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运用研究论文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运用研究论文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运用研究论文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运用研究论文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运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出血的临床运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接受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亚低温治疗组50例,常温治疗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9/50),常温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22%(11/50),亚低温治疗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超过75分的例数明显较对照组多,小于45分的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

1.2 治疗方法接收诊治的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大小和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合适的手术治疗,在手术之后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测[3]并进行血压控制,降低患者颅内压,给予营养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4];亚低温治疗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方法。降温的方法为:使用hgt-200电子冰毯降温机,同时搭配肌松及镇静等药物进行降温,令患者使用呼吸机呼吸,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保持患者肛温在33至35摄氏度,连续低温治疗2到3天,停止使用物理降温的措施,逐渐的复温。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电解质,血气分析,出血情况及肝肾功能等。

1.3 评定标准在患者治疗结束之后的第三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评分。按照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超过75分视为生活能自理抑或轻度致残,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亚低温治疗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1.什么是亚低温治疗 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2.亚低温治疗在神经外科的适应症有哪些 ⑴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伴有去大脑强直者; ⑵弥漫性脑损伤,伴有广泛脑水肿及ICP(颅内压)增高者; ⑶丘脑下部损伤,或有持续性中枢高热者; ⑷颅内血肿清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肿胀严重,仍有ICP增高者; ⑸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⑹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初学伴有ICP增高者; ⑺外伤后脑梗死伴有ICP增高者。 3.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⑴患者有严重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⑵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⑶怀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⑷年老且伴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 4.亚低温治疗的准备工作 ⑴应行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监测并记录ICP、HR、BP、R和SPO2变化情况。 ⑵患者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⑶冬眠药物备用:维库溴铵吗啡芬太尼咪达唑仑。 ⑷为防止出现低血压应备用升压药物。 ⑸冰毯温度先设定在20℃左右,根据情况调整冰毯温度,并做好测量肛温的准备。 5.冬眠药物的使用 ⑴患者如有躁动可肌注M1半量(杜冷丁50mg 氯丙嗪25mg 异丙嗪25mg),同时静脉缓慢推注稀释至20ml的芬太尼或咪达唑仑一支。 ⑵维库溴铵先静脉稀释缓慢推注1-2支,再将10支维库溴铵稀释为50ml静脉泵入,开始为5ml/h,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一般为3ml/h持续给药,一般为5-7天。 ⑶吗啡100mg稀释后静脉持续泵入。 ⑷因维库溴铵有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使用冬眠药物时应在保持患者体温的情况下,尽量少用维库溴铵,多使用吗啡。 ⑸在使用维库溴铵时有可能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应在床旁备用升压药物。 6.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2010年版)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 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 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 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 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 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 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0:53:02.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导读]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96-02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 1 临床资料 杜某,女,6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频繁呕吐4小时余”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不规律口服北京降压0号。发病时正在厨房干家务,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不伴意识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发热等症,被急送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60/min Bp 180/110 mmHg,神志呈嗜睡状,无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球向右侧凝视伴细小震颤。左侧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双上肢肌张力较高,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I级,四肢腱反射(+),左侧 Babinskis征(+)。颈抵抗颏胸两横指,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示:右侧丘脑出血陂入同侧脑室;电解质:钾3.7mmol/L,钠137mmol/L,氯97mmol/L;心电图:偶发室早;血常规:WBC 10.6×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诊断:丘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治疗计划:卧床,脱水降颅压,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改善脑代谢及对症支持治疗。 2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急,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发病通常在白天,出血诱因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或减弱的症状体征,常伴明显头痛、呕吐,发病时血压异常升高。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偏身瘫痪为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全脑功能障碍,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可发生脑疝,致呼吸困难、血压不稳,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1 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出血量多时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2.2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多数患者起病初期神志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常诉一侧枕后疼痛、眩晕、频繁呕吐,体检可发现水平眼震、颈项强直、病变侧共济失调等;大量出血可在12~24小时内陷于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且易引发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2.3 脑叶出血又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占脑出血的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各脑叶受损的相应功能障碍(如顶叶出血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抽搐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 3 诊断 动态情况下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异常升高。起病时有较明显的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或持续性意识障碍。头颅CT示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4 治疗 4.1 急性期治疗 脑出血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是脑疝,与继续出血、脑水肿有关,3~5天后死亡原因为各种并发症。在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其治疗原则:防止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外科手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4.1.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及意识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甚至气管切开。头置冰袋。体位:血压高时,头部、上半身抬高20°~30°;血压正常时头平位,血压低时宜头低位。保证营养,若发病3天不能进食者,应鼻饲饮食。 4.1.2 调整血压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反应性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用脱水药后,随颅压降低血压直接或间接有所降低。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会使脑水肿恶化。目前认为调节血压时宜遵循以下原则。 先降颅压,后降血压。收缩压高于20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05 mmHg时,使用降压药。降压时应使用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的药,如硝酸甘油、呋塞米、硫酸镁、或口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予升压药保证脑的血供。 4.2 恢复期治疗原则 恢复期是指脑部基本病变稳定,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消退,受损的脑功能恢复,此期除了原有的内科治疗外,重点应在改善脑血循环和促进营养代谢方面以及康复治疗。 4.2.1 改善脑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此期应选用扩血管轻、影响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药物,开始用低剂量,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4.2.2 康复治疗尤其是偏瘫、失语症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应尽早开始,由专业的康复师有步骤地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显著减少致残。 参考文献 [1]白天峰,刘宏健.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医学信息,2007.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治疗流程 适应症 开始时机 目标温度 亚低温维持 时间 复温最主要的是缓慢可控的复温,每4H体温 升高1℃,恢复至37℃为xx 持续12-24小时 心跳骤停者(特别是院外室颤 性心脏骤停者) 自主循环恢复后仍昏迷(对指 令无反应)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多采用物理、药物联合降温法数小时内 降至目标温度(32-34℃),主要预防降 xx过程中出现寒战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持续3-5天(颅内压高峰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包括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脑损伤后或术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

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 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冰水、酒精浸浴 4.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 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人工体外循环降温。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2015-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2015 AHA/ASA 自发性脑出血最新诊疗指南 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ICH)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美国心 脏病协会 / 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了最新 ICH 治疗指南。该指南一方面是为更新2010 年出版的 AHA/ASA ICH 指南,纳入近五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是提醒临 床医生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性。 该指南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大会和神经重症监护 学会认定,发表于近期的Stroke 杂志。这是一份有关急性ICH 患者护理的全面循证指南,包括诊断、凝血障碍的治疗、血压管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颅内压控制、手术、 预后的预测、康复、二级预防和未来思考等。 现将指南推出的 14 个方面的推荐意见归纳如下: 一、急诊诊断和评估: 1. 基线严重程度评估应该作为 ICH 患者初次评估的一部分(I 类推荐,B 级证据;新增推 荐内容); 2. 采取快速影像学检查(CT 或 MRI)来鉴别缺血性卒中和 ICH(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 上一版指南); 3. 行 CT 血管造影和增强 CT 以筛选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患者(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如果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疑,CT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增强 CT、增强 MRI、MR 血 管造影、静脉造影对发现潜在器质性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具有一定价值(Ⅱa 类 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二、止血和凝血障碍 / 抗血小板药物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类 推荐,C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2. 由于服用 VKA(维生素 K 拮抗剂)而导致 INR 升高的 ICH 患者,应停用 VKA,补充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纠正 INR 值,并静脉应用维生素 K(Ⅰ类推荐,C 级证据);使用 PCCs(凝血酶原复合物)比使用 FFP(冰冻新鲜血浆)并发症更少,纠正 INR 更为迅速,作为首选考虑(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rFVIIa 并不能纠正全部凝血异常,尽管可 降低 INR,从而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血栓形成机制。因此,不推荐常规应用 rFVIIa(Ⅲ类推荐, C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3.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 ICH 患者,可给予患者个体化考虑采用FEIBA(FVIII 抑制物旁路活性)、其他 PCCs 或者 rFVIIa 治疗。如果患者在发病前 2 小 时内服用过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可考虑使用活性炭。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 考虑血液透析(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4. 对于服用肝素的急性 ICH 患者可考虑采用鱼精蛋白治疗(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 推荐内容); 5. 曾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 ICH 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并不确定(Ⅱb 类推荐, B 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6. 尽管对于凝血机制正常的 ICH 患者,rFVIIa 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但是证据表明对未经筛 选的患者,应用 rFVIIa 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缺乏临床获益证据,因此,不推荐应用rFVIIa(Ⅲ类推荐,A 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7. ICH 患者在住院的前几天内应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Ⅰ类推荐, B 级证据);加压性弹力袜对减少 DVT 或改善预后无益(III 类推荐,A 级证据;较上一 版指南有修订); 8. 症状发生 1-4 天内活动较少的患者,在有证据提示出血停止的条件下,可应用小剂量低 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Ⅱb 类推荐,B 级证据;同上一版 指南); 9. 对于症状性 DVT 或 PE(肺栓塞)的 ICH 患者,或可考虑全身性给予抗凝药物或 IVC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IIa 类推荐,C 级证据);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进行治疗需考虑很 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血肿稳定性、出血的原因以及患者总体状况(IIa 类推荐,C 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三、ICH 血压管理: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邳州市中医院 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疝(ICD-10 : G93.501 )、脑出血(ICD-10 : 161.900 )、高血压脑出血(ICD-10 : I61.905 )、基底节出血(ICD-10 : I61.004 )、丘脑出血(ICD-10 : I61.802 )、脑叶出血(ICD-10 : I61.101 )、小脑出血(ICD-10 : I61.400 )、。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 : 01.24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 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 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 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 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

脑出血的治疗指南

脑出血治疗指南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推荐意见 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头颅CT或MRⅠ检查,区别出血和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快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监护病房(NICU)(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推荐意见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有继续出血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和患病率较高,应及时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Ⅰ级推荐,D 级证据)。其中,影像检查推荐意见:CT或MRI都是初步影像检查的首选(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有助于确定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临床或影像学怀疑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建议用Glasgow昏迷量表或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级证据);建议参照上述诊断流程诊断(Ⅲ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推荐意见 颅高压推荐意见: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Ⅰ级推荐,D级证据);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或大剂量白蛋白(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Ⅰ级推荐,B级证据);尚不推荐常规使用高渗盐水降颅压,仅限于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或对于甘露醇无效的颅高压危象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压控制推荐意见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一、技术简介 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 ,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和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 ,16℃以下)。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二、目的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具有疗效肯定和安全方便等优点。 三、适应症 1、重型( GCS 6~8 分)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3~5 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 5、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氮中毒所致的脑缺血及低氧患者。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心肺复苏后脑病。 四、禁忌症、

1.患者有严重的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老年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妊娠妇女。 五、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用物、环境准备是否齐全适宜。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 (一) 降温及复温的速度控制; 1.原因分析 (1)降温及复温速度过快。 (2)降温及复温过程中,冬眠合剂撤离较快。 (3)使用冰块降温,温度不易控制。 (4)输液或鼻饲温度较高,影响整体降温效果。 (5)使用的体温计不正确,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2.解决方法 (1)严格控制降温及复温速度 (2)冬眠合剂应用要适量,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药物泵注入速度和剂量,严防寒颤; (3)保持亚低温治疗仪正常工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必要时加用物理降温措施; (4)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

脑出血临床路径(新)

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 (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

脑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降压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5. 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 7.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

2015年脑出血诊疗指南(转载) 发表者:施俊峰3005人已访问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欒驻边東鏽肠鈐橱縉态儺該籁縣嶁洁钟须縟漵鹜鳌瘋贲维壘僥蓽類課鈞輦锊擊躦热蹑弃锚轨褸缀詭钰藶桢寫鎖徑镉竄还殺蝎評漣萤刪蘿贖。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项龛麩钱鸸厲攙織项与嵘槳矚霁遞屢鼋縶礬跻綆蛴诂伞擁親凜榉褻蝈謾腎鹄禀黄鲧紇蠟颉峦镏 韩酱鹾贻務風决帱韧谬鑰諸嵝镀濁祕鸱莱鳏。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嫻滗煙覯幃谡裊黪邐闯脑浏瀨測罢钰镇铄圍鱸鎖觎缅熾钢寬樱鉉讴渾鸺极販黩愤谳临个錟苁遺狰瓔鋮鋒觀 藶实滠儼齐鄆跃馱烦蠣陨東閨傳。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谝鐸轍發饧舉氲駱甌鳅鰓飆滟讣鵬喬臚枨纊虏繭詵财謙沦吶蘭髏麼島羋广斷駕犖銩謎幫嬋鹗场騁詛烂應乔轅 鈀馱贩諭晉訂护腊侪坞盧鋰锵。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