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秦氏族谱

秦氏族谱

秦氏族谱
秦氏族谱

海曲秦氏,耕读世家,照邑大姓,一方望族!

【1】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秦”姓,约3300多万,占汉族总人口0. 26%,居各姓氏第78位。源出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正》载,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大夫者食采秦邑(今河南省范县北),后人以邑名“秦”为氏。

二是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史记?秦本纪》、《元和姓纂》记: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因吃燕子蛋而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嬴姓。伯益后人非子以善畜牧而名,为周孝王养育良种马,受封在陇西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之东),称秦嬴。战国时,秦孝公任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公元前206年,秦亡,其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秦姓。伯益从而即成秦姓得姓始祖。

三是出自外族。古代,大秦(罗马帝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如大秦商人秦论,公元 226 年由海道抵吴,谒见孙权,后归吴国,子孙姓秦。

四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如清之穆颜氏、金等。同时,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也有改为秦姓的。

海曲秦氏,属明初移民,自“东海”而迁日照。故初修《海曲秦氏家乘》时,秦氏八世秦国桢在《序》中述:

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之团岭铺。

在秦氏《家训八则》中,秦氏十一世秦崇先记:

吾家自东海占籍于照三百余年矣……

这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从“东海”来日照之前,秦氏远族的“根”在哪里?

虽目前这已不可考,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秦玉昌先生在《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中记:

东蒙秦氏为山西籍西晋太常博士秦秀之后。洪武年间,随国之移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单县张集乡黄堆集村。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惠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围绕削藩护藩展开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千里华夏生灵涂炭。建文四年,秦能兄弟三人在避乱中失散。兄长秦能流落到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北楼村安家。二弟秦旺漂泊到山东省日照定居。三弟秦迪流浪到山东省禹城立业。

继续前推,秦秀是西晋时人,属“嬴姓秦”之后,其父秦朗。《晋书》中,秦秀是入了“直臣传”的――“性忌谗佞,嫉之如仇!”但《魏略》则把秦朗放到《佞幸传》。故今人在《说起杜氏,就要说说秦朗》中仍感慨:

佞幸的父亲,却教养出一个直臣的儿子……秦秀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避权贵。奢侈骄横的大功臣何曾死,秦秀主张谥为“缪丑”。奸险祸国的贾充死,秦秀主张谥为“荒”。不过,朝廷都没有同意,还是给这些重臣以美谥。朝廷对这些德行有亏的大臣身后名声的包庇,让西晋社会世风日下,令正直之人痛心疾首。齐王攸归第,王浚灭吴后被王浑构陷,秦秀也频频上书直谏。由于太正直敢言,秦秀多次触了皇帝的逆鳞而被罢免,一个博士居然当了二十年都没有升职……是秦秀自己选择了也坚持了的人生吧。

如按秦玉昌先生所考,“海曲秦”的始祖有可能是“秦旺”,可遗憾有二:

一是在历次所修的《海曲秦氏家乘》中,对“海曲秦”与“蒙阴秦”和“禹城秦”的关系皆无记载。

二是在《海曲秦氏家乘》中对始迁照邑的秦氏始祖的记述是“讳失记,明初自东海徒居照邑之团岭埠。”而“东蒙秦”明初移民之路是:山西洪洞――山东单县――蒙阴。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差”――“海曲秦”迁至日照的最初年代,今之日照秦氏族中相传乃明“洪武二年”,而在秦玉昌先生的考证中是“明建文四年”之后。“洪武”是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文”是朱明王朝第二代君王朱元璋长孙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洪武二年”是公元1369年,““建文四年”是公元1402年,前后相差33年!

如此,可推理为二:

(1)“蒙阴秦”记述确切,“海曲秦”与“蒙阴秦”和“禹城秦”同宗,“海曲秦”的始祖是秦旺。这是因“蒙阴秦”发家很早,《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中记:“东蒙秦氏忠厚立世,勤俭传家。至二世秦敬,家况已日渐宽裕。时值称颂的是……秦纮……于景泰二年举进士后,累官至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成为明代中期名臣。至三世秦复安(字处士),家境更加富裕。到四世秦纪(字珠谷),已是富冠东蒙。”大户人家,所记、所传自然准得多。而“海曲秦”发家是在五世,修谱是八世,其时对始祖的初迁时间已模糊不清,于是随了大流,从了周围多数旁姓始迁日照的时间。

(2)明建文四年迁至日照的“秦旺”与“海曲――团岭铺秦”之始祖无任何关系,是前后相继来日照落脚的同姓之人。

从“蒙阴秦”与“海曲秦”的家谱看,“蒙阴秦”始修家谱是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序》载:“清雍正已酉年,蒙阴秦氏自修家谱,尊秦能为东蒙秦氏之始祖。”而“海曲秦”始修家谱是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曾官至东都御史、按察史、福建布政使、例授受奉大夫的秦国龙还特意在《跋》中说明“海曲秦”之所以迟迟未修谱,是因:

吾族素寒,旧无谱。其无谱也,非先人未及为也。溯始祖自东海来占籍于照,及今才十世耳,数世以前,一父之子、一祖之孙,落落可指数也,则不必谱。

既然“落落可数也”,那漏记的可能也不会太大!

【2】

明初迁至照邑后,海曲秦氏落脚团岭埠,即为《海曲秦氏家乘》中的始祖,谱记“葬于村东南茔。子一”。二世“讳失记,娶王氏,葬于始祖墓右。子五:建,次失讳,三失讳,四失讳,五失讳。”三世秦建“娶崔氏。葬于村东北茔。子三:京、宽、荣。”四世秦京“字东野,娶金氏。葬于三世祖墓左。子二:嘉兆、嘉祥。”秦宽“字次野,娶毕氏。子一:嘉佐。”秦荣“字华野,娶王氏。字二:嘉乐、嘉禾。”

“海曲秦”发家,并最终跻身照邑大族,是五世,确切说是五世秦嘉祥。

秦氏五世长支秦嘉兆“字小野,娶谢氏。子三:邻晋、和晋、抚晋。”

据秦氏十七世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考

五世祖即嘉祥公排行第二,长兄讳嘉兆公,谓为伯五世祖徒诸城,今旺山及攒牛场之本族,即其后裔也。

关于秦氏五世的发家,秦裕馨先生记:

吾海曲秦氏……迨明朝末叶,传至五世祖嘉祥公字肖东者,独善经营,拥有田产五百顷(百亩为顷),遍及日照北乡与南乡,于是财产益丰,乡望尤隆。

秦裕馨,字温若,号桂轩,涛雒镇上元村人,国立政治大学毕业,现居台湾台中县雾峰乡旧正村。这即是说,秦裕馨先生笔下的“亩”是“老亩”。

什么是“老亩”?膏泽先生在《老家的“老亩”》中析:

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到解放初期,家乡衡量土地面积用的是“老亩”。一老亩相当于两市亩七八的样子。

而秦嘉祥一生置的地是“老亩”的“五百顷”――5万亩,即新亩13.9万亩!

据秦嗣华先生考:

当时的东楼(秦家楼)西楼(城后楼)、山前山后(丝山前后)、上元下元,全是秦氏土地。

用今天的话说,秦嘉祥是“成功人士”。晚年时,人寿年丰,子孙满堂。据《海曲秦氏家乘》记,秦嘉祥子二:长秦允晋,次秦连晋。秦允晋子八:秦震、秦玑、秦颖、秦璵、秦庄、秦玫、秦玮、秦珂。秦连晋子二:秦山、秦璘。

尤其在秦允晋的八子中,海曲秦氏第一次有了功名――秦震,庠生。秦玑,举人。秦颖,庠生。秦璵,贡生。秦庄,贡生。秦玫,增生。秦珂,庠生。

海曲秦氏,自东海而迁日照,世代农耕,转眼书香满门,可谓名动一时。可以设想,秦嘉祥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十指连心,所以析产时终下决心――“按孙不按儿”!

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秦裕馨先生记:

五世祖家道兴隆之际,子孙满堂,一门书香。至垂暮之年,孙辈绕膝,怡言自娱,鉴于生计颇丰,所遗家产,不愿按二子分配,使孙辈有所厚薄,饬令按十孙均分,因是长得十分之八,次得十分之二,即照邑流传秦氏分家,不以子而以孙也。

此系祖宗训教,传于当时众口,盖可知家庭雍穆之一般也。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传说大同小异于“东蒙秦”中。

据秦玉昌先生在《秦士文及东蒙秦氏考》中记:

(秦士文)弟秦士桢,初授河南信阳知府,后任江苏高邮知府,才华横溢……其兄逝后,兄弟两家分房居田产,他坚持将财产分为七分,其兄六个儿子各得一份,他和其子秦珽共得一份。

这是偶然的巧合?或是同一“门风”?!

【3】

海曲秦氏由布衣而旺族,始于五世秦嘉祥。相传秦嘉祥不仅“独善经营”,而且行侠仗义,德重一方。

清光绪版《日照县志?卷八?人物志》载:

秦嘉祥,字肖东,刚勇好义,曾泛海至江南姑苏,逆旅家有横祸,非千金不解,计舟所载之值,颇相当,倾而予之,徒手北归。时明政不纲,魏阄流毒,力抗其党,数濒于死,不为屈,乡邻贫弱者依重之。

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亦记:

传闻五世祖性格刚毅豪迈,时值明政不纲,魏忠贤党羽流毒照邑,五世祖不畏强暴,联合县内其他大姓,奋力抵抗,屡挫其锋,贫弱乡邻依重之。又曾泛海以船载黄豆至江南姑苏,适逆旅家有横祸,非千金不解,五世祖悉之即将全船之黄豆赠予,以抒其难,己则徒手北归(其义行载五世祖墓碑),其任侠好义,足为后代矜式。

在清光绪版《日照县志》中,秦嘉祥是明朝《人物志》中的最后一人,但同时也是秦氏入志的第一人!

然必须指出,“海曲秦”由明朝一介平民,入清朝而商、而儒,光宗耀祖于照邑,虽肇始于秦嘉祥,可兴旺之象在其父、即四世时即显端倪。

如果留心,这从《海曲秦氏家乘》中就能看出来――海曲秦氏“一世”、“二世”皆名讳失传,“三世”秦建兄弟五个仅传下他一个人的名字。但至“四世”即秦建的三子时,谱上不仅有了“名”,从此还有了“字”,并都起得很讲究――秦京,字东野。秦宽,字次野。秦荣,字华野。

再至“六世”,就有了“嘉”字辈――(秦)嘉兆、嘉祥,嘉佐,嘉乐、嘉禾。这仅是秦建之后,谱中所记,“嘉”字辈的16人。而在这之前,秦家取名用字并不规范。

从这个角度,在始修《海曲秦氏家乘》的《序》中所记的“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阅五世始有书香”,应该说并不很确切。至少在“三世”时即初攒下了家底,“四世”时已“识文解字”。

正所谓“读书三代方发”,秦氏至“六世”虽已由“农”而“读”,秦允晋、秦连晋兄弟一庠生、一监生,但并未金榜题名。至“七世”,终成正果的是秦允晋次子秦玑。

秦玑,是入清日照县的第一个举人,清顺治二年乙酉科(公元1645年)中举,补授浙江处州府青田县知县,敕授文林郞,继娶爱新觉罗氏,为清廷郡马。

据清光绪版《日照县志?卷六?选举》记:

(秦玑)顺治乙酉年选青田知县,未任。

在同版《日照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诗》中,秦玑有《观海》一诗传世:

观海情无极,鲲鹏莫漫猜。

乾坤浮不去,日月催浪来。

徐福寻仙杳,张骞泛斗面。

瀛洲指顾是,一叶问蓬莱。

这是“海曲秦”在县志中的第一篇、也是惟一的墨宝。

海曲秦氏,入清后世代书香,七世至十五世,世世有科第,计进士3人、举人9人、贡生26人、增生18人、监生127人、痒生133人。其中功名、出仕及后世入史,名气最大的当属秦连晋四子秦璵之四子秦国龙(详见拙作《“清官第一”秦国龙》。

据《日照县志》,有清一朝,海曲秦氏“进士及第”者为:

秦国龙,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科三甲12名,冯家沟。

秦纯,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科三甲195名,秦家楼。

秦汝谐,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科三甲134名,秦家楼。

“文举人”者:

秦玑,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科,董家庄里。

秦国柱,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科,冯家沟。

秦紘,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冯家沟。

秦纟羽,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科,冯家沟。

秦维,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庚午科,冯家沟。

秦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丙午科。

秦淑颜,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科。

秦志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郑家结庄人。

【4】

秦氏“占籍于照”,落脚之地是“团岭铺”。故秦氏《族中四约》开篇即是“团岭铺山里祖茔世远支繁。”

明初大移民,今之日照诸姓自天南地北来此落地生根,秦氏为何对“团岭铺”情有独钟?网上秦氏后人曾有这样一帖:

明洪武二年,日照秦氏始祖由东海迁住今日照秦楼街道前团岭村。有口头流传:始祖由东海一路走来,到日照前团岭后,说:就住这儿好,高高的,不会再有水淹啦。这说明:始祖在东海的原住地较低,常遭水淹。而这种地势,多在沿海一带或沿河流域。经查,在苏北鲁南,历史上秦姓还是较多的。如苏北,多住居高邮、徐州、东海等地。

海曲秦氏先祖的茔地,一世至四世在团岭埠,至五世秦嘉祥再寻宝地。据秦裕馨先生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记:

五世祖终世,葬丝山里,运粮山之阳。系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点穴,其墓环山带水,林木丛秀。

两位六世祖,葬花家堰,墓茔后依河山,前屏高岭,景色苍苍,一望无际。长六世祖母葬西峪村,左驼儿,右青山,两峦环抱,背后冈陵起伏,下跌处钟成墓穴。此三处林茔,为吾秦氏有名之墓地也。

自此,即可看出海曲秦氏五世之后的“大发”!

一是秦嘉祥的茔地乃由“名堪舆家蔡仙槎勘测占穴”。蔡仙槎何许人?虽邑志中未见其人,但在有关日照名门望族风水的传说中却屡屡闻听大名。

二是海曲秦氏的茔地自此“迈”出了团岭埠,而且步子太大,风水很好。

顺带一笔,海曲秦氏五世发家后,子孙置地、析产,“风吹”自然引起“草动”。所以,《日照东关刘氏》中记:

我祖来到山东日照,卜居秦楼街道丝山南边的村,命为刘家村,死后葬村前刘家老林(现秦楼工商所附近),二世、三世等后人也有葬于此林,老林树木茂密,毁于1958年。五世上老三支族人刘楷认为秦姓人在刘家村东北立村秦家楼,破坏了风水,于是从刘家村迁出,在丝山东麓立村刘家楼。

【5】

修谱是国人的传统,何况秦氏乃海曲望族?其家谱至今已历四修,对此,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四修家谱时,秦氏十四世秦志屏在《续修族谱序》中记得一清二楚:

吾秦氏之有谱也,始刻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继刻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 11年);三刻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迄今又五十余年,日益远,齿益繁,若不亟加续刊,恐有问其事而遗老尽者。乃拮据措赀,凡越二年而工竣。

秦氏初修家谱是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名《海曲秦氏家乘》。本为“家谱”,何叫“家乘”?

《辞海》(1999年版)释:

家乘乘,史书。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黄庭坚撰《宜州家乘》,今有传本。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取《孟子》…晋之乘?之义。”后世相沿称家谱为“家乘”。

初修家谱时,秦氏八世秦国桢在“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仲夏之吉……沐手敬序”时,除了诸姓修谱时皆说的套话、即大道理后,特说明了“来龙去脉”:

我始祖自明洪武间由东海迁于照邑之团岭铺,阅五世始有书香,至我曾祖稍置世业,及我伯父,克获科名,亦未尝修谱焉。今一旦创之,其难一也;族人有五大支,聚居者固多,散处者亦不少。年久地偏,则考核不详、访问维艰,其难而也;况又力不能办,独不能成,相因相循,积岁累月,而老成凋谢,记序无人,其难三也。有此三难,谱乌能修。幸而伯弟国龙毅然有修谱之志……尝语桢曰“余家何可无谱”。桢亦私心痛之。甲午春,遂与伯兄处占聚族人而咨焉,得其大概。又于败箧中搜获三伯父手写数页,详订成谱。使十世之内,班次了然;五支之内脉络分明。以别昭穆,正名分、严嫡庶,秩如也,其有稍涉疑似,无从考究者,或别为一世,或阙而不书,以俟后之知者,非桢敢妄为删削也。

噫嘻!谱成矣,所费不赀,奈何?于是告紘侄而谋之,紘曰:“以祖宗之德及吾身,而四登贤书,尚不能成一谱,良可愧矣。”余乃与兄弟子侄辈商榷遂共竭力以襄乃事,付之剞劂。今而后庶几一展卷而我祖我宗俨然在目,亦如在其上。有不致诚致恪者谁哉?且更可动其亲睦之心,消其残忿之气,咸知一本九族原属一父之子,能无愧于本祖之义,即无忝于本天之理也夫。

在此,秦国桢注明当时“海曲秦”是“五大支”--这是以海曲秦氏三世、即秦建亲兄弟5人为“分杈”的。

但在其后的繁衍中,却出现“十大支”之说。“海曲秦”四修家谱时,在“赐进士出身、诰授中议大夫升用京堂浙江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会典馆纂修十四世甥孙蔡曾源谨序”中,如此记述:

海曲秦氏前明由东海迁此,至今六世。分二支,再传又分为十支。而户口始繁。卧子先生以名进士居谏垣,多所达白,既而旬宣闽省,政声卓著。尔时科第绵绵会萃一门,吾乡之称巨族者,秦氏其一。方辛丑秋源奉讳旋里,值秦氏重修族谱,表弟百骏索为序。源,秦出也,又忝居甥馆,忆童时侍先妣秦太淑人归省,入其祠,见夫庙宇辉煌,条规详备,于以知前人贻谋之善,亦以徵后人继志之贤。今将北上,倚装以书之。至于昭穆之序、支派之分,前序已详,固不待源之多赘也。是为序。

在《秦氏家世事略追述》中,秦裕馨先生亦记:

两位六世祖,长生七世祖八人,排行一至八。次生七世祖二人,排行依序为九至十,共

十位七世祖,即日后所称秦氏十大支也。

这即可看出,海曲秦氏“十大支”,是在秦嘉祥的10个孙子(七世)“分杈”,即秦允晋八子:秦震、秦玑、秦颖、秦璵、秦庄、秦玫、秦玮、秦珂。秦连晋二子:秦山、秦璘。

换句话说,因“闯”的不行,自秦氏三世“分杈”的其他“海曲秦”之后,渐于式微,将“发声权”归于秦嘉祥之后。这有秦氏的《重修家谱凡例》为证:

我族自三世即分为老五支,然皆迁徙他邑,多不详列。惟我五世祖后子姓繁衍,世居于此。故至六世又分为两支,此两支又各有分支。

这“十大支”之后,根深叶茂,树大再分杈,以老日照县为主,并逐步繁衍到周边诸城市、胶南市、胶州市、莒县、莒南县、五莲县、赣榆县和东北三省、部分大中城市,以及海外韩国、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子子孙孙约10万多人。

这颇像明初迁至日照的丁氏,在三世时分成三支,但枝繁叶茂、名动齐鲁的却是老四支的长支――“涛雒丁”。

物竞天择,族亦如此,“海曲秦”从“五大支”到“十大支”即是一例,虽然这颇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

【6】

目前,“海曲秦”正五修家谱。据“上元村人”先生记:

《秦氏家乘》第五次续修工作会议于(2006年) 9月10日在望海楼召开,有51名秦氏族人参加。会上,缅怀秦氏祖宗先贤的品行事迹,瞻念清雍正朝御史秦国龙遗笔《家训八则》,阐述再续《秦氏家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动员族人积极踊跃地加入到第五次续修工作中;同时,推举产生《秦氏家乘》第五次续修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主编、副主编,以及主管、会计、秘书等,并就下一轮秦氏辈序开展了讨论。会议期间,部分秦氏族人还主动捐助续修资金2万余元。本次《秦氏家乘》续修将分动员、登记、编辑、校修、印刷、发行等阶段,预计历时两年左右的时间。据了解,已有7个村的秦氏支谱基本编校完毕。

此次修谱,“海曲秦”议新增行辈(一字一辈,自三十世至四十五世),初定为:

敬慎纯洁,礼仪相连,永怀先惠,书香庆延。

此前,“海曲秦”的辈份,自十三世(德)后至二十九世为:

百福鸿裕,嗣续丕昌,其懋修为,以培本元。

为五修家谱,“海曲秦”专门成立续修编纂委员会,出版《<日照秦氏家乘>续修工作动态》。

2006年11月23 日,日照秦氏家乘续修工作召开第二次碰头会,续修编纂委员会总管秦裕奎、名誉主任秦福甡、常务副主任兼主编秦嗣华、常务副主任秦嗣果、副主任秦裕国、执行副主编秦嗣礼和秦嗣新等到会……会议决定增选现居台湾的日照籍族人秦嗣忠、秦嗣林、秦应汾为日照秦氏家乘续修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副主编。

2007年1月13 日,日照秦氏家乘续修编纂委员会增选秦嗣朝为名誉主任,秦洪珍、秦光勤为副主任,秦嗣山为委员。

2008年1月26日――2月9日于日照

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篇一: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一、开场 金牛扬鞭辞旧岁,玉虎踏歌迎新春!尊敬的各位先生们,女士们,在座的各位董氏家族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掌声不算太热烈…………)看大红的家字挂中堂,喜庆的对联贴两旁,上联是:董氏家族一门合庆家和万事兴;欢聚一堂万众一心兴旺庆有余。我要隆重的宣布横批:董氏家族联谊会现在开始!鸣放礼炮! 二、介绍主宾 今天参加董氏家族大聚会的长辈们有:董洪文先生;姚占英女士;刘明兰女士;奎玉霜女士;田秀荣女士;董桂琴夫妇;董国芳夫妇。(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董氏家族长辈的光临! 参加董氏家族聚会的还有:董氏家族长字辈的,董长江;董长波;董长海;董源。董长新;董长宾;董长军;董长武;董长伟;董长春;董长淼等。董氏家族的女儿们及晚辈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董氏家族的这次历史性聚会鼓掌! 三、董氏家族历史简介 朋友们,在座的都是董氏家族的儿女子孙,你们谁知道董姓的是怎么来的吗?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大姓,相传黄帝的姬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六)(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六)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换)龙氏,封之于鬷(宗)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你们董氏家族先祖又从山东定陶县,迁到登州府莱阳县繁衍生息,清朝末年太爷董德林携妻及二子,董玉峰,董玉岩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历经千辛万苦,几经周折闯关东来到东北,先在辽阳落户,满洲国中叶又迁至兴京县旺清门,中华民-国后期迁至新宾县城定居,在此繁衍生息至今。 首先我提议全体起立,为你们伟大的董氏家族的先祖闯关东的壮举和丰功伟绩,低头,默哀,致敬!礼毕。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熊纪舒屈,项祝董梁。百家姓中有442个姓氏。董姓在百家姓当中排名第127位。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59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四、各支代表讲话 今天的聚会凝聚着各个董氏家庭的心血,今天的聚餐是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一样的血,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血管里流淌,同样的脉,在每个家族成员的心脏里欢跃跳荡。 下面请董氏家族的长辈讲话: 1、董洪文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2、田秀英。 3、董国芳。 4、曹金友。长字辈代表讲话: 1、董长江。 2、王丽华。 3、董平。 4、杜俊臣(或刘吉春)。张凯(董氏家族的外戚)。5曹敬冬。李伟。 五:结束开宴 董氏家族的朋友们:血浓于水,你们是同呼吸共命脉的同族兄弟姐妹。今天的聚会凝聚着你们每一个家庭的心血,今天的聚餐是对董氏家族美好未来的畅想。一样的血,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血管里流淌,同样的脉,在每个家族成员的心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 月考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2.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 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 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 3.《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4.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7.西汉建立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虽然这政策促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政府()

家谱格式

X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图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秦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历史来源 「秦」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正》所载,周朝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大夫者食采于秦邑(今河南省范县北),以邑名「秦」为氏。二;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三;古代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公元226年由海道抵达吴国,曾谒见孙权,谈及大秦的风土人俗,后归本国。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家族名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太虚,北宋高邮人。官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官。少豪隽慷慨,工诗文,词风柔婉,世称秦淮海。着有淮海集四十卷。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賞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祐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宫氏族谱

宫氏族谱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

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自此

中学2017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2016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秦氏家谱及字辈

秦氏家谱及字辈 中华秦氏网 2011年1月13日秦仁 一、秦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封地鲁国(今山东东西南部,建都曲阜)。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 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山东日照秦姓记载(根据日照秦氏家谱整理) 日照上元秦氏是在明初从山东海曲县(东海)迁至日照。最早记载于康熙五十五年,继刻于嘉庆十六年,三刻与咸丰元年,据秦氏十四氏秦志屏和十五氏秦福辰(上元人)在咸丰五十年记载,那时的秦氏家族已经从明初一世从海曲迁到上元后已经发展为近千人。 从一世到四世,已经没有详细名字的记载。四世祖生二子为秦宽和秦荣。从五世祖开始,有记载为秦嘉兆、秦嘉祥、秦嘉佐、秦嘉乐、秦嘉和、秦嘉佑。此次,家祖繁盛。 秦氏的六世祖为秦允晋, 他生有八子。其一子叫秦舆(七世),从他开始被皇帝敕赠文林郎,任湖广郧阳府郧西县知县,后为福建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他有一子叫秦国龙(号淑人),生于康熙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康熙庚辰年考中进士,任湖广郧西县知县,后被皇帝任云南监察御史,后历任陕西,山西,山东,浙江粮仓监察御史,在雍正元年考科道居第一名。后被皇帝任命为福建按察使,最后升任为布政使。其祖为人廉政,为民做事,被皇帝赐进士出身,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于乾隆元年,享年六十八岁。所以湖北和福建都留有日照秦氏后代。 还有一位祖先叫秦公远,其妻为丁氏,在道光年二十年,中科举,后为末科进氏,并任命为户部主事。 第九世中有一位叫秦纯,雍正丙午年中科举,乾隆丁已年进士,任山西平阳府知县及岳阳县知府。 十二世中有一位秦德源,任四品中书。 记载中从六世祖的后四支中,从十二氏开始,有一支徙居日照二朱草。他们是从上元搬出的。 秦氏先祖为避免后代人重名,便规定了辈分统用字,为:…..伯、福、鸿、裕(玉)、嗣、续、丕、昌、其、懋(茂)、修、为、以、陪、本、元。在伯子辈以上,统用:福、惟、聿。 浙江: 继、宏、山、思、林、永、步、风、德 山东

人教版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试卷分析

高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万氏族谱

《万氏族谱》的序言印有一篇为《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民国元年壬子岁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 有6篇人物志,其中是大门十八代会孙义梅碧山氏敬撰的《万青亭公行状》、族侄启嘉美吾氏写的《处士成炳公序》,内侄郭树声修写的《万公华钰行述》,澧洲附贡生郭树声写的《万君高炳行述》、还有郭树声写的《长荣公行序》、《松山先生序》。修谱总领为,万名选(字青亭)、万成炳(字华钰)、万启澄(字载清)、万义发(字松山)、万义梅(字碧山)、万义金(字高炳)、万长荣(字兴顺)。 序言《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讲到,我万氏自封魏受姓以来,椒衍爪绵各省皆有祖祠,老谱已被兵焚,诸父老佥说,我祖庆永公系江西…(原书缺角文字不全)….栗树土地人氏,自大明洪武二年迁…(原书缺角文字不全)….家居焉后名其地名叫万家岗则我支始祖,再传忠厚公,忠厚公生玉清,适逢始祖应恭公由白竹山来,我祖爱如手足,情栽一统,各受分居间有爱,百户职者名字既忘,不敢妄指,传至九代正乾公生三子炳、焕、光,炳迁乾滩河,焕第四房孙安绍迁黄溪峪,二房之重孙维邦迁红岩脑,迄今万家岗之外分三支,皆乾公之所出,也即永公所出。 《万君高炳行述》讲到,...乾隆55年,育民…创建祠堂,代遗祀田? 《处士成炳公序》讲到,炳公身材魁梧、性情刚直、家法严。写序的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虎文是不是谦虚或现今斧正的意思,我没搞很懂,修谱时间为民国元年,即公元1911年。但为什么叫新大门我没研究,谱书记载了二门、三门的人事,应该算个合谱,但门是怎样划分的,二门始祖是谁,万家湾的万姓怎么划为三门我却闹不清。通过这段家谱序言介绍,可以了解到我们万姓是由封魏受姓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这段文字也即或可说明我氏万姓起源。而迁出地由于谱书保存不全,只记载来自有江西…..栗树土地人氏,查互联网百度,江西栗树,有6种可能性,一为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湘、二为吉水县十二都急水滩拖船埠大栗树、三为吉水县鹅公桥糯米坟大栗树、四为吉水县北门外大栗树、五为吉水县五保村柳树乡大栗树土地、六为吉水县三曲滩细砂坝土地就是现今吉水县金滩镇。 但江西的大栗树,除了这几处,应该还有不少,不知是哪个县的?也没办法明确是哪处,对于究竟是何时移民而来,我也查了些资料,有人说,“大栗树”就和“大槐树”一样,是个象征性的地名,大栗树移民就和大槐树移民一样,是个集中出发地。 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以江西最多。 如鹅颈丘、瓦屑坝、猪市巷、南京柳树湾、圳上等等。而在几百年的岁月中,这些地名由于不同方言的传播又有了各种版本。比如猪屎巷,因为名字不雅,而慢慢改为“猪市巷”、“珠市巷”等。结果是些寻根问祖的人劳心费力,苦不堪言。 大栗树的移民方向比较统一,那就是湖南的湘西北,今天的常德、张家界、慈利一带。年代和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南”是一致,所以肯定是大规模有组织、有目的地的移民,不可能众多的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两眼一抹黑跑到湖南。这里出了个移民时间问题,万氏族谱记载迁徙时间是洪武二年即1369年,而史上记载却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移民较多,相隔40年多,不知究竟哪个正确,如果有江西填湖南之说,大明洪武二年的时候,为开国之初;百废待举,北方未平,朱元章在时间上似来不及,难道万庆永先祖是第一批移民试点而来。谱书中讲的“土地人氏”倒是较好理解,其实即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每个人都有户口,也就对应有个派出所。我们也只有在给死人烧钱的时候才知道属于哪个土地管,我父亲死后,道士们给他定位的土地是鸡公社。 对《万氏族谱》记载,我还考证了一下地名,书中讲了万家岗和万家湾两个地名,其实,生

秦氏族谱

秦国传承图谱

春秋秦事纪 季胜一系造父赵城周穆王 大骆继承犬丘(申侯女)周穆王 非子被封秦谷继续赢姓祭祀周孝王 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周厉王 秦仲讨伐西戎,西戎杀掉了秦仲周宣王 庄公兄弟五打败西戎,赏封地犬丘,任命西垂大夫周宣王 幽王被犬戎杀,宜臼召集诸侯勤王,共襄义举,驱犬戎,保社稷周平王 平王决意东迁,秦襄公为周王室开路,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为诸侯,并许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 秦襄公得到了周王室的空头支票,仅仅20年,秦襄公以及他的儿子秦文公就让这个支票兑现了。 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秦德公元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秦穆公很有雄心,为了使晋国亲于秦,先后拥立晋惠公、晋文公来安定晋国的混乱局面,本想立晋文公已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最后晋文公反借秦之力而强大晋国、称霸中原,为秦国未来的不得志种下了恶果。 秦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却不料中途被晋所阻,崤之战中秦军主力全军阵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穆公果断的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秦穆公将矛头指向西戎,史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转而攻晋,晋厉公率四军八卿攻入秦国,大败秦军于麻隧,诸侯之师扬威于关中。次年,秦桓公暴死。其子石立,是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继续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时晋悼公立,诸卿和睦,晋国复强,楚国退出争霸行列,晋悼公复霸中原,诸侯归心,秦终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在前546年晋楚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 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晋国六卿轮番执政,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全国各省章氏辈分收集

章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 1四川达州辈分 永生庭尚德息 文维象贤克绍 2云南腾冲县族谱辈分 国.相.明.朝 永.振.家.乡 3江西奉新章姓 在开先绪恒宜后 4山东济宁金乡 登允继广

5湖北房县章氏 朝复秀荣兴 6安徽桐城辈分: 人艺守代勇 7江苏盐城章氏一支字辈 元良成万德云峰照海龙 8安徽东至县高章村系谱 9常州戚墅堰区的芳渚村 字辈不详 10浙江省富阳市常绿镇大章村 字辈不详 11湖北仙桃辈分 传家友道孝 12浙江诸暨应店街镇深坞村 字辈不详 13湖北省监利县黄歇乡黄谭镇新闸村 字辈不详 14湖南石门章家辈份序列 承少光宗祖学如启家国 修生齐甲远福禄万代兴 15安徽铜陵章姓 天朝礼士班家尚贤 功成名立孝义为先 16临安市於潜新梅辈分 培、炎、贻、克、朝、孝、德 17浙江永康辈份 道泰正平康礼义

18重庆梁平县新盛湖南宜章迁移到重庆 洪榜尚兴召 19江西南昌太极观章家辈分 秀荣新征 20安徽黄山歙县金川乡柏川村 字辈不详 21江西省贵溪市耳口横港村 字辈不详 22章氏横溪涧百字派 永祚承先泽良谟启后昆; 大宗世以盛才学应可成; 诗礼能崇训恩荣自显名; 勋猷经纬建道德准绳行; 基肇千秋业模昭万代型; 贤豪频见育睿哲特钟生; 山岳徵灵气江河献宝珍; 期昌麟凤至际会虎龙逢; 溢国芳声远安邦郅治隆; 详光环宇泰普教洽心融。23德庆章氏百字派 景直明昌茂隆高厚裕能; 泰运旋添仲曾元复秀升; 显玉敬俊瑞恭亮锦贤成; 华表真仪杰齐安启顺臣; 壮丽熙详固嘉宁定会春; 爱宜臻庆萃盛益致新寅; 昭继生荣美超乘赐合伸; 永延徵吉士喜见喻旧登; 季赏恢英烈宏苞具玫文; 才猷咸济出应识寿良昆。24安徽枞阳合明白湖章氏家乘百字派: 文福庆才受民善良孝乡 宗应世守治大道启元光

段氏族谱

段氏族谱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宗族传承发展壮大不脱离同族的纽带,随着历史发展和进步,家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需要整理续记本族誌谱。 追根求源寻根问祖查寻老谱 笔者一九七一年由部队转入地方参加县委整党工作队,七二年调铁桥中兴任武装部长职务。第二年正月携妻带子从温泉迁往铁桥居住,行前抄录了叔爷段照书家里段氏族谱,据说石垭子有一本,因失火烧掉了,叔爷一本,是祖祖段文举留存下来的。 八三年调入区公所任职,出差达县市,一商贩老板便追述我,他是开县九龙山人,姓段,上辈来达县,现在愁下代不知怎么取名,向我诉求谱书,回来开始调查寻老谱,段氏之多,知谱者少也,从此产生追根求源,完善段氏宗谱念头,边工作边调查,2001年退休专到开县镇东,天白、白合、重庆、大进等调查都听说或听老人摆谈,来自湖南,没见谱书,派行说法不一。十二月又去大进调查,73岁的绩堂,他拿出2003年去万县绩福家保存的乾隆48年在湖南归阳水口段氏重修谱书抄录本,什么年代入川无记载,只记载苦我本支之谱,因兵火居无定所,失落谱书,后各地出现同姓甚繁多派,乾隆丁卯年一七四八年六十九岁人,在湖广(元代属湖广中书省清朝改为湖南),水口书屋抄录其序,记载前人录不分贫贱,富贵,望后嗣知源实现联宗修谱,三十六年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四年才在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水口段氏重修族谱“一锡衮昌生……”三十派,族谱重修后,又何时传入川,前为啥脱代,无记载。我先祖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从湖南入川,入川后遗失谱书接湖南正字辈,含正接编谱,正位国世天,……二十派,又调查达州渠县的建甫。他用署假期外出访谱走了14个省,78个地区,收集了280套族谱,经查,因迁各地,又与原迁地联系困难,或者字辈取完,或者失落,只能自行议定字辈,就出现了多支多派,形成多个族谱。他先祖康熙35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入川为翊公之后,入川后自议自辈“成忠懋昌……”五十派。他为景字辈是四十二世,成为三十五世。回来在正安玉华村77岁段吉树听说姓段在查谱,就把家中一本谱书拿出来,因他不识字是一货郎感恩送给他的,是本湖南邵阳段氏重修谱书,两本核对,前者有错或误,全国查,光湖南段氏重修或编谱,十多个版本,上接无记载,如湖南邵阳段氏族谱(四川崇州段裕堂提供),一九零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段极生等编修记载,迁入始祖段正永,上查无更多数据,下查版本各样。调查发现段氏家族树大根深,同族不知同呼,究其根源,都来自湖南同一根。迁居各地,经纬万端遗失谱书,或者用完,以居住为族,自编为派,同根不同谱,同姓未能同册。段氏宗族都渴望本族谱书,接根复原。众归宗祠。 2001年,腊月在石垭子段乾红家商议到场段氏家族各主意见,都赞同完善整理段氏谱书,并当力支持。2012年清明前后,又联络绩中,完善族谱凝聚族人一事,他积极支持,并推荐绩海,辉跃联络。漫漫三十年走访谱路,悠悠六载寻根情,不惧路途多坎坷,只求后世少遗憾,同宗血沸千秋过,共祖脉通万代兴。 为了不再失传段氏史谱资料,以抄录段氏族谱为依据,以调查发现各支谱为史料,老辈照礼讲述为内容,整理充实完善、拟编新续谱四十派与原二十派衔接共六十派,并增写了段氏发源及变迁之根和近代家族各房成员资料(自报为主,调查为辅)为本支族谱书续本。也是追根求源修谱的历史依据。续其新谱,编辑新章,吾子孙传人,遵照执行,不乱经伦,传承优德,自此以后,世代盛势,繁荣兴旺。

刘姓家族小探

姓家族小探 姓家族小探 姓是中华民族著名的大姓之一。我国民间谈论姓氏时,往往说“王遍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0.05%随机抽样资料统计,姓为全国第四大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4%,在6000万人以上。姓又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史传说时期。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姓出自黄帝之裔、帝尧唐氏,他的后人受封于邑,建立国,其子后来以邑名为姓,遂成姓。邑在今唐县境,因此人们把该地视作姓最早的发源地。又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氏为祁姓之。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以国 为姓,相传姓。史称氏正宗,这就是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这就是河

南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据史书记载: 一、汉 高祖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于是皆从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向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 邦的重用,邦称帝后,赐姓氏,其后保持此姓;邦为了感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姓。三、北孝文帝迁都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姓的。 得姓始祖:累。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邑(今唐县境),建立国。夏朝时,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累”,于是便以此为名。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