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8854336.html,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作者:杜永威任晓慧

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央“去杠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以及监管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通遇到阻碍,支付结算的活跃度降低,开票需求下降。同时,银行为了控制承兑风险,缓解资本压力,减少了承兑业务的办理量,票据市场风险有所增加。21世

纪初,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商业银行基本确立了电子票据业务处理模式,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电子化时代,是我国金融信息化、电子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促进电子商务和票据市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围绕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票据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关键词:票据业务;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票据业务发展现状

1.1票据市场整体活跃,但略有回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2017 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7年,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8.8万亿元,同比下降16.1%。票据承兑余额较年初下降1859亿元。承兑签发量在2015年之后首次下降,承兑余额在2016年一季度后持续下降。这一趋势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央“去杠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以及监管加强有关,也说明投资者对行业经济环境前景持较悲观态度,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通遇到阻碍,支付结算的活跃度降低,开票需求下降。同时,银行为了控制承兑风险,缓解资本压力,减少了承兑业务的办理量。

票据累计贴现量在2016年出现大幅下跌,票据融资余额较年初下降10832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0%,同比下降 1 个百分点。这说明金融机构的交易积极性下降。

1.2票据市场风险有所增加

1.2.1合规风险

商业银行在票据贴现管理中可能存在漏洞。部分银行为了规避监管,提高中间业务收

入,违规操作。例如,进行滚动签发。滚动签发是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条件下,开出银行

承兑汇票并贴现,虽然银行实现了大量资金业务收入,但虚增存款规模,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票据市场的风险。

1.2.2操作风险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

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是客户数据脱媒和信息脱媒,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服务能力降低。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商业银行将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供全新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丰富客户全景视图,挖掘既有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管理精确度,研究预测市场营销效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大数据对银行意味着巨大商机,运用大数据可以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那些善于利用数据分析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银行对客户行为习惯和偏好进行分类汇总,提炼出客户需求信息,将即时或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客户;优化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以合适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客户自主定制服务,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大数据时代,对知识的占有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始于1995年,199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到2010年,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增加,至2010年达到最大(147家)。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计提拨备,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城商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下面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1995年7月,以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它的历程。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计144家,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负债

总额为9.32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6.5%;所有者权益总额为0.66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图1、图2、图3)。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图1: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 图2:2003-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及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比重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来说,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占据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国有化程度较高。而一个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只有打破垄断格局,才能籍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效能。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层级授权的方式作为经营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纽带,以分支行作为资源配置中心来开展各项业务。由于层级设置复杂,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可使用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严重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决策滞后、反应迟钝。即使总行能够及时下达决策指令,往往也缺失权威性,有令不行或者执行而不到位比比皆是。 (三)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与外国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着重于大力拓展业务规模、扩充目标客户,应该说在业务数量上有了呈几何倍数的规模。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例如挖潜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是在深层次的衍生金融产品发掘方面受到人才和技术资源匮乏的限制,短期之内也很难获取显著成效。 (四)混业经营受限,市场资源割裂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规定使商业银行面临风险集中的境况,这与全球商业银行混业和全能化发展的潮流是相悖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使其业务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服务对象就难以跳出固定的框架范畴,而且分业经营直接导致金融市场资源的割裂,市场效率大大降低。 (五)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因历史原因产生的不良资产包袱是沉重的。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扶持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剥离,平时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处置等,但是旧的不良资产尚未完全剥离,新的不良资产已开始不断生成。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虽然外部的一些体制性的因素,例如国有企业破产等,正在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但是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却在加剧,并且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包括经济案件,也直接影响到不良资产的生成。正是出于银行内部监督控制不力以及外部信用制度缺失、经济体制转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既要承担违规经营的成本,又要承担经济大幅度波动的成本,而且还要间接承担宏观调控的成本。 (六)管理控制失效,风险防范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因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及时对利率、汇率或其他宏观政策变化引起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主动预警、精确定价和内在自我调节的机制,所以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限,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无法达到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融合的状态。伴随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各种潜在的风险,甚而爆发不可逆转的危机。从内部体制分析,不论是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都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控制的不力,一方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定价管理体系的缺失,使得银行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定价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管理会计系统与业务统计管理模块数据是割裂运行的,无法与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很难对客户、产品、部门、区域做到精准核算。事实上,我国对风险防范的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城商行发展历史 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城市信用社。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城市信用社,是以集体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建立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3000多家,但是城市信用社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在非公有制的控制之下发展得更好,相反,当时的城市信用社隐含了很大的风险。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改组城市信用社,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1.1第一次变革—城市信用社组建为城市合作银行 1995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自1995年起在撤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在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并选择京、津、沪、深和石家庄五城市作为试点。199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在35个大中城市和60个地级城市中全面展开。1997年12月,根据95个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进程,国务院又批准在东莞等58个地级城市继续开展城市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 1.2第二次变革—由城市合作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 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城市商业银行。此后,城市信用社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2012年4月,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成为最后一家被改制成功的城市信用社。 城商行通过深化改革,推进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整体业务指标也保持了中高速发展势头,同时部分业绩指标高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相关业务板块呈现出独有的行业亮点。截至2015年末,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到133家。资产总额从不足5000亿元壮大到22.68万亿元,年度利润从10亿元攀升到1993.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34%下降到1.4%,资本充足率从负数增加到12.59%。 2.城商行发展现状 2.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分析 财务状况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上的资金筹集与资金运用状况,它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由于银监会和许多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官网上公布了一定的财务报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看出其发展现状。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以及盈利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8家银行各自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

18家银行各自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

零售银行的另一大优势是,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利润增长稳定。经过多年对零售业务的开拓,招行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可观的回报,零售业务利润快速增长。 2.兴业银行:同业业务异军突起 “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能够有效应对信贷需求不足局面,并且市场定价的同业资产负债占比较高,受利率市场化冲击相对较小。”一位银河证券分析师如此评价。 凭借在资金业务方面的创新和先发优势,兴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成为国内首家同业资产规模超过贷款的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达到39.62%。 在上半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兴业银行布局多年的差异化战略开始显现出优势,表现在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逐步降低,非信贷类资产规模收益稳步增长。 前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兴业银行未来受息差缩窄的影响将远小于其他银行。差异化的战略布局使兴业银行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竞争。 3.民生银行:做民企和小微企业的银行 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实施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明确提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主动应对经营环境和政策变化,以打造特色银行与效益银行为目标,目前已经形成清晰的业务格局。 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小微客户总数已达到64.13万户,位居各家商业银行之首。 民生银行净息差与存贷利差在业内表现较为突出,上半年净息差进一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收入结构和差异化的客户结构,加上事业部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优势,使得民生银行具有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创新的挑战,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混业经营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然后比较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的利与弊,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的重 要职能,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商业银行实行合理、全面的经营模式,对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天然分业―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发展阶段,慢慢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机构,既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起着商业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银行均开展了证券、投资、信托等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处于混业经营的萌芽状态。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得力致使银行业经营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从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明文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状态。但是,金融改革从未停息,有关混业改革的探索自1999年便开始,一直处于酝酿阶段。2009年银监会也颁布新法规,准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控股。工行成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行成立的施罗德基金公司、建行成立的见信基金公司等,都是混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天然逐利的驱动,更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避免被淘汰的必要措施。这里以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来分析银行转变经营所具备的的宏观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我国政府在政策管理方面逐步放宽了约束,给予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发挥空间。在经济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促进因素,银行需要新的盈利点以保持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金融行业也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逐渐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品种上更加多样化,在结构上更加多层化。为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在技术层面,信

【关注】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属农业银行管理,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单位,与农业银行有行政隶属关系。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独立经营。在2001年11月全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拉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的序幕,随后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建立;2004年下半年,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农商行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加速。 自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后,它们将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加上实际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与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都使得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点。 目前,农商行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规模增速正呈现逐年放缓趋势,本地市场增长受限,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侵蚀。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其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仍待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战略规划和业务转型的有效实施。 农商行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跨区域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其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且通过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风险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其地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在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时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目录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 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 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 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 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 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 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 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 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 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 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 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 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 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 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 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 图表目录 图表1: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 图表2:2019 年1-6 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 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 图表4:2020 年3 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 构成 (6) 图表5:2020 年3 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 图表6:2019 年6 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 图表7:2019 年6 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 年4 月26 日) (7) 图表9:2017 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 图表10:2017-2018 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 图表11:2017 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 图表12:2016 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阶段。德国在二战之前以及当今时代均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英,日,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取消对混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日本,美国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探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问题,并且日益趋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相比较,中国金融体系变迁的转迹明显滞后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主流之外。在1993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但1992年下半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在银行缺乏自律约束和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银行其全资或参股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将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挪用,投放到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这些行为不仅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甚至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严重地危害了金融体制的稳定。因此,国务院于1993年12月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的颁布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5年6月《保险法》规定只有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1998年底《证券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分业经营本意是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立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来看,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效益普遍低下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集中和扩大了。 几乎是与此同时,一向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服务。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机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加紧了改革的步伐。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也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走出了我国股份制改造的第一步,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竞争而进行的一场准备战。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引起商业银行改革的经济因素

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第一章绪论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金融板块之一,在供应区域金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中小金融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今银行体系中,城市商业银行是指除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由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来的中小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共有的城市商业银行145家,营业网点近万个,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成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一是扩大了银行业的竞争主体,促进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和效率的提高;二是推动了利率差异化;三是增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并推动了金融创新,促进了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了渠道,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地区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表现为市场定位不清晰,人才和技术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干预较多等问题。银行没有以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行战略规划,缺少差异化发展理念和战略,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银行未能根据自身特色,发掘不同于其他银行的优势,确定自身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造成商业银行同业化竞争的原因。必须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后针对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建立特色组织构架,保持高效管理,选择差异化市场定位开辟新的盈利模式,开发差别性金融服务产品,占领市场等。只有在立足于自身机制、市场与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才能确立自身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发挥在我国银行业的作用,巩固自身优势。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班级: xxx 学号: xxx 姓名: xxx 专业: xxx 论文标题: 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目录 中文摘要 (3) 第一章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 (5)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5) 第二阶段: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5) 第三阶段: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 (5) 第二章商业银行的现况 (5)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 (6) 第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 (6) 第三,构建多方合作渠道,借力发力。 (6) 第四,探索体制创新,实现专业化运作。 (6)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6) 一商业银行国有化程度高,内部机制不健全 (6) 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迎来新挑战 (7) 三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不断积累 (7) 第四章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7) 一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7)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 (8) 三是指导银行打破固有经营模式。 (8) 参考文献 (8)

商业银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以及宽松的经济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印象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现状做了一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发展轨迹做几点推断和建议。 商业银行,英文缩写为CB,其网络通俗谐音是“存吧”,意为存储银行。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放款)业务,即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浅谈 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业界的诸多关注,各种观点意见层出不穷。即使意见不一致,引发讨论的原因还是比较统一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这需要大量的研究,需要对市场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了解过去发展历史,了解现在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尤其是国有四大行表现特别明显。目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这些银行意识到利差收入在未来银行收入的占比会越来越少,利差空间压缩已成定局。在利差收入受到限制时,要维持银行利润的增长,只有靠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通过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并推动整体利润的增长,非利息性收入在银行发展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利息性收入如何而来?这是银行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对银行服务性收费的严厉监管,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竞争,非利息收入的途径受到限制。银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产品研发设计,通过大规模发行信用卡、借记卡,推出各种服务收费项目,大力推广电子银行发展,增加客户体验,建立大规模自助银行体系,目的就只有一个,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抢占新兴市场份额。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造成颠覆性冲击。暂时来说,

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利差收入,互联网金融出现,以高于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在基本不设门栏的情况下,对银行低成本资产造成冲击,在短短几个月内,流失的低成本存款数以亿计。尤其是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赖以生存的庞大的客户规模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所谓的“暴利”也就无从谈起。 现阶段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模式。只要在基层网点工作过的人,只要你稍微留心,对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目了然。“理财+存、取、汇+附加产品的销售”这是基层网点的服务职能,“开门红冲击存款+年中冲存款+年末甩存款”这是银行存款增长模式。从基层网点服务的职能,我们能看出什么?除了装修好点外,和九十年代的银行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现在已经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看看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说句心里话,这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什么存款增长多少,完全是花钱买数据,买报表,骗奖励,自掘发展基石,路只会越走越窄。 贷款等业务下沉网点。业务下沉网点,目的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增加营业网点的服务职能,使网点的辐射能力更强,增强客户的体验。问题来了,业务下沉网点,网点的人员配置或者人员素质跟得上业务下沉吗?业务下沉,内部控制谁来监管?即使人员素质通过培训学习,或者时间的积累能得到解决,那营销人员的职业操守,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到手的权力呢?这些问题都是事实印证,明显存在的。如果解决不好,银行就只能“背黑锅”,声誉风险的出现也是家常便饭。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日期: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同时面临国际金融创新的挑战,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变为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指出混业经营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然后比较分析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模式的利与弊,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调节经济的重 要职能,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商业银行实行合理、全面的经营模式,对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与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自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天然分业―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发展阶段,慢慢步入正轨。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一家银行机构,既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起着商业银行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银行均开展了证券、投资、信托等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处于混业经营的萌芽状态。但是,由于监管机构不得力致使银行业经营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从1993年,我国政府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治理整顿,明文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直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格局状态。但是,金融改革从未停息,有关混业改革的探索自1999年便开始,一直处于酝酿阶段。2009年银监会也颁布新法规,准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控股。工行成立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交行成立的施罗德基金公司、建行成立的见信基金公司等,都是混业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不仅是天然逐利的驱动,更是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避免被淘汰的必要措施。这里以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Technological)来分析银行转变经营所具备的的宏观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我国政府在政策管理方面逐步放宽了约束,给予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发挥空间。在经济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促进因素,银行需要新的盈利点以保持竞争优势。在社会层面,金融行业也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逐渐提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品种上更加多样化,在结构上更加多层化。为响应客户需求,银行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在技术层面,信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就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与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与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就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就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就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与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与更深层 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与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与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就是客户数据脱媒与信息脱媒,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也在艰难前行,把握住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大部分进行展开,然后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状况金融改革发展趋势 银行是目前所有金融中介机构中最大(就资产而言)和最古老的。银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积少成多、以短贷长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可贷资金,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商业银行始于1694 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产生较晚。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 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 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 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 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截至2012 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 万亿元,增长17.9%。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4.9%、17.6% 和1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12 年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 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 万亿元,增长24.5%,所有者权益 增长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存款的增长。 (二)国际化步伐加快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趋势,主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大部分进行展开,然后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银行是目前所有金融中介机构中最大(就资产而言)和最古老的。银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支柱,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积少成多、以短贷长的方式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可贷资金,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商业银行始于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则产生较晚。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落后的状态。直到1897年,我国才出现了中国人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截至201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3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0.3万亿元,增长17.9%。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4.9%、17.6%和15.6%。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12年实现账面利润(税前)1850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24.5%,所有者权益增长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存款的增长。 (二)国际化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自全球同行的竞争,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截至2010年末,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03家,境外资产规模由2009年的522.1亿美元增加到757.3亿美元,增加了45.1%;而中国银行,截至2010年末,境外机构达986家,海外资产由2009年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32.5%。 (三)银行间业务趋同化 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服务、收入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文化9大方面存在趋同问题。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当前若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而又不断地趋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