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工作指南(试行)点击下载-深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工作指南(试行)点击下载-深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工作指南(试行)点击下载-深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工作指南(试行)点击下载-深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工作指南

(试行)

深圳市卫生局

二○○八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背景………………………………………………………………

第二章目标及实施原则………………………………………………………………第三章监测与控制系统组成及职责………………………………

第四章密度监测………………………………………………………………

第五章抗药性监测………………………………………………………………

第六章专项调查与控制技术指导………………………………

第七章人员培训与交流………………………………………………………………第八章监测信息资料的收集与使用………………………………

第九章经费保障………………………………………………………………

第十章督导与考核………………………………………………………………

第十一章附录………………………………………………………………

用语解释………………………………………………………………

法律法规………………………………………………………………

附表………………………………………………………………

附件………………………………………………………………

第一章背景

一、国外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状况

病媒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病媒生物不仅能传播许多重大疾病,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病媒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由其引发的病媒疾病易成为危及国家安全,造成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声誉和形象,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伤。美国“911”后的“白粉事件”──炭疽危机使世界震惊,昭示生物恐怖并非耸人听闻;印度“苏拉特风暴”的鼠疫大流行,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极度恐慌,使数十万苏拉特市民逃向印度的四面八方,而且使一些毗连的国家中断了与印度的所有空中、海上交通,关闭了两国边境沿线的陆路通道,对印度来说,经济方面造成的损失是难于估量的;20世纪60年代,在东南亚许多国家经常出现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不仅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全球约25亿的人群处于登革热的威胁中,从而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估计,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50万登革出血热病例(其中大部分为儿童)需住院治疗,至少2.5%的登革出血热病例死亡。

据资料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媒介生物学及控制专家委员会和农药评估规划处自1977年以来,向各成员国共发布了22部有关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涉及到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的各个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病媒生物控制法律与相关技术标准,如美国制订的蚊虫控制管理办法、建筑物防鼠标准等等,对指导美国有效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技术保证。

二、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状况

建国以前,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着重在本底调查,防制工作薄弱,对病媒生物控制未起明显作用,这个时期可以称为简单环境治理阶段,主要依靠处理孳生地或使用无机物杀灭幼虫,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病媒生物防制受到高度重视,防制研究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DDT等有机杀虫剂的出现,使病媒生物的控制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称为化学防治阶段。这个时期对病媒生物控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化学防制几乎替代了环境防制等手段,随着病媒生物抗药性高度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出现防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70年代,我国就开始倡导蚊虫的综合治理,1983年从WHO引入病媒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这一论述是对病媒生物防制策略的重大转变,提高了我国对病媒生物的综合治理水平。这时期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我国大规模采用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控制疟疾媒介取得重大进展,受到许多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2001年WHO提出病媒综合治理的概念,我国根据其理念,开展了城市除“四害”活动,使病媒生物控制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管理,病媒生物控制专业队伍建设也得到很快发展。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往来的快速发展,给病媒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条件,随之而入侵的病媒生物也越来越多;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疾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疾病也不断出现,如在我国的法定传染病中有1/3以上都是病媒疾病,无论是新发现的肾综合症出血热、莱姆病、埃博拉出血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还是再度出现的传染病如登革热、鼠疫、疟疾、乙脑等,都是与外来病媒生物的传入或与本土病媒生物的存在及孳生繁殖有密切的关系,对人类健康构成新的威胁,同时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水灾、地震、生物恐怖等)的处理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如近年鼠疫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乙脑在全国部分地区流行,登革热在广东省流行,流行性出血热不断有散发病例出现,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

目前影响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在体系建设方面,未完善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体系,导致全国相当部分地区未真正开展监测与控制工作;在财政支持方面,因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只有投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经费支持不足;在控制技术研究方面,缺乏技术研究与指导,导致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污染环境,引起病媒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在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管理法规,对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执法难于落实,专业队伍管理混乱。

三、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状况

1979年,国务院设立深圳特区,由于行政区域改变、防疫机构变更,我市

70年代以前的病媒生物防制资料残缺不全,缺乏可比性,共享程度很低;建市初期,我市病媒生物控制工作面临严峻局面:“南头苍蝇深圳蚊”是深圳特区创立初期城市环境卫生的真实写照。据资料介绍,以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的丝虫病,宝安县1970-1972年普查时人群微丝蚴率为2.71%,估计全县丝虫病约有27000人,慢性致残人数约为5000人,1985年我市人群当时微丝蚴率仍达1.11%,没有达到广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及考核方案的要求;以嗜人按蚊、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疟疾,1954年发病人数14148例,年发病率为7602.81/10万,随着防疟措施的落实,发病率逐年下降,1979年仅发病7例,年发病率为2.16/10万,但随着特区建设会战拉开序幕,蚊虫的密度大幅上升,1984 年出现了疟疾暴发流行,发病7427例,年发病率为1097.89/10万,疫情不仅在全市范围内扩散,而且不断波及周边城市,成为广东省大陆地区发病率最高的疟疾流行区,给深圳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曾停息较长时间的霍乱,到1985年又开始出现,1992年疫情达到高峰。随着我市全面城市化,我市病媒生物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周边国家、地区的病媒疾病也有死灰复燃现象,一些新发病媒疾病也不断出现,我市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国际交往频繁,随时都可能发生与流行国内外任何一种新发病媒疾病。为保障深圳特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保障市民健康,多年来,我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在市政府、市卫生局领导下,在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历程及成效

市疾控中心自1982年开始对深圳特区主要病媒生物──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美洲大蠊、德国小蠊、家蝇、大头金蝇、铜绿蝇等进行持续的长期密度监测,并对这些主要的病媒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已经确定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家蝇Musca domestic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绯颜裸金蝇Achoetandrus rufifacies、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为深圳市最主要的媒介昆虫;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是深圳市鼠类优势种,亦是印鼠客蚤

的主要寄主。自1996开始,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对深圳全市范围内的卫生昆虫进行了长达4年的详细本底调查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深圳市卫生昆虫及其防治》专著一部,首次详细记述了深圳市卫生昆虫蚊类31种、蝇类51种、蜚蠊10种、蚤类3种、臭虫1种、虱1种,并发现蝇类1新种(深圳拟黑麻蝇Beziella shenzhenensis Fan,sp.nov.)、中国1新记录属(拟黑麻蝇属),另有20多种为广东省新记录种,首次基本研究清楚了深圳市卫生昆虫的种类,为我市乃至广东省病媒生物区系研究及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此项研究为我市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种群密度,预防、控制病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技术保障;2003年我们又开展了“蚊虫的发生与城市规划和建设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发现深圳市致倦库蚊的发生和沙井、污水井、排水沟、建筑工地的不规范有直接关系,对指导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灭蚊达标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效控制了蚊媒密度;2005年,我们进行了“深圳市鼠类及其染蚤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褐家鼠为优势种,其染蚤率接近30%,比其它城市的鼠类染蚤率高,对今后我市控制鼠疫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具有指导性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相关病媒生物的抗药性调查及一些杀虫剂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安全和合理使用杀虫剂的措施,达到了经济、有效、延缓病媒生物抗药性产生及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二)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网络现状

多年来,我市在病媒生物监测、除“四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培养及引进了一些相关专业人员,但因病媒生物监测与调查工作是一项只有经济投入,而不能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的工作,其工作的重要性,在没有病媒疾病暴发流行时难以体现。因此,长期以来在人员编制和经费的匹配上都不能满足常规的监测工作需求。由于经费和编制限制,全市基本上没有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专职人员,市、区疾控中心参与该项工作的人员均身兼多职。在编人员工资由财政差额拨出,差额部分由单位自筹。部分工作人员属临工,其工资均由各单位自筹,财政支持欠缺。

目前,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网络主要是由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成,并在我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街道、卫生社区除“四害”工作中进行技术指导。除个别街道防保所参与该项目工作外,大部分街道防保所没有参与该项工作。随

着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加强基层网络的能力建设。

(三)实验室建设及人员培训现状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标本室建立、资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了开展该项目的工作条件。但是,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仍欠缺与研究病媒生物相适应的病媒生物检测实验室和标本室,这极大地限制了这一专业的长足发展,也难于适应新世纪卫生防病工作,特别是病媒疾病防制工作的需要,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市现有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先进国家在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上的差距。

在人员培训方面,由于培训经费欠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人员较少参与业务培训,外出参加学习机会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发展情况。

第二章目标及实施原则

一、目标

(一)近期目标

1.建成并完善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网络,加强基层网络建设。

2.制定深圳市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指南,指导全市科学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防制。

(二)远期目标

建立我市病媒生物预警体系,为适时控制病媒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三)总目标

1.掌握本市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建立病媒生物预警体系,为预测病媒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理论依据。

2.制定全市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

3.指导全市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杀灭效果。

二、实施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深圳市卫生局文件深卫发【2005】69号《关于印发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本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实施原则为:

(一)政府主导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上述法律条文明确了各级政府、各行政部门在预防传染病工作中控制病媒生物的责任。

(二)经费保障原则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中明确由市卫生局、市爱卫办领导全市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区卫生局及爱卫办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市、区财政提供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统一规划原则

深圳市作为省级病媒生物监测点,按《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市设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岗、盐田6个监测点,构成我市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道预防保健所应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按全市的统一要求与布置,有目的地建设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网络。

(四)规范实施原则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依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版)及《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和《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制定而成的,是全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指引。

(五)项目保障原则

根据《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我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爱卫办应把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的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道预防保健所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具体管理,抓好监测队伍的人员落实,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专业队伍的稳定,提供必要的监测设备和工作、防护条件,安排好监测经费的使用,确保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顺利实施。

(六)综合治理原则

病媒生物控制,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必要的人、财、物保证系统;制定相关病媒生物控制法

规与技术标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依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会化专业技术服务才能把病媒生物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第三章监测与控制系统组成及职责

一、监测与控制系统

深圳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系统由深圳市卫生局、各区卫生局、各级爱卫办、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道预防保健所组成。

二、分工及职责

(一)政府: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公共卫生任务,属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所需经费。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卫生局领导全市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各区卫生局组织开展监测与控制工作,保证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制订,组织、协调全市监测工作的实施;全市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并进行监测质量的督查和质量控制。

(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

(五)街道预防保健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政府暨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领导,把监测与控制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确保监测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本项目工作内容,结合辖区实际,制定辖区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按要求配齐监测点人员,固定岗位,监测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三)各级监测单位,根据方案要求,设立病媒生物监测点,对监测与控制所需器材及交通工具给予保证,及时收集和整理监测资料,及时上报监测报表,做到数据准确,图表清晰,认真总结分析,对主要监测指标及防治措施提出评价,使监测的管理、评价实现科学化与规范化。

(四)监测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工作作风,保证监测的质量。

(五)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对下级单位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第四章密度监测

一、目的

准确地掌握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病媒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为我市鼠密度监测点,每区设居民区、特殊行业和旧屋村3个类型监测点各1个,各区应结合本地情况选择监测地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地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环境之间距离应大于0.5km。

2.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3.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1只。特殊行业各类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室外直线布夹,每5m布夹1只。三个类型监测点每月室内外分别布放100个有效夹(夜)。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动物。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用《深圳市鼠密度监测记录表》(附表1)记录鼠种、性别、体重,并记录布夹总数、回收夹总数、无效夹总数、捕获鼠数等。

4.鼠密度统计

鼠密度(捕鼠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总数(只)×100%;

有效夹数=布夹数-无效夹数。

上列公式中,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

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

鼠爪,该夹计入有效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

发的鼠夹。

(二)蚊密度监测

1.成蚊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福田区、盐田区选择居民区2处、公园(或街心公园)1处、医院1处,龙岗区选择民房2处、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2处,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2)监测时间

每月监测二次,两次的监测间隔不得少于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3)监测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每处布放诱蚊灯1个,监测时间从当地日落20分钟后开始,诱集6小时以上,第二天,将集蚊盒从诱蚊灯中取出,对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深圳市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附表2),并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

(4)成蚊密度统计

成蚊密度(只/小时)=捕获蚊虫数/(捕蚊时间×灯数)

2.白纹伊蚊诱蚊诱卵指数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福田区选择居民区、医院为监测点,盐田区选择公园为监测点,龙岗区选择工地为监测点。

(2)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诱蚊诱卵器法。福田区布放150个诱蚊诱卵器,盐田区、龙岗区分别布放100个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将每个诱蚊诱卵器的监测结果填入《深圳市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附表3),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4)诱蚊诱卵指数统计

诱蚊诱卵指数=阳性诱蚊诱卵器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数×100

3. 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选择居民区50户以上为调查点;另选医院、公园、工地、机关单位(或企业)外环境各1个为调查点

(按每10米折算为1户计算),共调查50户以上。

(2) 监测时间

罗湖区每年5、7、9、11、12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福田区每年5、7、9、11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南山区每年4、6、8、10、12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宝安区每年4、6、8、10、11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龙岗区每年4、6、8、10、12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盐田区每年5、7、9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入户及外环境调查方法,调查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及孳生情况,将每户调查结果填入《深圳市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调查表》(附表4),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4)布雷图指数统计

布雷图指数(BI)=伊蚊幼虫及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数×100

房屋指数(HI)=伊蚊幼虫及蛹阳性房屋数/检查房屋数×100

容器指数(CI)=伊蚊幼虫及蛹阳性容器数/检查容器数×100

(三) 蝇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罗湖区、宝安区、南山区为我市蝇密度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处和居民区1处。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监测时间

每月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3.监测方法

采用笼诱法。每处布放1个诱蝇笼,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时布放,下午3-4时收回,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捕获蝇类,并对捕获蝇类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分别将监测结果填入《深圳市蝇类监测记录表》(附表5),并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

4.成蝇密度计算

成蝇密度(只/笼)=蝇只数/笼数。

(四)蟑螂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罗湖区、福田区、龙岗区为我市蟑螂密度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

农贸市场1处、宾馆餐饮2处、医院1处和居民区1处,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监测时间

每月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调查,每盒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

布放2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

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和厨房,居民区布放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每

个标准间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

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对捕获蟑螂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将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

若虫数填入《深圳市蟑螂监测记录表》(附表6),并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

总数。

4.蟑螂密度和侵害率计算

蟑螂密度(只/张夜)=捕获蟑螂总数(只)/回收的粘蟑纸数(张)

侵害率(%)=阳性粘蟑纸数/回收的粘蟑纸数×100%

上列公式中,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

(五)蚤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为我市蚤类密度监测点。

2.监测时间

每月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捕获的活体黄胸鼠、褐家鼠及其他鼠类单只装袋,乙醚麻醉后梳检,全部不漏地收集鼠体和鼠袋内蚤类及其它寄生生物,同时对捕获的鼠类、蚤类进行分类鉴定、计数,将捕获到的蚤类监测结果填入《深圳市蚤类密度监测记录表》(附件7),并同时记录捕获的鼠类种类、性别、体重。每个监测点每次调查选择当地优势鼠种(家鼠:黄胸鼠或褐家鼠;野鼠:黄毛鼠或板齿鼠等),数量不少于

20只。

4.鼠体总蚤指数、分类蚤指数和鼠体染蚤率计算

鼠体总蚤指数=获蚤总数/检鼠数。

分类蚤指数=某一蚤种数/检鼠数。

鼠体染蚤率(%)=带蚤鼠数/总鼠数×100%。

三、监测结果的上报与反馈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30日前将当月的病媒生物监测结果输入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网上直报系统,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并反馈给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五章抗药性监测

通过监测,掌握我市主要卫生昆虫对常用杀虫药物的抗药性,为筛选敏感的药物,指导合理选择药物品种和使用浓度提供依据。

一、蚊虫抗药性测定

(一)蚊虫抗药性的快速诊断(浸液法)

1.实验方法

从野外不同代表方位采集蚊幼虫,带回实验室培养1代后,选3龄末至4龄初的幼虫25-50条放入含测试药物的200ml过夜自来水中,并加入少量蚊幼虫饲料,24小时后检查蚊幼虫死亡数。实验重复3次,并设空白对照组,若空白对照死亡率小于20%,则用Abbott公式校正;若大于或等于20%,则整个实验重做。

2.抗药性评价

根据WHO及我国蚊虫抗药性监测专业组的意见,蚊虫抗药性监测的区分剂量见表1。

表1 蚊虫抗性监测的区分剂量表

药物DDT 马拉硫磷DDVP 氯菊酯溴氰菊酯

浓度

0.05 0.12 0.25 0.01 0.001

(mg/l)

其诊断标准为:区分剂量的死亡率≥99%为敏感群体;区分剂量的死亡率在80-99%为可疑抗性种群;区分剂量的死亡率≤80%为抗性群体。

(二)蚊虫抗药性程度测定(浸液法)

1.试验器材

20ml比色管,1ml、2ml、10ml吸管,500ml搪瓷碗或杯。50ml、200ml量筒,饲养盆,丙酮等。

2.药液制备

将标准药剂(1%)按等比或等差稀释成系列浓度,再从各浓度中吸取1ml滴入199ml水中,即成所需浓度(mg/l),各浓度死亡率在5-95%之间为宜。

3.测定步骤

(1)试虫准备:从本地区有代表性的地方采集蚊幼虫带回实验室培养1代后,

选3-4龄幼虫,分为5-6组,每组20-50只,将幼虫放入小量杯中,加水至49ml。同时准备相同数量的敏感品种幼虫作对比。

(2) 浸液处理:在每只瓷碗(杯)量入150ml脱氯清水,标记后将配好的药物1ml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顺序滴入水中,摇匀将幼虫连同49ml水倒入碗中,24小时后检查幼虫死亡率。将1ml丙酮加到149ml水中作空白对照,实验重复3次。若空白对照死亡率小于20%,则用Abbott公式校正;若大于或等于20%,则整个实验重做。实验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

进行抗药性测定时,必须有室内饲养的正常敏感品系蚊虫做对比测定,也可用采自未用过药物或用药较少地区的蚊虫进行比较。

4.抗性系数计算

抗性系数=野外品系的LC50/敏感品系的LC50

上列公式中,LC50的统计采用机值分析法。

5.抗药性评价

野外品系蚊虫与正常敏感品系蚊虫二者所测得的数据(LC50)如有明显的差异,即可判定该地区的蚊虫已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程度以抗性系数表示。

二、蝇抗药性测定(点滴法)

1.试验器材

微量点滴器或微量加样枪(0.5-10μl),1ml、2ml、10ml吸管,10μl的枪头,丙酮,乙醚等。

2.药液制备

将标准药剂(1%)按等比或等差稀释成系列浓度5-6组。按0.5μl/虫点滴到雌蝇的中胸背板上。

3.测定步骤

(1)试虫准备:从本地区有代表性的地方采集蝇幼虫带回实验室培养1-2代后,选4-5天龄雌成蝇进行测试。每组20-30只。

轻度麻醉,按0.5μl/虫从低浓度到高

(2)点滴处理:将雌成蝇用乙醚或CO

2

浓度将药液滴于蝇的中胸背板上,同时设空白对照(0.5μl/虫丙酮)。将点药后的试虫移至饲养笼内,用5%糖水饲养,24小时后观察死亡率。实验重复3次。若空白对照死亡率小于20%,则用Abbott公式校正;若大于或等于20%,则整个实验重做。实验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

4.抗性系数计算

抗性系数=野外品系的LC50/敏感品系的LC50。

上列公式中,LC50的统计采用机值分析法。

5.抗药性评价

抗性指数在2-10倍时,为低抗性;10-20倍时为中等抗性,可能使防制失败;大于20倍时,表明实际使用剂量为防制无效。

三、蟑螂抗药性测定

(一)药膜法

1.器材

500ml果酱瓶,1ml、2ml、10ml吸管,白油,20ml比色管。

2.药液的制备

将标准药剂1ml加到19ml丙酮中,再取2.5ml加入果酱瓶中,旋转瓶子,使药液均匀涂在内表面,直到丙酮全部挥发,第二天备用。

3.步骤

(1)试虫准备:在有代表性的地区用瓶诱法采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采卵鞘),带回实验室培养1代后,选1-2周龄雄成虫,每组10只。

(2)接触处理:在涂药后的果酱瓶内口涂上一层凡士林后,将10只试虫放入瓶内,每隔一定时间观察试虫击倒数。当击倒率达95%以上时,将试虫移到清洁饲养笼饲养,72小时后观察死亡率,残杀威需观察5天后死亡率。实验重复3-5次,实验同时作空白对照。若空白对照死亡率小于20%,则用Abbott公式校正;若大于或等于20%,则整个实验重做。实验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

4.抗性系数计算

抗性系数=野外品系的LC50/敏感品系的LC50

上列公式中,LC50的统计采用机值分析法。

5.抗药性评价

一般认为抗性系数小于2时,表示蟑螂敏感或有弱的耐药性;抗性系数大于2时,表示蟑螂有抗性;抗性系数在5-10之间时,表示蟑螂已产生中度抗性,应慎用该杀虫剂;抗性系数大于10时,表示蟑螂已高度抗性,该杀虫剂已基本无效。

(二)点滴法

1.器材

量筒、吸量管、500ml广口瓶、微量点滴器(1μl)、丙酮、乙醚、石腊油、凡士林。

2. 药液配制

以丙酮为溶剂配制一定浓度母液,再按等比或等差配制5-7个浓度级备用。

3.步骤

(1)试虫准备:在有代表性的地区用瓶诱法采集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采卵鞘),带回实验室培养1代后,取羽化后2-3周龄雄性德国小蠊成虫。

(2)点滴:将试虫用CO

2

麻醉后,仰卧排列在平皿内,每个浓度级各滴10只,由低至高浓度依次用微量点滴器将1μl药液点滴在试虫第2、第3对足基节间的腹板上。点药后正常饲养,72h后检查死亡率。重复3次。求出毒力回归

线、LD

50、LD

95

、95%可信限和抗性系数。同时以丙酮为对照,操作方法和要求同

上。如对照组死亡率>20%,试验重做; 5%<对照组死亡率≤20%,用Abbott 公式校正。

死亡标准虫体仰翻,用针刺激虫腹部无任何反应。虫体恢复正常姿势,但不能移动也视为死亡。

4. 计算

计算LD

50、LD

95

、95%可信限;

抗性系数=现场采集的蟑螂LD

50值/标准品系的LD

50

5.抗性判断标准

抗性系数<5为低度抗性;5≤抗性系数≤10为中度抗性;抗性系数>10为高度抗性。

四、抗药性测定频次与测定结果的反馈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3-5年调查一次本市病媒生物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并做出总结报告,上报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并反馈至各区疾控中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