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会计战略_中国会计模式运行机理

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会计战略_中国会计模式运行机理

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会计战略_中国会计模式运行机理
全球危机下的中国会计战略_中国会计模式运行机理

专题策划

FEATUR E PLANNING

机的应急方案,沉着冷静地应对了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战略抉择是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应对磨难、挑战与风险的精神力量,是在社会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社会事物发展现状的分析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求,对超越现实的危机所作的清醒防范。

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军副部长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多次强调成绩由历史总结,自己要多找差距与不足。在5月8日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再铸辉煌》的报告中,用了一个专题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全面分析我国会计发展中的差距与不足。在简要地总结了我国会计近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后,着重进行差距分析。他特别强调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将忧患意识提高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把握历史机遇的高度。指出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的精神内醒,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基于此,他预示着我国正面临着新的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浪潮,会计事业也要随之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他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能否抓住机遇攸关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此他特别提醒,如果缺乏忧患意识而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没有抢抓机遇,没有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行动,最终就会丧失机遇,改革就会半途而废。

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警醒认识,不满足于现状,理性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他从对现有成就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危机与问题,提出要“认认真真查问题、找差距”。

他首先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分析了我国会计监管的差距,认为中国会计国际化探索仍只是破题,还处于初期的、局部的探索阶段。他将中国会计国际化作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和与世界会计发展趋势相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会计要求的视角,提出要形成有目标、有步骤、全涵盖、巧整合的系统规划。并从中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服务网络、国际化品牌等方面,客观地指出了与国际化要求而存在的差距,为中国会计国际化提出了发展路径。

在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他对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目前会计的职能定位未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相当多的会计仍停留在基础的记账、算账、报账服务上,停留在“平衡于借贷之间、忙碌于账证之间、淹没于报表之间”的初始状态。还不能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层面,重新思考和认识会计职能定位。会计还没有全面实现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提出必须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

会计介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会计影响力不

强、会计的表达方式过于专业,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他特别指出,目前会计过多地局限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宏观主体的要求响应不力,反映迟钝,降低了会计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长期以来,会计习惯于用过于专业的方式传递会计信息,热衷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使会计信息不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导致会计话语权旁落,最终制约了会计行业作用的提升。

会计诚信建设王军副部长有独到的认识和深层的思考。早在他主政中国会计时就提出了“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进取创新的追求”四位一体的会计诚信体系。在本次会议报告中,他进一步将会计诚信提高到是会计行业核心价值观,是会计行业的灵魂,是整个经济健康运行重要基石的战略高度。对会计诚信理念不落实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对会计诚信教育、约束机制、会计诚信的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王军副部长对会计理论研究繁荣,表现了热切的期待和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在对会计实务差距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足。指出会计理论文章发表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要求要加强对中国会计丰富实践的研究;加强对中国会计未来发展的研究;加强对国外会计先进理念的研究;还要加强对中国经验的国际推广。特别要求要加强学风建设,要克服浮躁心态,摒弃功利主义,扎扎实实深入到会计理论研究当中;要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会计领域的各个方面,会计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系统研究,实现各个突破。

作为我国会计管理的决策者,王军副部长高度重视会计发展战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战略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十分关键。并将其上升到旗帜的高度。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一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经过30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会计经过30年的探索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一个30年如何推进,会计如何改革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价值体系及发展模式重构的版图中,中国、中国会计将担当何种角色,承担何种使命,处于何种地位,需要中国会计人进行独立谨慎地思考,更需要中国会计抉择者作出重大的战略抉择。

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科学合理的战略步骤、果敢决断的战略策略,对于历史转折时期新起点上改革进程,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中国会计决策者对这些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成熟的思考。

王军副部长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会计是“算”,即会计只追求算账;改革开放30年则重“改”,即不断地改革探索;而今后30年要致力于“升”,即不断地提升会计的水平及影响力。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专题策划

FEATUR E PLANNING

次,强化了内控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了由内部牵制、单一会计控制向全面、全员、全程的风险控制的观念转变,必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立信守诚、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内控文化。对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建立了内控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约束,提高了企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夯实了制度基础。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既是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的重要机制保障。第五,确立了实施模式。有效地化解了标准制度与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了内控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认性,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第六,构筑了联动平台。在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大会计系统之中,完备的会计法规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成颁布,同样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全球内部控制领域享有盛誉的美国科索委员会(COSO),其所发布的《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COSO报告),是目前国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最主要的依据及其参考蓝本。科索委员会主席拉瑞?瑞腾博格,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之际,给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来的贺辞中称:中国新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阐述简明有力,与包括美国科索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

—整合框架》在内的世界领先的内部控制框架,在所有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相信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将帮助中国企业茁壮成长,未来还将引导所有其他组织取得更大的成功。并承诺将继续同中国合作,推动中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

长期关注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专门发来贺信,指出内部控制标准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对中国政府在内部控制标准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欧盟驻华使团副团长溥马克认为,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发布,是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发布实施之后,中国政府在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上,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走出的正确一步。世界银行高级专家美琳达?罗丝,对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年度自我评价制度表示赞赏。认为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受托责任,提高企业经济和财务行为的透明度。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工商业界职业会计师委员会主席周光晖表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工商业界职业会计师委员会,高度关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并希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能借鉴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核心原则和指南。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同样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积极评价。长期致力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院长杨雄胜教授称,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中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规范》是中国企业按国际化标准严格自律的宣言书,是中国对美国SOX法案颁布实施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接受并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强化管理的要求。

对于《规范》的功能,杨雄胜及我国最早从事内部控制研究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朱荣恩都认为,既有类似SOX法案的强制力,又有COSO报告的示范作用;既对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又为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基本框架;既吸收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念,又充分考虑了中国内部控制的现实环境要求。不仅为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基本标准和实践指引,也极大地丰富了内部控制理论。既是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中国为内部控制国际化所作出的贡献,必将载入国际内部控制的史册。

在我国内部控制标准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企业,也在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挤身于世界十大啤酒企业的我国著名的青岛啤酒公司,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战略转变。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历经历炼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得益于企业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高度重视具有战略影响的风险管理。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及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成功地抵制了各种风险的侵蚀,使企业始终引领着中国啤酒行业的潮流。同样重视风险管理的我国能源巨头中国神华集团,这家拥有数千亿元资产,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亿利润数百亿的企业,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构建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促进与保持了企业稳定快速发展。

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艰巨性,社会各界都有清醒的共识。认为基本规范的发布,只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起步,未来的任务任重道远。首先,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完善还有很多难点。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我国的基本规范,还是美国的COSO报告,都只是原则性的框架,现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具体应用层次的指引可资借鉴。如何结合中国的现实环境,将基本规范中的理念、要素、框架,完整地导入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挑战。其次,内部控制的实施难度大。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伊始,王军副部长就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灵魂。内部控制真正有效实施,实质上是源于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自觉行动。而现实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内部控制基础较为健全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4%的上市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有56%的上市公司尚未建立内控机制。最后,内部控制实施的成本收益原则。根据现行内部控制实施模式要求,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工作由企业承担。企业既要根据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实施文件并具体实施,又要进行自我评

专题策划

FEATUR E PLANNING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的当日,新成立的中瑞岳华将香港罗申美会计师事务所并入旗下,作为中瑞岳华在香港的机构,合并后的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超过几年来一直稳居本土所老大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而成为新龙首。紧随其后,北京五洲联合与万隆松德宣布合并。4月,河北华安、光大、永正得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11月29日,天健光华会计师事务所与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宣告合并。12月20日,安徽华普、辽宁天健、北京高商万达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宣布“三合一”成立华普天健高商会计师事务所。一天之后,北京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宣告成立。12月21日,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与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合并,成立北京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12月26日,浙江天健称将与东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合并,合并后“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天健东方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一系列的合并不仅改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版图,也使本土所由此告别了雏鹰时代,踏上了挤身国际大所的征途。

在政策支持、行业指导、CPA奋力拼搏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不仅行业集中度在继续提高,人均业务收入也在不但提高。尤其可喜的是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差距显著缩小。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华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百家所增长速度,更低于本土所前十强的增长速度。而本土所前十强的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了位居四大榜首多年的普华永道,标志着抗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时代已经来临。

会计人才战略作为中国会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的运行过程中,承担了会计的主要任务,是中国会计模式的主体。如果说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更多的是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会计的人才战略则是独立的自主创新。这一由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为保障,专业技术制度为考评机制,不同考试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会计人才战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资格准入制度为保障体系,构建合格的会计职业队伍。会计作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工程,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对其承担会计运行工作的会计人员,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执业操手。否则,不仅会计运行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还会危及和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构建合格的会计职业队伍,是会计运行的基础。

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会计职业资格管理的探索。1990年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其管理作了明确的要求,并首先在国有企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中试行。规定在这些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条件经考试或考核才能获准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并接受会计管理部门对其从事会计工作的考核与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对会计管理的要求,财政部1996年对会计证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将会计证的管理延伸到国有经济以外的外商企业、股份制企业、工商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农村集体经济,覆盖了全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组织。

经过不断的探索,在全面系统总结会计证管理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于2005年正式制定发布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范畴。作为我国首个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法律文件,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了具体的规范。规定所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不允许其参加会计技术资格的考试、评审及聘任。规范对社会经济组织任用会计人员也提出了要求,规定所有社会经济组织不得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对会计管理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要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人员,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接受会计继续教育等,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与监督。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实施,使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对规范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发挥了有效约束作用。对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从业队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为考评体系,选拔与评价会计行业的优秀人才,是中国会计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会计人才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从事财务会计人员总量已超过千万,如何激励会计人员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构建有利于优秀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科学合理地认定与评价会计人才,是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重点。

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是在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伊始,就开始实施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制度。1978年国务院发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首次以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对会计人员技术职称管理作出了规范。鉴于当时会计处于文革重创的起步时期,决定采用评定的方式确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随着会计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会计人员知识和结构发生变化,评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管理的要求。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科学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1992年财政部、人事部联合发布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决定对初、

下篇:夯实会计发展的基础工程

专题策划

FEATUR E PLANNING

经济的知识与理念、宣传与推广国际会计准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对于其他转型与发展中经济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认为中国的成功植根于领导者的远见与能力、植根于富有效率的行政体系及独特的国情。这些经验,其他转型及发展中的经济体可能无法全盘复制。

以会计领军人才工程的启动为引领,是中国会计人才战略转型的示范。起步于2005年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是中国会计人才建设的重大战略。这一旨在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工程,以涵盖企业、事业、中介、学术等各领域为对象;以逐级推荐、严格考试为选拔方式;以学习与研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式;以财务会计、经济、金融、财政、战略管理为主,兼容社会、政治、历史、文学为辅的综合教学内容;以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组成的教学力量为师资;以集体学习、远程教育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高级人才教育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的教学模式。这一战略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人才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也预示着我国会计人才教育与培养,步入了由普及型向高精型发展的轨道。是我国会计人才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我国会计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财政部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在企业事业中介及学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有的从基层进入高层管理者;有的破格晋升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高级合伙人;有的进入国家人才工程;还有的被聘为政策制定及管理咨询的高级顾问。领军人才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超过百项。真正地发挥了行业领军作用,在会计行业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

2008年11月12日,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这一技术支撑的中国会计基础战略工程由此正式启动。同时这也是又一显示中国力量的战略行动。委员会由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十部委,几乎涉及所有的财经信息的监督与管理部门。规格之高,门类之齐全,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我国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决心。

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及智力支持会计信息化管理组织,明确地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建立由政府指导并组织推动,单位主动参与并具体实施,市场积极响应并配合支持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以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为基础,方便使用者高效利用信息的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以XBRL国家分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份的会计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打造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培育为社会提供高质量软件产品、技术及咨询服务的会计信息化产业。

我国如此大力度地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是源于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会计行业的影响所作出的积极主动应对。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会计技术的运行方式及其环境,会计行业如何应对信息聚集崛起变化的要求,重构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技术体系,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中国会计信息委员会主席、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当化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响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是顺应会计行业发展战略,构建协调统一的大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是顺应维护国家利益使命要求,参与国际规则制度和协调的必然选择。

会计信息化委员会的成立及战备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打响了会计信息化的攻坚战。作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财政部,随即发布了关于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管理与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信息人才建设;推进统一的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同时还对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与安排。王军副部长要求,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指导与总体规划;要积极推动会计信息化立法建设,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要统筹兼顾,既要把握标准的前瞻性,又要考虑标准的实用性,有步骤、有计划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要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建立国家扶持、单位鼓励、个人参与、选拔、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合格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战略工程的启动,预示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从起步探索,到成长发展;从广泛应用,到介入管理,我国的会计应用技术,已告别了沿用几个世纪的手工时代,初步进入会计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化在相当范围内得以应用,会计信息产品相对成熟,会计信息生产与服务产业也初步形成。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会计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地表现在应用的范围不广泛,应用水平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会计信息数出多门,复合型的人才缺乏。

随着会计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必将迈上新的台阶。对此,我国会计信息化主体,会计信息生产商、会计信息应用者,都表示了相大的热情与期待,认为会计信息化战略工程启动,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新的历史时期开始,要抓住历史机遇、修炼内功,全面投入到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新热潮中来,为我国会计信息化迈上新台阶,进入国际化行列,作出新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会计信息化站在世界会计信息潮头的时代即将来临。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发展战略)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

1、成思危,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的讲话,2006年11月4-6日。 2、马振奎,《创新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商贸》2009年19卷 3、王学平,《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产经前沿》2007年第12期 4、刘瑞霞,《加入WTO与我国企业发展对策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4 期。 5、潘占杰,冯伟,《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新经济导刊》2006年第2卷 6、臧永革,《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冶金自动化》2008年S1。 7、可卫,《跨国企业发展的新格局与新趋势》,《中外企业家》2004年12卷。 第一、中国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行业的特色,更离不开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几个方面的基础。所以,照搬外国的东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国的企业的,中国的企业需要认真的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同时更应该很好的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指导我们自己的管理实践。 第二、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的进行案例研究,把它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个工作有一些企业家做了,但是总体来说没有这样做。从国外来看,国外的一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都是从大量的实践里面提炼出来的,比如说公司再造,或者是业务流程再造,这些就是美国的教授调查了大量的企业,通过思考然后得出来的。 第三、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第一个是以金融为核心,第二个是以知识为基础,第三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个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首先应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制定我们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是说以金融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为了迎接这个大趋势我们去否定他、忽视他都是不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要看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尽可能趋利避害,使我们企业更好的发展。 ——成思危,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的讲话,2006年11月4-6日。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确立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搞创新,实施创新工程。现实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不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搞创新就没有竞争优势,就会被不可阻挠的快速发展的社会所丢弃。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关键性问题。都在大量投入资金来搞研发,投入大量资金来挖掘各种科技人才。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凸显在企业的面前,已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命运所在。面对迅猛发展与瞬息万变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格局,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民族之麟。 企业创新的意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承担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完成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靠的是创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创新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以谋求最佳的系统综合效应给企业经济带来最佳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要全方位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1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一、序言 会计核算制度是有关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标准、范围、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规则的组合。中国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及史料的完整性,为了达到理论分析上的专一性与深刻性,笔者进一步把分析对象具体化,即只限于工业企业范畴内会计核算制度的剖析。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并同时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因此,我们对会计核算制度的研究也就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意识等环境因素。在这里,笔者的主要思路是把会计核算制度置于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制度约束空间加以考虑,根据环境演进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影响来把握会计核算制度的变迁规律以及不同时段下的特点。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关于环境演变分析框架。环境包括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意识形态环境等。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界定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政策。主要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以文字形式发布的国家当前的主要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政策和方针。(2)经济制度。依据经济制度的客观存在,经济制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某一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所有制为特征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一种社会形态与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2

例如,社会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区别。第二层次常被称为经济体制,涉及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及经济运行与经济管理手段等的具体机理,如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第三层次是微观形态下的企业制度。(3)示范效应。这是在更大范围的环境之中考虑,对一种成功做法的借鉴、引进或移植。 第二,关于会计核算制度类型的分析框架。会计核算制度的类型可经过以下几类因素标示,即有关会计核算观念的设定、报表体系的设定、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制度设定、企业资金管理的制度设定、成本核算的制度设定等。文中把由于这些典型因素的不同而区别开的不同制度称为不同的制度类型或制度特点。实际上,不同的制度类型和特点就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经过以上的阐述,笔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经过对环境变动的分析(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环境的变动将会导致环境与制度之间的不均衡,并衍生出新的制度),来归纳出在不同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初创期(1949—1952年) (一)环境分析 (1)从政府政策着,由于中国的全境尚未全部被共产党政权所统治,政府的政策主要是力争在全国陆地彻底战胜国民党的军队,并力争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胜利,因此,它必须动员全国的力量为军事机器服务,同时为未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发展重工 3

浅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舞 台,实施他们的全球化战略。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理论认为两种力量推动着产业发展和影响着产业内竞争的方向,即全球化力量和本地化力量。这两种力量不在同一维度上,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独立。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探讨了中国企业的多样全球化之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阻碍因素,为着手于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找出在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的规律,并且给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1 中国企业的多样全球化战略之路 有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是从区域性企业到出口商再到全球出口商,最后希望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华为走的就是这条路。另外一些中国企业希望从地区性企业、区域领先企业直接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比如TCL和联想,也就同时实现全球化的能力和收入,因此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全球化实力。联想、TCL、海尔、华为,我对这几家公司全球化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为中国企业找到最恰当的入场方式。 (1)出口。出口的优点在于低入场成本,低风险,迅速且更好控制,缺点在于有许多贸易壁垒,如中国企业经常遇到的反倾销以及产品安全问题等。 (2)合资。在中国,合资非常普遍,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很少合资,因为各种因素过于复杂,难以控制合资企业。但TCL最初使用了这一方法,先与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合资,然后进行收购。当然合资只是过渡手段,最终是为了收购。(3)建立海外工厂。这一方式难度大,成本高,很少有企业像海尔一样建立海外工厂,更别说是在发达国家。中国企业在印尼、越南等地设厂,但几乎没有在欧洲和美国设厂的。 (4)并购。并购的缺点在于第一,缺少并购对象,第二,并购成本高,第三,不确定因素,第四,整合或融合困难。整合在大型并购中是十分困难的。如TCL 成功收购德国施耐德,这给了TCL信心,但接下来的两个大并购案成为了TCL 的滑铁卢,令其损失巨大。 2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阻碍因素 (1)政府角色。在企业的收购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有时能发挥有力作用,但有时会有反作用。中海油的例子说明过多的政府支持和关联反而不利于收购。(2)淘金热。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就像是淘金热,很多企业走这条路的原因是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教训是企业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行业。该行业是高度全球化还是高度本土化的?竞争的方式因行业不同而大相径庭。淘金热是风险很高的,尤其在目前外部环境动荡的阶段。 (3)盲目模仿。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完全出于跟风心理,因为产业领袖这样做。很多企业都希望模仿三星的模式,三星历史不长,发展迅速,这是中国企业喜欢的模式,因为他们希望复制快速发展模式。但三星的成长很特殊,有具体的韩国政治和经济因素,这是无法模仿的。三星在韩国可以进入几乎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是赚钱的,但在中国,某些行业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的,比如石油行业。(4)盲目追求快速增长。盲目追求快速增长是一种短视行为,如果只把眼睛盯在赚钱上,会忽视另一方面,即发展实力。全球收入固然重要,但全球能力也同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税务会计的三种模式比较

税务会计的三种模式比较与我国理想的税务会计模式 一、三种税务会计模式 1.1投资者导向的税务会计模式——财税分离型(英美模式) 英美税务会计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完全分离,在这一模式下,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进行各个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受税法约束;在确定税基、计算缴纳税款时,完全依托于税务会计,不需要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 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为:“自由式”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不直接干预经济,由市场决定供求,证券市场极为发达。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会计和税法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可以充分实现会计为投资者服务的目标,而税务会计可以充分实现为纳税人服务的目标,充分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缺点,由于财务会计是根据公认会计原则而进行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力,而税务会计根据税法来进行的,这就要求同时编制两套会计报告,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1.2政府导向的税务会计模式一一财税合一型(法德模式) 法德的税务会计模式是典型的财税合一模式,不允许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差异的存在,财务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务当局是法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法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 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通过计划干预经济,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政府对投资领域起重要作用,企业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政府注入的公债收入,国有企业垄断了国民支柱产业。所以,法德对会计信息要求相对较弱,会计目标是满足国家对税务管理的需要。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由于财务会计服从于税法,因此也无须通过另外的核算体系来单独核算,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但这一模式也有缺点,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权会受到很大限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对企业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受税法的直接影响,这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公允要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3企业导向的税务会计模式一一财税混合型(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兼有财税分离与财税合一特点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进行协调,即税务会计是一种纳税调整会计方法体系。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典型特征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以协调为主,而且这种协调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会计准则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协调系统,共同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进行管理。 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为: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除了政府对企业情况的信息需求外,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信息需求也不容忽视。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单一模式的缺点,实用性较强,缺点则是纳税人的成本会增加,但与财税分离型相比较,其成本会降低。 二、我国理想的税务会计模式 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税务会计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税务会计理想模式应是以分离型为主、混合型为辅的一种税务会计模式。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法国会计模式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的借鉴

法国会计模式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的借鉴 我国已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模式的完善既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又要面向世界,与会计的国际惯例协调,以面对日益加强的国际交流。 世界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分为五大模式[1],即美国会计模式、英国会计模式、德国会计模式、法国会计模式和社会主义会计模式。这几种会计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会计模式遵循公认会计原则,主要是保护投资人,尤其是保护潜在权益投资人的利益;英国会计模式注重真实和公正,会计制度主要是保护债券、股票持有人和债权人;德国会计模式是以德国及北欧国家的会计实务为典型代表,以强调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规则应面向公司、保护公司利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国际会计模式;法国会计模式是以法国及周边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会计实务为典型代表,以强调会计处理应服从税法税则的要求、并与其保持一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国际会计模式;社会主义会计模式是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会计实务为典型代表,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一种曾在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国际会计模式,这种会计模式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逐步消失。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正形成着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而法国会计模式的决定因素和会计环境与我国很相像,因而它的改革经验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法国会计模式

(一)法国会计的经济与法律环境[1] 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指导相结合,强调会计为宏观经济服务。这种状况使得法国政府在会计规范中占有主导地位,由财政部的国家会计委员会全面负责会计的各项工作,这与英美各国由会计职业界自行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形成鲜明对比。 当代法国法律体系中与会计密切相关的是商法、公司法、税法和一些会计法令。会计规定都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非常详细。各项会计计量、处理方法、报告方法都在有关的法律中作出了规定。法国会计被认为是面向税务的会计。税法和会计是高度相关的,税收在会计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会计规范只能依靠税法的支持才能得以推广。 (二)法国会计制度的特征[2] 法国会计的另一个特征是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系统表述统一会计制度的文件是“会计总方案”。会计总方案也是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的。目前有效的会计总方案是1982年根据欧共体第4号指令修订的方案和1986年根据欧共体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第7号指令补充的方案。它包括财务会计的原则和规则、统一的会计科目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要求和规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并有非常详细的会计操作指南。它在实施运用上是很灵活的,主要体现为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适用范围,扩展方案适用于上市公司,标准方案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缩简方案适用于小型企业;其次,它考虑了行业差异,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专业会计方案;最后,它为适应跨国公司发展,制定了独立的合并会计方案,与非跨国企业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一)(2009-02-21 22:30:43) 分类:经济危机周期 纵观三百年来经济历史繁荣年代该涨的年头经济必繁荣,危机年代该跌 的年代经济必走向衰落,如此跌宕起伏循环往复。本篇只是从资本资金市 场供求关系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金融借贷投资投机关税政策等经济层面 解读。 至于为什么有些年代会产生投资投机高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繁荣的局面, 有些年代却是市场衰退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衰退的循环周 期本篇不涉及深层挖掘.是由年代间的内驱力规律带动的,大道致简。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 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 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 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 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 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 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 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 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 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 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 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繁荣阶段之一,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此间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 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 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 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 济机制的缺失等等。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 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大量外 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 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美国的萧条从1837年到1842年也持续了六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