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识流电影概论

意识流电影概论

意识流电影概论
意识流电影概论

世界影坛上曾经出现了不少意识流电影,它们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电影界也有一些编导为了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尝试运用意识流手法拍摄电影,如著名的影片《苦恼人的笑》、《小花》、《樱》和《天云山传奇》等,但它们还算不上是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20世纪20年代欧美作家将“意识流”运用于文学创作,50年代才进入电影创作之中。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这个名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他在《心理学原理》中说:“意识……并非以一段段的形式出现的,像‘链’或‘环节’那样。它不是联结起来的,而是流动的。河流或流水是描写意识状态的借喻。”这里的涵义在于强调意识活动的连续性,如水流一样不可中断。后来“意识流”被现代派小说广为运用,形成了“意识流小说”派。根据一些文艺史家们的意见,小说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早期小说,注重描写情节和人物外部活动;心理小说,着重描写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不仅是理性内容即理智思想,还有非理性内容,如幻想、幻觉、情感波动等。由此可见,意识流小说阶段的文学作家们已开始运用人的意识如同水在流动着的概念去写小说,写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活动,改变了过去写事件、写故事情节的手法。

其实,一些作家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他们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已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而展开的结构。故事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实际上,意识流小说用的主要技巧和手法就是“内心独白”。188 7年法国作家杜夏丹最早采用“内心独白”手法,因而被认为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但“意识流”文学的真正鼻祖应推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1922)和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1927),他们的创作实践受到了伯格森直觉主义学说和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强烈影响。二战以后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上世纪的6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个新小说派,代表人物是阿兰·罗勃·格丽叶,他们就是用意识流方法从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就。于是,在新小说派的影响下,开始把意识流这个心理学概念引用到电影中来。

什么是意识流电影?它是指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这位有世界影响的导演,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善于通过意识流去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他敢于运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识流,如人与神并存、死人与活人重逢之类,但是他力图使这些场面富于纪实性,使环境与人物有机融合,很有电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摄于1957年,剧情发生在现在时态的约24小时的一段时间内,表现一个78岁的医学教授波尔格在其儿媳玛丽安的伴随下,驱车前往一所大学接受荣誉学位。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重访了一些故地,使老波尔格不断地进入到往事的回忆和梦幻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影片结束,他开始有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互爱的关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这部影片后来成为西方电影研究家们探讨意识流的“范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识流影片还有《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前者描写一个中世纪武士参加十字军征战后,感到精神毁灭而回到瑞典。当时瑞典瘟疫流行,到处可见强奸、盗窃和杀人的罪行。他更感幻灭,要从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后来他从死神那里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与死神对弈,故意拖延时间以便找机会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对夫妇),以弥补虚度一生的内心悔恨。后者则着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恶多端,合谋强奸少女嘉琳,还杀死了她。她父亲为了报复而处死他们。为了消除内心恐惧,他先举行了异教徒的祭祀仪式。影片结束时,嘉琳尸体下涌出了泉水,象征着道德“干枯”的世界已恢复了精神平衡。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也以运用意识流著称,其特点是强调直觉。他不但受存在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也受哲学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们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直觉最重要。没有直觉认识也就没有逻辑认识;没有逻辑认识却照样有直觉认识。所以他们极端强调直觉,反对任何理性加工,鼓励创作“内省作品”。费里尼于1962年拍摄的《81/2》(又译《八部半》)正是强调直觉的“内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顿与危机。这位导演准备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为此,他来到了温泉疗养院,边疗养边准备拍摄工作。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危机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经搭好,但他的构思还是朦胧一团,处处是阻碍和矛盾,与此同时,他也

深陷于个人生活的危机中,与妻子在感情上无法沟通,情妇又对他纠缠不休。他幻想出来的思想女性刚刚出现,立刻就显露出同样令人痛心的世俗态……最后,他举行了一次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同请来的客人跳起了伦巴舞。这部影片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现实的标志。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干将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憾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尤其是《广岛之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这部具有反战倾向的影片,叙述了一位法国女演员,去日本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影片,她认识了一位日本建筑工程师,他们相爱了。在相爱的过程中,女演员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那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她在家乡纳韦尔爱上了一位23岁的德国士兵,但是,他在纳韦尔解放的那一天,却被打死了。这位18岁的少女则因为与德国人恋爱而被打成“法奸”,关在地窖内,并被剃光了头,遭尽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后来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日子。“她”与“他”分手后回到旅馆,因忍受不住孤独的寂寞又来到街上,与徘徊至那里的工程师相会。“他”恳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却难忘巴黎的家。最后,两人互相告别,并深情地呼唤着对方象征的名字:“广岛!”“纳韦尔!”这部影片不少地方运用了“闪回”镜头,由现在转换到过去,由日本转换到法国。日本建筑工程师的任何动作,都引起这位女演员回忆二战时的那位德国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组镜头特别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馆里,女演员从阳台回到房间后,看见日本工程师还在床上睡,他的一只手在睡梦中蠕动。接着下面一个镜头,马上就是那个德国兵躺在地上,在临死前一只手痉挛的景象。这两个镜头的突然转换和连接,表明现在和过去的情景同时出现在女演员的脑海里了。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展现的过去和现在、回忆和联系,全是女演员的意识活动。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继《广岛之恋》后又一部涉及到关于记忆与时间以及遗忘之间关系的意识流影片。这也是一部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极不明确的影片。描写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华建筑中,聚集着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诉一位叫A的女士,他们去年曾在马里昂巴德见过面。她当时答应过离开她的丈夫M,与他一起私奔,现在一年过去了,他不愿再等下去,她必须跟他一起走,A女士却无论如何也记不清有过这段往事,不承认与X先生有过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复诉说下,她终于抛弃了M丈夫,与X先生一起离开了。

除了介绍以上几位世界电影大师的意识流影片外,当代著名的经典意识流影片还有法国的《老枪》等,也在电影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都具备着共同的创作特点。

世界影坛上出现的意识流影片的创作特点是极其鲜明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国外电影理论界围绕“意识流”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作为现代主义流派的“意识流”与作为表现手法的“内心独白”应严格加以区别;另一种意见认为,“意识流”也就是“内心独白”,它经过现实主义改造可以为现实主义艺术家所运用。其实,当今世界影坛上不少电影导演都是按照第二种意见去做的。法国影片《广岛之恋》就是以其丰富的“内心独白”(意识流)深入生动地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鲜明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这部影片在主题思想上尽管有暧昧之处,不像传统电影那样直白单一,但从今天角度来看,影片既表现了一个异国恋情故事,又折射了战争,影片通过女演员视点中的广岛和回忆中的纳韦尔。她说:“我总是为广岛的命运哭泣。”接着以镜头中把相爱的美丽而赤裸的身体和受原子辐射烧伤、变形、腐蚀的人体相对照,这种蒙太奇组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灭绝人性的屠杀和以爱情为象征的生命的顽强抗争。影片也插进了几个旅游者参观日本和平广场的镜头。她又说:“我还知道一些别的事,一切都会重新开始。20万人死亡,8万人受伤,在9秒钟之内……”这些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画外音)是和各种纪录片镜头组合在一起的。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些特殊的含义:这是在告诫人们,警惕啊!不要“忘记”,“忘记”就意味着历史的重演。《广岛之恋》也是把文学与电影完善结合起来的成功典范。影片中优美的解说词与抒情的语调给影片带来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因为影片的剧本出自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之手。她曾发表70余部小说,10部剧本,当过14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她70岁高龄时发表《情人》,搬上银幕后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广岛之恋》的语言风格明显带有杜拉斯本人的风格特点。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确是其他影片所罕见的。加上导演雷乃又是个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创作者,他掌握了视觉和语言之间的完美的平衡,并且运用画面表现了人的潜意识活动,形成了影片中新颖的意识流手法

。这部影片于1959年问世后,不久就荣获了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14届英国学院奖、联合国奖以及法国梅里爱奖和1961年纽约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第二,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丰富扩展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

意识流电影往往是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界限,把时间、地点自由地交叉起来,因为这些影片编导认为,当一个人考虑问题时是没有时间、地点观念的,思想活动往往是没有逻辑性和规则的,他们还认为,要“真实”地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活动,就要不受时、空、地的限制,一定强调时间、地点的统一,必然有“虚假”的成分,有“编”的痕迹。当然把时间、空间与地点混在一起的手法,在常规电影中也出现,有时也出现“闪回”、“倒叙”,但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和一个中心事件来处理的。意识流电影的“闪回”、“倒叙”却不同,不是为中心事件服务,完全是按照人的潜意识的不规则活动而混在一起的,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当代著名影片《老枪》就是成功的典范。

《老枪》这部影片由法国著名导演罗贝尔·昂里哥于20世纪70年代执导的。他成功地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电影传统与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探索创新结合起来,使影片取得令人赞赏的成就,因而荣获了1 976年法国首届最高电影奖——凯撒奖的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声音奖。这部影片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了“闪回”。“闪回”在影片中出现10余次,在时间上占据了全部影片放映时间的五分之二,这在一般影片中是少见的。这部影片由“闪回”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时空层次,即现实时空层次(客观的时空层次)和心理时空层次(主观的时间)。这两个层次清晰明确地将影片分成两个部分,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二次大战末期,法国医生于连为妻子女儿报仇,手拿老枪,孤身一人消灭德国残敌的故事。另一个是大战前于连和妻子克拉拉从一见钟情,到婚后生育女儿弗洛兰丝的幸福生活。这两个层次展开的两个故事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互为因果,推进两个故事双向展开。现实层次触发了心理层次的展开,心理层次又为现实层次的行动提供动机,两个层次互相对比,互相衬托,构成了这部影片剧作结构的基础骨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影片《老枪》中的“闪回”确实充分发挥了作用。传统影片中的“闪回”主要作用在于交代或补充某些事件,以保证影片讲述的故事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很少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老枪》中大量使用“闪回”,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将镜头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人物心态,从而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并因此大大增强了影片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如影片中的现实层次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的,心理层次则根据主人公于连的心态呈现出来的,与现实时间恰恰相反。第一次“

闪回”,是于连的“想象”:妻子和女儿被德寇用喷火枪残害成“木炭”。这里用于连的想象就使观众亲眼看到了于连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体验到他的激愤之情。接下来出现的一个个闪回,使观众从于连的心理角度,看到了于连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甜密的爱情生活。从这些“闪回”里,观众看到了战争在一个人心理上产生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英雄。这完全来自“闪回”手法的功效。因此说《老枪》是一部借助“意识流”刻画战争的成功影片。这个特色体现了50年代以来人们注重展露战争对人精神上的影响,而一反传统战争片从外部反映战争的老套。

再提一下《广岛之恋》,这部影片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结构。它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和对情节的外部描述,把过去与现在、经验与经验的描述交织在一起,在对记忆与遗忘,经验与时间等问题的探讨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梦魇。影片中对过去的追求并不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是被深深嵌入今天之中,与今天构成了一种隐喻式的结构。影片中移动拍摄的广岛街头的镜头与同样方法拍摄的纳韦尔街头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这种过去与现在的交融形成了影片一个时间性的主题,片中的“她”就是作为“过去”的一个代表,这两位都有着自己幸福家庭的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显然不能从一般的生活的意义上去理解,而毋宁说是一种象征。纳韦尔少女的个人遭遇与广岛遭受的浩劫完全不能相比。但导演雷乃却有意把这两个相差悬殊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以一种独特的对比强调战争的残酷。这两个异地发生的事件又能从时间上联系起来(“她”获得解放之时,正是广岛遭受灾难之日),从而进一步打破了它们的空间界限,使其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

瑞典导演伯格曼的《野草莓》也是通过人物的意识在现实媒介刺激下自由地流动,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几乎概括了老教授波尔格整个的一生。影片在一段波尔格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的片头后,就是他作的一个恶梦。在梦中,他看见一辆柩车在街上自己行走,棺材打开来,里面的死人伸出来要拉他进去。而他发现,这个死人正是他自己。梦中包含的对死亡的恐惧促使他对自己进行反思。影片中波尔格探望老母亲的段落是用现实的形象来暗示他对自我的探索。影片中的另一个梦,象征着他对自己的判决,揭示了老教授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否定和自责,而又与他在现实中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影片结尾,老教授又作了一个美好的梦,表现出他对新生活的渴望。伯格曼在影片中不但运用大量直接的心理画面来表现过去的反思,而且通过对现实情景和人物的规定,使其与过去紧密呼应,以强化人物的主观感受。这些现实中的形象既为波尔格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依据,也使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构成了一个互相耦合的整体。

第三,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化结构。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故事片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而这些故事片都是戏剧式结构,故称戏剧式电影。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先有戏剧,后有电影,早期的电影模仿了戏剧。因此电影作为故事片样式从一诞生,就受戏剧影响,总是沿袭亚里士多德、易卜生等的戏剧编剧方法和舞台处理方法,即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5个阶段的结构方法,或为三幕剧方法,即第一幕开始,第二幕发展,第三幕结束。但意识流电影的编导们认为,这种创作规律和结构方法不符合电影的特性,电影的特性是能够开拓微观世界,把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通过摄影机变成可见的。于是根据这个原理,他们更觉得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只有反对戏剧性,反对情节化,摒弃“编戏的虚构成分”,才能“如实地表现”所要表现的事物。

因此,无论是《野草莓》、《81/2》,还是《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这些经典的意识流

电影,它们的结构都是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是反情节化、反戏剧化、反传统的舞台剧结构,也不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戏剧事件在影片中贯串始终,而是打破时空顺序、随意跳跃、非理性怪诞、无逻辑的闪接。

第四,反对通过电影传达一般的伦理,而是主张“体现一种较伦理更为深奥的哲理”。

哲理化倾向表现在各种题材影片中,尤其是伦理道德问题方面,过去有不少电影编导,为伦理道德题材影片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创作途径。他们历来强调“哲理的深度”,力图深化主题和哲理化的探索。前苏联在上世纪20年代就拍摄了一部惊世之作——《第四十一》,到了50年代又重新改编搬上了银幕,可见编导的别具匠心。影片一直到今天还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在50年代法国拍摄的《广岛之恋》更震撼世界影坛,它把战争给广岛带来的灾难与法国女演员在恋爱问题上的悲剧结合起来,提出战争与和平、个人爱情与民族情感这样的哲理问题。因为单纯从人性角度来看,当年的法国少女与德国士兵两相情愿的恋爱是纯洁的,但从民族感情来看,少女的行为对法兰西民族是有罪的。而在意识流电影编导们看来,“传达伦理的

影片只不过告诉观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应该要什么不应该要什么,要体现一种哲理的影片却是让人去理解人生思考人生的真谛”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我眼中的日本影视文化

我眼中的日本影视文化 谈到文化,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日本又是在很早的时侯传入了中国的文化思想,日本文化中可能没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认为虽然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却是与中国文化相区别的。西方思想的传入同样也大大影响了日本民族。他们在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通过吸收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首先,从地理角度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这些中日很多电影中都有提到。同样,日本影视文化中也不乏这样的因素。凭借如此优越的地理优势,不断发展了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本的国家电视台NHK就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了《话说长江》、《敦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与《布达拉宫》的多部纪录片。NHK 的节目内容十分重视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纪录片的制作而且制作水平是很高的。经济和文化的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的改善。 然后,从历史角度来说,中日交流在汉朝开始。公元1世纪时在班固所著的书《汉书》中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即指生活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岛上的居民。为了加速吸收中国文化,圣德太子(574年至622年)于公元7世纪也就是隋王朝时期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日本影视发展于1896年,迄今为止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因为日本也有一段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所以日本影视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影视有很多。由于佛教的传入日本影视中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也是不在少数。这些和佛教与神幻有关。在日本可以随处见到与中国风格类似的建筑物和风俗习惯。总的来说,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方方面面都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其次,日本影视中非常注重人性的描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看出的东西在日本人眼中却能将人性的善恶美丑描写地那么淋漓尽致。他们总是能将人性的描写刻画地入木三分。比如说《杀手啊一》、《情书》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关于日本影视中人们的忧患意识是由于日本地质条件复杂,多火山和地震。日本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较,所以日本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可能一次小小的地震、火山喷发就足以灭绝一个或者几个村落。这肯定会让日本民族产生忧患意识,所以影视中不乏这样的精神。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文化中应该具有很高的地位。樱花很美,但是樱花往往是凋零的一瞬间才能将美展现到极致。这就在某些方面表明了日本人对美的观点。一方面,日本影视文化崇尚美,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影视文化又非常喜欢灭绝美。日本影视文化的双重性格使无数的叹息,血液,死亡成为电影中的主要内容。这让日本的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美,充满了忧郁与凄厉。但是日本的动漫却是童真与善良。 借助日本的影视文化,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国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发源地,日本文化就是从中国文化中传承的。但是,目前中国文化不只是在物质方面没有良好地保留下来,特别是精神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日本影视文化保留着自己特色文化的同时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发展经验。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既应该发展自己民族的特色为文化,又应该吸收西方成功的发展经验,而不是全盘西化。中国应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路! 2012年8月4日 日语班张乐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当《捉妖记》狂赚20多亿票房,当《煎饼侠》一跃成为票房黑马,当《小时代》系列充斥各种纸醉金迷依然博得大众眼球,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电影文化究竟从何处来,应该往何处去? 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而电影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其本质也是要呈现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而近年来国内电影的剑走偏锋,着实让我们该放慢脚步仔细思考以下电影的艺术性和价值性。 2010年1月,国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对电影产业提出具体规划。2015年11月,国务院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成为电影业内热议话题。该草案的正式出台,足以看出国家对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为电影强国提供法制保障所做的努力。 那么,究竟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水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事实上,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是处于一种矛盾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另一方面是电影给中国观众及世界观众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作用反而越来越小,特别是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认同并没发挥出相应的重要作用。相反,在中国不断改革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观众离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电影越来越远,而从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娱乐片带给当下中国观众的影响更大,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早已经全面着陆。中国观众大多数不喜欢观赏自己国家出产的影片,特别是占观影主体的年轻人都以国外影片作为首选片。中国观众的观影态度,似乎陷入了一种影视鉴赏怪圈。 首先,电影制作数量猛增而不代表电影软实力的增加。电影产量数字高,但质量匮乏,粗制滥造,再多的影片出产也是垃圾,与文化自身、文化软实力毫无关系,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中空状态。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现在主要依赖各个大导演的真实水平和才华。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因此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这不仅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 其次,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无法抵御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强烈竞争。中国

日本影视名作赏析论文

课程:日本影视名作赏析学校:江西农业大学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谢旺

《入殓师》电影赏析 摘要入殓师是替死者家属整理遗体容貌、衣着工作的人。在日本,找人替为入殓这种做法比较普遍,但是入殓师这项工作却是不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可。本片主人公小林大悟在失业后,由于误会开始了这项工作。在此后的生活中,妻子、朋友等对他从事这项工作产生了种种误解与反对。而大悟本人则在不断地工作中,不断地感受逝者家属对逝者的浓浓的感情。在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的同时,他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入殓师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本片描述的关键是大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真如其名。因而,本片音乐的主题也放在“生命绵延不断,在奋斗中体验生命价值”之上。这个主题浓重沉郁,紧贴人的情感,使用大提琴恰好能够贴切地表现出来。久石让擅于用音乐参与叙事,用旋律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因而,当大提琴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时,唤醒了观众内心的共鸣,令人震撼,不禁潸然泪下。 简单的情节,恰当的配乐。——在《入殓师》犹如一匹黑马般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时候,人们都在想,它的成功源于何处?《入殓师》是日本著名导演泷田洋二郎于 2008年导演的影片,在2009 年获得了第81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讲述了一名入殓师新手的工作历程。在这期间,有家人、朋友的误解与反对,也有主人公自己的体味与感悟。这一题材虽说视角奇特,但情节平淡乏味,对导演来说颇难驾驭。但导演拍出了它的浓浓情感,且略带喜剧

效果,轻快而感人至深。“本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隽永的主题,成功地打动了海外的观众们”。 影片中的配乐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所作。在影片中,“久石让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呈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日本电影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是音乐,还是久石让。 1 电影简介 大悟原本是位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因为乐团的解散他不得不放弃演奏家之路,而返回了故乡。这时他发现了一则征人广告,由于门槛要求很低,他欣然前往应聘,结果却发现原来是入殓师工作。他难以接受,但又不好推辞社长的盛情和很高的薪金,于是心怀忐忑,背着妻子和朋友开始了这项工作。在见习阶段,他见到了各种各样去世的人。有尸体腐烂不堪的孤寡老人,有长相秀美但实为男儿身的年轻人,有留下年幼女儿死去的年轻母亲;有脸上留下满怀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穿着长筒袜安详离去的老奶奶……在这里,各式各样的离别每天上演着。不知不觉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在事情败露之后,由于对这项工作存在误解,妻子跑回了娘家,朋友也对他敬而远之。这对他打击很大。不过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大悟还是拿出自己最真挚的态度来出席仪式,另一方面他也在等待着妻子回来。就这样,日子一

中日韩电影文化的融合走向

中日韩电影文化的融合走向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韩在经济上的合作日益深入、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日韩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交流日益广泛、相互影响日益增长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全球化大气候影响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日韩三国共享儒家文化成果,文化相近、精神相通的结晶。电影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中日韩电影产业日益深入的合作加速了三国之间本已相互接近的电影文化的融合步伐。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共同体;电影;融合 一、中日韩电影的交流与合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中日韩的电影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三国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与电影产业的合作日益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三国间的电影产业合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1987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日本电影开始进入中国。《追捕》、《望乡》、《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电影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战后日本的距离,让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上世纪90年代,随

着各种家用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影视出版业的发展,中国观众欣赏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电影。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大量的韩国电影进入国内,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日本电影,甚至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电影也逐渐进入到日韩观众的视野之中。上世纪90年代,《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为日韩观众了解中国电影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三国之间的电影产业由交流步入合作的新阶段,电影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走向。2002年,中日韩合拍电影《军火》。该片根据日本作家井上尚登的小说《T.R.Y》改编,以20世纪初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异国男人间的较量。该片是三国演员的首次合作。2004年,三国合拍影片《无极》,张东健、真田广之、谢霆锋、张柏芝、陈红、刘烨等三国影星齐聚。该片不俗的票房表现增强了中日韩电影产业进一步合作的信心。同年,中日韩共同投资三亿日元的动画影片《金玉凤凰》正式签约。该片首次集结了亚洲三大动画产业大国的各自优势,携手创作的同时也意味着将共享市场。《金玉凤凰》取材于中国藏族的民间传奇,导演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则共同发挥各自的技术强项,承担制作。2006年元旦,该片在中日韩三国同时上映。2006年12月7日,中日韩签署《电影技术交流与合作意向书》,标志着三国电影产业进入深度合作的新阶段。当年年底上映的《墨攻》为此做出了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论述类文本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日剧与日本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达_闫彦

《经济师》2009年第9期 摘要:文章以一些经典日剧与其他国家的电视剧作品进行比较,讨论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中的一些方面在日剧中的表达。 关键词:日剧日本文化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030-03 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它可以产生于某个国家,但为全人类共享。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近些年海外影视作品在我国荧幕上的兴盛,开始是以欧美国家的电影居多,后来则扩张到亚洲其他国家,表现为如韩国,新加坡,日本,泰国,菲律宾的影视剧作品的增多。这类作品由于与中国观众具有地域、文化以至心理的接近性,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剧情设置都比较符合中国观众的影视口味,所以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影视市场。作为其结果,这些国家的文化在中国也得到了了解以及追捧。表现突出的有中国的“日饭”群有扩张的态势,他们欣赏甚至迷恋日本的文化,生活方式,当然他们也喜欢日本的电视剧,其中不乏有人由于喜欢日剧而自学日语的,把日本文化在中国从小众文化发扬为流行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热播的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是笔者接触到的日剧中最早的一部,稍晚一些年上映的《爱情是什么》则是笔者接触到的韩剧当中的最早的一部,它们都成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儿时美好的记忆,虽然那时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就觉得这两部剧很吸引人,对于还没有接触过日本及韩国文化的我们来讲很新鲜。不知道这两部电视剧里哪个给其他中国的观众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记得当时在国内的荧幕上能看得到的多是我国国产的电视剧,以及来自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电影,而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影视剧作品还不是很主流。 之后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这股日剧热潮的隐退,韩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幕上活跃至今,根据内容对韩剧进行粗略的划分,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都市言情剧类,多以20集见长,如广为人知的《浪漫满屋》;第二类是家庭伦理剧类,比较长,能拍上百集,如早些时候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到后来的《人鱼小姐》,这类作品多以家庭中的家长理短为内容,表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表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并以此引起人们对家庭与爱的向往;第三类是历史类剧集,也比较长,如《大长今》等,这类作品多为励志类作品,通过故事主人公面对坎坷努力奋斗的故事激励在现实中的人们努力拼搏。 文章是讲日剧的,似乎没必要讨论韩剧。 但笔者认为,相对于日剧来讲,中国的观众对 于韩剧有着更多的了解,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韩 剧比日剧要多得多。要了解日剧,需要从日剧 与韩剧的差异开始。目前国内电视台播出的 韩剧中很多都是近些年拍的新作品,如2008 年上映的《白色的谎言》,而播出的日剧很多都 是与现在时间距离较远的年代的作品,如最近 在中央电视台8套热播的日剧《庶务二课》以 及其他的一些日剧,距离现在的时间差比同期 在我国各大电视台播出的韩剧都长,形象地 讲,只比韩剧《澡堂》剧拍的年代晚一二年。可 见将日剧与韩剧在内容方面的差异抛开不论, 从作品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我国日剧 与韩剧的播出状况的巨大反差。造成这种状 况的原因是近些年来日剧好的作品太少了么? 不是。而是由于日剧在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 的日剧热潮结束后就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而 是被韩剧的热潮所取代了。人们的注意力被 转移到了剧情更贴近普通人家庭生活的韩剧 上,并被其深深地吸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韩剧中有着国产剧没有的细腻和温馨,人 们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在欣赏韩剧的 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是韩 剧能在我国荧幕上如此被追捧的重要原因。 如果以内容对日剧也进行粗略的划分,笔者认 为日剧主要有:都市言情类,如《唯爱》《萤之 光》;社会类,如《白色巨塔》;侦探破案类,如 《神探伽利略》《七个女律师》;励志类,如《料理 新鲜人》;历史类,如《大奥》;以及家庭类,如 《冷暖人生》。因此,从分类上看,日剧与韩剧 很类似,都属于一般的剧作品类型,即二者主 要的区别不是在剧集的类型上,而主要是在剧 情的设置以及表现手法上。韩剧的立意大都 比较简单,没有很深刻的思想,节奏比较慢,看 的时候不需要专注地思考,也许从剧集开始就 预示着剧集的结尾,但其中的种种琐碎的内容 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但日剧的立意比较深刻, 剧集的结尾往往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而且在看日剧时,需要必要的思考,有很多场 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如果你是日剧的“新饭”,那么你被日剧吸 引的重要原因里一定有日剧里多样的色彩以 及温馨的家装。看过一些日剧之后,你会被日 剧中更深层次的方面所吸引,这就是在这些剧 情以及场景后面透露出来的日本文化。这里 先不讨论日剧的内容取向与韩剧有着怎样的 差异,而先讨论电视剧这种文化现象与一个社 会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有 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艺术是源于生活却又高 于生活的。”这句话很短,但很充分地表达了 电视剧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其实电视剧 这种文化现象是剧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状 况进行选择及浓缩,提炼,升华之后的艺术品, 或反映作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表 达作者心中的某种渴望。作者创作时对于现 实元素的选择与表达方式能反映出一国的社 会文化状况。韩剧之所以多取材于家庭生活 的琐事,是由于他们对于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 间的地位划分的明显痕迹以及深刻的长幼观 念造成的。同样是岛国,他们似乎没有日本以 剧作表现出来的那种明显的危机感以及迷茫, 而是更注重对于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浪漫爱 情的追求。而日本影视剧则表现着一种对于 现实生活的危机感。由于土地以及各种资源 的匮乏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日本文化的 发展,日本的影视作品反映着一种对于未来的 危机感和严肃的思考,相对于韩剧的温馨,日 剧则显得严肃些,这里的严肃指的是剧作的立 意比韩剧的要严肃,除了展示美好的一面,也 多出了一份对于现实的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提到日本文化,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日本的 樱花以及日本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书 道。这些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符号,而且从这里 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是比较讲究礼仪和 心性的培养的。记得一位作者在文章里讲到, 在看韩剧的过程中发现韩国人似乎很擅长把 拉面煮得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开,而且吃拌饭的 时候用很大的勺子等等,这些看似生活细节其 实都是韩国文化的一部分,是韩国文化的符 号。在日剧中,其实也处处体现着日本的和文 化。比如在日本,下级对于上级或者新人对前 辈所表现出来的以及所需要的尊重在中国观 众看来可能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日本文化礼仪 的要求。类似的还有,在日本,人们在吃饭以 前要讲“ぃただきます”这句话,意在表示要开 始食用饭菜了,如果一家人从旧的居住地搬到 新的居住地居住,一般都要送一些小礼物给住 在新的居住地的附近的邻居表达问候,以及日 本很有特色的建筑文化,节日文化等等,这些 都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符号,在看日剧的过程中 就可以发现的,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鲜,处处 表现出日本文化的精致和细腻。 然而,在通过日剧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日本 文化符号中,笔者认为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日 本文化中对于团队精神的重视以及敢于拼搏 的精神的赞扬。日剧《医龙》刻画了一组为了 成功实行一种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对外面对强 大的对手,对内顶着医院内部派系间复杂的斗 争,无所畏惧,淡薄名利,冒着被开除的危险, 苦心钻研医术,救助患者的可爱的医生们。在 一次次的诱惑与考验面前,他们树立自己的信 念,面对重重压力,团结一致,消除隔阂,学会 信任为救治患者而努力。全剧透出一种强大 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观众的心。 在看过这部日剧后,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的也许不是剧中医生那高超的医术而是这个 医疗团队的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支团队中有从 各个科室抽调来的最优秀的执刀医,麻醉医, 内科医以及工学士,护理人员等,大家在一起, 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工作,就像一部机器的一 个个零件,为了机器能够工作而转动。在这样 的团队里,人会有一种责任感,因为自己的队 友都在努力,如果自己疏忽了,那将可能影响 日剧与日本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达 ●闫彦 ●博士硕士论坛 30 ——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不得不说,宫崎骏每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用精致的画工和唯美的剧情安排,更多的是以一次次惊喜和一次次的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扉。 宫崎骏的作品很多,而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既具有代表性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千与千寻》或是《幽灵公主》?的确,《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名声并不比其他同为宫崎骏所作动画电影高,但是其中的一番情趣的设计却让我对其情有独钟。可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之所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做,是因为我们能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看到宫崎骏几乎所有的风格化元素,从惯用的符号,到令人熟知的故事套路,甚至是宫崎骏某些理念和隐含在电影中的深思,我们都能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找到,而且宫崎骏还将这些元素全面升了级。 这部剧场版动画以战争前夜为背景,描述住在小镇的三姐妹,其中的大姐苏菲是位制作帽子的手艺人,但她却因此得罪了女巫,从18岁的少女变成了90岁的老太婆。她惊恐地逃出家里,但又进入了一座带有魔法的移动城堡,她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身上的魔咒。 小女孩是宫式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虽然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这一传统稍稍做了点改动,但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还是瞒不过观众雪亮的双眼。我们的女主角苏菲生长在欧洲一般的城市中,穿着打扮上也是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但很不巧,吉卜利的工作人员偏偏喜欢在人物的面部和发型上“偷懒”,所以我们的苏菲在一派欧陆风情中不合时宜地长了一张东方人的脸孔,怎么看怎么和《魔女宅急便》里Kiki、《风之谷》中的纳西卡有那么几分血缘关系。此外,苏菲的发型也保留着浓重的东方痕迹——即便是变成了老太太,还依旧是一头的麻花卷。当然,这么“宫崎骏”式的外表,没过多久就老化成了一个小号的《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但是小女孩还是小女孩,尤其是在心理和遭遇上和千寻没什么两样,甚至连误入奇幻境地后的工作也如出一辙——都干的是清洁工的行当。不用在此多费唇舌,只要观众完整地将影片看完,自然能从苏菲身上,找到宫崎骏之前电影各个女主角的影子。

影视艺术概论试卷及答案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影视艺术概论 一、填空(15分) 1、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抓片机构,制成了既可便捷地连续拍摄,又可放映的机器。1895年12月28日,在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2、电影的基本原理是和。电影的胚胎孕育于 其表现形式分别为和盛行于宋朝,成为时人重要的娱乐形式。 3、世界“电视之父”是美国人。1923年,成功制造了第一台电视传真机。1925年,英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雏形电视。1936年11月2日,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英国广播公司以一场场面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4、1926年10月,世界第一部有声片问世,期间加入了对白的影片。1935 年,美国马默里安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片。 5、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是我国放映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在他创办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掀起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的历史。 6、在默声电影时代,美国喜剧电影史上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喜剧大师是,将美国默片时代的表演艺术风格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有。

二、名词解释(25分) 1、视觉暂留 2、左翼电影运动 3、景别 4、第五代导演 5、声画对位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40分) 1、查理卓别林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影视艺术的特征? 3、20世纪20年代,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片公司的创作成就及影响? 4、一代影后阮玲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四、论述题(20分) 1、简述世界电影发展史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 代表作品? 2、简述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特征,并举例说明。 五、开放题(10分) 1、你都看了哪些影视作品?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作品,阐述你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并试着分析一下作品?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电影中国文化香港文化对比 摘要: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大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电影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并被全世界接纳。同时,发展较早的香港电影,也凭借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本篇论文讲详细探究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并拿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进行对比。 引子 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数学电影与文化赏析

数学电影与文化赏析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数学电影与文化赏析期末论文题目:日本动漫对当代青年价值文化的影响 院系:工商管理系 班级:12国贸1班 姓名:许青阳 学号:

题目:日本动漫对当代青年价值文化的影响 摘要:日本动漫,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日本动漫,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另一方面,青少年本身的精神需求以及对动漫的强烈认同感,使得青少年在渐渐模仿动漫角色的语言、行为、穿着等方面的同时,其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当代青年文化影响日本动漫目录: 一、日本动漫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文化 二、日本动漫对当代青年的那些领域有影响 三、日本动漫对当代青年文化影响的利弊 四、当代青年的文化价值观和日本动漫的未来发展

引言: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这种文化是动画本身以及观看者所共同创造和拥有的。而动漫文化在当代青年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当代青年的文化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日本动漫对当代青年影响的利弊 2. 研究的背景:动漫文化在当今青年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用生动的画面、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影响着青年的文化价值观。 一、日本动漫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文化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能力比一般社会人士强,是青年中最富于理性思维的群体。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部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来到中国以来,日本动漫俘获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心。在充分感受到动漫带给人们的乐趣的同时,青少年的价值观在无形中也受到了影响。许多青少年在看完一部动漫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或下定拯救世界的决心,或感慨生活之美好,或以作品中的主人公为榜样激励自己,甚至有的人从此爱上画漫画以至于将其成就为终身的事业。动漫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了青少年,产生这种影响的机制有哪些 ①日本动漫,中体现的日本文化特点迎合了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生活价值观。日本文化是“杂交文化”。这样的文化具有天生的接收、融合能力,能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吸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