文学虽有这些流弊,我们仍应热爱文学”几个论点。而这既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又不违背自己的观点,还很难让对手找到空隙,因为他详细论述了多种情况,当然,这也是由于他的观点是被许多人认同的,也是事实,才能如此有力。 之后他还提出“最昭著的罪愆都是由那些最愚昧无知的人犯下的。这就注定这个世界永远是凡人的尘世。”、“到处是无法填满的欲壑和无法驾驭的骄傲。”、“文学培育心灵,扶匡它、安抚它;”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客观看法,进而论述了文学与艺术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尽可能的净化这个尘世,也就显现出了文学在这个社会上的重要性。终完成自己的论述。 同样的,最后伏尔泰也不忘“礼貌”,并表表明自己的态度是“非常达观地、并怀着最亲切的敬意”。显示了自己的平和态度和谈吐机智与高雅。

卢梭作品艺术特色探析

亨利·卢梭作品的艺术特色探析 摘要:他是一位凭着本能画画的天才,大自然是他唯一的老师;他认为艺术创作要想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创作者就必须能获得完全的自由,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自由”被他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活了66岁,专心绘画20多年,留下了多部艺术珍品,对现代画家的绘画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离世的时候是贫穷的,可后世关于他每一部作品的展出、拍卖都是天文数字。他就是19世纪后期的伟大画家卢梭。有人称呼亨利·卢梭是“自然之子”,有人说他是“质朴、纯真”的艺术家,还有人说他是“超越时代”的画家。所有这些赞誉与评价都来源于他的伟大的艺术创作。因此,让我们再次走近法国画家亨利·卢梭,一起来探析他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他在世界绘画史上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亨利·卢梭;艺术特色;大自然画家;质朴、纯真;超越时代 前言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亨利·卢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该有的重视。由于亨利·卢梭的“另类”,很少有人认可他,更不用说他在艺术史上有无影响了。几乎没有人会真正认识到卢梭对现代艺术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比如赫伯特·里德就曾经说过:“没有把亨利·卢梭列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之一,理由是他天真的风格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现代的’特性”。事实上真的如赫伯特所说的那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后来的许多事实上证明亨利·卢梭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是卢梭把绘画从复杂的、繁琐的的物质世界引向了艺术家的精神领域,在想象中创造出一种更高境界、更丰富的现实。 一、亨利·卢梭其人其事 (一)人生经历 1844年,亨利·卢梭出生在法国西北部拉瓦尔镇,父亲是一位马口铁工匠,在他11岁时,父亲所在的公司宣布破产,全家人陷入了贫困的生活境地。卢梭18岁从军,27岁参加德法战争,1871年卢梭退役,进入巴黎市政府海关处担任收税员,他闲暇之余的爱好就是创作绘画,是位业余画家。到40岁时,卢梭从海关辞了职,开始专心画画。他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他的第一位妻子生了七个

卢梭的认识

卢梭《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班级:思政二班学好:10111110211 姓名:廖秀荣 摘要:《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的名句,是理解卢梭关于社会契约的一把钥匙。激励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投身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人类解放事业;其“人民主权”的思想观念,几大动摇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对近现代民主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社会契约;法律;公意;人民主权;自由; 卢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理解卢梭生平的一把钥匙,也是弄清他对艺术、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不二法门。卢梭出生在一个思想与政治变革的时期,既像古代哲人一样为德性辩护,又像现代思想家一样为个体辩护,同时还认为城市生活与道德败坏紧密相连。[1]主张人性本善,倡导教育改革、政治改革,从而塑造自然人,他蔑视社会偏见、舆论及习俗,财产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而社会习俗使其合法化。 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之父,他推崇自然、情感,主张人与自然融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但不抛弃理性,启蒙运动所盛产的知识只是鼓励人性中的邪恶,为了适合公众舆论而研究无用的信息、纸上谈兵的阅读、久坐不起的案牍生活,会使个体无聊和虚弱。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他拒绝君主政体的武断统治,憎恶因财产导致的人间不平等。 此外它更是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他上承柏拉图、蒙田、孟德斯鸠、洛克,下启康德、马克思、杜威等无数思想家。但是自己一生坎坷,备受磨难。“我把一生奉贤给神圣而纯洁的真实,我的情感从未玷污我对真实的挚爱,利害与恐惧也从未腐蚀或败坏我对真实的敬意,只有当我手中的笔担心自己是出于复仇的目的时才拒绝描绘你。”[2]

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

论科学与艺术 〔法〕卢梭著 何兆武译 前记 荣誉是什么?这里就是我赖以获得荣誉的不幸作品了。肯定地说,这篇使我得奖又使我扬名的文章,只不过是一篇平庸的东西罢了;我敢说这篇文章是这部集子中B2最不足道的一篇。假如最初的这篇东西能够如其所值地为人们接受的话,那么作者会避免多少深重的苦恼啊!然而当初的那种不虞之誉,却只是日益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求全之毁而已。本文曾获1750年第戎学院奖金,应该学院的征文题:《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我在这里是一个野蛮人,因为人们不了解我。——奥维德C1 序言 本文论题是历来激起人们讨论的最高尚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本文并不涉及各文艺部门所习染的、而学院讲座也常常未能例外的那种形而上学的诡辩;我所讨论的乃是人类幸福所攸关的真理之一。 我预料人们将很难宽恕我所大胆采取的立场的。我既然正面在反对今天人人都尊崇的一切事物,那末就只好等待着普遍的非难了,而且也并不会因为承蒙某些智者的赞许,我就可以指望公众都来赞许我的;我就这样采取了我的立场,我并不栖栖于讨好高人雅士或者风头人物。在各个时代中,总有一些人生来就是受他们的时代、国家和社会的见解的束缚的。今天最大胆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便是如此;由于同样的道理,他们若处在联盟时代D1也不外是一些狂热的信徒罢了。要想超越自己的时代,就决不能为这样的读者而写作。 再说一句,我就可以结束了。本来是并不期望自己会得到荣誉的,所以交出本文之后,我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以致在某些方式上它简直成为另一篇作品了。现在我认为应该恢复它得奖时的原来面目。我只加了一些注释,并做了两处显著的增补D2,这或许是第戎学院所不会赞同的。我以为,公道、敬意和谢忱都需要我作这样一个声明。论文论下列问题:“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E1 “我们被善良的外表所欺骗”——贺拉斯W4、E2 科学与艺术的复兴E3有助于敦风化俗呢,还是伤风败俗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我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站在哪一边呢?各位先生,我站的就是一个虽然一无所知,但并不因此就妄自菲薄的诚恳的人所应该站的那一边。 在将要对我进行评审的会议E4面前,我感到我要说的话是难于得体的。我怎能胆敢在欧洲最博学的团体之一的面前贬斥科学,在一所著名的学院里颂扬无知,并且还要把对学术研究的蔑视与对真正有学识的人的尊敬调和在一起呢?我了解到有这些矛盾,可是它们并没有能动摇我。我自谓我所攻击的不是科学本身,我是要在有德者的面前保卫德行。忠诚对于善人要比博学对于学者更可贵得多。那末,我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是畏惧这次将倾听我的意见的与会者们的智能吗?我承认我是畏惧的,但那只是因为我的论文的内容,而绝非因为发言者的情绪。在疑难的辩诘中,公正的主宰们是决不会迟疑不决,而不肯谴责他们自己的错误的;而对于有理的一方来说,其最有利的情况就莫过于能在一个正直而开明的、自己判断自己案情的裁判者面前进行自我辩护了。 除了这个鼓舞我的动机而外,还该加上使我作出决定的另一个动机:那就是,由于我根据天赋的光明在维护真理,所以不管我的成就如何,它本身就是一种永不会使我失望的酬报,而我将会在我内心深处获得这种酬报的。 第一部分 看一看人类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脱离了一无所有之境,怎样以自己的理性的光芒突破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