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启示与借鉴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启示与借鉴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启示与借鉴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启示与借鉴

试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启示与

借鉴

1999年到2009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1]高校连年扩招,一方面使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又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的差异增大,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招生就业市场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各种变革层出不穷,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提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启示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最早由胡德(Christopher Hood)在1991年提出,是一种强调责任、产出和绩效,采用商业管理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2]它以“三E”即经济、效率和效益为追求目标,其核心是“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利用”。[3]

新公共管理变革了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民以“顾客”身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以满足“顾客”需要,提供优质服务为第一要务。[4]

2.新公共管理带给学生工作的启示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社会所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两场大革命。公共事务管理要能够回应时代要求,就必须构建知识密集型治理和学习型治理,[5]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方式实施管理和治理,更要求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和满足民众的诉求,并努力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值得我国高等院校借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并促进其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学生工作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优质服务。高校学生工作者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运用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为学生提供服务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误区与困境

1.“替代父母制”的学生管理模式普遍存在

所谓“替代父母制”,就是学校行使学生父母的职责,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活动加以约束,通过各种手段惩罚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主要是保证平稳不出事,对学生采取的做法主要是“管、卡、压”,管住学生不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学生违反校纪校规必将严加惩罚,在学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往往扮演着管理者的身份,处事方式往往不是以服务学生为目的,而是发现问题后被动地去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处理学生的诉求,忽视学生个性化特点和个性化成长需要。

2.法治化的学生管理理念未受重视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冲突和纠纷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高校没有较强的法治意识、较高的立法技术运用水平以及良好的运行秩序。从法律意义上看,我国

先后颁布多项教育法律及200多件规章制度,但仍然出现高校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出台文件禁止学生恋爱、突击搜查学生宿舍、校园监控曝光学生隐私等行为,引发人们对于高校管理权限的讨论。[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均满十八周岁,高校理应把大学生视为成年人平等看待和给予尊重,放手让其以成年人身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3.教学环节与学生工作严重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认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一方面,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学生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却没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只是通过课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师生之间在课堂以外缺少基本的了解和互动。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实中教师往往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见到教师。很多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责任感培养等与自己无关,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搞好教学,等等。诸多因素导致教学环节与学生工作出现了严重脱节。

三、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学生工作1.崇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英国法学家亨利·梅因认为,历史的进步表现为个人依附解除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并不依附于学校,高校应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以学生需要为中心,以学生满意为标准,以激发学生潜能为手段,以帮助学生成功为目标,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学生工作者要将学生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看待,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校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注重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应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发展的状态和所处的位置,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发展,鼓励学生自己做决定,由学生本人承担所做出的决定的一切后果。

最后,要强调“服务至上”的理念。高校应用“服务”、“支持”、“指导”、“帮助”等取代“管理”这一用语,摒弃“父母替代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将自己的服务宗旨定位于“为学生提供周详的服务及设施,以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其潜能及提高其学习能力”,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2.树立“全人教育”的工作理念

美国在大学学生事务发展的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提出了“完人”培养理念,即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全面关注学生的生理、社会、情感、精神和智能发展。[7]英国对高等教育育人的任务也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应通过技能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贡献社会等教育,教育他们的学生更加完整地度过人生”。[8]香港职业教育学院在其九所分校大力推行全人发展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情绪智商,教导他们一些可于不同工作岗位上应用的关键技能,并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拓展潜能,迈向成功。

“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灵全面发展,成为处世成熟,关心社会,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在“全人教育”的工作理念驱使下,高校教育者应该接受和欣赏学生的不同个性,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支持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促进学生自由民主化发展。在“全人教育”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更加强调围绕学生的学习、技能、生活等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支持。笔者认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学校的中心工作应该是“育人”。“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贯穿于教学、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高校应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将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逐渐融合,将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逐渐融合,将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逐渐融合,避免教学环节与学生工作脱节。

3.秉承法治化的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工作应秉承法治化的管理理念,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开展工作,保障学生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高校应该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鼓励学生有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遵纪守法。

一方面,高校在制定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应考虑到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尽量做到细化完善;另一方面,高校在处理学生工作中遇到同法律有关的问题时,不应用行政手段而是转入司法程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如在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当中,对于学生个人发展、个人记录、心理咨询、学习咨询、宿舍管理等各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这些规定中,对师生各自的权利、义务规定得非常细致明确。[8]这样一来,在处理学生事务时,学校仅对工作内容承担有限责任。事实上,因为高校没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各项制度法规不完善,所以在大多数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看来,一旦学生踏入学校,学校就要“一管到底”,如果学生出了什么事情,学校就要为其负责。

4.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理念

目前,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高校,甚至是学生工作者本人,都对学生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和发展问题存在模糊认识,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影响了学生工作者的事业发展前景,亟需改变这种现状。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明确规定学生工作是一门专业科学,是一种专门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并接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

未来,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必然需要具有专业化的从业资格和水平,能够给予学生最直接和最有价值的服务、帮助、支持和指导。因此,职业化和专业化无疑是未来学生工作队伍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结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能够对个人行为和发展负责的成年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高校要打破千篇一律的人才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能力,最终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冯鑫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并对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1、忽视理论学习与研究。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在客观上存在着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学生工作者大多陷于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在主观上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忽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学生管理教育的基础规律很少加以研究,故而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临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人们对学生管理工作普遍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于是采取观望等态度者有之;凭老经验应付日常工作者有之;认为只要采取习惯性做法就可以不出差错者有之,由于教育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再加上缺乏教育理论的熏陶,高校学

生工作往往忙于事务,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2、重管理轻服务。受传统习惯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学生工作常常重管理,轻服务。“管好学生”经常成为学生工作者的口头禅。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口号。从学生工作本质上看,它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相应确立学生学校的主体地位,相应满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在严格规章制度管理、强调自律与他律的同时,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真正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日常学生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提高服务质量。 3、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学生工作具体可概括为: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等,除了“两课”教育是在课堂上完成,其他工作都是在课堂以外时间进行的。例如,为了摸清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就需要学生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从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再比如,高雅的艺术活动、高品位的学术讲座也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举办,以活跃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认同方可收效。可见,学生工作的弹性很大,工作的情况也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衡量,关键在于建立学生工作激励机制,一方面,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量化考核,建立档案,搞好综合测评,推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鼓励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介绍

学生管理工作介绍 首先谈的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辅导员 “用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知识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人眼中的高校辅导员,不外乎就是一名“班主任”,工作也就是一些传达学校文件、管理学生生活、抓抓学生学习,以“不出事”为第一目标,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岗位。这其实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异化。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普遍存在,我们才有必要对高校辅导员作一番重新认识。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这支队伍加强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工作是学校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 我们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末端环节,也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学校的全部工作大致可分为:教学、行政和后勤三大部分,无论哪一部分的工作,只要涉及到学生,都需要我们辅导员来具体实施。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既包括对学校政策的领会和解释,又包括对学生意见的搜集;既包括协助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又包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活动;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辅导,又要负责各种补助、评优、贷款等等琐碎事务。总之,如果把高等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来看,辅导员工作无疑是这个有机体重要的环节和枢纽,换言之,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效率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成效。 2.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幸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在这里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完成繁重的学业,而且要学会做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处事,为适应未来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们毕竟年轻,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朝气蓬勃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思想、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比较淡薄等等,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可以说是处于思想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否能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正确加以引导,以理,以情,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帮助引

浅谈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 ?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指导学生就业工作; ?安全维稳教育工作等 ?特困生资助工作; ?负责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工作; ?学生评优、奖及惩处工作; ?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全球化时代的出现,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不再是只拥有精湛的技能,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显得日趋重要。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和人心发展是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我们作为学生工作者,不仅要交给他们生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人际交往,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的基本定位: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沟通技能;二要善于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三要具备组织和实施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当然,教师自身也应当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善于处理自我成长的问题。 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是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更要懂得如何去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顺利开展。 1、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同时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使用和网络等,为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辅导员应熟悉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完善自我意识。应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再次,对于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青年学生,直接的沟通方法仍然不可缺少,特别是面对面的谈话方式。因此,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诙谐幽默、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是对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能使学生信心倍增、干劲更足;一句语重心长的告诫可使学生猛然自醒、急起直追。而言辞粗暴、语言过激往往会伤害学生自尊心,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 2、做学生的“贴心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做真心朋友,真心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因为孩子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困难也很大,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支持,如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解决,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发扬学生长处,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取得的成绩;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姑息、不护短、耐心地教育、帮助他们;更重要是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体思想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3、工作要有创新精神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做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重在创新;因此,辅导员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不拘泥于老经验、老做法、不墨守成规,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治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协调。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理性人”的假设,即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有自身的需求,不可能以为处于政治市场就会变为“大公无私”的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只要财政补贴这部分公共资金的支出能够有利于地区社会利益的增进,能够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福利,配置财政补贴就认为是有效率的,就是理性的。本文从该假设中能够得到绩效评价的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以市场和居民为导向的,形成一种“企业式的政府”模式,为社会公共的“顾客”提供较高的政府服务,政府的成本不再是依据各项规章制度,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以及绩效,从成本-效益分析中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企业管理方法中消化吸收新的内容,引入了市场机制的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具有可行性,政府也可以拿来借用。例如,企业科学的组织管理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来说,产出就意味着利润,而要想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为企业的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不是只关心企业的投入、不重视企业的产出等等。新的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所成功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制度、组织发展方法等政府机构也可以进行借鉴,这些并非是企业所独有的,这些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公共管理中,以促进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财政补贴的的有效率使用是将其合理用于公共产品,为本地居民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例如改善地区生产或生活环境,用于医疗、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改善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使本地的居民能够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政策获得实惠以提高地区的福利水平。但是,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配置给企业,企业对这部分公共资金的使用就应该产生一种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表现为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建和促进研发经费的支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提高本地区的形象,并提高长期的财政收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对营造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崭新的环境,是一个与过去中学、小学有重大不同的场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这种状况下,部分学生会在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了解分析,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进步,而且学可能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外生活多个方面做细致的了解,才能更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校教师会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教师的做事方法,为人处事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学生工作队伍比喻成“救火队”、“消防员”,发生问题再去解决,没有一定的前膽性,规划性, 1、民办高校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管理难度大。 21、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 3、90后学生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的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的大这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抬头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像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意。“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而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相对较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产生社会,家庭对自己是不公平的想法,内心世界从童年开始变“老”。 4、学生对民办院校的不认同,导致对自身的不认同和对学校管理的不认同,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5、民办高校学校与学生的主导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教育与被传统教育的教育关系平衡发生了变化。高昂的学费水平换来了学生强烈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学生摆上了消费者的位置,学生心态变化迫使管理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学校即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 因此,我们学生管理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治乱、治懒、治学、乐学

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肖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指导当代中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而得出的科学论断。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等教育要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重新审视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重新定位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实现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一、对高校学生工作要有新认识,实现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在精英化的教育时代,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基于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的这一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是在精英教育时代,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基本供不应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没有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二是社会价值观念主要强调共性,高校学生工作的这一模式恰恰适应了这一主流价值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就业压力的增加,也带来了高校学生群体成分的复杂性。同时,尊重个性、强调创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也使得高校学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面孔,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之外,更需要对学生全面的服务,更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格外关注。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工作要由原来的“粗放式”教育管理转变为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精雕细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指导。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培养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规范的行为养成,也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出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难做了。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而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 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政治,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2.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3.90后学生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浅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浅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广、杂、变、难的特点。本文从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出发,详细的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难,以及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进而指导于具体的教育工作。而且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多思考,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标签:高校学生管理思考 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到高校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除了结合高校发展趋势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要有明确的体系。有了体系就如有了指南,这样学生管理工作才更加规范。体系里面应包含了学生、辅导员、党团建设及各项事务性工作等众多内容。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应保证基础工作的同时,抓重点、破难点、显亮点。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应具备队伍标准化,教育体系化,管理严格化,活动品牌化的特点。 一、队伍建设标准化 队伍管理上,以规范、严格、人文的原则,明确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内容,加强辅导员业务工作水平、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辅导员队伍系列培训,让这支队伍有更多的机会到院外校企调研。此外鼓励辅导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历、加强工作研究,同时政策上给予支持。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系部领导要经常召开辅导员交流会,让大家畅所欲言,为我系建设献计献策,各抒己见,提出不足,发表建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群策群力。会后,系领导和辅导员一一聊天,了解辅导员现状和需求,并对辅导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每位辅导员都有自己的目标,做好继续深造,自我提升。扁平化管理下,我们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二、学生教育特色化 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应形成主题库,根据各年级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新生入学教育除了沿用传统模式,还应采用新模式开展,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认同感。其次,建立新生家长联系制度,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辅导员队伍中至少有1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专项负责人,加强心理健康专业指导。第四,在学生教育中,让学生党员站上讲台,参与学生主题教育,既丰富教育形式又锻炼学生党员表达能力。 三、学生管理严格化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措施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措施 发表时间:2019-07-23T12:03:51.8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作者:柴亚琦 [导读]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搞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逐步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搞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逐步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现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变。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第二,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网络一方面为高校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个别大学生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难以判别和抵御,进而上当受骗。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达不到知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高校在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从而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交流空前广泛和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手段、途径更加多样,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日渐增多,大学生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 第四,学生管理工作很难适应高校后勤逐步社会化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一些高校逐步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容易使二者产生矛盾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二、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第一,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现在,学生工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二是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针对高校后勤工作逐步社会化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各方面关系,参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也应享有学生管理的权利和承担学生管理的义务。要在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庭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第二,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思想意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能明显增强。 第三,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要明确指出学生在校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重视自己的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抓在实处,让学生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莹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系统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3,(4) . [2]张耀灿,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J].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2,(4) . [3]李广才等.关于高校学生德育与管理工作创新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1). 作者简介:柴亚琦(1995-),山西临汾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石是公共选择理论。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的集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是布莱克斯堡弗吉尼亚大学公共选择中心的教授,从1955年开始研究政治决策问题,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了公共选择的理论,与他人建立和公共选择协会,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与传播。布坎南在1972年出版了《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比较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个: 个人主义、经济理性、政治交易。 第一,个人主义,是指该理论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人的社会行为原因,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第二,经济理性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一般人所有的这种特性,政府官员在公务行为中也表现出来。 第三,政治交易是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是在解决利益冲突时的谈判和妥协的过程,具有交易的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是选民行为、政治官僚,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失败。 政府失败:指政府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要,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巨大浪费。 政府失败的原因:

第一,由于政治家迎合短见,只代表少数人利益, 第二,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 第三,由于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而缺乏竞争压力,以及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而导致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第四,政府官僚机构存在自我权力扩张的冲动,试图成为无所不为的政府,造成代替市场干预经济; 第五,政府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基于这些弊端,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改变政府职能,还权于市场,将对经济和大部分社会事务的管理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之上。公共选择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八个人的选择转化为集体的选择。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全文如下: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改革不断 深入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文章对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管理模式僵化、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单一且被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管理工 作者缺少“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管理方法僵化、呆板,常以“说教”和 “处罚”为手段,以管理学生为目标。这使师生间缺少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这还导致 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管理和学生的成长。 二信息多元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社会,它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阅览各类有益书籍,学习和掌握课堂以外的新知识,使知识范畴更加开阔,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高校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甚至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教 育部的规定限额。这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根本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细致的思想政治 教育。一些高校缺乏对学生队伍的建设,使辅导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并且对辅导员这一职 位不加重视,待遇偏低。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清,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却已陷入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件上传下达,会议、活动的 策化、组织、参与,导致辅导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学生深层次 的思想问题。 五情感、升学、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 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增加。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缺少 人际交往技巧,沟通能力差。在大学中,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一些只会被动学习的学生不知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百科名片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1]。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2]。“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3]。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4]。“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变革。人们开始从政治上批判“福利国家”的政策基础,主张以自由市场、个人责任、个人主义来重塑国家和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崛起的“新右派”思想,主要来源于自由经济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经济学。它强调自由市场的价值,批评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用市场过程取代政治或政府过程来配置社会资源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它认为国家和政府作为非市场力量,会扭曲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高税收将资源从“创造财富”的私营部门转移到“消费财富”的公共部门,妨碍经济增长和削减社会福利。只有让市场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 发表时间:2019-02-13T15:01:25.7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姜兆欣 [导读] 摘要:德为师之魂,才是师之本,教师是天下最神圣的职业。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9 摘要:德为师之魂,才是师之本,教师是天下最神圣的职业。常言道:“师高弟子强”,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努力做一名合格学生工作者,真正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进步。下面,我将就学生工作者应具备素质,浅谈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素质;能力;学生工作者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学校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我校一员在欣喜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经过三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应具备如下素质,即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一、科学文化素质 高层次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就是学校,第一,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掌握相关业务知识。第二要充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规律,并且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广播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工作者;第三,要拥有一定法律知识与历史思维;第四,要充分了解并掌握现代知识培养现代思维,要拥有创造性思维;第五,要不断丰富工作经验与生活经验要注意学习,掌握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学习并且丰富自己的知识无论何时都是首要的。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增强才干,增长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行政能力与管理能力,发挥自己的服务功能。在通过学习掌握新知的同时也不忘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开启新思路,要联系自身实际和工作实际,踏实学习。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不择手段,要一步一个脚印。 2.知识的深度。要想牢牢把握住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要多与本单位的教职工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多与专家教授们进行交流,掌握所从事职业的最新动态,争取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这样才能受人拥,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3.知识的广度。学生工作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才能对工作中的事务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处理。要想牢牢的把握好学科的发展的新动态,就要掌握一定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敏锐的社会发展嗅觉。要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要掌握了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加的活跃,我们要用适当的方法、有效的管理者、广博的知识使自己成为受人尊重的教师。 二、职业道德素质 一个优秀的学生工作者必须拥有责任心、宽容性,团结性。要想成为优秀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先人后己,宽容他人,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要时刻以身作则,做师生的表率,起先进带头作用,并且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刻注重关注自己的形象,廉洁自律。要急广大师生所急,想广大师生所想。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防止腐败,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坚决惩治腐败,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成为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进与人们群众有着紧密联系而且关乎国家建设,我们不能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先阶段,我国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且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各界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学校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与创新,我们是教育者,是学生的管理者,要时刻牢记自己是育人环境中的正确性,要充分利用正确的利用好手中的权利,坚决不能侵占和损害集体与学生的利益,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奉献精神。管理上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 三、创新能力 1.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要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想要迅速准确地抓住工作中问题的要害,就要对一些潜在性的问题保持警觉。创造始于问题,在特定环境中想要意识到问题的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锻炼和创新,并且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 2.超前的预见力 工作者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及思维方式、思想传统等方面对其思维品质的科学预见产生重要影响。要想创新就要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要超前地把握事态发展趋势。所谓的创新,不单单是主观任意的行为,而且是在客观可能。要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激发工作者从而增强其迫切感和创新意识,对以后工作预见和决策的科学性都起重要的作用。要有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遇见或者叫想象,要拥有一定创造力,要敢想,敢像,敢创新。增强角色意识与领导能力。 3、科学的决断力 良好的决断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决断的基础上,在工作中要迅速做出选择,拥有决策能力。应具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和胆略。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学生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执行力,要直面问题、敢于担当,而且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才能有效应对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复杂局面。要培养有坚强的意志与创新性的活力。 4、较强的号召力 历史不是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而是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领导要具有激励群众实现创新意图的动力。而且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增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思想精神建设,营造向上进取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就要增强广大群众对组织的信任感、向往感和信赖感。按一个领导者再高明也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组织行为目标。所以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就要拥有号召群众行动起来的能力。这种号召力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的表现和和水平的体现。要具有能够激发群众为追求组织目标的热情,和能够调动群众实现目标的信心等。 5、灵活的应变能力 偶然性总是存在的,突发事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领导者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控制能力,而且要处变不惊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要有应变与处理能力。客观事物是复杂的,领导者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做一定的转变。本文将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策略,实现管理工作的大创新。 标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基地,所有的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在学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管理工作思路的探索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保证学校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没有处理好教育、管理、服务的关系,相对而言,重视管理、轻视教育、服务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服务质量的改善。过于注重管理,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教学本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缺乏有效的沟通 一直以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部分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虽然,随着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学校管理工作做了一定的转变,例如采用定期召开班级会议,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等,通过反馈不断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但是由于过程中执行不严格,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3.能力评价观念不科学 在高校中,大多采用的是能力评价观念,因此造成能力高的学生能力不断增强,能力一般的学生遭遇忽视,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该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4.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增加了工作开展的难度,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导致工作效果不甚理想。再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看待问题存在局限性,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

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 ■杜建卿 [摘要]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本文旨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笔者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传统公共行政的两大理论基础在理论和现实层面接受到了危机,而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的新的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传统公共新政构成了新的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公共管理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政府职能是掌舵非划桨、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在行政服务态度上坚持?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等诸方面的内涵。但对新公共管理的质疑也依然存在,主要包括该理论经济人假设与公共性的矛盾、顾客导向与公民权的矛盾;新瓶装旧酒的质疑以及政府掌舵的困境等。即便如此,长远而言,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现实背景;理论内涵;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杜建卿,男,1990年2月生,云南弥勒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在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其主导范式的地位。本文将就新公共管理提出的理论及现实背景、理论观点及内涵、以及该理论的反思进行系统的梳理及评述,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一、新公共管理提出的理论及现实背景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 传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以及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之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可以分开的,政治负责政策的制定,而行政则负责执行。依据这样的理论预设,公共行政便可建立一套科学、最佳的管理和组织原则。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影响下,为追求公共组织的高效率,构建的一种非人格化、制度化的官僚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促使政府管理进入科学化,有效解决了当时政府的腐败问题,又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两大理论作为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其提出具有跨时代之意义,以此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自其产生以来,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内在理论缺陷,在其形成后不久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学行为主义和人际关系学派的激烈批判。 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二分理论在实践中的不可行。行政学者罗伯特?达尔和沃尔多都曾指出,威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传统行政模式的不切实际之处就在于,政治与行政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不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公共行政只是一个神话而已。此外,面对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学者们也认为,由于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以及等级制的特点,使得它不可避免地会与民主制发生冲突。同时,以这种程式化、固定化的方式应对丰富而不规则世界,必然导致了各种现实的冲突与压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的公共行政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 而在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缺陷而招致批评的同时,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及特点,新的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新的层面上对传统公共新政构成了新的挑战。 首先,经济理论新变革的出现。二战后的西方各国政府所普遍采用的是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政府对社会生活实行全面干预。但当这只?看得见的手?获得巨大成功时,?政府失灵?也表现得同样明显。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失败的是政府而非市场,解决公共管理的危机之道便是减少政府的职能,尽量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场来调控货品和服务的供应,以达到最有效率的资源配臵。由此,他们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