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蒙古族服饰文化

蒙古族服饰文化

蒙古族服饰文化
蒙古族服饰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特点文化

内容提要: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饰也像草原上的鲜花,顺应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丽。加之,五彩缤纷的佩饰,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格。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他继承了亚洲草原几千年来的游牧文明传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公元1206年,铁木真用武力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地域性统一共同体——蒙古族。

广袤的草原,无垠的天空,辽阔的北方大地造就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蒙古族服饰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服饰具体包括长袍、腰带、靴子、帽子、首饰等。由于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2004年“蒙古服饰艺术”被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40个试点项目之一。

蒙古族长袍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春秋时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则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的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

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佩刀、火镰、烟盒等饰物。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蒙古摔跤服也是蒙古族重要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因其部落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服饰装束,即使同一部落,也往往因为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有千秋。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

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

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服饰,它看上去就只是一件衣服,当你对蒙古服饰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后,你会发现,蒙古族服饰文化内涵深厚,吸纳大自然,同时也反映大自然,它每一个角度和方面都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明锐说。

蒙古族特别的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区,这在客观上为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物质材料,达到了“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所言)程度。大蒙古国和元朝是对亚洲草原几千年的游牧文明进行规范,并把它提高到封建制高度的创新时期。因此在服饰领域也不例外,规定了很多制度,如蒙哥汗于1252年、忽必烈汗于1275年都颁布了法令。其中包括官场礼服——质孙服的穿着规定以外,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穿着什么样的服饰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1368年,元朝统治者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蒙古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变化多端的“北元”历史时期。北元政权同明朝政府打打和和的同时到了阿勒坦汗时期与中原建立了固定的商贸关系,土默特和东部出现了农业种植区,部分蒙古人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全面引进西藏佛教,蒙古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件大事在表达审美意识的服饰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北元晚期在蒙古服饰中出现的另一个较大变化是各个部落服饰开始形成,这与蒙古故土上存在的“六万户”行政制度及其相对稳定的区域游牧方式有关。

近、现代的蒙古服饰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三种变化。从明末开始逐渐形成,而到清朝中期基本定型的农、牧混合型生活方式成为了部分蒙古人的谋生手段。传统的长袍、大靴子显然不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产生了有所保留蒙古传统风格的新型“三段式”服饰——上衣、裤子和鞋。清朝末年,随着满清统治的结束和蒙古封建势力的衰弱,服饰等级趋于消亡,贵族和庶民服饰之间开始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西方工业文明渗透到蒙古地区,上个世纪20年代,蒙古知识分子就开始穿着西服革履。

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饰也像草原上的鲜花,顺应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

活方式。其中,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丽。加之,五彩缤纷的佩饰,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格。

有关蒙古服饰方面的历史文献颇为丰富。《蒙鞑备录》(1221年)、《黑鞑事略》(1237年)、《柏朗嘉宾蒙古行纪》(1245~1247年)、《鲁布鲁克东行纪》(1253—1255年)、《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元史·舆服志》、《蒙古及蒙古人》(1892—1893年入《蒙古饰物》、《中国古代服饰史》等中外的经典著作都程度不同地介绍或分析了蒙古人的服饰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内蒙古各旗县的地方志陆续出版(约80多部),加之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介绍性文章(约200多篇),蒙古族服饰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国已故学者哈·宁布先生于1993~1994年,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刊发的《蒙古服装史》和内蒙古已故学者普日莱桑布编著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蒙文)是这个时期介绍和研究蒙古服饰方面的拳头性产品。此书是在上述两部专著的基础上重新编著的,并且部分引用了书中提供的黑白图。蒙古服饰的汉语名称以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主持编写的蒙汉合璧插图简写本《蒙古民族服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中的术语为标准,也采用了部分照片。

极具民族和地区特色的蒙古服饰是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服饰与草原自然环境,牧区社会生活组合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了蒙古民族的风俗和民情。草原风

情旅游业,把蒙古服饰做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在考察中仍然发现蒙古服饰时装化,舞台化、趋同化等现象十分严重。文化上的深层挖掘不够,各地区各部落服饰的开发不够等诸多缺陷。

丰富性是蒙古服饰的第一大特点,蒙古人生存的蒙古高原地区的冬季慢长而寒冷,人们不仅使用各种面料而且还需要用各种贵重的皮毛来制做衣服,再加蒙古民族居信的地域辽阔多样和部落众多。因此蒙古服饰以其种类、数量之分,而在国内外各民族中算得上丰富多彩的一族。豪华性是蒙古服饰的又一大特点。蒙古民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游牧经济,人们把好多财产转变成金银珠宝以服饰的形成随身携带在身上,因此蒙古服饰显得珠光宝气,十分豪华。尤其由游牧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决定,蒙古服饰极为华贵张扬。文化性是蒙古服饰的又一大特点,以蒙古帽为例,帽顶子象征一个人的气质或朝气,帽缨子象一个人的兴旺与发达,帽檐象征一个人的气运的升腾和飞黄,帽子后边的飘带象征着为主人招唤福气。以蒙古袍为例,白色标志纯洁和吉祥,红色标志温暖和热情,蓝色标志辽阔和雄伟,绿色标志繁衍和生息,黄色标志灿烂和崇高。因此蒙古服饰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也极为丰富。蒙古服饰的功能性特点也十分突出,以蒙古袍为例,具有多功能性特点,白天可以穿着,晚上可以当被子盖,而且穿着快速方便和完全适应马背生活的要求。以腰带为例,同样具有多功能性特点,使蒙古袍紧贴人身起保暖作用,而且保护骑马人的内脏不受颠簸,还可以在腰带悬挂刀剑,弓箭、火镰等物件,便于游牧和征战中随时使

用。以蒙古靴子为例,它能护踝壮胆,防止骑马时磨破小腿部,同时在草原上行路时保护脚部,防止被荆棘撕破裤腿或虫蛇袭击。蒙古服饰的艺术性装饰特点也十分突出,以男女蒙古袍为例,不仅色彩鲜艳丰富,而且都要滚边镶边,用金银做扭扣。以男女装饰为例,主要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翡翠、琥珀、绿松石、青金石等重要材料制作,把蒙古民族服饰的艺术性,装饰性、使用性、保值性和随身携身性特点体现的特别突出。蒙古服饰具有部落特点,由于蒙古民族分布地域广阔,部落众多,加工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和差异,促成了各地区和各部落蒙古服饰的一定区别。总之,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许多独具风彩的衣冠军服饰。蒙古服饰完全适应了蒙古民族生存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和海拔高、地形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符合了蒙古民族从事的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思维特点和风俗习惯。蒙古服饰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区风格和独特的缝制工艺,以及服饰民俗文化。蒙古服饰及其民俗极为丰富多彩,对蒙古服饰文化的开发中必须充分尊重蒙古服饰的基本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发出不同功能,不同部落的使用性强的蒙古服饰的话,不仅可以克服目前草原景区景点在服饰文化方面的存在的各种缺限,还可以解决不同草原景区景点在服饰上存在雷同的现象,提高整个草原风情旅游事业的民俗文化品味。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摘要﹞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

蒙古族居住风俗和服饰风俗

蒙古族居住风俗和服饰风俗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自然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作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成就了今天蒙古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1.蒙古族居住风俗 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语则称“格尔”。蒙古包是由陶脑、窝呢、哈那、毡墙和门组成的。天窗,蒙古语称“陶脑”,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它可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窝呢,即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搭包时,各部分连接固定后,除天窗外,其余部分都用围毡覆盖,用马鬃马尾绳拴好拉紧即可。门框为木制,门帘用柳条和马鬃、马尾绳编织。贫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个哈那或6个哈那组成。富裕牧民的蒙古包由6个哈那或8个哈那组成。王公贵族的蒙古包由10个哈那组成,能容纳50—60人。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制做成日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反映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共安装56根乌尼,再加门框上安装的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总共有60根乌尼杆。每个乌尼杆之间形成矿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角。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方法完全与现代钟表相一致。日

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人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对每小时给予了准确的命名,以便准时安排生产和生活。 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为了逐水草、便畜牧,蒙古包搭盖的地点必须选择距离水草近的地方,其次还要在背风处。夏季要设在高坡通风之处,避免潮湿;冬季要选择山弯洼地和向阳之处,寒气不易袭人。 蒙古包搭拆容易,搬运方便。牧民随季节变化游牧,需要不断地拆包和搭包,而蒙古包的构造却是既简单又科学。搭包拆包通常出自妇女之手,几小时之内便可以完成。蒙古包像个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风,矮小的包门向南或东南开,这样寒气就不易袭入包内,门外雪也不易堆积。蒙古包是用数根细木棍和毛皮拴结而成,拉开时便成蒙古包墙壁,拆叠起来还能当牛车的车板。羊毛毡虽显粗糙,却能避风雨,御寒暑。因此,包内冬暖夏凉,住起来特别舒适。 包内地上的铺设,因贫富而异。一般牧人多用牛羊皮或一层毛毡子铺垫;富户除铺一二层毡子外,上面再罩花毯。蒙古族有尚西的习俗,因而在蒙古包内的西北面放置装有佛龛、佛像、祭品的佛匣子,北面放置床桌,西南面的“哈那”上悬挂牧人所用的马鞭和其他骑马工具。在牧人眼里,这些东西十分重要,绝不能放在东边。东边一般放置竖柜,东南面则放置炊具。 普通的蒙古包外,往往以柳条或榆树枝围成一个院墙。在墙的附近建圈养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积牛羊粪等燃料。在古时,每户都有勒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特点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特点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 在鄂尔多斯地区,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条独辫,垂于身后。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举行庄严的分发仪式,仪式上将姑娘时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鬃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来的华丽贵重的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汉意为头带,头带零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组合而成的。己婚妇女捆上这样贵重的饰物,显得高雅、富丽。当然,要准备一付好的头带,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庭的贫与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只是配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这样贵重的头带,往往要以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但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脱。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带,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团此。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连垂”和“发套”两大部分组成。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五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发辫上。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不息,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们的头发上系面很长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头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联约五寸长的小木棒。后来。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使其成为精美而绝妙的头饰。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其上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腰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手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咬哲。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季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鄂尔多蒙古族认为,象乳汁一样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因此,在隆重场合很多人都穿这种颜色的长袍,以示纯洁、高雅和美好。又说黄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穿黄色长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便服一般比汉服宽大,袖子也较长。便服没有穷富之分,但衣服的质料却因贫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着用,夜间还可当被子盖。腰间带子一束可长可短,骑乘、行走、带东西部很方便。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

2020智慧树,知到《非遗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之旅》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非遗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之旅》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非遗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之旅》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蒙古族服饰文化史是一部北方民族的发展史,下列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有()。 A:匈奴 B:傣族 C:壮族 D:契丹 答案:匈奴,契丹 2、匈奴服饰为自肩及膝,上下沿平齐的细腰状长衣。() A:对 B:错 答案:对 3、一个民族的服饰能够延续并得以保存,其主要的因素在于统治者的风俗观念,纵观北方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鲜卑与其他民族交往,吸收借鉴,使自己的服饰文化得以发展。 B:匈奴选择汉化。 C: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D:檐裙是西夏人服饰的创新 答案: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4、下列不属于蒙古族元代服饰的是()。 A:檐裙 B:纳石失辫线袍 C:质孙服 D:胡服 答案:檐裙 5、蒙古族明代服饰风格沿袭了元代奢侈、华丽的风格,面料多样、款式进一步丰富。() A:对 B:错 答案:错 6、蒙古族28个部落服饰特点定型时期在()。 A:元代 B:明末 C:清初 D:清末 答案:清末 7、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的瓦解,蒙古族平民百姓大多成为劳动的主体,加之手中的拮据,使他们的服饰则呈现出更加实用和简单朴素的特点。()

A:对 B:错 答案:对 8、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蒙古族服饰特点为()。 A:简约实用 B:蓝色、灰色、黑色为主色调 C:头饰和佩饰也被简化 D:部落服饰的差异化减弱 答案:简约实用,蓝色、灰色、黑色为主色调,头饰和佩饰也被简化,部落服饰的差异化减弱 9、地处祖国最东北端的呼伦贝尔市的蒙古族部落有()。 A:喀喇沁 B:布里亚特 C:巴尔虎 D:厄鲁特 答案:布里亚特,巴尔虎,厄鲁特 10、中国的蒙古族大部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省区尤其是云南、四川没有蒙古族人口分布。() A:对 B:错 答案:错 第二章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2009-12-01 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主要由服装、头饰、挂饰三部分组成,特点是色泽鲜艳、款式考究、不显臃肿。地域特征非常明显,最主要的是保留了蒙元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是蒙古服装中高尚典雅、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科尔沁蒙古族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是头饰、坎肩、绣花。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由两条缀珊瑚额箍、银质簪钗(一横,二竖、二托钗)和垂链组成。 科尔沁蒙古袍满袍的绣花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历史上科尔沁妇女大都善于绣花,而且清宫里也有过很多科尔沁绣花女,绣出很多美丽的服饰。 乌珠穆沁蒙古族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这个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他们喜爱的吉祥图案。 在乌珠穆沁地区,蒙古族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的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腰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巴尔虎蒙古族巴尔虎蒙古人的服饰从整个款式风格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以靠上腰系腰带,以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有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内蒙古日报)(E09) 蒙古族服饰特点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蒙古袍的特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 蒙古族服饰特点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十分具有特色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众人皆知的蒙古长调就是别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民族的服装配饰,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独具匠心的。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生长在草原上养成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服装形制上、独特的色彩运用上以及精致的配饰上。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1.1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性与地域特点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特征、物产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蒙古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正北方,以及西北,都有蒙古民族的身影。因为东西地域阔度较大,低于比较辽阔,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具特色,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所以在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1.2蒙古族服饰产生的环境特点 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最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团体的象征与表现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熏陶环境中都会形成属于他们本民族自己的独具匠心的服装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且已经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游牧民族,经常放牧在草原上,所以就需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睡在草地上放牧。宽大的蒙古袍既可以当被子也可以当褥子,这是蒙古袍的实用性。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为:窄袖宽身长袍、束腰带、穿合祷、登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 比如男袍比较宽大,缠在腰间的腰带传统的有一尺多宽,四米长,这是因为有几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美观,宽大的蒙古袍系上腰带卓显蒙古族男子彪悍魁梧的身材,第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是蒙古人的伙伴,狗是蒙古人的伴当,长期颠簸在马背上容易造成内脏损伤,所以腰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保护五脏六腑。第三,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是以蒙古袍和长裤为主,装载日常用品就需要有空间存放,腰带系在腰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直接从蒙古袍右侧开襟的开口处放进去,在胸膛和肚子形成一个“兜子”。 二,蒙古族女子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我的研究报告研究问题: 为什么各个名族的衣服是不同的,男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研究的过程: 1.观看各种关于少数名族的文化材料。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名族的服装。 研究成果: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我的研究报告 研究问题: 为什么各个名族的衣服是不同的,男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研究的过程: 1.观看各种关于少数名族的文化材料。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名族的服装。 研究成果: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总结: 各个名族的服装代表了各自名族的特色,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瑰宝。

蒙古族服饰美学特征分析

蒙古族服饰美学特征分析 ■苑秀明 蒙古族传统服饰反映了蒙古族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具有显著的游牧民族特性和美学特色。通过对蒙古族传统服饰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蒙古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蒙古族服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而形成和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 一、蒙古族服饰整体风格 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款式特征为长袍、腰带、大靴,面料敦厚粗犷,色彩鲜艳,且极为讲究饰品,冠饰独具特色。其整体表现出质朴粗犷、雄健奔放的沉稳风格,自由大方中不失细腻精致,朴实中散发着自然舒展的浪漫情怀,古朴中散发着时空的神秘感。从表象形式来看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服装式样简单,强调整体美感,删除了一些繁复的细节。传统蒙古族服饰通常是长袍配合腰带、靴子、配饰。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且带马蹄袖,高立领或大翻领,右衽,多数地区为扇形大下摆不开衩,袍身宽大严实,封闭性很强,羊皮袍比较普遍,一般需要八张羊皮来制作,其款型处处体现着对游牧生活环境的暗和与顺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冬季防寒护膝, 杂的思想情趣。在中国,自古就以“黄”为贵,被尊奉为高贵而神圣的“正色”,象征宇宙万物之色由此派生,并且人们将黄色予以幸福的含义,借助这种光芒的色彩,将人们的无限寄托表现出来。黄色与任何颜色匹配后都会用自身的光芒笼罩整个区域,就像欢快的民族乐曲,有“纵情高歌”、有“热情欢舞”,尤其其中的某些华彩段落,象黄色一样,将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人们肉眼可识别的颜色是成千上万的,原色有各自的间色,间色通过调配,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彩倾向。就像音乐旋律的种种变化,每一个音符的跳动,无不可以用微妙的颜色予以转化,这种抽象的、鲜明的情感变化,需要人们用身心的共同感受来创造出更多耐人寻味、别具哲理的色彩语境。 尽管,共感联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集中在造型艺术这一个领域与范围内,而且,共感联想也不仅仅是人类独有的特殊心理活动,但是仅就色听共感而言,无数艺术家利用这一才能,创造出了无数精彩的艺术作品,也日渐成为更多艺术作品独有的表现方式。正如后印象派大师高更说的那样:“颜色本身给我们的感觉就像谜,也只能照谜一般的逻辑来使用,人不单只是用颜色来画,还用颜色来制造音乐,这种感觉流溢自颜色的本身、颜色的本质、颜色奥秘如谜的内在力量。”〔5] 参考文献: 〔1〕崔唯,谭活能著.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3〕〔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色彩论〔M〕.常又明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5〕〔日〕塚田敢.色彩美的创造〔M〕.易利森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与研究内蒙古艺术2008.1 39

蒙古族服饰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特点文化 内容提要: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汗褟子、腰带、裤子、套裤、靴子、鞋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但蒙古服饰也像草原上的鲜花,顺应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其中,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丽。加之,五彩缤纷的佩饰,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格。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他继承了亚洲草原几千年来的游牧文明传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公元1206年,铁木真用武力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地域性统一共同体——蒙古族。 广袤的草原,无垠的天空,辽阔的北方大地造就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民族形象的标志,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蒙古族服饰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服饰具体包括长袍、腰带、靴子、帽子、首饰等。由于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2004年“蒙古服饰艺术”被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40个试点项目之一。 蒙古族长袍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春秋时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则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的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

塞北草原上的艳丽袍服——蒙古族传统服饰

塞北草原上的艳丽袍服——蒙古族传统服饰 展开全文 蒙古族是分布在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下,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和繁茂的草场,是蒙古风情的真实写照。 尤为能体现蒙古族特色的,还有他们的传统服饰——蒙古袍。蒙古族服饰起源很早,最远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来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发展成以长袍、靴子、腰带、帽子和首饰等为主要内容的服饰风格。

这种服饰特色,和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有莫大关系。内蒙古地域辽阔,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蒙古各部,因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但总体来说,蒙古服饰的风格大体一致。衣料选择上很考究,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来制衣。衣服皆为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衣多镶边,男装多镶单边,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颜色则多选用蓝色和棕色。 女子服装相较而言,则显得更为讲究。首先在色彩上,女装的色彩就更丰富而鲜艳,常选用亮丽的红、粉、绿、天蓝等颜色。而且,根据蒙古族的传统,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在服饰上也会有所区别,已婚妇女袍服外面常搭配有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人根据不同季节和时令,选择不同的袍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则穿棉袍或皮袍。平时多穿布料做的袍服,每逢喜事或重大节日时,则会换上制作精美、色泽艳丽的绸缎袍服。 除了袍服,靴子也是蒙古族服饰的一大特色。蒙古靴能适宜

牧民的生活习惯,骑马时可以护腿,勾踏马蹬;行路时防风防沙;冬日里又可御寒。因此,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靴子。蒙古靴主要有皮靴、布靴和毡靴几种。皮靴多用牛皮、马皮和羊皮制作。传统蒙古靴,多为自家制作,很少人去买现成制品。这种靴子结实耐用,防水和抗寒性能非常好,有靴尖上卷、半卷、平底不卷、尖头、圆头等多种款式。皮靴还很讲究装饰,通过特殊工艺把所需要的图案轧、贴在靴靿或靴帮上。这些装饰图案多带有吉祥寓意,常见的有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云纹、回纹、草纹、蝴蝶、花卉等。 布靴则以布料制作,款式以中靿和矮靿居多,靴帮会用刺绣或贴绣的手法,绣制上精美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这种布靴穿起来轻便柔软,舒适美观,深受蒙古妇女喜爱。毡靴多以羊毛、驼毛擀制而成,保暖耐磨损,一般多在隆冬时节穿用。此外,腰带、帽子和首饰也是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的腰带具有游牧生活的独特使用功能。从实用性上看,在骑马时,系紧的腰带能够减轻对人体内脏的颠簸伤害;劳动时,能够保护腰部,有利于使劲,还能提高人体负重的承受力。腰带多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缝制而成。男子腰带多佩挂火镰、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饰物。此外,腰带还体现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蒙古人系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