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价值是凝结着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价值的增长最终都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最先提出的知识价值论是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

(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智能机器正在无数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的劳动,迫使成百万的蓝领和白领工人加入失业者的行列。?

中国,以张直为代表。认为(1)知识本身,作为劳动产品包含着价值,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价值;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2 )在传统经济中是劳动创造财富(即价值);在知识经济中,不是(直接)劳动,而是科学技术(即知识)创造财富(即价值)。?在知识经济中,人的直接劳动已脱离生产过程,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这时,再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价值创造问题,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于是知识价值论便应运而生。?

(二)?发展说?是指在承认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认为知识(科学技术)也创造价值。或者认为,?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美国柯里等人认为,(1)在所有历史时期,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的创造,由知识起中介作用,并与物质世界有关。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显然改变了的只是知识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密度,是知识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是体现在即使是最普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的知识分量。(2)知识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与作为过程的资本的其他各种类型‘并驾齐驱’的,并且或许甚至能改变后者?。(3)?知识=价值?。体现在一件知识商品中的价值主要

是其信息的或思想的内容。(4 )马克思选择劳动作为价值的基础既不是错误的,也不是任意的,甚至没有历史局限性的。但我们没有理由不能确定(并强调)知识是价值的另一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知识,即知识本身的使用价值。

中国沈建新等认为:(1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突破。(2 )科学的知识价值论能够被确立起来的关键在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劳动:一类是创造性劳动,另一类是重复性劳动。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重复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3)知识是人把握客观现实和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过程,也就是人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一般来说,创新程度越大,知识含量也就越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多。(4 )知识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走向有机结合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桁林认为,(1)作为一个劳动的分工体系来说,知识生产,智力创造也就越来越独立于生产环节,脑力劳动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就越来越成为价值的主体。它集中体现在知识产品生产上:一方面改善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相应提高了劳动质量和效率。(2)知识创造价值越来越独立化、市场化,知识本身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生产率不是一位靠体力和技能而是倾向于靠智力和知识的趋势尤其是肯定了知识经济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它的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由过去以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或复杂劳动为主,信息劳动是社会增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源泉,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还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来源于社会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说过, ?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现实的唯一尺度?。显然, 要想以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就必须承认知识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把劳动者付出的

脑力劳动的多少即商品中的知识含量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知识是劳动的产物,没有一个人能够不费任何气力就拥有知识,并且,知识是体现在生产者的能力里,并通过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如果一个人学识渊博,但整天在家中修身养性,不著书立说,不搞培训和讲座,不进行任何生产性的劳动,那么,他知识的价值从何而来?如果一个单位虽拥有众多的知识分子,但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知识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又怎能创造出高价值来?正如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一样,知识本身也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知识是劳动产品,也具有价值的。在信息社会中也不例外,由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无可否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就是价值的实体!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知识,而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要看到知识带来的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要明确劳动直接带来价值的观点,不能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的进步,劳动的进步,推动了知识的发展,在现在社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劳动价值论的含义和内容

知识价值论的含义和各种学术观点

辩证观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8633257.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 [正文] 总论 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 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 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资产评估基础-劳动价值论知识点

劳动价值论 导言:本章介绍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和有效市场理论。主要考查客观题,估计分值在8分左右。 考试大纲说明: 一、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理论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规律。 2.效用价值论的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4.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5.均衡价格、供求定理。 6.市场结构的划分。 7.有效市场的形态。 (二)熟悉的内容 1.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2.效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的来源、价值量的确定、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3.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 4.供给函数、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条件。 6.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条件及检验。 (三)了解的内容 1.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发展过程,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效用价值论的理论产生过程,对效用价值论的认识。 3.需求关系的特殊情形。 4.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及一般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需求与均衡。 6.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及典型模型。 7.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及主要作用,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 8.资本市场的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 考情分析: 教材变化情况: 修改“供求理论、供给、需求”的定义表述; 修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及总效应”的表述; 其他为细节表述变动。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阐明商品价值决定于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理论。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实体是客观的,衡量价值的尺度也是客观的。因此劳动价值论又被称为客观价值论。 价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二重性取决于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所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即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具有不同形式的劳动。指劳动的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耗费。指劳动的本质的共同方面。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中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因此,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和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由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终发展到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便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实行等价交换,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总结 环科1300013519 徐艺辉 一、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额基本矛盾等内容。 (一)、商品与劳动 1、商品 商品是马克思价值论分析的起点。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才有价值。二者的对立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两种价值,但不可兼得。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二)、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3、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及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了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为——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等资本过于集中的现象。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合实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由来与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研究和学习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是颇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科学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更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学者认为,今天面临的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原则不完全相同,已经超越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实用条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曲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由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既“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有一般性的活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与其他的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也就是说,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虑,劳动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即在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从历史上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脑力劳动者 论文摘要: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和作用,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当前的历史条件阐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的认识,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弃传统观念和传统理论,确立起脑力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 劳动价值论发轫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但这一理论内在所具有的革命性因素,使得它还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就已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迫不及待地以生产要素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价值、价格理论替代了。这样,这一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杰出人物所栽下的绿树,便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浇灌成长了。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大优点和特点,是以商品理论为基础,通过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劳动价值论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 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理论以商品理论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市场为条件。商品、价值、货币、价格构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何敏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蔡乐才 教育学部领导教育学012012305000066 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有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二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三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 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第23页。)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它和配第所说的商品生产中劳动者所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及其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第二,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第三,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焦点问题: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从价值源泉、价值形成和价值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容易混淆的问题,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英文摘要】Based upon the point a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seyears on Marx’s Labour Value Theory——Is it only the labourthat creates value? the paper analysed the easily ——bewildere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sources, formation andrepresentation of Value,and raised its own view point on themsimultaneously. The paper holds that Marx’s Labour ValueTheory is not out of date, and that it remains the ground onwhich we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Theory of Commercial Value.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源泉;价值形成;价值表现 Labour Value Theory/Value source/Value formation/ Valuerepresenation 【正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质生产要素,诸如土地、机器、自然资源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作者从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的出发,引经据典,使本来简单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高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从争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本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现问题。这三个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旦混淆,极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一关于价值源泉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化劳动。众所周知,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很明显,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自始至终坚持这一正确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从马克思揭示的价值的本质来看: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可见,只有人类劳动才会凝结成价值;第二,从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来看: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唯一尺度;第三,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来看: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劳动量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直接改变商品的价值量,而仅仅是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empirenews.page--]第四,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看: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所以如此,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第五,从价值的展示形式来看:马克思认为,无论是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利润(包括商业利润、银行利润等)、利息、地租(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其来源都是雇佣工人的的剩余劳动。土地、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非劳动要素,不管如何先进,如何丰富,都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也不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已解决。为什么现在又有人提出质疑呢?本人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质疑者混淆了价值源泉与价值形成的问题。二关于价值形成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同于“价值源泉”,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从价值源泉的角度来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