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2003年9月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袭击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首当其冲,在经济发展、人际交往、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政府政治、健康、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党中内、国务院果断决策,在一手抓抗击“非典”的同时,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保持良好态势。但非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则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非典与经济

目前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良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53亿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2% 。上半年,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质量和效益比较好。一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收。三是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但非典对经济滞后影响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显现,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走低,主要表现在:

1、对就业影响大于对GDP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今年城镇要新增1000万个劳动力,目前有600万下岗职工,800万登记失业人员,而今年计划新就业1000万人,其中净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是高校扩招以来首次毕业的一年,比上年净增67万人。截止6月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0%,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次非典主要打击的是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度最高的服务类行业。如餐饮就业人员有1700万,住宿业就业人员有1200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为6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000万人,还有零售业、娱乐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与工业相比,其在就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大于占GDP的比重。非典期间,还有1000万农民工返乡,存在着大量人员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

2.对居民收入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业减少直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去年农民增收的四成来自进城务工收入,今年非典将直接减少农民打工收入约二三百亿元,农民减收已成定局。城镇低收入群体也受到严重影响,其他各阶层居民收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从居民储蓄存款可以看出,一季度储蓄存款增加7642亿元。二季度储蓄存款增加3047亿元,明显少于一季度。在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的减少,表明其收入减少的幅度更大。

3.对出口的滞后影响。出口滞后期一般在3个月以上。一是商务人员往来基本中断,非典期间先后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实行人员往来限制,将严重

影响影响纺织品、玩具、农产品等需要看样定货的商品出口。二是出口订单急剧减少,直接损害下半年出口。今年春交会出口成交44.2亿美元,比去年春交会下降74%。4月份以来,玩具出口订单下降五成,纺织品服装出口订单下降三成。全国纺织企业开机率普遍下降,广东等地开机率只有30%,江苏部分地区已全面停机。由于客户流失,还会影响中长期出口。三是国外借非典之机对我设臵新的贸易壁垒,我外部环境趋紧。特别是美、日等国,对我食品、农产品、服装、玩具、中药材等商品加强了检疫检验和限制措施。

4.对工业的滞后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出口的影响直接波及到工业,因为出口产品中主要是工业品。二是国内消费受影响后,将影响工业生产。工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工业GDP占全部GDP的45%,在GDP增长中,工业增长所占比重更高。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7.2%,4月份增长14.9%,5月份增长13.7%,6月份增幅回升至16.2%,仍低于一季度。工业生产受到影响的订单、订货,周期短则2至3个月,长则半年以上。分行业看,非典对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轻工、纺织行业影响要大一些;对机械等影响主要是在货运和人员往来上,影响相对小一些。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000家重点工业企业的专项调查,其中有46.l%和45.4%的企业分别反映当前订货、盈利减少,有47.8%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销售,这对后几个月的滞后影响会越来越大。

此外,在其它方面存在的滞后影响。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进一步失衡:本来这几年我国的投资率已经在不断上升,消费率则不断下降,此次非典主要打击的又是消费,使原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更加不协调;一些投资领域出现重复建设苗头,并潜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主要是房地产、汽车、钢材等行业出现投资过猛的势头,一些行业出现过热现象。

二. 非典与政府改革

1、政府行为公开化,透明度提高

为了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党中央和国务院当机立断,调整有关方面和地方的政府主要负责人。政府行为增强公开性,提高透明度,说真话、讲实情,及时公告疫情信息,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如实、及时地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表明中国政府不仅是对国民负责任的政府,也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政府。抗击"非典"推动着行政法治化的前进步伐,推动着政府民主化的加快发展。这个鼓舞人心的巨大进步,其意义远远超过抗击"非典"这一场斗争。

2、政府财政投资向公共事业倾斜

截止5月6日,国家和地方财政为非典防治投入的资金将近80亿元。而年初

并没有抗非典的预算,非典开始后财政部门着手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会议、差旅、出国等经费,增加对非典防治工作的投入;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也及时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防治非典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建立了资金调度机制。

深层次上,非典是调整政府财政投资的契机。一部分钱投向公共事业,财政紧张了,势必会暂缓或减少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生产性的投入,调整财政功能,进一步把中央财政调到应该担负责任的公共事务中;而地方政府也会少一些"政绩工程"。

3、政府理性的崛起

我们在抗击非典中更大的收获是:整个政府思维模式和治理方式的改变。这些改变,昭示着政府理性的崛起。

(1)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其责任不能虚臵。问责必须到人,而不能仅以一些虚化的理由来搪塞;

(2)一个人民的政府,各级官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实事求是,而不是对上级的面子和喜好负责。那些脑子里惟独缺乏群众意识的官员,理应深思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叫“人民共和国”的内涵;

(3)在一个开放的、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政府不能再像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遇到问题,总是先"内部消化",再告之公众(甚或就不告诉公众)。这种“公共问题内部化”的思维,只能将政府与公众隔离开来;而事实上,面对永远的变化,未知的复杂,一方面政府的理性永远是有限的,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另一方面没有人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灾害责怪政府,但他们有权利要求实时的、真实的、透明的反映;

(4)因为“有限的理性”,我们不能让任何人“垄断”话语权利,垄断“真理”。意见的平台必须开放;

(5)在一个全球化影响越来越深的世界,国际参与与合作是无法拒绝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在全球化时代,合作是战胜新疾患的惟一办法。”

而在更深广的层面上,“非典”中政府行为的调整,标志着一个“公共管理”时代的来临,昭示了“治理时代”的先声。

从我国政府防治非典的措施来看,“治理”已经隐约可见。从胡锦涛和温家宝等领导人的讲话来看,“公共利益最大化”、还有最近经济提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他们明确而坚定的要求,人民健康比经济利益更重要;对于中国内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积极寻求了国际合作,可以说,政府不再将自己看成惟一的权力来源。医疗机构、专家组、世界卫生组织都参与了治理活动,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在一些社区,自愿性的公民团体主动分担了原来一直是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有些地方的医学专家因为不同意官方机构的判断,坚持己见,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这说明,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已经出现了自

上而下的“统治”之外的其他管理方法和技术。透过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安排,国家的权力在向社会回归,“执政为民”的另一面就是“还政于民”。

5、非典危机加速社会进程,推动高官问责制

突如其来的非典击中了数千名患者,同时也击倒了一大批政府官员。4月20日,国家已经把非典纳入到了传染病防治法,这意味着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各级领导都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如果承担不好,就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受到相应的处理。从4月20日5月15日,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上百名政府官员纷纷受到党内和行政处分。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被免去党政职务。在一次突发事件中受到惩处的官员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种做法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

经过这次非典,我们可以看到非典危机对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对整个行政管理的职能带来深刻变化。经过这次非典,行政体制上的很多弊端,这次暴露更加充分,因而对行政体制的改革会加快速度。实际上“问责制”过去就有,问责就是责任追究制度,把应该承担的责任追究到位。只是现在大规模动用了,一些官员不得不改变原来的那种迟缓和懈怠的工作作风,这也意味着将来的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把“问责制”细化、程序化,其可操作性会越来越强,对官员的要求应该越来越严。更为重要的是:在非典过后的今天能够把这种改变变成一种常态,进而形成一种制度。

6、政府发展机遇

非典疫情的国际性,促使中国的内政行为充分与国际接轨,以医疗卫生系统为主的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事实上接受了一次国际大检阅,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潜在收获是巨大的。

非典使一季度开局良好的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慢,但相对此种短期损失,新政府广泛建立起的应急系统,以及即将纳入法制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所将带来的深层变革效应,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此次疫情也是对迈向公民社会的中国民众心态的一次检阅,政府和民众因此增强了磨合。在中国此次非典危机中,尽管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在最初阶段并不协调,但随着政府工作的改进,人们的心态也日益趋于理解与配合。

三.非典与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

1、非典对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非典作为一种新的致命性传染病的出现,对健康及医疗卫生行业而言,首先意味着一种严峻的挑战,因为非典具有医院聚集性的特点,使医生、护士等卫生从业人员一下子成为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职业。

广东省在疫情发生初期,由于对其传染性认识不足,医务人员感染发病率极高,有的医院呼吸科几乎全部医务人员感染发病,有的不幸殉职。由此可见,医

生护士职业的风险程度有多大!由此,便会引发这样一个现实课题:将来,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样一个高风险职业呢?特别是那些容易受感染的岗位呢?这或许就是非典对医药卫生行业所可能带来的最致命的感染。

许多人不讲卫生的习惯也可以趁此机会改变。改变这种不讲卫生的习惯,可以提高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

非典时期现象:健康节目收视率飙升。中央电视台的不少知名栏目快速把目标转向了防治"非典"的宣传,推出特别节目。

2、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机遇

非典危机促使医疗保障事业、健康政策和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健康观念也深入人心。非典促使国人用新的发展观思考问题,为健康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非典使全民卫生观念陡然增强,将带动许多产业的大发展。卫生清洁消毒设备近年来已走入家庭,但在各行各业中并没有突出的位臵,非典后这种格局可能改变。

每一次疫病的蔓延,必然带来医学研究和医药生产的大发展。非典期间各类抗毒、增强免疫力的西药中药热卖,而开发亟待突破的非典疫苗更是一个让人眼热的商业良机。另外,科技与医疗和保健结合的产业化倾向也将出现。非典使人们被动地相信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人们今后不得不尝试利用一切手段,包括现代科学以及传统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健康,这类需求将滋生出新型的医疗和保健产业。即使是极普通的口罩和体温计的需求,也会带动出相关的高科技产业。

非典的暴发也让我们看到,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领域。非典危机逼迫政府调整支出机制,在财政上对公共事业尤其是医疗卫生保障事业投入力度增大。这也客观上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推动其的发展。

此外,非典提高了人们对健康和锻炼的重视程度。健身场所的建设,体育用品的产销,因此都会面临新的良机。

四.非典与文化

1、非典对社会文化及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带病上班会受到表扬,但医护人员明明得了非典,需要立即隔离,可却带病上班值勤,那不是增加了传播的机会吗?献身精神是需要的,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一般社会生活来说,若一个人不幸得了传染病,就不要再提倡献身精神,而要提倡对自己、对同事、对公共场所和对社会安全负责的精神: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跟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安全负责,是统一的。

在美国,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餐馆,大都是同桌分餐、个人吃个人的。从中国文化角度看,这也许太没有人情。然而,从保证健康卫生的角度看,分餐关注

每个人的安全,能大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具体人的健康和安全,不是很讲人情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活文化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大城市,分餐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纳。这种变化,并没有使中国文化消失。问题是:分餐一类更关注具体个人安全的文化观念,能不能普及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能不能由大城市普及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呢?

非典的肆虐毫无疑问集中了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它击中了我们的弱点。但是,我们痛改前非的时刻也到了,我们可以借机传播文明:传播政治文明、传播媒体文明、传播饮食文明、传播卫生文明。

非典对中国的挑战,不光是医疗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文化观念的挑战。相信在不久未来,中国必定出现更新的面貌、更健康优美的环境和更开放的文化心态。

2.文化发展机遇

(1)公共价值的回归

在中国,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带来了个人本位主义的膨胀。但是,非典危机使我们开始回味共同价值,也就是集体安全体制,公共健康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在集体恐惧中开始醒悟:来自公共健康和公共安全领域的危机有可能远甚于战争的威胁。

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人人在检点自我,再也不能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了;再也不能狂饮暴食、盲目减肥,自伤体质、损害免疫力了;再也不要抱着不良饮食习惯不放了。非典入侵的教训太严酷太深刻,它教育人们,维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道德,是多么重要和紧迫。据报道,执法力度加大,对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者,最高罚款数额为200元,但在防治非典时期,一般按上限执行。过去也有过对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和扔烟蒂、纸屑等垃圾者罚款的规定,只可惜未能坚持下去。抗击“非典”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政府有关方面对“执法从严”重要性的认识,并认真贯彻执行。

(2)对全球化的再认识

非典使人们重新认识全球化的新契机。全球化时代不只有WTO,还有WHO,不能只有经济的全球化,我们的公共卫生、安全、健康福利、社会文化和行为准则都需要与国际接轨,社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强调国际协作,这才是全面的全球化。

(3)冲击使民众心态豁达

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人类每一次的道德进步都是以重大危机的出现为契机的。道德会停留在习惯、风俗、风气当中,蔚然成风,所有人都被裹挟在潮流里。

所以,非典可能带来一个强制性突破原有道德体系的契机。人们对于金钱的、工作和传统价值的认知将面临调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被隔离或闷在家里一

段时间之后,特殊的危机冲击使许多人的心态变得豁达,重新定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心态上的回归。

(4)民族精神、社会凝聚力增强

非典在北京、广东等地肆虐以来,民心、民风、民气使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豪言壮语,响彻寰宇。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五十六个民族的向心力、亲和力,在突然降临的天灾面前,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巨大物质力量。祖国关爱海外儿女,对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华人因非典无端遭到白眼和歧视备感揪心,而海外赤子亦心系祖国,慷慨解囊,美国华人的捐赠物资远渡重洋,送到了北京。抗击非典的斗争激发了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提高了亿万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在这场战争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冒着危险,深入学校、工厂、乡村,本着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人本的精神与社会各界共研抗非典大计,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这场战争中,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以大局为重,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垛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

非典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照出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照出了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无私无畏,敬职敬业,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5)企盼公民文化的觉醒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们感到,中国的公民社会、公民意识也亟待培育。从无端的恐惧到非典病人擅自离开隔离区,从谣言蜂起到盲目抢购。我们看到,当社会遇到危机挑战时,个体如同分散的马铃薯,无法凝聚成起理性的气氛。这和长期以来我们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的发育不充分、公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大有关系。而当社会的力量远远弱于政府力量时,公共问题的解决又只能听凭政府,陷入旧的循环。

没有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公民文化的建设,或许有“善政”,不会有“善治”。而公民社会发育的前提,又在于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和维护。

中国的传媒炒作过许许多多的名流明星,但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有谁挺身而出,发挥公共人物的影响,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当李嘉诚为香港的医护人员捐出100万个橙的时候,我们得知,在外商务出差的中国富豪,包下私人飞机回家。他有这样的自由,这对他的企业也是最安全的选择。区别只在于,他只能想到自己,他是富豪,但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可以拔走一座山。”在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征途上,我们就曾经看到像伊丽莎白·泰勒那样将为艾滋病筹集资金作为近乎专职工作的大明

星,看到过黛安娜王妃抱着一个身患艾滋病孩子照相,让更多人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恐惧,看到过染上艾滋病的篮球明星约翰逊在电视屏幕上讲述如何防病,看到过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公开承认他的儿子已死于艾滋病。然而,在抗击非典时,我们的英雄基本上都是战斗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医护人员。

我们赞赏政府理性的崛起,更企盼公民社会的良好发育。两者结合,善治可期。

非典与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对策研究与主要任务

应当指出的是:非典病毒至今未被人们完全认识清楚,今冬明春也许还会卷土重来。下一步,要把非典的监测体系和防治体系制度化、长期化,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在这个前提下,要继续落实年初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并适当完善调控措施,把当前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一.引导积极因素,变危机为机遇,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变危机为机遇。非典疫情虽然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但专家们认为,这场突发性的灾难也产生了一些虽然不直接增加GDP总量但必将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非典”的侵袭使中国体制中的深层矛盾进一步显露,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变坏事为好事,对这方面的有利影响要有足够的战略估计。以打赢“非典”战役为开端,推进中国的体制改革。

二是建立全新的发展观。抗击“非典”,也从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视野促使人们思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及“指标设计”问题。过去及现在,中国考核经济发展主要用的是GDP指标,但这只是一个经济增长指标,虽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水平,但并不能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非典”事件更加尖锐、鲜明地提出了“经济增长”与“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按照新的发展观,不仅要追求“人造财富”(传统的GDP)的增长,而且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还要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GDP”)。要用新的发展观来思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人造财富”的GDP会有所减少,但“人文GDP”会大大上升。

1.对受非典影响严重的行业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多数受影响的行业,要完全恢复正常经营水平,一般要到第四季度,有的要到明年上半年。例如:餐饮业的主要客源顺序是商务客、旅游客、本地居民消费,但从目前恢复的秩序看,为本地居民消费、商务客、旅游客,预计商务客将在今年四季度恢复正常,旅游客将在明年一季度恢复正常。而住宿业的主要客源是商务客和旅游客,所以住宿业的恢复期要比餐饮业晚一个季度左右。继餐饮业、住

宿业之后,旅游业的损失更大,国家旅游局预计,今年国内外的旅游总收人要比去年降低500%,损失达2700多亿元,旅游业的完全恢复要到明年上半年。这些行业全年减收已成定局。考虑到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消费这个大局,要坚决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适当扩大优惠政策的范围,在水、电、租金等方面也采取一生的裁林接访定的帮扶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受影响的行业能够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

2.把促进和扩大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监督检查,探索和完善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居民健康医疗以及各类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扶持他们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通过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确保实现今年就业的宏观预期目标。

3.努力扩大居民消费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要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还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试行直接补贴农民的办法,探索逐步放开粮食收购的路子。进一步清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其次,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低收入者和困难人员的救助,因非典疫情导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员,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再次,要按照年初预算确定的任务,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二是理顺消费环境。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

4.合理调整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

调整国债投资结构,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加强在建国债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设施等建设,加大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国债贴息,特别要加大对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人民银行已就此发出通知,对贷款条件更加严格,特别是控制高档房地产的投资,土地部门要严格审批高档房地产开发用地,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对超规划多批、非法圈占以及不符合城乡规划的项目用地依法进行清理。制定能源、重要原材料、汽车、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抓紧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行业准入标准,及时发布汽车、钢铁、有色、建材、房地产等行业的市场供求信息情况,

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与货币投放,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防止出现新的金融风险。深化投融资改革,防止重复建设。

5.认真做好外贸外资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在今年进口环节税超收的情况下,增加出口退税指标,加大退税力度。加快恢复和推动正常的国际商务往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针对国外对我出口商品技术、环保、安全等壁垒升级,反倾销调查增多,启动特保立法等情况,积极做好应对工作。继续适度增加进口,只要进口不损害国内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且可带来税收的稳定增加。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进出口通关环境,落实各项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带资承包和境外资源开发,带动国内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认真执行和充实《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加强内地和香港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从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构建危机控制体系,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实行危机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持着稳定和良性的发展势头,大规模传染病已经消失很久了,因此社会缺乏对于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尤其是公共健康和安全危机的应急机制。而全球许多国家对于公共突发事件,都有相应的应急机制。"非典"的爆发,将有效促使我国各级各方面应急机制的建立。“非典”爆发后,国务院已经决定拨出专款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处理机制。

其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重大的危机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就我们所及,有石油危机、战争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自然灾害如地震造成的危机,再加上传染病带来的危机。中国有幸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损害,但却成了这次非典危机的重灾区。虽然危机的直接影响有大有小,就以此次非典事件来说,不确定性的影响大大高于事件本身的影响,非典对人们信心的影响不可小视,特别是对政府的公信力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是一个更大的考验。因为,政府的效能不仅表现在平时的办事效率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危机时期的处理上,即表现在能否采取恰当而坚决的措施,迅速摆脱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首先要做好危机事件的预警和监测,这取决于对相关信息的把握和处理。

其次,要做好危机来临前的防范化解工作,或者推迟其发生,以便做出更充分的准备,或者分散和阻滞其冲击。

再次,要做好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和处理,关键是要消除危机产生的恐慌情绪,减少危机中的从众效应,控制和防止危机的扩大和扩散。为此,危机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决策和指挥系统、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物资准备和调度系统、人员培训和技术储备系统,并先行开展反危机的理论研究、经验学习和各种应急方案

设计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鼓励公众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保证社会学所说的信息对称和信息充分,对公众和政府都是有益的。我们也看到了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在主流媒介、电台、电视台的大规模宣传,这种主流信息渠道的传播,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流言、谣言的传播和危害。媒介信息的公开、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众对媒介的信任,而公众对媒介机构的信任与对于其传播信息的信任是相互影响的。

作为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机制,应当包括相关政策法规,快速决策制定过程,高效统一指挥系统,有效畅通信息网络,疾病预测、预警和预防控制体系,强大社会后勤保障制度,人才快速培训和长期储备建设,以及防护条件快速改善等多个方面,其内容综合起来就是三个词:快速、通畅、安全。

在面对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社会怎样去承担责任?应该有三个层次:其一,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它依然应该承担全部社会的管理工作;其二,非政府组织,包括机关、厂矿、学校、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福利组织、NGO组织;其三,公众个体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积极预防的同时,要保持镇定和勇气。

在付出许多代价之后,"非典"可以战胜。但必须看到,今后危机还会在我们身边徘徊,对控制危机要做出制度性安排,加紧建立中国综合的危机应对体制,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上控制危机的基础条件。

为更好地应对和控制危机,中国应当积极探索,构建自己的危机控制体系,包括:建立国家危机控制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建立综合性危机管理机构;建立危机信息收集网络和分析中心;制定应对危机的政策,设计危机处臵程序并获得立法授权,如制订危机时期媒体管制办法等;制定各类危机处臵预案,建立反馈性预案的快速生成系统;加强对公安、武警等的处理危机培训;研发处理危机需要的特种技术和装备;建立全国性的危机控制指挥自动化系统;建立分类管理与区域化管理条块结合的危机管理体制;建立国际间危机协调机构。

2.铸就现代社会道德基础

"非典"引发全球华人的深度反思,也引发对生存价值的深刻思考。5月19日的香港《亚洲周刊》刊文指出,与"非典"的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洗礼,击中了一些生活方式的弊端,空前提升了整个社会强烈的防疫意识。防范"非典"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而陋习的根源大多来源于公德意识丧失与欠缺,为病毒流行提供了土壤。这是"非典疫情"带来的意外清醒剂。经历了非典肆虐的人们喊出了一句肺腑之言:要有一颗公德心。

反思"非典"在我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也引导社会公众再次以大国国民的心态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卫生习惯。"非典"爆发后,"洗手"这个普通词语的使用频率节节攀升。国人有五千年的文明传统,"焚香净手"更是儒家礼仪的一个重

要前提,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焚香净手"居然成了防止"非典"蔓延的一个卫生习惯。

今天在防治"非典"中提倡的良好卫生习惯,可堪比拟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深入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不少人记得小学时候老师们常常提醒"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这次倡导甚至更加深入人心,毕竟在关系到自身健康和命运的时候,人们总会提醒自己,也许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会帮助自己逃过病魔的一次劫掠。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卫生习惯,铸就了现代社会公共健康和社会道德的基础。而这一切,正是走向开放和发展的中国所需要的。

3.反省和重建公共医疗保健制度

非典暴露了我们现行医疗保健制度的缺陷,使我们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现行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不同的人群被分成三六九等,实行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医保标准,特别是城乡二元分离,充满了各种各样歧视性的规定,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基本上被臵于现行制度安排之外,比改革开放前不仅没有进步和提高,反而出现倒退和衰落。此次非典为害,中央政府拿出20亿元,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各个地方也为防治非典而康慨解囊,北京也拨专款3.2亿元。这样做是正确的和必要的。然而,一般人的弱点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政府的短视行为更是突出。能否借着非典为害之机,重新检讨和彻底改革现行医疗保健制度和公共政策,建立起包括城乡在内的普及性的全国医疗保健网络和医疗保险制度,为所有公民提供大致平等的公共医疗服务,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增强和提高全民的体质,就成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不仅是医疗保健制度的重大改革,而且是政府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公共政策的根本调整。做到了这一点,这次抵御非典的战斗不仅是大获全胜,而且从制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反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面对这次非典的为害,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而收获则太小。借着非典的伤痛,反省和重建公共医疗保健制度的最好时机。

4.取消新闻管制,推进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

这次非典为害,还暴露了现行制度的一个根本缺陷,即新闻自由的缺乏和言论自由的不足。而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65.63%的网友认为媒体在抗击非典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新闻管制的强度对于事态的恶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既然发病在去年,如果没有新闻管制,能够自由报导,那么,就有可能尽早发现,引起政府和公众的注意和警惕。如果能在春节前发现,就有可能减少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扩散效应。由于非典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这一点不可能做到,但是,2月18日,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疫情,钟南山教授早已临危受命,出任广东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他根据临床经验和观察,大胆否定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鉴定意见,力陈病因,就应当公之于众。这样,时间就可以大大提前。然而,由于新闻管制,直到3月下旬,当各种小道消息已经传开,网上信息铺天盖地,官方报刊仍然一字不露。更有甚者,当钟南山教授提出开展协作,并主动与香港大学合作,竟被有人视为缺乏政治警惕。可见,新闻管制已经渗入某些人的骨髓,其为害之深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伤害,再一次说明,政府既是反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危机的重要原因。

公开性既是取信于民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消除危机时的恐慌情绪和从众效应,防范和化解危机、稳定大局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做到公开性的基本途径和首要步骤是新闻和言论自由,这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在现代技术和信息条件下,新闻管制也管制不了,限制言论更是自欺欺人;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可以管制,互联网则管制不了,其他传播途径就更管不住。与其出力不讨好,为什么不顺应潮流,改弦易辙,实行新闻和言论自由。其实,做到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把政策决策和自由讨论区分开来即可。

5.以法制轨道运作反非典

将非典防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形式明确公民、社会有关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依靠法律手段推动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动员全社会同心同德,共战非典,这是一项治本的举措。这就需要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我国已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同时要适时进行修订。

各级人大要大胆和善于运用询问、质询、撤职、罢免、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的监督方式,进行监督,对那些不是以民为本,官本位思想十足,只盯着乌纱帽,效率低下、敷衍塞责、贻误战机、造成恶果的庸官,拿起手中的"权仗",进行撤、罢、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从尊重宪法和法律,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来认识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意义,大胆运用这些刚性的监督手段,提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权威和实效。同时,应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实施这些监督手段的规范化运作程序,使之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各级人大要推动政府建立健全对公众利益负责的机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中国与美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2)分散安置(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 2.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或流落社会或由家庭抚养。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 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如今,近半个世纪已过,雷锋精神依然常青不衰。雷锋精神的精髓——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所在。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今天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1-01 15:10:00 ] 作者:刘翠霄编辑:凌月仙仙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 分 2 【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 分 3 【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X 得分:25.0分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 分 2 【判断题】1950 年3 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X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 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 年相隔已48 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 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5.0 分 【多选题】社会学的想象力适合用来解释以下哪些情形() A、小华与父母很疏远,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很少见面。 B、丽丽与同学闹矛盾了,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C、来自农村的小刚发现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连在一起的,其对社会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奠定了其在学术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费孝通先生虽然如今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其留给我们的是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追溯费老的学术历程,理清费老的学术轨迹,深思费老的学术启迪,对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后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 一追溯费老的学术历程 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努力是与其毕生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追求分不开的,费孝通从事学术研究70年,学术历程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三四十年代对中国乡村的研究;社会学重建以后到九十年代对中国小城镇的研究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九十年代后期对文化自觉的研究,费孝通每一次的学术贡献都是社会学中国化曲折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1)对中国乡村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江村经济》是在吴文藻先生所倡导的实地的社区研究的方向指导下,运用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取得的卓越成果。《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体系的书” 该书“将说明变化着的乡村的经济动力和问题”(注费孝通:《江村经济》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 这本书在社会学中国化上有两个突破:一是打破了模仿或者照搬西洋模式的状态,开始“企图运用西洋传过来的科学方法和已有的理论去观察中国的现实生活,更进一步想对中国会有这样的德问题作出解释”(注费孝通:“中国社会学的成长”载《社会学研究》第七期)二本书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开拓上亦有重大突破。它离开传统人类学对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首次开创了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政治上占有重大地位的民族较先进文化的研究。(注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42) 《禄村农田》是《江村经济》的姊妹篇,同样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为研究对象,但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江村经济》中重描述相比,重解释,更具有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生育制度》一书主要对中国得乡村婚姻家庭、生育、性等各种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在此开始转向了微观社会结构的研究。 《乡土中国》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社会结构,这是社区学派研究的重大突破。 费孝通在早期的研究中提到:“从乡村研究里,我曾想逐渐踏进更复杂的市镇社区,可是因为种种限制,我没有如愿以偿。我计划的街集调查并没有实行。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找机会去实地研究一个市镇。至于比市镇更复杂的的都会,我还不敢做一个具体计划。但是我明白如果不了解乡村以外的各种总不同性质的社区很容易像摸象的瞎子,把象形容成四根大柱子。”(注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p152-p153) 这个愿望终于在社会学恢复以后如愿以偿。从此费孝通开始迎来了第二个学术高峰期,费孝通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 (2)对小城镇的研究 费孝通形迹踏遍大江南北,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小城镇大问题》(1984)《小城镇四记》(1985)《论小城镇及其他》(1985)《行行重行行》(1992)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费孝通把小城镇的研究重心放在了江苏,对小城镇作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在《小城镇大问题》中费孝通作了概括“类型、分布、兴衰、发展”。在这一时期,费孝通提出了“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后期,费孝通把研究的视野逐步扩大,踏遍中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温州模式、民权模式、珠江模式等,并在宏观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 (3)对文化自觉的研究 90年代末。费孝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文化自觉上。比较能够体现其学术思想的就是《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系统地阐述了其文化自觉地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 ————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 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 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 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这是对于福利制度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精神的内涵表现并不明确,而且无法理解其组成的划分。福利的内容包括许多对于不同对象的政策和内容,所以在时间划分之后需要首先需要对于机构的发展有所了解。 建国初期,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板块。民政福利的初步形成。府包办的民政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面向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精神病或弃婴和残疾人等。它分为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福利企业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各种福利院、院等收养性机构。后者过建立福利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内务部,民政部前身以及各级民政部门一直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项事业后来便被称为民政福利. 职工福利的基本确立在民政福利只覆盖极少数特殊人群的情况下,城镇绝大多数居民的福利保障则主要是通过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职工福利的方式来获得。职工福利由职工所在单位举办。它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只要凭本单位的正式职工的身份即可享受是消费基金分配的一种形式。职工福利作为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三类: 1 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减轻家务劳动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宿舍、浴室、食堂、理发室、托儿所、幼儿园等。2.减轻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建立的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助,探亲补贴,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等。3.为丰富职工生活建立的文化福利设施和组织的活动如文化宫、俱乐部以及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1957~1983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在曲折中发展不断扩充,形成了国家负责板块分

2018年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答案

第一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1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系统性质,这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客观依据。 B、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的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成绩:100.0分 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 2【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多选题】下有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不正确的是()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B、费孝通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提议将社会学系的任务明确定位为培养“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需干部“。 C、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是北大社会学系和清华社会学系。 D、不少社会学家被划为右派分子 我的答案:BC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