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危机能带来环境转机吗?

经济危机能带来环境转机吗?

经济危机能带来环境转机吗?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目前已波及到世界各个角落。近期,世界各国政治家们频繁聚会,商讨应对之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场经济金融危机可以说来势汹涌,愈演愈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于难,也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自然也概莫能外。

那么,这场经济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笔者以为,两相权衡,是利多弊少。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二:

其一,伴随经济转冷,中国高耗能产业扩张已急剧减速,“两高”行业开始收缩,从2003年启航的中国“重化工时代”或告一段落,其对环境的冲击力将不可避免地减弱。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以来,高耗能产品产量开始下降,粗钢、乙烯、塑料、化纤、烧碱、纸等产品产量同比出现负增长。水泥、玻璃的产量虽未下降,但增速明显降低。与此相应,今年3月以来,中国电力消费增幅一路走低,已从3月份的两位数降至9月份的一位数。

对于这种现象,虽然目前还看不出是一个短期现象,抑或是一个长期趋势;也难以断言中国从2003年开启的“重化工时代”已经嘎然而止,重化工产业走到了尽头。但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绝好时机。我们可以放手来做多年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使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赖重化工业扩张,那么就有可能把这场经济危机推演为环境转机,“经济寒冬”或许能催生出一个明媚的“环保春天”。

其二,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掀起新一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大大弥补多年来积累的“环境赤字”。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稳健”、“从紧”到“积极”和“适度宽松”,彰显出中国政府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决心。对环境保护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国家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有一项明确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包括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落实这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今年四季度中央先增加安排投资1000亿元。国家发改委已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新增1000亿元的投资,明确其投向为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启动符合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以形成有效需求、有效拉动。

这次出手不可谓不快,出拳不可谓不重。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急迫性,显示出战胜经济金融危机的坚强信念。

对环境保护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我们还记得,1998年那场金融危机,作为应对之举,中国政府掀起了第一轮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1998-2004年短短7年间,国家安排了581亿元的国债资金,拉动了1927亿元的投资规模,支持了1200多个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此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有数千亿元的投入。应该说,1998-2008年的十年,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黄金期”。

多年来,中国积累的“环境赤字”太多,环境投资缺口太大,以致于每个五年计划都难以完成规划目标。这次国家继续把环境作为一个投资热点,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则不仅可收拉动内需之效,也可达到改善环境之目的。果真如此,中国的环境保护就有可能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