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王智智

一、课标分析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第1课时。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节重点;最后,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多媒体呈现:用由岩石组成的景观图片观看图片,

迅速进入

上课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

2、岩石圈的结构探究活动一:1、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

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分别由哪些圈层构成。

2、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思考:

(1)地震波在地球内

部传播是否均一?

(2)两个不连续面分

别是什么?说说地球

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

的?

(3)说出岩石圈的结构。

教师总结、点拨

观察、比

较、思考问

连续设问,

启发学生思维

承转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探究活动二:

1、读“图花岗岩与玄武岩”,结合课本,说出岩浆岩的形

成过程,常见岩浆岩及其特征。

2、读“图沉积岩形成示意”,结合课本,说出沉积岩的形

成过程,说明沉积岩的特征,列出常见的沉积岩。

3、读“图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及“表常见原岩与变质

岩的关系”,说明变质岩的形成条件及常见变质岩由那些岩

石变质而来。

综合上述内容,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并找学生代表展

示成果。

教师点拨

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常见

岩石

岩浆喷出地表,

而成

颗粒细小,

有流纹或

岩浆侵入地壳上

部,而成

颗粒较大

沉积

裸露地表的岩石

经作用

①有层理

构造

②含有

变质

原有岩石经

作用

片理构造

观察图表,

形成视觉

冲击。

学生分成

四组,进行

合作探究、

讨论。

学生代表

板演

1、通过小组合

作能够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提

高自主学习能

力。

2、通过学生板

演,可以培养学

生归纳总结能

力。

3、通过表格,

学生一目了然。

承转: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环节读“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完成下列要求:

①说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②说出岩石圈物质

循环各个环节的地质作用;③绘制简要的岩石圈物

质循环示意图。

教师总结:1、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

成岩浆岩。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

岩。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4、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

学生分组

讨论,各

抒己见

学生动手

画图

1、通过层层

设问,落实教

学要点,有助

于学生更好

的把握教材

内涵。

2、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推

动学生理论

知识的升华。

部。

承转 你能说说岩石圈物质循环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地理意义吗?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讲解:①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

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学生阅读课本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与教师一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自编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延伸

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试举例说明岩石圈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课后收集资料

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八、板书设计

地球内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组成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九、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多用图表表示,正好借此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观察分析、多参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同事注重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课件的运用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常见岩石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岩石的深刻印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动画图,使得这一教学环节知识含量高,又简明易懂。教学最后的延伸能促进学生形成对学习的反思,激起学生对岩石的继续研究和关注。

岩石圈与

地表形态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Word版)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一课时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1期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第一课时)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岩石组成,是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3、2-1-2图: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固、液、气都可以通过;横波和纵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速度突然开始增大,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作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大幅度减小,这个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作为地幔和地核得分界面。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补充: 岩浆岩分为侵入型和喷出型 侵入型:花岗岩 喷出型:玄武岩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 1)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时间:2011、10、27 编辑: 高玉晓 类型 成因 举例 岩浆岩 冷却凝固 玄武岩、花岗岩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 力作用) 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板岩、大理岩、片麻岩 1)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常含有化石 2)裸露岩石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风、流水、冰川、海浪 沉积岩 高温高压 3)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岩浆 变质岩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成岩 沉积岩 变 质 作 用 变质作 用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重 熔再生重熔再生 重熔 再生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 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 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③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测试要点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

高中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学案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编写:陆其勇审稿:刘龙华 考试要求 考点2. 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考点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 教学要求 ②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区别其成因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古登堡 界面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岩石圈包括部分和。 (3)在右图方框内填写相关内容。 2、读“地壳结构示意图”(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2)地壳上下分层:上层叫_____层,该层在大洋内部缺失,呈___________分布状态;下层叫_______层,呈 ______ 分布状态。 二、岩石圈的组成 1、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填写下表: 29 练习巩固 )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D.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分类重要特征成因典型岩石 岩浆岩 质地较坚硬 常具有气孔 沉积岩 变质岩常具有变晶结构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 .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 .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 .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 A .硅、镁???? B .铝、硅?? C .氧、硅???? D .钠、氧 4、有关岩浆岩的叙述( ) A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B .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C .花岗岩属岩浆岩,它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D .玄武岩属岩浆岩,气孔很少 5、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 .大理岩、玄武岩 B .砂岩、页岩 C .石英岩、板岩 D .砾岩、石灰岩 6、下列四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大理石、质岩、 板岩、 石灰岩 B .石灰岩、片岩、 砾岩、 页岩 C .砂岩、 砾岩、 石灰岩、页岩 D .石英岩、石灰岩、砾岩、 片岩 7、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 .石灰岩、玄武岩 B .页岩、石灰岩 C .大理岩、板岩 D .砂岩、花岗岩 8、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沉积岩和变质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9、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E 是 F 是 判断理由 。 (2)图中分界面A 是 B 是 (3)在界面A 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 ; 在界面B 上波速变化:横波 、纵波 。 (4)图中圈层C 是 D 是 H 是 (5)岩浆主要发源于 层,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米)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5、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一、岩石圈

试解释下列现象: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 岩石圈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流水地貌有 风力地貌有 外力作用地貌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教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提示】 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知识整合】 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 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 (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 (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 (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断层与地貌 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 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

总结:如何判断断层? 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 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巩固练习】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 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三地理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明确考点】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堂互动】 知识点一、内、外力作用 自主学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____、____、____和____等作用;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 。 3.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______分为______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之中。板块内部比较____,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____。板块________常形成____或海洋,____地区常形成____、海沟、____等 合作探究 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 3.印度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就一字之差,意思一样吗?典例剖析 例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的地区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BCD 变式训练 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P处 为,B处是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 (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这个发现为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山系。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自主学习 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典例剖析 例读下图,回答: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

专题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课程标准及考向分析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考查内容上看,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重点内容。 从考查形式看,多以图表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 【典型例题】(2018年北京卷)图2为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基础回扣】 【变式训练】 潮间带是指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位置至潮水退到最低处露出水面的范围。某地质研究团队调查发现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doc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 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2.(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学案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圈层结构与地壳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对“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这需要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说明岩石的形成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即指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产生的变化过程,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课堂活动】 考点诠释1: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活动1:读图2,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完成表1 表1: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图2 软流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 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____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 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地壳 在莫霍界面以上。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_________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 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 镁层,_________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 在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 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_________圈。 地核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 固态。 【典型例题1】(2010年江苏卷)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3为火山喷发图片。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2017年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选择性必修1); 课标解读: 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课堂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必修1课程中提到:“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本节课可以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上发挥作用。学习内容上,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理解其划分的依据。另外,本节课的重点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学生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建立起成因与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中第一和第二目的内容,第一目,教材通过示意图和概括性的文字从宏观上展示了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知识的铺垫。第二目,教材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给了一些岩石的图片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的理解。第二目的最后设置了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第二个是举例说明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重点非常突出,对于三大岩石的成因和例子都有简单的介绍,但是不够详细和具体,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简单的文字配上示意图,理解起来依然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打算运用岩石标本和动画、视频,并提供更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精 编版

教学设计 临沂二中刘伯超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岩石圈的结构及特征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 依据市地理教学的“三五四教学策略”,将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课堂始终,坚持唤醒和激励,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核心价值,将课堂教学分为温故知新-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四部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导学为主要形式,以探究活动为载体,辅以动画演示的直观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温家宝访问北京三十五中视频 师导: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温家宝访问北京三十五中视频

师导:温家宝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学大学的研究生,但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知识出现了遗忘,在课后的评课中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大家读一读课件上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帮总理挑挑错?大家看一下错在哪里?一起说, 结合课件内容学生一起回答:“火山岩。” 师导:对,就是火山岩,那么应改为? 学生一起回答:“变质岩。” 师导:对,就是变质岩,那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大类岩石都属于地球的那个圈层? 学生一起回答:“岩石圈。” 师导: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 出示课件,请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导: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圈层,在距地表17千米深处存在一个界面,被称为莫霍界面,在距地表288千米深处存在一个界面,被称为古登堡界面,这两个界面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合作探究一】地壳就是岩石圈吗? 师导:大家先独立思考一分钟,考虑好了吗?好,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考虑好了吗? 学生一起回答:“考虑好了。” 师导:好,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好,某某同学,你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某某同学分析问题,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分析岩石圈的构成。

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 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由图中A 、B 、C 三部分组成。 2、岩石圈的结构:图中字母D 表示 ,它包括A 和E 以上的地幔。 2、利用以下词语及若干箭头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 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改变了地表的 ,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和 ,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针对训练】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 B .③ C.④ D .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 ——① B.Ⅱ——③ C .Ⅲ——⑤ D .⑥——I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B 、A .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 、C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新知识导学】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侵入岩:如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 【品尝成功】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做一做】填写图中个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d. 【品尝成功】 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做一做】阅读知识窗,在下图中标出六大板块名称

【重点探究】 1.地壳在大陆的厚度与在大洋的厚度有何不同? 2.岩石圈和地壳的概念一样吗? [总结交流]: 请根据你的理解,绘一幅地球 内部圏层结构示意图,图中表 示出地壳、地幔、地核、软流 层、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 构造: 28—29页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图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讨论: 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两类岩石? 请尝试用简图表示出来。 2。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的反映历史,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的变质岩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成?

云南省高中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运用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问题2:地球的内部圈层有哪些? 问题3: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例题1: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问题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 例题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问题5:岩浆岩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6: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7: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8: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例题3: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问题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什么意义? 三、课内目标限时检测题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 A.地壳与地幔 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C.生物圈、岩石圈 D.水圈与大气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 都可以

3.古登堡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4、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沉积岩 5、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岩石和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1)物质 a代表,b代表, c代表,d代表,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①② ③④。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地球外部的。 配餐练习 A餐(基础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 D.地壳下部 3.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2.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案(含答案)

2.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 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时课时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能画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S,实线N纵波P。 2分层界面地下深度千米波速变化莫霍界面17平均该面以下,纵.横波速都明显加快古登堡界面2900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A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

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B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砂岩.页岩C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a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判断1花岗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吗2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探究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材料一科拉超深钻孔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所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工作,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之后的10年共计进度262米,钻探工作终止于1994年,官方理由因“经费不足”停止钻进,至今保持世界最深钻井纪录。科拉超深钻孔发现地下有高含量黄金.钻石等地层,并发现大量氢沉积物,这些氢沉积物的量非常大,以至于从该洞挖出的泥浆都与氢沉积物一起“沸腾”起来。这个深度似乎很深,但与地心在我们脚下6371千米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仍主要来自于对地震波的研究。 材料二 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选择题】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2点11分,新西兰丰盛湾地区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灾害,造成多人伤亡。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 2.软流层位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A .岩石圈B.地幔C.地核D.地壳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阶地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因形成年代有早晚差异,同一河谷中往往出现不同阶地,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口附近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 表示,数字表示阶地级数) 该河流经过了从山前泥石流通道、到间歇性山区河流、再到现代平缓辫状河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V 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 形峡谷、U形宽谷 4.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C.峡谷 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B.U形宽谷、V 形峡谷、盘状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 形峡 谷 )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5.图中 T3、 T4 阶地形成时,该河流 6.与 T3 、T4 阶地比较,图中 T2阶地形成时 A .河流侵蚀作用增强 B .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C .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 .沉积物分选磨圆变差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 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下图示意“东方女神”景观。 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石灰岩 D .大理岩 支流所汇入的河流称为干流或主流。若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河道中会形成沙岛,在 河口处易形成三角洲。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部分河段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侵蚀作用强,持续沉积 B .侵蚀作用强,间歇沉积 C .侵蚀作用弱,间歇沉积 D .侵蚀作用弱,持续沉积 致称为是“西太平 8.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是 A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 用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