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升和毫升课堂实例

升和毫升课堂实例

升和毫升课堂实例
升和毫升课堂实例

教师培训案例

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建构

——《升和毫升》课堂实例

【案例背景】

“升和毫升”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第二课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本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学生又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展开图,探索并掌握了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本单元的前两个课时,学习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感知了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重在认识升、毫升,体验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本节课是认识体积单位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过量、摆、切、看等操作活动,已经感知了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各种饮料等物品上见到升、毫升,因而学生对它们是有认知基础的。

3.前测情况: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测。从测试的结果来看:(1)学生对1立方厘米大小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比较好,而对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大小的表象建立,学生感觉还有困难;(2)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升和毫升较为熟悉,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建立升和毫升的空间观念。通过前测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升、毫升两个容积单位表象的建立及空间观念的形成等。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调查、了解,我觉得在教学中,一是要设计多个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升、毫升的实际意义,从而达到“建立表象,形成空间观念”的目的。二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对各项实验操作乐此不疲,忽视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对活动结果的提升,这是课堂教学中要十分关注并及时调控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发现初步感知

教师课前谈话,喝矿泉水。(举起矿泉水瓶子),刚才我喝了多少?

(生猜测。)

生1:老师喝的一口大约是10克。

生2:我估计是老师喝的大约是20毫升。

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不少饮料或者矿泉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饮料瓶,你能发现上面都有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回答。)生1:我的娃哈哈矿泉水是330ML。

生2:我的梨汁饮料是510ML。

生3:这瓶绿茶是500ML。

生4:我的这瓶红茶是500g。

生5:我的这瓶酸奶是250ML。

生6:我的这瓶饮料多一些,是1L。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升、毫升;L、mL。)

2.联系生活再次感知

师: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用升、毫升做单位的?老师这里

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升、毫升的信息,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3.总结发现

揭示课题 师:看来,升、毫升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观看短片和收集资

料,我们知道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毫升作单位。那么,1升、1毫升究竟有多少,它们与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二、 实践操作,体验意义

环节一 体验1升

1.体验“1升”有多少

(1)教师演示“倒水”,学生初步感知1升。

2.5 L 500ml

125ml

2L 125ml 2.5L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瓶子里装有2升水,你估计一下,在这个瓶子里,1升水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并作上记号。然后,教师出示2个容积为1升的瓶子。)大家猜一猜,这样的瓶子能装多少水?(学生猜测后,教师演示:将2升瓶子中的水平均倒入这两个瓶子,再让学生观察,初步体验1升水有多少。)

(2) 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1升

师:(出示1个500毫升的瓶子)如果把一升水倒入这样的瓶子,能装几瓶?(再出示1个一次性杯子)如果倒入这样的杯子呢?(学生猜测。)师: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一种猜测。1升水到底能倒几瓶或是几杯,需要我们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2.感受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从里面量棱长为1分米的盒子,大家知道它的容积是多少吗?(学生齐答:1分米3。)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把1升的水倒进这个盒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猜测:倒不下、正好等。)

师演示。通过这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1升=1立方分米

3.估一估瓶中有多少升水

师:(出示三个容积相同的瓶子,里面装着不同容量的水)大家看(教师指着装有1升水的瓶子),这个瓶子中装有1升的水,请同学们估一估,这两个瓶子(教师指其余两个瓶子)中装有多少升水?(学生估计判断。)看来大家对1升有多少,已经估计的比较准确,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容积是1升呢?(学生介绍。)

环节二体验1毫升

1.学生操作体验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1升有多少,你们知道1毫升有多少吗?

(请学生拿出学具介绍:针管、瓶盖、滴管、小量杯、小勺各一个。教师强调针管、量杯上的刻度。)

师: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感受1毫升有多少呢?(稍停)你能与小组同学合作,用多种方法试一试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在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小组解决问题或困难。)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们是怎样体验1毫升有多少的?

学生用到的方法:

·针筒直接抽出1毫升的水观察多少。

·量杯量出1毫升的水来看一看。

·把1毫升的水挤入手心里感知。

·把1毫升的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盒内观察。

·一把小勺大约能装多少毫升水。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让学生演示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并着重观察1毫升与1立方厘米的关系。板书:1毫升=1立方厘米,1mL=1cm3。)

环节三节水教育

师:刚才大家用各种方法感知了1毫升水有多少,1毫升水是那么不起眼,但在全球水资源严重匮乏的今天,节约1毫升的水对于我们来说意义却是非凡的。一人节约1毫升、10人节约10毫升……我国大约有13亿人,就能节约13亿毫升的水。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饮水量约为2000毫升,13亿毫升的水就能供65万人饮用一天,或者供21667人饮用一个月,或者供1806人饮用一年。(资料展示。)

三、联系生活,内化新知

1.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小瓶墨水的容积约是60 ()。

(2)一个热水瓶的容积约是2()。

(3)一台冰箱的容积约是150 ()。

2.试一试。

11升 = ()立方分米 5.5立方厘米 = ()毫升

3.估一估杯中有多少毫升水,填一填。

4.购买哪种包装的酱油比较合算?

4.购买哪种包装的酱油比较合算?

5.延伸活动。(课后调查)

师: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以下调查活动(出示课件):

结合你的统计过程和结果,与你的朋友和家人分享你的活动感言。

【课后反思】

一、实践体验,建立表象

建立1升和1毫升有多少的表象,是这节课的重点。建立1升的表象时:我往1升的瓶子、500毫升的瓶子、一次性的杯子里倒水,目的都是想让学生在“倒水”活动中充分感知1升水有多少,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建立直观、形象的表象,即:将其具体为1瓶水、2瓶水、几杯水等等,使学生深刻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已经建立了1升的表象后,往1立方分米盒子里倒入1升的水,学生很容易观察出1升与1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认识了1升有多少,在有1升水为参照物的情况下,让学生估计瓶子中有多少水,此环节对学生来讲,不仅是对刚才知识建构的一次检验,也是对1升有多少空间观念建立的巩固和提高。同样感知1毫升有多少,了解1毫升与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个学习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工具,让学生在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1毫升的多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联系实际,先安排了“认一认”活动,让学生结合多个实物认识升和毫升,紧接着安排了“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容积大约是1升”的活动,然后设计了滴水实验和估测活动,使学生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建立测量单位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二、联系生活,感知建构

课开始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饮料瓶,找出上面的数学信息;然后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升、毫升的信息,进一步感知升、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认识了升和毫升,感受了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后,我设计“填适当的单位”、“试一试”、“估一估”、“算一算”及“延伸活动”,这些习题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能更加灵活地应用,同时架起一座测量单位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实现“以智慧教育试点校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目标,我校力争利用两年时间在与东师专家团队及学校教师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深入探索、建立起学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高质、高效地学习,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实现试点校带动作用,推进我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特制定《水缸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智慧课堂创建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纲要,学校管理和发展以袁贵仁部长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为发展蓝本,遵循“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与创新”,以智慧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立足课堂,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德育培养为根本,实验先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扎实稳定地推进我校智慧课堂的建设工作,依托智慧课堂的建设推动我校及辐射三所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做身心健康、志趣高雅、成绩优良,能服务、有责任的昂首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立足水缸小学实际,充分依托教育信息化,以“技术支持创新,思路引领方向”的研究思路,按照学与教的需要,重点探索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模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形成《水缸小学智慧课堂评价标准》和一套有价值、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促进我校智慧课堂的创新发展,推动我校智慧校园体系的建设。

具体目标: 1、完善教研训体系,重点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智慧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模式。 2、立足课堂,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及智慧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高质、高效地学习。 3、探索并完成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自主学习为方法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与创新”。(依托教学平台和学校现有学习终端) 4、构建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力求评价标准具体,可操作,可复制。 5、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教学研究资源平台。建设水缸小学微课资源库和在线学习素材库,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隙的学习管理。 6、利用微信平台和学校等信息交流工作,加强家校互通,将学校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所,思想推进的主阵地,带动区域文化和人文发展。 7、规学校“4+N”培养模式,即依托科技创新节、体育健康节、荆小大阅读、e文化节四个节日和N项学生自选课程,实现智慧课堂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完成信息环境下学习指导手册编写,同步智慧课堂建设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形成特色。 8、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试点校的示辐射作用,创新帮扶形式,利用录播教室和网络环境实现资源交流共享,为促进“以智慧教育试点校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水缸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工作领导校小组,由学科组长为实施小组,包科领导和包年级领导具体负责工作落实,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面聚焦课堂。

智慧课堂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我便满怀期待的下载安装软件进行网上学习与实际操作。通过专家的培训讲解,让我对这个功能强大的教学软充满了强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在软件的使用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我束手无策,安装、登录、以及网上学习的方式等无法正常进行,让我绞尽脑汁摸索了很久。最后在专家团队王老师的帮助下,将问题一一解决,才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出于对软件的好奇与急于探索,导致我在网上学习时走马观花,自己实际操作时确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一个看似简单操作,自己实际运用起来总是问题重重,漏洞百出。既伤神又费力,甚至对软件的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经过精心思考与视频的观看学习,最后明确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对软件跟部分的功能不了解,操作时没有自己的设计想法,出于盲目模仿盲目操作,加上自己急于想运用更多的功能,所以导致学习的效率很低。 在后面的学习中要注重对视频中软件各部分功能的介绍,跳出ppt的教学设计思路去构思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智慧课堂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从第一阶段的实际操作学习,结合自己软件进行课件的制作。让我从中明确了学习的关键。软件的操作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难点是对教学内容从智慧课堂的方向进行设计。更新教学观念才是学习的关键。 在第二阶段进行课件制作时,我遇到的问题是侧重于没有操作的

方向,坐在电脑旁无从下手。经常停留在一页课件里反复纠结,反复修改,无法进入下一页的设计。总是觉得课件的制作不如人意,思绪断断续续,软件应用起来也不能得心应手。处于一种在不成熟思路中用不熟练的操作去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学习的效率特别低。一个课件要花很多时间,很多心思,很吃力的去完成;对比ppt的教学设计这太费时了,导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二部分的学习任务完成效果不理想。 在一次ppt教学中,无意识用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去替换其中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我找到了新的教学设计与学习的思路。那就是结合ppt的教学思路,从中去发现教学设计中缺陷,再用智慧课堂的设计去弥补其中的不足。这样结合起来,制作课件的速度明显快了很多。由此,我从中反思到软件操作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功能学习,软件功能学习很多遍后脑里仍是一片空白,只有当有了教学思路后,需要进行功能设计时进行学习,那样学习效率才会高。所以,更新教学思路才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理解了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后,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整体的构思,那样学习才会有方向有重点,这样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内容仅供参考

《最后一课》教例 原州四中李晓科 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一、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二、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

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 本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较好地说明,教学环节不能太多,实际上教学环节多,学生摸不着脑袋,也是无效的教学。这个案例具体好在那里?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4— 65 页《认识分数》 学科数学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时数1 设计者彭锦荣所属学校晓阳中心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 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 现实情境,根据 4 只小猴平均分 4 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 几的问题,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及已有的经验,理解把 4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 这样的一份表示这盘桃的 4 分之 1。教材又安排了“想一想”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2 份,提出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刚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3~6 年级 B 级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充分感知整体“1”的意义;明确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

几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内在联系;经历、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过程和方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亲历构建分数“几 分之一”实际概念的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认识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 或几份的数。 2.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对具体、形象事物兴趣浓厚,对生活充满亲切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 初始能力:1. 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具有初步小组讨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信息素养: 1. 懂得简单的信息知识。 2.具有初步的对具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表达、评价等的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智慧课堂心得体会 体会一:盲目操作,效率低 通过年前的智慧课堂专题培训,满怀期待的踏上智慧课堂学习的旅程。因春节期间在老家学习不方便,所以一直将期待的学习延迟至开学初。一开学,我便满怀期待的下载安装软件进行网上学习与实际操作。通过专家的培训讲解,让我对这个功能强大的教学软充满了强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在软件的使用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我束手无策,安装、登录、以及网上学习的方式等无法正常进行,让我绞尽脑汁摸索了很久。最后在专家团队王老师的帮助下,将问题一一解决,才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出于对软件的好奇与急于探索,导致我在网上学习时走马观花,自己实际操作时确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一个看似简单操作,自己实际运用起来总是问题重重,漏洞百出。既伤神又费力,甚至对软件的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经过精心思考与视频的观看学习,最后明确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对软件跟部分的功能不了解,操作时没有自己的设计想法,出于盲目模仿盲目操作,加上自己急于想运用更多的功能,所以导致学习的效率很低。 在后面的学习中要注重对视频中软件各部分功能的介绍,跳出ppt的教学设计思路去构思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体会二: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学习的关键 通过从第一阶段的实际操作学习,结合自己软件进行课件的制作。让我从中明确了学习的关键。软件的操作是重点 但不是难点,难点是对教学内容从智慧课堂的方向进行设计。更新教学观念才是学习的关键。 在第二阶段进行课件制作时,我遇到的问题是侧重于没 有操作的方向,坐在电脑旁无从下手。经常停留在一页课件 里反复纠结,反复修改,无法进入下一页的设计。总是觉得 课件的制作不如人意,思绪断断续续,软件应用起来也不能 得心应手。处于一种在不成熟思路中用不熟练的操作去进行 教学设计,所以学习的效率特别低。一个课件要花很多时间,很多心思,很吃力的去完成;对比ppt的教学设计这太费时了,导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二部分的学习任务完成效果 不理想。 在一次ppt教学中,无意识用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去替换其中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我找到了新的教学设计与学习 的思路。那就是结合ppt的教学思路,从中去发现教学设计中缺陷,再用智慧课堂的设计去弥补其中的不足。这样结合 起来,制作课件的速度明显快了很多。由此,我从中反思到 软件操作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功能学习,软件功能学习 很多遍后脑里仍是一片空白,只有当有了教学思路后,需要 进行功能设计时进行学习,那样学习效率才会高。所以,更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上学期刚开学的第一周,我在7、2班上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青春舞曲》(第一课时)。就在学唱乐谱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从而也引出了本案例。 二、情景描述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青春舞曲》的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想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音乐,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

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将会唱的歌曲用口哨吹出动听的旋律来,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差,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吹那么整个教学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同学,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吹得口哨很优美别具一

九年级英语教学案例Unit 9 ------赵粒村 英语教学不是面向适合英语教育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英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使学生在情感、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生生互动。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英语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目标九年级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A本教材的编写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同一语法知识反复出现,逐步加深被动语 态理解与掌握,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发明物的历史,并用被动语态的过去时态来谈论这些发明物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 、Key vocabulary: invent inventor invention B.Target language: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I think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技能目标: 训练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资料:训练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能力 情感目标: 一些发明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认识事物的多面性.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在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能听懂会说重点句型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I think it was invented in 1876.难点是重点句型

《我们都需要朋友》教学设计 开平小学王丽平 一、与教材内容对话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朋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朋友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学会交朋友,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愁,心中便会充满阳光。 教学内容:《我们都需要朋友》是梦想教材《我是谁》板块三第14课内容。 教材呈现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说出什么朋友 本课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前面内容刚刚讲过家庭中每个成员的重要性,本课将告诉同学们友情也很重要,一个人拥有了家庭的温暖,朋友的接纳,才会觉得生活幸福。 体现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内容:如何主动与他人交往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点:学生能说出“什么是朋友” 能力点:学生会主动与他人交往,并结识新的朋友 德育点:学生认识到友情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被他人接纳的愉悦感; 二、与编著对话确定活动重点 编写意图 梦想课程是一系列面向义务教育1-9年级,基于“全人教育”理念,融合问题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创造、环境保护、情绪智能等元素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梦想课程”的核心价值观为“创新、多元、宽容”,核心理念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基于以上理念,“梦想课程”在纵向上分为1-3,4-6,7-9三个年龄段,在横向上分以下三个内容板块:“我是谁”模块注重培养孩子对自我以及所处环境的认知; “我要去哪里”模块强调开拓孩子的视野与想象,认识到生命与的多元化; “我要如何去”注重对孩子多元技能的培养,如创新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梦想课程”融汇了诸多课程开发专家的心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 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担任课程开放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 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 《美猴王》教学案例 (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仰泳课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充分发掘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安全游泳并在其中渗透生命美育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仰泳的动作特点,深入提高竞技水平,以及安全游泳的一些知识和水上救护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和教师示范,在观 察与比较中了解仰泳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初 步学会仰泳的动作。 3、情感与态度:体验表现仰泳姿势的快乐,提高学生对游泳锻炼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验夏天游泳的乐趣。 2、教学难点:仰泳臂部的动作特点。 四、教学步骤

五.学情分析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游泳是我国学校各种运动中比较薄弱的项目。我校作为容桂游泳网点校,响应上级的号召,大力推广游泳教学活动。本课教学对象是从我校六年级的学生里选出一些有一定游泳基础的学生参加游泳课,前面已学过蛙泳和自由泳,为了使学生真正地学会游泳,并享受游各种泳式的乐趣,我们开展了仰泳教学。 六.案例反思 (一)准备部分 这是第三次上仰泳课,按照事先的要求,同学们自觉地站成排进入游泳馆,当来到泳池边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非常高兴,跃跃欲试。非常兴奋。但有的同学排队时因太兴奋讲话,造成噪音太大,这是要注意的地方,会对游泳池的环境造成影响的。 为了更好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达成教学目标,我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始上课首先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防止水中抽筋练习及水中安全教育,并让学生提出学游泳的目的,让学生有序地下水。 (二)基本教学部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次游泳课的体验,使学生学习和巩固前二节的仰泳教学课,并学习仰泳的完整配合动作,达到真正学会仰泳的目的。本案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仰泳的完整配合动作。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五十米仰泳练习。并能在自己

课堂教学精彩案例分析 【案例一】 爆笑的男孩 【案例描述】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好难受啊!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课后我问他,他说:“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天哪!如此简单的理由!上帝啊!这是可爱吗?这是自得其乐吗?这是自我欣赏吗?这是自寻开心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们! 【结论】 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 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

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案例二】 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案例描述】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于是,有些可悲!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题目:《积的变化规律》备课人:由杨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依据学科 课标、体现多维)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这里有要求必须体现出多维,所以不能只写1.2.3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流程媒体运用 情境导思 (任务驱动生成问题)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90= 40×80= 32×20= 190×5= 140×70= 300×30= 21×40= 25×30= 2、填空 5、50、500、80、40、20、 20、40、80、96、48、24、 3、小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 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 只眼睛十二条腿……1×4=4 2 ×4=8 3×4= 12 4×4=16 5×4=20 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和 算出的积,想一想,你能把这组算式继续写下去吗?试 一试,你一定能行! 4、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 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 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 变化规律) (媒体运用方 面我不写了,我 利用这块地方 为大家解读模 式) (第一个环节主要 是创设情景,生成 问题,引发思考)

“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学设计 学校 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师 杨如媛 学科(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九章 学时 1学时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集概念以及简单的进行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情分析 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对不等式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掌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类比与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及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教学策略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信息技 术使用 及分析 目标检测 2.不等式 的解是( )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给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做铺垫。 学生在导学案中进行练习。 教师通过学生机提交作业及时统计 做错学生人数。 112123 x x ++≤+

智慧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凡卡》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内容以凡卡写信的顺序(准备写信-写信-寄信)安排,并有两处插叙(忆守夜、忆砍树)、多出细节描写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以梦结尾,含义深刻)。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需要提前对旧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就文章内容而言,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又表达的朴实真切,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是容易的。但文章篇幅较长,结构复杂,要想牢牢抓住文章几条主线,做到入情入境,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仍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智慧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贵在要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它们借助文本,跟随语言文字、跟随教师情感,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个灵魂的相交与相遇中,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彰显学生的人性,伸展生命的张力,涵养生命的性情。本课教学活动始终是禀持着这样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设计的。 教学目标: 1.走进凡卡的内心愿望——读凡卡的信,了解一个九岁孤儿那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是什么。 2.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以朗读指导为主,通过学习凡卡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从中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 教学重难点: 以朗读指导为主,通过学习凡卡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从中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举例:我曾教过一名叫张良的学生,他上课不爱听课,回答问题却十分积极,而回答10句得有9句半是错的,所以我平日很少叫他回答问题。 那天,进修校教研员与我校校长来听课,起初他一直没有举手,当教学进行一半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突然一声“老师”传入我耳中,我扭头一看,正是张良,他正把自己的手举得高高的,身子马上就要站起来了。我犹豫了一下,刚想去叫别的同学,但是当我的眼睛接触到他的目光时,我的心里似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那是一种焦急的目光,自信的目光,而又近似于乞求的目光,使我无法抗拒自己不去提问他。更没想到的是,他此次回答正确率达到90%以上,使我很是惊讶,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给了他几次机会,他每次回答都基本正确。下课后,校长还表扬了他。此后他上课表现更积极了,并且回答问题也更准确了,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从我所经历的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么喜优厌劣,要么在教学中与少数优等生“演小品”,而把多数学生当成观众,致使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这个事件中,张良同学虽然日常所回答的问题不理想,但他却非常的积极,一心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我一贯的做法却伤害了他的上进心,使他在领导听课时,前半节课一直没有敢举手发言,直至后来,强烈的上进心和参与精神趋使他“把手举得高高的”,并且他的行动和精神征服了我,才有了案例中圆满的结果。作为教师应把自己的受洒向每一位学生,只有你爱他们,他们才会爱你,才会主动走到你身边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要求校长对待教师要一视同仁,那么为什么不去想一想,你对你的学生是否做到一视同仁了?

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 虽然在以上内容中介绍了教学方案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绝对一致的教学方案模式,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出各种书写形式的教学方案。例如,如果教师对本班的学生已十分熟悉,那么就可以不必写出“学生的情况分析”。但就基本思路而言,应该始终贯穿着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这里介绍几个数学、语文的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并可进行比较研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角边角、边角边和角角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量及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线段相等和角机等的各种证明题。 任务分析 学生学习时,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固着点(对所学习的新知识起支持作用的原有知识)对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提问、讨论、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缩小新知识与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 在本节课中,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2.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3.能够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力和对应角; 4.能用SAS和ASA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角角边(AAS),以及熟练掌握各项公理和定理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 学习平面几何最主要的难点就是当几何对象出现在复杂的背景中时,正确的找出求证问题的已知条件。如何从图形背景中区分出几何对象是成功地解决几何问题的首要任务,也就成为教师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几何证明中,识别一个对象,不仅依赖于实际图形,而且要依赖于知识和需要。那么在几何教学中,采用什么方法,比较有利于训练学生从图形背景中区分出几

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用真实的语境,多样的评价鼓励孩子听说英语 -- 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情景下运用英语交流为目的的思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搜集现实中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听、读、说、写四方面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并且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听、说。 [具体过程]: 这学期,有一次开放日活动。我教的是3B的family members。为了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兴趣,并且深刻地记下这节有意义的课。我请孩子事先带了一些家人的照片,准备课上时请同学上来阐述。后来,我发现,将他们家人的照片剪切下来,放在电脑上展示,会不会更容易学习和使用新句型呢?我按照这样的思路重新设计并上了一节开放课。 师生问候完毕,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快速回顾了上节课的八个家庭成员和问句Who’s he? 和Who’s she? 同学们一起问问题,传到HELEN AND MIKE的头饰的同学回答He’s/She’s… 紧接着,我就出示了一张陌生老爷爷的照片,一个大问号在旁边,我问:wh o’s he?没等学生回答,我就问Is he your grandfather?慢慢重复了问题两遍。然后说:Excuse me,…, Is he your grandfather?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我Yes,he is./ No, he isn’t.我请回答不是的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来问一问你认为是知道答案的同学。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一个问一个,问到了每个角落的孩子。当听到No的时候,不但问的同学失望了,听的同学也一阵失望。同时,又很期待地问下一个同学。当听到期盼已久的yes时,每个孩子都很开心。 一张照片还不过瘾,我又趁势出示了几张处理过的照片和需要用到的句型,请同学们小组问答练习。对于真实的问题,孩子们一问一答,饶有兴趣。 真实,使得这节课异常地热闹。孩子们的好奇,孩子们的表现欲,一下子涌了出来。但是,课堂是需要纪律来维持的。在自由对话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讨论中,甚至不愿去倾听别人的对话,这时候,彩色粉笔帮了我的忙。 T: OK.Now, let’s have a look. If you speck good enough, red star; listen and respect enough, blue star; always put up hands, green sta r!(发言好,红星一颗;会听的,蓝星一颗;常举手,绿星一颗。比一比,哪一组五彩星最多!) …… T: group 1, you can listen, blue star for you. 如此下来,孩子们不但能够兴趣饱满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并且能够努力去积极思考发言,并仔细听他人的对话。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但能静下心来听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谢玉燕湘潭市雨湖区江南中学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要以知识的生成为主线,认为新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顺应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群体和个性特点(思维与情感特征)、学习类型,合理设计教学事件,用以支持各个阶段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和个性发展,营造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学习。本节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课程资源,创设适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景,促进不同层面和特征差异的学生在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模块2,第一章,孟德尔从个体性状出发,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和第二章的第一节,从细胞水平通过对蝗虫等生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发现了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的传递情况,那么本节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萨顿的实验观察和类比推理以及摩尔根的实验论证,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即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解决了基因在哪里的问题,是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与强化,也为后续的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什么)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本节栏目内容丰富,为教师设计学习环境提供重要素材。 学生情况:学生(高一下学期)通过初中和前面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人类眼皮及豌豆等生物的性状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本知识。学生的思维形式已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辨证思维特征,情感方面更趋向于独立和自主。本校学生由于生源较差,整体素质远远低于示范性中学的学生,而且同班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班级人数较少。

生本课堂教学案例《连乘应用题》“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它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积极开展生本教育,努力的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生本课堂也有局限性,生本课堂比较适合一些简单的教学知识或生活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近的内容,比较适合中高年级和中等偏上程度的学生。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充分地利用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尽量给学生多一些生本课堂的教学。 记得在第一次实施生本课堂时,我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精心挑选了“解决问题”例1的教学,这节课是两步的连乘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选择了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其次,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都要求让学生经历全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其三,强调合作学习,从信息的提供,探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到组织,讨论交流,都体现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搜集、创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讲“解决问题”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预习例1,并提出要求,除了自己会做,还要把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其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