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以便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综合,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显然,这一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组织之中的过程。可见,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原有观念)和“需要知道的”(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使原有观念能对新概念、新知识真正起到固定、吸收作用(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即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实施这一策略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先行组织者。如上所述,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某种关系(例如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的“原有观念”这一问题,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解决(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即无法确定当前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具有某种相关性,则不可能转入“传递-接受”教学分支,也就不可能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因而当前要确定先行组织者不会有任何困难,只需把“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已经选定的“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或用某种媒体呈现出来(也可以文字表述和媒体呈现二者相结合)就是先行组织者。至于先行组织者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述或是用何种媒体呈现以及呈现的方式等问题,由于要考虑“注意”、“感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通常是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中专门予以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由于有三类不同的先行组织者(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1)“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

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与保持。在贯彻这种策略时应注意的是,不仅整门课程的内容(即学科内容)要按渐进分化组织,就是课程内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以及各单元之内的各种概念也要按照包容性递减的次序渐进分化地组织。

为了便于渐进分化策略的实施,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C.M.Reigelut h)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而且便于操作的理论方法——细化理论(Elab oration Theory,简称ET)。下面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方法的介绍。

①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细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按照渐进分化策略实现对教学内容(即当前所教学科知识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

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概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概要。学科知识内容通常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概念性内容(说明“是什么”)、过程性内容(说明“如何做”)和理论性内容(说明“为什么”),但在某个教学单元之中占优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内容,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内容中选出初始概要,这个初始概要就是“先行组织者”,也就是用来对新概念、新知识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固着点”。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概念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一个概念定义、若干个概念实例和把概念应用于新情境的练习;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过程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过程的基本功能及主要实施步骤;如果当前选出的知识内容是理论性的,则初始概要应包含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如果某个概念或原理很抽象或者较难理解,就要利用形象化的比喻或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讲解。任何学科内容都可按照细化理论的方法加以组织和排序,而不管这些内容是概念性、过程性或是理论性的。

一系列细化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概要不断进行逐级细化,逐级细化的过程就是逐级的同化、吸收过程,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逐级加深。第一级的细化是指对初始概要(即初始固着点)按“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作适当的扩充,使之变得更充实和更具体一些(扩充得到的新概念、新知识在包容性和抽象性方面都比“固着点”要低);第二级的细化除了是对第一级的细化结果(即起同化、吸收作用的新“固着点”)作进一步细化(而不是对初始概要细化)以外,其它过程和第一级相同。换句话说,每一级细化都是前一级呈现内容的深入与扩展--通过每一次细化,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如此继续下去,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科内容复杂程度为止。

以威特曼(Wedman)和史密斯(Smith)设计“照相机工作原理”教学单元为例,他们确定该教学单元的“概要”是理论性的,其内容包含光圈大小、快门速率和胶卷型

号(与感光速率有关)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例如,若胶卷型号固定,为了保持同样的爆光,当光圈较大时,快门的速率就要提高。这时先不考虑定量关系即先不考虑快门的速率值、光圈的大小值以及胶卷的感光速率值。在“概要”学习阶段,要求学习者运用所学到的一般原理(即上述定性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回答以下练习题:“如果灯光改变,而快门速率要求不变,应该怎么做”。

设计完“概要”和有关练习后,就要转入一系列精细程度不断加深的细化等级设计。仍以上述“照相机工作原理”教学单元为例,在细化的第一级应向学习者呈现关于光圈大小、快门速率和胶卷感光速率等方面的细节内容;在细化的第二级则应介绍有关这几方面的更深入知识,例如让学习者了解景深与光圈大小的关系以及物体动作与快门速率之间的关系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每一级的细化结果都是其下一级细化的“概要”。这是细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事实上细化过程就是对初始概要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

由以上分析还可看到,一方面,在同一等级上可以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其复杂程度相同);另一方面,也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相继的等级中不断细化(其复杂程度不同)。这就使按ET建立的教学系统有较大的灵活性:既可通过横向(同一细化级)了解学科内容各部分当前的细化情况,又可通过纵向穿过一系列细化等级而达到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了解。这种在知识网络中既可横向移动又可纵向移动的灵活性是细化过程的另一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对于超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特别有利的。事实上,考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ET的基础,而超媒体则允许我们建立起这种联系并可实际应用。换句话说,ET提供关于如何建立知识结构模型的理论框架,而超媒体则提供把这种理论框架付诸实践的环境与手段。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上述细化过程(这是ET的核心),我们可以把细化作用和“可变焦距镜头的照相机”相对比:这照相机开始用广角镜头(相当于“概要”);然后通过变焦进入逐级细化的过程(可以循环往复),以观看整幅画面中的各个子部分(细化后的教学内容);接着变焦距镜头移出以便回顾、复习学过的全部内容和确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变焦距镜头移入和移出的调节过程要反复进行,一直到整幅画面的所有各个部分都已按照所要求的精细等级被考察过为止。

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细化设计四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是“选择”(Selection)、“定序”(Sequencing)、“综合”(S ynthesizing)和“总结”(Summarizing),简称4S。

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的子教学

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从而为概要设计作好准备,这是ET的初始设计任务。

定序的目的是要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这既是概要设计和一系列细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贯串在这两个设计过程的始终,从而保证每次细化结果的一致性。

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即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应使学习者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乃

至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在每一级细化过程中都将有两种形式的综合发生:内部综合与外部综合。内部综合用来阐明给定的细化等级之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外部综合则用来阐明给定细化等级内的主题和已经教过的其它主题之间的关系。

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ET中包含两种总结:一种是课后总结,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另一种是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之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

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选择为概要设计作好准备,定序为各级细化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以保证每次细化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和总结则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细化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②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

以某一节课的教学为例,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可说明如下(在下列步骤中并未列入与细化过程无关的其它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教学评价等):

(1)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

(2)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3)如果概要内容较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

(4)顺序呈现按照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6)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7)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

(8)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

(2)“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就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来说,当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教学内容为上位观念时,其教学内容只是在组织顺序上和第一种策略(即组织者为上位、教学内容为下位时的渐进分化策略)不同(二者相反),而内容本身则毫无差别;另外,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先行组织者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推论出:不管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隶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知识系统之下。这就是说,不管是按第一种策略(渐进分化)还是按第二种策略(逐级归纳)组织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习得知识的顺序不同,而关于该知识所习得的意义则是

完全一样的。事实上,“渐进分化”和“逐级归纳”正好是互为逆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仿照上述细化理论的思想提出便于逐级归纳策略实施的“归纳理论”。

归纳理论的基本内容也和细化理论一样,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和细化理论相比,其中“一个目标”二者完全相同;“四个环节”只需作两点小的修改:

①“选择”——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目的是要从中选出“初始固

着点”(而非“初始概要”);

②“定序”——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从特殊到一般”(而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

“两个过程”也很相似:一是固着点设计,二是一系列归纳等级的设计。

固着点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固着点”。这类固着点同样有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等三种不同类型。显然,在运用逐级归纳策略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这个初始固着点就是先行组织者。换句话说,这里的初始固着点,其作用就相当于细化过程中的初始概要。

一系列归纳等级的设计要求对选出的初始固着点不断进行归纳。第一级归纳是指利用初始固着点(先行组织者)去同化、吸收在包容性和抽象性方面都要比自身高一级的新概念、新知识(这种以下位概念去同化、吸收上位概念的过程就称为“归纳”),然后再以第一级归纳得到的新知识作为新的固着点(称为“一级固着点”)去同化、吸收在包容性和抽象性方面又比它要更高一级的新概念、新知识,从而完成第二级归纳并得到“二级固着点”,……如此一步步归纳下去,直至新知识的包容性与抽象性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止。第二级的归纳除了是对第一级归纳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归纳(而不是对初始固着点即先行组织者归纳)以外,其它过程与第一级相同。其它各级之间的关系与此类似。总之,每一级归纳都是前一级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包容性更广,抽象程度更高)。可见,逐级归纳和细化过程一样都是逐级的同化、吸收过程。不过,逐级细化中的同化、吸收是“由一般到特殊”,而逐级归纳中的同化、吸收则是“由特殊到一般”。

(3)“整合协调”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整合协调”策略。所谓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协调,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概念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

仍以前面提到的“回声”与“雷达”为例,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回声概念可以作为学习雷达原理的先行组织者。在这种场合,整合协调策略的运用就体现为对当前教学内容按下面的方式进行组织:

①(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介绍回声现象及有关特性(作为先行组织者);

②(通过媒体展示和语言文字表述)讲解雷达工作原理——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当前的学习主题)

③指出雷达与回声的共同属性——都是波的反射、接收;

④分析雷达与回声的区别——前者是无线电波(一种电磁波),只能通过仪器探测到;而后者是声波,可以通过耳朵听到;

⑤介绍雷达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以巩固和加强习得的意义。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就可以使关于雷达原理的新知识(即关于无线电波的反射、接收的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关于“波的反射、接收”这一上位概念之下,并与声波的反射、接收一起成为类属于它的下位概念,即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上下位关系——一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使学习者建构起关于雷达知识的意义。显然,通过上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整合过程,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扩充(把雷达知识纳入其中)并形成了新的稳定而协调的结构。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合协调策略的意义与作用——在回声与雷达

之间并无上下位(或下上位)关系,在此情况下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原本是困难的,但是通过这种策略的运用,使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被重新整合,从而得到新的稳定而协调的认知结构形式。在这种新的结构形式中,通过回声的上位概念(而不是“回声”本身)与雷达之间建立起上下位关系,因而能对新知识起到同化与吸收的作用(即成为新知识的“固着点”),比较容易地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在已有“蔬菜”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某些食物的植物学分类,是运用整合协调策略组织教学内容的另一个例子。通过日常生活经验,一般学生都知道西红柿、土豆、豌豆和胡萝卜等都属于蔬菜类。如果现在要进一步学习它们的植物学分类,即要学生掌握西红柿、豌豆既是蔬菜又属于植物的果实;土豆和胡萝卜既是蔬菜又是植物的根,这种学习因为与学生的原有观念有冲突,所以本来是比较困难的。现在我们运用整合协调策略将有关的教学内容按下列方式组织:

①(通过媒体展示或语言文字表述)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菜肴:蔬菜、肉类、海鲜、禽蛋……等,而蔬菜中又包括西红柿、土豆、豌豆、胡萝卜……(作为先行组织者);

②(通过媒体展示或语言文字表述)说明西红柿、土豆等蔬菜又属于植物,从植物学观点又可按根、茎、叶、果实等分类(当前的学习主题);

③指出先行组织者与当前学习主题的相关属性——都属于“分类”问题;

④分析先行组织者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属性——前者属于菜肴分类,后者则属于植物学分类;

⑤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蔬菜是属于植物的根或果实(促进习得知识的巩固);

⑥启发学生思考有哪些蔬菜是属于植物的茎和叶(促进习得知识的迁移)。

这样组织的教学内容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整合,整合的结果,“植物学分类”概念将被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与“菜肴分类”概念一起类属于“分类”这一上位概念之下,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并形成新的稳定而协调的结构。由于扩充后的认知结构中植物学分类概念与其上位概念“分类”之间建立了实质

性联系,表明学生已完成对这一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对这样的认知过程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应当指出,上述三种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之所以能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们都能符合R.M.加涅的认知同化理论。对于第一种策略(渐进分化)来说,由于先行组织者是上位观念,当前教学内容是下位观念,二者之间无须做其他的认知加工(认知结构无需重组)就可以直接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所以先行组织者所体现的“原有观念”可以作为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可靠“固着点”,使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很容易完成。对于第二种策略(逐级归纳)来说,由于先行组织者是下位观念,当前教学内容是上位观念,二者之间也无须作其他的认知加工(认知结构也无须重组)就可以直接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所以和第一种策略中一样,由于有可靠的“固着点”,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也很容易完成。对于第三种策略(整合协调)来说,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当前教学内容之间不存在上下位(或下上位)关系,缺乏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不能直接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只能通过认知结构的“顺应”——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来吸纳新知识。可见这种学习本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没有“固着点”),但是由于采用了整合协调的内容组织策略,使得学习者能够从与新知识相关或公共的属性的上位概念中找到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这样,就相当于把“顺应”过程(比较复杂的认知结构的改造重组过程)转化为“同化”过程(认知结构的简单扩充过程)。这就是整合协调策略能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的秘密所在。

上面我们把先行组织者策略作为以教为主教学策略的重点,从其理论假设到具体运用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为了使读者对以教为主教学策略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将多种策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下面再对其它几种有较大影响的以教为主策略作一简要的介绍。

先行组织者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教学过 程 教学活动 阶段1 呈现先 行组织 者阐明本课的目的。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阶段2 呈现学 习任务 和材料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 阶段3 扩充与 完善认 知结构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l 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 和原理 3 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 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 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 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 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必须注意细化设计四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四个环节是“选择”(Selection)、“定序”(Sequencing)、“综合”(Synthesizing)和“总结”(Summarizing),简称4S。 选择是指从学科的知识内容中选出为了达到总的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的子

教学目标所要教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从而为概要设计作好准备,这是ET的初始设计任务。 定序的目的是要使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次序来组织和安排,这既是概要设计和一系列细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又是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贯串在这两个设计过程的始终,从而保证每次细化结果的一致性。 综合的作用是要维护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即确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综合应使学习者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在更大的概念图中(乃至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在每一级细化过程中都将有两种形式的综合发生:内部综合与外部综合。内部综合用来阐明给定的细化等级之内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外部综合则用来阐明给定细化等级内的主题和已经教过的其它主题之间的关系。 总结对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都是很重要的。ET中包含两种总结:一种是课后总结,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另一种是单元总结,在一个教学单元将要结束时进行,用来对本单元之内所教过的所有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 在上述四个环节中,选择为概要设计作好准备,定序为各级细化提供统一的指导方针以保证每次细化结果的一致性,综合和总结则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与知识整体的关系,从而把每次细化结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各种知识点的堆砌。 ②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 以某一节课的教学为例,细化理论的应用步骤可说明如下(在下列步骤中并未列入与细化过程无关的其它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教学评价等): (1)给出本节课的概要(完成概要设计); (2)嵌入动机激发器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 (3)如果概要内容较抽象难懂则应进一步给出形象化的比喻(或适当的类比); (4)顺序呈现按照一系列细化设计结果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5)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6)根据学习情况的需要嵌入认知策略激发器,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7)提供本节课的课后总结; (8)提供本节课的课后综合。 (2)“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所谓逐级归纳是指,应先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最低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级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归纳,每归纳一步,包容性和抽象程度即提高一级。就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单元来说,当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教学内容为上位观念时,其教学内容只是在组织顺序上和第一种策略(即组织者为上位、教学内容为下位时的渐进分化策略)不同(二者相反),而内容本身则毫无差别;另外,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由先行组织者的第一个理论假设可推论出:不管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隶属于包容范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指导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

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由第一个假设可以推论出:不管新概念(或新命题、新知识)是通过类属关系(即上下位关系)习得,还是通过总括关系(即下上位关系)习得,最后都要被归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 由第二个假设可以推论出:按照新旧知识之间是类属、总括或并列组合这三种关系之一而选择出来的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者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当前所学新知识有关的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谈

教学应注意加强其文化学习,把词汇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比较,让学生了解法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其内涵,以排除自身文化的干扰,不断纠正自己在词汇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和错误。教师介绍讲法语国家的文化、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领悟法语和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词汇学习的兴趣。 七、结语 总而言之,法语教师必须按照有关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法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因应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法语词汇学习感兴趣, 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积极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法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昱.英语中法语外来词的来源及演变[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39-4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黄华.法国语言与文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薛建成.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M ].北京:外研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常感到头疼的也正是词汇的学习。词汇量输入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发展,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英语交际,可以说,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标准之一。学习和掌握词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学生最感到头疼的就是记不住,或是记了容易忘,要不就是容易和相形词混淆。如何才能使学生快且牢固地记住并运用单词?本文就高中词汇教学的方法策略谈谈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鼓励学生成为词汇学习的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那种我讲你听、单向的知识传授方式,应该激励学生全员、全程、积极地参加词汇教学活动,并通过学生参与的过程,让学生不但学到词汇知识,而且能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比如,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词典,高中学生更要提倡双解词典的使用。如果学生都会使用词典,现行课堂词汇教学中的很多任务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比如词语的英语释义、典型例子、搭配、派生词等,这样,教师就能从“满堂灌”的词汇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教学时间放在答疑解难上,放在让学生使用所学词汇的活动上。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用各种器官识记词汇,尽量做到通过耳听、口说、眼看、手写来学习词汇,充分发挥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动觉记忆相结合的综合记忆作用。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提高了同时呈现词的音、形、义的可能性,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迅速建立词汇各方面的联系,准确掌握词汇的各个方面,从而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出时可根据特定的话题材料给出特定的词汇,让学生用这些词汇进行情境对话或书面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挑出与词汇单上不搭配的词,并解释为什么要去掉这些词;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能记住的所学单元中的单词,让他们按种类将词分组,画出词汇理解图。这些输出形式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词汇,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增强词汇的搭配能力,巩固相关的语义网,促进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 埃克利斯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就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法利用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启发感染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使用直观教具和电化设备进行词汇教学,能使英语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在教动作性直观的动词短语时,可以借助动作来帮助学生记忆。如:教smile from ear to ear 时可以大笑,教cover one ’s eyes with hands 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遮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让学生做动作,学生在笑过后会对此短语印象深刻,即使下次忘了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动作提醒他们。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字典,在选择上要因人而宜,程度好的学生推荐英英词典,以此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不提倡学生使用电子词典。其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词典,比如在做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时不要碰到生词就查词典,要先学会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等来理解生词。等题目做完后再把生词查出来记载到生词本上,作为平时的生词积累。当然,查词典时要指导学生,如果是积极词汇、高频词汇就详查其常用法,如果是消极词汇、低频词汇,简单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词汇教学中,有些教师总喜欢一揽到底:从词汇的预习、新授到复习,总是事事巨细,样样关心。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词汇学习被动且效率低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提出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倡导在教师适当辅导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具体的做法是:在授新课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做好单词学习,告诉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按照特点分成四类:1.复习型。这类词汇和短语可能在以前已经碰到过,学生要做的就是结合本课进行针对性的复习。2.自主型。这类词多为一些名词,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这类名词只要认识即可。3.点到型,指一些简单明了、没什么特殊用法的词汇。4.深入型。这类词一般是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要做的不仅是要了解该词的本义,还要知道它的隐含意义。英语词典是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分类正确使用词典是学生迈好词汇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一步。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单词学习,上课时,让学生交流,教师在旁进行适当的指导、纠正和答疑。这改变了教师主讲、学生听记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学生“有备而来”,上课成了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指导点拨的过程。这不仅节约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还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用于词汇的练习和实践。“教是为了不教(to teach in order not to teach )”,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及时复习,及时巩固 要掌握词汇就要与遗忘作斗争。心理学告诉我们,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遗忘的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以便及时强(南安市体育学校,福建南安 362300)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谈 陈绍敏 128

先行组织者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先行组织者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认知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即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先行组织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60―1963年),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实验到《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的创立。在这个时期,奥苏贝尔与其同事以大学生为主要测试对象进行研究,虽受到肯定评价,但未广泛推广,且未给出先行组织者的操作定义和设计方法,故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第二个时期(1964 年以后),先行组织者理论得到广泛验证,扩大了研究范围,也克服了第一时期的方法局限性。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之后首先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运用,

此后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国,为教师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时至今日,先行组织者的方法、模式和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早已把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应用和方法等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的实现幼儿教育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需要 从儿童智慧发展的阶段来看,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例如,幼儿虽然能够对“5+3”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利用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是数自己的手指才计算出结果是“8”的。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为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此时,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来实现,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学习进程中,个体的思维方向常常受一种心向行为的支配,这种心向行为颇似习惯性反应,可以缩短个体的思维历程。先行组织者具有制约心向特征与心理导向的功能。幼儿思维发展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 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完整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课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课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在时代大背景的推动下,英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重“教”转变为如今的重“学”,学生的学科思维、学习 能力、文化修为等都成了教师教学的重点,指引着教师教学的方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能力、英语修为等核心素养,就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作为学生接触、应用另一门语言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热切关注,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是高中英语阅读,蕴含着丰富的英语知识、英语内涵、英语文化,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需要教师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但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逐步改善完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接下来,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谈新课标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的相关实践研究。 一、阅读补益学生英语词汇学习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涉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蕴含着英语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阅读的这一包容性、多样性注定了

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不认识的词汇,甚至有的词汇影响着学生对阅读选项的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阅读,丰富学生的英语词汇,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生活用语、专业术语等词汇,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打下良好基础。但是,有的教师在阅读中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不论是常用的、不常用的词汇,都让学生背诵记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用阅读来补益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在阅读音乐类文章时,容易遇到不认识的音乐专业术语或是易混淆的音乐家的名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音乐类型进行字典查找,了解其所代表的流派,熟悉音乐家的英文名字,能够知道其代表的是谁……学生通过翻阅字典,对相关音乐知识有了大体了解,掌握了几个常见音乐家的英文名字及其缩写,进而加深了对音乐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学习陌生词汇,增强了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二、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还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提问中的应用作为第一个环节——发表问题,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往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谁来发表问题?形式与方法当然是千变万化的,效果亦是各不相同。最直接的,一些问题教材或课本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但更多问题则隐藏起来,这就要看教师的处理了。尽管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有些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势必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的导入环节或进程中加以提出。开放的课堂更多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发表问题。如:在《约数》一课中,我只提示这节课中我们要来学习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成员——约数,接下来则引导学生大胆地置疑:“什么是约数?”、“学习约数要具备哪些前围知识(已有知识)?”、“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好约数?”、“学习了约数在生活中会有哪些用途?”……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提问的能力,更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将之解决,大胆地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 但是,如果经常由学生来提问题,特别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久而久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过于套式化,显得单调,如我在接下来的《约公数》一课中,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语言稍加变化,由于以前缺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学生照样提出了与《约数》一课中雷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时更应注重提高自己提问的方法。基于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一特性,我们应让学生采用前后联系、比较、区别等多种方法,充分提取大脑里已有的数学经验,结合新知识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在《公约数》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公约数和约数两个概念相互链接,然后启发学生提出“公约数和约数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提与不提对学生解决新知识公约数及与约数的联系与区别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头脑中可能已经存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也一定存在与新知相类似的知识模块,即“相似模块”,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使这些已经存在的“相似模块”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被激活,并在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扩展、延伸,以寻找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联想链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信息,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信息尽可能多地发表出来,要充分利用启发、激励、表扬等各种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表问题的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 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 讲授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 减的次序逐渐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越深入。根据上面所述的第一个理 论假设可以推知,若按这种渐进分化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则人们习得知识的顺序将和大脑认 知结构中的组织层次、存储方式完全吻合。显然,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 的实质性联系,这种情况所要求付出的认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识意义的习得 与保持。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012-03-29 10:21:36)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交流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 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 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介绍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奥苏贝尔建议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所谓渐进分化是指,应该首先讲授 最一般的,即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然后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讲解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先前学过和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上面第三章 3.3节所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即当前学习内容)之间,如前所述,可以有“类属关系”(又分“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假设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标词汇教学策略 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吴小波 词汇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英语的词汇量不断地扩大,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标的词汇目标是: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 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短语。比起人教版的词汇增加了1000多个词汇。同时,新教材的采用及教学话题的拓宽要求学生远远不止掌握三千多个词汇。对学生来说更难掌握,当然对老师也是一大挑战。 我校虽是省级示范高中,但是90%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所以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通常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感到词汇太多并且难记,在阅读或考试时根本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词汇量不足或词汇掌握的不准确是大多数学生在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绊脚石”。 高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习惯一词一义,音形脱离,死记硬背,学用分离。同时部分老师过分重视词汇教学,经常把资料和词典上的词条统统搬给学生,以致于误导了学生。 一词一义。英语词义比较丰富,概念意义只是其中一种。很多学生往往只重视词汇的概念意义,忽略其他含义。如果一个词只分配给它一个词义,而且这个词义需要涵盖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不同意思,那么,这个词所赋予的意义一定得是笼统和抽象的。这样,就会出现某单词的某一个语境意义与概念意义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比如,green 一词,本意为“绿色的”,但在短语“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其含义大不同。 音形脱离。一些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像记电话号码一样,将字母拼读出来,既不动手多写,也不思考读音与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关系。还有的学生则过于依赖国际音标,缺乏必要的指导,离开了音标,便寸步难行。这也与老师的教法有关。 死记硬背。孤立地学习和记忆词汇,通常导致快速遗忘。学生在这种枯燥无味、费时费力的学习中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知其一,但不知其二,根本就没有掌握拓展词汇的方法。 学用分离。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孤立讲解词义现象,没有引导学生从不同语境去理解词义,以及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应用词汇。学生要记忆一大堆互不联系的词和例句,在实际运用中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学以致用。 词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用英语释义的方法创造语言环境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作为一种引导性教学手段,先于学习任务呈现出来。他能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并将两者有效的联系起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提不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而积极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的启发。 标签:“先行组织者”策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概念,阐述了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并呈现一个引导性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律、一段文字说明或者一段影像材料,是将旧知识和新的学习任务连接起来,这种具有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和命题揭示了某一种科学的数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一、利用故事先行组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用寓意深刻、轻松活泼或者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例如有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商人在谈生意,数学家对这位商人说,我打算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万块,但是在这个月里你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钱,第二天给2元钱,第三天给我4元钱,后一天的给我的回扣是第一天的2倍,请你慎重考虑一下,如果觉得合适,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合同。商人见此立马答应。然后让学生计算在这种方式下谁将获得利益,于是学生结合现阶段的学习内容,采用等比例数列开展计算,列出了等比例数列,1,2,4,8……229,想知道最终谁获利,只需要计算等比数列前30项和与30*10万元的大小即可明了。教师在举例这个故事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上述问题该如何计算,如果一项一项的求和计算量十分大,这时有学生指出可以先列出等比例求和公式再计算,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导等比例求和公式。 二、利用中間条件为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者

标题: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重要 性日益突出。在听、说、读、写这四大语言技能中,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县级高中而言也是薄弱学科。受传统翻译教学法和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词汇、短语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章背景知识的学习,更忽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阅读课成了词汇和语法课,被认为是扩大词汇,巩固句子结构的媒介。学生对英语阅读没有兴趣,甚至还产生了阅读焦虑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后来经梅耶等人的后继研究而得以发展。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入手,能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保持。因此本文把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应用到山西省的一所普通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和我国其他类似的县级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本文首先对阅读教学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作了相关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于山西省一所普通的县级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主要致力于解答两方面的问题,即(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否能改变学生对待英语阅读的态度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否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最后通过对学生前测和后测成绩的对比,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表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试验中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总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到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我国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改善。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县级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做法是: 通过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县级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什么,学生对其态度如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访谈回答在县级高中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与传统方法相比,学生对运用该方法阅读教学的看法是什么样的?

探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探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探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英语论文 探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江西龙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赖余孟 词汇的学习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就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进行全面探讨,更好地促进英语的学习。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工作应分三个阶段进行:预习词汇、学习词汇和复习词汇。在刚接触一个新的单词时,尝试让学生自主拼读、拼写和理解单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发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新旧单词的结合,深层次讲解词汇含义,让学生对新词汇有深刻的印象;复习时,注重归纳整理,学生间可以相互检测,复述课文等方法巩固所学单词。下面就详细介绍三个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预习词汇 在学习新词汇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新词汇学习的状态,利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新单词的积极性,了解预习的内容和目的,控制好预习的量,注意让学生标注疑难问题。为了高效率的达到预习的目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一)调动思维,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在预习词汇之前让学生对新的单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问题。当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结合时代信息现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knowledge一词,教师可以举例说:We have little knowledge about reality TV show. 在这个例句中,reality TV show是当今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中学生都喜欢看真人秀节目,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 2013.11.30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应用 一、选题缘由 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知识网络中充当“节点”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是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①,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特点就是“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此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也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对生物概念的教学常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易理解的概念只做简单的介绍;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此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概念”,结果事倍功半。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其形成过程。如果只是机械地“讲授——练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更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走出概念学习的困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奥苏贝尔在1960年提出“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概念,其最初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但自从他提出这一概念后,随着人类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其内涵得到一定程度扩大。(1)梅耶发展了奥苏贝尔的思想,提出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组织者”,他开创了对先行组织者批判发展的先河,(2)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呈现形式甚至呈现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先行组织者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大学生也扩大到了中专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组织者从教育领域也扩大到了事业管理、军事培训等领域;(4)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入,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在奥苏贝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①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基础教育课程.2012,(1):82-86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莱芜中学王沛歆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我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和扩大词汇量,逐渐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焦点。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师忽视词汇教学,导致教师词汇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作为从教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师,笔者深深理解并感受到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本文就新课标对高中生英语词汇的要求出发,分析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不足并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对策。来改善当前的词汇教学现状,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词汇教学;教学策略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我国英语作为中学必修课之一和高考的必考科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英语词汇是组成英语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的积累,要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几乎是空谈。为了能用英语语言流畅、得体、准确、恰当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就要不断地增加词汇量。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学生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要达到这一词汇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有效培养学生获取词汇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带着这样的问题,作者着手做了这方面的探索。 一、当前高中生词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了初浅的认识,对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习惯、方法和兴趣也不尽相同。进入高中段英语学习后,由于课文内容加深,语言知识增多,尤其是词汇量的持续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突出表现在词汇学习上。据调查,当前高中生在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词汇量总体偏少 新课程标准在参考权威词频统计结果和综合了国内现行教材词汇表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所需的词汇,力求与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标准接轨。《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学生在五级(初中毕业)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八级(高中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